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甲弧影以远的指尖损伤修复再造33例

    作者:李春华;刘丹;苏波;孙长胜;李文君;徐晓辉;臧金伟

    目的 探讨游离带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为营养血管的腓侧复合组织瓣再造甲弧影以远指尖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2015年6月,共收治甲弧影以远软组织缺损且甲床缺损小于远端1/2的患者33例33指,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0~45岁,平均24岁.致伤原因:挤压伤29例,电刨伤4例.受伤指别:拇指13例,示、中、环指共20例,其中伴末节指骨骨折或骨缺损25例;均为甲弧影以远的软组织缺损且甲床缺损均小于远端1/2.采取游离带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为营养血管的腓侧复合组织瓣移植再造指尖,皮瓣切取大小:1.5 cm×1.5 em~2.0 cm×4.5 cm.术后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 33例33指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有2例足部愈合较慢,通过换药,术后1个月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正常,两点辨别觉4~6 mm,甲床缺损小的患者,复合组织瓣中带甲床修复后,指甲生长较平整.结论 不损伤趾趾底动脉主干,切取带部分趾甲的腓侧复合组织瓣再造甲弧影以远的指尖,能使足部供区损伤小,再造指体感觉、功能及外观俱佳,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6例

    作者:刘景辉;李世平;崔海滨;黄燕花;赵家尧;王大伟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5~58岁.3例伴有跟腱损伤,予跟腱修复术.16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皮肤缺损面积:3 cm×5 cm~15 cm×9 cm,皮瓣切取面积:4cm×6cm~17 cm×10 cm,供区拉拢缝合加植皮修复.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6例皮瓣,2例术后皮瓣远端有少部分坏死,供区植皮局部坏死,换药后愈合;14例顺利成活,供区植皮无坏死.随访4~12个月,皮瓣成活,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接近,无臃肿,无需再次手术.跟腱愈合良好,行走、跑跳功能未受影响.供区愈合好,留少量瘢痕.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方便,操作简单,是临床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 带阔筋膜的阔筋膜张肌皮瓣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变异时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立明;张建顺;石法亮;刘乾仁;王仁款;陈秀杰

    目的 探讨阔筋膜张肌皮瓣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变异时移植修复足踝部伸肌腱、腓骨肌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应用带阔筋膜的阔筋膜张肌皮瓣移植治疗8例足踝部伸肌腱、腓骨肌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患肢踝关节中立位或外翻位石膏外固定5~6周.术后采用门诊随访、电话和家庭随访.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治疗创面愈合.4例供、受区创面愈合好,另3例创面感染者经局部持续冲洗引流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2~4周痊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依据足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及足踝关节运动功能Mazur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8例患者均无疼痛不适,除2例皮瓣略显臃肿外其余外形良好,行走自如.结论 当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出现变异时,采用带阔筋膜的阔筋膜张肌皮瓣移植作为替代方法修复足踝部肌腱与软组织复合缺损,具有疗程短、供区创伤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额底纵裂入路行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李治晓;步星耀;孙勇;屈鸣麒;闫兆月;杨庆哲;吴斌

    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156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156例患者中,142例全切除(91.0%),9例近全切除(5.7%),5例大部切除(3.3%),垂体柄保留112例(71.8%),手术离断44例(28.2%),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昏迷、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视力视野维持现状者19例,视力视野改善47例,视力视野恶化2例,所有病例术后进行6~36个月的随访,肿瘤复发8例,复发率5.1%.结论 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具有损伤小、视角佳、安全性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适应于绝大多数颅咽管瘤患者.

  •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40例

    作者:梁再卿;陈武;吴宁;韦汉鹏;吴祖俊;黎伟;陆朝红;刘文骏;颜彪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40例,车祸损伤22例,重物压砸伤18例,全部为开放性骨折损伤,合并肌腱损伤16例,创面缺损面积10.0 cm×5.0 cm~15.0 cm×13.0cm,创面有不同程度红肿、渗液、骨及肌腱外露,实施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11.0 cm×6.0 cm~16.0 cm×14.0 cm,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40例皮瓣均成活,其中4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处理后成活,3例皮瓣边缘小部分皮肤愈合不良,经换药处理均能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有弹性,修复部位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临床效果良好.

  • 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辅助腓骨皮瓣修复重建上颌骨缺损八例

    作者:李文鹿;乔永明;李锐;付坤;何巍

    目的 探讨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重建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方法 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因肿瘤切除术后上颌骨缺损的病例,6例行上颌骨次全切除,2例行全上颌骨切除,术前均在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帮助下将健侧上颌骨复制到患侧缺损处,制作3D打印模型,并且精确制作塑形钛网.7例游离腓骨皮瓣修复,1例前臂合并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全上颌骨切除后缺损. 结果 8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经6~22个月随访观察,游离腓骨皮瓣全部成活.8例中仅有1例局部复发,其余未见复发情况,其中2例于术后3个月进行种植牙修复.结论 借助数字化外科与3D打印技术使得游离腓骨皮瓣修复重建上颌骨缺损术后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取得令患者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40例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白亚辉;刘宇;郝海涛;周辉;庞长河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40例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影像、术前血管检查及手术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均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脊髓功能和完善的MRI检查进行评价,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远期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男19例(47.5%),女21例(52.5%),颈段17例(42.5%),以疼痛起病19例(47.5%).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经MRI证实35例完整切除.随访1~7年,脊髓功能改善26例(65%),稳定12例(30%),加重2例(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次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OR=8.625,95%置信区间6.241~12.286). 结论 该病男、女罹患率基本相同,以颈段为主,疼痛为主要起病症状,显微手术切除是治愈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方法.肿瘤次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在严重手毁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潘小平;王敏;石玮;杨继国;李庆红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在严重手毁损伤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严重手毁损伤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1~49岁,平均29.5岁,缺损面积4 cm×5 cm~6 cm×8 cm,受伤至入院时间50~180 min,平均80 min.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远端部分软组织坏死,经换药后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与手部受区组织相似,外形恢复良好,吻合神经者两点辨别觉1.2~1.5 c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5例,可1例.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是修复严重手毁损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好.

  • 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异常的观察及处理28例体会

    作者:熊洪涛;压永青;傅小宽

    目的 回顾分析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异常的观察和判断方法,总结其临床处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总结回顾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液循环异常的病例28例,观察皮瓣颜色、皮温、肿胀、毛细血管回流异常的发生发展情况,分析原因;对血液循环异常患者先积极运用各种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后手术探查.结果 术后23例保守治疗,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探查,终1例皮瓣坏死1/3面积,经清创植皮后痊愈.术后随访3~22个月,皮瓣的外形及功能均良好. 结论 密切观察血运变化并分析原因,在手术探查前重视和充分运用各种保守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血管危象的治疗效果.

  • 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七例

    作者:梁嘉均;陈伟明;黄彬;陈桂全;黄勇仪

    目的 探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应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7例.首先对创面清创后以VSD处理,Ⅱ期根据缺损部位创面的大小及形状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创面,切取皮瓣面积2 cm×4 cm~8 cm×15 cm.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的成活及修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伤口愈合好,X线证实骨折愈合良好,无骨髓炎、慢性瘘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临床效果良好.

  • 头颈部受区静脉逆向吻合在游离皮瓣中的应用

    作者:曾红;吴敏;邵乐;郑国寿;王海平

    目的 探讨显微皮瓣手术中单条静脉近、远端同时做为受区血管进行吻合的手术效果. 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共15例行游离皮瓣移植,其中头皮和颅骨缺损5例,颈部Ⅲ度以上瘢痕挛缩4例,乳腺癌手术后组织缺损6例.头皮和颅骨缺损采用旋髂浅动脉皮瓣和旋髂深动脉髂骨瓣的双蒂复合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采用双蒂组合的肩胛皮瓣和背阔肌穿支皮瓣修复,乳腺癌乳房扩大切除术后用双蒂的DIEP修复.15例均采用两套静脉系统,即同1条静脉的远端和近端同时作为受区静脉进行吻合,以确保皮瓣血液回流通畅.其中受区利用颞浅静脉2例,颞中静脉3例,面静脉4例,胸廓内静脉6例.结果 术中吻合静脉开放后血流通畅,皮瓣颜色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饱满而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未见静脉淤滞、血管异常扩张等情况.结论 单条静脉近、远端同时应用虽然使一端受区静脉逆向吻合,但不影响皮瓣的成活,且缩短了手术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 削薄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袁兆能;彭剑飞;李敬矿;王光耀;韩春梅;钟振东

    目的 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削薄后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实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共收治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受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2例,重物压砸伤2例.软组织缺损均位于胫前下2/3段和踝部,创面大小7 cm×3 cm~9 cm×22 cm.均行削薄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大小8 cm×5 cm~10 cm×23cm. 结果 10例皮瓣8例顺利成活,2例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均顺利愈合.1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均成活,外形良好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整形,皮瓣的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10例踝关节活动均正常,伸、屈功能无受限,负重、行走和跑跳等功能正常.供区愈合好,植皮无破溃.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微型筋膜蒂皮瓣在修复小腿骨及内固定外露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钱汉根;黄春辉;沈国良;赵小瑜;林伟;祁强

    目的 探讨微型筋膜蒂皮瓣在修复小腿骨、内固定外露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共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41±18)岁,均因外伤致小腿软组织坏死或缺损,愈合后残存骨及内固定外露创面未愈,创面缺损面积为0.8 cm×1.0 cm~3.0 cm×4.0 cm,应用局部微型筋膜蒂皮瓣修复,供瓣区皮片移植后覆盖负压引流材料;术后3个月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及质地.结果 本组共9例创面,均为小腿外伤后二期残存创面,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所有愈合后皮瓣外观满意.结论 采用微型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是创伤小、术式简单的一种修复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 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近节侧方岛状皮瓣供区32例

    作者:王云锋;杨敏;张文正;伍辉国;江克罗;邓同明

    目的 探讨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近节侧方岛状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对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病例32例,选择不同类型的近节侧方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后,均采用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供区.皮肤缺损面积:1.5 cm×2.0 cm~1.6 cm×2.5 cm,近节侧方岛状穿支皮瓣切取面积:1.7 cm×2.2 cm~1.8 cm×2.5 cm,指背V-Y推进皮瓣切取面积:1.3 cm×1.8 cm~1.6 cm×2.2 cm.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32例皮瓣全部成活,32例术后随访4~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挛缩和凹陷瘢痕,修复后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手功能按ATM法评定:优30例,良2例.患者均恢复工作.结论 应用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近节侧方岛状皮瓣供区,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损伤身体其他部位,无凹陷瘢痕及挛缩,是近节侧方岛状皮瓣后供区修复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可作为优选皮瓣推广应用.

  • 双手十指经不同平面完全离断一例救治成功报告及分析

    作者:苗平;王瑞;葛华平;夏既柏;严纪辉;孙莹;张艳军;胡晓美

    目的 报道和总结救治双手十指完全离断的经验及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2016年5月12日,对1例双手十指完全离断患者进行断指再植,其中9指再植后完全成活,左拇指因严重挫伤再植后部分坏死,予以趾甲皮瓣修复并成活良好,术后进行功能训练并坚持随访1年,对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双手离断十指获得成功救治并成活良好,随访1年,对各指进行功能评定:右手拇指总ROM 90°,其余四指总TAM 180°,感觉恢复达到S3;左手拇指总ROM 90°,其余四指总TAM 200°,感觉恢复达到S3+.按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定:双手均达到优.结论 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显微外科技术的水平、手术团队的高效协作,也与断指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术后应注重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对因损伤严重、无法完全成活的功能相对重要指体,也应积极争取进行显微外科修复,恢复其主要功能与外形.

  • 小间隙神经吻合法用于腕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小祥;李保留;吴振;陆超;吕强;翟阿妮;曹多芬

    目的 探讨小间隙神经吻合法用于腕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腕部严重切割伤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18~44岁,平均29.6岁.刀砍(或割)伤18例,电锯伤7例,玻璃割伤6例.伤口均较齐整,血管、神经、肌腱横断伤,合并尺骨、桡骨或腕骨骨折4例.肌腱修复后,采用小间隙神经吻合法进行神经修复: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神经断端进行修整,推拨神经远、近端的神经外膜,各剪掉2 mm长损伤的神经束,用9-0无损伤缝合针线行外膜缝合,这样缝接后在神经束间形成2~3mm神经外膜再生微环境室.术后早期进行手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1周被动伸、屈指活动,2周后开始主动伸、屈指活动和被动腕关节各向活动,3周后腕关节开始主动各向活动.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31例51条损伤神经中,优26条,良14条,可11条,优良率78.4%.结论 采用小间隙神经吻合法修复神经损伤可以促进神经修复,神经功能恢复得到显著提高.

  • 带蒂腓骨膜转位移植在儿童胫骨肿瘤灭活再植中的初步报道

    作者:王鑫;刘志勇;田志超;李坡;蔡启卿

    目的 探讨带蒂腓骨膜转位移植覆盖灭活骨-自体骨断端以促进儿童胫骨肿瘤灭活再植后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儿童胫骨恶性(侵袭性)骨肿瘤的瘤段骨体外射线灭活再植术中,应用同侧带蒂腓骨膜逆行转位覆盖灭活骨-自体骨断端,以促进灭活瘤段骨在体内的愈合,防止骨不连发生.共应用5例,男2例,女3例,平均12(9~15)岁.其中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反复复发的胫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瘤段骨平均长度17.2(14.0~20.0)cm,2例瘤段骨包含膝关节面,3例为单纯骨干.瘤段骨灭活方法为术中体外射线照射灭活.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CT观察患肢功能及瘤段骨愈合、并发症等情况.本组患儿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MTSS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4.2(12~18)个月,5例患者共8处灭活骨-自体骨断端均完全愈合,腓骨膜转位覆盖的胫骨远侧断端平均愈合时间7.8(6~10)个月,骨膜覆盖区域成骨明显.单纯骨干灭活病例因保留骺板未发生双下肢不等长,骨关节灭活的2例患儿因回植后骺板失去活力而在末次随访时患肢较对侧肢体分别短缩1.0cm和1.5cm.本组患肢MTSS评分平均25.8(22~28)分,MTSS%平均86%(73%~93%).结论 带蒂腓骨膜转位移植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胫骨灭活瘤段骨在体内的愈合过程,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特点.

  • MDCTA在游离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伴主干血管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杨通;芮永军;吴永伟;杨莹;杨红;潘筱云;刘军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对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伴主干血管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对12例四肢软组织伴主干血管缺损的病例进行MDCTA扫描,测量受区血管缺损长度,拟定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所需的桥接血管长度,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点,明确穿支与主干血管蒂关系.12例患者均行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及血管缺损,术中验证术前MDCTA的扫描结果.术后随访上肢功能根据Berton评定标准,下肢功能按照John-Wruh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结果 受区主干血管缺损长度、皮瓣穿支位点和血管蒂构型在MDCTA均成功显影,受区主干血管缺损长度为5~12 cm,均与术中所见符合.术前拟定切取桥接血管长度为7~14 cm,术中见桥接血管长度充分,均未行血管移植.MDCTA共定位穿支20条,术中所见22条穿支,其中20条符合,2条穿支未能成像.术后12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个月),上肢Berton功能评分6/8例优良,下肢John-Wruh功能评分4/4例优良.结论 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伴主干血管缺损中,MDCTA可在术前成功评估供受区血管情况,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外踝上前穿支皮瓣修复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赵英波;戴国光;张记川;李海清

    目的 探讨利用外踝上前穿支皮瓣在不同旋转点修复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2017年6月,应用外踝上前穿支皮瓣修复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5~58岁,平均32.5岁.以外踝上5.0 cm为旋转点11例,以跗骨窦水平为旋转点5例.皮瓣面积大18.0 cm×10.0 cm,小6.0 cm×4.0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颜色、厚薄、质地、感觉、外形,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1~24个月,1例术后2d皮瓣远端出现暗紫,经蒂部部分拆线后好转;1例皮瓣远端皮肤浅表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外形及质地优良,无色素沉着、瘢痕挛缩等.结论 外踝上前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恒定、皮肤色泽、厚薄和受区相近,旋转点可在外踝上5 cm和跗骨窦水平,是修复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足底开放性脱套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季亮;李青松;梁伟;胡兴峰;李远平;董洋

    目的探讨足底脱套伤的显微外科再植处理方法. 方法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足底开放性脱套伤5例.患者年龄24~36岁,交通事故伤3例,重物压伤2例.早期行彻底清创术后,4例血管直接吻合,1例取静脉桥接,撕脱皮瓣采用无张力缝合,足底抗生素链珠抗感染.结果5例中4例足底完全成活,1例出现部分坏死,行二期植皮修复.足底周围创面修复可,足底负重和感觉功能恢复满意.随访0.5~2.0年,皮肤外观基本满意,皮肤弹性可,感觉恢复良好,足底能够负重行走.结论利用显微外科再植技术治疗足底脱套伤是可行的.其技术关键在于早期彻底清创、重建血液循环,大程度的保留足底组织的功能.

  •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丹亚;潘佳栋;胡瑞斌;王欣;黄耀鹏;陈宏

    目的 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1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2例,分叶型穿支皮瓣5例,嵌合背阔肌肌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的分叶型穿支皮瓣1例,皮肤缺损面积为5.0 cm×6.0 cm~20.0 cm×1 1.0 cm,17例供区直接缝合,2例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随访12~18个月,随访方式均为门诊复诊,随访主要内容为皮瓣成活情况,皮瓣的质地、色泽、外观等,及供区的愈合情况和瘢痕色泽等.结果 1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部分变紫,经拆线处理终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过再次手术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轻度臃肿,3例供区有较明显的瘢痕增生,但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血供可靠,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分叶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不规则创面,有胸背神经支配的嵌合型TDAP可用于肢体功能重建,是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 兔耳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作者:彭荣信;黄艳燕;朱昭炜;许澍洽;许晓麓;黄永军;许扬滨;何波

    目的 建立一个良好、稳定的带血运的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以便后续研究,用于同种异体兔耳移植观察排斥反应及各种干预措施的疗效. 方法 自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随机选取兔耳结构完整、体质量为2.5~3.0 kg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横行离断组和“V”形离断组,完全离断后原位再植,比较两组兔耳再植的成活率.横行离断组术后1~10 d、“V”形离断组术后10 d左右取兔耳皮肤和软骨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和TUNEL染色,根据细胞存活情况进一步判断兔耳成活情况. 结果 一共30只兔接受兔耳再植术.其中横行切口13只,血管吻合即时通畅率100%,但后兔耳无一只再植成功,术后逐渐出现静脉危象,成活时间1~10 d.“V”形离断17只,有2只再植兔耳健康成活.HE染色可见再植失败兔耳皮肤、软骨细胞内出现有空泡变性,细胞坏死和凋亡率明显高于成活兔耳.结论 兔耳离断再植模型具有可实施性,但不适合用于大样本的兔耳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 手指获得性甲周纤维角化瘤一例

    作者:付记乐;杨克非;毛荣军;高峻青

    患者 女,25岁,因发现右手中指指甲根部肿物10余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曾有被门夹伤病史,伤后甲根部出现肿物,肿物质地硬,无明显压痛,逐渐增大,自诉未曾到医院诊治,曾先后4次自行将肿物拔除,后很快复发.患者智力正常,无癫痫发作病史,全身未见异常斑块,无家族病史.体检:患者右手中指甲根部见直径约1.4 cm的淡红色肿物,质地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无触痛,肿物下方及远端见指甲受压凹陷,两侧有嵴状凸起,手指屈伸活动好,未见感觉及血运障碍(图1).入院完善检查后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指背肿物与指甲可分离,无粘连,甲根部背侧皮肤纵行切开,皮肤与肿物也可钝性分离,肿物近端下层与甲根近端组织相连.

    关键词:
  • 臂部头静脉皮瓣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伴胸骨骨髓炎一例

    作者:闫韵飞;解秀峰;褚立涛;李斌;曾晓峰;陆维举

    患者 女,63岁,于2014年1月18日因右侧胸壁放射性溃疡3月余入院.患者于1995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术后予以放、化疗,疗效尚好.2007年检查发现局部肿瘤复发,再次行放射治疗.2013年10月出现放疗中心区域皮肤破溃感染,范围逐渐扩大,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右侧胸壁软组织缺损面积约为6 cm×10 cm,创底组织坏死感染,累及右侧第1~5肋软骨、胸锁关节及胸骨,溃疡周围皮肤红肿、硬化,无移动性(图1).于1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胸壁溃疡加胸骨骨髓炎清创术,术中清除创底坏死软组织、肋软骨,切除感染累及的右侧胸锁关节及部分胸骨(图2).

    关键词:
  • 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载银介孔氧化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化研究

    作者:马创;魏琴;曹波;程新春;田居灵;蒲红伟;艾合买提江·玉素甫;曹力

    目的 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载银介孔氧化硅(P-AG-MSN)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血管化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取健康成年SD大鼠BMSCs,离心、洗涤、培养并传代后,进行细胞鉴定.第3代细胞分别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干预的诱导培养基(实验组)及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ELISA法检测P-AG-MSN对成骨样细胞分化相关因子分泌量;qRT-PCR法实时定量检测成骨样细胞以及成血管分化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样细胞OPG/RANKL通路关键因子OPG/RANKL蛋白的表达.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培养7d,ELISA检测骨诱导相关基因(ALP、OPN、OCN和Runx2)在载银介孔氧化硅(AG-MSN)和P-AG-MSN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经过P-AG-MSN诱导后微血管网形成,在P-AG-MSN的作用下,BMSCs分泌的VEGF明显增多,HIF-1α、HGF和Ang-1的表达也明显增加. 结论 P-AG-MSN可明显促进BMSCs的成骨相关基因OCN、OPN、Runx2等表达,促进其诱导微血管网形成,并使其分泌的VEGF、HIF-1α、HGF和Ang-1的表达明显增加,因此其可能在促进组织工程材料血管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第一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洪旭;胡德庆;戚瑞林;林海青;卫旭东;张飞;林涧;郑和平

    目的 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上解剖,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观测指标:①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 结果 ①足背内侧皮神经主要为腓浅神经内侧支的延续,经伸肌下支持带表面,径直前行(2.5±0.4) cm后,分为足背内侧支、第1跖背支和第2跖背支3支,分布于部分足背和趾背皮肤.②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呈多节段、多源性,主要有足背动脉近端穿支、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趾胫侧底动脉、第2趾蹼动脉穿支支配.其中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与术式关系密切,其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间隙近端1.0~2.0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解剖平面较趾蹼动脉穿支、趾胫侧底动脉高,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穿支血管、足背内侧皮神经其他营养血管密切吻合.③摹拟手术显示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皮瓣能满足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结论 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穿出点恒定、血供可靠,解剖平面高.以第1跖间隙近端穿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 Gustilo Ⅲ B和Ⅲ C型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詹晓欢;陈元荣;罗桦杰;张家盛

    Gustilo Ⅲ B、Ⅲ C型骨折是创伤救治的难题之一,对于Gustilo Ⅲ B、Ⅲ C型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从Gustilo分型、保肢与截肢治疗、清创及血液循环建立时机、一期治疗与分期治疗、皮瓣选择与修复时机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不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对开放性骨折处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以寻求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为患者保肢,乃至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更多的可能.

  •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观察与应对策略

    作者:殷夕娣;刘敏;赵波

    目的 总结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术后60例,给予早期及时监测及预见性护理对策,积极预防和应对并发症,确保皮瓣的成活.结果 术后60例游离皮瓣,1例出现血管危象,早期发现给予换药、按摩、静脉滴注肝素等处理后血运恢复正常,1例出现血管危象,因年轻护士观察血运经验不足、处理措施无效错过手术探查时机,皮瓣部分坏死,择期行植皮修复.其余58例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外形较为满意,创面得到覆盖.结论 早期及时监测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积极预防和应对移植组织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成活率,增强患者满意度.

  • VSD联合亚急性游离皮瓣修复上肢C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康复护理

    作者:傅育红;朱琳怡;莫兰;蒋云雯;芮永军

    目的 探讨早期、全程康复护理对VSD联合亚急性游离皮瓣修复上肢C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的25例上肢Gustilo Ⅲ B、Ⅲ C型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予术后1~12周不同时期实施肢体消肿、预防瘢痕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作业疗法、感觉教育训练、镜像疗法、支具使用等一系列康复护理.并联合康复师制定个性化家庭运动训练处方,采取一系列延续性护理措施,促使患者全面康复.结果25例中除1例截肢外,其余24例肢体均存活,应用皮瓣修复创面后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7~24个月,前臂旋前(55.58±6.23)°、旋后(67.33±5.34)°;腕背伸(65.47±3.89)°、背曲(72.24±3.09)°.腕、肘关节活动度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95.8%.皮瓣感觉恢复:S2 2例,S3 3例,S(7例,S4 12例,优良率达91.7%.结论 VSD联合亚急性游离皮瓣修复上肢C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采取早期、全程康复护理,使患者手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并较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加强吻合伴行静脉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毕本军;高飞;王志龙;于胜军

    目的 探讨加强吻合伴行静脉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10例手指软组织缺损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术中仔细分离桡动脉掌浅支、伴行静脉及浅静脉,桡动脉掌浅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掌浅支伴行静脉和浅静脉与掌侧静脉吻合,皮瓣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缝合.术后随访评定手指活动度及皮瓣两点辨别觉.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8个月,10例皮瓣完全成活,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8~12 mm. 结论 加强吻合伴行静脉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供区及受区损伤小,受区外形及感觉满意,是一种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选择.

  • 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扬剑;陈林海;郑雪红;宋庆华;吴睿;黄斌;魏鹏

    目的 探讨以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对21例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以掌背动脉背侧皮支为蒂、掌横韧带以远掌背动脉与指总动脉吻合处为旋转点于手背设计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内携带掌背皮神经与患指指神经吻合重建感觉,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1/3坏死,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感觉恢复至S3~S4,两点辨别觉为5~8 mm,供区恢复良好,患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恢复良好,优良率95.2%.结论 应用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不牺牲主干动脉、神经,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并能重建感觉,是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腕横纹皮支游离皮瓣的解剖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文龙;方杰;王建;高顺红;于志亮

    目的 总结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的走行和分布规律,探讨腕横纹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7年2月,对8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回顾性分析同期我院手外科以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供血的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4例,其中拇指3例,示指6例,中指5例,环指9例,小指1例.合并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断裂或缺损8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例.皮瓣切取面积2.0 cm×1.5 cm~5.5cm×3.2 cm.术后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在桡骨茎突尺掌侧发出后,经舟骨结节尺侧缘斜向鱼际肌走行,在远侧腕横纹部位向尺侧发出1~3条腕横纹皮支,位置恒定;桡动脉掌浅支血管蒂长2.0~3.2 cm.临床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供血切取皮瓣24例全部成活,全部获得随访6~29个月(平均18.6个月),皮瓣外观及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达S3+,两点辨别觉8~13 mm(平均10.4 mm),供区无并发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7%.结论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血管发出位置恒定,切取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具有血供可靠、血管蒂足够长、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的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逆行切取法游离大鱼际区微型穿支皮瓣在指掌侧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王成;刘金伟;郑有卯;郑卜真;易利奇;顾仕林

    目的 探讨逆行切取法游离大鱼际区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收治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共7例7指,男5例5指,女2例2指.年龄17~56岁,平均35岁.1例为砂轮磨伤,1例为机器绞伤,5例为重物砸伤,均伴不同程度的指骨及肌腱外露,创面面积为1.3 cm×2.0 cm~2.2 cm×5.0 cm.根据大鱼际区动脉血供的来源不同,设计以3种来源穿支为蒂的大鱼际区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缺损创面.在大鱼际中部设计皮瓣,皮瓣宽度控制在2.5 cm内,以便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1.5 cm×2.4 cm~2.5 cm×5.5 cm.术后随访3~17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及皮肤质地接近指掌侧皮肤,具有清晰的指纹,两点辨别觉为9~15 mm,感觉恢复至S3 3例,S4 4例.供区外观遗留线性瘢痕. 结论 逆行切取法游离大鱼际区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具有功能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等优点,但是需要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

  • 带掌长肌腱的超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吴海林;巨积辉;刘新益;蒋国栋

    目的 探讨应用带掌长肌腱的超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带掌长肌腱的超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15例15指,男10例10指,女5例5指,年龄19~51岁(平均35.8岁).受伤原因:机器绞伤12例,挤压伤3例.均为手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其中拇指3例,示指5例,中指2例,环指5例.所有病例均伴有肌腱的缺损,皮肤缺损面积3.5 cm×2.0 cm~7.5 cm×3.5 cm,肌腱缺损长度2.0~4.0 cm;4例伴有不同程度近、中末节骨折(2例近节指骨骨折,1例中节指骨骨折,1例末节指骨骨折).15例均为急诊手术,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5~3.0 h,平均2.0 h,手术耗时3.0~4.5 h,平均3.6 h.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14例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7个月,1例失访.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手指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带掌长肌腱的超大静脉皮瓣修复手指掌侧复合组织缺损,皮瓣成活后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 VSD联合皮瓣移植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32例的临床体会

    作者:傅杨;汤样华;徐灿达

    足部损伤主要包括皮肤软组织、肌腱及骨骼的损伤,受伤部位以足背部为常见.足背部的生理结构特殊,皮下脂肪少,组织结构致密,外伤时可供缓冲的组织少.因而,外伤后容易发生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和皮肤坏死,出现肌腱、骨骼外露,处理不当会导致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影响足部功能[1].自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我们分别应用VSD联合3种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32例,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 按摩法在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供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陈旭辉;王西迅;罗文埌

    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运监测的方法很多[1-2].其中观测指端皮肤颜色及毛细血管反应时间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易受皮肤本色、光源类别、光线的强弱等因素干扰而致观测不清.我院于2009年10月-2017年5月应用按摩法观测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供情况63例98指,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随机抽出63例98指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其中1指离断46例,2指离断8例,3指离断5例,4指离断3例,9指离断1例,均为完全离断伤.其中机器挤压伤46例,电锯伤12例,刀切割伤3例,车祸伤2例.病史时间1~5 h,平均2h,均行断指再植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烤灯保暖,行抗炎、抗凝和抗痉挛治疗.

    关键词:
  • 应用以股前内侧穿支为蒂的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作者:曹学新;万灵民;刘洋;赵树青;张永磊

    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皮瓣之一,皮瓣供区以往多采用游离植皮修复,但常会出现皮片成活质量差、瘢痕明显等缺点.为了能直接关闭供区,近年来流行的皮肤牵张技术,存在需二次麻醉和手术的缺点.采用变宽度为长度的皮瓣分叶技术,虽能使供区直接闭合,但此方法对术者技术和经验要求高,风险大.自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我院对19例无法直接缝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以股前内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