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4例分析

    作者:庞明志;鲁晓杰;王鹏;李兵;王清

    目的 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结合神经内镜技术及锁孔技术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下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对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并经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总计39条责任血管中,动脉接触25条,动脉压迫6条,静脉接触与压迫8条.2条责任血管者9例(26.5%),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6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0例,椎动脉压迫3例,基底动脉压迫2例,静脉压迫者8例.32例患者随访2年,2例失访,术后20例(58.8%)抽搐症状立即消失,术后1个月内抽搐逐渐停止者10例(29.4%),1例术后1年左右抽搐才逐渐停止(2.9%),1例患者随访2年仍有间断抽搐发作需继续服用药物,1例有轻度同侧听力下降,其他患者症状均有效控制,无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非常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微创的理念结合神经内镜的优势仔细辨别相关的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部和远端进行全程探查和有效减压,是直接影响术后临床效果的关键.

  •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移位治疗跟踝创面

    作者:张旭;张大鹏;刘志贤;伊志华;李果山;张鑫;杨涛;郝培田;韩庆红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移位治疗跟踝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治疗跟踝创面16例,均为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及跟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6cm×13 cm~13 cm×30cm. 结果 1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 20个月,颜色、质地接近周围组织,外形不臃肿.下肢行走功能恢复迅速,并且满意.供区留有线性切口瘢痕. 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位置恒定,供血充足,皮瓣切取面积大,厚薄适中,旋转移位无障碍,适用于跟踝创面覆盖.

  • 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和示指皮肤缺损

    作者:杨庆达;卢建国;卢家灵;陈善豪;梁波

    目的 探讨游离改良第一趾蹼皮瓣移植修复拇、示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示指皮肤缺损19例,术前借助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明确第一跖背动脉在趾蹼皮肤的穿出点后,设计的改良皮瓣介于传统足背皮瓣与第一趾蹼皮瓣之间,手术时由远向近切取,掀起皮瓣远端直视下沿血管蒂深面往上游离皮瓣,皮瓣游离后根据受区需要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修薄,切取皮瓣面积为3.4 cm ×2.3 cm ~8.0 cm ×3.0 cm. 结果 19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两点辨别觉2~6 mm,感觉功能恢复至S33例,S3+ 9例,S47例. 结论 改良第一趾蹼皮瓣的组织结构与拇、示指相似,修复后外形、功能恢复好,游离移植避免了局部带蒂皮瓣修复对伤手造成二次伤害,有效地保护了伤手的美观,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法.

  • 跟腱外露创面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冯亚高;王秋生;贾锐;陶忠生;吕振木;刘玉林;徐翀;赵伟超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多种皮瓣修复跟腱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足底内侧皮瓣、足跟外侧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跟腱外露11例. 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 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外形不臃肿,8例皮瓣恢复了痛觉,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恢复了保护性感觉,供区直接缝合7例,余4例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供区无明显疼痛. 结论 对于跟腱外露创面采用局部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杨锦;杨晓东;丁建波;刘扬武;周阳;陈逸民;付尚俊

    目的 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对11例13指指端缺损行游离足底内侧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11例13指指端缺损创面均有末节指骨外露,缺损范围1.2 cm×1.5 cm~2.0 cm ×3.0 cm.术中切取大小为1.5 cm×1.8 cm ~ 2.5 cm×3.5 cm足底内侧静脉皮瓣修复缺损.供区全部采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I期愈合.供区切口I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10例11指术后获随访,术后随访6 ~12个月,伤指的指端外形满意,指腹饱满而不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两点辨别觉为7~ 10mm. 结论 游离足底动脉化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术后效果好,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 四种逆行岛状皮瓣坏死的原因与防治

    作者:闵定宏;张志安;李国辉;陈刚泉;郭光华;曾元临

    目的 探讨逆行岛状皮瓣在移植过程中坏死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方法 选取因修复四肢创面所施行的62例逆行岛状皮瓣,对皮瓣的设计、手术方法、皮瓣危象、皮瓣下感染、皮瓣下血肿形成及术后皮瓣撕脱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8例,其中1例因肌腱炎发生皮瓣下感染,1例因静脉危象出现部分坏死;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1例,其中2例因静脉危象部分坏死,3例发生皮瓣下感染,6例出现皮瓣下血肿;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例,其中1例因动脉危象全部坏死,1例因静脉危象全部坏死,1例出现皮瓣下血肿;前臂链式血供逆行岛状筋膜皮瓣14例,其中1例因皮瓣撕脱坏死,4例出现皮瓣下感染. 结论 动脉供血不足与静脉回流障碍是本文4种逆行岛状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蒂部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皮瓣下感染与血肿形成严重影响皮瓣的存活质量和愈合时间.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尹浩;张东;刘窗溪;游潮;马骏;杨恒;杜雪松;顾福嘉;韩国强

    目的 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EC-IC bypass)手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AOICA)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AOICA行血管搭桥手术治疗8例患者的经验.吻合前根据造影结果进行选择目的血管,吻合后再行荧光造影评估吻合情况.共搭桥11次,行ICG荧光血管造影25次. 结果 8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选择了较适宜的目的血管.术中发现2例吻合口狭窄和l例渗漏,经及时拆除缝线和补充缝合等处理好转.术中发现手术区域脑血管显影时间均明显提前.术中未发现ICG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术后随访无新发卒中病例均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3D-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吻合血管血流通畅,长期随访未发现再狭窄情况. 结论 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血管搭桥手术的通畅率,从而提高血管搭桥手术的治疗效果.是血管搭桥手术治疗AOICA的重要的术中评估手段.

  • 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

    作者:王萌;程勇杰;李龙云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锦永;胡洪良;王换新;程学锋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5月至2011年6月,对26例陈旧性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二期修复,行腓肠神经移植术.神经缺损长度为1.2~5.5 cm.缺损在其近侧、不涉及分支者,根据其粗细将切取神经裁为2~3段并固定在一起,将几股神经的两端0.5~0.8cm相邻外膜切除后,再把两端保留的相邻外膜缝合,形成一个共同外膜,移植于缺损处;缺损涉及分支者,则将几股神经近端外膜修整缝合后与损伤神经近端缝合,远端几股分别与分支吻合. 结果 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 39个月,平均24.5个月.末次随访时,2例完全恢复,拇长伸肌肌力5级;20例大部分恢复,拇长伸肌肌力4级;3例部分恢复,拇长伸肌肌力3级;1例疗效较差,拇长伸肌肌力2级. 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移植二期修复桡神经深支缺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健侧跨区供血骨(膜)皮瓣交腿桥式修复小腿皮肤及骨缺损

    作者:杨瑞甫;周明武;李士民;幸超峰;王瑞金;宋力;王飞云;朱杰;宋鹏

    目的 探讨健侧胫后动脉穿支与膝降动脉隐支联合跨区供血骨(膜)皮瓣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缺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以健侧胫后血管远端为蒂切取跨区供血胫骨骨(膜)皮瓣,皮瓣切取范围可为健侧胫后动脉供血区皮瓣和膝降动脉隐支供血区皮瓣之和,携带胫骨骨膜支血管,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长段骨缺损并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膜)切取面积7 cm×12 cm~10 cm×16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 ×25 cm ~20 c m ×41 cm. 结果 本组17例,12例获得随访.所有骨皮瓣均成活,分别于术后14 ~ 55 d伤口愈合,4~12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折全部愈合. 结论 健侧跨区供血骨皮瓣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术式,不需吻合血管,手术成功率高,疗效肯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寄养骨与寄养指同时回植修复拇指Ⅴ度缺损

    作者:倪国骅;张德洪;杨红海;冯厚海;孙小航;方永刚

    目的 探讨利用皮下寄存的游离掌(指)骨与异位寄养的拇指同时回植到手部修复拇指Ⅴ度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将7例拇指Ⅴ度缺损的患者利用皮下寄存的游离掌(指)骨移回手部重建第一掌骨,同时将异位寄养在足部、腕部的手指移回手部修复拇指缺损,寄养指的掌(指)骨断端与移回手部的游离掌(指)骨远端以克氏针交叉固定,同期修复指神经和屈、仲指肌腱,再造拇指的供血动脉为桡动脉,回流静脉为手部的浅静脉. 结果 7例再造拇指均成活,再造拇指外观饱满,色泽正常,外形接近正常拇指,两点辨别觉7~10 mm,4例于6个月时行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3例因肌腱粘连于8个月时行肌腱松解手术,经1~7年随访,再造拇指对指及对掌功能满意. 结论 利用皮下寄存的游离掌指骨与异位寄养指同时回植修复拇指Ⅴ度缺损,可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 拇指 寄养 再造 缺损
  •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在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毛莉颖;黄东;吴伟炽;牟勇;林浩;黄国英;胡春兰

    目的 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 设计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血管骨膜瓣以带蒂转位和游离移植两种手术方式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其中带蒂转位治疗胫骨骨不连4例,游离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7例、治疗肱骨骨不连5例.切取骨膜瓣面积大10.0cm×6.0cm,小5.0cm×2.5 cm. 结果 临床共治疗骨不连患者16例,术后随访4~8个月,复查X线照片显示骨髓腔再通,骨折骨性愈合;监测皮岛一期成活14例,表层小部分坏死换药后治愈2例. 结论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临床效果良好.

  • 神经端侧缝合术在手指脱套离断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刘宇舟;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华雍

    目的 总结手指脱套离断再植中指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处理12例手指脱套离断伤,男8例,女4例,年龄20 ~45岁,平均27.5岁.均为滚筒碾压伤.损伤至入院时间为1 ~4h.再植术中将指神经端侧缝合于邻指指神经进行修复. 结果 术后12例再植指均顺利成活,10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少量皮肤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随访时间7~12个月,手指外形良好,感觉恢复至S3~S3+,指腹两点辨别觉为9 ~ 12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指,良6指,优良率100%. 结论 手指脱套离断伤再植中采用指神经端侧缝合修复,手指可以获得良好感觉,且外形与功能恢复较满意.

  •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中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欧迪军;林阳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上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上部皮肤缺损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5 ~49岁,平均3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例,外伤后骨和软组织感染5例,挤压伤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外露. 结果 皮瓣一期愈合13例,3例皮瓣边缘及植皮边缘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1~2周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骨折均愈合,骨外露和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满意,皮瓣无臃肿,无一例进行二次手术.结论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穿支皮瓣移植是治疗小腿中、上部皮肤缺损的良好办法.

  • 指端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莫丕禄;岑文广;许扬滨

    目的 总结指端皮肤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指端皮肤缺损69例,应用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带双侧指神经血管束的推进皮瓣、鱼际皮瓣、拇指背侧逆行皮神经筋膜蒂皮瓣、指背筋逆行岛状皮瓣、邻指皮瓣修、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69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 ~7 mm,供区无功能影响. 结论 指端皮肤缺损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远端蒂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其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显勋;刘超;余黎;陶圣祥;蔡林;余国荣

    目的 探讨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6年4月-2012年2月应用远端蒂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47例,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6 cm×12cm~5cm×7 cm,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共24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5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共8例. 结果 经6 ~ 24个月随访,皮瓣完全成活45例,2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外形满意,大部分恢复感觉,行走、负重良好. 结论 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并可构成复合组织瓣修复特殊类型的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 (足母)趾内侧趾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母)趾远端缺损

    作者:苗平;王瑞;葛华平

    目的 探讨应用(足母)趾内侧趾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母)趾远端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足母)趾远端缺损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6~ 48岁,平均31.6岁.锐器切割伤3例,重物砸伤3例,交通伤4例,(足母)趾术后遗留创面1例.其中(足母)趾远端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4.6h;(足母)趾离断伤再植术后坏死3例.(足母)甲皮瓣移植术后供区骨外露1例.术中首先进行彻底清创或坏死组织切除,创面缺损范围1.5 cm×1.5 cm~2.5 cm×4.0cm.采用大小为1.6cm×1.8 cm~3.0cm×4.5 cm的(足母)趾内侧趾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供区创面宽度2.0 cm以内者共3例,予以直接拉拢缝合,超过此宽度者8例,以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供区切口愈合良好、皮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两点分辨觉12.0 ~18.0cm. 结论 (足母)趾内侧趾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容易,血供可靠,其携带的皮神经可与受区趾神经吻合,同时修复缺损部位感觉,是修复(足母)趾远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端侧吻合血管进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12例

    作者:伍美艺;黎耀文;梁伟强;张德军;李冠军;徐亚非

    目的 总结端侧吻合血管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自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施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 20 cm×15 cm,应用端侧吻合法吻合血管.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浅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1年,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术后无肢体供血不足发生. 结论 端侧吻合血管进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应用带掌背神经的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

    作者:王怀玺;左中男;于绍斌;李进;许琪坤;黎德规;钱芳

    目的 探讨应用带掌背神经的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设计由相邻2条掌背动脉供血的带掌背神经的掌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手指脱套伤11例,切取皮瓣面积大9.0 cm ×8.0 cm,小4.5 cm×6.5 cm. 结果 11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血运好,不臃肿,感觉恢复接近正常,指腹两点辨别觉5 ~10 mm,感觉恢复为S3+,术后经功能锻炼后掌指关节主动屈伸范围0°~75°,近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20°~50°,远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10°~40°,修复后的拇指和手指可完成对掌、拇外展、持物及对指等运动功能. 结论 应用带掌背神经的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临床效果良好.

  • 人工神经鞘管预防周围神经鞘瘤术后刺激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睿;蒋毅;丛锐;张航;鲜航;臧成五

    目的 探讨人工神经鞘管对周围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刺激性神经痛的预防作用. 方法 将30例神经鞘瘤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神经鞘管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均按照常规方法行肿瘤切除术,人工神经鞘管组行肿瘤切除后神经局部用人工神经鞘管包裹,对照组仅行肿瘤切除术.两组分别于术后3个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并计算刺激性神经痛发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对照组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评分分别为7.5、5.1和2.8,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0%、67%和40%;人工神经鞘管组3个时间点疼痛评分分别为3.2、1.5和0,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3%、13%和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各时间段平均疼痛评分及刺激性神经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神经鞘管能够显著降低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刺激性神经痛的疼痛程度及发生率,是临床预防刺激性神经痛实用、有效的方法.

  • 跟腱及周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刘勇;张成进;付兴茂;王剑利;王成琪;张雪涛;王蕾

    目的 探讨跟腱及周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自1994年6月至2011年3月,对356例跟腱伴周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的治疗.根据跟腱缺损长度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情况分为A和B两类.A类为跟腱缺损在3 cm以内、皮肤缺损在3cm× 20 cm以内,采用跟腱直接缝合(166例)或Abraham倒“V-Y”腱成形术(72例)修复跟腱损伤,采用局部皮瓣转移(238例)修复周围软组织缺损.其中跟外侧皮瓣转移修复23例,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58例,足背皮瓣转移修复40例,内踝上皮瓣转移修复48例,外踝上皮瓣转移修复24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29例,腓肠肌皮瓣推移修复修复16例.B类为跟腱缺损超过3 cm、皮肤缺损在3 cm×20 cm以上,跟腱难以直接缝合,则采用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跟腱和软组织缺损(118例).其中阔筋膜张肌皮瓣移植修复52例,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26例,背阔肌筋膜组织瓣移植修复24例,腹直肌前鞘肌皮瓣移植修复16例. 结果 临床应用356例,局部皮瓣转移238例中226例全部成活,12例部分成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游离组织瓣118例中109例全部成活,8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手术失败,改用其他组织瓣后存活.随访1.0 ~4.5年,平均3.2年,按Thermann功能评定:优240例,良86例,可22例,差8例,优良率91.6%. 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跟腱伴周围复合组织缺损的优良方法,根据跟腱及周围复合组织缺损程度灵活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目的.

  • 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功能

    作者:王加利;丁小珩;赵春霞;陈仲华

    目的 探讨应用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与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2年5月,对12例拇指Ⅳ°、Ⅴ°缺损患者,采用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中采用小指展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并通过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应用小指展肌、趾短伸肌调节跖趾关节张力,改善再造拇指外形与功能. 结果 12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拇指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 结论 应用小指展肌移位能重建再造拇指的对掌功能,并结合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调节关节张力,能改善再造拇指外形,手术疗效满意.

  • 三种带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农明善;黄武;陈凯宁;黎斌兵;雷鸣;杨幸

    前足及足趾部皮肤缺损,常伴肌腱及骨外露,处理棘手,处理不当将导致截肢严重影响足部功能.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应用带足背动脉蒂、带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蒂及带跗外侧动脉蒂3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23例,取得较好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3~52岁,平均32.5岁.损伤原因:交通伤10例、枪弹伤2例,重物压砸伤7例、肿瘤术后缺损4例.其中感染创面4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足外侧8例,前足跖侧3例,前足背内侧5例,前足外侧并背侧4例,趾3例.缺损范围2.0 cm×5.0 cm~8.0cm×10.0 cm.

    关键词:
  • 游离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

    作者:郑良军;郭翱;李俊;金岩泉;蔡灵敏

    手指指端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手外伤,修复方法很多[1-4].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术后疗效满意.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7 ~ 48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切割伤5例,绞扎伤4例,挤压伤12例,受伤指别:拇指2例,示指7例,中指6例,环指5例,小指1例.末节均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指骨肌腱外露,伴8例有甲床缺损.皮瓣切取部位:拇指2例取中指近节尺背侧,示指7例分别取示指近节尺背侧和中指近节尺背侧,中指6例取中指近节尺背侧和环指近节桡背侧,环指5例取中指近节尺背侧,小指1例取环指近节桡背侧.

    关键词:
  • 小腿难治性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郭永强;王剑利;王五州;王成琪;郭德亮;曲新强

    从2001年10月至2011年4月,本院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不同组织瓣移植消除创面,控制感染,同时结合植骨或骨搬移技术修复骨缺损,治疗了41例难治性胫骨骨折取得良好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0~63岁.车祸伤22例,重物挤压伤13,机器绞伤6例.小腿创面不同程度感染渗出,胫骨骨缺损长度为3~ 14 cm,小腿皮肤缺损面积3 cm×6 cm~7 cm×25 cm.入院后一期通过病灶扩创清除死骨等失活组织,术中拆除内固定钢板更换外固定支架固定,应用VSD覆盖、控制感染达到创面肉芽新鲜.对于皮肤缺损面积小、感染轻的17例患者选择了游离腓骨皮瓣一期修复缺损;对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或感染重、病程长的24例患者首先选择行游离肌皮瓣移植消灭创面控制感染,以肌皮瓣肌肉组织填塞扩创后遗留的组织缺损.经过4~6个月观察无渗出后处理骨缺损.

    关键词:
  •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教程

    作者:唐举玉

    穿支皮瓣被誉为"皮瓣外科微创化"的标志,代表了皮瓣外科的新发展.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是穿支皮瓣的特殊形式,是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为促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有必要提出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一、血流桥接穿支皮瓣1.定义:血流桥接穿支皮瓣(flow-through perforator flap)是指利用穿支皮瓣源血管(一级源血管,非主干血管,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近端与受区主干血管(如桡动脉)近端吻合、其远端与受区主干血管远端吻合、在重建穿支皮瓣血液循环的同时避免牺牲(或重建)受区主干血管的一种特殊穿支皮瓣.

    关键词:
  •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许旺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郑灿镔;朱庆棠;刘小林;黄喜军;何彩凤;江丽;周翔;朱昭炜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SCs)增殖、分泌功能及迁移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从SD大鼠心脏穿刺取血,利用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对全血和PRP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测定;取3~5d龄的大鼠坐骨神经培养纯化SCs,将P1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处理,实验组以含40.0%、20.0%、10.0%、5.0%和2.5% PRP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于干预不同时间点采用CCK-8法测定SCs增殖活性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 mRNA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SCs分泌NGF和GDNF的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SCs的迁移能力. 结果 PRP血小板回收率达65%,PDGF-BB和TGF-β1浓度明显高于血清(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于20 0%浓度的PRP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Cs增殖和迁移,而40.0%浓度组细胞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SCs分泌的NGF和GDNF和其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同样在低于20.0%浓度的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40.0%浓度组则显示抑制作用.结论 PRP在适当浓度范围可以促进SCs的分裂增殖,合成分泌NGF和GDNF以及迁移的能力,具有潜在的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 制备去细胞人体肌腱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银峰;胡军;肖良宝;江丽;易建华;牛晓锋

    目的 探索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人体肌腱支架材料的实验方法. 方法 用1.0%磷酸三丁酯[tri(n-butyl)Phosphate,TnBP]分别联合0%、0.25%、0.50%及1.00%曲拉通-100(Triton X-100)对人体肌腱进行去细胞处理,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生物力学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并与新鲜人体肌腱对比,评价去细胞人体肌腱支架材料的特性. 结果 肌腱去细胞处理后色泽光亮,腱膜完整,韧性好;1.00% TnBP加0% Triton X-100组仍有少量细胞存留,其余3个处理组去细胞彻底,1.00%TnBP加0.25% Triton X-100组胶原纤维完整、走形规则.1.00% TnBP加0.50% Triton X-100与1.00%TnBP加1.00% Triton X-100组胶原纤维完整,但间隙略增宽,大载荷分别为(385.220±80.316)N、(398.220±127.195)N,抗张强度分别为(46.690±16.295) Mpa、(46.20 ±5.517) Mpa,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2826630±0.0110109) μg/mg、(0.2793550±0.0102129)μ/mg,分别和新鲜对照组[大载荷(533.280±135.774)N、抗张强度(65.560±14.401) Mpa、羟脯氨酸含量(0.2928820±0.0100988)μ/mg]相比,力学性能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0% TnBP加0.25% Triton X-100处理是较理想的制备去细胞人体肌腱的方法.

  • 吻合掌背动脉的示指背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一例

    作者:付强;郭泉

    患者 男,41岁,因电锯伤致左拇指软组织缺损3h,入院.查体:左拇指指腹偏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约2.5cm×1.5 cm,拇指桡侧动脉神经断裂并缺损,拇长屈肌腱外露、连续性好,无骨折及脱位.急诊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行示指背皮瓣转移修复术:左上臂扎气压止血带,在示指背侧设计皮瓣略大于拇指缺损,做"S"形切口,在第一背侧骨间肌的浅面解剖,游离血管蒂约5 cm,蒂内容物为第一掌背动脉、浅静脉和皮神经,并带一些血管周围软组织及第一背侧骨间肌肌膜,蒂宽1.0 cm,厚0.5 cm.血管蒂暴露后,沿皮瓣设计切开示指背皮肤,在伸肌腱浅面逆行掀起皮瓣,放松止血带,皮瓣苍白无充盈,在手术显微镜下见第一掌背动脉于第二掌骨干中段水平断裂,近侧断端被电凝烧灼破坏,但皮瓣蒂部的浅静脉和皮神经正常,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到拇指缺损处,将掌背动脉远侧断端与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近侧断端吻合,一次通血成功,皮瓣供区游离植皮、打包包扎,术后给予抗凝、抗感染、抗痉挛等治疗.

    关键词:
  • 重组腺病毒体外诱导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作者:严瀚;徐绘华;郭奇峰;刘青华;刘四红;娄盼;梅勇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双基因体外转染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目的基因表达与诱导成骨情况. 方法 从2岁健康雌性山羊髂骨处骨穿抽取骨髓2ml,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山羊BMSCs,将前期构建好的腺病毒载体Ad-BMP2-bFGF、Ad-BMP2分2组,以MOI=5000分别转染BMSCs,每2d用ELISA法检测BMP2和bFGF的表达情况,每周用ALP染色试剂盒及定量试剂盒检测ALP表达情况. 结果 Ad-BMP2-bFGF转染BMSCs 48 h后,目的蛋白已有显著表达(BMP2为3996.22 pg/ml、bFGF为1352.15 pg/ml),第6天达到高峰(BMP2为5146.63 pg/ml、bFGF为1434.75pg/ml),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细胞呈现明显的成骨改变,ALP活性明显增高(266mol/L),Ad-BMP2-bFGF组ALP表达量约为Ad-BMP 2组的1.5倍(P<0.05). 结论 经Ad-BMP2-bFGF转染的BMSCs具有持续高水平目的蛋白表达活性,转染后的BMSCs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成骨活性明显强于Ad-BMP2组.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大鼠随意皮瓣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吴东方;赵丽娜;庄跃宏;陈秀芳;杨晓东

    目的 通过切取并原位缝合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的皮瓣,进行坏死率的计算和统计分析,以确定糖尿病是否对大鼠皮瓣存活能力有影响.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直接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皮瓣原位缝合后7d测量各皮瓣坏死率.两组皮瓣面积的坏死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两组坏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平均坏死率分别是(36.90±9.29)%和(52.06±9.25)%,两组皮瓣坏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显著地降低了大鼠皮瓣的存活能力.

  • 海绵窦区的冠状断层解剖及三维重建研究

    作者:王新功;刘军;费昶;刘树伟;张建;程彦昊;张忠和

    目的 研究海绵窦的局部解剖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立体、形象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于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应用冷冻铣切技术,完成一成人头颅断层标本的制作,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冠状薄层连续切片进行信号标定、提取和三维重建,获得海绵窦有关结构的三维图像. 结果 共获得390张海绵窦区的0.1 mm厚冠状断层,选取6个典型断层,描述了海绵窦区的解剖特点.海绵窦的三维图像显示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前方在前床突外下方经眶上裂于眼眶相通,后方在后床突两侧与基底窦相通;海绵窦具有四个解剖问隙:前下间隙、后上间隙、内侧间隙和外侧间隙,三维图像形象显示四个间隙的解剖位置和彼此联通关系. 结论 冠状断层解剖和三维重建相结合形象显示海绵窦区的立体解剖关系.三维重建图像是声像学软件,能够在三维空间用不同速度持续、动态地展示解剖结构.

  • 引导我国穿支皮瓣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王欣;梅劲;周丹亚

    第二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于2012年9月23-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主办,宁波市第六医院与温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共同承办.大会邀请了20余名国内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知名专家,与会代表和专家150余人,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裴国献教授和徐永清、徐达传、唐茂林、汪华侨、章伟文、张世民、唐举玉、章一新、王春梅、陈宏、黎晓华、王欣、廖华、梅劲等专家教授共同探讨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会议以"专家主持、中心发言、正反辩论、大会交流、代表提问、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

    关键词:
  • 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皮瓣在修复四肢复杂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郑晓菊;张忠;李海军;王新宏

    目的 探讨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向皮瓣、筋膜或肌肉发出的穿支,形成以同一上级母体血管为蒂的不同的组织瓣,嵌合移植修复四肢创伤中的复杂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向肌肉、筋膜及皮肤发出穿支,制成2~3个不同种类的组织瓣嵌合移植,对四肢环形组织缺损4例、多个创面3例、手足套状撕脱伤6例及GustiloⅢC型损伤9例进行修复.结果 22例中移植组织19例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远端出现约1.0~2.0 cm坏死;1例肢体远端坏死;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经6个月~2年的随访18例,皮瓣外形饱满,筋膜或肌肉植皮区皮肤有滑动、有弹性且无回缩,颜色无改变.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复杂创面较为实用有效的方法.

  •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管变异的临床处理

    作者:胡浩良;潘志军;王欣;陈宏;章伟文

    目的 探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碰到穿支血管变异时的处理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8例术中发现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变异的患者,调整皮瓣位置,2例采用单一穿支吻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切断穿支改变路径后重新吻合,3例设计成分叶状皮瓣. 结果 术后7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二期植皮后愈合,随访3 ~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75%. 结论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碰到穿支血管变异时,可以调整皮瓣位置,采用单一穿支吻合、切断穿支改变路径后重新吻合、设计分叶状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削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

    作者: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

    目的 探讨削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削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6例,其中足背创面4例,足趾创面2例;缺损面积为3.0cm×5.0cm~5.5cm×8.0cm;4例供区直接缝合,2例供区创面植皮修复. 结果 本组6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随访3 ~12个月,原缺损部位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削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供区破坏小,是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的新选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手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张航;周绍勇;吴德生;唐林俊

    临床上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应用较多,但小儿病例报道较少[1].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我院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在手指近节切取岛状筋膜皮瓣,逆行修复小儿手指指端缺损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5 ~12.0岁,平均5.6岁.损伤原因:钝性夹伤5例,刀伤2例,皮带绞伤1例.受伤指别:示指4例,中指2例,环指2例.皮肤缺损为远指间关节以远,范围0.8cm×1.3 cm~1.3 cm×1.8 cm.采用带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端创面.皮瓣切取范围1.0 cm ×1.5 cm~ 1.5 cm ×2.0 cm.8例患者均急诊修复.

    关键词:
  • 回忆陈中伟医师往事点滴

    作者:陈统一

    我是1980年调入上海市六医院骨科工作的.报到上班后第3天,陈医师就安排我做动物血管吻合练习,早上交班结束,他就带着我演示了2次大鼠颈部血管的吻合并详细告诉了我缝接血管的要点,他匆匆离开之前他对我说有什么问题找王琰医师.2周训练结束后他来看我练习的结果并且剪开了一个吻合口检查,我感觉到陈医师对工作的要求是这样的认真和严谨.陈医师做手术总是第一个到场,自己为患者摆体位,亲自消毒、铺巾,手术从开始直至缝好切口包扎妥伤口.患者不做全身麻醉时,他术前和术后还会与患者说上几句话,患者出院后也会经常同他联系,医师和患者之间成了熟人和朋友.在20世纪90年代,我看到王存柏经常会来找陈医师,这种医患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的和谐.陈医师出差受伤,他的小腿开放性骨折,他对我们说,下肢包了长腿石膏,第一次体会到做患者的感受,感觉非常不方便,他说过去对手术后的患者要求早期绝对卧床或者有时也责怪卧床患者活动过多等等,可能要求过头了.

    关键词:
  • 发扬光大辛勤耕耘

    作者:曾炳芳

    时光荏苒,岁月蹁跹,在纪念我国第一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在四肢显微外科领域辛勤耕耘的历程,使人倍感振奋!1963年1月,陈中伟和钱允庆合作,把工人王存柏被机器轧断的右手重新接了上去,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完全成功的断手再植手术,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奠定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处于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基础,也为我们学科赢得了中国断肢再植摇篮的美誉.1963年8月7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接见了第一例断手再植的有功人员,赞扬他们在中国外科手术史上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
  • 感谢断肢再植之父对临床解剖学的提携

    作者:钟世镇

    参加"世界首例断肢再植50周年庆典",抚今追昔,感慨良多.饮水要思源,数典要忆祖.忆往昔,十年浩劫,万马齐喑,学术信息闭塞.当知识分子还属于臭老九时期,听到了竟然有人能为工人阶级接活了断肢,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这则新闻,用事实驳斥了"知识无用论",为老九们争了一口气,这就是"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这个名字,出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印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革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重新起步的迷茫.古老的人体解剖学往何处去?扑朔迷离、前途未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选择了临床应用解剖学生涯,开始探索上岗.

    关键词:
  • 中国的断肢(指)再植与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

    作者:程国良

    肢(指)体离断施行再植恢复原有的外形与功能是人们所期望的.中国骨科老前辈山东省省立医院王志先[1]于1960年、上海长征医院屠开元[2]于1962年先后开展了断肢再植的动物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963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等[3]为1例前臂远端完全离断的工人采用血管套接法实施断肢再植获得成功并恢复了功能,证明肢体离断后经再植不仅可以成活而且能恢复功能,为我国及国际再植外科开创了先例,为外科界做出了里程碑贡献.从此中国大地开展了断肢再植的技术培训、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了广泛成功.

    关键词:
  • 中国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专家共识

    作者:唐举玉;章伟文;张世民;章一新;陈宏;唐茂林;汪华侨;徐达传;梅劲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织缺损的创面得到立体美学修复衍生了嵌合穿支皮瓣等等.这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为促进穿支皮瓣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4日,在宁波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就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达成了如下共识.

    关键词: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