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带指固有动脉及神经旋转推进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张航;李箭;陈浩贤;唐林俊

    目的 探讨带指固有动脉及神经旋转推进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采用同指带单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皮瓣,皮瓣蒂部游离松解后,旋转90°,并将皮瓣向远端推进修复7例9指指腹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1 ~ 49岁,平均40岁.7例患者均为外伤导致指腹皮肤缺损伴骨外露,其中2指甲床少许缺损,3指患者末节指骨粉碎骨折.均急诊一期行手术修复,供区在前臂内侧取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7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存活良好,其中1指皮瓣表层有水泡形成,经换药愈合,供区植皮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凹陷.7例患者获随访2~ 12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随访患者术后指腹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7例9指功能根据TAM评价标准均为优.术后即刻皮瓣就有感觉,经随访2~12个月7例患者指端皮瓣感觉恢复达S3+. 结论 带指固有动脉神经旋转推进皮瓣加取皮植皮术治疗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可获得满意的功能及外形,并能同时进行感觉重建,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利于推广,是急诊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较好方法.

  • 腓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文泉;公茂亮;王明杰;张成进

    目的 探讨应用以腓血管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局部转移或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运用以腓血管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损伤共17例,踝部并足跟部皮肤缺损伴跟腱、跟骨外露3例,足跟部并足底皮肤缺损、跟骨外露6例,广泛足底部皮肤撕脱伤缺损伴远侧足背皮肤缺损5例,腓骨远端骨折并皮肤挫伤伴足跟、足底皮肤缺损,跟腱外露3例(外踝上1 ~ 10 cm内因皮肤挫伤较重多普勒超声无法探及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32 cm×15 cm~22 cm×12 cm.其中3例因外伤致患肢腓动脉穿支受损,行游离健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携带小段腓动脉与患肢受区吻合. 结果 术后1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缝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20 ~ 30 mm. 结论 携带小段腓动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影响小,适用于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 皮瓣修薄化处理持续VSD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

    作者:崔彦明;陈雷;路来金;刘刚

    目的 探讨皮瓣修薄化处理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撕脱皮肤修薄化处理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21例,平均35岁.致伤原因:机器滚轴伤10例,皮带绞伤5例,车轮碾伤6例.受伤部位:上肢(上臂中下段至腕关节)6例,手部(腕至手指近节近段)5例,下肢小腿部(膝下至踝部)5例,足背5例,均为皮肤软组织大面积剥脱伤.术中将脱套的皮肤清创、原位缝合后,经一侧纵行切口将其修剪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片),以负压吸引辅料覆盖创面,术后8~10d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观察皮肤成活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中,除上肢3例肘关节背侧皮肤部分成活外,余病例皮肤全部成活.平均随访半年,皮肤色泽、质地良好,瘢痕小,关节屈伸功能佳. 结论 皮瓣修薄化处理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的有效方法.

  • 一蒂多叶不反转动脉化静脉皮瓣一次性修复手部多创面损伤

    作者:李程科;肖军波;梁江声;谭加群;何明飞;邓国超;雷彦文;许明刚;张敬良

    目的 探讨游离一蒂多叶不反转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多个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一蒂多叶不反转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根据手部缺损的面积,各缺损间的距离,形成以1条静脉为主干蒂的多个动脉化静脉皮瓣,一次性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术后29例游离移植的61个皮瓣中,58个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部分坏死的3个皮瓣,经过换药治疗之后,均愈合.随访时间6 ~ 18个月,平均15个月,受区皮瓣质地、外形良好,两点辨别觉5~7 mm.拇指伸屈、对指、对掌功能、各手指伸屈功能无障碍.治疗后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达96.5%. 结论 游离一蒂多叶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创面缺损,设计简单,切取方便,手指功能恢复好,是一次性修复手部多创面缺损的理想选择.

  • 腹部包埋结合局部推进皮瓣治疗拇手指指尖离断伤

    作者:陆向荣;陆大明;陆振良;徐雪平;沈方琴

    目的 探讨急诊采用腹部包埋、二期局部推进皮瓣治疗拇、手指指尖离断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对8例拇、手指指尖离断伤患者均采用急诊剔除指腹软组织后行指骨克氏针内固定后腹部包埋,离断平面均位于甲根部平面,12~14 d手指自腹部解除包埋,指腹缺损采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术. 结果 术后8例手指和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 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两点辨别觉6~12 mm,手指无触痛,手指远侧指间关节活动接近正常,外形及功能满意.7例指甲再生满意,甲体光滑,1例出现钩甲畸形.术后X线片均提示指骨愈合. 结论 腹部包埋结合局部推进皮瓣治疗指尖离断伤,方法简单实用,尤其对于无再植条件的指尖离断,不但能恢复手指的长度,还能保留指甲,可获得满意的外形.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胡爱心;陈廖斌;潘振宇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 65岁,平均36.1岁,左侧6例,右侧9例,7例为感染创面,4例创面坏死界限不清,4例创面暴露时间超过8h,缺损范围3.0 cm×3.0cm~21.0cm×9.0cm.先行清创,创面用VSD封闭,二期行外踝上皮瓣转位修复.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 12个月,平均7.7个月,其中14例皮瓣及伤口一期愈合,1例局部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l5例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满意,皮瓣边缘恢复浅触觉及痛觉. 结论 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外踝上皮瓣可旋转覆盖足踝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转位皮瓣外形美观,手术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广.

  • (足母)(趾)甲皮瓣再造修复带甲床缺损的手(拇)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宋付芳;王文刚;刘圣光

    目的 探讨用躅(趾)甲皮瓣再造修复带甲床缺损的手(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自2005年5月至2012年7月急诊就诊的带甲床部分或全部缺损的外伤指,采用(足母)(趾)甲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25例35指,其中拇指11指,示指13指,中指7指,环指4指,其中合并拇、示指缺损5例,示、中指3例,拇中指1例,中、环指1例,其余均为单指损伤.根据手指甲床缺损的大小、部位,切取同侧或对侧躅(趾)甲皮瓣,其与受区组织吻合方式:足背浅静脉-指背静脉、趾底或趾背动脉-指固有动脉、趾底神经~指固有神经.根据供区创面部位及大小,选择趾背筋膜蒂皮瓣、第一跖背动脉皮瓣转移覆盖,术后按游离移植术后常规处理,术后2周下床活动. 结果 所有移植组织全部成活,经过6~25个月术后随访,受伤指的外形、皮肤质地、色泽以及伤手指的关节活动度、持物功能、负重、抓、捏功能均良好;皮瓣皮肤两点辨别觉为5.7~7.2mm.伤指外形与功能总体接近健侧指;供区趾外形良好,行走不受影响. 结论 (躅)趾甲皮瓣移植修复带甲床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应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急诊修复手指指腹缺损

    作者:卜凡玉;薛明宇;芮永军;寿奎水;杨惟翔

    目的 探讨应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对23例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急诊采用第2掌背动脉远端穿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3例23指,示指17例,中指6例. 结果 术后23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皮瓣在2.0~2.5 cm可直接缝合18例,其余5例植皮处理,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完全成活.术后20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皮瓣质地、色泽良好,外形无臃肿,指端无触痛,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手指逐渐恢复痛、温觉及触觉,皮瓣两点辨别觉达4~9 mm;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优13例,良4例,可3例. 结论 急诊采用第2掌背动脉以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游离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东;谢龙;黄永军;张大卫;牟勇

    目的 探讨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18例骨缺损病例,应用腓骨皮瓣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8例,切取腓骨长度平均为16 cm,皮瓣面积小6.0 cmn×8.0 cm,大14.0 cm×22.0 cm;髂骨皮瓣治疗小段骨缺损,包括足部骨缺损4例,前臂骨缺损4例,掌骨骨缺损2例,取髂骨大小平均为5.0cm×4.0cm×1.5 cm,皮瓣面积4.0 cm×5.0 cm~5.0 cm×8.0cm. 结果 游离移植骨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2.0 cm ×2.0 cm小面积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4~6周可见移植腓骨及髂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平均骨性愈合时间6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2年,患肢负重下地行走正常,与健侧等长.前臂屈伸旋转活动良好,足部、手掌部等受区无明显疼痛不适.皮瓣色泽与受区相近,供区均一期愈合. 结论 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伴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感染、一期修复缩短病程、减少手术次数及提高治愈率.

  •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作者:李跃红;孙建军;胡莉莉;杨荣;张浩;许楠健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 方法 2003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共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患者34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以局部封闭为主.手术治疗取前入路4例,后入路20例.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的肩部疼痛症状、肌力、肌萎缩的改善情况. 结果 10例非手术治疗已平均随访4年以上,优1例,良1例,可1例,差7例,8例每年仍需作局部封闭,1~4次方可维持肩部无不适及疼痛;仅2例经2次封闭至今随访6年余未见复发.手术治疗24例其中18例获随访,平均随访5年余,优3例,良10例,可5例.其中3例于术后2个月左右局部又感不适,局部封闭后不适消失.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肌力,但两种方法均不能明显改善冈上、下肌肌萎缩,非手术治疗有协助诊断的作用,但肩背部不适可能反复发作,需不断治疗. 结论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较常见的疾病.一旦确诊出现肌萎缩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有利于功能恢复.

  • 皮支链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伤

    作者:徐亚非;伍美艺;熊敏剑;邱辉;张德军;李冠军

    目的 总结应用小腿皮支链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小腿外侧皮瓣以腓骨后侧沿与后踝后侧沿连线为轴心线,小腿内侧皮瓣以胫骨内侧髁中点与内踝后侧沿连线为轴心线,旋转点均设在轴线上距离创面近端3 cm处左右,皮瓣蒂宽均3~4 cm宽,皮瓣蒂部设计成乒乓球拍状,皮瓣的大小较创面大1~2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7 cm~2.0 cm×3.0 cm,经明道转移至创面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共12例. 结果 术中完成皮瓣切取后搁置5 min,即见皮瓣出现毛细血管反应,皮瓣边缘渗血良好,术后9例皮瓣顺利成活;3例皮瓣出现轻度血疱、水泡、皮色轻度暗紫,血疱无需处理,14 d后12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个月~2年,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耐磨性好,色泽接近正常,重建感觉者感觉恢复满意,PD4为2~9 mm.部分皮瓣在2~3个月后有所回缩,回缩面积小于10%.供区愈合满意.患者能正常行走,未发生破溃,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应用小腿皮支链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体会

    作者:冯博;马世伟;王春渤;张志宇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外伤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创面大小为17.2cm×9.0cm~6.6cm×4.5cm.创面受污染,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分泌物,骨外露,其中2例脓臭味,3例有腥臭味.分泌物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绿脓杆菌3例,大肠杆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混合菌感染1例.术前经过1~2次扩创,然后VSD持续冲洗.冲洗1周后引流液无色、无异味,拆除VSD.创面渗出液细菌培养,无感染,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18.7 cm×10.2cm~8.6cm×5.3 cm. 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 16个月,皮瓣质地较好,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不臃肿,弹性好,耐磨.术后20 d开始功能锻炼,逐渐增加负重,术后3个月,能完全独立自由行走的11例,能独立行走但平衡不佳的2例.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7~ 100分,平均88.5分,患者较为满意. 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对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 人工真皮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作者:吕振木;冯亚高;王秋生;贾锐;高建良;刘少华;刘龙刚;陈京亮;吕硕洋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36例,均有肌腱或骨外露.所有患者经清创后,一期或二期人工真皮移植,术后2~3周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外露肌腱、骨组织被类真皮组织覆盖,未行自体断层皮片移植,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定期随访3~ 12个月(平均6.8个月).所有创面愈合良好,骨外露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创面自然上皮化,记录时间为(15.26±4.38)d,愈合后外形良好,无臃肿,色泽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创面质地韧,耐磨性良好.感觉恢复接近正常,指腹两点辨别觉4~6 mm,感觉恢复为53+.手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优30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人工真皮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为肌腱或骨外露的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 吻合二条动脉足趾移植再造手(拇)指20例

    作者:梁启善;郭小惠;杨小文;刘明龙;肖立罡

    目的 探讨吻合2条动脉足趾移植再造手(拇)指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吻合2条动脉足趾移植行拇、手指再造20例,其中Ⅲ°~Ⅴ°拇指缺损8例,Ⅱ°~Ⅵ°手指缺损12例.急诊再造2例,亚急诊再造5例,延期或择期再造13例.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结果 再造20例全部成活,随访6 ~ 24个月,再造拇、手指,外形较好,血液循环丰富,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党6~ 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5例,良5例.患者对再造拇、手指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无疼痛和不适,行走及负重正常. 结论 吻合2条动脉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血供可靠,能有效地防止动脉危象,手术成功,有保证,从而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 复杂手掌离断异位寄养再植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景斗星;孙军锁;王铁涛;靳文阔;陈时高;梁嘉樑;何伟;蔡雅楠

    目的 探讨复杂手掌离断异位寄养再植治疗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处理方法. 方法 2013年3月,收治1例复杂手掌旋转撕脱离断伤,精心设计手术方案,采用一期异位寄养再植,二期寄养手回植,三期伸肌腱移植修复重建,四期屈肌腱移植重建修复、指掌侧神经移植重建修复.在分析该病例资料的基础上,回顾相关文献. 结果 离断手掌寄养回植后完全成活,7个月后随访,回植3指指掌侧粗感觉部分恢复,手指活动度尚可. 结论 肢体离断异位寄养再植为挽救肢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此方法手术复杂,次数多,患者所承受的经济及精神负担较重,再植后肢体功能差,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评估患者所能承受的能力.

  •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拇)指并一期外形重塑的临床分析

    作者:何如祥;雷林革;程鹏;祁多宝;李国海;马宝

    目的 总结游离第二足趾行手(拇)指移植再造并一期采用5种方法重塑第二足趾外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对109例128指Ⅴ度以内拇、手指缺损的患者行游离第二足趾进行移植再造,同时一期行第二足趾外形重塑.其中一期行甲床延长扩大20指;一期行甲床延长扩大同时加趾腹两侧正“八”字切除23指;一期甲体延长扩大加(足母)趾腓侧岛状皮瓣嵌入第二足趾中节跖侧狭窄部分29指;一期甲体延长扩大加趾腹腓侧棱形皮瓣旋转嵌入中节狭窄部分19指;一期采用甲体延长扩大加趾腹正中梭形切除加(足母)趾腓侧岛状皮瓣嵌入中节狭窄部分的37指.术后对79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5年不等的适时随访,受访率73%,随访记录不完整及失访30例,失访率27%,失访原因中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痊愈后返回原籍. 结果本组109例128指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再造拇、手指外形恢复满意,指甲外形较未行甲体延长扩大者明显改善,中节狭窄部分外形明显改善,恢复满意.本组随访79例,其再造拇、手指的功能及感觉恢复较为理想,供足行走正常,无跛行、疼痛等后遗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43例,良26例,可10例,优良率87%. 结论采用第二足趾一期外形重塑后移植再造手(拇)指的方法,明显改善了足趾外形,可一次完成手术,术前需认真设计,有时需采用上述几种术式相结合,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达到预期目的.

  • 臂丛束支部合并大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黄建平;王涛

    目的 探讨臂丛束支部合并血管损伤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例臂丛束支部合并上肢大血管损伤,其中合并肱动脉损伤5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2例,合并腋动脉第一部分损伤腋动脉第三部分损伤各l例.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与伤情评估,分别采取急诊一期同时修复神经、血管3例,亚急诊一期同时修复神经、血管2例,急诊一期修复血管、二期修复神经4例.结果 术后9例患者经50 ~ 78个月随访,平均61.8个月,均无肢体坏死,术后行CTA证实修复段血管均通畅,修复神经所支配区的肌力以及皮肤感觉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除3例尺神经支配的手内肌外,其余均获得3级以上的肌力,4例修复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均达S3以上,5例部分支配区感觉达S3以上. 结论 臂丛束支部合并上肢大血管损伤较少见,病情复杂,需要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尽早争取一期同时修复神经与血管,手术成功率高,其疗效较为满意.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下肢感觉功能的近期影响

    作者:曾瑞曦;张毅;郭栋;刘祥厦;程钢

    目的 探讨SPR术引起患者双下肢感觉功能异常的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 从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共收治拟行SPR术的痉挛性脑瘫24例,检测手术前、手术后1周双下肢皮肤的触觉、浅痛觉、温度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深痛觉、触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及图案觉. 结果 术后出现自觉双下肢麻木共6例,发生率为25%.其中,4例于手术后2周内自行缓解,1例于术后3周左右症状消失,1例持续6周后症状消失,未发现有永久性感觉丧失及麻木的患者.出现与未出现双下肢麻木的症状患者SPR术中脊神经后根平均切除比例分别为0.268±0.049、0.193±0.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双下肢的触觉、运动觉、位置觉、深痛觉、触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振动觉手术前、手术后1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痛觉、温度觉、图案觉术后1周较术前有轻度减弱. 结论 SPR术对下肢感觉功能的轻度损害不会影响患者机体的保护性感觉功能.术后出现下肢麻木症状的可能性与后根的切除比例有关,未发现与年龄有关.SPR术引起患者下肢感觉功能的损害症状可于术后2~6周内自然恢复.从下肢感觉功能检测发现SPR术安全可靠.

  • 计算机导航辅助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波;陈山林;刘畅;荣艳波;王志新;朱瑾;邓玖征;田光磊

    目的 通过标本研究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基于ISO-C3D影像的术中即时导航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舟骨三维定位与导向框架,对2具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舟骨经皮内固定手术.对手术标本进行大体和影像学评价,对导航手术的可行性进行评判. 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术中即时三维影像系统结合舟骨经皮内固定框架导航手术系统,可在标本的腕关节上顺利进行舟骨经皮微创内固定手术.2具标本均一次完成舟骨导针的置入,内固定物位置位于舟骨安全区内. 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导航手术系统应用于舟骨经皮微创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该导航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可满足舟骨经皮固定手术的要求.

  • 一期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治疗下肢Gustilo ⅢB型开放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缺损

    作者:胡锐;任义军;严立;韩琼;赵志刚;勘武生

    目的 探讨一期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治疗下肢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一期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治疗下肢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病例共15例.骨折部位足踝部2例,胫、腓骨下段9例,上段3例,股骨远端l例;皮瓣面积l0.0cm×8.0cm~28.0cm×16.0cm;骨缺损植骨6例,缺损1.0~4.0 cm,均取髂骨植骨. 结果 术后随访6 ~ 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仅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等治疗自行愈合;创面渗液感染1例,经抗感染、引流治疗后二期愈合;13例骨折顺利愈合,延迟愈合2例,二期行植骨术后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7.2个月,无1例发生骨髓炎;创面愈合时间12~ 36 d,平均18.1 d.采用下肢功能评价表评价下肢功能,优良率86.6%. 结论 一期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治疗下肢GustiloⅢB型开放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缺损,是安全有效的策略,且具有骨折固定可靠、创面覆盖满意、早期恢复功能锻炼、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八例

    作者:周立峰;李高建;周琴琴;黄伟;周珊珊;周媛媛

    筋膜皮瓣是由Ponte(1980)首先提出,在皮瓣层次结构基础上包含深筋膜结构[1].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11年9月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3 ~ 51岁.机器伤6例,交通伤2例,均合并肌腱、骨外露,缺损面积8.0cm×6.5 cm~11.0 cm ×7.0 cm.均急诊清创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关键词:
  • 严重颈部瘢痕挛缩的薄皮瓣修复

    作者:颜玲;高建华

    1992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严重颈部瘢痕挛缩,取得良好效果.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采用窄蒂带蒂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转移39例.其中采用窄蒂枕颈背皮瓣18例,其中附加吻合旋肩胛血管10例;窄蒂枕颈肩皮瓣7例;窄蒂枕颈胸皮瓣4例;窄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大面积26 cm× 10 cm,带蒂加吻合血管皮瓣面积大为40 cm× 18 cm.采用游离皮瓣移植11例,其中股前外侧薄皮瓣6例,均为女性;脐旁薄皮瓣5例.大面积27 cm×15 cm.皮瓣保留蒂部近端1/2~1/3部分不作修薄,而将远端1/2 ~ 1/3修薄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3个月至半年后对其蒂部1/2 ~ 1/3进行修薄.

    关键词:
  •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的手术修补15例

    作者:周鹏;杨伊林;韦俐;夏锡伟;邵耐远;夏为民;周强

    1981年Wigand[1]首次报道在鼻内镜下成功修补脑脊液鼻漏,许庚等[2]于1994年报道神经内镜下成功修补5例脑脊液鼻漏.我科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应用该技术对15例脑脊液鼻漏进行了手术修补,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42 ~ 69岁.病因:鞍区手术后11例,外伤性2例,垂体瘤伽马刀治疗后2例,均经2~4周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均有不同程度经鼻或鼻咽部间歇性流水样涕,低头时加重.鼻腔流出液经葡萄糖定量分析和B2转铁蛋白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均行CT薄层平扫三维重建或CT脑池造影协助判断确定漏口的位置,MRI的T2像有助于确定显性和隐性脑脊液漏.

    关键词:
  • 荧光素酶基因稳定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系的构建

    作者:董苑;李彩霞;赵娴;刘流

    目的 通过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感染间充质干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间充质干细胞系. 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根据gene bank查询荧光素酶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体外构建质粒,构建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Puromycin浓度为2mg/ml加压筛选,鉴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荧光素酶在小鼠间充质细胞C3H10T1/2中的表达. 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此细胞表达的蛋白大小约60×103,表明感染病毒的C3H10T1/2细胞表达荧光素酶蛋白.免疫荧光检测,与未感染病毒的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病毒的细胞组约100%细胞红色荧光呈阳性,表明已经构建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C3H10T1/2细胞. 结论 通过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转染间充质干细胞,可获得荧光素酶稳定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转染效果确切,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稳定.

  • 小鼠MIA3基因3'-UTR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瓦庆德;何沛恒;代学俊;邹峰;周治宇;邹学农;徐栋梁

    目的 建立靶向miR-374b的MIA3 psicheck2野生型及突变型载体,为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提供前期保障. 方法 构建MIA3 psicheck2野生型及突变型载体,首先根据小鼠MIA3-3 'UTR序列信息设计其扩增引物,以小鼠血液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MIA3-3 'UTR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中.然后,设计突变引物将miR-374b种子序列靶标TATTATA突变成AAATTAT构建突变载体.其次,采用载体酶切鉴定及测序法对构建的载体进行鉴定. 结果 琼脂糖电泳分析,载体PCR扩增大小与理论大小相符合.DNA测序鉴定MIA3-3 'UTR-WT载体构建成功.突变型载体的构建,成功将miR-374b种子序列靶标TATTATA突变成AAATTAT. 结论 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鉴定miR-374b与成软骨分化相关靶基因MIA3是否真正具有结合位点奠定了基础.

  • 腱鞘炎封闭治疗致血管栓塞早期血管探查治疗成功一例

    作者:侯海鑫;陈雷;李瑞军;袁慧彬;王爽;刘志刚

    患者女,49岁,因右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局部封闭后多手指疼痛伴青紫、发凉8h入院.患者自述因右腕部疼痛半年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腕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行局部封闭治疗,封闭液为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和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剂量不详).封闭结束拔出注射器针头时见到喷射性出血后给予局部加压止血,随后即出现右手拇、示、中、环指皮肤发凉、肿胀、疼痛明显,并逐渐出现患指皮肤颜色变紫,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就诊.

    关键词:
  • 双侧肘后肌肥大卡压致肘管综合征一例

    作者:焦伟;高延智;冯国平;胡守成

    患者男,46岁,因双手环、小指麻木5年、逐渐加重伴内在肌萎缩、持物无力入院.入院查体:双手环指尺侧及小指感觉迟钝.Froment征阳性,肘下3 cm处Tinel征阳性,夹纸试验阳性.肘部尺神经沟内无明显压痛,未触及肘部增粗尺神经.肘部X线提示:肘管处未见骨质病变.肌电图提示:双侧尺神经部分损害(肘管处卡压)神经脱髓鞘病变,未见轴索损害.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外展位,气压带止血,分别于双肘内侧做长约14 cm切口,术中分离暴露尺神经,肘上探查见尺神经无卡压,肘管处弓形韧带缺如,有一菱形肌肉覆盖,术中切开肌肉,暴露尺管见尺神经呈淡黄色条索状改变.松解神经外膜后前置于前臂屈肌处肌性隧道.松止血带后,彻底止血.缝合切口,放置引流条.石膏屈肘位固定.

    关键词:
  • 雌二醇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

    作者:吴建龙;巨积辉;周广良;金光哲;李志敏;侯瑞兴

    目的 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腹部轴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取12 ~ 14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生理盐水组(Ⅲ组)、雌二醇组(Ⅳ组),每组12只.于左下腹形成大小为3 cm×6 cm的腹壁浅动脉轴型皮瓣.通过无损伤显微血管夹夹闭腹壁浅动、静脉建立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3、5、7d观察各组皮瓣一般情况.术后7d测定皮瓣成活率、检测蒂部腹壁浅静脉血清中性粒细胞(NEU)浓度及TNF-α含量、切取皮瓣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NEU评分. 结果 术后7d,Ⅳ组皮瓣成活率(86.69±4.73)%,显著高于Ⅱ、Ⅲ组分别为[(57.60±25.25)%和(53.90 ±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Ⅳ组皮瓣炎症渗出明显少于Ⅱ组、Ⅲ组,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坏死现象少见.与Ⅱ、Ⅲ组比较,雌二醇注射后Ⅳ组皮瓣内NEU浸润数量显著减少,TNF-α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组皮瓣存活率与皮瓣内NEU、TNF-α浓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结论 雌二醇能减轻大鼠轴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皮瓣成活.其可能机制为雌二醇能显著抑制皮瓣内NEU浸润、降低TNF-α表达量,减轻皮瓣组织炎症反应.

  • 膝上长血管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应用解剖

    作者:林加福;林涧;吴碧莲;陈玲珑

    目的 解剖观测膝上长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膝降动脉),探讨其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可行性. 方法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髂前上嵴、髌骨上缘和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沿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骨上缘中点切开皮肤,分别向后外侧、后内侧翻开,解剖观测: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的起始外径,0.5 mm外径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②膝降动脉起始处的外径,起始处距收肌结节距离.③旋股动脉降支、膝降动脉终末血管与髌周血管间的吻合关系. 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起始处的外径为(2.73±0.35) mm,外径为0.5 mm外径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4.56±0.92) cm、(6.09±0.86) cm;膝降动脉的起始外径为(2.19±0.31) mm,起始处距收肌结节的距离为(8.45±0.97)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和膝降动脉在下行过程中均发出多支分支,终支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形成,与膝周其他动脉在骨膜处、深筋膜层和浅筋膜层均有广泛的吻合. 结论 理论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和膝降动脉有足够的长度和血供,可逆行转位吻合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

  • 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侯桥;李宏烨;岳振双;曾林如;申丰;任国华;汪扬

    目的 探讨游离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手指指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的患者,采用游离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在腕横纹部近端横向设计,切取面积为2.5 cm ×l.0 cm~ 6.2 cm ×3.8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皮瓣内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重建感觉. 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并获得4~17个月随访.供区仅留下线形手术瘢痕,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痛觉、温觉、触觉均有较好恢复,两点辨别觉达6~11 mm. 结论 游离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供区隐蔽、创伤小,皮瓣切取简单,吻合容易,修复指腹缺损外观满意,可携带神经恢复皮瓣感觉,是修复手指创面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 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

    作者:吴攀峰;唐举玉;李康华;梁捷予;俞芳;周征兵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旋髂深动脉的走行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穿支定位,设计切取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嵌合穿支皮瓣,髂骨瓣与穿支皮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髂骨瓣重建骨缺损,穿支皮瓣覆盖皮肤缺损创面.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2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1例;4例为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后,Ⅱ期行嵌合瓣修复,8例为外院转入的开放感染创面,2例为慢性窦道流脓创面.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混合感染1例,无菌生长2例.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髂骨瓣与受区骨均在8~ 10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四肢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吻合旋髂深血管的嵌合穿支皮瓣移植只需吻合一组母体血管,皮瓣与骨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操作方便、血供可靠,可实现创面立体修复,是一种修复四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我国外科皮瓣被引频次高的50篇文献的特征分析

    作者:贾治伟;唐勇;丁凡;李浩;伍耀宏;王德利;何勍;阮狄克

    目的 总结我国外科皮瓣被引频次高的50篇文献并分析其特征.了解我国外科皮瓣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为皮瓣外科青年医师教育推荐经典文献.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以“皮瓣”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纳入我国外科皮瓣被引频次高的50篇文献,排除不以皮瓣为主要论述内容、同一时期病例重复的文献、护理类文献、会议报道等.对文献的标题、被引频次、发表时间、期刊来源、地区分布、机构来源、第一作者和研究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纳入的5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327次到42次.文献发表在1994年到2010年间,其中以2000年和2004年数量多.发表在9本专业期刊,以《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发表多(20篇),其次是《中华手外科杂志》(12篇)和《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6篇).文献来自15个省市地区,排名前3的省市为上海(11篇)、山东(10篇)和广东(8篇).文献来源于31所大学或医院,其中9个单位有1篇以上文献,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表多(7篇),其次是解放军第89医院(4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并列第3(均为3篇).共8位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以上文献.临床研究41篇,基础研究为9篇. 结论发表在专业顶级期刊、来自于具有传统优势的医院和临床研究是外科皮瓣高被引文献的主要特征.总结被引高文献有助于了解我国外科皮瓣研究的历史特征并指导未来研究方向.这些被引频次高的经典文献可以作为显微外科青年医师的阅读推荐.

  • 肘窝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谦;刘光军;谭琪;李振;王剑利

    目的 探讨前臂肘窝部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并评价修复效果. 方法 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对8例手指皮肤缺损的病例设计切取以桡动脉肘下穿支点为中心的肘窝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其中合并指骨骨折6例,神经、血管损伤7例,肌腱损伤4例,缺损面积2.5 cm ×4.0 cm~5.5 cm×7.0cm,术后随访其疗效. 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并伤口裂开约1 cm,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7.5~9.8mm,平均8.5 mm,皮瓣感觉为S3+.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满意.供区外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前臂肘窝部穿支皮瓣其穿支位置恒定,易于解剖分离,切取后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手指等部位小面积皮肤缺损的良好选择.

  • 并联腓骨组织瓣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朝旭;王锐英;唐际存

    目的 探讨应用并联腓骨组织瓣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并联腓骨组织瓣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4例.致伤原因为车祸伤2例,机器绞扎伤2例.其中跟骨后1/2缺损2例,后2/3缺损2例,均伴有足跟软组织不同程度缺损和跟腱断裂.均为择期手术,采用并联腓骨组织瓣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术后随访24~ 72个月,自体移植腓骨均骨性愈合,未见明显吸收、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按美国AOFAS踝-足评分标准:优1例,良2例,可1例. 结论 并联腓骨组织瓣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可较好地恢复容貌和足跟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毛囊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研究

    作者:姜金豆;陈容容;夏学颖;孙赛;胡葵葵

    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FSCs)是一类位于毛囊隆突区的具有完全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群.与胚胎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等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人毛囊干细胞(human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具有数量充足、位置固定、容易获取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使HFSCs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皮肤毛发再生及损伤修复,在再生医学领域中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就毛发正常周期循环中FSCs微环境的变化及干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为FSCs在毛囊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血管在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晓清;徐永清;朱跃良

    股前外侧皮瓣应用已经30年,并且逐渐成为临床上的主力皮瓣.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供区损伤小,血管蒂长、管径大,容易切取,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皮瓣,成功率高等[1-13].在其应用的初期,解剖变异曾阻碍该皮瓣的推广.然而随着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解剖学研究的进步,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变异逐渐得到充分认识,不再是该皮瓣应用的主要障碍[14].

    关键词:
  • 应用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缺损

    作者:赵建强;车永琦;王军成;翟伟;王文亮

    目的 报道和探讨应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侧踝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应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侧踝周皮肤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8 ~ 76岁,平均65.8岁.伤因:车祸伤9例、跌倒伤4例、重物砸伤3例.16例均为胫骨下端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缺损.缺损部位;内踝上8例、踝前6例、踝后2例.6例合并胫前血管、神经损伤.依常规要求处理创面,创面感染消失后于健侧小腿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皮瓣蒂部卷成管状,交腿转移修复对侧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术后1个月断蒂. 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15例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次清创缝合、伤口换药后愈合;16例均得到随访,皮瓣质地、肤色良好,感染未复发.13例并发骨感染,采用骨折端开窗对口冲洗治疗,4例皮瓣修复术后8~12个月行骨折端植骨治疗,1年半后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下肢负重及行走接近正常. 结论 采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侧踝周皮肤缺损具有手术简单、安全、成活率高、效果好等优点,是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不能利用同侧转移皮瓣及游离皮瓣修复时采用的理想方法.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