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切取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足踝皮肤肌腱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刘承伟;刘福尧;邱冰;彭龙

    目的 总结扩大切取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一期修复足踝皮肤、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0年10月至2014年6月,应用扩大切取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一次性修复足踝皮肤、肌腱缺损18例,其中外踝皮肤缺损并跟腱缺损4例,内踝皮肤缺损并跟腱缺损3例,足背皮肤缺损并趾长伸肌腱缺损11例,其中1条4例,2条4例,3条1例,4条1例,5条1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技术矫形,因牵张过快张力过高,导致外踝及足跟外侧皮肤坏死伴跟腱坏死、缺损1例.血管吻合采用端端吻合法. 结果 有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予以换药清创,皮肤减张缝合器逐渐牵张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随访6~ 18个月,修复部位外观功能良好,皮瓣感觉恢复至S2~S4级. 结论 扩大切取阔筋膜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足踝皮肤、肌腱缺损的较好方法.

  • 吻合膝上内侧动脉和大隐静脉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前及胫前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吴晓荣;曾伟;施明宏;王颖;郭金星;郑能方;吕仁发

    目的 探讨膝前及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受区胫前或胫后动、静脉无法吻合的情况下应用吻合膝上内侧动脉和大隐静脉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2月至2014年1 1月,应用吻合膝上内侧动脉和大隐静脉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7例膝前及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大为41 cm× 12 cm,小为30 cm×8 cm. 结果 随访3~24个月,本组17例创面经修复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有弹性,有排汗功能,恢复部分浅感觉;12例皮瓣臃肿需行整形手术.1例因膝上内侧动脉管径小,术后出现血管危象,及时探查,改行旋股前外侧动脉降支和腘动脉端侧吻合. 结论 胫前或胫后动、静脉吻合不可靠的情况下,应用吻合膝上内侧动脉和大隐静脉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膝前及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满意.

  • 保留关节的经掌指关节平面切割性离断断掌再植五例

    作者:侯桥;曾林如;申丰;任国华;辛大伟;汪扬

    目的 探讨保留关节的经掌指关节平面切割性离断的断掌再植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3年8月,对5例经掌指关节平面切割性离断的断掌行再植术,术中利用皮肤的滑动性不短缩指骨以保留掌指关节,对难固定的关节内细小关节面骨折块复位后用细钢丝跨关节面固定,对关节面部分甚至半关节面缺损的关节行姑息治疗,对侧副韧带及掌板行良好修复达到掌指关节的稳定,对肌腱、血管、神经做精细的吻合.术后辅以外固定及早期康复训练,使治疗系统化. 结果 术后5例断掌全部顺利成活,随访6~ 18个月,全部断掌功能恢复良好,掌指关节稳定、有力、无疼痛、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手指感觉功能恢复达S3+及以上.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功能恢复为优4例,良1例. 结论 掌指关节平面切割性离断的断掌,再植时对掌指关节保留或姑息保留,可取得良好的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 游离第一、二趾复合组织再造拇指Ⅲ度及以上缺损12例

    作者:郑良军;郭翱;李俊;金岩泉;蔡灵敏

    目的 探索应用游离第一、二趾复合组织再造拇指Ⅲ度及以上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9月,对12例拇指缺损Ⅲ度及以上的患者,根据缺损程度采用带末节趾骨的躅甲瓣包裹带胫侧皮条的第二趾骨肌腱组织复合再造拇指,足部供区将第二趾皮肤覆盖至蹲趾创面,其余部分采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术后12例再造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9个月,再造拇指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优良,拇指对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 ~ 10 mm,供区创面Ⅰ期愈合,行走正常. 结论应用游离第一、二趾复合组织再造拇指,术后拇指外形逼真并具有感觉,功能恢复较好,对足部损伤较小,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 手指中末节脱套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高顺红;张在轶;陶友伦;周明明

    目的 总结手指中末节脱套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从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第2~5指中、末节脱套伤51例51指.分别采用邻指皮瓣联合游离第二趾甲背皮瓣修复29例29指,以指固有动脉中节背侧支为血管蒂的邻指皮瓣修复22例22指.所有患者均为急诊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 ~ 7.5 h,平均5.1h.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范围:2.3 cm×1.8 cm ~ 7.5 cm×2.3 cm.皮瓣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结果 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 15个月,平均10.3个月.末次随访时修复手指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指端两点辨别觉为:4~9mm,平均5.8 mm.皮瓣供区外观恢复满意,皮瓣供指关节活动好,近侧指间关节活动平均角度为103.7°. 结论 第2~5指末节脱套伤的修复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为佳,可采用邻指皮瓣联合游离第二趾甲背皮瓣;对于不需要重建指甲者,可采用以指固有动脉中节背侧支为血管蒂的邻指皮瓣进行修复.

  • 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上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滕晓峰;陈宏;李斯宏

    目的 探讨Coupler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中吻合静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1月,对20例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13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7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中应用Coupler微血管吻合器随机选择吻合其中任意一支静脉,另一支静脉仍采用人工吻合.术后通过观察皮瓣成活及多普勒彩超来检测血管的通畅. 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手术探查并术中见人工吻合静脉栓塞.另1例的静脉血管无栓塞,但血流缓慢,采用静脉应用肝素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2周多普勒彩超显示,通过吻合器吻合的静脉总有1例静脉栓塞,19例静脉通畅,栓塞率为5%.人工吻合组中也有1例栓塞,连同手术探查1例,共2例,栓塞率为10%.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7). 结论 Coupler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是一种可靠的血管吻合手段.

  • 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伟雄;王明月;季鹏;王瑞雪

    目的 探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创面19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5 cm~ 16cm×8 cm,皮瓣旋转点位于胫腓前韧带近端12例,位于外踝尖前5例,位于外踝尖与第五跖骨基底连线中点近端2例.皮瓣切取平均时间40 min. 结果 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迟愈合.随访8~24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厚薄适中,皮瓣无溃疡发生,8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5~10mm,其余11例恢复大部分感觉;足穿鞋及行走正常,足、踝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外踝上皮瓣具有简单易取、损伤小、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

  • 后路显微镜下硬脊膜切开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作者:赵辉;寇红伟;刘宏建;张卫红;张敏

    目的 观察后路显微镜下硬脊膜切开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病例资料,第2~3腰椎椎间隙13例,第3~4腰椎椎间隙22例.病例资料分为2组:行后路显微镜下硬脊膜切开椎间盘摘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6例患者为A组;行侧后方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19例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平均随访2年4个月,并行JOA评分和ODI评估. 结果 A组患者出血量为150 ~ 340 ml,平均253 ml,B组患者出血量为320 ~ 670 ml,平均478 ml.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5~125 min,平均93 min,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5~165 min,平均137 min.A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0.3±2.27)分,ODI为(54.31±11.07)%,随访期末JOA评分为(24.1±1.26)分,ODI为(18.27±5.81)%,术前与随访期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0.6±2.33)分,ODI为(53.93±10.46)%,随访期末JOA评分为(24.5±1.25)分,ODI为(18.02±5.78)%,术前与随访期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随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后路显微镜下硬脊膜切开的方法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断腕再植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封帆;王伟明;袁东彬;欧耀芬

    目的 探讨比较保留关节不缩短长度的断腕再植与切除腕骨缩短长度的断腕再植对手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56例腕部离断患者行断腕再植治疗.采用保留关节的断腕再植治疗36例;采用切除腕骨缩短长度的断腕再植治疗20例.术后随访对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手的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36例采用保留关节的断腕再植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6例,良10例;优良率100%.20例采用切除腕骨缩短长度的传统的断腕再植全部成活,相同标准的功能评定:优7例,良6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65%.两种治疗方法在手的外观及功能恢复上有明显差异. 结论 对腕部离断伤,采用保留关节的再植,术后手外观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切除骨质缩短长度的断腕再植.

  • 携带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腔隙性软组织缺损

    作者:付记乐;高峻青;何斌;王朝辉;张宏宁;王兮

    目的 探讨携带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部腔隙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1 1年1月-2014年9月,采用携带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部腔隙性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均合并有皮肤和下肢骨质缺损.彻底清创后行VSD治疗5~7d,1~3次,每次更换海绵,待感染控制、创面清洁后行皮瓣手术修复创面,皮瓣面积7.5 cm×6.0 cm~23.0 cm× 11.0 cm,腓肠肌肌瓣面积为4.5 cm×4.0 cm~11.0 cm×5 cm.皮瓣供区植皮后覆盖VSD治疗.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8.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近,无局限性臃肿,局部未见窦道形成,足部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对随访患者进行感觉功能评定,13例皮瓣均恢复S2级及以上感觉.皮瓣供区植皮后完全成活.结论 携带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无需吻合血管,成活率高,不仅可有效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而且能有效填塞死腔,增强局部抗感染能力,方便临床推广应用.

  •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磊;张申申;郭卫中

    目的 探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方法 2007年7月-2014年8月应用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背、踝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及骨外露10例,皮瓣面积6cm× l0cm~8 cm× 1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并精确标记旋肩胛动脉的走行,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 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 ~ 30个月,皮瓣质地好,皮瓣臃肿者二期行打薄手术,不影响穿鞋.因皮瓣不存在独立的皮神经支配,无法与受区皮神经吻合,感觉较差,但有保护性感觉. 结论 游离肩胛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方便、供区较隐蔽,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满意.

  • 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初步应用

    作者:黄圣运;李文刚;张世周;郑培惠;陈占伟;张天奇;张东升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应用的可靠性. 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对38例患者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行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分别采用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及腓骨肌皮瓣同期修复缺损,游离皮瓣移植后静脉采用1~2枚微血管吻合器行端端吻合,动脉均采用手法端端吻合. 结果 共应用51枚微血管吻合器,血管吻合后术中所有游离皮瓣静脉吻合口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血、脱落、撕裂、血栓形成等情况,术后未出现动、静脉血管危象,随访3~6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以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吻合时间为3.5~9.0 min,较手工吻合时间明显缩短. 结论 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静脉吻合操作简单、快捷,吻合质量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锦;杨晓东;陈逸民;付尚俊;周阳;何华斌;唐永丰

    目的 探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1月,对12例12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修复指背7例,指腹5例.受伤指别:拇指3指,示指3指,中、环、小指各2指.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5.0 cm~5.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 5.5 cm~5.5 cm×7.5 cm.皮瓣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指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供区创面9例直接缝合,3例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 12块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皮瓣色泽与指背皮肤相近,与指腹皮肤有差异;皮瓣感觉恢复至S28例,S34例,两点辨别觉9~13 mm. 结论 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血管恒定,血管蒂较长,修复手指外观满意,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联合耳内镜鼓膜成形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李欣;费建民;李正民;梁志洪

    目的 探讨联合耳内镜下行鼓膜成形显微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对107例(1 16耳)鼓膜穿孔的患者进行联合耳内镜显微手术治疗,采用耳后切口,根据鼓膜穿孔的特点分别采用单纯内植法、全翻内植法及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术前、术后均作纯音测听,记录0.5、1.0、2.0 kHz的气导听力,比较术前、术后听力情况.术后3个月耳内镜下观察鼓膜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随防6~ 36个月,116耳中111耳愈合良好,有5耳术后出现感染,经治疗后有1耳仍有穿孔.一期鼓膜愈合率为95.69%(111/116),气导平均听阈提高至应用水平(30 dB)以上者为77耳(66.38%);提高大于10dB,但未达到应用水平者为23耳(19.83%);总有效率为86.21%. 结论 耳后切口下联合耳内镜利用乳突骨膜行鼓膜成形显微手术,既保留了患者中耳及外耳道的正常结构,又提高了听力,临床效果良好.

  • 第一跖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小祥;刘立春;李时军

    目的 探讨第一跖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9月,应用第1跖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36例,其中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带蒂皮瓣修复躅趾、第2趾创面11例,切取面积2.0 cm× 3.0 cm ~ 3.5 cm×6.0 cm. 结果 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5~12个月,皮瓣质地相近,感觉恢复S2~S3,两点辨别觉10 ~ 15mm,功能及外观满意. 结论 第一跖背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是修复手部及躅趾、第二趾背侧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 指甲甲沟部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甲床部分缺损

    作者:赵亮;李大村;李建峰;赵民;李海雷;刘井达

    目的 探讨应用指甲甲沟部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甲床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8 ~ 60岁,平均26岁.拇指8指,示指10指,中指18指,环指9指,小指5指.致伤原因:电锯伤15例,刀切伤10例,电刨伤16例,挤压伤9例.受伤时间为2~6h,均导致手指甲床部分缺损,损伤类型为斜行缺损、前端横行缺损和中间纵行缺损,甲床缺损面积约为5 mm×10 mm,为同指甲床的1/3 ~ 1/2范围内,有25例指伴有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甲沟部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急诊一期修复. 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50例患者对伤指甲床外形、功能、伤口愈合时间及费用均感到满意.本组甲床均成活,无坏死,随访3~6个月,指甲完全长出,缺损小于5 mm者甲板宽度缩窄不明显,大于5 mm者甲板宽度缩窄略较明显,有15例甲板粗糙,无感觉过敏及疼痛,对捏、持物功能良好,患者对外形、功能、伤口愈合时间及费用均感到满意. 结论 指甲甲沟部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是临床上甲床部分缺损一期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带蒂胸大肌肌腱瓣移位修复颈部气管壁缺损的解剖及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简超;陶圣祥;谭金海;余国荣;喻爱喜

    目的 解剖观察为带蒂胸大肌肌腱瓣移位修复颈部气管壁缺损的可行性,初步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 在32侧成人侧胸部标本上测量胸大肌肌腱长、宽、厚,观察胸肩峰动脉及胸肌支起点、分布情况,测量以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为蒂的胸大肌肌腱瓣的血管神经蒂长度、旋转半径及其与气管受区的距离;并在尸体上摹拟手术.临床应用以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为蒂的胸大肌肌腱瓣移位修复颈部气管前壁3.0 cm×1.5 cm缺损并切口感染患者1例,术后随访其疗效. 结果 胸大肌肌腱长(22.9±0.9)mm、宽(51.0±2.4)mm、厚(5.81±1.35) mm.以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为蒂的胸大肌肌腱瓣血管蒂长度为(89.3±5.3) mm,旋转半径为(121.7±8.2)mm,其旋转点至受区中心距离为(96.5±8.9)mm.术后随访患者5个月,患者颈部外形良好,无气肿,发音正常.术后3个月颈部CT扫描示气管修复区管腔前后径2.6 cm,左右径1.8 cm,管腔无明显狭窄. 结论 以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为蒂的胸大肌肌腱瓣移位可有效修复颈部气管壁缺损.

  • 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唐举玉;卿黎明;吴攀峰;俞芳;梁捷予;符劲飞

    目的 探讨采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不携带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以超声多普勒确定靠近创面的腓动脉穿支的穿出部位,以其为旋转点,以该点与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连线附近探及的第二穿支点连线为轴线,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皮瓣切取不携带深筋膜、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保留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周围的营养血管网于皮瓣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面积7 cm×4 cm~21 cm×7 cm. 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0~2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与供、受区外形满意,穿鞋不受影响,行走功能恢复正常.足外侧感觉与足部静脉回流无影响. 结论 改良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旋转方便,进一步减少了皮瓣供区损害,改善了皮瓣受区外观,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多穿支共同血管蒂的小腿后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李涛;陈振兵;丛晓斌;艾方兴;周攀;洪光祥

    目的 探讨以多个穿支为共同血管蒂的小腿后、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患者8例,包括创伤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慢性溃疡创面2例,关节囊肿破溃后感染引起皮肤坏死1例.以外踝与足跟之间发出的2~3个穿支血管为蒂,均采用小腿后、外侧2~3支穿支作为共同血管、以偏心蒂“螺旋桨”皮瓣的方式修复创面,皮瓣面积15.0 cm × 7.0 cm ~ 23.0 cm×9.0 cm,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行显微外科常规治疗及评价.结果 1例皮瓣远端出现宽2.0 cm、长1.0 cm大小的表层皮肤坏死,经换药表层脱痂,在1个月内自行愈合,其余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7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0.7个月.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术后皮瓣感觉神经评级为S3级,患足AOFAS评分平均值为90.5,其中优3例,良4例.结论 以多个穿支为共同血管蒂增大了小腿后、外侧“螺旋桨”皮瓣的安全切取范围,能修复较远距离、较大创面的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增压术式.

  • 内踝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韩清銮;栗威;范洪进;张清林;张志

    目的 探讨内踝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内踝复合组织缺损患者11例,按损伤程度对病例进行分型(分四型),根据类型,选用皮瓣、血管、神经、肌腱移植、皮瓣串联髂骨瓣移植修复,或直接踝关节融合、截肢等治疗;髂骨瓣供区给予保留部分髂前上棘并重建肌肉起止点,皮瓣供区给予植皮闭合创面. 结果 术后随访l~24个月,除截肢和踝关节融合各1例外,其余9例患者行踝关节修复重建保留踝关节,有1例感染,其他患者均愈合良好,不同程度恢复了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4例,良4例,差1例. 结论 内踝复合组织缺损四分类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皮瓣串联髂骨瓣等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是内踝缺损修复重建的可行方法.

  • 单纯钽棒与钽棒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王雨;王爱民;杜全印;王子明;吴思宇;骆晓峰

    目的 探讨单纯钽棒与钽棒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经验,其中一侧行髋关节置换,一侧行股骨头髓芯减压、自体骨移植、钽棒植入的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8~49岁,平均35.7岁.Ficat分期:换髋侧为Ⅲ~Ⅳ期;髓芯减压、自体骨移植、钽棒植入侧为Ⅱ期.同一时间段,根据随机化原则,选择12例股骨头坏死单侧行髓芯减压、钽棒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男8例,女4例.年龄25 ~ 46岁,平均33.2岁.Ficat分期均为Ⅱ期. 结果 术后随访24 ~ 62个月,平均(42.5±6.7)个月.钽棒组Harris评分(82.6±5.3)分,与术前(平均65.3±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进展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2例转为髋关节置换.钽棒联合自体骨移植组Harris评分(92.2±1.0)分,与术前(65.9±6.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进展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髋关节生存率为100%(12/12).组间比较提示钽棒联合骨移植组,患髋临床功能优于钽棒组(P<0.05),影像学进展至Ⅲ期以上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髋关节生存率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自体骨植入加钽棒置入技术比单纯钽棒植入,可以更好的缓解髋疼痛,延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时间.

  • 胫后动脉穿支蒂嵌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周明武;李扬;朱杰;宋力;熊颖杰;张迅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PTA)穿支蒂嵌合组织瓣修复四肢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6月,对四肢骨缺损、骨不连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者术前行小腿DSA,对胫后动脉中上段发出的较大穿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追踪其分支及走行,寻找穿支分别发出次级分支至皮肤和骨膜这一类型的穿支血管.根据受区骨缺损长度和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选择其中合适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设计并切取以该单一穿支为蒂,其分支分别携带骨瓣和皮瓣,形成穿支蒂嵌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本组共17例,手部创伤10例,小腿及足部损伤7例,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0.6 cm×0.4cm~4.0cm×2.0cm× l.0cm,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0 cm ~ 7.0 cm×6.0 cm. 结果 随访3~ 18个月,穿支蒂嵌合骨瓣、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愈合良好,其中9例皮瓣与周围组织几乎相平;8例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后与周围组织相平.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处,术后3~6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愈合良好.10例手部创伤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相关评定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可1例.7例小腿及足部创伤患者,术后可负重行走且无疼痛. 结论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四肢小段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该术式,不牺牲知名血管,供区影响小,骨移植后愈合时间短而且不易吸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 掌背动脉皮支皮瓣修复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宇舟;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华雍

    目的 探讨应用掌背动脉皮支皮瓣修复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对9例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采用第2、3、4掌背动脉皮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cm×2.5cm~2.5 cm×5.0cm,供区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3~S3+,两点辨别觉10 ~ 13mm(平均11.6 mm),手指屈伸功能按TAM法评价,达健侧手指的60%~ 75%.供区植皮质地柔软. 结论 掌背动脉皮支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儿童足跟轮辐伤皮肤缺损跟腱外露皮瓣移植修复12例

    作者:陶忠生;冯亚高;周军;杨丽;王秋生;贾锐

    儿童足跟轮辐伤病例临床常见,常伴有皮肤坏死缺损、跟腱外露,需要皮瓣移植修复[1]….自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12例儿童足跟部轮辐伤伴皮肤缺损、跟腱外露,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跟外侧动脉皮瓣和局部内、外侧旋转皮瓣等3种皮瓣修复创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 微血管吻合器在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李越霄;谭学新;吴海丽;陆凯;徐中飞;代炜;段维轶;戚忠政;孙长伏

    2014年1月至7月,我科对3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行病灶切除术后,同期应用游离皮瓣修复,采用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端端吻合,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 ~ 67岁,平均51.6岁;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肿瘤25例(鳞状细胞癌与腺泡细胞癌),交界性肿瘤5例(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黏液瘤).采用股前外侧皮瓣10例,腓骨肌皮瓣9例,前臂桡侧皮瓣11例.

    关键词:
  • 新型复合材料PRGD/PDLLA/VPA神经导管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饶婷;吴飞;程帆;张孝斌

    目的 观察新型复合材料PRGD/PDLLA/VPA神经导管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 研究从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用PRGD/PDLLA/VPA神经导管桥接缺损神经;B组用PDLLA/VPA导管进行桥接;C组用PRGD/VPA导管进行桥接;D组行自体神经移植术.术后12周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和电生理指标(CMAPs、NCVs)以及神经组织形态进行检测. 结果 术后12周,A、D组SFI分别为-45±3.19和-42±3.01,明显高于B组(-79±3.06)和C组(-72±2.07)(P<0.05);A、D组CMAPs分别为24.89±5.01和25.39±5.63,明显高于B组(14.88±3.11)和C组(15.00±5.54)(P< 0.05);A、D组NCVs分别为(31.42±2.43)和D组(31.50±2.16),明显高于B组(20.11±2.39)和C组(21.00±2.13)(P< 0.05).术后12周,A组、D组的导管中段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58±6.18)和D组(259±5.59),显著高于B组(231±5.00)和C组(230±5.07)(P<0.05),A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型PRGD/PDLLA/VPA复合材料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大鼠较短缺损神经的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为周围神经缺损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胫骨筋膜蒂骨膜瓣转移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一例

    作者:周立峰;李高建;周琴琴

    患者女,15岁,右足跟部外伤后感染5年入院.当时在乡卫生院给予脓肿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之后足跟部形成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治疗,效果欠佳.临床检查:右足跟部有一窦道,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周围软组织凹陷.X线片及CT片:右足跟骨塌陷,内侧边缘呈现硬化带,中间有骨质破坏现象.临床诊断:右跟骨慢性骨髓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清除术,病灶彻底清除后右跟骨后下方遗留约3.5cm×2.5 cm×2.5 cm空洞.取同侧小腿中下段内侧“S”形切口至跟后手术切口,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浅层,于胫骨内侧设计逆行筋膜蒂骨膜瓣3.0 cm×8.0 cm,将深筋膜连同胫骨内侧骨膜一同切取,在胫骨内侧缘保留宽2.0 cm左右的深筋膜与骨膜蒂,将大隐静脉包含在内,蒂长约7.0 cm.完全游离骨膜瓣,检查骨膜瓣血运良好,将骨膜瓣骨面向外卷成松软柱状,逆行转移填入跟骨空洞内,3-0丝线稍加缝合固定,关闭切口.

    关键词:
  • 筋膜减张术可能不充分——实验基础及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刚;宫可同;阚世廉;戚炜;于顺禄;殷中罡;张宝贵

    目的 筋膜预先减张后观察肌肉经历缺血-再灌注(IR)自然进程中运动终板(NMJ)和肌纤维的病理变化并分析减张术后效果强烈反差的原因. 方法 用Wistar大鼠48只制成预先打开肌膜的腓肠肌内侧头肌肉瓣完全IR模型,分为6组(n=8):A组(正常对照组)不经缺血处理;B、C组分别缺血2.0 h和3.7h;D、E、F组分别为缺血3.7 h后通血2.0 h、24 h和2.0周.观测各组肌肉大体变化,组织切片染色观察NMJ与肌纤维的变化,并对AChE、SDH行半定量分析,用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肌肉宏观变化:B、C组缺血期,肌肉无肿胀,无弹性、渗出及收缩反应,挛缩随缺血时间延长加重;D、E组再灌注期,肌肉转粉红,并发生肿胀,但弹性和收缩反应几乎没有恢复,仍有挛缩,F组黄色坏死组织外露,整块肌肉挛缩.缺血和再灌注期肌纤维坏死发生早,随后是坏死肌纤维上NMJ的溃变,后神经纤维发生崩解.D、E、F组AChE阳性染色面积分别为1082.86±593.60、812.06±426.42和766.60±679.13,分别与B组(1505.50±602.41)和C组(1540.33±40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再灌注后,预防性筋膜减张没能成功阻止肌内坏死组织比例的升高,终仍发生挛缩;筋膜减张治疗血管损伤完全缺血3.7h引起的筋膜室综合征(CS)不充分;依此类推筋膜减张治疗其他原因引起的CS可能也不充分.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不同厚度血供范围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于大志;方光荣;汤海萍;江华;曹学成

    目的 对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了解穿支血管对不同厚度皮瓣的供血层次和范围,并应用于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 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研究新鲜成人尸体6具,超大范围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解剖的同时进行解剖学测量.离体皮瓣分全层、剔除深筋膜及剔除皮下脂肪层3组,将皮瓣固定于丝网网框上并照相.用硫酸钡硅胶灌注液对穿支皮瓣进行离体灌注,并进行钼靶拍照.后将影像资料在软件上进行汇总,得出结果. 结果 胫后动脉穿支平均(4.17±0.94)支,位于AC连线上宽2~3cm的区域内.供血范围近端至胫骨内髁平面以远(4.51±1.84)em,远端至内踝平面,前、后分别至前、后正中线.剔除皮瓣的深筋膜对于皮瓣的血供范围没有明显影响.剔除远端皮瓣的皮下脂肪组织后动脉穿支的供血范围没有明显改变,而剔除近端皮瓣的皮下脂肪组织后动脉穿支的供血范围明显缩小. 结论 经过改进的方法能比较真实、直观地反映不同厚度穿支皮瓣的血供范围,对临床上如何切取皮瓣及对皮瓣进行修薄具有指导意义;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深筋膜对皮瓣血运影响不大,并且可以对远端穿支的供血范围进行皮下脂肪的适当修薄.

  •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焱;肖志宏;邢丹谋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碍,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可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四肢精准显微外科:认知艺术化和技术人文化

    作者:姚建民;徐靖宏;谢庆平

    当今世界,“低碳”已成为共同的认知.以此观念将显微外科技术也引入环保、绿色、高效和数字的轨道,实现高效、安全和微创的多目标优化的外科范式,以获得在四肢优化的修复疗效和大康复,称其为四肢精准显微外科.

    关键词:
  • 3.0 T移动iMRI联合导航在显微切除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庞长河;阎静;龙江;杜伟;宋来君

    目的 探讨3.0 T移动iMRI联合导航在显微切除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在磁共振复合手术室内显微切除47例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其中额叶运动区附近19例,优势半球语言区附近21例,7例累及多个脑叶;术前1d在术中磁共振复合手术室内采用3.0 T iMRI行T1-MPRAGE平扫及增强序列、弥散张量成像(DT I)序列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1 (BOLD-fMRI)序列扫描,制定计划.手术开始前导航下定位标记肿瘤前、后界及上、下极;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根据术中情况需要行1~4次i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提供肿瘤术中实时影像及重建皮质脊髓束,多次显微切除肿瘤,达到精确、安全切除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 结果 47例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通过多次切除,全切除率由63.8%(30/47)提高至95.7%(45/47),2例(4.3%)病变次全切除.随访患者神经系统症状,1~3个月复查3.0 TMR,随访期限3个月~2年.28例(59.6%)疗效良好,4例(8.5%)运动及语言障碍程度较前加重,15例(31.9%)症状加重,肿瘤复发.术后无死亡及严重致残病例,无颅内出血、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3.0 T移动iMRI系统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可在术中准确显示肿瘤与运动皮层、语言皮层及白质纤维束间的关系,实时显示肿瘤有无残余,准确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提供外科再次切除残余肿瘤的可能性;及时纠正脑漂移,通过术中1次或多次切除肿瘤,显著提高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安全、精准切除率.

  • 颈静脉孔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4例疗效分析

    作者:陈穗俊;张志钢;郑亿庆;杨海弟;朱鹏;尹玲;吴帆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及其预后. 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患者均经Fisch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行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38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6例,其中,术后加放疗或γ刀治疗7例.术中全部病例均行面神经监测,行面神经解剖及改道移位35例,面神经“桥梁化”9例,面神经部分切除10例,其中,同期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4例,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3例. 结果 术中41例行外耳道封闭,35例行临近带蒂颞肌瓣术腔填塞,6例行术腔脂肪填塞;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面瘫,其中,14例于术后2周至9个月内不同程度改善,4例未改善;1例术前出现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术后半年好转.术后2例出现皮下血肿,1例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合,经清创缝合及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2例出现术腔填塞物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好转.随访6个月~5年,除9例有部分肿瘤残留或复发外,其余未见明显复发. 结论 Fisch入路对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手术治疗具有暴露好、视野清晰、方便止血的优点,术中行面神经监测,必要时可在术中行面神经解剖、“桥梁化”或改道移位,更有利于肿瘤完全或近完全切除,减少神经损伤.术后行术腔填塞及选择性外耳道封闭可有效地减少术腔积液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附78例报告

    作者:王斌;徐培坤;程宏伟;冯春国;张科

    目的 探讨单纯使用神经内镜照明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5月,对78例垂体大腺瘤在单纯使用神经内镜照明下经右侧单鼻孔-蝶窦入路进行手术切除.术中主要使用磨钻磨除同侧蝶窦前壁及鞍底骨质,分别使用0°和30°内镜进行瘤腔内瘤体切除. 结果 78例患者中全切除垂体腺瘤62例(79.49%),次全切除12例(15.38%),大部分切除3例(3.85%),部分切除1例(1.28%).其中71例术后获得了2个月~2年的随访,瘤体未见复发;49例头痛症状消失;47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2例月经恢复;2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面容及手脚均有不同程度地缩小.激素水平复查PRL恢复正常32例,GH恢复正常21例,ACTH恢复正常2例. 结论 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是一个简便、安全、微创的外科技术.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更新,其操作灵活性和舒适度不断改善,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开展.

  • 垂体瘤内镜与显微手术全切除率及内分泌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

    作者:张光涛;姚广明;王楠;赵刚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地、客观地评价内镜与显微手术在垂体瘤手术中的疗效. 方法 检索Medline、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搜集199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的所有比较垂体瘤内镜与显微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统计软件(R-3.1.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3篇,病例对照研究19篇.研究对象共计1421人,其中内镜手术者733人,显微手术者68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镜手术的全切除率为71%,要高于显微手术的56%(P< 0.05),内镜手术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者所占比例为60%,要高于显微手术的54%,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就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在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上,内镜手术要优于显微手术.

  • 小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郭少雷;梁丰;王凌雁;齐铁伟;黄正松;何科君;杨毅兵;罗安琪

    目的 评价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小脑AVM,记录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相关并发症,出院前复查MRI和DSA,出院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结果 17例手术均全切除AVM,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后组脑神经功能损伤1例、共济失调l例、术后出血l例;其余14例(14/17)患者治疗后情况比入院时改善或持平.出院的mRS评分,小于3分15例(15/17);随访0.5~5.0年的mRS评分,均小于3分.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小脑AVM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