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微型岛状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亮;姚建民;丁晟;周孝艇;秦建华;王磊

    目的 探讨各种微型岛状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59例341块手部创面,临床应用10种微型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大为6cm×4cm,小为2cm×1cm. 结果 皮瓣成活324块,失活17块.术后211例得到随访1~15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者192例(91%),不满意者19例(9%). 结论 根据手部创面选择合适的微型岛状皮瓣,术后功能恢复及外观较满意.

    关键词: 损伤 岛状皮瓣 移植
  • 与腘动脉分支吻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近段中段创面

    作者:范卫星;俞立新;吴争鸣

    目的 报道降支血管与腘动脉分支吻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近、中段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与腘动脉发出的膝内、外侧血管或腓肠肌血管吻合移植修复小腿近、中段软组织缺损11例. 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随访5~16个月,外形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腘动脉分支多、选择余地大、该血管伤及几率小,利用该分支吻接不损伤小腿主干血管,适合于小腿近、中段创面的修复.

  • 快速原型技术在腓骨移植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刚;郑培惠;王广春;张东升;史言利;袁宪顺

    目的 探讨快速原型技术在颌骨重建术前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完成颌骨重建术前设计3例.将患者上、下颌骨以及预切取的腓骨进行三维CT扫描,该数据经过计算机加工,将病变和恢复正常后的两套模型以及腓骨模型通过快速原型设备按1:1的比例加工出上、下颌骨的光敏树脂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设计,完成固定钛板的术前成型、腓骨段的拼对、术后外形的预测和种植牙的设计. 结果 应用3例术后腓骨瓣均获得成功,面部外形得到恢复. 结论 利用快速原型技术进行颌骨修复与重建的术前设计可以避免术中拼对移植骨缺乏参照的弊端,设计出佳的移植骨拼对方案.

  •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作者:冉峰;刘长建;黄佃;刘晨;乔彤;王炜;张明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 方法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 结果 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 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 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 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作者:丛海波;隋海明;乔永平;李金晟;王祝民

    目的 报道应用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健侧C7于前后股分叉处切断,经颈血管鞘和食管后深层,椎体前面通路移植5~6股腓肠神经与患侧臂丛上干吻合重建臂丛上于功能6例. 结果 术后6例随访13~18个月,其中1例肩外展肌力、屈肘肌力均恢复至4级;3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4级,屈肘肌力恢复至3级;1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3级,屈肘肌力恢复至2级;1例肩外展及屈肘肌力均恢复至2级.结论 健侧C7经椎体前短通路重建臂丛上干功能,在临床应用上是可行、安全的,具有缩短神经移植长度,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优点.

  • 空肠带蒂移植代食管术治疗颈段食管癌

    作者:王鲁峰;韩玉龙

    目的 报道带血管蒂游离空肠移植代食管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颈段食管瘤切除术后.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游离空肠移植颈部血管吻合重建食管. 结果 临床治疗11例,移植空肠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缺血性坏死,随访6~12个月.无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 结论 空肠带蒂移植代食管治疗颈段食管癌.取材方便.手术安全、可靠.

  • 手及前臂带蒂组织瓣移植手术失败原因与防治对策

    作者:任志勇;杜玲;魏长月;王辉;李永江;黄现峰

    目的 探讨手及前臂带蒂组织瓣移植手术失败原因和防治对策. 方法 收集1985至2005年临床遇到的手部组织瓣失败病例157例,分析和探讨手术失败原因. 结果 坏死的157例包括:皮瓣设计不合理11例,静脉回流障碍61例,血管蒂扭转和受压8例,切取技术不良、血管与皮瓣分离18例,血管吻合支损伤,造成皮瓣血供障碍10例,血肿压迫4例,在损伤部位切取了皮瓣,由于皮瓣的血管有损伤,造成皮瓣血供障碍12例,血管危象发现和处理不及时15例,只重视了皮瓣的血供,而忽视了皮瓣切取后供区的血供,造成供区组织坏死6例,血管变异12例. 结论 熟练的解剖学知识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设计是组织瓣移植成功的基础.带蒂组织瓣移植应重视皮瓣的静脉回流.

  • 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作者:张琰;李东海;蔡锦方

    目的 总结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 对29例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原皮瓣下适当游离直接缝合、局部旋转皮瓣、带血管蒂轴型皮瓣、交腿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 结果 除1例皮瓣边缘愈合不良通过换药逐渐愈合外,其余病例创面均一期愈合,远期随访足跟部皮瓣未再次产生并发症并恢复了较好的功能. 结论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应根据该处组织结构及功能要求,选择适当的皮瓣,术后应加强观察护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产生并发症者根据其原因及类型采用适当方法处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 足背踝前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鸣江;唐举玉;谢松林;刘俊;吴攀峰;黄新锋;夏晓丹

    目的 报道足背踝前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设计以胫前、足背血管为主干,跗内侧、第1跖背、跗外侧血管、胫前血管的皮支为分支,构成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踝前上皮支的分叶皮瓣,选取其中二至四叶皮瓣移植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临床应用16例,除1例有一叶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他15例均顺利一期成活,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足背踝前分叶皮瓣质地好、皮瓣薄、疗程短,为临床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的解剖与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倪东亮;曹杨;陈中

    目的 探讨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改善静脉回流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17具成人尸体34条小腿标本小隐静脉解剖研究,对11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于外踝尖上2.5cm、外踝后缘1.5cm处结扎小隐静脉(组2),与早期40例未在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组1),就皮瓣瘀血肿胀及成活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小隐静脉于外踝尖上(2.5±0.4)cm、外踝后缘(1.4±0.2)cm汇合成小隐静脉干;于外踝尖上(3.5±O.5)cm发出一浅深静脉交通支.临床40例未在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组1),15例(37.5%)出现明显的静脉瘀血和肿胀,5例(12.5%)有张力性水疱发生;而11例结扎小隐静脉(组2),2例(18.2%)出现一定程度瘀血和肿胀,无水疱出现. 结论 外踝尖上2.5cm、外踝后缘1.5cm结扎小隐静脉,能有效改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肿胀及成活质量.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三种术式治疗乳糜尿的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朱生云;李建华

    目的 探讨三种术式治疗乳糜尿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肾蒂淋巴管结扎术(A组)44例,精索内静脉(卵巢静脉)与大隐静脉吻合术(B组)60例,双侧腹殷沟淋巴结与大隐静脉吻合术(C组)116例,进行远期疗效比较. 结果 三种术式病例共随访176例,随访时间3~9年,6年以上治愈率分别为77.8%、68.7%、93.5%. 结论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与大隐静脉吻合术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其它术式.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显微手术后生存预后分析

    作者:杨李轩;夏之柏;黄正松

    目的 探讨影响幕上大脑半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显微手术后生存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59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接受显微手术与术后辅助性放疗及化疗的临床资料,随访生存状况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标本Ki-67、P53表达,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与Cox多元回归分析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8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2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KPS评分、术前有抽搐症状、术前MRI检查肿瘤强化,Ki-67过表达、P53表达与患者PFS和OS显著相关(P<0.05).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PFS、OS无关(P>O.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PS评分、抽搐症状、P53表达、Ki-67过表达仍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而肿瘤是否强化与生存预后无关. 结论 年龄较小、KPS评分高、术前抽搐症状、Ki-67低表达、P53表达是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生存预后良好的因素,而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和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无关.

  • 多指再造血液循环重建方法的改进

    作者:李景峰;刘亦军;季晓石;霍岩

    手部外伤所致的多指缺损将导致手部功能的丧失,为了恢复手的功能及外形,往往需要切取双侧足趾进行多指再造[1,2].

  • 背阔肌皮瓣混合自体植皮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英春;韩勇;陈艰;韩岩;徐建华

    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们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混合自体中厚皮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程安源;田小运;李瑞平;张志斌

    各种原因造成的儿童足踝部损伤后软组织缺损很常见,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来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2例

    作者:黄冠斌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顽固性面部疼痛,自从Dandy率先提出TN的神经血管压迫理论以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已成为治疗TN为有效的方法.自1995年至2003年,我科采用MVD治疗TN共22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 免疫抑制剂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熊革;王炎;童德迪;皮彦斌;郑炜;张友乐

    目的 探讨使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轴突和髓鞘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切断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组分别联合给予不同时间的甲基强地松龙、CsA和FK506(B组术后使用2d的甲基强地松龙20mg·kg-1·d-1;C组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2周的FK506,剂量为1mg·kg-1·d-1;D组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4周的FK506,剂量同c组;E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2周的(CsA,剂量为2mg·kg-1·d-1;F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4周的(CsA,剂量同E组),对照组(A组)不给药,于术后1、2、4周取材坐骨神经,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Nf和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从形态学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的许旺细胞崩解不彻底,吻合口近端的神经轴突退变距离缩短,神经轴突生长速度更快,神经的再髓鞘化程度更高,早期即可见中央动脉形成.用药2周组与用药4周组在神经修复的组织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NF和S100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后,提示用药组神经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A组),而联合用药组(c、E组)的神经生长速度在2周内比单纯使用甲基强地松龙组(B组)更快.联合用药组(c、E组)S100阳性染色的数量在2周内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 结论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对神经吻合口远端的许旺细胞和神经吻合口近端的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短期用药就可以取得与长时间用药相似的效果.

  • 冻干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种植类许旺细胞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勇;张信英;张涛

    目的 研究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50只成年雌性DA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用5种移植物桥接大鼠1.5cm坐骨神经缺损.A组: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种植类许旺细胞移植组;B组: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D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E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4、24周通过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 结果 术后24周A、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B、C、D组(P<0.05或P<0.01). 结论 冻干化学去细胞神经是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 大鼠穿支蒂皮瓣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快胜;柴益民;马心赤;林崇正;邱勋永;王和驹;陈彦堃;陈汉东;张燕翔

    目的 建立穿支血管蒂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穿支血管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只雄雌不限SD大鼠,分成1个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穿支血管蒂皮瓣组,对照1组为皮下蒂皮瓣组,对照2组为随意皮肤蒂皮瓣组,实验组进行血管造影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大鼠腹部皮肤穿支血管起源于腹壁上动脉深支,于腹直肌鞘两侧穿出,共8~10支,穿支垂直间距0.4~1.0cm,以左上第2穿支外径粗大,一条肌皮穿支血管可供养大鼠腹部皮肤81.5%. 结论 穿支血管蒂皮瓣血供来源于穿支血管,切取穿支血管蒂皮瓣面积比随意皮肤蒂皮瓣面积大,并可提供多种皮瓣设计的选择.

  • 一氧化氮诱导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斌;蔡道章;瞿东滨;金大地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诱导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机制. 方法 取长枫杂种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以外源性NO-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2mmol/l处理软骨终板细胞、35S掺人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合成,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测炎性细胞因子IL-1B、IL-6、TNF-α的生成,碘化丙啶荧光染色及DNA片段电泳观察软骨终板细胞凋亡. 结果 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表达.施加SNP后,软骨终板细胞蛋白多糖及胶原合成明显减少(P<0.01),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O.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O.01). 结论 NO抑制软骨终板细胞蛋白多糖及胶原合成,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促进软骨终板退变.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的体外构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施永彦;喻爱喜;张功礼;余永桂;江良波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构建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能力,同时使MSCs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稳定标记,通过病毒载体将NGF和GFP基因高效转染到MSCs中. 方法 取2月龄100~150 g Wistar大鼠,全骨髓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MSCs,利用携带人NGFB基因的修复缺陷性重组腺病毒(Ad-hNGFβ)和携带GFP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Rt-GFP)转染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GFP阳性的MSCs,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hNGFβ的表达. 结果 Rt-GFP转染后,80%~90%MSCs可激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且荧光不随培养时间延长和传代次数增加而衰减.Ad-hNGFβ的转染MSCs中hNGFβ阳性率(90.17±2.14)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2.17±0.75)和空白对照组(1.83±0.98,P<0.01),转染后MSCs中NGFβ表达量(188.67±8.71)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25.67±4.08)和空白对照组(27.50±3.33,P<0.01). 结论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构建中Ad-hNGFβ可以高效转染MSCs,实现NGF在MSCs中高效表达,Rt-GFP可以使MSCs获得长效标记.

  • 腹壁下血管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同侧股部残端创面一例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郭翱

    患者男,32岁.因左股部中上段创伤性截肢遗留残端创面2周入院,检查:左股部中上段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8cm×19cm,伴有2cm左右股骨断端外露.手术方法:先行受区创面清创.然后,依创面大小从耻骨联合至同侧肩胛下角连线上设计9cm×24cm大小的皮瓣,术前用Doppler在轴线靠近脐旁处探及1支较粗的穿支点,将此点设计在皮瓣的中下部.

  • 前臂离断合并2~5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王培吉;周凯龙;江波;董启榕

    患者男,18岁.工作时被冲床压伤1 h于2005年6月8日急诊入院.检查见右前臂中段完全离断,右手示、中、环、小指近节中段以远完全离断,离断组织有皮下瘀斑.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即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再植前臂段:清创后在离断前臂远近端找出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皮下浅静脉3条;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及骨间后神经以及伸屈肌腱等并分别予以标记.

  • 神经营养因子-3转基因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作者:万圣祥;肖颖锋;王发斌;洪光祥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导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后萎缩的效果,为解决失神经性肌萎缩这一难题探索新方法. 方法 将自制的NT-3腺病毒重组体注入失神经腓肠肌内进行转染,术后第2、7、14、28天经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腓肠肌NT-3蛋白密度,术后第14、28天观察腓肠肌大体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面积、运动终板密度. 结果 实验组动物在术后各个取材时段腓肠肌内NT-3蛋白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d和28d,实验组腓肠肌较饱满,有弹性,色鲜红,出血活跃,与正常腓肠肌相比几乎无差别;腓肠肌湿重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终板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以腺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的NT-3基因导入失神经肌细胞内后,能成功地复制和表达,持续产生NT-3发挥其营养作用,从而预防或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变性和运动终板的消失.

  • 双载体凝胶化人工活性骨的研究

    作者:龚泰芳;王平年;卢云;陈文;程少华;常巍;党洪胜;刘仁寿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易行,有希望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骨的新方法. 方法 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MSO)后,再将其溶于3%藻酸钠溶液中,接种于陶瓷化异种骨(TBC),并滴加葡萄糖酸钙使其凝胶化.体外培养MSO-TBC-AGC,行细胞计数和电镜观察,了解细胞增殖和生长情况.4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4只左侧桡骨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植入MSO-TBC-AGC(A组),右侧植入自体骨(B组),另外24只左侧植入MSO-TBC(C组),右侧植入AGC-TBC(D组).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组织学、成骨量、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的观测. 结果 A、B组骨修复效果好,12周内全部骨性愈合,C、D组骨修复不理想,在成骨量、生物力学上均和A组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MSO-TBC-AGC是一种理想的人工活性骨,它克服了TBC质脆易裂和表面光滑不利于种子细胞粘附两大缺点,有希望广泛应用于临床.

  • 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和显微手术技巧

    作者:蔡剑秋;徐栩;陈长曦;施明光

    目的 建立鼠穿透性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客观评价模型制作中影响手术成功的显微手术技巧,异体移植排斥率的注意事项,并探讨CTLA4-Ig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方法 建立42只远交系Wister大鼠和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其中治疗组26只术前将供体角膜植片在含10μg/mg CTLA4-Ig的Optisol液中孵育24h,而对照组16只术前角膜植片只浸泡Optisol液24h,浸泡后的植片移植到SD大鼠右眼角膜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比较两组问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 结果 术后1d检查术眼,将出现手术并发症的用药组及对照组各4只排除于实验组外,治疗组的角膜植片混浊及血管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现象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CT-LA4-Ig能够减轻角膜植片的急性排斥反应率,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和麻醉是动物模型建立的关键.

  • 许旺细胞源运动神经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陈强;朱家恺;顾熊飞

    目的 获得针对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SDNF)的单克隆抗体. 方法 SDNF免疫Balh/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同系小鼠Sp2/O-Ag14骨髓瘤细胞按l:5比例进行融合,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制备腹水抗体. 结果 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株6D3、B8、C9E9、A6C6,效价为1:5120. 结论 所获得的4株杂交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稳定分泌抗BDNF单克隆抗体的能力,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 胫前动脉分支供养腓骨头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晓晖;陈振光;陶圣祥;杨玉华;林海涛;孔劲松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分支作为供养腓骨头瓣血管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32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供养腓骨头的胫前动脉分支的走行、分布、蒂长、管径及与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的毗比邻关系. 结果 直接供养腓骨头的胫前动脉分支有胫前返动脉、直接腓骨头动脉、高位腓浅动脉.结论 若选择腓骨头瓣的血管蒂,胫前返动脉蒂短、与自身伴行静脉及周边神经关系复杂,操作难度大、安全性差;直接腓骨头动脉血管蒂短,亦属勉强;高位腓浅动脉可以其远端为逆行蒂,可行性较大.

  • 应用下斜方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

    作者:李叶扬;梁岷;钟穗航;刘志勇;林伟华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方法;阐述放疗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方法 1999年以来应用下斜方肌皮瓣岛状转移的方法修复颈部慢性放射性溃疡15例,并常规行肌电图检查了解臂丛神经损伤的情况. 结果 除1例面积为9 cm×10 cm的肌皮瓣因创面严重感染而坏死外,其余肌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该组病例中同时存在的并发症有臂丛神经麻痹、耳聋、老年性痴呆、声带麻痹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结论 应用血运良好的下斜方肌皮瓣可有效地修复颈部上段的放射性溃疡创面.

  •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章鸣;张金福;何继华;凌爱军;彭俊洋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肌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用皮瓣修复胫前区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上1/3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中1/3缺损2例,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皮瓣切取大小4.0cm×5.0cm~5.5cm×8.0cm.用肌瓣修复髌前区软组织缺损5例,肌瓣切取大小3.5cm×4.5cm~5.5cm×6.6cm,肌瓣上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 结果 2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和肌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2.8年(平均1年8个月),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受区的外形较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该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供区不隐蔽是其缺点.

  • 四肢组织瓣移植供区继发损伤的处理方法探讨

    作者:康庆林;曾炳芳;柴益民;韩培;唐剑飞;薛剑锋

    目的 探讨四肢组织瓣移植后供区创面处理的方法,为减少供区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进行组织瓣移植的36例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减轻或修复供区继发损伤.其中3例(足母)趾甲皮瓣和2例足背皮瓣创面采用次要部位的游离皮瓣修复;5例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采用同侧腹股沟皮瓣逆转修复;3例(足母)趾腓侧皮瓣供区采用第一跖背动脉皮瓣逆转修复;3例足背皮瓣复合第二趾移植供区采用外踝上皮瓣逆转修复;7例肌瓣和筋膜瓣移至受区后表面植皮,供区直接缝合;13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分离血管蒂时,保留皮神经在原位. 结果 所有治疗原发和继发损伤的移植皮瓣均成活,应用带蒂或游离肌瓣、筋膜瓣加表面植皮者,3例植皮完全成活,4例植皮大部成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及其以远感觉接近正常. 结论 四肢组织瓣移植后供区继发损伤的处理值得重视,在治疗原发损伤的同时,采用各种方法修复或减少供区损伤,是降低供区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股前外侧分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新红;李强;吴水培;俞立新;黄飞;于凤宾

    目的 报道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合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肢体邻近双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病例,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大24cm×15cm,小5cm×9cm. 结果 6例分叶皮瓣完全存活,随访12~3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股前外侧分叶皮瓣较好的解决了四肢邻近多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难的问题,该皮瓣切取方便,分叶后旋转弧度大,面积大,能满意地修复四肢邻近复合软组织缺损.

  • 不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永清;李军;丁晶;汪新民;阮默;汤逊;陆声;朱跃良;马涛;郭远发;徐小山;师继红;李春晓

    目的 观察不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病例骨外露或肌腱外露的创面,选择应用皮瓣种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96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35例,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35例,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2例,前臂外侧皮神经逆行皮瓣15例,股中间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5例,肋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股后侧皮神经逆行皮瓣6例,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例,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其中皮瓣面积大32cm×10cm,小2cm×3cm.皮神经血管蒂长18cm,短2cm,蒂宽4cm,窄1cm.旋转度大180°,小90°. 结果 临床应用216例,其中201例皮瓣全部成活,1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 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适用于四肢及躯干损伤创面的修复.

  • 显微外科应用解剖与数字虚拟人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钟世镇

    一、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回顾显微外科初登外科学术舞台之际,仅是众多外科技术中.一种光学放大下的操作技术而已,这种精确技术和微型手术器械的应用,虽然在外科学各个领域中大显身手,但是作为一种技术,只能扮演跑跑龙套、摇旗呐喊的一员配角.早期的显微外科还缺乏较为系统、完整、有特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 回首多年鸿爪共创和谐杂志

    作者:朱家恺;庞水发;刘小林;汪华侨

    光阴荏苒,弹指挥间,今年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创刊30周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创办于1978年8月,其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1月改名《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1月改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年改为双月刊.30年来,反映我国显微外科发展的专业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试刊到正式发行,从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从局限于广东到面向国内外.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