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椎间盘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

    作者:王闯建;张晓博;吴学建;来旭;张春霖;李莹

    目的 评价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后路椎间盘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男7例,女5例;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1例,两个节段1例;T12L12例,L1,25例,L2,34例,L1,2合并L2,31例;2例存在腰椎失稳者行镜下“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依据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3~ 36个月,平均16个月.两处开窗减压手术时间平均50 min,伴“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时平均增加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 ml;术后当天可佩戴腰围适度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11 d;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8例术后3周内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无神经损伤、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在尽可能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下,可以实现对单个及多个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彻底减压、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器的植入,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优良.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12例

    作者:黄铿;舒申友;谢扬;韩溟;蔡桂嘉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创伤引起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创伤所致同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12例,足踝部皮肤组织缺损面积3.0cm×8.7cm~6.2cm×18.3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10.0 cm~7.0 cm×19.0 cm. 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于换药2周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足跟部修复的皮瓣负重良好、耐磨,踝部、足背部皮瓣色泽与周围健康组织相近、关节活动自如,无局部受压及溃疡发生. 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 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作者:叶小帆;刘金龙;柯春龙;杨超;徐彬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对82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根据Cohen评分下降程度和脑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综合分析手术有效性并寻找与手术疗效相关因素. 结果 82例患者中,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大于或等于2分的77例,总体有效率93.9%.脑神经症状总数改善大于或等于2分的71例,有效率86.6%.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好.

  • 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延军;黄伟宏;钟小妮;张子清;马立峰;刘良燚;刘凯

    目的 探讨应用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手指末节指腹皮肤缺损患者26例,皮肤缺损面积0.8 cm×2.0 cm~2.2 cm×1.3 cm,采用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创面,切取皮瓣面积1.0m×2.2cm~2.4cm×1.5 cm,术中将皮瓣趾底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皮瓣趾背静脉与指腹静脉吻合. 结果 2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患指外形饱满,远指间关节活动良好,两点辨别觉为6~10 mm.供区功能无影响. 结论 应用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锦考;邓国权;莫凤莲;涂青虹;姚永全;陈清丽

    目的 报道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皮肤缺损12例,皮瓣旋转点于桡骨茎突上1.5~2.0 cm,皮瓣切取面积:4.0cm×3.0cm~11.0cm×5.0 cm. 结果 1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皮瓣外形、色泽、血运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别觉15 ~ 25 mm,手部功能满意. 结论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良好.

  • 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复杂性腕关节内骨折21例

    作者:刘宁;郇松玮;余国荣;罗斯敏;吴文锐;张红;查振刚

    目的 探讨单臂一体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复杂性腕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单臂一体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复杂性关节内骨折21例;年龄23~83岁,平均61.9岁.高空坠落伤3例,车祸伤7例,跌倒伤11例.其中开放伤2例.按AO分型:B2型6例,B3型3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2例.其中3例单纯外固定支架复位固定不理想,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克氏针撬拨复位,并使用2~3枚克氏针内固定. 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2~ 24个月,平均5.9个月.所有病例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根据Dienst关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功能评价:优11例,良8例,可1例,差1例. 结论 单臂一体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复杂性腕关节内骨折是一种疗效可靠、手术简单且微创的治疗方法.

  • 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张德志;丁法明;周程林;陈龙华;章鸣

    目的 探讨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对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50例56指,拇指6例6指,示指18例21指,中指12例18指,环指8例11指,中、环指损伤3例,示、中指损伤3例.伤指皮肤缺损面积1.0 cm×1.0 cm~2.0 cm×2.5 cm,均伴有肌腱或指骨外露.切取皮瓣面积为1.5 cm×1.5 cm~3.0cm×2.5 cm,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50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淤血,通过拆线、局部换药后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修复的手指外形较好,不臃肿,手指活动自如.皮瓣两点分辨觉6~9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法评定:优32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96%. 结论 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手指缺损,避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修复指外观、感觉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任明亮;王金山;崔新刚;张文峰

    目的 探讨应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以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植皮. 结果 21例胫前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及全厚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 ~13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不需二期整形.没有发生磨损破溃现象,功能良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8 ~ 14 mm. 结论 以胫前动脉皮支为营养血管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血管位置恒定、方便、成活率高.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邓伟;黄代营;王鸿;廖天安;王涛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舌癌9例,颊癌3例,口底癌3例,口底肉瘤样癌1例,口底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例.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肿瘤扩大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保留吻合所需动、静脉,自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中点周围根据所需皮瓣大小及血管分布切取股前外侧皮瓣,予以修复重建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术后17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均获得成功,无一例坏死.其中2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抢救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3年,1例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随访期内生存良好,皮瓣术后效果满意,受区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后遗症.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可以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各种缺损,具有成功率高、对供区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交腿腓骨骨皮瓣修复中足感染性复合组织缺损五例

    作者:木塔力普·斯拉木江;陆晟迪;汪春阳;柴益民

    目的 探讨健侧腓骨复合皮瓣交腿转移修复患侧中足感染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5例中足骨骼皮肤复合组织缺损合并感染患者.骨缺损长度6 ~ 14 cm,皮肤缺损大小9 cm×6 cm~13 cm×8 cm.采用健侧腓骨复合皮瓣交腿修复,腓骨长度8~16 cm,皮瓣面积11 cm×8 cm~15 cm×10 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闭合. 结果 腓骨复合皮瓣转移后创面感染控制良好,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断蒂时经清创植皮后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创面感染未复发,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骨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足部行走、穿鞋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膝关节功能无受限. 结论 交腿腓骨复合皮瓣修复术无需吻合血管、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中足感染性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选择.

  • VSD处理配合带肌腱足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肌腱缺损

    作者:许永先;邹旭;章玲;张树新;张小平

    目的 探讨应用VSD技术处理配合带肌腱足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和肌腱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创面污染的情况,清创后先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处理创面,7~10 d后选用带趾长伸肌腱的足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6例,手部皮肤缺损范围3.0cm×4.0cm~11.0 cm×5.0 cm,第2~5指伸肌腱缺损长度为4.0 ~9.0 cm,切取皮瓣面积5.0 cm×4.0 cm~12.0 cm ×6.0 cm,肌腱移植长度4.0 ~9.0cm,移植肌腱2~4条. 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皮瓣皮缘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8~36个月,皮瓣血运正常,皮瓣外形不臃肿,皮瓣色泽、质地、弹性与正常侧一致,手部掌指关节(MP)72° ~ 90°,近指间关节(IP)95°~110°,远指间关节(IP)57° ~70°,两点分辨觉为10 ~ 13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12例,良好4例. 结论 应用VSD技术处理配合带肌腱足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和肌腱缺损,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 带阔筋膜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踝部跟腱损伤软组织缺损五例

    作者:张德军;刘超;徐亚非;邱辉;曾辉;曾国师;李冠军

    目的 探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踝部跟腱损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带阔筋膜股前外侧皮瓣治疗踝部伴跟腱损伤软组织缺损5例.皮肤缺损4cm×6cm~10cm×14cm,跟腱缺损的长度2~6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的股前外侧皮瓣的面积6cm×12cm~10cm×16cm,将阔筋膜修剪缝合使呈管状修复跟腱缺损,将其与跟腱远、近端以一定的张力进行显微技术缝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石膏固定患足跖屈位3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3周.供区行中厚皮植皮打包. 结果 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随访6 ~ 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跟腱愈合后张力恢复正常.经过功能锻炼后踝部跖屈背伸活动正常. 结论 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能够提供足够皮肤软组织量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充足的的筋膜修复缺损的跟腱,临床效果良好.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莉菲;闫忠阳;刘静江;王伟;路天祥;李云环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并讨论手术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玻璃体切除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102例105眼,其中47眼术中联合玻璃体腔灌注.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中23眼(21.90%)表现为瞳孔不易散大,15眼(14.29%)出现后囊破裂,3眼(2.86%)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内,同时行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的85眼(80.95%),其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65眼(61.90%),视力未提高11眼(10.48%),视力下降9眼(8.57%).术后76眼(72.38%)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1眼(0.95%)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2眼(1.90%)出现脉络膜脱离,均发生在无灌注组,4眼(3.81%)出现视网膜复发脱离,35眼(33.33%)出现不同程度虹膜后粘连. 结论 PPV术后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显微手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掌握手术技巧可大大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

  • 新型隐匿性泪道支撑管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

    作者:韩晓晖;冯旺强;董志章

    目的 探讨新型隐匿性泪道支撑管置入治疗儿童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效果. 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以新型隐匿性泪道支撑管为载体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端吻合40例(40眼),术后保留支撑管3个月后拔管,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 结果 术中40例全部成功吻合.留置的支撑管无意外脱落现象.术后3个月拔管时,35例(87.5%)治愈;4例(10.0%)好转,轻度溢泪,泪道不畅;1例(2.5%)未愈,下睑外翻,溢泪泪道不通.拔管3个月后,38例排泪正常,治愈率为95%;其中1例(2.5%)好转,轻度溢泪,泪道不畅;1例(2.5%)未愈,皮肤瘢痕和下睑外翻,明显溢泪症状,泪道不通. 结论 利用新型隐匿性泪道支撑管治疗儿童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是一个可行的治疗方式.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鞘瘤13例

    作者:陈伟健;王培吉;左志诚;赵家举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周围神经鞘瘤13例,其中位于正中神经2例,尺神经4例,桡神经1例,指神经1例,坐骨神经2例,腓总神经2例,外院误诊为“腱鞘囊肿”者1例.显微手术完整剥离彻底切除瘤体,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治疗. 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神经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彻底有效切除周围神经鞘瘤,避免损伤正常神经,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满意.

  • 新疆地区创伤人群中臂丛损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伟;阿里木江·阿不来提;沈美华;刘亚飞;袁春晓;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了解臂丛损伤患者区域和民族特点、流行病特征. 方法 参照国外臂丛损伤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5家代表性医院创伤中心于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臂丛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果 5家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创伤患者中臂丛损伤患病率为1.17%.其中20~ 49岁年龄组占69.87%,男女性别比为4.53:1.工人和农民占51.8%,维吾尔族、汉族分别占62.04%、24.69%.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分别占22.89%、12.04%、8.43%.机动车辆事故、高空坠落伤、产伤分别占33.73%、31.92%、9.67%.损伤类型:根、干、束/束支损伤的例数分别占28.91%、27.10%、40.36%. 结论 臂丛损伤主要发生在经济收入较低的青壮年男性,机动车辆事故和高空坠落伤为主要致病因素.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发病的构成比明显不同,新生儿产伤引起的臂丛损伤构成比较高.

  • 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官士兵;寇伟;许兰伟;赵雁

    目的 分析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特点,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创面患者9例,皮肤缺损面积为4.5 cm×4.0cm~13.5 cm×6.5 cm;着重分析前足创面的特点以及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切取、血管吻合匹配等,术后随访皮瓣的成活、外观及踝足的功能恢复情况等. 结果 9例均在小腿外侧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中点稍上方附近找到发自腓动脉的较大肌皮穿支,且有明显的2条静脉伴行.移植皮瓣静脉修复:1例腓动脉穿支动脉伴行静脉-足(跖)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2条,5例腓动脉穿支动脉伴行静脉-足(跖)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1条;3例腓动脉穿支动脉伴行静脉-足(跖)背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1条加腓动脉穿支动脉伴行静脉-足背浅静脉端端吻合1条.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修复1条静脉与修复2条静脉皮瓣肿胀情况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受区、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6个月,1例因皮瓣臃肿术后5个月行皮瓣整形,其他皮瓣皮肤质地、颜色满意. 结论 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摆脱了带蒂皮瓣的束缚,使手术设计和实施相对自由,对皮瓣供区、受区的创伤均得到有效控制.该皮瓣的血管解剖相对稳定、血供可靠、切取简单、皮肤质地与足部接近修复效果好、供区受区可在同一麻醉同一个止血带下完成,是修复前足部创面一个很好的选择.

  • (足母)甲皮瓣与对侧足部皮瓣修复全拇指脱套伤

    作者:廖观祥;巨积辉;刘新益;周荣;宋二发;侯瑞兴

    目的 探讨修复全拇指皮肤脱套伤新术式及疗效. 方法 9例9指全拇指皮肤脱套伤患者,均为机器导致的损伤,除3例3指指间关节开放、拇长屈、伸肌腱断裂外,其他受伤拇指骨、关节及肌腱相对完整.背侧组织缺损面积为4.8cm×2.9 cm~6.2cm×3.4cm,掌侧缺损面积为4.7 cm×3.2cm~6.1 cm×4.0cm.采用(母)甲皮瓣与对侧足部皮瓣进行修复.(母)甲皮瓣切取面积为5.0cm×3.2cm~6.7 cm×3.9 cm,对侧足部皮瓣为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胫侧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 ×3.5 cm~6.6 cm ×4.5 cm. 结果 术后9例9指移植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足部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 ~ 20个月,平均9个月,拇指指腹饱满,感觉恢复S3~S3+,指甲生长良好,拇指抓捏功能良好,掌指关节伸、屈活动接近正常,6指指间关节活动可,但较正常拇指稍差,3例指间关节破坏已融合.供足活动无明显影响. 结论 联合(母)甲皮瓣与对侧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全拇指皮肤脱套伤是一种临床疗效好供区损伤小的新术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保留供区足趾长度的Ⅱb度拇指缺损的再造

    作者:黄耀鹏;陈中;王欣;陈宏;章伟文

    目的 探讨一种保留供区(母)趾长度的Ⅱb度拇指缺损再造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对11例Ⅱb度的拇指缺损(根据顾玉东分型法)采用游离的同侧(母)甲瓣加同侧游离的髂骨条进行再造,其中8例为闭合创口,3例为开放创口.供区(母)趾皮肤缺损采用游离的同侧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腹部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11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11例皮瓣有1例出现动脉危象,2例出现静脉危象,经过手术探查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5个月,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感觉恢复S3+,两点辨别觉6~8 mm,拇指对掌、对指功能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3例,供区(母)趾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但略显臃肿,不影响行走及跑步,有4例患者进行了皮瓣修整,外观更加良好,腹部只存留一线性瘢痕,无明显不适. 结论 用游离同侧(母)甲瓣加游离的同侧髂骨条再造Ⅱb型拇指缺损,游离同侧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皮肤缺损,再造拇指外观功能良好..

  • 第一跖背(底)动脉蒂双叶皮瓣联合人工真皮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

    作者:侯桥;岳振双;任国华;曾林如;申丰;吴档;杨莉

    目的 探讨第1跖背(底)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应用第1跖背(底)动脉蒂(母)趾腓侧皮瓣和第2趾胫侧皮瓣联合移植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9例,为解决动脉跨度不足及皮瓣供区骨和(或)肌腱外露、植皮不易成活的缺陷,将血管分叉处裸露的血管蒂部及足部供区用人工真皮覆盖,3周后切断皮桥,足部供区拆除人工真皮薄膜再切取自体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9例18块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随访4~12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近似,皮瓣两点辨别觉8 ~12 mm,手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植皮外观饱满,无破溃、疼痛及瘢痕增生形成. 结论 第1跖背(底)动脉蒂双叶皮瓣联合人工真皮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伤,解决了蒂部跨度不足、不能同时修复中末节缺损的缺陷,降低了手术难度及风险,同时足部供区处理简单、提高了足部供区植皮的成活率,治疗效果满意.

  • 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拇指大面积皮肤缺损13例

    作者:王加利;丁小珩;陈仲华;王晓辉;刘永亮;宋飞远

    拇指在手部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首先考虑皮瓣修复.临床上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较多.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掌指关节处为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拇指皮肤缺损,取得了满意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其中左拇指4例,右拇指9例;指腹缺损6例,近、末节掌侧皮肤缺损3例,指背缺损伴甲床部分缺损4例.外伤原因:机床挤压伤6例,压面机挤伤2例,电锯伤2例,剥树皮机割伤3例.缺损面积为3.5 cm×2.3 cm~5.8 cm×3.2 cm.创面伴有骨质、肌腱外露,伴有指间关节处皮肤软组织损伤.

    关键词: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许庆家;朱磊;林尊文;王俊涛;林俊豪;丁自海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四肢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损伤类型,易导致肌腱、血管及骨外露,临床处理较棘手.穿支皮瓣是一种新的外科技术,由Koshima等[1]和Kroll等[2]首先报道.由于该种皮瓣以穿支血管为蒂,不牺牲知名主要血管,减少对供区的损伤,日渐受到重视[3-5].近年来,我们对腓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血供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将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用于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经鼻蝶显微切除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37例

    作者:谭源福;肖绍文;张超元;姚洁民;吴雪松;芩茂良;周全;廖兴胜;罗昱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为良性肿瘤,肿瘤大径达4 cm或以上者称之为巨大型垂体瘤,按此标准,在需行手术治疗的垂体瘤中,巨大型约占5%,其中2/3以上为非功能性垂体瘤[1].由于巨大型垂体瘤显著向鞍上、鞍旁生长,可严重推挤压迫视神经和鞍上血管,并常侵入海绵窦内,手术全部切除困难且并发症率高.2004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们采用经蝶显微切除巨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37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关键词:
  • 足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益楚;章伟祥;陈孝军;都巍;姬强明

    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我科应用足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采用同侧大腿内侧全厚皮片无张力植皮,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6~ 55岁.损伤原因:挤压伤5例,电烧伤3例;创面部位:(母)趾背内侧2例,第1跖趾关节背侧1例,第2、3跖趾关节背侧1例,第4、5跖趾关节背侧4例,均伴有骨质或肌腱组织外露.缺损面积:2.0cm×3.5cm~4.0cm×6.0cm,切取皮瓣面积:2.5 cm×4.0 cm~4.5 cm×6.5 cm.

    关键词:
  • 兔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卿黎明;唐举玉;杜威;王聪杨;俞芳;吴攀峰

    目的 探讨建立兔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实验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体质量2.5~3.0 kg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5只,雄雌不限.随机选取其中5只行局部解剖,以明确兔的腹壁浅动脉的起源、口径及其穿支的血供分布情况.余下的20只动物,根据腹壁浅动脉的血供分布情况,于动物腹部设计一面积6 cm×3 cm大小的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采用股动静脉与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构建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腹壁浅动脉发源于股动脉的近端,管径(0.15 ±0.02)mm,发出2~3支穿支供养下腹壁皮肤.构建实验模型的20只动物中,1只因麻醉意外死亡,余下实验动物均成功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而坏死,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 结论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可成功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该模型构建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

  • 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细胞Caveolin-3的变化

    作者:周明武;李琛琪;杨瑞甫;王广兰;罗彦平;王义生

    目的 观察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骨骼肌细胞损伤及Caveolin-3 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健康中国白兔15只(30只下肢),左下肢采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侧髂总动脉,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实验组;右下肢不经夹闭血管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缺血5h、再灌注4h及8h取腓肠肌样本,采用HE染色法对骨骼肌组织进行处理,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Caveolin-3及GAPDH进行检测并采用-△△CT法计算Caveolin-3/GAPDH mRNA相对表达CT值. 结果 HE染色观察:对照组无水肿、变性及炎细胞浸润.实验组缺血5h肌细胞即发生变性、水肿,再灌注4h水肿加重、大量空泡形成及炎细胞浸润,再灌注8h较4h明显减轻.使用SPSS 19.0对Caveolin-3/GAPDH 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缺血5h、再灌注4h、再灌注8 h Caveolin-3/GAPDH mRNA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为:1.026±0.065,1.004±0.037、1.022 ±0.051;实验组分别为:1.159±0.073、1.445±0.053和1.208±0.058.方差分析得出相应时间点实验组较对照组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缺血5h与再灌注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5h与再灌注4h、再灌注4h与再灌注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骼肌细胞内Caveolin-3 mRNA表达量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较无损伤时增加,且缺血5h、再灌注4h、再灌注8h过程中Caveolin-3 mRNA表达量呈先增后减趋势.该现象同肌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提示Caveolin-3可能对骨骼肌细胞损伤及恢复具有某种调控作用.

  • 创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朱蔚林;陈健龙;张茂;赵建农;王鹏程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极为少见,多为头部受伤所致,脑内血管壁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并机化成瘤壁,形成与血管相通的颅内动脉瘤.文献报道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不足颅内动脉瘤的1%,但再破裂率高达60%,病死率在31%~54%,因此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积极干预[1-2].

    关键词: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培养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的应用

    作者:胡晓;何嫦;王静;周恬;柳夏林

    目的 建立稳定有效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研究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培养中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使用方法. 方法 取1 d C57乳鼠视网膜,吹打至碎片后接种于DMEM/F12完全培养基中,待混合胶质细胞充分长出后并分层后,恒温振荡法分离上层细胞,所得细胞使用抗体iba-1及F4/80双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种类.将所得细胞,按添加mM-CSF方式进行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加入50 ng/ml mM-CSF且换液后补充;C组:加入100 ng/ml mM-CSF且换液后补充;D组:加入50 ng/ml mM-CSF且换液后不补充.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分组小胶质细胞培养情况;用MTT法检测10、50、100 ng/ml不同浓度mM-CSF对小胶质细胞培养增殖效果. 结果 所得细胞经iba-1及F4/80双标免疫荧光双染证实为小胶质细胞.培养10 d后,A组细胞逐渐减少;B组及C组细胞增殖明显,但形态变为长梭形;D组细胞增殖,并呈典型小胶质细胞分枝状.MTT实验结果显示100 ng/ml浓度mM-CSF刺激下细胞增殖强,50 ng/ml浓度mM-CSF次之,而10 ng/ml浓度mM-CSF刺激细胞增殖能力弱. 结论 本研究发现恒温振荡混合视网膜胶质细胞可以分离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单次使用50 ng/ml浓度mM-CSF可以有效促进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存活并增殖.

  • 臀下动脉穿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谢昀;林建华;叶君健;郑和平

    目的 探讨臀下动脉穿支蒂臀大肌肌皮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Ⅰ期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臀下动脉的走行、分支与分布.②股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③臀下动脉股后皮支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2007年5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骶尾部巨大褥疮8例,皆为Ⅳ度,创面为16 cm×9 cm~22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2cm×10cm~25 cm×9 cm. 结果 臀下动脉出梨状肌下缘,管径(3.1 ±0.4)mm,发出2~5支肌支供应臀大肌.股后皮神经穿臀大肌下缘后沿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在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上(5.9±0.8)cm处浅出深筋膜.臀下动脉的股后皮支与股后穿动脉、闭孔动脉股后皮穿动脉、腘窝直接动脉穿支在股后皮神经周围形成恒定的吻合.临床应用8例皮瓣皆Ⅰ期成活,术后14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供区直接缝合关闭.门诊随访5个月~5年,皮瓣色泽正常,外观满意,骶尾部褥疮无复发. 结论 臀下动脉穿支蒂臀大肌肌皮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较简便,成活率高,可Ⅰ期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组织瓣解剖结构层次丰富,抗感染能力较强且耐磨,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 组合皮瓣的分类和进展

    作者:陈建武;宋保强;郭树忠

    组合皮瓣(compound flap),顾名思义是由多种组织成分或多个皮瓣组合而成,且各成分间相互联结,从而实现多种组织的同时移植和有效的组织重建[1].目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皮瓣移植已成为临床创面修复的常规手段,对于各类游离组合皮瓣移植的应用也日渐增多.然而目前对于组合皮瓣的分类和命名仍存在很大争议,以至于对以往组合皮瓣的微小改动都能产生一种“新的”皮瓣类型,阻碍了组合皮瓣的学术交流和应用[2].现就组合皮瓣的新分类和命名进行综述,并归纳各类皮瓣特点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
  • 数字医学——显微外科发展的机遇

    作者:陈山林;杨德金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外科医生开始尝试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手术.1921年,瑞典耳鼻喉科医生Nylen使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固定式单目显微镜为1例慢性中耳炎患者施行了手术,这是医学史上第1例真正意义上的显微手术.1年后,他的上级医生Holmgren将德国蔡司公司制造的双目手术显微镜引入临床[1].后来,手术显微镜性能不断改进,并出现了适合于显微镜下手术使用的显微手术器械和显微缝线,显微外科技术应用日趋广泛[2-3].随着经验的积累、整理和提升,显微外科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基础理论.终于,在上世纪50 ~60年代,显微外科学开始独立成科,发展迅速,被认可为外科学领域的三级学科之一[4-7].

    关键词:
  • 数字化技术辅助游离组织皮瓣在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梁节;单小峰;黄进伟;卢旭光;张雷;张杰;郭传瑸;蔡志刚

    目的 通过比较3种数字化外科转化技术(CAS),明确应用不同数字化外科技术转化方法在颌骨重建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其优势及不足.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自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于本课题组进行数字化外科设计并进行手术的病例35例,根据其转化方法不同分为3组:①导航手术组,共5例,均为下颌骨缺损重建.②模型/导板/模板引导手术组,共12例,其中2例为上颌骨缺损重建,10例为下颌骨缺损重建.③导板联合导航手术组,共18例,其中9例上颌骨缺损重建,9例下颌骨缺损重建. 结果 以上3种方法均能较好地转化术前的虚拟设计信息,使手术获得较理想的重建效果,患者对术后的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其中导板联合导航手术组误差小,转化的精确度高. 结论 数字化外科辅助颌骨缺损重建可获得较满意的外观和功能重建效果,根据不同的手术目的以及缺损范围选择适宜的数字外科设计转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增加手术精确性与安全性.

  • 术中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童德迪;陈山林;荣艳波;刘波;郭阳;易传军;徐海荣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同时采用一种新的供区血管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早期的临床结果.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14例(18髋),采用Steinberg分期:Ⅱ期8髋,Ⅲ期6髋,Ⅳ期4髋.手术在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完成.术中在股骨大转子下方选取佳入点,钻孔并逐渐扩大骨隧道直达股骨头病变区,用注册过的磨钻精确、彻底磨除坏死的囊变病灶及硬化骨.整个磨除过程均在导航计算机显示屏实时监控下完成,并在导航引导下经骨隧道植入游离腓骨,用一枚空心钉将腓骨尾端固定于股骨近端,吻合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与腓动、静脉.术中/后常规拍片,了解病灶清除、植骨及腓骨固定位置等情况. 结果 全部14例(18髋)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下顺利完成手术,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与腓动、静脉吻合通畅,动脉搏动良好,术后7d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检查结果均提示游离腓骨成活.术后X线检查提示坏死病灶及周围硬化骨清除彻底,游离腓骨植入位置良好.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评估影像学疗效.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23.6个月,1年以上随访13例17髋,术前Harris评分(57.5±14.5)分,平均59分,术后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87.5±2.5)分,平均88.6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髋,良11髋.术后末次随访患髋X线检查与术前对比,有15髋股骨头坏死有不同程度改善,2髋无明显变化,全部患髋股骨头关节面均未出现进一步塌陷. 结论 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为微创手段进行关节囊外手术提供有力保障,不仅可以精确、彻底清除坏死灶,而且可以将游离腓骨精准植入至关节软骨下骨下方,同时采用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为供区血管,不破坏股骨头血供,为保留关节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计算机影像处理辅助经皮螺钉固定舟骨骨折初步报告

    作者:郭阳;田光磊;田文;陈山林;马炜

    目的 探讨计算机图像处理三维重建术前计划辅助经皮螺钉固定治疗无明显移位的舟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共治疗无明显移位的舟骨骨折患者5例,所有病例均为无移位或移位小于1 mm舟骨腰部骨折.术前使用手术计划和模拟系统软件设计螺钉导针的位置,使其在舟骨内居中,同时测量所需螺钉的长度.根据腕关节外用支具确定导针在掌、背侧支具的入、出点.术中在C臂透视下,根据术前设定的出入点打入导针,行舟骨骨折经皮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定期随访,采用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系统对关节疼痛、运动范围和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本组5例患者放置5枚空心螺钉,手术平均花费时间28.8(25 ~39)min,X线图像采集平均18.4(11~23)s.本组所有骨折均于8周内愈合,无感染或内固定失效.经平均15(6 ~12)个月随访,改良的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3.8(81 ~88)分. 结论 计算机辅助经皮螺钉固定可以有效早期治疗舟骨无移位骨折,使固定螺钉的位置更加准确和安全,既减少了X线暴露时间,又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康复治疗.

  • 数字化技术辅助多手指缺损再造的应用价值

    作者:莫勇军;谭海涛;韦平欧;杨克勤;罗翔;许林;林汉;梁旭权

    目的 探讨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进行足趾移植多手指再造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多个手指不同程度缺损5例患者,术前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双足及双手扫描,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三维图像模型,明确供、受区动、静脉血管走向、分型及受区缺损面积、形状等参数,设计与具体病例手指缺损的数量、每个手指缺损的长度以及受区皮肤缺损的面积、形状相匹配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实施同侧(母)甲瓣联合第2足趾趾骨、对侧第2足趾联合足背皮瓣移植分别再造拇、示指2指1例;对侧第2足趾与同侧第2、3足趾分别联合带跖趾关节的足背皮瓣移植分别再造拇、示、中指3指l例以及示、中、环指6指2例;双侧第2、3足趾联合足背皮瓣,对侧第2、3足趾带跖趾关节、同侧第2足趾串联髂骨块移植分别再造中、示、环、小指4指1例,5例移植再造15指. 结果 再造15指全部成活,经6个月~1年随访,再造手指外观接近正常,保护性感觉、针刺痛觉及实体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 ~12 mm,对捏,对掌功能恢复,握力达健侧50%~70%,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 数字化技术能为术前制定个性化精确化的多手指再造手术方案,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多指再造成活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计算机虚拟手术辅助设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作者:王友元;范松;林钊宇;张大明;黄志权;陈伟良;李劲松

    目的 介绍应用ProPlan CMF软件、计算机虚拟手术切除下颌骨病灶、设计数字化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收治的19例病灶累及下颌骨的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21 ~ 73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7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6例,下牙龈鳞癌4例,下颌骨鳞癌2例.术前行下颌骨及供区小腿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ProPlanCMF软件,根据肿瘤性质、骨破坏范围模拟下颌骨病灶的切除、腓骨瓣制备以及重建位置,并制作手术导板,术中在导板的引导下行下颌骨病灶的切除、腓骨瓣的制备塑形、钛支架的弯制及固定、腓骨瓣的就位. 结果 19例患者均按照术前设计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下颌骨病灶切除和腓骨塑形均在术前设计的截骨导板引导下完成,恶性肿瘤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术前设计制作的腓骨就位导板使得塑形后的多段腓骨可快速而精确就位固定,上、下颌咬合关系良好,手术时间4.5 ~7.0 h,平均5.5h.术后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除2例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出现颌下区局部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处理后4周愈合,其余患者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患者死亡,所有患者对颌面外形、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满意,开口度2.0~4.0 cm.复查曲面断层片或CT片显示腓骨瓣位置良好,下颌关节髁状突均在关节窝内正常位置.19例患者小腿腓骨供区无并发症,术后1周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3个月行走基本正常. 结论 应用ProPlan CMF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设计和导板制作,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尤其是腓骨的截骨塑形与颌骨缺损的空间关系匹配,提高了下颌骨重建手术的精确度,值得临床推广.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