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神桥)移植在断指再植神经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刘承伟;罗春山;刘福尧;彭龙;袁虹豪

    目的 探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神桥)一期修复断指再植指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神桥一期修复完全性断指再植指神经缺损18例20条,其中拇指3例3条,示指7例8条,中指4例5条,环指2例2条,小指2例2条,均伴有指神经缺损,其中双侧缺损2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1例,手部皮肤撕脱伤2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4例,电锯锯伤9例,机器绞伤5例.神经吻合采用端端吻合法.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30个月,平均11.6个月,断指均成活,所有移植神经切口一期愈合,无红肿、流脓等伤口感染表现,无局部及全身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根据Mackinnon-Dellon两定点评分标准,对18例患者进行评估,其中优12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8.9%.结论 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一期修复完全性断指再植指神经缺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断指再植的临床体会

    作者:杨科跃;张健;李俊杰;祝斌;竺枫;王欣

    目的 探讨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断指再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断指患者38例(均为单个手指离断).血压分级:一、二、三级高血压分别为12例、22例和4例(WHO/ISH分型);糖尿病均为Ⅱ型.治疗前随机血糖值7.8~20.0 mmol/L.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后再行断指再植手术.出院后定期在门诊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并进行手功能评定. 结果 38例中,29例再植术后断指未出现血管危象,完全成活;3例出现动脉危象,予以解痉、溶栓处理后,2例成活,1例坏死;4例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拆线、放血处理后,2例成活,2例坏死;2例术后3d出现感染,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坏死.对于坏死的指体均给予残端修整.术后随访3~24个月;33例成活,指体外形、屈伸功能及感觉均有恢复.5例截指术后未出现明显残端痛.结论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断指再植,在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的同时,充分控制血压和血糖,可有效提高再植的成活率,同时拓宽了断指再植的手术适应证.

  •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或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吴春;谭莉;王正理;戴本东

    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对13例手或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中手部8例,足部5例.皮瓣切取面积3.5 cm×5.0 cm~6.0 cm×11.0 cm,血管蒂长6.0~8.5 cm,皮瓣的股内侧肌穿支动脉与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端端吻合,伴行静脉对应吻合,股前内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不臃肿,皮瓣两点分辨觉8~12 mm,恢复保护性感觉.大腿供区仅留一线性瘢痕,对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血管恒定,管径粗大,供区隐蔽,皮瓣厚薄适中,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疗效分析

    作者:李利军;常峰;孙久强;宋洁富

    目的 评价椎间孔镜侧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滑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椎间孔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轻度滑椎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1~ 75岁,平均61岁,L4/5间隙16例,L5/S1间隙2例.手术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均行椎间孔成型,术中采用骨刀及咬骨钳进行硬膜囊背侧的减压;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对患者临床症状采用VAS、ODI及跛行距离进行评估,总体临床疗效的评估采用MACNAB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0.10±5.36)分,术后3个月为(15.23±5.16)分,术后6个月为(5.97±2.33)分;0-DI评分术前为(53.42±10.03)分,术后3个月为(9.42±4.34)分,术后6个月为(7.21±5.42)分;步行距离术前为(129.75±120.14)m,术后3个月为(1192.35± 197.62)m,术后6个月为(1412.19± 251.21)m.术后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分:术后效果优45%(8/18),良36%(6/18),可11%(2/18),差11%(2/18),总体优良率为89%.结论 椎间孔镜技术侧方入路治疗滑椎伴腰椎管狭窄症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 血管化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的生命质量调查

    作者:李星;高宁;林楠;何巍

    目的 分析评价应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二病区69例肿瘤切除后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原发灶情况、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并应用EORTC-QLQ-H&N35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骨缺损患者69例,其中男36例,女33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32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5例,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29例,口底癌3例.EORTC-QLQ-H&N35结果示:术后3个月时得分较高:吞咽(54.8±18.6)分、语言(53.9±18.0)分、饮食(55.8±18.4)分,与术前[分别为(42.1±9.5)分、(23.8±10.6)分和(29.1±1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吞咽评分在术后12个月时可恢复至术前大概水平.张口度在术后3个月时改变不明显,术后12个月时得分较高;社会接触术后得分一直较高. 结论 采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能够恢复患者外形、语言和咀嚼功能的基本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21例

    作者:苑芳昌;管西亮;杜晓飞;马德营;杨金虎;刘彦士

    目的 探讨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10月,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21例,其中伴有股骨头坏死7例(根据CT分型股骨头坏死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2例).均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联合3枚加压空心螺钉进行二次手术重建,股骨头坏死病例加做股骨头内坏死骨刮除、髂骨松质骨打压植骨.术后随访,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术后1~7年的随访,2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7.2个月.伴有股骨头坏死7例患者,6例愈合,1例术前Ⅳ期,术后股骨头塌陷变成V期.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1.5分.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移植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或伴有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 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

    作者:孙汝涛;刘会仁;刘家寅;张艳茂;马铁鹏;于占勇;王岩;吴学强;刘建华;王力

    目的 报道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改进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应用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17例17指.其中拇指8例,示指5例,中指2例,环、小指各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2.7 cm~2.5 cm×3.0 cm,筋膜蒂宽0.8~1.4 cm,开放隧道,按筋膜蒂的宽度切除隧道内皮下组织,蒂部采用“叠瓦式”缝合法平铺在隧道内.修复拇指的皮瓣供区直接缝合,修复其它手指的皮瓣供区取上臂远端内侧全厚皮片植皮.其中10例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受区指固有神经吻合.结果 1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4皮瓣未出现张力性水泡,3例皮瓣仅在尖端有不超过0.5 cm×0.5 cm的张力性水泡形成,经细针抽吸2~3次后水泡干瘪.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及蒂部无臃肿.皮瓣无色素沉着,质地柔软,感觉均恢复≥S3,两点辨别觉6~9 mm,平均约7.5 mm.结论 通过切除隧道内皮下组织扩大隧道容积的方法结合“叠瓦式”缝合法可防止筋膜蒂部受压,有效改善了皮瓣的静脉回流,同时解决了皮瓣蒂部臃肿的问题.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头皮扩张术序贯治疗头皮大面积缺损并颅骨外露感染创面

    作者:梁尊鸿;潘云川;林志琥;林师帅;潘南芳

    目的 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头皮扩张术序贯治疗头皮大面积缺损并颅骨外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5例高压电烧伤致头皮大面积缺如并颅骨外露感染创面,大小6 cm×8 cm~15 cm×12 cm.首先手术给予头部创面扩创后,选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缺损及颅骨外露,供瓣区给予植皮修复.2期手术行头皮扩张术修复秃发区.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有无感染及血管危象发生;头皮扩张修复秃发术后观察有无感染、外露发生,扩张皮瓣有无坏死;出院后6个月随诊头部创面修复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 本组5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皮瓣下感染,经换药引流半个月后愈合.皮肤扩张术及扩张皮瓣移植修复秃发区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扩张器感染、外露、扩张头皮坏死等并发症.出院6个月后随访患者头部修复部位毛发生长良好,分布均匀,不影响外观,未见颅骨外露.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头皮扩张术序贯治疗头皮大面积缺损并颅骨外露感染创面,既能修复创面及控制感染,又能达到治疗秃发的美容效果,是一种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 游离静脉串联皮瓣修复伴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掌侧和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袁海平;王红胜;袁勇;崔剑华;樊川;吴孙东

    目的 探讨游离静脉串联皮瓣修复伴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掌、背侧皮肤软组织2个缺损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前臂静脉串联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伴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同一手指掌、背侧2个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2例12指,缺损面积:2.1 cm×1.2 cm~4.0cm×3.0 cm.在伤侧前臂掌侧以2条平行且距离较近、口径与待吻合的指掌侧固有动脉相仿的静脉为皮瓣设计轴线,依据手指掌侧缺损创面的大小、形态设计一皮瓣,然后以该皮瓣内其中1条静脉干为纵轴线,根据手指背侧缺损创面大小、形态在该皮瓣的近端设计另一皮瓣.掌侧皮瓣的1条静脉用于桥接修复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并对掌侧皮瓣供血;另1条静脉远端与受区另一指掌侧固有动脉近端相吻合,其远端(即背侧皮瓣端)与指背静脉近端相吻合,为两个皮瓣供血.结果 12例(12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24h出现动脉血管危象,予抗痉挛等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手术探查重新吻合后手指及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与健指皮肤相仿,质地柔软,外观无明显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10 mm,指体无明显萎缩.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5例,良4例,可3例.结论 本方法用一次性手术既桥接了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又修复了同一手指两个创面,从而减少了手术次数,明显缩短了疗程,而且对供区损伤小,有利于手指早期康复.

  • 小指尺掌侧指动脉穿支蒂小鱼际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晓;薛明宇;许亚军;芮永军;强力;黄军

    目的 总结小指尺掌侧指动脉穿支蒂小鱼际岛状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手掌尺侧远端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及小指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术中设计患肢小指尺掌侧指动脉穿支蒂小鱼际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4 cm×2.0 cm~6.0 cm×3.0 cm,小鱼际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中7例手掌尺侧远端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移位修复:6例为小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则采用小指尺掌侧指动脉穿支蒂小鱼际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中1例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蒂小鱼际逆行岛状皮瓣术后12h发生张力性水泡,经间断拆线后,皮瓣伤口周围肝素盐水纱布湿敷,勤换药2d后缓解;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3例13指术后获得门诊随访,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0 mm.术后小指各关节活动正常.供区线状瘢痕愈合无并发症,手部握力未见减弱.结论 采用小指尺掌侧指动脉穿支蒂小鱼际岛状皮瓣修复手掌尺侧远端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及小指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达到供区直接缝合,术后效果满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联体形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特殊类型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铭;李涛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联体穿支皮瓣在修复特殊类型创面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 自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应用联体形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4例,其中创面形状不规则7例、狭长创面(长:宽比例大于3:1)4例、过大面积创面(大于400 cm2)3例;创面大小:15 cm×5 cm~32 cm×12 cm,皮瓣大小:17 cm×7 cm~35 cm×15 cm;术中均采用内增压方法增强皮瓣的血液循环:寻找1条皮瓣远侧穿支血管与1条近侧自身血管蒂的分支相吻合;术后观察并评价创面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皮瓣血液循环均良好,14例均完全成活,11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10例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10/11,满意度为90.91%).结论 联体形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术式,可以较好的修复不规则、狭长或过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创面,术中采用内增压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联体穿支皮瓣的血液循环,保证了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 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35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志潮;黄文海;李祖媚;李荣岗;谢泽华;易永盛;叶敏;伍硕允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6月,对3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全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组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门诊定期复查.结果 本组34例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胸腺扩大切除术,另1例因术中出血转为开胸手术.手术时间60~220 (115±23)min,术中出血量5~200(37±8)ml;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2~6 d,平均3.5 d;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8 d,术后1例(2.9%)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4例,时间为3~38个月,平均18个月,完全缓解8例(22.9%),总有效率82.9%.结论 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是一种全新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双侧膈神经和双侧胸腺上极暴露良好、不需经肋间进胸等优点,是治疗部分选择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满意手术方式.

  • 腓骨短肌腱联合腱鞘外筋膜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作者:刘得恒;张增方;刘金伟;杨斌;宋晓峰;朱朝晖;陈东亮

    目的 探索利用腓骨短肌腱联合腱鞘外筋膜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4月至2015年5月,应用腓骨短肌腱联合腱鞘外筋膜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5例.其中,跟腱缺损3.0~8.0 cm,皮肤缺损面积2.0 cm×3.0 cm~3.0 cm×5.0 cm.跟腱缺损采用腓骨短肌重建,同时应用腓骨肌腱鞘筋膜瓣覆盖腓骨短肌,然后在其上植皮.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植皮成活.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5.2年.在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患足没有内翻畸形,提踵有力,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0.44±12.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0.02±6.55)分(P<0.05).结论 利用腓骨短肌腱联合腱鞘外筋膜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 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周征兵;潘丁;唐举玉;吴攀峰;俞芳;肖勇兵;曾磊;庞晓阳;卿黎明;刘睿

    目的 探讨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血管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9月,应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7.5~52.0岁,平均33岁.机器绞伤8例,电锯伤10例,重物砸伤3例,切割伤4例.其中示指13例,中指6例,环指5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小桨0.6 cm×0.4 cm~2.1 cm×0.4 cm;大桨3.0 cm×1.3 cm~5.5 cm ×2.0 cm.供区直接缝合16例,植皮修复9例.结果 术后23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浅层坏死,经伤口换药后愈合,1例完全坏死再次行皮瓣修复.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复查,测量皮瓣的两点分辨觉和患指的屈伸活动度.术后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指端外形良好,皮瓣质地接近正常;23例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6.5 mm),2例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优20指,良4指,可1指,优良率96%.结论 指掌侧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血管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术后指体外观与功能恢复良好,且具有供区损伤小、皮支解剖恒定、切取方便等优点,是修复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 双血供来源的超长胸脐联体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巨积辉;李雷;徐磊;蒋国栋;侯瑞兴

    目的 探讨采用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和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双血供来源的胸脐联体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对14例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急诊采用近端以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为血供、远端以肋间后动脉皮穿支为血供的超长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长25~43 cm,平均36 cm,宽5~14 cm,平均9 cm.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外观、手功能和供区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12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术后28 h出现动脉危象,经保守治疗1h后皮瓣血供无改善,经再次手术探查证实皮瓣近端吻合口栓塞,去栓后重新吻合动脉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术后40 h出现静脉危象,给予皮瓣边缘拆除缝线、通畅引流、皮瓣表面小切口放血5d后,静脉危象缓解,皮瓣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胸腹部供区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为8~72个月,平均3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皮瓣质地接近前臂皮肤,无明显色素沉着,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过渡自然,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未出现破溃、感染等并发症.2例腹部供区植皮者植皮愈合满意,未出现植皮挛缩,其余12例供区直接缝合者腹部遗留线状瘢痕,边缘柔软,无明显挛缩.结论 采用双血供来源的超长胸脐联体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伤,皮瓣的切取长度明显延长,皮瓣远端血供也得到了保证,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陈旧性骨折伴骨坏死

    作者:赵志明;邢丹谋;任东;陈焱;冯伟;肖志宏;王欢

    目的 评估股骨内侧髁游离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陈旧性骨折伴骨坏死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游离移植治疗手舟骨陈旧性骨折伴骨坏死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7~55岁,平均34岁.左侧6例,右侧5例;近极骨折6例,腰部骨折5例.术前常规行CT检查,证实舟骨骨折不愈合伴骨硬化坏死,伴驼背畸形6例,伴近极坏死3例,伴腕部疼痛9例,按改良Mayo评分法功能评定均为差.术中清除骨折断端坏死骨组织,将骨瓣游离移植于骨缺损处,复位后以多枚克氏针固定,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术后行石膏托固定,伤口2周拆线,改为对掌位管型石膏固定6周,根据X线及三维CT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半年起采用改良Mayo法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1个月(9~24个月).11例患者2周时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受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供区血肿1例,膝关节前区麻木3例.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3.4周(11~18周).腕关节功能评价;优5例,良4例,可2例.其中合并供区血肿1例,腕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伴腕部疼痛2例.结论 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血管变异少,切取难度低,骨量充足,供区损伤小,对于手舟骨陈旧性骨折伴有骨坏死的病例,清除死骨后常常出现较大的骨缺损,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愈合效果好,是一个较好的手术方式.

  •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

    作者:邓葵;黄跟东;陈明;陈江伟;林尊文;戴闽

    目的 探讨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6.5岁.皮瓣切取面积10.0 cm×3.5 cm~14.5 cm×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门诊复查,观察皮瓣成活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瘀紫,经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均无溃疡发生,行走步态正常.结论 腓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损伤小,皮瓣血供可靠,是修复儿童足踝部严重轮辐伤的较好方法.

  • 肩背部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创面的体会

    作者:孙广峰;吴必华;聂开瑜;祁建平;金文虎;邓呈亮;李书俊;魏在荣;王达利

    目的 探讨肩背部任意穿支皮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肩背部皮肤软组织肿瘤患者12例,其中皮肤隆突纤维肉瘤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3例,皮肤鳞状细胞癌l例.术前借助多普勒超声探查设计穿支皮瓣,术中扩大切除,并行切缘基底标记冰冻病理检查无肿瘤侵犯后,根据创面以及穿支血管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切取螺旋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及供区.定期进行随访.随访观察局部肿瘤有无复发、皮瓣有无溃疡、皮瓣的质地、皮瓣的感觉.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4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肿瘤均未复发,皮瓣不臃肿,质地与周围组织一致,无溃疡形成,无明显的凹陷畸形,外观满意,感觉恢复不理想,供瓣区均一期愈合.结论 采用肩背部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邻近皮肤恶性肿瘤创面,其操作简便、血供可靠、旋转方便、修复后外观优良,是修复肩背部恶性肿瘤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 一种新型瓦合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剑锋;霍永鑫;郝睿峥;杨焕友;王伟;王斌;张文龙;胡永成

    目的 比较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瓦合邻指皮瓣与传统的腹部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难度.方法 纳入标准:①软组织缺损平面在患指远指间关节水平.②第2~5指损伤.③单指脱套伤.④受伤时间少于8h.排除标准:①合并骨折或肌腱损伤.②损伤累及多指.③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内.收集2009年2月-2016年9月间收治手指脱套伤患者,共52例52指纳入研究,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6.02±11.00)岁.伤后至手术开始时间为2.5~8.0 h,平均(4.81±1.28)h.伤指指别:示指15例,中指22例,环指10例,小指5例.其中20例20指采用患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瓦合邻指皮瓣修复(瓦合皮瓣组),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打包游离移植,2~3周后行手术断蒂;32例32指采用传统的腹部皮瓣方法修复(腹部皮瓣组),3~5周后行手术断蒂.结果 术后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9.25±3.9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瓦合皮瓣组为(98.46±8.34)min,腹部皮瓣组为(107.84±8.63)min,两组术式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断蒂时间:瓦合皮瓣组为(16.75±1.74)d,腹部皮瓣组为(28.31±5.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瓦合皮瓣组的断蒂时间明显少于腹部皮瓣组;两组末次随访皮瓣功能的评定:瓦合皮瓣组优良率90.00%,腹部皮瓣组优良率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瓦合皮瓣组明显优于腹部皮瓣组;末次随访患指功能的评定:瓦合皮瓣组优良率95.00%,腹部皮瓣组优良率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瓦合皮瓣组明显优于腹部皮瓣组.结论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瓦合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远节脱套伤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患指外观和功能等修复效果满意,明显优于传统的腹部皮瓣.

  • 游离组织瓣修复半侧颜面萎缩19例

    作者:伍成奇;谢锋;谢振军;李昊;翟弘峰;赵国红;王凯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1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半侧颜面萎缩19例,男5例,女14例;年龄18~51岁,平均26岁;左侧8例,右侧11例;单纯软组织萎缩15例,软组织萎缩伴同侧颧骨发育不良3例,患侧皮肤瘢痕挛缩、软组织萎缩及颧骨发育不良1例.单纯应用背阔肌肌瓣修复12例(其中2例胸背神经与面神经颈支吻合),应用肩胛筋膜瓣修复2例,应用阔筋膜张肌真皮瓣加真皮脂肪瓣3例,应用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及髂腹股沟真皮复合组织瓣各修复1例.患侧受区血管取颞浅动、静脉14例,取面动脉及面前静脉5例.手术全部成功,通过门诊随诊和家访随诊方式随访2~21年.结果 本组19例患侧无论骨性轮廓或软组织丰满度与健侧基本对称,且患侧面部肤色亦与健侧基本一致,外观满意,面部功能无异常.结论 游离组织瓣修复半侧颜面萎缩远期疗效满意,是临床上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 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热压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日宝;王培吉;崔满意;王秀会

    目的 探讨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热压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9月,收治手背部热压伤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8~45岁,平均32岁;左手9例,右手11例.均急诊入院二期修复.热压伤部位:手背部12例,虎口区6例,拇指背侧区2例.手背部热压伤范围3.5 cm×4.5 cm~7.0 cm×8.0 cm,均采用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5.0 cm~8.0 cm×9.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者植皮修复.术后1周逐渐开始在佩戴支具保护下行手指康复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皮瓣及皮瓣供区植皮均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虎口开大及各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6例,可2例.结论 改良的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热压伤术中操作简单,术后皮瓣成活率高,是一种修复手背部热压伤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携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Ⅲ度缺损的拇指

    作者:李木卫;马立峰;张喆;黄少耿;梁勇;吴巩;杨延军;张子清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Ⅲ度缺损的拇指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对7例拇指Ⅲ度缺损患者应用携带末节部分趾骨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拇指.按程国良拇指缺损分度法,其中拇指Ⅲ度1型缺损4例,Ⅲ度2型缺损3例.供区植皮1例,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移植修复5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均保留足趾数量及长度.术后观察再造指功能、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供区皮瓣或植皮成活情况,远期是否存在行走痛等.结果 术后再造拇指全部成活,供区1例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病例术后坏死,二期植皮成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再造拇指质地、弹性良好,两点辨别觉4~10 mm,平均6 mm;拇指对掌及掌指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指甲平整、光滑,有光泽.供区(踇)趾植皮及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不影响行走及跑跳,无行走痛等不适.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5例,良2例.结论 应用携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踇)甲瓣联合髂骨植骨再造Ⅲ度缺损拇指,术后功能、外形良好;供区创伤小,保留足趾数量及长度,临床效果较好.

  • 游离改良型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杰;杨胜相;王再岭;周文升;姚伟;张明慧

    随着城市建设及工业发展,手部复合组织缺损较常见.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外伤致皮肤、肌腱、关节囊缺损患者14例,采用游离改良型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缺损的关节囊及皮肤,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19~47岁.电锯伤11例,冲压伤3例,均为皮肤、关节囊、骨质部分缺损,缺损面积2.5 cm×2.0 cm~5.0 cm×3.5 cm,均急诊手术.

    关键词:
  • 儿童泪小管断裂U型置管法的吻合治疗体会

    作者:王学红;田霞;王荣华;岳淑玲;李彩萍;刘静;岳珊珊;曹芬

    泪小管断裂是眼科常见急症之一.手术是修复断裂泪小管的唯一治疗方法[1].儿童患者若处理不当,终生溢泪,势必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21例泪小管断裂患儿,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21例(21眼),其中男16例,女5例.右眼12例,左眼9例.年龄2~14岁.17例单纯下泪小管断裂,3例上、下泪小管均断裂,1例下泪小管断裂合并泪囊破裂.致伤原因:车祸、摔伤9例,钝器伤5例,利器伤5例,拳击伤2例.就诊时间:伤后0.5~6.0h.

    关键词:
  • UW液在大鼠断肢再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贾亿卿;周志强;李桂珍;柴密;李果;栗利;魏文鑫;芦笛;姜伟乾;韩岩

    目的 探讨UW液在大鼠断肢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探求简单易行的离体断肢的理想保存方法.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120只,体质量320~350 g,按断肢保存开始到再植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的时间间隔,随机分成12 h、20 h、28 h和36 h组,每组均设对照(n=15只),即4个时间的实验组为B、D、F、H组,相应时间的对照组为A、C、E、G组.4个对照组将离体断肢放在4℃冰箱低温保存;4个实验组将离体断肢灌注UW液后置于4℃冰箱低温保存.保存一定时间后行断肢再植手术,术中股动、静脉吻合后即刻行血管通畅情况检测;术后观察各组的断肢再植成活率;断肢再植术后第3天取胫后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采用Image-pro Plus 6.0的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细胞面积;电镜观察骨骼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术中A、C、E对照组和B、D、F实验组股动、静脉通畅率均为100%,G、H两组断肢血管发生明显改变,通畅率显著下降,36 h两组再植术成活率均为0.术后实验组应用UW液灌注的离体断肢在12h、20 h和28 h再植成活率分别为93.33%、80.00%和53.33%,均较对照组(相应时间的成活率分别为53.33%、40.00%和13.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UW液保存的骨骼肌组织水肿情况较对照组轻,细胞面积比例大(12h:69.49±8.57 vs.44.75±6.34;20 h:56.34±7.73 vs.36.69±5.74;28 h:45.76±8.23 vs.31.49±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的肌原纤维、间质组织及线粒体等损伤较对照组轻.结论 将器官保存液UW液和低温保存结合在一起,可以妥善的保存离体断肢,延长再植时限,争取较好的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效果.

  • 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改善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的恢复

    作者:黎庆钿;陈钢泓;马元琛;廖俊星;郑秋坚

    目的 探讨改良反式端侧缝合寄养法对提高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立即修复组、非寄养组、端端缝合寄养组(ETE)和反式端侧缝合寄养组(ETS).切断各组大鼠右下肢胫神经.立即修复组立刻行两断端原位缝合;非寄养组胫神经切断后结扎近、远端断端,旷置修复;切断两寄养组的腓肠神经,其中ETE组取腓肠神经近端与胫神经远端行端端缝合寄养,胫神经近端结扎,ETS组在其胫神经远端外膜上去除部分的神经外膜,近端腓肠神经反式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行神经寄养,胫神经近端结扎缝合.3个月后,除立即修复组外,其他组结束旷置,胫神经近、远端行端端缝合修复.胫神经修复后3个月,各组行胫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组织学和形态学的检测,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寄养组大鼠的腓肠肌萎缩明显;立即修复组和两个寄养组的腓肠肌的组织结构得到有效保护.ETS组在胫神经功能指数(-39.54±24.3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0.25±12.65) m/s]和腓肠肌收缩力[(0.98±0.38)N]匀优于非寄养组[分别为(-75.65±32.13)、(24.93±8.69)m/s、(0.64±0.20)N]和ETE组[分别为(-62.34±21.65)、(16.90±7.92) m/s、(0.75±0.1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E组腓肠肌收缩力恢复不佳,与非寄养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可能是一种有效提高大鼠失神经骨骼肌功能的恢复的寄养方法.

  • 17个月患儿阴茎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张先达;谢俊;许永武;边子虎;臧元升;代宜乐

    患儿 男,17个月,因剪刀剪断阴茎哭闹、出血4h入院.患儿因意外被剪刀剪断其阴茎,当时哭闹、伤口出血,急送当地医院就诊,行止血包扎后急送本院 查体: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阴茎自根部完全离断,离体阴茎完整,创面尚整齐,可见布料纤维存留,近端创面出血,背侧伤口整齐,阴囊部皮肤不规则伤口,并有一约2.0 cm×1.5 cm皮肤掀起,0.2cm宽筋膜与正常组织相连,掀起皮肤血运差,阴囊左侧可见两处约2.0 cm、2.5cm皮肤伤口(图1)

    关键词:
  • 二甲基亚砜灌注兔离断后肢深低温冻存预处理效果的评价

    作者:张楠;朱泽兴;乔林;张朕;张高峰;赵永军;张树明

    目的 通过微透析定量检测兔离断后肢经10%二.甲基亚砜灌注后的保护剂浓度,并观察经深低温冷冻-复温后血管、肌肉损伤状况,讨论该复合组织深低温保存预处理方法的保护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取离断兔后肢,以10%二甲基亚砜自股动脉灌入,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取样,100 min内每5 min取样一次,所取样本采用冰点渗透压仪检测浓度,以不同时间点的平均浓度绘制时间-浓度变化曲线;将样本随机分为新鲜组、实验组、对照组,经冷冻-复温后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电镜观察血管和骨骼肌损伤状况.结果 10%二甲基亚砜在灌注30 min后曲线趋于平缓,浓度稳定在5%左右;经该方法预处理的复合组织经深低温冷冻-复温后观察微观形态,可见骨骼肌损伤较重,血管内皮组织损伤尚可.结论 10%二甲基亚砜灌注的兔离断后肢,其肌肉内浓度仅能达到5%,无法达到10%的有效保护浓度;同时该方法对血管内皮的深低温冻存的保护尚可,但无法对骨骼肌深低温冷冻提供有效的保护.

  • 足第1蚓状肌的应用解剖

    作者:唐芸;郑泽华;崔苗苗;孙雪雨;赵馨悦;于淼;秦向征

    目的 研究足第1蚓状肌的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携带第1蚓状肌足趾移植修复拇、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依据,并探讨足部第1蚓状肌的形态学功能.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1月,对50只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解剖,观察第1蚓状肌起止点的确切位置,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1蚓状肌起于第2趾的趾长屈肌腱内侧,肌腹长度为[55.87±8.67(79.30~41.16)] mm;肌腱的止点具有两处,第1止点在近节趾骨底的内侧结节,第2止点为趾背腱膜,以内侧结节为标志点,将肌腱分为近侧及远侧段.近侧段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分别为[15.34±4.81(5.52~25.18)]mm、[2.31±1.12(3.28~1.21)]mm、[0.44 ±0.14 (0.28~0.68)] mm;远侧段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分别为[11.51±4.06(3.46~14.90)]mm、[6.10±1.44(9.36~3.70)]mm、[0.18±0.09(1.10~0.38)]mm.近侧段的长度及厚度明显大于远侧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1蚓状肌具有维持运动时足趾、足弓的平衡及稳定;屈跖趾关节、伸趾骨间关节、内收第2趾;足部运动时防止第2趾旋外的作用.

  • 股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周军

    临床工作中股神经损伤的治疗仍有许多的难点,特别是高位股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段有限,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直接修复非常困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盆腔肿瘤术后、高位股神经鞘瘤、股神经严重缺损导致神经近端无法寻找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针对股神经损伤后的诸多困惑及近年来的手术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 自制腹带应用于髂腹股沟带蒂皮瓣修复手脱套伤的护理经验

    作者:王玉双;庄敏;林萍;虞瑾华

    目的 观察自制腹带应用于髂腹股沟带蒂皮瓣修复手脱套伤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收治行髂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8.8±9.4)岁.随机采用自制腹带或宽胶布进行术后患肢周定,每组20例.记录两组的固定患肢操作分别所耗的时间.患者苏醒后观察以下内容:皮瓣血运、皮肤过敏情况、舒适度.结果 自制腹带组固定患肢操作耗时(62.5±13.5)s,宽胶布组耗时(139.4±16.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腹带组皮瓣血运评价为好19例,中1例;宽胶布组好14例,中5例,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腹带组舒适度评价为好16例,中4例;宽胶布组,中7例,差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宽胶布组有2例皮肤过敏现象,腹带组均无过敏.结论 自制腹带应用在髂腹股沟带蒂皮瓣修复手脱套伤患者中简便快捷,固定效果良好,不影响皮瓣血供,患者舒适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 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韩素琴;王欣;胡浩良;李学渊;潘佳栋;黄耀鹏;陈盛;葛爱玲

    目的 总结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对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采用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规范围术期护理,术前通过心理疏导、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统一入住手外科移再植病房、给予合适的体位、密切观察皮瓣的血运、进行规范的疼痛管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及便秘的发生等.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局部肝素拨伤口放血(类似医用水蛭的原理)及蒂部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好转.9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行游离植皮.围手术期间患者情绪稳定,疼痛评分3分以下,无深静脉血栓及便秘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平整,供、受区外形满意,行走恢复正常.结论 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作者:向晖;冷景兴;刘如恩

    目的 分析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66例行血管减压术的脑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内镜组14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检查相关区域有无异常血管或其他病灶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推移减压、垫片、分解粘连等治疗,显微镜组125例按照传统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后随访1年.结果 失访6例,有效随访患者中,内镜组、显微镜组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消失,分别为137例(97.2%)、120例(96.0%);术后1年治愈,分别为124例(87.9%)、108例(86.4%);听力下降,分别为2例(1.42%)、5例(4.00%);面部浅感觉减退,分别为5例(3.54%)、8例(6.40%);短暂性共济失调,分别为3例(2.13%)、5例(4.00%);脑脊液漏,分别为3例(2.13%)、3例(2.40%);口周疱疹,分别为23例(22.5%)、27例(24.3%).两组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死亡、面瘫、脑内出血.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与相对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并非占据优势.

  •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董伟杰;刘馨蔓;苏月焦;陈昆;郭少雷;吴新建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7年3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cCormick 临床神经功能分级方法及MRI检查,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出院后间隔6~12个月复查MRI及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22例全切除病灶,1例大部分切除.出院时17例症状好转甚至完全消失,4例无明显改善,2例较术前加重,无死亡病例.随访成功21例,随访时间3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术前14例临床神经功能I~Ⅱ级患者中10例术后恢复较快,症状大部分好转甚至消失,3例无明显变化,1例症状加重;7例Ⅲ~Ⅳ级患者中6例术后恢复较慢,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无变化.按术前神经功能Ⅰ~Ⅱ级和Ⅲ~Ⅳ级分组,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5.25,P<0.05).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术前神经功能情况、肿瘤与脊髓的关系及手术技巧与切除程度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丁大领;孙剑瑞;王树凯;刘献志;庞长河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cSF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策略,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14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中,首次报道了发生于枕骨大孔区1例,丰富了对本疾病的认识.肿瘤全切除者12例,未全切除者2例;病理学诊断良性肿瘤11例,低度恶性肿瘤3例;镜检瘤细胞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性分布,细胞间夹杂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Vimentin、CD34 、Bcl-2阳性,12例病例CD99阳性.随访6~49个月,全切除的12例无肿瘤复发,未全切除的2例均出现复发.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疾病,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全切除预后良好,对于未全切除的肿瘤患者建议术后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疗效尚不明确.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