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足部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梁启善;郭小惠;杨小文;刘明龙;林钦扬;陈景涛;肖立罡;张咸中

    目的 探讨足部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1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部缺损35例,其中跟腱部组织缺损5例,内踝3例,外踝3例,足背16例,足底4例,(躅)趾4例.腓动脉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0例,小隐静脉皮瓣8例,胫后动脉皮瓣5例,足背静脉岛状皮瓣2例,皮瓣面积20cm×15 cm~3 cm×2cm.其中游离皮瓣移植26例,带蒂皮瓣移植9例. 结果 术后35例皮瓣完全成活33例,2例皮瓣边缘少许表浅坏死,经换药1周愈合,6例皮瓣需二期整形.术后随访3 ~16个月,皮瓣外形美观,颜色、质地接近正常,耐磨,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1 mm. 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足部组织缺损具有满意疗效的方法、技术.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6例

    作者:祁连港;王培吉;赵家举;张勇;苏冠龙

    目的 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5年11月至201 1年12月,对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6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除全部行常规手术及神经外膜松解外,其中18例又进一步行神经束膜松解,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0个月~6年,平均3.5年.术前20例肌力下降的患者术后肌力恢复优良率为75.0%;术前感觉减退及消失者10例,术后感觉恢复率为80.0%;术前疼痛16例,术后缓解有效率为87.5%.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行腓总神经松解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较简便易行,其临床疗效可靠且副损伤小.

  •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的探讨

    作者:贺文鹏;李家锋;万延俊

    目的 采用4种方法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80例进行修复,方法包括单纯重建钛板修复、钛板加软组织瓣修复、钛板加游离髂骨修复、钛板加血管化游离腓骨修复,术后定期复查,对面部外形、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功能,开口度,并发症进行回访评价. 结果 术后3个月~2年随访,在80例中,72例愈合良好,较好的恢复了下颌骨的连续性及功能,2例发生金属外露,1例发生口内瘘,1例发生骨瓣缺血坏死且肿瘤复发,2例钛板折断,2例螺钉松动. 结论 4种方法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患者不同要求和下颌骨缺损情况选择修复方法.

  • 腓骨移植联合红骨髓与骨碎屑骨泥填充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邵华荣;于大海;曹建辉;潘硕;康慧君;郝明;李熙明;胡亚宁;雷芳

    目的 评价腓骨移植联合红骨髓与骨碎屑骨泥填充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关节囊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联合红骨髓与骨碎屑骨泥填充治疗股骨头坏死48髋病例,48髋按Ficat分期分为4组:Ⅰ期12髋、Ⅱ期24髋、Ⅲ期8髋、Ⅳ期4髋,对各期术前、术后近一次Harris评分变化,Harris评分大于80所占比例、X线片改善、稳定、恶化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SAS3.0软件包),Harris评分用(x)±s表示.各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各组Harris评分80分以上的百分率、X线片稳定或改善的百分率、以及转为人工关节置换的百分率比较用Fisher确切检验,检验水准均为α=0.01. 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30个月,Ficat Ⅰ ~Ⅲ期手术后平均Harris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Ⅳ期病例手术前、后平均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Ficat Ⅰ期100%、Ⅱ期91.6%、Ⅲ期62.5%、Ⅳ期25.0%;各组间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X线片好转或稳定率以及股骨头幸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躅)长屈肌挛缩2例. 结论 腓骨移植联合红骨髓与骨碎屑骨泥填充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近期疗效确切;影像学分期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躅)趾腓侧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

    作者:高晓强;张国瑞;王成娟;尉春晓

    目的 探讨(躅)趾腓侧皮瓣移位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4月-2010年9月,采用(躅)趾腓侧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8例.根据缺损设计皮瓣形状及穿出隧道,依次沿皮瓣背侧缘向趾底缘游离,按设计线锐性切取皮瓣,逆行分离血管神经束至足底穿支或足底弓处,将(躅)趾腓侧皮瓣经皮下隧道带蒂旋转至前足底创面处,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前足外形、功能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4 ~ 10 mm. 结论 (躅)趾腓侧皮瓣是以(躅)趾腓侧趾底动脉进入该皮瓣的皮支营养,该皮瓣质地紧密,与足底皮肤结构相近,厚薄适中,耐磨、耐压,含有趾底神经,感觉功能良好,供区部位隐蔽,外观影响小,是修复前足底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一个理想方法.

  • 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九例

    作者:陈泽群;王荣春;银春景;陈拓;郭伟峰;陈深源

    目的 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9月共治疗9例前足皮肤缺损,皮肤缺损面积:2.5 cm×1.0 cm ~8.0 cm ×4.5 cm.手术采用足内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或血管皮穿支岛状皮瓣修复. 结果 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1例术后出现皮瓣周缘发黑坏死,l例术后出现皮瓣瘀血肿胀,行扩创和换药治疗后治愈,其余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皮瓣血运良好,外观美观,无臃肿、瘢痕挛缩、压疮等情况出现,不影响穿鞋及下地活动.供区全厚皮片植皮2周后均获得了良好愈合.结论 足内侧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两种指间筋膜蒂皮瓣治疗先天性并指36例

    作者:丁晟;马亮;姚建民;张龙春;赵风景;陈莹;秦建华

    目的 介绍两种指间筋膜蒂皮瓣治疗先天性并指. 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月,我们利用指间富余的皮肤,创用两种近、远指间筋膜蒂皮瓣,分别以顺、逆行转移修复的方法,治疗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并指,共36例(42侧手,58处),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5个月~ 24岁,平均8.2岁,左侧16例,右侧14例,双侧6例.并指部位:第Ⅱ指蹼19例,第Ⅲ指蹼26例,第Ⅳ指蹼13例,1期手术26例,2期手术10例,术式:近端指间筋膜蒂皮瓣50处,远端指间筋膜蒂皮瓣8处. 结果 本组58处皮瓣全部成活,28例术后随访1.0~7.5年,皮瓣薄、柔软,指蹼开大、加深的平均长度为3.2cm.新指蹼外形良好,手指伸、屈、外展功能较好.指端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本术式对先天性并指畸形是一个取多补少的好方法.

  • 上肢严重复合组织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胡洪良;李锦永;沈卫军;王恒;王站磊;佘恒

    目的 探讨上肢严重复合组织损伤的修复方法.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58例上肢严重复合组织损患者,分别采用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带蒂皮(肌)瓣转位135例:髂腹股沟皮瓣等皮瓣78例、背阔肌皮瓣34例、上腹部皮瓣15例、胸脐皮瓣8例;游离皮(肌)瓣223例(其中穿支皮瓣50例):股前外侧皮瓣63例、小腿内侧皮瓣51例,小腿外侧皮瓣41例,足背皮瓣47例,背阔肌皮瓣13例,胸脐皮瓣6例,髂腹股沟皮瓣2例. 结果 350例完全成活,8例皮瓣边缘坏死,成功率为97.76%.术后经6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皮(肌)瓣移植,是修复上肢严重复合组织损伤的理想方法.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16例

    作者:王洪生;赵佩林;殷尚炯;杨昭伟;徐新文;王辉

    目的 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6个颅内复杂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复杂动脉瘤均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巨大动脉瘤3例,位置深在、难于暴露且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的动脉瘤5例,一次开颅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8例.根据动脉瘤的所在部位和动脉瘤体积采取相应的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翼点入路、扩大的额颞入路、眶-颧-颞-翼点入路和枕下极外侧入路.对多发动脉瘤的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末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接夹闭14个,孤立1个,包裹1个. 结果 依据GOS判断:良好11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显著,术中需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瘤颈缩窄、瘤体成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 端端吻合术和端侧吻合术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付强;庄永青;傅小宽;杜冬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 应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治疗手舟骨陈旧性骨折

    作者:赵晓航;严世贵

    目的 应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治疗手舟骨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11例手舟骨骨不连患者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进行治疗.其中手舟骨腰部骨不连8例,手舟骨近端骨不连3例.切取桡骨骨膜瓣1.5 cm×4.0cm.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骨折愈合时间、腕痛、腕关节活动度等情况.结果 术后失访1例,10例获随访6 ~ 24个月(平均为12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腕痛基本消失.按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结果属优,7例;良,2例;可,1例. 结论 应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足部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冯亚高;贾锐;王秋生;张向宁;陶忠生;刘玉林;徐翀;赵伟超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 方法 根据足部皮肤缺损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胸脐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0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9例,腓浅神经营养皮瓣2例,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l例、局部岛状皮瓣修复12例.皮瓣切取大为42 cm×14 cm,小为4 cm×6 cm. 结果 52例皮瓣中1例皮瓣坏死,2例皮瓣远端坏死,2例皮瓣浅表坏死,其余皮瓣全部成活,11例修复神经者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功能,经随访6 ~48个月,平均20个月,4例皮瓣二次行去脂修整,余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无皮肤破溃病例.供区直接缝合11例,其余均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创面,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疼痛按其外形、感觉、运动、疼痛及负重行走等下肢功能评价:优31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 结论 对足部的皮肤缺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游离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或局部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关键词: 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手指损伤12例

    作者:李国强;王夫平;周健辉;金日浩;冷树立;陈康察

    目的 报道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修复指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应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5.0 cm ×3.0 cm,皮瓣面积2.3 cm×1.8 cm~5.5 cm×3.5 cm.8例手术在切取皮瓣同时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并将皮瓣内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受区指固有神经吻合. 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较臃肿,1例患者工作中皮瓣发生破溃,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皮瓣外形与功能满意,皮瓣内吻合神经者,两点辨别觉恢复至6~8 mm. 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解剖位置恒定,切取容易.该皮瓣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术后并发症少,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第二掌背动脉终末支双“n”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

    作者:张文龙;王增涛;高顺红;焦成;费小轩;刘亚静

    目的 探讨第二掌背动脉终末支双“n”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16例拇指末节脱套伤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携带指背神经的第二掌背动脉终末支双“n”形皮瓣修复,并重建末节感觉.右手10指,左手6指.脱套拇指末节长度1.2~2.8 cm. 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35个月,平均16.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皮肤弹性好,拇指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指腹皮瓣的两点辨别觉达6 ~9 mm,平均8.1 mm,背侧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2 mm,平均10.2 mm.供区无瘢痕挛缩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良率达93.3%. 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终末支双“n”形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能同时完成皮肤覆盖和感觉重建,术后效果满意,是治疗拇指末节脱套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 股前外-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作者:许亚军;陈政;包岳丰;周晓;柯尊山;周建东;陈学明

    目的 介绍股前外-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对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采用股前外侧-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中皮瓣下端以膝上外侧动脉及降支终末支为蒂作带蒂转移,皮瓣上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高位皮支为蒂,在皮瓣转移后与小腿下段由足背动、静脉返流的胫前动、静脉作吻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完全成活,3~6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在愈合中. 结论 利用股前外-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 第一趾蹼周围组织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亚臣;王鹏;秦建华;姚平;张文峰;李宏烨;丁晟;王磊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构置的第一趾蹼周围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手部软组织缺损14例,其中拇指皮肤脱套3例,示指脱套2例,中指脱套2例,示指掌桡侧皮肤缺损2例,拇指指腹缺损2例,虎口区不规则皮肤缺损1例,示指近指间关节缺损伴指背皮肤缺损1例,中指近节指骨基底缺损伴桡背侧皮肤缺损l例.分别应用(躅)甲瓣、第二趾甲瓣、第二趾胫侧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 结果 1例发生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术后随访24 ~ 36个月,皮瓣外观佳,质地软,功能良好,拇指、手指指腹两点分辨觉达4~7 mm.术后供区行走无影响. 结论 第一足背动脉系列皮瓣可满足不同形状的手部软组织缺损.

  • 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前膜的临床观察

    作者:方晓珊;方妙娟;方洁明;钟锡盛;张建珠;黄伯健;陈俊洪

    目的 观察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黄斑前膜患者的疗效. 方法 2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56 ~ 77岁,平均64岁;病程2~ 36个月,平均9.3个月.所有患者均行了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3G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术前晶状体混浊情况,术前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OCT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3个月,术前:裸眼视力<0.1者6例,0.1至0.2者18例;佳矫正视力0.1 ~0.2;术前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裸眼视力(t=-7.647,P<0.05).术后佳矫正视力0.1 ~0.3的有14只眼,>0.3的有10只眼;术后裸眼视力与佳矫正视力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813,P >0.05).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两行以上,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的占95.8% (23/24).术后OCT显示黄斑结构大致恢复正常,中心凹厚度由术前的(299.25±25.14) μm降低至(229.50±20.80) μm(t=12.206,P <0.05). 结论 微创眼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前膜,能有效恢复黄斑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是值得推荐的联合手术方式.

  • 吻合血管的骨间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

    作者:宿晓雷;杜志国;张远林;丁明斌;王伟;陈广先;赵建勇

    目的 评价应用吻合血管的骨间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 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应用吻合血管的骨间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皮肤撕脱伤12例,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10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好,耐磨,两点辨别觉4~9 mm,平均5.6 mm,手指屈伸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吻合血管的骨间后动脉皮支皮瓣是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可行的方法.

  •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俊明;李艳华;易先达;李智浩;黄贺军;李道选;代彭威;贺喜顺

    目的 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m×4cm~18cm×12cm. 结果 仅1例术后36 h出现皮瓣瘀血肿胀,皮瓣远端出现表皮下积液,与蒂部缝合过紧有关,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皮瓣转红润,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8例得到3个月~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吻合神经的7例中有5例得到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在10 ~ 14 mm. 结论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简便,随意转移性强,外观好,是修复前足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

  • 游离皮瓣联合腓骨移植Ⅰ期修复第一跖骨全长缺损

    作者:芮永军;施海峰;张志海;陆征峰;薛明宇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皮瓣联合腓骨移植Ⅰ期修复第一跖骨全长缺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足部胫侧跖骨缺损的9例患者,采用游离皮瓣联合腓骨移植Ⅰ期修复第一跖骨全长缺损.其中亚急诊修复6例,择期修复3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ALTPE)联合腓骨移植修复7例,采用背阔肌皮瓣(TAPF)联合腓骨移植修复2例.术中根据健侧第一跖骨的长度游离患侧腓骨重建第一跖骨,游离皮瓣同时修复周围软组织缺损.受区游离组织采用组合移植的血管吻合方式:皮瓣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胸背动脉)与受区的动脉吻合,皮瓣静脉(伴行静脉)与受区大隐静脉吻合,将腓动脉及伴行静脉串联在皮瓣的动、静脉分支上. 结果 术后8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发生皮瓣静脉危象,经探查,股前外侧皮瓣坏死,即改用背阔肌皮瓣覆盖创面,皮瓣成活.9例患者经6 ~36个月的随访,皮瓣无溃疡发生,移植之腓骨骨性愈合,行走无再次骨折发生.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2例,可l例. 结论 游离皮瓣联合腓骨同期修复第一跖骨缺损,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了疗程,修复后患足功能良好,是重建足负重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计算机辅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陈勇;杨旭东;李威;王铁梅;张银凯;唐恩溢;乔光伟

    目的 总结在计算机辅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应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5例复发性成釉细胞瘤患者CT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手术,通过确定腓骨瓣大小及位置,制作个体化模型及模块,预制重建钛板,指导手术完成. 结果 全部手术成功,病灶组织按计划准确切除,术中腓骨瓣制备准确,误差(0.23 ±2.10)mm,术后腓骨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2.8个月,患者咬合关系良好,面容恢复理想. 结论 应用计算机辅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简化手术过程,节省手术时间,精确修复,提高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于断指再植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作者:杨银兰;黄珠晏;王金玲;张子清

    目的 通过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不良反应比较,为断指再植术后患者选择一种有效、安全、不良反应较少的抗凝药. 方法 从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单指断指再植术患者,观察组120例术后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d静滴,对照组120例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静滴,余治疗无差异.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2.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用于断指再植术后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均能明显改善微循环,提高再植成活率.但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具有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目前断指再植术后较理想的抗凝药物,值得临床应用.

  • 同种异体肌腱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邢帮荣;史德海;庄泽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肌腱加皮瓣对手背复合软组织缺损一期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对15例手背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一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同种异体肌腱行手背伸肌腱修复和创面覆盖,皮瓣大小9 cm×5 cm ~ 14 cm×11 cm,每例修复手背肌腱缺损2~4条,术后2周皮瓣成活后利用被动伸指支具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结果 15例皮瓣均成活,1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个月.2例患者因肌腱粘连术后6个月行肌腱松解,其余10例患者手指屈伸良好.随访结束时,患手腕关节主动屈40°~ 70°,伸25°~50°,掌指关节60°~85°、指间关节80°~90°活动范围,总体优良率达92%. 结论 一期同种异体肌腱联合皮瓣修复手背皮肤及伸指肌腱缺损的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同期异体肌腱重建不仅可以避免自体肌腱移植引起的新创伤,而且可以确保及时的手指康复训练,避免了延期手术所致的伸指功能丢失.

  • 双蒂对称旋转筋膜皮瓣修复巨大骶尾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霍华春;周陈刚;杨涛;张厚敏;王俊玲

    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好发于由于疾病(如瘫痪或昏迷)而长期卧床患者,该类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骶尾部形成褥疮经换药等对症治疗长期不愈,且部位特殊,容易感染.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7月,采用双蒂对称旋转筋膜皮瓣对7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2~ 65岁.褥疮产生原因:因外伤导致长期卧床4例,1例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2例由会阴部直接外伤形成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深达深筋膜下层,部分骨质外露,创面表面有少量脓苔覆盖.软组织缺损面积8 cm×8cm~4cm×4cm.

    关键词: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王新宏;郑晓菊;王保山;仇永锋

    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10年5月对8例合并离断处软组织缺损的断肢,采用再植结合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减少肢体短缩,恢复肢体功能,取得良好效果.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l例,年龄大47岁,小23岁.致伤原因:传送带撕脱离断3例,齿轮绞断3例,重物砸压离断2例.损伤部位:上臂上段3例,前臂3例,小腿下段2例.其中完全离断5例,不全离断3例(GustiloⅢc型).离断肢体均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或皮肤撕脱,血管不同程度缺损,肌肉挫伤严重.肢体远端均相对完整.所有病例采用传统方法不能再植或需大段短缩肢体.我们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8例,其中2例皮瓣分层应用、3例皮瓣分叶应用.

    关键词:
  • 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广盛;龙厚清;林尔坚;谢文翰;胡勇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方法 2011年6-2011年11月,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急性压迫组(4h、24h,n=6)、慢性压迫组(4h、12 h、24 h、48 h、72 h、1周,n=6).在C5~6硬膜外间隙置入不同规格吸水聚氨酯胶片制作急、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行MRI、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BBB)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 ①急性压迫组4 ~24 h,T2WI见脊髓明显受压、髓内高信号,组织学见脊髓出血坏死,前角神经元计数显著低于对照、慢性压迫组(P<0.05),BBB评6.0分.②慢性压迫4~12h,见脊髓水肿、中央管变形,神经元计数、髓鞘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20.6分;24 ~ 72 h,脊髓受压明显,中央管扩大、静脉淤血,神经元计数减少(P<0.05),后索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断裂,髓鞘染色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9.3分;1周,髓内空泡化,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后索髓鞘蓝染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BBB评17.5分.T2WI示脊髓受压变形,髓内未见出血信号. 结论 慢性压迫组造模方法可以实现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符合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病理、影像学和神经功能变化特征.

  • 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成淋巴管内皮样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小虎;李付贵;杨羿;罗鹏;陈运贤;朱家恺;陈嘉榆;李平

    目的 探讨利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 (156s)等生长因子诱导脂肪干细胞成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的方法. 方法 取健康成人脂肪组织,胰酶消化法获得脂肪组织来源的间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并进行成脂肪、成骨诱导等体外分化能力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设置含VEGF-C156 s、bFGF等生长因子的诱导液组为实验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常规L-DMEM培养基).观察诱导前后两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并于10 d后进行LYVE-1免疫荧光的鉴定. 结果 成功分离纯化脂肪干细胞,流式细胞结果显示,CD13、CD29、CD44、CD105高表达,CD31、CD34、CD45、HLA-DR极低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体外成脂和成骨能力鉴定也取得成功;在体外成功利用含VEGF-C156 s、bFGF等生长因子的诱导液将脂肪干细胞诱导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实验组LYVE-1免疫荧光显色呈强阳性,而对照组则未见到阳性染色;荧光强度定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利用含有VEGF-C156 s的诱导液可以将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管内皮样细胞.

  • 显微手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癫痫一例

    作者:陈大伟;顾卫宏;葛鹏飞;罗毅男

    患者 女性,38岁,因右侧肢体间断性抽搐3年,加重伴右侧肢体瘫2周人院.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年,现口服醋酸泼尼松10 mg,每日1次维持治疗,曾口服抗癫痫药物系统治疗效果欠佳.查体:面部蝶形红斑,神清语明,右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略高,右侧肢体共济失调,霍夫曼征阳性,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实验室检查:ANA(+)、抗SSA(+)、Sm(++)、NP/sm(++)、抗dsDNA(+),脑脊液检查正常.头部MRI:左侧额顶颞叶可见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小斑片状、斑条状短T1异常信号;Dark-Fluid呈高及低信号,DWI额叶部分病灶呈类圆形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脑电图:左侧额顶颞叶异常局限性改变,以慢波为主,未见尖、棘波及棘~慢波等异常放电.

    关键词:
  • 肘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一例

    作者:王蕾;范韶光;李树亮;季晓峰;付兴茂

    患者男性,53岁,因工作时被机器摩擦伤致右肘关节4h后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要求高.检查,右肘关节背侧皮肤缺损面积约20 cm×10 cm,背侧关节囊及肱三头肌腱止点缺损,尺骨鹰嘴缺损及部分肱骨内外髁关节面缺损,可见尺神经断裂,关节面外露,创缘较整齐,污染较重.手术一期将创面彻底清创,克氏针固定肘关节于伸肘120°,显微镜下清创游离尺神经断端,用9-0显微外科缝线端端吻合,覆盖于软组织下,VSD敷料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引流,积极预防伤口感染,于术后8d拆除VSD敷料,见创面新鲜,准备二期手术.

    关键词:
  • 股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鸣江;夏晓丹;谢松林

    目的 为股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5侧新鲜成人髋关节平面离断的下肢标本,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股外侧中、下部皮肤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结果 在股外侧中、下部共观测皮肤穿支19支,平均每侧(3.8±1.3)支.穿支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部分来源于膝上外侧动脉及股深动脉第2、4穿动脉,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皮穿支于腓骨小头上(13.8± 1.5)cm浅出深筋膜,膝上外侧动脉皮穿支于腓骨小头上(8.6±1.3)cm浅出深筋膜,皮肤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外径(0.7±0.2)mm.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血管蒂外径(1.9±0.2)mm,蒂长(12.2±0.6)cm;膝上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1.5 ±0.2)mm,蒂长(6.8±1.1)cm.股深动脉穿动脉与膝上外侧动脉的穿支分支相互吻合成网. 结论 股外侧穿支血管出现恒定,有较粗的血管外径,携带源动脉能获得较长的血管蒂,具备游离移植及带蒂转移所要求的解剖学特点.

  • 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郝攀登;郑和平;林涧;张发惠

    目的 探讨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和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尺侧手掌及小指软组织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术式. 方法 选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以第5掌骨头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的起源、外径、分支与分布、主干长度及主干到第五掌骨头的短距离;②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的走行及分布.另选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小指尺掌侧动脉93.3%起自掌浅弓凸侧的尺侧缘,6.7%由第3掌心动脉与掌深弓发出的分支汇合而成.不同起源的小指尺掌侧动脉发出的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相对恒定,穿出点位于第五掌骨头上(1.3 ±0.3)cm处,由小鱼际浅层肌(小指短屈肌与小指展肌)与第五掌骨之间穿出至皮下,与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形成直接或间接吻合.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起始外径(0.8±0.4)mm,穿支动脉干长(2.0 ±0.6)cm.结论 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吻合点位置较固定.以小指尺掌侧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皮瓣,血供可靠,转位灵活,可用于修复尺侧手掌及小指软组织缺损.

  • 中国显微外科50年

    作者:裴国献

    辉煌的过去、稳步的现在、创新的未来,这就是中国显微外科50年的发展全貌与未来走向.50年来,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已在外科领域广泛深入开展,显微外科已达到至高的技术水平,已由早期的外科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外科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是国际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数量多的国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前沿水平.1978年创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前身是《显微外科》),1989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科技术队伍.显微外科的兴起与发展无疑对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医学进步与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 练显微外科技术基本功展年轻医生青春风采——山东省手外科年会首届血管吻合技能大赛纪要

    作者:《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

    在山东省手外科年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手功能重建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为了活跃显微外科学术气氛,在刘小林教授的指导下举行了首届泰山杯血管吻合大赛.2012年12月1日,大陆的多位专家(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丁自海教授,第二军医大学的侯春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刘小林副院长、顾立强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张友乐、王树峰、陈山林教授,上海华山医院陈亮、王涛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增涛教授,解放军401医院丁小珩教授等)与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7位手外科专家(台湾长庚大学魏福全院士、台湾义大医院杜元坤教授、台大医院张志豪教授、长庚医院整形科林有德教授、许聪政教授及长庚医院骨科陈昭宇教授、姜智伟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关键词:
  • 第七届显微外科在骨科应用学习班会议纪要

    作者:徐建强;张树明

    第七届显微外科在骨科应用学习班(全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20112037)于2012年12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学习班由第二炮兵总医院举办,张树明主任主持.本届学习班授课的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参加授课的有显微外科著名专家侯春林、蔡锦方、刘小林、庞水发、徐永清、路来金、王树锋、王剑利、张成进、张树明、刘光军等多名教授、王爱兰护士长、《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汪华侨教授,脊柱及创伤方面的专家党耕町、唐佩福、武勇、刘亚波、黄磊等教授,还有二炮总医院傅捷、陈福文、乔林副、王奎友、王长江、王克利、徐建强等多位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授课专家学术知名度高,临床经验丰富,演讲水平高.学员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关键词: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缺损

    作者:张兆祥;郭树忠;耿健;夏文森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患者共8例,其中足底外伤后全部缺损伴肌腱外露3例,胫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大面积缺损3例,足跟部外伤植皮术后反复破溃2例. 结果 术后除1例皮瓣远端血运不良经积极处理后成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良好,术后3例皮瓣略显臃肿,经皮瓣修薄后外形良好,其余外形及功能良好,患者均较满意. 结论 DIEP皮瓣存活率高;皮瓣为穿支皮瓣,保留全部腹直肌,避免了腹部并发症的发生.DIEP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理想方法.

  • 游离股后侧穿支动脉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剑利;王根;赵刚;郭永强;王五洲

    目的 通过研究股后侧区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切取以该区域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 方法 利用新鲜尸体8具乳胶加铅灌注标本对股后侧区域内血管解剖结构尤其是穿支血管走行及分布进行研究,筛选口径、长度及走行适合做吻合血管蒂的穿支.临床上实际应用7例,均为穿支游离皮瓣,皮瓣大小:3 cm×8 cm~8 cm×16 cm,第一穿动脉皮瓣3例,第二穿动脉皮瓣2例,第三穿动脉皮瓣1例,第一穿动脉上无名穿支皮瓣1例. 结果 解剖研究发现,该区域适合做游离皮瓣的穿支有4~5条,平均外径0.4~2.8 mm;平均长度2.2 ~9.0 cm.7例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5~11个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后皮肤弹性好,皮瓣薄,外形美观. 结论 股后侧区的穿动脉分布较多、口径长度适宜,以该区域设计切取穿支血管游离皮瓣部位隐蔽、可直接缝合供区,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滕晓峰;陈宏;梅劲

    目的 探讨臂外侧穿支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新鲜尸体10具(20侧),使用动脉显影技术进行灌注.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图形工作站,对臂外侧穿支血管三维重建,并模拟皮瓣设计,所有标本CT扫描后统一进行尸体解剖;从2007年4月-2011年7月,对18例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缺损面积3 cm ×4 cm~6 cm ×9cm,采用游离臂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术后随访其疗效. 结果 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肱深动脉穿支管径为(0.71±0.15)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2.74 ±0.42) cm:(2.96 ±0.37) 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管径为(0.94±0.22) 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4.78±0.63)cm:(4.86 ±0.51)cm.三维重建的结果显示,上臂外侧穿支血管主要来源于肱深动脉和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皮瓣一期全部成活,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植皮,一期愈合,所有18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稍臃肿,质地和感觉恢复较好. 结论 臂外侧穿支皮瓣营养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外伤后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共同开拓显微外科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许扬滨;庞水发;刘小林;汪华侨

    律回春晖渐,日月开新元.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迎来了2013年!1963年的春天,陈中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首先报道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成功,引起了世界巨大的震动.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使我国一跃登上世界医学学术论坛的宝座,为中国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十分令人振奋[1].过去一般认为的近代中国在西方人主导的西医领域比较少原创性发明与创新的观点,瞬间就被打破了,在医学领域也成了历史.

    关键词:
  • “神桥”——一种有希望的新型周围神经修复材料

    作者:《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

    问:"神桥"是一种什么材料?有何用途?答:"神桥"是人体周围神经经脱细胞处理后获得的去细胞神经支架,作为一种移植材料用于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缺损.问:"神桥"何时获得何种产品许可证?答:"神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严格审核,于2012年5月正式获得准产注册证,获准临床使用与上市.这是全球继美国在2008年获准临床使用与上市的同类同质材料后,我国自行研发的国内唯一获正式批准的缺损神经修复材料.这是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刘小林教授领衔团队经十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发.

    关键词: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