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戈军;宋会军;凌坚;陆敏杰;蒋世良

    目的:探讨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女性,年龄6岁5个月,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结果:经导管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行介入治疗成功,随访1年显示疗效良好.结论:经导管行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方法.

  • 外周血管动-静脉瘘所致肺动脉高压:一种新型肺动脉高压报道

    作者:尚小珂;卢蓉;张长东;王利军;肖书娜

    患者男,41岁,活动后气促1年余,伴间断下肢浮肿2周,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患者30年前因与人纠纷遭砍伤,砍在右侧腹股沟上,血流如喷泉,接着意识丧失;入住医院后给予心肺复苏并伤口清创缝合;出院时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遗留一个巨大包块(10 cm ×10 cm),未出现其他不适,包块持续存在至今,触之有连续性震颤。心脏听诊发现P2亢进,疑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估测肺动脉收缩压76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90/35(50) mmHg,主动脉压152/90(111)mmHg(图1),肺动脉压/体循环压(Pp/Ps)=0.45,肺循环血流/体循环血流(Qp/Qs)=2.41,全肺阻力4.2 wood,右心房压与下腔静脉压均为12 mmHg,左侧肺小动脉楔入压11 mmHg。双下肢CT检查示:右侧股动-静脉瘘,瘘管直径10 mm,并形成假性血管瘤;下腔静脉扩张,右侧髂总、髂外静脉弥漫性扩张(图2)。心脏及肺血管 CT 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示:右心增大,未见其他结构异常,肺动脉未见栓塞。进行结缔组织病化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通气功能测定等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状况,考虑为血流动力学类似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大量左向右分流,或称之为“后天性先心病”。根据《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评估患者肺动脉高压情况,阻断动-静脉瘘则可以阻止左向右分流,患者肺动脉压力会得到有效逆转。因此,行外科动-静脉瘘切断缝合及静脉瘘切除手术,手术顺利,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显示动、静脉血管通畅,瘘管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右心导管肺动脉平均压降至15 mmHg,为正常肺动脉压力。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较术前缩小,患者未再述不适。

  •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宏凯;肖金成;胡鸿涛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痿的介入治疗中的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9月一2007年12月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患者,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手段.结果 所选18例患者中10例血管造影可见明确瘘口;5例无法辨别确切瘘口;3例分流量大,导致血管影模糊.15例行动脉栓塞化疗,3例行动脉灌注化疗.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者,先行瘘口的封堵,而后行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 1例肺动静脉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作者:宋文玲;罗耀昌;黄军祯;黄德佳

    目的 探讨肺动静脉瘘在行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护理疗效.方法 通过对该例肺动静脉瘘患者在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病情,制定合理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并认真实施.结果 栓塞成功,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86% 上升到95%.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咯血、胸闷现象基本消失,四肢指端甲床及口唇转红晕.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前中后的认真观察与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栓塞 动-静脉瘘 护理
  • 肾移植术后动-静脉瘘侧与对侧腋下体温的对比观察

    作者:刘军娜;刘珗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上臂仍保留有动静脉49的患者瘘侧腋下体温与对侧腋下体温的差异.方法 对200例肾移植术后上臂仍保留有动静脉瘘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同时测量瘘侧和对侧腋下体温并加以对比.结果 有动静脉瘘侧的腋下休温明显高于对侧,具有统计学意义(36.74±0.40 v.s.36.54±0.42,p<0.05).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仍保留动静脉瘘的患者测量体温时应避免测量瘘侧腋下体温,应以非瘘侧腋下体温为准.

  •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护理

    作者:刘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的增多,糖尿病肾病终末期透析患者越来越多,A-V瘘就成为他们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所以做好内瘘的护理,合理使用A-V瘘是提高透析质量,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关键.

  • 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断与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56例分析

    作者:马颖艳;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王耿;胡晓峰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治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对3 551例老年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观察和分析其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以及其处理方法 .结果 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或皮下血肿31例(0.84%),假性动脉瘤17例(0.47%),并发动-静脉瘘3例(0.08%),腹膜后血肿3例(0.08%),肺动脉栓塞2例(0.06%).死亡3例(1例腹膜后血肿,2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其余病例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只要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化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 肝癌患者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栓塞化疗后剧烈寒战23例临床分析

    作者:庄树武;张海峰;袁庆海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栓塞化疗后出现剧烈寒战、发热的原因,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69例肝癌患者(肝癌组)116例次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及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栓塞化疗和3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76例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后的反应.结果:肝癌组术后寒战发生率19.8%,肺癌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寒战(P<0.01),肝癌组发生寒战者肝动脉-肝静脉瘘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寒战者(P<0.01).结论:肝癌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栓塞后剧烈寒战与碘油及肝内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有关.

  • 硬脊膜动-静脉瘘9例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吴伟;戴嵬;成惠林;张鑫;张庆荣;王汉东;杭春华;史继新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经半或次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6例,经血管内栓塞3例.6例手术患者术后复查脊髓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3例栓塞者复查脊髓MRI示髓周血管流空信号影全部消失.8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5年,4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3例改善,1例加重,所有随访患者复查DSA示瘘口无再通.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起病隐匿,易漏诊、误诊,自然病程预后差,应积极干预,疗效理想.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脊髓
  • 血栓消融联合股动-静脉瘘治疗犬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涛;高涌

    目的:观察和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股动-静脉瘘术(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以及血栓消融联合股动-静脉瘘术(ATD+AVF)治疗犬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通畅程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取成年杂种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后分为ATD组(n=8)、AVF组(n=8)和ATD+AVF组(n=8);对照(C)组(n=5)不做任何手术.结果:血栓调节蛋白(TM)于术后7天内表达进行性升高,但ATD+AVF组TM表达峰值下降,术后4周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静脉通畅程度ATD+AVF组均高于其它组(P<0.005),电镜检查内皮损伤多为Ⅰ、Ⅱ级,均高于AVF组和C组(P<0.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及时清除和临时性动-静脉瘘的建立,对于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维持静脉血流通畅有重要意义.

  • 小鼠腹腔动-静脉瘘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 SP的干预

    作者:司文文;阚红卫;尹艳艳;朱瑞明;梁燕;汪春彦;俞浩远;戴文杰

    目的:建立小鼠腹腔动-静脉瘘模型及中药复方SP(30 mg· kg-1,丹酚酸B∶丹皮酚=3∶1)对其影响。方法4号针头刺穿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联合壁造瘘,2 w后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另一组动物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连续2 w,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肌酸激酶(CK)的含量,计算全心重/体重和左室重/体重比,对左心室进行HE染色。结果造模4 w后,模型组全心重/体重比、左室重/体重比及血清中LDH、CK活性增高( P<0.01),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该模型复制成功;复方SP组全心重/体重比、左室重/体重比及血清中LDH、CK活性降低( P<0.01~0.05)。结论小鼠腹腔动-静脉模型复制成功,中药复方SP对小鼠腹腔动-静脉瘘导致的心肌肥厚有改善作用。

  • 10086例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分析

    作者:张明生;钟文胜

    目的 总结深静脉穿刺置管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10086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1)颈内静脉穿刺误伤动脉发生率6.4%,锁骨下静脉穿刺误伤动脉发生率6.0%.(2)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死亡 2例,导管误置入胸腔4例.颈内静脉穿刺动-静脉瘘+血,气胸1例,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致颈内静脉血栓各1例.结论 深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多与操作不当或对病情认识不足有关,穿刺过程不顺利进行胸片等必要的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 专科护士层级对应管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效果观察

    作者:宁敏;彭福梅;岳春江;陈春萍;舒敏;林莉;韩梦;李康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实施层级对应管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效果。方法根据年资、职称、学历、穿刺考核成绩将护理人员分为 N1、N2、N33个层级。层级管理前(对照组),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配给当班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层级管理后(观察组)对这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评估,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分别由 N1、N2、N3级护理人员对应管理。比较层级管理前后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按压血肿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层级对应管理后,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穿刺部位渗血率及按压血肿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对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实施层级对应管理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穿刺部位渗血率及按压血肿发生率,减少动静脉内瘘血肿及动脉瘤形成,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使护士加强了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产生主动学习意识,与患者的沟通更加顺畅,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 端端吻合术和端侧吻合术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付强;庄永青;傅小宽;杜冬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 38例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罗小平;淦伟

    目的 回顾性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法 本院近2年实施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42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瘘38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动-静脉瘘以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明胶海绵颗粒、对肿瘤病灶以无水乙醇+碘油(1:1)或碘油+2~3种化疗药物实施栓塞.观察术后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复发率与生存率. 结果 4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38例(8.9%),其中,高流量型21例(55%),低流量型17例(45%),同时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21%).38例均成功实施动一静脉瘘及肿瘤病灶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其中,35例经过2~3次治疗.术后肝功能好转23例(61%);腹水消失13例(34%),腹水明显减少20例(53%);6个月生存率84%(32例),1年生存率61%(23例). 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肝癌伴动-静脉瘘,能缓解其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及其严重后果,疗效肯定,并且为同期实施的肿瘤病灶栓塞治疗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CT征象与肝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作者:王景斌;李彩霞;张春芝;李福亮

    目的研究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F)在CT增强扫描中的 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肝癌合并AVF患者均先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肝 动脉造影证实.对比分析CT征象和肝动脉造影所见.结果 17例动-门静脉瘘(中央型);10例动-门静脉小分支瘘(周围 型);3例动-肝静脉瘘;5例合并上述三种表现;2例合并动-门静脉瘘及动-肝静脉瘘;另 13例无特征性.CT显示AVF征象37例,敏感性74%.提示AVF诊断26例(52%).结论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提前显影,尤其相应肝叶、段或亚段性 显著强化视为AVF的诊断依据.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 大鼠慢性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作者:董安平;李晓峰;马爱群

    目的: 构建大鼠慢性容量超负荷肥大心肌心力衰竭模型. 方法: 改进传统腹腔动- 静脉造瘘术,用9/0无损缝线U型缝合腹主动脉表面壁腹膜,于肾动脉下暂时阻断腹主动脉,用弯成135°角的注射针(外径0.9 mm)向上刺入U型缝合处腹主动脉,继续向左上进针刺穿动- 静脉联合壁造成动- 静脉瘘,回退穿剌针于腹主动脉内,于第一次动- 静脉联合壁瘘口下方同法再次穿剌,造成2个瘘口,退出针头,立即收紧腹主动脉外膜U型缝线并打结,开放动脉阻断夹,可见下腔静脉较前增粗变红,证明动- 静脉造瘘成功. 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仅10%. 5 mo后动- 静脉瘘组大鼠心脏肥大,心脏质量增加(动- 静脉瘘组为3287.3±126.6 mg*kg-1,而对照组为2265.8±118.8 mg*kg-1, P<0.01),血压、心率、左室收缩末压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加,心室肌细胞长度和容积增大,代表左室收缩功能的+dp/dtmax降低(动- 静脉瘘组为3039±1098 kPa*s-1,而对照组为4695±763 kPa*s-1, P<0.01),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 dp/dtmax也降低(动- 静脉瘘组为-2532±865 kPa*s-1,而对照组为-4332±797 kPa*s-1, P<0.01). 结论: 腹主动脉外膜U型缝线针刺2口造瘘法,可成功复制大鼠慢性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模型,且简便、成功率高,为慢性容量超负荷心力衰竭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用平台.

  • 肝癌患者病理性血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强;李国威

    目的探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原因。方法对62例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中的50例做了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Selection cavity artery,SCA)检查,对48例行氰基丙烯酸正酯(TH胶)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结果发现肝内、外侧支交通15例(24.2%),肝动脉与门静脉和肝静脉瘘21例(33.8%)。肿瘤血管栓塞完全30例中,9例生存超过2年,4例超过7年;栓塞不完全病例中,仅1例生存2年。栓塞完全者,生存率高于栓塞不完全者。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TH胶栓塞治疗后发现肝动脉-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瘘5例,其中4例7个月内死亡。结论肝内、外侧支动脉供血是影响栓塞治疗疗效的关键;动-静脉瘘是肝癌向门静脉、肝静脉方向转移的通道。也是小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主要原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