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旋髂浅动脉蒂髂骨骨瓣重建足踝部复杂骨缺损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潘朝晖;王剑利;薛山;李洪飞;赵玉祥;蒋萍萍;李建娜;高朋

    目的 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骨骨瓣治疗足踝部复杂骨缺损手术方案的选择.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共利用该骨瓣、骨皮瓣以及和股前外侧皮瓣血流桥接重建足踝部因创伤、肿瘤切除导致的各类骨缺损17例,平均年龄33.6岁,平均骨缺损4.6 cm.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创面大小:8.0 cm×3.0 cm~25.0 cm×11.0 cm.切取髂骨骨瓣大小:2.0 cm×0.6 cm× 0.5 cm~8.0 cm× 2.0 cm× 1.2 cm;其中11例携带髂腹股沟皮瓣,皮瓣面积大小为4.0 cm×1.0 cm ~ 18.0 cm×6.0 cm;8例以股前外侧皮瓣为血流桥接皮瓣.术后采用影像学检查骨愈合情况,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足评分标准评估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4个月.1例髂腹股沟皮瓣发生静脉危象,重新吻合后皮瓣近端表浅坏死,换药植皮处理.1例股前外侧皮瓣远端边缘坏死,行(拇)趾剔骨皮瓣覆盖;其余均顺利愈合.均获得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9个月后可完全负重.踝足评分平均77.9分. 结论 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骨骨瓣可重建足踝部2.0 ~ 8.0 cm长的复杂骨缺损.当软组织缺损累及1个亚区可采用髂骨骨皮瓣;累及2个以上可选股前外侧皮瓣血流桥接的方式.

  • VSD联合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邓国权;邹锦考;纪军;李江

    目的 探讨VSD联合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伤手手掌的背侧皮肤缺损自腕关节至掌指关节处;手掌尺侧腕横纹至小指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面积6cm× 10cm~ 11 cm×15 cm,均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中到重度污染.先行创面清创加VSD处理,7~10d后施行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13 cm~ 14 cm×19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 36个月,全部皮瓣成活良好,无伤口感染,皮瓣质地柔软,外观不臃肿,手指活动良好. 结论 VSD联合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手术安全,临床效果良好.

  • 倒梨形设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缺损

    作者:华栋;方小魁;吴苏州;倪韬略;王凌;何萍;江峰;吴丽丽

    目的 探讨倒梨形设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9年7月至2015年1 1月,应用倒梨形设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前、跟骨、内外踝以及足背等处软组织缺损共37例,其中男31例,女6例.年龄2~88岁,平均50岁.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3 cm~18 cm×12 cm. 结果 37例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修复足背静脉曲张性溃疡创面部分表层坏死,经二期游离植皮愈合.所有皮瓣与钢板及骨、肌腱创面均愈合良好,肤色接近,皮瓣质地及弹性均满意.经随访10~18个月,足踝部及小腿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供区植皮愈合佳,直接缝合者无明显增生性瘢痕,皮瓣两点辨别觉7~ 10 mm. 结论 应用倒梨形设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安全有效地保证皮瓣的血供并增加皮瓣面积,更好地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缺损.

  • 带双套血供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万强;赵云珍;何贤标;方勇;应志强;赵岩

    目的 探讨带双套血供的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10月,应用蒂部含外踝上血管升支和腓浅神经伴行的腓浅血管等双套血供的逆行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创口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4 ~ 56岁,平均40岁,车祸伤6例,重物压砸伤4例,机器绞压撕脱伤1例,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合并骨折、关节脱位9例,缺损面积积6.0 cm×4.0cm~11.0 cm×7.0 cm,皮瓣面积7.0 cm×5.0 cm ~ 12.0 cm×8.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外观、弹性.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肤边缘坏死.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无明显臃肿,供区愈合良好. 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有稳定可靠的穿支血管及链式供血网,保证了皮瓣的血供,减少皮瓣远端坏死,手术设计、操作简单安全,不需吻合血管,不损伤主要血管,有可吻合的神经,是修复近中足背皮肤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带感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6例手指外伤缺损

    作者:沈永辉;季卫平;李浩

    目的 探讨设计切取带感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切取修复手指外伤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进一步探讨此皮瓣技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带感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指创面;手术中以桡动脉掌浅支穿支为蒂切取皮瓣,桡神经浅支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网一并携带于皮瓣内,皮瓣面积3.0 cm×1.0 cm ~ 5.5 cm×2.0 cm.皮瓣血管蒂与手指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和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桡动脉掌浅支与手指固有神经缝合. 结果 1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仅有1例远端血运轻度障碍,保守治疗成活良好,修复手指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供区直接闭合,仅遗留线性瘢痕;随访12~18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 ~ 13 mm,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 带感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切取是一种修复手指外伤缺损的较好方法.

  • 应用指背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15例

    作者:刘飞;陈伟明;钟子敏;吴日强;黄彬

    目的 探讨指背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2月,根据指背筋膜瓣血供的特点,紧邻缺损区设计指背筋膜瓣,加上中厚层皮片植皮覆盖筋膜瓣15例.筋膜瓣面积大1.3cm×4.0 cm,小1.0 cm×2.5 cm.手指血运均正常,其中10例仅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3例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伸肌腱缺损,2例为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伸肌腱缺损及指骨骨折.11例急诊修复,10例采用单纯筋膜瓣加中厚层皮片植皮修复,5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指伸肌腱后覆盖筋膜瓣,加上中厚层皮片修复.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 结果 15例中仅1例植皮皮片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片全部成活,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手指指背饱满但不臃肿,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有弹性,色泽良好.植皮区两点辨别觉8~ 12 mm.手指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活动度TAM系列测定,结果属优10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3%.结论 采用指背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指背创面,血供可靠,不破坏重要血管,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外观良好,是修复指背创面的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 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50例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黄辉强;郑晓东;张敬良;陈民毅;陈立;陈焕伟;曾艺平

    目的 探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指端小面积皮肤缺损50例50指,缺损面积1.5 cm×1.0 cm ~ 2.5 cm×3.5 cm,急诊采用游离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 结果 50例50指中48指成活,坏死2例2指.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1指,出现色素沉着9例9指,血液循环评分劣差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TAM法综合评定患指运动功能优32例、良1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4.0%.感觉恢复:10例S4、25例S3+、13例S3;两点辨别觉恢复达7~9mm,平均8 mm,感觉恢复良好,皮瓣外形除2例2指部分坏死术后瘢痕形成,余皮瓣外观良好,外形平整. 结论 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应用于修复治疗指皮肤微小面积缺损患者疗效令人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该术式开展治疗.

  • Gustilo ⅢB和Ⅲ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的一期修复重建

    作者:王刚;李强;徐云钦;申屠刚

    目的 探讨Gustilo ⅢB和Ⅲ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一期修复与重建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Gustilo ⅢB和Ⅲ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按Gustilo分型:ⅢB型19例,Ⅲ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约为2~13h,平均5.8 h.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内固定术,其中5例因存在严重肘关节失稳,行跨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术,其中ⅢC型9例行血管修复术.残余创面均行背阔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重建屈肘功能14例,伸肘功能3例,皮瓣面积大22cm×15 cm,小16 cm×8 cm,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结果 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20个月(平均15.6个月),肢体全部成活,骨折愈合时间为3~ 10个月(平均5.7个月).皮瓣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外形均满意,肘关节无瘢痕挛缩畸形,功能重建型皮瓣17例.术后6个月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12例,中3例,平均评分90.8分.结论 Gustilo ⅢB和ⅢC型肘关节周围开放骨折的一期修复重建,不仅能有效的缩短治疗周期,早期控制感染,也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拇)趾腓侧皮瓣和(拇)甲瓣术后供区

    作者:李文君;苏波;张玲玲;孙长胜;钱英俊;王婷婷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腓动脉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拇)趾腓侧皮瓣和(拇)甲瓣术后供区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趾腓侧皮瓣和(拇)甲瓣术后供区16例,其中男11例11趾,女5例5趾,年龄19 ~ 32岁.缺损面积:2.0 cm×3.5 cm ~ 3.5 cm×6.0 cm,皮瓣切取范围2.5 cm×4.0 cm~ 4.0 cm×7.0 cm,并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边缘少许坏死结痂,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4~ 1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色素沉着;大小适中,外形饱满,无明显萎缩;恢复保护性感觉,无残端疼痛症状,无磨损破溃发生. 结论 胫后动脉、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趾腓侧皮瓣和(拇)甲瓣术后供区的一种损伤较小并且可靠的方法.

  • 肘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六例

    作者:崔海滨;李世平;刘景辉;赵家尧;严越茂;黄燕花

    目的 探讨肘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以肘下动脉的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创面6例,缺损面积2.0 cm×3.5 cm ~ 4.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2.5 cm×3.0 cm ~ 5.0 cm×6.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随访其疗效. 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表皮坏死约1.0 cm,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色泽基本一致.修复手指功能恢复良好,未见明显活动受限.供区遗留线形瘢痕. 结论 肘下动脉穿支皮瓣穿支位置恒定,易于解剖和分离,对供区影响小,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七例

    作者:宋杰;杨胜相;焦利斌;周文升;程琦杨;王再岭;杨坤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足背及第1跖骨缺损3例,足背皮肤及第5跖骨缺损2例,前臂远端皮肤、桡骨、桡动脉缺损2例,皮瓣面积10cm×6cm~ 15 cm× 10cm,均一期修复. 结果 游离腓骨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3年随访,修复肢体功能恢复良好,骨端愈合良好,供区膝、踝关节无明显运动障碍.结论 应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可同时修复骨质、皮肤缺损,因移植骨血液循环良好,减少了骨不愈合的机会,是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骨缩短-延长技术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

    作者:陈劲;钟华;马肃霜;肖刚;梁波;李德强;阮国强;郑荣

    目的 探讨骨延长技术在保留关节的断肢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臂远端和小腿远端离断伤患者7例,均一期短缩肢体保留关节的断肢再植术,二期骨延长技术恢复短缩肢体长度,分别收集影像学、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功能评估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和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 结果 本组7例患者全部随访6 ~ 15(8.0±4.7)个月,7例断肢全部成活,平均延长6~ 10(6.2±3.5)cm,住院时间31 ~ 40(36.0±4.1)d,拆除外固定架时间5~8(6.0±1.5)个月.术后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70~ 84(73.5±6.8)分,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75 ~ 81(76.3±5.4)分,较满意地恢复了肢体长度和关节功能.1例断肢再植术后感染,经扩创及VSD等处理措施治愈,无骨搬运失败病例.结论 在伴随神经、血管、骨质缺损的断肢再植术中,一期肢体短缩,保留关节,可以同时减少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利于组织重建、修复及断肢成活;二期应用骨延长技术可恢复肢体长度,使术后关节功能、外观较采用肢体缩短关节融合术明显恢复好.

  • 大脑凸面脑膜瘤显微切除术后瘤床出血与其病理亚型的关系

    作者:沈波;苏卢海;张世渊;胡昌辰

    目的 探讨大脑凸面脑膜瘤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与肿瘤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4月的424例大脑凸面脑膜瘤术后病理分型及各型术后瘤床出血情况,计算各病理亚型脑膜瘤的术后瘤床出血率,运用SPSS 19.0系统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同病理亚型的脑膜瘤术后瘤床出血率不同,其中血管瘤型、分泌型、过渡细胞型脑膜瘤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其它病理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性及间变型脑膜瘤出血率与其它WHO Ⅰ级脑膜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脑凸面脑膜瘤术后瘤床出血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 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颖;路来金;宫旭;崔建礼;孙希光;余欣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我院2004年3月-2014年3月的254例有回访病例做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数据及文献查阅研究其起病特点、发病男女比例、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的注意事项. 结果 腱鞘巨细胞瘤起病隐匿多无自觉症状(76.5%),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00:2.85,高发年龄为30 ~ 50岁(46.5%),发病部位多见于手指(60.6%).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6年,平均2.5年.本组病例手术切除复发率为11.02%(28例),其中4例复发2次,1例复发3次. 结论 术前超声、X线及MRI检查及细针穿刺活检有利于明确GCTTS诊断.术中彻底切除肿瘤及卫星灶,精细解剖,术后结合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李兵;鲁晓杰;李江安;庞明志;徐嘉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经验,探讨在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术中神经内镜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眉弓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术19例.分别在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中置入观察肿瘤和血管的关系,视神经管内和鞍内是否有残留,进一步在内镜下进行切除. 结果 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5例,Simpson Ⅱ级14例,随访3个月~4年,术前发生视力和视野变化的13例中,好转10例,2例不变,1例轻度视力恶化.未见明显复发.无脑脊液漏,无内镜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神经内镜在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过程中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的不足,有效地观察到向鞍内和视神经管生长的肿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 髂腹部带蒂皮瓣结合VSD技术在上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仇申强;孙文海;孙法威;王增涛

    目的 探讨髂腹部带蒂皮瓣供区应用VSD技术在上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根据上肢创面情况设计同侧髂腹部带蒂皮肤修复,并结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 4.5 cm~24.5 cm×16.5 cm. 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断蒂前换药2~3次,髂腹部刀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瘢痕较轻. 结论 髂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创面过程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实用性良好,适宜推广使用.

  • 神经束膜与外膜联合缝合足趾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

    作者:王洪财;谭轩昂;丁德伟;郭静苹;罗亦康;杜军荣;黄志新;洪加乐

    目的 探讨神经束膜、外膜联合缝合在超薄足趾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应用.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神经束膜、外膜联合缝合趾或第2足趾游离超薄皮瓣移植修复47例52指手指指腹缺损.修复移植皮瓣面积为1.2 cm×1.8 cm~2.6 cm×4.1 cm.供区皮肤直接缝合17例20趾,游离植皮30例32趾. 结果 本组47例52指手指缺损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外形与感觉的恢复效果.修复指腹质地佳,不臃肿,外形、皮纹、罗纹、弹性良好,皮瓣区域皮肤两点辨别觉达2 ~~4 mm,供区植皮术野稍有色素沉着,对行走功能无影响. 结论 改良指、趾神经束膜、外膜联合缝合应用于足趾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青少年及成人膈神经切取移位后对呼吸功能长期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文军;何丽月;杨莉;陈山林;王树锋;田光磊;田文;孙贵新;顾玉东

    目的 系统评价青少年(≥13岁)及成年人膈神经切取移位后对肺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1970年1月至2015年1月发表的有关膈神经移位术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Embase、CBM、CNKI、维普、万方等,英文关键词为“phrenic nerve trans”,respiratory function”,中文以“膈神经、肺功能、神经移位”为关键词检索.按照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文献、动物实验后筛选适合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208篇文献,终符合要求的有10篇,其中中文5篇,英文5篇,涉及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残气量(RV)和功能残气量(FRC)的平均水平术前与术后半年及1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半年VC和FEV1下降程度均比术后1年更明显.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得分进行评定呼吸相关生活质量,总平均分、症状部分、活动部分及影响部分得分均显著高于参考值. 结论 膈神经移位术后半年肺功能就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膈神经移位后对呼吸相关的生活质量有损伤,但总体损伤较轻.

  • 改良单针缝线纵向套叠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后一年结果分析

    作者:赵亮;涂响安;庄锦涛;王文卫;陈羽;邓春华;曾令友

    目的 回顾性分析附睾梗阻性无精症患者接受改良单针缝线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后1年的结果.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应用改良单针缝线技术为51例附睾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实施显微纵向套叠输精管附睾吻合术,随访期1年,对附睾液中精子活动力、双/单侧吻合、吻合部位、女方年龄等与复通率、怀孕率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随访39例(76.5%),其中24例(61.5%)复通,包括1例接受夫精体外受精者共15例(38.5%)怀孕.复通和未复通患者中分别有14例(58.3%)和3例(20.0%)在附睾液中找到活动精子(P<0.05);复通组中,怀孕和未怀孕的女方平均年龄分别是26.5和32.7岁(P<0.05). 结论 改良单针缝线技术取得了合理的复通率和怀孕率,是无特制双针缝线地区的理想选择.

  • 肘管综合征合并掌腱膜挛缩六例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贾松;张剑锋;王志强

    肘管综合征及掌腱膜挛缩征是手外科常见疾病[1].在单一个体同时发病,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自2007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此类患者6例,均行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加掌腱膜部分切除术,术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40~ 65岁;均为重体力劳动者并有长期吸烟史,2例有糖尿病史,2例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特点:手掌尺侧半感觉麻木,手内在肌出现不同程度萎缩,手掌部远端掌横纹与环指的纵轴线相交部位的皮肤处出现小结节,质硬,无弹性,环、小指掌指关节及近指间关节屈曲挛缩.按Meyerding提出的掌腱膜挛缩症分期标准,本组Ⅱ期2例,Ⅲ期4例.肌电图检查均提示肘部尺神经受损,肘部尺神经沟Tinel征(+),夹纸试验(+),Froment征(+).

    关键词:
  • 指尖离断去表皮腹部包埋再植19指

    作者:龙航;张小林;徐佳丽;陈世玖;方鸿

    断指再植手术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再植技术、病例数、再植难度及成活率均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1].但对于复杂性断指,治疗上仍存在困难.特别是伴有血管缺损的指尖离断再植,虽然再植的方式较多,但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处理颇感棘手.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我们采用指尖离断去表皮腹部包埋再植治疗16例19指伴有血管缺损的指尖离断,疗效满意.

    关键词: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重组骨形态形成蛋白-2诱导羊脂肪基质干细胞成骨化趋势的研究

    作者:郭洪刚;姚芳莲;汪涛;梁玉柱;杨少光;张其清;郑永发

    目的 探讨如何优化羊等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的生物活性及适应体外成骨分化,并建立一种羊脂肪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的改良方法. 方法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取安哥拉羊静脉血制备自体源性富血小板血浆(PRP),并取羊腹部脂肪,经系列原代与传代培养,如下诱导羊骨化脂肪基质干细胞,并分为4组:联合诱导组(富血小板血浆加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ADSCs)、成骨因子组(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ADSCs)、常规诱导组(地塞米松加抗坏血酸加甘油磷酸钠加ADSCs)及非诱导组(空白诱导),第1、3、5、7、9、13、17和21天,倒置显微镜观察,茜素红及Von Kossa染色,测定增殖、Ⅰ型胶原及骨钙素(OC)含量.对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小显著差异t检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其他组相比,联合诱导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中的细胞器发达,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外基质矿化结节丰富,呈集落状层叠分布;矿化结节出现时间及分布规律:联合诱导组>成骨因子组>常规组>非诱导组;ALP表达时效及强度情况:联合诱导组>成骨因子组>常规组>非诱导组;此外,第13天时联合诱导组增殖活力、Ⅰ型胶原分别为(0.82±0.19)AU、(79.82±1.36)μg/ml,第17天时OC含量为(78.51±4.32) μg/ml],均高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RP联合rhBMP-2能通过协同机制,发挥强化ADSCs诱导成骨效应,为一种可行的优化成骨诱导方法.

  • 尾静脉注射DMOG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血管区的影响

    作者:习珊珊;丁茂超;郑俊;刘晓琳;毛以华;梅劲;唐茂林

    目的 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 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 方法 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其远端跨越肋间后动脉,延伸至胸背动脉体区,制备9 cm×3 cm跨区皮瓣.实验组于皮瓣切取前1d、术后即刻、术后1、2、3d尾静脉注射DMOG 40 mg/kg,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①Choke区术后1、3、7d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一部位动、静脉管径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②术后7d,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相关蛋白PCNA和HIF-1α表达水平;ELISA检测皮肤PCNA、HIF-1α、SDF-1α和VEGF含量.③术后7d处死大鼠,统计皮瓣成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微血管形态. 结果 ①实验组、对照组皮瓣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96.3±5.1)%和(73.9±5.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6.528,P< 0.05).②X线显示实验组髂腰动脉明显比对照组增粗增长,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3、7d时动、静脉管径逐渐扩大:术后1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1.40±0.01和1.27±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2.20±0.26和1.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6,P< 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3.67±0.35和2.0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7,P<0.05).③术后7d,实验组皮肤PCNA、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肤PCNA的蛋白含量为(8.95±0.71)ng/mg和(4.15±0.72)ng/mg,HIF-1α的蛋白含量为(5.04±0.50) ng/mg和(2.98±0.29)ng/mg,SDF-1α的蛋白含量(2.91±0.61)ng/mg和(1.39±0.62)ng/mg,VEGF的蛋白含量为(2.17±0.41)ng/mg和(0.95±0.44)ng/mg,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尾静脉注射DMOG通过改善皮瓣穿支血管体choke区微循环,减轻皮瓣缺血、缺氧的损伤,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 断指再植联合原位回植治愈小儿示指末节两平面离断一例

    作者:王腾;何晓清;徐永清;杨曦

    患儿男,3岁,因猪草机切割致右手示指末节离断6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手示指末节两平面完全离断.近离断平面在远节指间关节处,中节指骨头关节面外露,创缘尚整齐.远离断平面位于甲床中段,两侧创缘尚整齐,伴轻度污染(图1).入院后急诊完善术前准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右手示指清创、近端断指再植加远端原位回植术.显微镜下清创,术中见离断指体近端的血管和神经污染及挫伤较重.将中节指骨远端关节软骨下截骨短缩约2.5 mm,保留关节软骨,末节指骨近端保留关节面,未短缩.0.8 mm克氏针贯穿行骨折固定,6-0显微缝线连续锁边缝合指伸肌腱,4-0显微缝线Kessler法缝合指深屈肌腱.

    关键词:
  • 不同长度聚乳酸膜小间隙缝合修复大鼠腓总神经损伤

    作者:徐成毅;杨绍安;曹军;杨潇;肖晓桃;张玉娴

    目的 探讨不同长度小间隙缝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SD大鼠40只,切断右侧腓总神经,按实验方法随机分为4组:采用聚乳酸膜缝合腓总神经断端,使神经断端间分别留有0、1、2、3 mm间隙(分别为N、E1、E2、E3组).术后观察大鼠踝关节及足趾背屈活动的恢复情况,记录恢复时间;术后6周观察再生神经解剖形态,测量双侧小腿前外侧肌群肌肉湿重,再生神经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评价神经再生效果. 结果 N组平均25 d恢复踝关节及足趾背屈运动,而E1、E2、E3组则分别为16、22及30 d恢复踝关节及足趾背屈活动.术后6周各组大鼠小腿前外侧肌群肌肉湿重比结果由多到少为E1组(0.91 ±0.08)、E2组(0.83±0.09)、N(0.62±0.12)组、E3 (0.54±0.1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E1组再生神经较光滑,神经远段直径基本正常;E2组再生神经欠光滑,神经远段直径稍变细;E3组再生神经明显膨大,神经远段明显变细;N组再生神经膨大,神经远段变细.HE染色、S-100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发现:E1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有序整齐,神经纤维粗大,许旺细胞数量多,髓鞘清晰可见;E2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较有序,神经纤维较粗大,许旺细胞数量较多,髓鞘较清晰;E3组再生神经纤维呈膨胀性生长,神经卷曲成团,排列明显紊乱,远段再生神经直径小,且许旺细胞数目少,髓鞘模糊不清;N组再生神经纤维较紊乱,神经纤维直径较细,许旺细胞数量少,髓鞘不明显.测量再生神经纤维数(根/mm2)由多到少为:E1组(343.7±24.5)、E2组(300.2±12.9)、N组(249.9±25.9)、E3组(170.7±3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间隙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优于无间隙缝合法,1 mm间隙修复效果佳,随着间隙距离逐渐增加,神经修复效果逐渐变差.

  • 示指背侧矩形皮瓣切取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侍朋举;张铁山;马爱国;徐华;李亮

    目的 通过对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解剖学观察,总结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走行及分支吻合规律,探讨示指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套状撕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14年2月,用6只新鲜成人手标本,经天然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观察第1掌背动脉终末支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走行及分支吻合规律和特点;以第1掌背动脉供血,切取示指近中节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套状撕脱伤皮肤缺损21例,并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皮瓣切取面积大3.2 cm×4.3 cm,小4.8 cm×2.5 cm.供区于腹股沟区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 结果 解剖发现第1掌背动脉于拇长伸肌腱与第2掌骨基底交叉部由桡动脉发出,沿第2掌骨桡侧缘下行,终末皮支沿示指掌指关节桡背侧缘向远端走行,与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近端背侧支的上行支吻合.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 35个月,平均17.4个月.拇指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指腹感觉恢复S3+,两点辨别觉恢复6~ 11 mm,平均8.6 mm,供区无瘢痕挛缩、肌腱粘连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 第1掌背动脉与示指桡侧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示指近节、中节背侧支间相互吻合成指侧方血管链及指背血管网.改良示指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是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 数字化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设计的初步应用

    作者:唐举玉;卿黎明;贺继强;吴攀峰;周征兵;梁捷予;俞芳;李文政;易小平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选取12例合并有宽大或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合CT血管造影技术(CTA)获取一侧下肢的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根据软件的自带工具虚拟模拟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及其分离切取的手术过程.临床实际运用该方法指导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的术中设计与皮瓣的切取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12例均成功建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的显示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穿支在体表皮肤穿出位置,成功的指导了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5个月(平均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供、受区外形满意. 结论 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为临床开展分叶穿支皮瓣的个性化评估与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

  •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制备困难时的处理

    作者:吴立萌;蒋灿华;陈洁;李宁;闵安杰;高兴;翦新春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出现受区血管制备困难或缺乏时的解决方案,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739例,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761块,37例术中出现受区血管制备困难或缺乏,其中口腔癌单纯手术后复发12例,手术及放疗后复发10例,第二原发癌5例,放射性颌骨骨髓炎7例,外伤或感染后组织缺损与畸形3例.40块组织瓣中股前外侧皮瓣23块,腓骨(皮)瓣10块,前臂皮瓣7块.单独或联合采用超长组织瓣血管蒂制备、血管移植、血管转位、静脉改形、端侧吻合、血流桥接等方法均顺利完成受区血管的制备与吻合,详细记录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吻合口即刻通畅率、皮瓣成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情况. 结果 37例患者40块组织瓣,共计完成87条血管91个吻合口的吻合,受区血管位于颈部同侧50条,多为前次颈清扫术中保留或不在手术野中的血管(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颈横动脉、颈内静脉主干)、前次手术移植的组织瓣血管蒂或已结扎的血管残端(面动脉残端、颈内或颈外静脉残端).受区血管位于对侧37条,多为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与颈内静脉属支.超长组织瓣血管蒂制备31例,动脉与静脉移植各2例,血管转位4例,静脉改形5例,端侧吻合9例,血流桥接技术1例.吻合口即刻通畅率100%,皮瓣成活率97.5%. 结论 口腔癌术后和(或)放疗后复发、发生第二原发癌、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及外伤感染导致的组织缺损或畸形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时颈部受区血管制备困难或缺乏的主要原因,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与受区血管,灵活运用超长组织瓣血管蒂制备、血管移植、血管转位、静脉改形、端侧吻合及血流桥接等技术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与分型

    作者:刘会仁;刘家寅;张艳茂;王立新;于占勇;马铁鹏;吴学强;王岩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血管类型的临床意义. 方法 自2001年1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02例.用于小腿及足部创面75例,前臂及手部创面27例.创面面积5.0 cm×14.0 cm ~ 14.0 cm×36.0 cm.Ⅰ型穿支皮瓣90例,其中血流桥接皮瓣21例;Ⅱ型穿支皮瓣8例;Ⅲa型穿支皮瓣4例,均采用内增压吻合供血方式.皮瓣面积7.0cm×15.0 cm~7.5 cm×28.0 cm.皮瓣与背阔肌皮瓣、第二足趾、(拇)趾甲瓣等组合移植35例,其中3块组织组合移植3例.修复同时用于肢体循环重建9例. 结果 本组102例(肌)皮瓣,全部成活97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2例;终均行皮片移植术修复创面.随访2个月~4年,平均9个月;皮瓣Ⅰ期愈合62例;Ⅱ期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伤口终愈合时间2~15个月. 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皮瓣可以3种血管类型切取,皮瓣实际循环建立的方式会改变其供血类型,此点更有临床意义.

  • 两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刚;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姚群;柯尊山

    目的 比较分析拇指逆行桡背侧皮瓣和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皮瓣提供参考.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随机采用这两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外伤性软组织缺损43例,其中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8例、指腹缺损11例、指背缺损4例,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6例、指腹缺损11例,指背缺损3例;随访比较两组皮瓣的患者满意度评分、寒冷耐受评分、拇指活动度(TAM)、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皮瓣血流灌注量. 结果 拇指桡背侧皮瓣组患者满意度(36.97±7.70)%,寒冷耐受评分(58.96±12.47)分,关节活动度(87.57±12.83)°,单丝触觉中位数3.61 mm,两点辨别觉(14.22±2.84) mm,血流灌注量(98.41±15.66)PU;大鱼际皮瓣组患者满意度(50.00±10.80)%,寒冷耐受评分(60.45±14.10)分,关节活动度(95.00±14.58)°,单丝触觉中位数4.31 mm,两点辨别觉(20.70±2.56)mm,血流灌注量(104.74±14.12)PU.大鱼际皮瓣患者满意度优于拇指桡背侧皮瓣患者(P<0.05);拇指桡背侧皮瓣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大鱼际皮瓣(P<0.05),两组皮瓣痛觉和温度觉均有恢复;两组病例的拇指TAM、寒冷耐受评分、血流灌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拇指桡背侧皮瓣由于有优良的感觉恢复,适合修复指腹等功能区;指背的非功能区的小面积缺损选择大鱼际皮瓣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患者满意度.

  •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升波;刘海飞;陈峰;王向阳;季爱玉;叶发刚

    周围神经损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本文综述了神经吻合技术、神经移植物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和基因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 Flow-through皮瓣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

    作者:叶沪菊;胡兰平;刘鸿;陶圣祥;潘振宇;喻爱喜

    目的 探讨小腿flow-through皮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 方法 对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例胫骨骨外露及软组织缺损并胫前动脉节段缺损的患者应用腓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前皮肤准备、戒烟宣教;术后体位放置,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皮瓣血运,及时有效发现皮瓣静脉危象,预防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结果 本组患者有2例有较为严重的焦虑症状,通过及时有效沟通,焦虑症状消除;术前使用VSD治疗,都较好的维持有效负压,无一例发生引流不畅;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对症处理后疼痛得到缓解;术后给予患者肢体活动的指导和使用抗凝药物,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6h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滴血疗法、蒂部拆除缝线等方法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存活良好,质地和外形满意. 结论 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flow-through皮瓣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成败有直接影响.

  • 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

    作者:霍继贞;王爱兰;林毅;魏长月;刘青

    目的 通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总结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 16例串联皮瓣显微外科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充盈良好,全部成活,其中1例发生静脉危象,皮瓣边缘给予及时拆线换药处理,解除压迫,危象解除,预后良好;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鼻衄,经过及时处置,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16例患者均术后随访6~ 24个月,串联皮瓣吻合愈合良好,无排异反应.结论 串联皮瓣修复胫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通过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够积极发现血管危象,积极处理,预防控制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促进康复.

  •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

    作者:唐举玉;魏在荣;张世民;汪华侨;章一新;顾立强;刘元波;沈余明;路来金

    皮瓣的应用发展主要经历了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游离皮瓣解决了过去处理极为棘手、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法修复的创面难题,是皮瓣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穿支皮瓣突破了“深筋膜血管网是皮瓣赖以生存必备条件”的传统观念,使皮瓣移植迈向了“自由王国”,实现了以小的供区损害获得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代表目前皮瓣外科的新进展,是皮瓣外科发展史上又一次飞跃.

    关键词:
  • 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的发现历史与启示

    作者:张世民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Ingemar Fogdestam是1983年早发表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distally based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的两位作者之一,首次提出了筋膜皮瓣以远侧为蒂进行倒转移位修复足踝创面的新方法[1].目前,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仍是修复小腿远段、足踝跟腱等中小面积创面的主力皮瓣,是临床使用频率高的远端蒂皮瓣[2].2015年9月20日,笔者用distally based sural flap在goPubMed上进行检索,共获得185篇论文.利用其提供的文献计量学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是发表这方面论文多的国家(44篇),发表论文数量前10位的城市均位于亚洲,其中我国占据8位,上海市贡献论文数量多(11篇),说明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在亚洲国家获得了显微、整形外科医生的高度认可,其使用程度远高于欧美国家.

    关键词: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