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囊肿致尺神经深支卡压18例

    作者:胡建威;张亦庚

    目的 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由囊肿所致单纯尺神经深支卡压病例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1999年2月到2012年11月的18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5个月(5~31个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间肌和拇收肌的肌肉萎缩和肌力减弱不伴手部的感觉丧失.所有患者均予以囊肿切除及Guyon管(腕尺管)减压.用改良的Bishop评分系统对术后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 16例囊肿起源于豆钩关节,2例囊肿起源于掌中间隙.随访16~ 32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的掐指及握指力量均有改善,握指力平均由健侧的63%提高到健侧的88%,掐指力从健侧的61%提高到健侧的87%.根据改良的Bishop评分系统,12例(67%)结果为优,4例(22%)结果为良,只有2例(11%)结果为一般.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囊肿所致单纯尺神经深支卡压简便易行,早期手术可以使其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

  • 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一例及文献分析

    作者:谢伟勇;张兴世;陈西政;黄富荣;魏奕

    目的 总结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经验. 方法 2013年2月,成功完成一例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术,术中共吻合27条指背静脉,19条指固有动脉,20条指神经,骨折固定采用单根克氏针髓腔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康复训练并坚持随访1年,结合文献分析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活和功能恢复的经验. 结果 术后双手十指成功成活,随访1年,按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评定等级双手均为优. 结论 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有赖于显微外科团队的合作,以及娴熟显微外科操作技术的掌握.

  • 连续正中神经阻滞预防多条屈指肌腱吻合术后粘连

    作者:黄素芳;王朝亮;孙雪生;朱涛;蔺楚;申立林;李强;高博

    目的 评价连续正中神经阻滞在多条屈指肌腱吻合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多条屈指肌腱断裂吻合术患者84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神经阻滞组42例术后连续正中神经阻滞镇痛,静脉镇痛组42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肌腱功能评价、高频超声肌腱组织学评价. 结果 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6、12、24、48、72、96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肌腱粘连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评价神经阻滞组肌腱粘连轻. 结论 连续正中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是多根屈指肌腱吻合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肌腱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 微小双干静脉皮瓣在Ishikawa Ⅲ/Ⅳ区末节断指合并皮肤缺损的应用

    作者:林大木;宋永焕;杨景全;丁健;陈星隆;李志杰;高伟阳

    目的 总结微小双干静脉皮瓣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修复IshikawaⅢ/Ⅳ区断指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IshikawaⅢ/Ⅳ区末节断指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均采用切取较断指缺损面积10% ~ 20%的同侧前臂下段游离微小双干静脉皮瓣桥接双侧指动脉,未吻合断指断端静脉,形成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断指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9例断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远端断指出现回流不足表现,予以放血后存活.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7个月,再植指指体未见明显萎缩,无疼痛,痛、温觉恢复,断指两点辨别觉4~6mm.皮瓣质地好,少许色素沉着.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各指均为优. 结论 利用微小双干静脉皮瓣修复IshikawaⅢ/Ⅳ区末节断指合并皮肤缺损,可作为部分特殊末节断指的一种可靠治疗方式.

  • “T形”血管吻合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涛;陈振兵;丛晓斌;艾方兴;周攀;王锟;洪光祥

    目的 探讨“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对9例四肢创面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腓动脉皮瓣以“T”形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修复,包括创伤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合并有肢体主干血管损伤3例,糖尿病溃疡创面2例,足背肿物切除后感染导致皮肤坏死缺损1例,手背烧伤瘢痕1例.术后行显微外科常规治疗. 结果 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切除栓塞的静脉吻合口并予以重新吻合,9例皮瓣终存活良好,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个月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桥接血管血流均通畅(9/9,100%).7例获得有效随访12个月,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7/7,100%),术后6个月皮瓣恢复两点辨别觉,术后12个月平均值为(9.9 ±2.1)mm,皮瓣感觉评级为S3+级,AOFAS评分平均值为87.2,优3例,良4例. 结论 “T”形血管吻合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可以较好的修复创面,同时能重建或避免破坏肢体远端血运,对于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创面以及肢体远端血运不良导致的慢性缺血性创面的修复具有良好的适应证和应用价值.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外露创面

    作者:杨潇;杨绍安;徐成毅;靳安民;陈仲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足踝部骨骼、跟腱、关节面等深部组织外露创面16例,术前积极抗感染、创面换药、深部组织保护,术中彻底清创,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8 cm ×4 cm~12 cm ×7 cm,术后予以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治疗.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完全成活,l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清创缝合后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皮瓣感觉存在,两点辨别觉5~ 12 mm;合并骨折病例术后6~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临床疗效良好.

  • 肌(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

    作者:郭峭峰;黄凯;张展;刘亦杨;沈立锋;张春

    目的 观察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褥疮患者20例26处,年龄32~ 88岁.创面范围5cm×3 cm~22cm×13cm.根据患者年龄、褥疮部位、范围及深度等选择皮瓣类型,应用臀大肌上部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褥疮8处,臀大肌下部皮瓣旋转修复坐骨结节部褥疮1处,全臀大肌皮瓣旋转修复骶尾部、大粗隆部褥疮10处,双侧臀大肌V-Y推进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5处,股薄肌肌(皮)瓣旋转修复坐骨结节部褥疮2处.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20处Ⅰ期愈合,4处肌皮瓣皮缘部分坏死,2处肌皮瓣局部感染裂开,经换药及再次缝合后Ⅱ期愈合.随访6 ~ 3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原手术部位无褥疮复发. 结论 应用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的皮瓣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指蹼穿支蒂皮瓣推进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创面

    作者:陆振良;朱金宏;陆向荣;陆大明;张世民

    目的 探讨应用指蹼穿支蒂皮瓣向前推进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指根部供区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例指端缺损的患者,在指根部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根部供区创面设计指蹼穿支蒂皮瓣V-Y推进修复.切取指动脉岛状皮瓣面积1.2cm×2.0cm~1.8 cm×2.5 cm,切取指蹼穿支蒂皮瓣面积1.2cm×2.0cm~1.5 cm×2.5 cm. 结果 术后创区及供区共计40块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随访3 ~ 28个月,平均14.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8 mm,指蹼穿支蒂皮瓣两点辨别觉7~9 mm,指蹼无挛缩,大外展角35°~45°,与健侧相近. 结论 指蹼穿支蒂皮瓣血供恒定,操作简便,创伤小,是修复指根部逆行岛状皮瓣供区较理想办法之一.

  •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121例

    作者:王龙;焦建同;欧阳陶辉;李政;陈坚

    目的 总结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经验和技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121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程度、复发情况、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等临床资料加以总结. 结果 总体全切除率为61.2%,蝶骨嵴外1/3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高(87.8%).本组病例病理分型以成纤维型脑膜瘤为多见(36.4%),恶性脑膜瘤为少见(3.3%).大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死亡2例.109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5.6年.肿瘤复发20例,复发率16.5%,平均复发时间2.4年. 结论 术中对肿瘤遵循去血管化、严格蛛网膜平面操作、尽可能实行原位切除等显微手术策略,蝶骨嵴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游离尺动脉近端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郭松华;俞立新;吴群峰;冯炜;于健;陈学强

    目的 探讨游离尺动脉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应用尺动脉近端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部及指掌面皮肤缺损各3例.急诊手术2例,二期手术4例.修复缺损创面大小为:2.5 cm×4.0cm~3.0cm×5.7cm. 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6~~8 mm. 结论 应用游离尺动脉近端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疗效.

  • 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巍;昊春富;贺斌;周焕河

    目的 探讨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 方法 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7例.改变了原来常规比目鱼肌肌瓣转移手术的手术操作界面,在比目鱼肌肌外膜内操作,位于比目鱼肌肌质与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之间,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留于原位.组织瓣的组成:比目鱼肌肌质和比目鱼肌浅层肌外膜.组织瓣转移后其上游离中厚皮片植皮打包或邮票植皮.软组织缺损部位:胫骨中1/3内侧3例,胫骨下1/3内侧4例;肌瓣转移方式:顺行转移3例,逆行转移4例;手术距创伤时间:创伤后3h至创伤后3个月. 结果 所有7例肌瓣均完全成活,肌瓣上大张中厚皮片植皮4例,中厚皮片邮票植皮3例,均全部成活,受区及供区一期愈合,经3~13个月随访,受区外观良好,组织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小腿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的新术式改变了原来术式的操作界面,有效地保护了大血管和神经,简化了手术操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肌瓣的切取面积.

  • 双侧髂腹股沟皮瓣转移瓦合修复阴囊皮肤缺损七例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樊志强;曾元临;孙华伟;邓小兵;熊辉;廖忠林

    目的 探讨应用双侧髂腹股沟皮瓣带蒂转移瓦合修复阴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对7例阴囊皮肤缺损的患者,根据皮肤缺损的形状和大小,采用以双侧髂腹股沟皮瓣远端对接瓦合或水平平行对接瓦合进行修复. 结果 术后7例患者14块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 ~ 36个月,再造阴囊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松弛下垂,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功能满意.精液常规检查,基本正常.髂腹股沟供区仅留有细线状瘢痕,无不适感觉. 结论 双侧髂腹股沟皮瓣转移瓦合修复阴囊皮肤缺损,皮瓣具有质地柔软、血供可靠、设计灵活、操作简单、部位隐蔽、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阴囊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

  • 对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应用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隽;吕振京;宋会江;姜志强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9例19处单掌、指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均采用切开手术治疗.首先骨折端手法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分别从骨折远端、近端垂直骨干纵轴钻入2枚半螺纹针,达对侧骨皮质,安装微型外固定支架,调整固定牢固后,缝合血管、神经、软组织.术后尽早锻炼手指,根据X线片复查结果调整微型外固定支架.结果 随访3~ 15个月,骨折无移位,无断钉,外固定稳固,关节稳定,无感染,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达临床标准,功能恢复佳.按TAM标准评价,优良率78.9%. 结论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粉碎性掌指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率低等优点,是治疗此类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33例

    作者:陈武;黎忠文;袁华军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辨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36例,其中修复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缺损范围10cm×13cm~ 15cm×20cm;修复肘部组织缺损3例,缺损范围10 cm×13 cm ~ 15 cm×22 cm;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15例,缺损范围14cm×16cm~ 16cm×31 cm;修复足背、足跟部组织缺损8例,缺损范围13cm×15cm~15cm×21 cm.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13cm×21cm~18cm×33 cm. 结果 有2例皮瓣远端小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6年,修复部位功能及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隐匿性腘动脉损伤13例诊治分析

    作者:郭翱;郑良军;徐广杰;李俊;蔡灵敏;金岩泉

    目的 总结隐匿性胭动脉损伤早期诊断、治疗与后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大限度减少误诊、误治. 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3例隐匿性性胭动脉损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7 ~ 62岁,平均36岁.合并骨折8例.合并膝关节脱位4例.单纯腘动脉损伤1例.伤后1 ~42 h就诊,经认真体检和多普勒及MRI检查后手术,伤后6h以内急诊手术6例,超过6h后诊断、急诊手术7例,骨折复位固定后恢复动脉通血未作筋膜减压;伤后通血超过8h且肢体缺血症状较重7例,恢复动脉通血后均作筋膜减压;血管直接修补4例,血管缺损移植9例,移植长度2~8 cm.小腿减压创面缺损采用VSD、二期植皮或直接缝合关闭. 结果 12例成功保肢,截肢1例.其中减压创面7例,二期直接缝合愈合2例,伤口Ⅱ期植皮愈合5例.患者均获随访9个月~3年,平均2.2年.小腿肌肉挛缩踝关节功能差3例,行踝关节融合术1例.行二期跟腱及屈趾肌腱延长松解2例. 结论 隐匿性胭动脉损伤应认真仔细地检查,充分利用多普勒和MRI检查,早期诊断、正确积极治疗是减少截肢、提高肢体功能康复的关键.

  • 皮瓣修复小儿跟腱部皮肤缺损14例

    作者:刘振旗;冯亚高;贾锐;王秋生;陶忠生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和跟外侧皮瓣修复小儿跟腱部皮肤缺损14例.方法 2006年4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以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和跟外侧动、静脉为蒂设计并切取皮瓣,转移修复小儿跟腱部皮肤缺损14例. 结果 14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 36个月随访,皮瓣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功能,外形不臃肿,无明显疼痛.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和跟外侧皮瓣是修复小儿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反取皮植皮并二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作者:靳兆印;张敬良;安全业;方文;丁亚南;陈雷;张志新;周全;胡庆威

    目的 探讨应用反取皮植皮并二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20例全手脱套伤应用废弃皮肤反取皮植皮并联合应用VSD负压吸引及二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对5指活动度、力量、感觉恢复程度和综合功能4项标准,分别计分后做综合评定.评定标准:优为13 ~ 16分,良为9~12分,可为5~8分,差为4分以下. 结果 功能恢复优良19例,占95%.1例患者疼痛不太配合锻炼致近侧指间关节部分僵直,功能尚可,占5%.掌指关节活动度80°~ 90°,近指间关节活动85°~ 90°.6例感觉恢复S5级,14例二期腹部双向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感觉恢复S3级.本组随访时间2~6年,结果19例活动度均为4分,1例活动度为3分;力量:16例为4分,3例为3分,1例为2分.感觉:18例为3分,2例为2分.综合功能:18例为4分,2例为3分. 结论 本手术方法创伤小、不用多次分指手术,避免了虎口挛缩及关节僵硬,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桡神经和指神经缺损六例

    作者:唐举玉;俞芳;吴攀峰;黄臻;梁捷予;何波;刘小林

    目的 探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hANG)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10月,应用hANG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6例,其中指神经缺损3例、桡神经缺损3例,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生化、免疫学检查,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2PD)评价hANG的临床效果. 结果 所有病例切口术后无红肿及渗出、愈合良好.3例指神经损伤患者共有6条指神经缺损,神经移植长度20~ 50 mm(平均30.8 mm),随访31~40个月,静态2PD优良率66.7%,其中2例4条指神经缺损患者术后感觉基本恢复正常;3例桡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移植长度35 ~ 60 mm(平均48.3 mm),随访18 ~ 36个月,其中l例桡侧腕伸肌肌力恢复至Ⅲ级,术后虎口区痛触觉部分恢复. 结论 hANG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未发现免疫排斥及相关不良反应,疗效接近自体神经移植,可望成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 臂外侧皮瓣修复重度眶窝闭锁畸形

    作者:祝为桥;李冬梅;刘静明;毛驰;戚戈

    目的 探讨臂外侧皮瓣修复重度眶窝闭锁畸形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臂外侧皮瓣修复重度眶窝闭锁畸形14例,皮瓣制备成6 cm×10 cm水滴形,修剪部分表皮后以6 cm×6 cm皮瓣重建眶窝,其余筋膜部分修复颞部塌陷.桡侧副动脉后支同颞浅动脉吻合,后桡侧副静脉同颞浅静脉吻合11例、同颞中静脉吻合3例. 结果 14例皮瓣完全成活,经局部整形手术后均成功佩戴义眼,经1~3年随访颞部塌陷改善,修复效果较满意且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臂外侧皮瓣修复眶窝闭锁畸形具有供区隐蔽、组织量恰当、血管匹配、功能障碍轻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荐.

  •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胡锐;任义军;严立;李凡;韩琼;程文俊;勘武生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共25例.创面缺损部位足跟部12例,足背部8例,内踝3例,外踝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折或脱位,且合并有跟腱、足背伸肌腱、内外踝侧副韧带等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髂胫束重建长度3 ~ 16 cm;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8 cm×5 cm~ 18 cm×12 cm.所有病例术后2周皮瓣成活后在支具保护下行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6 ~ 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仅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等治疗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2~24 d,平均15.1d;术后按Thermann量表功能评定,14例为优,9例为良,可2例,优良率92%.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策略,其供区损伤小,缩短治疗周期,能减轻患儿痛苦.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下筋膜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作者:黄春福;郑文忠;李晓茵;尤瑞金;陈昆;黄钿锋;苏鸿君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下筋膜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下筋膜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内踝部3例,足背部16例,缺损面积3 cm×3 cm~7 cm×9cm.供区保留皮肤并直接缝合,受区筋膜瓣成活后行肉芽重塑、游离植皮. 结果 随访3~18个月,组织瓣全部存活,植皮后筋膜较薄、平整,与周围组织几乎相平,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足背外侧区域感觉减退至S3,筋膜瓣区域感觉恢复至S2.植皮区色素沉着. 结论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下组织瓣可有效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避免了供区凹凸不平、受区臃肿等缺点,可获得满意的外观及功能.

  • (足母)甲瓣游离移植术中趾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谭海涛;许林;江建中;杨克勤;韦平欧;罗翔;林汉

    目的 探讨(足母)甲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明确(足母)趾静脉走行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对拇指不同程度缺损拟行游离(足母)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术的患者22例,术前进行供、受区CT扫描,通过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患者供区动、静脉血供三维图像,术前明确供区第一跖背动脉的分型、(足母)趾静脉的分布规律及走行.采用计算机辅助解剖建模分析供区血供三维图像、受区缺损参数,根据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供区的手术设计.按设计方案施行游离(足母)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术. 结果 64排双源螺旋CT能良好显示躅趾静脉的大小、分布规律及走行,(足母)趾静脉分深、浅两组,其中浅静脉管径粗大,是(足母)趾的主要回流静脉.(足母)趾趾背静脉起自甲床的静脉丛,其沿趾背后行至跖趾关节附近,组成3~4支跖背静脉后注入足背静脉弓,其走行规律遵循:集中→分散→交通→再分散的形式.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在内踝前沿小腿内侧上升,收集3条较大的属支:内踝支-小腿前支-小腿外侧支.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缘,绕外踝后方上行至小腿后面,后注入静脉. 结论 应用(足母)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明确(足母)趾静脉的走行及分布规律,结合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手术设计,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从而提高(足母)甲瓣移植术的成活率.

  • 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背侧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魏鹏;陈薇薇;沈华军;梅劲;周佳鑫;余雅玲;李学渊;王欣

    目的 探讨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背侧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远端皮肤缺损方法的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对31例31指指端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背侧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于指远侧指间关节处尺背侧或桡背侧设计皮瓣,皮瓣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血供,并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手指感觉,供区于上臂取全厚皮片游离植皮覆盖. 结果 术后31指创面修复皮瓣及供区植皮均存活.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理想,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优良,两点分辨觉平均为3.49~6.43 mm,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平均为53.94°~73.72°,近端指间关节活动度平均为77.31°~ 101.89°. 结论 采用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背侧支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远端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知名动脉、神经,供区损伤小,皮瓣血流符合生理,血供可靠,并能重建感觉且不影响指间关节活动度,是指端缺损一种理想的手术修复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187例

    作者:周绍勇;张航;唐林俊;陈浩贤;王海军

    自2001年至2012年,我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及足部创面187例,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本组187例,男129例,女58例;年龄4 ~ 69岁,平均29.8岁.创伤致下肢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外露156例,下肢慢性溃疡31例.146例创面伴不同程度感染,全部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

    关键词:
  • 改良掌背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周飞亚;蒋良福;宋永焕

    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对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掌背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15例,并行3~9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5例15指,男11例,女4例;年龄19 ~ 53岁.碾压伤10例,切割伤2例,组织块再植坏死1例,热压伤2例;手指缺损面积为5.0cm×2.0cm~6.0m×3.0cm,创面均伴有指骨、肌腱外露,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皮瓣旋转轴点为近节指骨背侧近端,相当于指蹼边缘平面,该点为掌背动脉远端与指掌侧总动脉相互吻合的位置[1].

    关键词:
  • 壳聚糖对家兔动静脉内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鄢艳;郑婕;谢建军;苏晓霞;吕金雷;肖俊;陈钦开

    目的 探讨壳聚糖对家兔动静脉内瘘(AVF)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方法 建立家兔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内瘘模型,1个月后取AVF处血管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VSMCs,成功培养的家兔VSMCs用于实验.细胞随机分组:①正常对照组.②高浓度血清组:分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5%、10%、20%)作用于家兔VSMCs 48 h,建立家兔VSMCs增殖模型.③壳聚糖组:高浓度血清(20%FBS)作用于家兔VSMCs,不同浓度壳聚糖(10、100、500、1000、2000 μg/ml)处理细胞48 h;用1000 μg/ml壳聚糖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48 h).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VSMCs的PCNA和TLR4/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PCNA和TLR4 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TLR4和NF-κB表达及分布.结果 与5% FBS组比较,20% FBS组VSMCs中PCNA和TLR4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不同浓度壳聚糖干预后,20% FBS培养的VSMCs中PCNA和TLR4 mRNA水平下调,同时PCNA、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均P<0.05).家兔VSMCs中TLR4主要表达在胞浆;NF-κB主要表达在VSMCs的核内.与正常组比较,壳聚糖干预后VSMCs中TLR4及NF-κB免疫荧光明显减弱,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 结论 高浓度血清可诱导VSMCs增殖.壳聚糖可抑制家兔VSMCs增殖,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TLR4受体,降低下游因子MyD88和NF-κB的表达有关,提示用壳聚糖做血管外支架,可能成为防治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的新方法.

  • 刀刺伤导致坐骨神经损伤合并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周智;左文山;谢跃

    患者男,20岁.因“刀刺致左大腿出血、疼痛伴左足感觉活动受限2h”收住我科就诊.患者刀捅伤左大腿后方,当即左大腿后方出血、疼痛,当地医院给予简单包扎后来我院,查体:血压90/45 mmHg,脉搏110次/min,面色苍白,左大腿中上段后方正中可见长约3 cm破口,已经加压包扎,左足麻木、下垂、不能背伸.诊断:创伤失血性休克;左大腿刀刺伤伴血管、神经损伤.输血补液的同时行急诊手术,将伤口上下延长后给予出血点止血,到深部可见坐骨神经断裂,股深动脉发出包绕股骨的穿动脉有破裂,出血呈活动性.常规寻找及出血点给予结扎止血,然后吻合断裂的坐骨神经.

    关键词:
  • 超声微泡体外转染NT-3基因的神经干细胞治疗大鼠失神经肌萎缩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马肃霜;肖颖锋;陈芸;万圣祥;宫琳;严飞

    目的 探讨体外利用超声微泡转染技术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大鼠失神经肌萎缩,观察大鼠胫骨前肌肌湿重及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A组:将微泡造影剂与NSCs孵育培养并行超声辐照,之后体内移植;B组:微泡造影剂、NT-3蛋白与NSCs孵育培养并行超声辐照,之后体内移植;C组:携NT-3基因片段的质粒、微泡造影剂与NSCs共同孵育并行超声辐照,之后体内移植;D组:NSCs完全培养基体内移植作为空白对照.6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右胫骨前肌,通过计算其湿重、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及运动终板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治疗组(C组)的胫骨前肌湿重(患侧/健侧为0.337±0.047)及较其它对照组有一定改善(A、B、D组分别为0.075±0.030、0.306 ±0.023和0.235±0.019)(P<0.05);电镜结果提示该组肌肉萎缩情况减轻. 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能够在形态学方面改善失神经肌萎缩,为细胞移植或基因靶向治疗失神经肌萎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

    作者:林涧;陆骅;郑和平;林加福

    目的 探讨与评价胭窝直接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吻合规律;设计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腘窝部软组织缺损7例. 结果 胭窝直接动脉穿支于膝关节平面上7~11 cm处起于腘动脉上段后壁,经半腱肌与股二头肌间的肌腔隙(相当于腘窝上角)浅出,沿股后中线上升,其末端与股深动脉(第1~3穿动脉)皮穿支、闭孔动脉穿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皮穿支吻合.临床应用7例中,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因蒂部周围携带过多组织导致皮瓣血供不足,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创面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皮瓣及蒂部外型美观、不臃肿,膝关节伸屈基本正常. 结论 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腘窝、膝周软组织缺损.

  • 显微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及头颈部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蔡志刚;孙坚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已成为口腔颌面及头颈部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核心技术.该领域的游离组织移植包括皮瓣、骨、单一器官以及神经、肌肉移植等.其中常用的是吻合血管的皮瓣、肌瓣以及骨瓣等单一组织移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组织移植.其主要优点包括:①即刻稳定的关闭创面,重建组织缺损,达到更好的外观和功能重建.②适于两组人员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③大限度减少了供区损害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展游离皮瓣移植技术至今,这项技术成功率已大幅提高,目前有经验的显微外科医生一般能达到95% ~99%[1].

    关键词:
  • 下颌下腺游离移植中的供区和受区静脉的选择

    作者:廖贵清;张思恩;苏宇雄;郑广森;梁玉洁

    目的 针对自体下颌下腺血管化游离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在总结外科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其供、受区静脉特征,探讨选择不同回流静脉的手术方法. 方法 200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48例(52侧)重症干眼症患者行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手术中,先探查受区动、静脉,然后制备同侧下颌下腺供移植.制备过程中,重点观察静脉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回流静脉. 结果 48例(52侧)移植腺体,成活45例(49侧).供体静脉选用面前静脉者39侧,颌外动脉伴行静脉12侧,腺门静脉1侧.受区静脉以颞浅静脉为主,共41侧,颞深静脉6侧,5侧以静脉的搭桥方式吻合于颈部.5例移植腺体出现静脉危象,重吻静脉后,2例腺体抢救成功.术后经7~ 144个月观察随访,患者角结膜干燥症状明显改善,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 自体下颌下腺血管化游离移植治疗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手术中,供体静脉可选用面前静脉者、颌外动脉伴行静脉及腺门静脉,受区静脉以颞浅静脉为主,也可选择颞深静脉及静脉搭桥等方式.

  •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的分类和修复重建

    作者:孙坚;沈毅;李军;吴逸群;张陈平;竺涵光;张志愿

    目的 回顾分析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88例,按颅颌面缺损冠状位上硬脑膜、颅底骨和面部组织缺损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硬脑膜无缺损者(37例)无需修复,对于可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5例)直接缝合;对于无法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6例)采用大腿阔筋膜(2例)、颞肌筋膜(2例)、颅骨骨膜(1例)或人工硬膜补片(21例)修复.58例颅底骨缺损分别采用钛网(57例)、游离髂骨(1例)、颅骨(2例)或Medpor(1例)进行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局限性缺损选用邻近颞肌系统瓣(36例)、胸锁乳突肌瓣(6例)以及翼内肌瓣(2例)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广泛缺损则选用背阔肌肌皮瓣(26例)、胸大肌肌皮瓣(1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5例)、股前内侧穿支皮瓣(1例)等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 结果 组织瓣转移的成功率为100%,术后4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发生局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于术后7~10d发生颅内感染,经积极对症处理无效而死亡.总并发症率为9.1%,死亡率为2.3%. 结论 硬脑膜的水密修复、颅底的骨性重建和血供良好的组织瓣覆盖能够成功地重建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的缺损.应根据缺损的程度和解剖部位来选择合适的局部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

  • 旋股外侧血管嵌合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在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龚朝建;王铠;张胜;谭宏宇;朱兆夫;刘金兵;任振虎;吴汉江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血管嵌合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行旋股外侧血管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66例,术中解剖观察旋股外侧血管皮穿支的分布、数量、类型及来源;回顾并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0月应用旋股外侧血管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29例,其中颊部26例,口底-颏部2例,鼻底1例. 结果 66例患者股前区共有旋股外侧血管皮穿支333支,平均5.0(1 ~9)支;股前外侧区有皮穿支282支,平均4.3(1 ~8)支,78.7%来源于降支,19.9%来源于横支,1.4%来源于升支,85.5%的穿支血管为肌皮穿支,肌间隙穿支占14.5%;38例患者股前内侧区存在旋股外侧血管皮穿支.29例嵌合皮瓣28例成活,1例坏死,成功率96.6%;所有患者随访6 ~ 36个月,术后供、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旋股外侧血管嵌合皮瓣设计灵活,适合于口腔颌面部复杂缺损的修复重建.

  • 全舌及近全舌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黄良斌;毛驰;王洋;张雷;郭传瑸;黄敏娴;俞光岩;彭歆

    目的 探讨全舌及近全舌缺损的修复方法,评价游离组织瓣修复全舌及近全舌缺损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999年3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四病区45例肿瘤切除术后全舌或近全舌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原发灶情况、T分级、N分级、修复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舌或近全舌缺损患者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3 ~ 77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灶的病理诊断分别为鳞状细胞癌41例、腺源性癌2例、肉瘤1例及透明细胞癌1例.修复方法为股前外侧皮瓣19例、前臂皮瓣18例、腹直肌皮瓣2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2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和腓骨瓣皮岛3例,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为95.6% (43/45).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术,住院期间均拔除气管套管,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8.1d.40.0%(18/45)患者出院时因吞咽功能障碍而保留鼻饲管. 结论 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全舌及近全舌缺损安全可靠,术后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 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244例

    作者:段维轶;徐中飞;刘法昱;张恩礁;代炜;戚忠政;谭学新;黄绍辉;孙长伏

    目的 探讨各种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患者共244例,统计游离组织瓣的应用类型、成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并发症等,并对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49块游离组织瓣中,243块组织瓣成活,6块失败,成功率为97.6%.共有13例出现术后血管危象,血管危象发生率为5.2%;其中动脉危象2例,静脉危象11例,经探查抢救成功挽救7例,挽救成功率为54%.共有73例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发生率为29.9%.股前外侧皮瓣为为常用的组织瓣,其次为腓骨肌皮瓣和前臂桡侧皮瓣. 结论 游离组织瓣对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是十分可靠的修复重建方法.

  • 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张雷;黄秀玲;单晓峰;卢旭光;蔡志刚;俞光岩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缺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间,1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同期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术中血管吻合选择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记录术中游离组织瓣类型、选用的供区血管和受区血管类型和口径、微血管吻合器的型号、记录血管吻合时间和吻合成功后即刻吻合口通畅情况,术后严密观察游离组织瓣血供情况,随访游离组织瓣成活情况. 结果 本组共完成游离组织瓣12例,包括游离腓骨瓣6例,前臂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2例,随访3~8个月,结果显示皮瓣全部成活.术中共使用微血管吻合器17只,均为端端吻合,包括单独静脉使用7例,动、静脉同时使用5例.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血管吻合的时间为4~ 10 min,平均6.8 min,吻合结束即刻检查血管通畅率为100%.1例动脉吻合使用微血管吻合器,发现吻合口漏血,更换吻合环再次吻合成功. 结论 微血管吻合器用于头颈部组织缺损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可以大大简化术中操作,保证吻合口通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