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중화현미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036
  • 国内刊号: 44-120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1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庞水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CTA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杨克勤;莫勇军;谭海涛;韦平欧;罗翔;林汉;梁旭权;许林;林鑫欣

    目的 探讨CTA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支蒂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对足踝部周围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患者,缺损面积10.0cm×5.0 cm ~ 17.0 cm×9.0 cm,应用小腿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术前将供区进行CT扫描,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供区动脉血供三维图像,明确小腿皮瓣血供的起源、走向、血管蒂长度、管径以及穿支点位置.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模分析供区血供三维图像参数,根据CTA技术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分别实施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11例,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皮瓣修复7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植皮处理13例.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经7~ 15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踝关节功能背伸15°~ 25°、跖屈30°~45°.供区均Ⅰ期愈合,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结论 CTA三维重建技术能客观反映供区小腿穿支皮瓣动脉血管情况.为术前手术设计及术中处理血管变异情况提供可靠依据,有利减少供区损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 人造血管动静脉端侧吻合移植手术71例体会

    作者:郑守华;张水军;宋燕;李建华;李捷;邱新光

    目的 探讨人造血管动静脉分流(AVG)血栓成因,分析如何保持其功能良好,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利用7-0 CV-7 Gore无损伤缝线在显微吻合放大镜下行人造血管动静脉端侧吻合移植手术患者共71例,其中男46例,女25例,年龄22~79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10年.回顾性分析AVG血栓性闭塞的成因.结果 71例患者中,功能良好的有56例,发生静脉血栓15例,占比21.1%.发生AVG血栓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3 ~ 78岁,透析年龄6个月~10年.血栓形成中,透析过程中反复低血压者12例(占80%),超滤过度1例(6.7%),穿刺后血肿形成压迫内瘘致闭塞1例(占6.7%).结论 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手术或射频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结合患者教育,减少透析超滤过多过快,是预防AVG内瘘闭塞血栓形成的重要预防措施.

  • 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

    作者:林立国;郑良军;周细作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4月至2016年2月,对2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切取皮瓣2.0 cm×2.5 cm ~ 4.5 cm×5.0 cm,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0~7.0cm,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结果 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5 ~ 25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远期随访植皮区耐磨,无破溃发生.结论 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显微外科分层和全层输精管吻合两种方法的比较

    作者:郝建伟;石红林;徐豪;刘洁;朱晓博;皇甫雪军;师晨阳

    目的 比较分析显微外科输精管分层吻合和全层吻合的效果.方法 2005年5月至2015年1月,58例输精管结扎术后患者,分层吻合组39例,年龄28~48岁,平均年龄(37±5.3)岁,输精管结扎术后2~23年,平均5年;全层吻合组19例,年龄29~48岁,平均(36±4.7)岁,输精管结扎术后3~ 20年,平均6年.输精管分层吻合组每层缝6针,共分3层分别为:①黏膜肌层;②肌层;③外膜及鞘膜.输精管全层吻合组为全层吻合,共6针,手术不放支架.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精液常规.结果 分层吻合的39例中38例输精管再通,手术时间2.3 ~ 4.7 h,平均(3.2±0.9)h.全层吻合19例18例获输精管再通;手术时间1.9 ~ 2.5 h,平均(2.2±0.2)h.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层吻合组2例局部出现硬结.分层吻合组29例配偶受孕,全层吻合组13例配偶受孕,组间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吻合组恢复输精管通畅的18例中出现3例继发性梗阻导致的无精症(P<0.05).结论 显微外科输精管分层吻合,由于更符合输精管解剖生理特点,对合整齐、严密,并发症少,是目前输精管吻合先进方法之一.

  • 自体Gracz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比较和分析

    作者:林新伟;赵茹;杨君

    目的 通过比较Gracz动静脉内瘘(Gracz AVF)与前臂AVF血流量的变化,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Gracz内瘘的意义.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选择已建立AVF的血液透析(HD)患者35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建立GraczAVF的13例患者,另一组为建立前臂AVF的22例患者,分别测量前臂AVF血流量、首选静脉血流量、备选静脉血流量、泵控血流量、内瘘的再循环率,观察内瘘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13例Gracz内瘘患者中,首选静脉血流量的平均数为(0.92±0.32) L/min,备选静脉血流量的平均数为(0.65±0.20) L/min,总血流量平均数为(1.55±0.42) L/min,22例前臂AVF的血流量平均数为(0.76±0.48) L/min.首选静脉、备选静脉血流量分别与前臂AVF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racz AVF总血流量显著高于前臂AVF的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例Gracz内瘘患者中:首选静脉与备选静脉的血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首选静脉血流量的变化会影响着备选静脉的血流量(r=-0.72;P<0.05);CO、CI、EF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达标率为92.31%,与前臂AVF的90.9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没有发现再循环.结论 在前臂、臂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资源耗尽或条件受限时,可以考虑将Gracz内瘘作为为自体AVF备选方案,也为HD患者的血管通道提供了新的选择.

  • 带掌长肌腱的控制皮下静脉属支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崔建德;刘学贵;杨俊贵;黄昱;杨帅智;陈禄

    目的 探讨带掌长肌腱的控制皮下静脉属支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中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19例19指复合皮肤、肌腱缺损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19 ~ 51岁(平均35.8岁),其中拇长伸肌腱缺损5例、拇长屈肌腱缺损3例,示指伸肌腱指背腱膜并侧束缺损4例、示指伸肌腱侧束缺损3例、中指指深屈肌腱缺损2例,环指伸肌腱侧束缺损2例,所有病例均复合皮肤缺损,缺损面积3.5 cm×2.5 cm ~ 7.5 cm×4.5 cm.在同侧前臂掌侧设计带掌长肌腱的控制皮下静脉属支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术后对19例病例进行6个月的随访,并观察皮瓣颜色、皮温、张力及根据TAM法疗效评定. 结果 19例19指皮瓣全部成活,3例出现局限性边缘张力性水泡,采取拆除局部张力大处2~3条缝线,水泡消失,1周左右肿胀渐消退,水泡干瘪塌陷,其余病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创面均无明显水泡.19例患者皮瓣外观、成活良好,其中16例来我院门诊随访6个月并根据TAM法进行疗效评定,优为5例,良为8例,中为2例,差为1例;3例患者进行3个月门诊随访后因工作地点转换而丢失,后一次随访时根据TAM法进行疗效评定均为中.结论 带掌长肌腱的控制皮下静脉属支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中疗效确切,有推广价值.

  • Free-style概念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设计及切取中的应用

    作者:胡浩良;李学渊;费剑荣;周晓玲;刘林海;王欣;陈宏

    目的 探讨应用Free-style概念设计及切取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的可靠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21例小腿或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小腿Free-style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以多普勒超声确定距离创面近的穿支,其中腓动脉穿支5例,胫后动脉穿支8例,胫前动脉穿支4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2例,未知名血管穿支2例,术中沿皮瓣一侧缘切开,确认穿支位置后,以此为皮瓣旋转点,设计螺旋桨皮瓣,大桨覆盖受区创面,小桨覆盖供区创面.术中发现动脉穿支与多普勒定位基本符合的12例,与多普勒定位相差小于2.0 cm的8例,明显不符合的1例,源血管不确切的2例,术中均及时修改设计.皮瓣切取面积7.0 cm×4.0 cm~16.0 cm×7.0 cm,11例患者供区直接缝合,10例患者供区取皮游离植皮.结果 18例皮瓣顺利成活,3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换药等处理后成活.术后随访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平整,供、受区外形满意.结论 应用Free-style概念设计及切取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无需考虑穿支血管的来源,增加了手术灵活性,能有效提高皮瓣切取成功率,且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

  • 应用指皮支链皮瓣逆行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7例

    作者:邓国权;邹锦考;莫艳萍;李江

    目的 探讨应用指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应用指皮支链皮瓣皮瓣修复近指间关节以远皮肤缺损17例,其中拇指2例,示指6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1例,切取皮瓣大小1.2 cm×2.5 cm~2.0 cm×4.5 cm,吻合神经的例数11例,为皮瓣内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指固有神经断端进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供区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1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正常,吻合神经的11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0 ~ 11.0 mm,皮瓣感觉能恢复至S2~S3,手指功能满意,供区外形及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指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切取方便,血液供应可靠,临床效果良好.

  • 胫后动脉皮支逆行交腿皮瓣与外固定器联合应用修复32例小腿难治性创面

    作者:熊洪涛;压水青;方锡池;魏瑞鸿

    目的 探讨健侧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皮支逆行交腿皮瓣联合外固定器应用于修复患侧小腿及踝、足部难治性创面的有关技术问题.方法 自2006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们对32例小腿难治性的复杂创面,采用对侧小腿胫后动脉皮支逆行皮瓣,移位至患侧修复难治性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切取面积15 cm×8cm~ 23 cm×13 cm,并以外固定器固定双小腿.术后21~26 d断蒂并拆除外固定器,并行随访.结果 皮瓣2例断蒂后末端坏死,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后痊愈.1例移位术后患侧足部创面与皮瓣结合部严重感染,经多次换药及清创后恢复良好.余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所有创面修复成功,无关节僵硬.术后随访3个月~2年,皮瓣成活质量好,功能正常,外形良好.结论 对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病例,外固定器固定联合应用胫后动脉皮支交腿皮瓣,可靠性较高.术中应注意细节处理,注意调节双下肢固定位置适当,皮瓣张力适宜,确保皮瓣血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足母)甲瓣游离移植术定点法改良设计及供区修复八例

    作者:赵军;朱爱剑;骆家伟;李建杭;陈海生;王家林;黄为冲;赵伟华;曾昕明

    目的 探讨(足母)甲瓣游离移植定点法改良设计及供区修复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应用游离移植定点法改良设计(足母)甲瓣修复拇指缺损及拇指脱套伤8例.供区采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5例,其中足底胫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3例,足背筋膜皮瓣带蒂转移修复2例.采用二期植皮3例.结果 8例术后获2~35个月随访,定点法改良设计的(足母)趾底舌状皮瓣位于右母趾4~6点(左(足母)趾6~8点)均处于足负重摩擦区.全部成活,血运好.宽度1.3 ~ 1.8 cm,平均宽度1.6 cm.触觉灵敏.供区趾保留原有长度,外形好.采用带蒂皮瓣转移或二期植皮成活顺利,术后趾体外观饱满.供足观察行走,跑步无明显异常.日常活动足部摩擦后,足部包括(足母)趾舌状皮瓣、带蒂皮瓣或植皮创面未发现有失活、破损、溃烂发生.结论 定点法改良设计(足母)甲瓣趾底舌状皮瓣位于足负重摩擦区,减少供区修复难度.供区采用带蒂皮瓣转移或二期植皮修复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 股方肌骨瓣移植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作者:陈坤峰;徐继胜;赵志坚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植联合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证实此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对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1例患者,手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满意后,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倒三角固定骨折.于股方肌止点处切取适合大小的股方肌骨瓣,沿股骨颈纵轴向头内及颈部开槽,将骨瓣插入股骨头内,无张力移植固定于股骨颈部.术后随访、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术后1~3年的随访,1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2.5分,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了Ⅰ期股骨头坏死,予以取出空心螺钉配合活血化淤药物应用,扶双拐不负重下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1年,股骨头坏死程度未进展,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3分.结论 股方肌骨瓣移植联合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能显著提高其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及骨不连的发生率,是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 四种不同入路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166例

    作者:邱成鲁;王永和;肖连东;商建军;李爱军;王玉亭;王喆

    目的 探讨经翼点、纵裂、额下、眶上外侧4种手术入路对前交通动脉瘤手术解剖暴露的便捷性、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6年3月166例术前已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Ⅴ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经翼点入路85例、纵裂入路47例、额下入路32例、眶上外侧入路2例.结果 16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致脑梗塞25例,慢性脑积水9例,尿崩症29例,精神症状14例,嗅觉减退32例,肺部感染19例,GOS预后分级良好93例,轻残33例,重残19例,植物状态13例,死亡8例.结论 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应根据术前动脉瘤的大小、指向及是否合并血肿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便于动脉瘤的解剖暴露、夹闭、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大程度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及颅内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 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18例

    作者:梁晓宗;萧志雄;尤庆国;吴伟炽;余超群;兰万利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应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患者18例.创面面积为6.0 cm×4.0 cm ~ 10.0 cm×6.0 cm,内踝胫骨远端骨缺损体积为6.0 cm×4.0 cm×1.5 cm~4.0 cm×3.0 cm×1.0 cm,外踝腓骨远端骨缺损体积为5.0 cm×3.0 cm×1.5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0 cm×6.0 cm ~ 12.0 cm×8.0 cm,髂骨瓣大小为6.5 cmm×4.5 cm×2.0 cm ~ 4.5 cm×3.5 cm×1.5 cm.结果 1例皮瓣于术后10 d出现边缘宽约1 cm坏死,经清创缝合后愈合,余17例皮瓣成活良好.移植髂骨块与受区骨融合时间平均为3.1个月.术后随访8~ 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溃疡发生.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性良好,关节无前后及侧方异常活动.末次随访时间至2016年5月,按AOFA随访时按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属优15例,良3例.结论 应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种植骨诱导活性材料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作者:王秀利;王义生;吴学建;赵璇;张毅;马源;李明;乔志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种植骨诱导活性材料联合微创粗通道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FHON)的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种植骨诱导活性材料联合微创粗通道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79例108髋.其中男65例,女14例,平均年龄29.5(20~50)岁.按病因分类:酒精性股骨头坏死54例66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4例20髋,激素加酒精性股骨头坏死11例22髋.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分期,Ⅰ-A、Ⅰ-B、Ⅱ-A、Ⅱ-B期分别为6、16、8、78髋.左侧43髋,右侧65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门诊随访,随访4 ~ 6(4.8±0.6)年.与手术前相比,各期别患者术后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各年龄段患者愈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长,愈合时间逐渐延长.Ⅰ-A、Ⅰ-B、Ⅱ-A、Ⅱ-B期的优良率分别为100%(6/6)、100%(16/16)、100%(8/8)、98.7%(77/78).X线片显示,粗通道内成骨现象明显,Ⅱ-B期有1例股骨头塌陷,其余均未塌陷.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种植骨诱导活性材料联合微创粗通道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肯定,尤以ARCO分期Ⅰ-A、Ⅰ-B、Ⅱ-A期患者为佳,ARCO分期Ⅰ-A,Ⅱ-A的效果好.

  • 两种手部带蒂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作者:夏雷;许玉本;张红星;李鹏;黄良库

    目的 观察应用两种带蒂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方法 此项前瞻性研究从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共有46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为除拇指外的手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将手指末梢血运差需要再植手术及皮肤缺损面积大于4.0 cm×3.0 cm的病例排除;并将所有患者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组28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组18例,术后对皮瓣的并发症、成活率、手的功能恢复及外观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掌背动脉穿支组和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组分别平均随访18、15个月,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掌背动脉穿支组修复指端缺损8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组修复指端缺损16例.掌背动脉穿支组修复指端缺损的8例患者中有2例早期出现静脉危象,2例出现皮瓣浅表坏死,其余病例均成活良好;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组修复指端缺损中有1例患者出现水疱:两组所有病例感觉恢复良好,掌背动脉穿支组两点辨别觉为6.0 ~ 9.0 mm,平均(7.1±0.5)mm;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组两点辨别觉为4.0 ~ 7.0 mm,平均(5.2±0.4)mm,两组均达到S3+级以上,但两组两点辨别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指指间关节活动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背动脉穿支组10例高出正常皮面5 mm,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组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掌背动脉穿支皮瓣和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血供安全、可靠,是修复手指缺损的理想皮瓣;对于手指指端缺损的修复,考虑到指端的感觉功能和外观,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优于掌背动脉穿支皮瓣.

  • 带蒂腓骨头瓣联合腓浅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

    作者:胡沣;赵光勋;方健;王海峰;夏添

    目的 探讨带蒂腓骨头瓣联合腓浅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9月,8例儿童外踝及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缺损,采用带蒂腓骨头瓣联合神经营养皮瓣进行修复.8例儿童年龄4~ 12岁,受伤原因中车轮绞伤4例、车祸伤2例、机器绞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5 cm~7 cm×9 cm.修复术后观察皮瓣、骨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1年内每4~6周复查一次,术后1年以上每6个月复查一次. 结果 8例患者外踝组织缺损均完成Ⅱ期修复,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皮瓣成活良好,移植骨愈合良好,未见移植骨骨化,术后6个月美国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结果: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踝关节稳定,平均活动度为(68±5.12)°,未见明显外翻畸形. 结论 带蒂腓骨头瓣联合腓浅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是行之有效的.

  • 延髓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刘开东;王汉东;樊友武;潘云曦;马驰原;丛子翔

    目的 探讨延髓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显微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5月共5例延髓实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除1例因梗阻性脑积水起病外,其余4例起始症状均为头晕、头痛伴枕颈部不适.从起病至就诊平均6.7个月,肿瘤大径平均(33.7±3.4) mm.手术均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5例均全切,术后均顺利拨除气管插管,并能正常进食,其中3例术后行气管切开.随访至2016年9月,5例均正常生活.结论 延髓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手术风险巨大,但显微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手段.

  • 邻近指蹼的多手指创面修复

    作者:金乾衡;巨积辉;侯瑞兴;徐磊;刘跃飞

    目的 探讨邻近指蹼的多个手指创面的修复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26例累及指蹼的多个手指创面的患者,采用4类不同皮瓣对其进行修复.应用足背皮瓣修复18例,其中2例为足背远端分叶皮瓣;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例;趾蹼皮瓣修复4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1例,共累及50个指蹼. 结果 2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植皮处理.6例足背皮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行分指、指蹼加深术.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伤情选用合适的皮瓣修复创面,能使患者手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的效果.

  • 趾甲皮瓣在指甲和手指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绍浦;周丕育;周健;李尚权;赵亮;黄振华;马元俊;苏期波

    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科采用趾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甲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21 ~ 56岁,平均年龄38岁;14例急诊入院,3例平诊入院.致伤原因:机器绞伤7例,热压伤2例,建筑重物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伤情:拇指Ⅰ型缺损[1]5例,拇指指甲陈旧性缺损2例,示、中、环、小指指甲、指端软组织缺损共7例,中指部分指甲及软组织缺损2例,环指部分指甲及软组织缺损1例.急诊行(姆)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7例,择期行(姆)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2例,急诊行第二足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5例,急诊行第三足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1例,亚急性行第二、三足趾趾甲皮瓣移植修复各1例.

    关键词:
  • 外源性VEGF对异位兔同种异体脱钙骨骨活性的影响

    作者:周立;侯建玺;周明武;谢书强;闫宇涛;王跃彬;宋力;宋健

    目的 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异位兔同种异体脱钙骨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中国白兔140只,雌雄不限,取20只作为供体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其余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脱钙骨加VEGF组)60只、对照组(同种异体脱钙骨组)60只.实验组将制备好的1.5 cm长同种异体脱钙胫骨段置于兔右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近隐动脉处,并用2根0.8 mm克氏针将其固定于股骨上,于其附近皮下植入一枚胶囊渗透压泵,泵内载有浓度为0.5 μg/ml的VEGF溶液200μl.对照组取等长同种异体脱钙骨同法置于兔右大腿相应部位.每组分别于术后0、2、4、8、10、12周处死10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观察及I型胶蛋白荧光强度检测,分析判断两组同种异体脱钙骨骨活化程度.结果 实验组同种异体脱钙骨逐渐被结缔组织膜包裹,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陷窝,并逐渐增多且加深,对照组陷窝相对少而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Ⅰ型胶原蛋白荧光强度分别在术后8周(47.57±3.50)、10周(45.07±6.02)达到峰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于血运丰富的肌间隙内经过10周可转变为活化骨,而施加外源性VEGF后,同种异体脱钙骨8周便可转变为活化骨,骨活化进程明显加快.证实了外源性VEGF可明显促进异位兔同种异体脱钙骨骨活化进程.

  • 失神经支配大鼠腓肠肌的演变及其miR-206和myoD表达的变化

    作者:余涛;王平;周翔;秦本刚;王洪刚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萎缩演变,探讨肌肉特异性miR-206及肌生成促进因子(myoD)在失神经性肌萎缩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应用40只SPF级SD大鼠建立后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模型,根据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时间按照既定标准随机分为0d组、1d组、7d组、14 d组和28 d组,每组8只.根据失神经支配的时间点切取实验侧和对照侧腓肠肌标本进行检测,通过测定腓肠肌的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评估腓肠肌萎缩的程度;并采用qPCR法检测腓肠肌中miR-206和myoD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中myoD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鼠实验侧腓肠肌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腓肠肌的萎缩程度逐渐加重,失神经腓肠肌肌腹逐渐减小,湿重比迅速下降,肌纤维横截面积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结构逐渐紊乱;失神经支配0d、1d、7d、14d和28 d组腓肠肌湿重比分别为0.99±0.04、0.92±0.07、0.68±0.11、0.39±0.06、0.27 ±0.07,肌纤维横截面积比为分别为0.99±0.02、0.96 ±0.04、0.51±0.09、0.34±0.08、0.23±0.03,除1d组外,其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支配后,腓肠肌中miR-206、myoD mRNA以及myoD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早期表达升高,失神经支配7d时达峰值,随后miR-206和myoD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总体上二者呈现的变化趋势相似.失神经支配0d、1d、7d、14 d和28 d组miR-206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4±0.06、0.34±0.04、0.68±0.04、0.49±0.07、0.25±0.03,myoD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1±0.06、0.49±0.09、0.93±0.06、0.66±0.03、0.39±0.04,除28 d组外,其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iR-206、myoD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支配0d、1d、7d、14 d和28 d组myoD蛋白相对表达量灰度比分别为1.03±0.05、1.06±0.06、1.42±0.10、0.66±0.13、0.24±0.07,除1d组外,其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yoD蛋白相对表达量灰度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1d、7d、14 d、28 d组)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比、miR-206、myoD mRNA、myoD蛋白相对表达量灰度比进行组间分析,发现1d组与7d组、1d组与14 d组、1d组与28 d组、7d组与14 d组、7d组与28 d组、14 d组与28 d组中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腓肠肌的萎缩程度与失神经支配的时间有关,随失神经时间的延长,肌萎缩程度逐渐加重;并且腓肠肌中miR-206和myoD的表达规律相似,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调控关系.

  • 小型猪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的建立

    作者:赵刚;芮永军;糜菁熠;张雁

    目的 阐明小型猪旋髂深动脉(DCIA)及其穿支的解剖学特点,并构建基于第一穿支的腹外侧壁穿支皮瓣模型. 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取小型猪6头,放血处死后颈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溶液并冷冻固定,切取躯干部体被组织X线摄影,测量双侧DCIA主干及其第一穿支的解剖学参数.另取小型猪6头,全身麻醉下在两侧腹外侧壁设计以DCIA第一穿支为蒂的超面积矩形岛状皮瓣,皮瓣游离后原位缝合并观察1周内的血运变化,坏死界限明确后测算成活面积,并对皮瓣血管作明胶-氧化铅造影,分析血管体区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分析左、右两侧血管解剖学参数及皮瓣成活面积. 结果 DCIA主干参数:血管体区面积、穿支数量、起始处和发出第一穿支处的口径及至第a穿支处的长度,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a穿支动脉参数:起始口径、至髌髂连线距离、至髂前上棘的垂直距离、至髌骨的垂直距离、髂髌距离比,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活体皮瓣在1周后均出现远端坏死,左、右两侧皮瓣成活面积占比分别为77.16%和7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血管造影显示旋髂深动脉血管体区内穿支均有显影,皮瓣坏死发生在血管体区以外的区域. 结论 小型猪两侧DCIA及穿支动脉解剖恒定、两侧对称,基于第a穿支的腹外侧壁穿支皮瓣模型成活面积稳定,可作为皮瓣病理生理学研究可靠的实验模型.

  •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和初步应用

    作者:左荣跃;史增元;尹维刚;陈一勇;毛海蛟;刘振新;俞淼

    目的 探讨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的解剖与手术方法.方法 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缝匠肌的动脉来源、外径、走形、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尸体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肌内动脉吻合.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结果 营养动脉呈节段性进入缝匠肌,相邻节段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节段动脉发出皮动脉和肌皮动脉营养缝匠肌及表面皮肤.隐动脉营养缝匠肌下2/5段,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为逆行缝匠肌皮瓣的供血动脉.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临床应用该肌皮瓣2例,肌皮瓣切取范围7 cm×18 cm ~ 12 cm×25 cm,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7~ 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肿胀、破溃、骨折愈合,皮瓣外观较为满意.结论 逆行缝匠肌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手术简便,是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循证护理在预防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

    作者:郑雪红;楼依琼;王秀丽;史定妹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通过确定问题、寻找循征支持、应用证据和效果评价等步骤,对我院手足与显微创伤外科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48例组织移植与再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降低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移植与再植组织成活率方面的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发生术后血管危象2例,其中动脉危象1例,经动脉探查移植前臂浅静脉,一次通血,移植成功;静脉危象1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总救治成活率为100%.结论 实施循证护理可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移植与再植组织成活率.

  • 对《MBCMA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指南(2016征求意见稿)》的浅见

    作者:刘会仁;刘家寅

    经过30多年的临床应用和检验,股前外侧皮瓣获得“万能皮瓣”之美誉,这是我国对世界显微外科突出贡献之一.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制定了《MBCMA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指南(2016征求意见稿)》[1](下文称《指南》),必将对统一认识、规范应用、提高治疗效果起到积极的意义.该《指南》在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基础上,将该皮瓣多年发展的成果吸纳进来,概括性很强,反映了绝大多数股前外侧皮瓣的新进展,是继承和发扬的指南.但也感到,作为《指南》,有综述形式,在细节、整体结构上尚有待完备、需要补充,在概念上有待充实和提升.愿就此发表自己的拙见.

  • 对《MBCMA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指南(2016征求意见稿)》的一点拙见

    作者:张敬良;雷彦文;谢振荣

    拜读《MBCMA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指南(2016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后,与杂志社老师和同行有所沟通、交流,杂志社希望我们能把意见整理成文.被称作“万能皮瓣”的股前外侧皮瓣[1],经显微及整形外科医生30多年的临床应用,其独特的综合性优势得以较全面的挖掘与发展,为规范及指导股前外侧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由MBCMA发布、凝聚了多位专家心血的《指南》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归类,这对临床医生在股前外侧皮瓣的合理应用上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在此勿需多言.本文基于和平外科医院手外科在此领域的多年临床经验和研究,提出对《指南》中某些内容的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指南》.

  • “带蒂穿支皮瓣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专家共识

    作者:刘元波;王欣;张世民;章一新;唐举玉;糜菁熠;汪华侨;张春;顾立强;陈宏;章伟文;徐永清;魏在荣;高伟阳;梅劲;王健;刘小林;穆广态;唐茂林;徐达传;侯春林

    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修复重建领域常用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之一.除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外,各种带蒂穿支皮瓣也是常用的转移方式,依据创面周围穿支血管的自由设计穿支皮瓣(free-style perforator flap)[1]在临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带蒂穿支皮瓣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V-Y推进和螺旋桨旋转(perforator-pedicled propeller flap)[2].带蒂穿支皮瓣设计灵活,除降低供瓣区损害外,还可降低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但其并发症亦不少见[3-5].Bekara等[4]通过55篇文章对游离皮瓣(1226例)与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302例)进行了对比回顾,但却仅仅涉及下肢的修复重建.直至目前,关于皮瓣并发症的分析,多以局部或某种皮瓣为主.尚未见具有代表性的、全面与系统的大样本综合分析报道.因此,本文不便列举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主要以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为例,讨论“带蒂穿支皮瓣”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区直接闭合的可靠切取宽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卿黎明;贺继强;唐举玉;吴攀峰;周征兵;俞芳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区直接闭合的可靠切取宽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科完成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49例,分为供区直接闭合组135例与不能直接闭合组14例.采用ROC曲线分析皮瓣供区的可靠切取宽度.在149例患者中,随机收集其中79例患者的相关基本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卧床时间、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的中点平面的大腿周径、皮下脂肪厚度以及采用“皮肤提捏法”评估供区的皮瓣可靠切取宽度.采用线性回归法评估影响供区的大皮瓣可供切取宽度的相关基本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纳入的病例中供区直接闭合135例,需要局部带蒂皮瓣、植皮或皮肤延展器闭合创面14例.采用ROC曲线分析提示皮瓣切取宽度小于8.75 cm是供区能够直接缝合的合适界限.“皮肤提捏法”估计的皮瓣可靠切取宽度为(8.37±1.67) cm,其中男性的皮瓣可靠切取宽度为(8.55±1.65) cm,女性为(7.42±1.5) c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提捏法”估计的皮瓣可靠切取宽度与大腿周径的比率(W/C%)为(17.23±3.84)%.W/C%与皮下脂肪的厚度(R=-0.299,P<0.05)、体重指数(R=-0.21,P<0.05)呈负相关.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的切取宽度小于8.75 cm是供区能够直接缝合的合适界限.患者的体重指数与供区皮下脂肪的厚度是影响皮瓣大可靠切取宽度的重要因素.

  • 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高顺红;符健松;张净宇;胡宏宇;于志亮;于俊;周彤;倪玉龙

    目的 探讨以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科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2 ~ 51岁,其中左侧3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5例为车祸伤,7例为重物砸伤,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合并骨折、神经、血管、肌肉损伤10例.创面面积9.0 cm×5.0 cm ~ 22.0cm×9.0 cm,术中切取大小为11.0 cm×7.0 cm ~ 24.0 cm×11.0 cm、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 24个月.质地柔软,外形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术后8个月,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感觉恢复至S2~S+3,供区无瘢痕挛缩及色素沉着.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是修复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股前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

    作者:滕云升;梁高峰;文波;贾宗海;智丰;吴勐;郭永明;段超鹏;张满盈;许平安;董俊文;马志雄

    目的 探讨股前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游离股前皮瓣供区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对8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行清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供区行局部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9.0 cm×6.0 cm~ 20.0 cm×1 1.0 cm,穿支接力皮瓣面积7.0 cm×3.0cm ~ 12.0 cm×7.0 cm.结果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接力穿支皮瓣成活,1例皮瓣术后远端尖部发生部分坏死,经局部转位皮瓣后创面愈合,余伤口一期愈合,患者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结论 穿支接力皮瓣血功可靠,切取部位不变,供区直接闭合,不需植皮,对于供区小面积缺损,是一种高效、快捷的修复方法.

  •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何晓清;朱跃良;徐永清;范新宇;王腾;董凯旋;冯凡哲;杨曦

    目的 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 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 ~ 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例、足踝部21例、上臂1例、前臂19例和手9例.回顾性分析皮瓣修复的作用特点及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进行皮瓣移植时,可同时发挥如下作用:①修复主干血管缺损,重建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②保留受区血管的完整性,防止远端血运损害(7例);③重建受区血管连续性(29例);④保护血管吻合口,同时保留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⑤避免受区血管深在、端侧吻合困难(8例);⑥平衡血流压力,皮瓣供血更符合生理特点(15例);⑦串联额外组织瓣,完成复杂重建(4例).术后3例发生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因深部感染并肾功能不全,截肢1例.伤口局部感染3例,伤口裂开2例.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色泽良好.供区局部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结论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具有多种修复功能,在四肢修复重建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

    作者:常树森;金文虎;魏在荣;徐达传;王波;孙广峰;唐修俊;聂开瑜;曾雪琴;王达利

    目的 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真皮的位置(入皮点,P'点).据此我们在大腿原髂髌线(A线)的后侧增加B线(髂前上棘-股骨外上髁)、前侧增加C线(髂前上棘-髌骨上缘中点).结果 58例术前和术中发现所有穿支均位于A线上或A、B线之间,未见穿支位于A、C线之间,穿支离开肌膜向前内侧走行,穿支血管皮下段(P点与P'点之间的距离)为(2.02±0.23)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股直肌肌支,未见股直肌肌皮支.采用一线法设计20例,两线法设计12例,三线法设计26例.结论 优化的三线法设计有利于对股前外侧区穿支探测、降低术中损伤入皮点穿支血管,使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简单、可靠.

中华显微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1997 04
199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