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桡管综合征误诊为肱骨外上髁炎2例分析

    作者:王朝晖;赵琪

    桡管综合征是指桡神经在桡管内受到压迫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指不伴骨间后神经瘫痪的神经卡压.发病前患者多无明显的创伤病史,症状逐渐出现.可突发或逐渐发生,病情进展缓慢,可长达数月、数年.2007年我科收治2例桡管综合征患者,均早期误诊为"肱骨外上髁炎",现报告如下.

  •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廖文波;洪嵩;安荣泽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存在的卡压部位,为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观察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的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神经卡压的影响.结果旋后肌管上下口均由腱性组织构成,其宽度分别为13.8±3.2mm和6.1±1.5 mm,容易对骨间后神经形成卡压,此外,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也可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旋后肌管上下口、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均可对骨间后神经形成卡压,手术前应对卡压位置作出准确定位;若手术中所见的病理形态改变不能解释病情时,应考虑到在其它部位存在卡压的可能,并予以探查和减压.

  • 骨间后神经卡压的电生理诊断探讨

    作者:田东;廖晓辉;韩峰;顾玉东

    目的:寻找骨间后神经受压的电生理诊断指标.方法:通过电生理检查,共确诊骨间后神经受压患者20例,观察其支配肌电生理指标.结果:20例骨间后神经卡压病人100%均见自发电位,50%有前臂运动传导速度(MNCV)减慢,70%有潜伏期延长,80%有AMP降低.结论:电生理检查能够为骨间后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解剖

    作者:齐聪儒;庞子轩;王冰

    目的: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6例,显露骨间后神经后分别测量骨间后神经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与桡骨头的距离、与髁间线的距离、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以及桡骨茎突与髁间线之间的距离.结果:骨间后神经的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且与该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0±2.1)mm、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平均为(18.4±3.5)mm、与桡骨头的距离平均为(52.8±4.9)mm、与髁间线的距离平均为(60.3±15.8)mm,髁间线与桡骨茎突尖端的距离平均为(229.2±18.7)mm.结论:髁间线下方约60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mm处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即骨间后神经起始处的定位标志,本实验可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 骨间后神经的解剖定位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旺兴;利春叶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以下简称PIN)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有关PIN及分支与骨间后动脉(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以下简称PIA)关系的资料.结果:比例定位与横、纵线性定位相结合是一种更能准确定位PIN方法.结论:了解我国成人PIN的解剖学特点,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解剖学资料.

  • 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1例报道

    作者:王小健;苏云星;宋洁富;常峰

    旋后肌综合征也称骨间后神经麻痹或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骨间后神经即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综合征即此神经在前臂近端背侧被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的症状与体征.我院应用保守疗法治疗1例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针刺治疗旋后肌综合征

    作者:徐野根;张建华

    针刺手三里、上廉、下廉、合谷穴治疗旋后肌综合征10例,其中治愈率40%;好转率40%;无效率20%.总有效率为80%.

  • 桡神经深支卡压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作者:李云峰;康春雨;郑辉

    桡神经向下至肱骨外上髁的位置分为浅支和深支,桡神经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后改名为骨间后神经,这个过程就要经过桡管、旋后肌腱弓、旋后肌下缘等狭窄区.而在这些部位容易卡压而导致肘外侧痛,故本文主要探讨狭窄区的局部解剖,希望从这个角度解释桡神经深支及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原因,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 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雷;董震;张成钢;陈亮

    目的 通过对桡神经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显微解剖,为旋后肌肌支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设计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佳手术入路.方法 选择13侧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肘以远桡神经及各肌支,记录旋后肌肌支及骨间后神经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直径.结果 旋后肌肌支一般有3支,旋后肌Frohse弓近端2支,旋后肌肌管内1支,管外肌支恒定,可直接与骨间后神经缝合,且口径匹配.结论 旋后肌肌支可用来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神经移位方式.

  • 带蒂骨间后神经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培吉;路来金;江波;周凯龙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支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观测18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中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尺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示指固有伸肌支、终末支的神经束数目、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和强行分离长度.以带血管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为桥接神经,模拟带血管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术.结果 示指固有伸肌支横径为[(1.10±0.24)mm,(x)±s,下同],有髓神经纤维数为(618±76)根;尺神经深支直径为(2.04±0.42)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342±120)根;鱼际肌支直径为(1.62±0.36)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088±95)根.示指固有伸肌支走行恒定,具有一定的横径和一定数目的有髓神经纤维,可携带血管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结论 应用带血管蒂的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肌支术式可行,为临床尺、正中神经高位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 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一例报告

    作者:

    骨间后神经卡压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单纯的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则罕见.我科于2002年11月8日收治1例骨间后神经尺侧支卡压,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

  • 骨间后神经拇长伸肌肌支损伤

    作者:赵德伟;郭林;于小光;谷翔宇

    从1992年9月至1995年5月,我们对4例外伤性骨间后神经拇长伸肌肌支损伤,进行了显微外科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 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

    作者:孙焕建;夏春林;朱文峰;吕成堂

    目的:探讨一期修复锐器致前臂肌肉神经损伤,大程度恢复前臂伸肌功能.方法:在应用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的解剖基础上,对36 例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进行一期修复.结果:36 例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一期修复后,手术满意度31 例(86.11%).结论:熟悉骨间后神经的解剖学特点,一期修复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

    作者:孙焕建;董红华;夏春林;朱文峰;朱赤

    目的 进行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为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40侧成人上肢尸体标本,测量骨间后神经自分支起点至旋后肌远侧缘之间的距离,并记录其分布于各个肌肉的分支长度和数量.结果 前臂骨间后神经穿出旋后肌后分出较多短分支和一支较深的长分支.结论 熟悉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的解剖学特点将有助于指导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

  • 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治疗体会--附五例报告

    作者:徐新华;童宏华

    我院1999~2000年收治骨间后神经损伤病人5例,经手术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20~35岁,其中右侧3例,左侧2例.刀刺伤3例,骨折并挠骨小头脱位2例.其中2例在清创中发现骨间后神经离断.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伸指运动障碍.伤后立即缝合2例,1~3个月探查3例.

  • 不显露骨间后神经治疗桡骨中上段骨折

    作者:郭树章;任先军;蒋涛

    前臂上段手术致前臂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自2003年本院采用后侧显露途径,自桡侧腕长短伸肌间进入,不显露骨间后神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良好效果.

  • 经指伸肌劈开入路治疗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

    作者:翟利锋;陈亿民;许桦;毕大卫

    目的:探讨经指伸肌劈开入路治疗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3例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1~64岁,中位数34岁。左侧6例,右侧7例。跌倒摔伤6例、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中位数7 d。采用经指伸肌劈开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并观察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5个月。术中未发生骨间后神经和尺外侧副韧带损伤,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和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旋转功能较差,考虑与骨折粉碎较重、功能锻炼开始较晚有关。末次随访时按照 HSS 肘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7例、良5例、一般1例。结论:经指伸肌劈开入路既能充分显露桡骨头前部骨折块,又能有效避免术中损伤尺外侧副韧带,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

    作者:李伟;刘建惠;王爱国

    目的:分析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1-2015-10手术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神经卡压的病因、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38例均随访6~18个月,30例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8例恢复效果欠佳,再次行肌腱转位术治疗,伸指功能恢复理想。结论旋后肌浅层Frohse腱膜弓、旋后肌肌管,骨间后神经周围腱鞘囊肿等压迫是引起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期手术探查、松解治疗骨后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方法确切、有效。

  • 注射性骨间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与诊治

    作者:赵玉华;董才宽;蔡华;周卫松

    近年来,局部封闭对骨软组织痛性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封闭药物的升级,封闭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得到医患的亲睐,但普及化的诊治亦带来了多发的医源性损伤.我院于2010年-2012年收治局部封闭药物性骨间后神经损伤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55~65岁,平均60岁.注射部位均位于肘下桡侧痛点.注射过程中均无刺伤神经的反射,均于注射后第2天出现桡神经深支瘫痪的症状,均进行性加重.

  • 旋后肌管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红梅;李素云;彭田红

    目的 研究旋后肌管的结构与自身比例定位,为临床手术诊断和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36侧成人上肢标本旋后肌管的的形态特点及在前臂的自身比例.结果 旋后肌腱弓16%为腱性,22%为膜性加肌性,62%为腱性加膜性结构,长为7.9±3.8 mm,宽9.45±3.2 mm,厚度为0.7±0.3 mm.旋后肌管上口、下口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与前臂的长度比值分别为0.19、0.26,投影于前臂的上1/5点及上1/4点.结论 旋后肌腱弓的形态特点及旋后肌管上口、下口在前臂的自身比例定位可为骨间后神经卡压征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