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初贵珍

    目的:探讨超声与传统解剖定位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26例次深静脉置管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的区别.结果:超声定位下40例患者中39例穿刺成功(均为颈内静脉),1例失败,超声定位患者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5%(1例因导丝植入困难,改为传统锁骨下穿刺),平均穿刺次数为1次,穿刺时间平均8min,误穿动脉0例,气胸0例,静脉血栓0例;186例传统解剖定位,10例失败(穿刺次数超过5次),成功率91.4%,穿刺次数1~4次,平均在2.2次,穿刺时间15~22min,气胸1例,动脉5例,气体栓塞0例.结论:超声定位深静脉穿刺所需时间短,穿刺过程并发症少,穿刺数次少,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

  • 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作者:童武兰;张珑琼;欧云娜;秦乐;高永翔

    三焦概念早源于《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中关于三焦的解剖定位描述不甚详细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历代医家对此也是莫衷一是,随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众多学者及医家结合现代研究提出了诸如油膜论、管道论、淋巴系统、空间通道论等诸多观点,但均未形成统一概念.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提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 股骨转子下区解剖定位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湘;张铁良;朱光宇

    1966年,Fielding等[1]首次提出关于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学定义,即从股骨小转子的上界到其以远的3英寸处为股骨转子下区.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作者根据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和力学因素,并以涉及到股骨小转子的原始骨折线的位置为依据,提出了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分型.

  • 成年女性八髎穴解剖定位初探

    作者:田金玉;宋华平;肖应奎

    选取15块发育正常的形态结构完整的成年女性骶骨标本进行骶后孔与骶正中嵴距离、相邻骶后孔中心间距离的测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作为八髎穴体表定位的解剖学客观依据.发现上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2.08±0.19)cm,次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75±0.12)cm,中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59±0.15)cm,下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56±0.15)cm;S1-S2平均间距为(2.36±0.31)cm,S2-S3平均间距为(1.98±0.23)cm,S3-S4平均间距为(1.71±0.18)cm.认为临床八髎穴定位首先要确定次髎穴.

  • 基于FreeSurfer面数据的网格点脑分区定位及其可视化

    作者:袁现坤;李淑宇

    大脑形态学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一个活跃而重要的研究课题。脑解剖区域的可视化定位在脑形态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解析 FreeSurfer软件在 MRI图像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脑皮质面数据,实现了一种判定大脑皮质面数据网格点解剖区域的精确定位方法,并通过 MATLAB软件对结果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方便脑形态学研究人员应用。

  • 骶髂关节及相关的解剖观测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伟元;李洪恩

    目的:通过骶髂关节及相关的解剖观测,为半盆脱位骶髂关节穿钉固定术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方法:观察成人干燥骨盆标本30付,并测量60侧穿钉时涉及的数据,以统计学方法计算出该组数据的国人正常值范围.结果:得出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钉点、方向、安全范围及深度.结论:掌握骶髂关节的相关解剖及进钉要点,对临床施行半盆脱位骶髂关节穿钉固定术具有指导意义.

  • 椎弓根定位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朝凯;张建平

    目的 参照椎弓根解剖标志定位,利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达到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连接内固定器,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 传统手术方式:暴露椎板、椎弓根生理窝、关节突、副突、横突,于椎弓根生理窝外缘咬平骨皮质,用椎弓根锥经咬平的皮质处与椎体终板平行呈内倾10°~15°角钻入椎弓根,到达椎体中央前中柱,置入椎弓根螺钉与连接器固定.结果 23例胸腰椎骨折手术病人,共138个椎弓根定位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R片结果显示:定位准确,达到预先设计定位要求.结论 尽管有C臂引导定位,但参照椎弓根解剖标志定位仍有现实的临床应用意义.

  • 正常成年大鼠窦房结的解剖学定位、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彭瑞云;刘燕青;高亚兵;姚斌伟;董霁;李永兰

    目的::窦房结( SAN)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哺乳动物心脏正常节律的起搏点、心脏自律活动的发源地,正常的SAN功能是心脏泵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不同种属动物的SAN尽管在功能方面非常相似,但在位置、形态、组织结构、细胞数目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SAN体积微小,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发现,实验中SAN组织取材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目的是保证SAN光镜和电镜组织取材的准确性,客观观察其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方法:(1)大鼠SAN定位及组织结构观察:采用二级Wistar成年大鼠20只,对右心房及与之相连的近段上腔静脉做水平连续切片,对切片行HE、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连续切片,定位SAN并观察组织结构。(2)大鼠SAN超微结构观察:采用二级雄性Wistar成年大鼠10只,依据SAN位置、组织结构特点分两步取材,经树脂定向包埋,半薄切片甲苯胺蓝预染,光镜下定位后,再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SAN超微结构。结果:(1)正常成年大鼠SAN位置和组织学特点:正常成年大鼠SAN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区及其以上的上腔静脉壁内,呈马蹄形/C形;大鼠SAN组织结构疏松,主要含有P细胞、T细胞和少量心房肌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含量丰富。(2)正常成年大鼠SAN超微结构特点:甲苯胺蓝预染半薄切片的方法简便迅速,着色效果好,可有效缩短定位时间。电镜观察显示,大鼠SAN内主要含有两种细胞。①P细胞:胞体小,胞浆丰富,细胞器和肌原纤维含量少,几乎不含肌节;②T细胞:胞体较P细胞大,细胞器含量较多,肌原纤维可见明显肌节。结论:成年大鼠SAN取材时一定要保留上腔静脉近心段;大鼠SAN电镜标本要注意取材的位置和包埋的方向,两步法前固定取材有助于大鼠SAN电镜标本的制作;大鼠SAN内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与人及其它哺乳类动物比较一致。

  • 颈椎后旁神经阻滞时意外抽出脑脊液2例

    作者:李莉;张宽平;吴悦维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是一种常用微创穿刺技术,借助影像学技术或凭借解剖定位,用注射器穿刺至各神经节、根、干或小关节处注入局麻药物等,达到消炎、止痛及调节神经功能的目的[1].但在神经阻滞穿刺过程中有可能穿刺不到位或位置偏差以及解剖结构变异等情况,尤其是颈部,稍有失误可危及生命,因此不可忽视.本文就我科l周内发生2例颈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时穿刺后回抽出脑脊液病例予以报告,引以为戒.

  • 子宫肌瘤18F-FDG PET-CT扫描阳性二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沈芸;向阳;冯凤芝;朱朝晖;万希润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是利用正电子示踪剂[如2-18F-2-脱氧-D-葡萄糖(18F-FDG)]选择性反映组织器官的代谢情况,同时利用CT图像对PET图像病变部位进行解剖定位,可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子宫肌瘤是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盆腔肿瘤,发病率为25%~35%.通常情况下PET-CT扫描子宫肌瘤病灶后不显示18F-FDG的摄取.有文献报道可利用PET-CT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进行鉴别诊断[1].本文报道了2例有子宫肌瘤病史、PET-CT扫描高度可疑恶性病变的患者,但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子宫肌瘤.

  • PET-CT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平鸿雁;翟建军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是一种功能显像,缺乏对病灶的解剖定位能力;而CT则能够进行准确的解剖定位,且能很好地进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发现小病灶。1998年,美国的Townsend和Beyer[1]把PET与CT融合在一起,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PET-CT一体机。2000年, Charron等[2]首先报道了PET-CT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同年, Beyer等[3]学者对110例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进行了PET-CT扫描,证实了全身PET-CT检查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及评价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PET-CT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临床,本文就PET-CT在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监测肿瘤复发及指导调整临床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 儿童腹腔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及鉴别

    作者:干芸根;谢娜

    腹部肿瘤按部位可分为腹腔(内)肿瘤和腹膜后肿瘤,以后者多见,现重点讲述儿童腹腔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及鉴别.儿童腹腔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不适、隐痛等,部分可并发急腹症.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术前可了解肿瘤的解剖定位、大小、形态,评价肿瘤与周围组织特别是血管的关系,对恶性肿瘤进行分期,还可评估术后肿瘤的治疗效果.

  • 192 颞骨内面神经瘤的解剖定位和放射学特点

    作者:王建玲

    面神经在颞骨内走行曲折并有骨管的限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这些都使放射学难以准确描述。高分辨CT和MRI的出现利于诊断颞骨内面神经各部位肿瘤。本文回顾分析了30年间88例面神经瘤解剖定位及各部位的放射学特点,并比较了MRI出现前后影像学的各自特点。……

  •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丁杰;李方祥;周敬滨;李永磊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过程中,骨道定位极其重要.以往的手术为了避免ACL与髁间窝顶撞击,胫骨骨道定位稍靠后[1,2],这样就做不到ACL的解剖重建,势必造成膝关节结构与功能异常,因此,熟悉ACL止点大小与解剖定位非常重要.股骨止点的骨性解剖标志研究较为明确——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3-4];胫骨止点的解剖标志较为复杂,尚无统一定论.本文主要就胫骨止点的大小以及解剖标志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积极谨慎地开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潘纪戍

    在影像学上对正常或病理的组织或器官做出解剖和功能性的诊断是很重要的,虽然在许多病例中仅用解剖性成像,如CT已经足够;但功能性成像,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在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重要性已日益增加,特别在CT诊断为可疑者中.但长久以来,由于PET图像缺乏有细节的、高分辨率的解剖,对所见到的功能性异常的解剖定位是不满意的.因此,同时进行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是非常实用的,有时是必需的.

  • 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的解剖定位方法研究

    作者:马惠萍;李新春;李峥

    目的 本文将探讨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解剖定位,从而提高临床根管治疗效果,终提高牙病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将100颗上颌第二磨牙标本进行预处理后,使用游标卡尺对标本各不同部位距离进行测定,之后使用日本Olympus耳鼻喉内窥镜系统对标本进行观察,并垂直于标本髓室底拍摄各髓室底图,将所拍摄图像存入计算机内进行角度测量.结果 100颗上颌第二磨牙标本发生第四根管口几率为39.00%、发生腭侧根双管几率为1.00%;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位于近中颊侧(MB)根管口舌侧,腭侧根管口中心点到近颊根管口中心点连线(MB-P)近中.结论 对患者进行上颌第二磨牙第四根管口明确定位,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根管治疗失败率,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经》对脑的认识及现代诠释

    作者:商洪才;陈静

    中医对脑的认识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管子*水地》就有了“脑”的记述,至《内经》成书后,对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部分脑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如《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在此基础上经后世不断发展,中医对脑的认识日趋完善,尤其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又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综述。1 解剖定位 《灵枢*邪客》云:“田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通过取类比象,将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强调人体的头是属天阳之位;《灵枢*骨度》记载成人头围为二尺六寸,前发际至后发际为一尺二寸。据上海华山医院等编写的《实用神经病学》记载,河南医学院和北京医学院按照古人同身寸折算方法,分别测得成人头围为二尺五寸五分,前发际至后发际为一尺一寸七分。这说明古人对成人头围正常标准的研究是很符合实际的[1]。《灵枢* 经筋》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说明当时已做过人体胚胎学研究,观察到脑的生成较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为先。又云:“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这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神经系统“锥

  • 中医五藏系统的功能定位

    作者:张启明;张毅;解君;王义国;张磊;于东林;刘保延;王永炎

    西医学将人体功能分到10个解剖系统,中医学将人体功能分到五藏系统.基于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着的人体,通过建立两种分类方法给出的功能之间存在的匹配关系,确认五藏系统的组成、特有功能和解剖定位.脾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对应消化系统的功能,肝脏的止血功能,运动系统骨骼肌的动力作用;肺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对应呼吸系统的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和发音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肾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对应泌尿、生殖、内分泌、造血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衰亡或变异细胞功能,运动系统骨骼的支撑作用;肝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对应神经系统的产生和传入感觉信号,传出运动信号调节躯体和内脏运动;心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对应脑的识别感觉信号,产生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和循环系统的体内物质运输功能.

  • 不同头位下超声与体表解剖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中的比较

    作者:张明;赵国胜;韩斌;徐铭军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体表标志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术患者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并探讨患者的佳头位。方法选择患者100例,取头部正中位、左偏30°和左偏大角度,分别测量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动静脉重叠率)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确定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与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法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m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法与超声定位法在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如果多次穿刺未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1 cm左右甚至更多,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误穿动脉的风险逐渐增高,应该尽量减少左偏角度完成操作。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作者:龚海荣;郑见;韩林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肌间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组(n=35),B组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n=35)。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完全起效所需要时间、辅助用药情况、并发症、麻醉效果。结果 B组与A组相比,麻醉完全起效时间缩短、麻醉作用时间延长、并发症(刺破血管)少、静脉辅助用药少、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针更为准确,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9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