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下挤压钉固定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效果

    作者:刘佳;陈广;李凤宇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或自体肌腱)移植,挤压钉固定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本组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6例ACL损伤患者进行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ACL,先后钻取胫骨、股骨隧道,屈膝120°由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之后引入双束同种异体肌腱(或自体肌腱)肌腱胫骨端、股骨端(沿肌腱间打入钉鞘形成双束)挤压钉固定,术后随访,采用Lyshlom功能评分、IKDC2000评分来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46例均获得随访,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分为(43.35±8.11)分,末次随访时为(87.60±5.47)分;术前IKDC2000评分为(46.45±16.54)分,末次随访时IKDC2000评分为(93.41±6.85)分.手术前后两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关节镜下挤压钉固定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 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研究

    作者:马晓辉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03~2017.07期间收治的3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行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其中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修复组21例,距腓前韧带单独损伤修复组9例.比较治疗前后AOFAS评分结果;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后足活动度;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在背伸、活动度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率为13.3%,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能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

    作者:曹海莹

    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构是一种基于 ACL 基础理论创新出来的手术方式。本文主要对 ACL 解剖重建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如何在关节镜下检查 ACL 原有的止点位置,测量止点的长度,选择合理的骨道位置,后介绍了该手术技术在临床运用中的评价结果。

  • 移位型Pilon骨折的治疗

    作者:陈兴民;冯明录;冯继川;蔡启卿

    Pilon骨折是指踝关节中立位受到轴向应力造成胫骨远端经关节面不同程度的爆裂性骨折.Ruedi和Allgower把Pilon骨折分为三型[1]:Ⅰ型劈裂骨折无关节面移位;Ⅱ型关节面严重骨折移位无粉碎;Ⅲ型胫骨远端压缩和粉碎性骨折.Ⅱ、Ⅲ型骨折我们称之为移位型Pilon骨折.Ⅰ型骨折多经保守治疗,疗效较好,已被认可[1~5],但对Ⅱ、Ⅲ型骨折治疗则相当棘手,如处理不当,常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移位型Pilon骨折25例,采用开放解剖重建、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康复治疗,优良率达84%.报道如下:

  •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解剖重建术的护理

    作者:李静如

    膝关节后外侧角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在防止膝内翻、胫骨外旋及胫骨后坠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后外侧角损伤常隐匿于其他韧带的损伤之中.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焕;雷星;王文波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 )是膝关节主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对维持膝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膝部韧带损伤中,以膝关节ACL损伤为常见,国外报道在16~39岁人群中ACL断裂发病率为85/100000[1]。如果治疗不当将导致膝关节不稳而严重影响关节运动功能,并易继发膝关节内软骨退变及半月板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膝关节的病残,从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本文通过综述传统功能重建与近年兴起的解剖重建的各自特点来说明解剖重建在治疗ACL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 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长旭;任逸众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5000~100000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重建手术[1]。依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单束重建ACL具有80%~90%的优良率,然而仍有大约10%~20%的患者持续存在膝关节疼痛和不稳定[2],其中一少部分患者手术失败需要行ACL翻修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是手术操作不当,尤其是胫骨或股骨骨道位置不佳[3-4]。

  • 微创双切口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老年肩锁关节完全脱位

    作者:王兆飞;孙以光;陶海荣

    目的 探讨微创双切口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老年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12-2016-12采用微创双切口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21例老年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0(12~79)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肩关节上举及负重运动时无明显疼痛,其中19例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良好,可上举过头顶且与健侧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平均26.4(17~30)分,疼痛VAS评分平均1.6(0~4)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平均92.5(64~100)分;术后1年按Karlsson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例.结论 采用微创双切口双Endobuu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老年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患者康复时间明显缩短,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 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比较

    作者:杨雷;陆伟;吴冰;柳海峰;李皓

    目的 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8例.半腱肌腱组35例,异体肌腱组3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结果 68例均获得13~38(22.7±5.2)个月随访.半腱肌腱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异体肌腱组,但在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肢膝关节健康状况、运动期望值及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个体化选择移植物.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作者:杨克强;黄长明;谷孝将;李柱林;徐厚君;谢晓荣;杨牧;安琳;张鑫

    目的 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对疼痛、功能、外形进行评价.结果 疼痛评分:术前0~30分,平均(20.83±7.93)分;术后30~40分,平均(32.50±4.52)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01).功能评分:术前14~39分,平均(28.08±9.19)分;术后40~50分,平均(48.17±3.4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413,P<0.001).外形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评分均为10分.总分:术前26~79分,平均(58.08±16.76)分;术后80~100分,平均(90.67±6.4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5,P<0.001).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

  • 关节镜下辅助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

    作者:李强;刘俊生;汪扬;曹国平

    目的 探讨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07-12因肩锁关节脱位接受关节镜辅助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技术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随访中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Constant评分以及简明健康量表-36(SF-36)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移位距离评价患者的影像学效果.结果 本组获得36~60个月,平均48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估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评估结果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喙锁间距和肩锁移位距离评估结果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辅助Endobutton 钢板双束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确切,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满意度良好.

  • 关节镜下自体双束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高石军;邵德成;吴晓萱;陆博;王飞;陈竟清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PCL),并探讨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29例.结果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29例术后PDT试验(-)9例,(+)19例,(++)1例;IKDC评分正常9例,接近正常17例,不正常3例;Lysholm评分:优20例,良6例,中3例.膝关节伸直受限2例,均小于10°.膝关节屈曲活动正常者20例,5例屈曲受限小于10°,3例小于20°,1例30°.术前屈膝30°和90°时KT-2000测定胫骨后移分别为(13.2±2.8)mm和(13.9±3.2)mm,术后分别为(4.0±0.4)mm和(4.4±0.5)mm,术前、术后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更加符合PCL的解剖重建和生理学功能,稳定性好,疗效肯定.

  •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何锦泉;庞贵根;胡永成

    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广泛显露,剥离骨膜,加重了骨折部位已经出现的血运破坏,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另外,由于接骨板固定所获得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骨之间的磨擦来实现的,二者之间大面积和长期的接触可使接骨板下皮质骨发生坏死,这将导致暂时性的骨质疏松,严重时甚至可以形成死骨[1].对范围广泛、粉碎严重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重建和坚强固定时可引起稳定性的丧失、接骨板的折断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 经皮肾镜碎石术经验总结

    作者:陈修德;金讯波

    经皮肾镜技术已经是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经皮肾镜碎石术( pere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则是常用的经皮肾镜技术,也是肾结石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上尿路结石方面,PCNL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只有需要同时进行解剖重建的结石患者才考虑腹腔镜手术或者开放手术.但是,PCNL又是一种高风险的微创手术,随着PCNL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也经常发生,尤其对于初学者,如何顺利开展PCNL,熟练掌握技巧,而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

  • 后路开、闭椎板脊柱后柱解剖与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福兴;孔志强;张震乾

    目的:探讨后路开、闭椎板脊柱后柱解剖与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后路开放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并采用微型钛板进行固定、关闭,对脊柱进行解剖重建.观察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脊柱椎管矢状径、VAS疼痛评分等变化.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改善,随访4~18个月发现脊柱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植骨融合,未见脊柱失稳等;术后患者脊柱椎管矢状径稍低于术前脊柱椎管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开、闭椎板脊柱对椎管内肿瘤效果佳,有利于脊柱解剖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选择.

  • 采用激光技术实现经胫骨隧道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袁振;郝跃峰;许檬磊;吴乾;宗路杰;胡丹

    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织充分暴露至韧带表面,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去除前交叉韧带.将膝关节内ACL止点足印区(下简称止点)的中心点作为骨隧道内口,使用"双面激光技术"虚拟ACL的空间构象,确定胫骨及股骨骨隧道的关节外口,测量样本解剖数据及隧道相关数据.结果:男女比例为19:6,平均年龄(59.5±11.1)岁,平均身高(164.92±7.27)cm,髌腱长度(35.23±5.10)mm,胫骨横径(73.50±4.89)mm,胫骨前后径(45.18±4.02)mm;胫骨止点长度为(15.75±2.44)mm;胫骨止点的宽度(8.00±1.28)mm;股骨止点长度(15.39±2.17)mm,股骨止点宽度(8.97± 1.61)mm,股骨止点与后壁的距离(2.61±0.62)mm,外侧髁间嵴出现的概率为76%,外侧分叉嵴出现的概率为49%.屈曲90°时,胫骨隧道长度(31.83±4.09)mm,距离胫骨平台(16.33±4.56)mm,距离髌腱内侧(10.79±5.85)mm;距离内侧副韧带(23.12±5.99)mm;股骨隧道长度(42.70±7.83)mm.上述指标左右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止点前后径较小,建议采用单束解剖重建较为适当,宽度建议取8 mm左右为宜;通过"双面激光技术"可以模拟膝关节中ACL的空间构象,在减少骨质损伤的前提下可测量一个膝关节的多个角度;在屈曲90°时,经胫骨隧道技术可以安全进行单束解剖重建ACL.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和双束个体化解剖重建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陈康;朱伟民;陆伟;欧阳侃;彭亮权;柳海峰;李皓;冯文哲;李瑛;崔家鸣;王大平

    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常见的损伤之一,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中,若想恢复到正常生活水平,手术治疗是好的选择.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和双束腘绳肌腱个体化解剖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720例初次前交叉韧带断裂在我科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个体化重建,手术方式分为单束解剖重建(440例)及双束解剖重建(280例),移植物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两组胫骨骨道均用Tibial-Intrafix及门型钉双重固定,股骨骨道用En-dobutton固定.术后随访采用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进行膝关节主观功能评价,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3000测量客观评估稳定性.结果:72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21±1.73)个月.两组术后Lysholm、IKDC和Tegner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客观稳定性评估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束重建对比,双束重建在术后膝关节IKDC、Lysholm评分结果及KT-3000测量值上没有明显优势;单束及双束重建均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 膝前交叉韧带非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祖儒;张新涛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要求尽可能接近原始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形态.形态学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为扁平带状结构.目前发现非圆形(椭圆形或矩形)骨道技术更能满足前交叉韧带为扁平带状结构解剖重建的要求.关于膝前交叉韧带非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非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作者:向先祥;赵德伟;王卫明;刘宇鹏;李兴中;刘振刚;相延涛;刘千;杨瑞

    目的 探讨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组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6例ACL损伤患者进行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ACL,先后钻取胫骨、股骨隧道,屈膝120°由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之后引入双束同种异体肌腱(或自体肌腱),肌腱胫骨端、股骨端(沿肌腱间打入钉鞘形成双束)固定,术后随访,按照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后随访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阴性,45例患者(97.8%)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0.47±1.39) 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36.07,P<0.01);其中30例(65.2%)<0 mm,即患侧关节稳定度高于健侧;15例(32.6%)为0~2 mm;1例(2.1%)>2 mm.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查均为阴性.活动度检查发现42例伸屈活动度均正常,1例有5°屈膝欠缺,1例患者有10°屈膝欠缺,2例有5°过伸欠缺.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分析,45例(97.8%) IKDC评级为正常,1例(2.2%)评级为接近正常.综合分析,44例(95.7%)IKDC评级正常,2例(4.3%)为接近正常.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为(94.9±3.7)分,Lysholm评分为(93.71±3.3)分.受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7.3分,后随访时为6.9分.结论 对膝关节ACL断裂患者施行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使所有患者获得IKDC评级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结果.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价值

    作者:张春礼;丁明;杜天舒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1],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隧道位置错误,特别是股骨隧道错误,当然还有例如移植物张力不足、康复不当等其他方面原因,另外还有7%没有任何已知技术错误的病例逐渐发展出现残余轴移现象[2~5]。传统单束重建后对旋转控制存在不足[6],因此,改良为双束重建意图减少旋转不稳定,但没有很强临床和生物力学证据显示其优越性[7]。 Mcguire等[8]建议关节外重建治疗前外侧不稳定。有学者[9,10]采用三维MRI研究显示,ACL重建后膝关节由伸至屈时内旋较ACL 正常膝增大。这种现象显示单纯重建ACL并没有完全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学,推测增大的屈膝内旋可能是由于损伤的膝关节前外侧韧带( anterolateral ligament of the knee ,ALL)未获得诊断和治疗。由于关节内ACL重建不能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旋转稳定,近,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掀起ALL的研究热潮,对于ACL研究陷入迷茫的今天,似乎出现一线曙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以便对未来的走向做出客观判断。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