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

    作者:廖新品;常能彬;廖珏;高云;陈波;孙国刚

    目的 观察前臂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解剖43具尸体的86侧上肢部桡神经深支及其分支到腕背部,观测骨间后神经的行程与投影及其拇示指肌支起始部位横径、长度和骨性标志线与神经干间夹角关系等参数.结果 骨间后神经及其各分支均呈扁薄的窄带状神经束,其主干和多数肌支都走行在前臂后面中2/4段浅、深层肌之间,终末支止于腕背侧的梭形膨大部;主干起始处横径为(3.79± 0.64)mm,各分支在起始部的平均横径(除指伸肌支约2.0 mm外)均小于1.0 mm;在旋后位,它呈向桡侧开放的弓形线段投影在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的尺侧,半旋前位时则投影于该连线上或其桡侧.结论 前臂后面中2/4段是骨间后神经主干及其大多数拇示指肌支在临床上易被损伤、误伤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 骨间后神经与桡骨上端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泉;刘瑞荣;孔祥玉;杜心如

    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0侧上肢标本上显露骨间后神经,观察其走行及其与桡骨上端的关系.结果:骨间后神经越过桡骨头上缘前方中线稍偏外斜向外下方走行,距桡骨头上缘(13.8±4.2)mm、桡骨前方中线外侧(3.2±1.1)mm处经旋后肌腱弓深方入旋后肌管,走行于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在桡骨头上缘下方(42.6±6.5)mm越过桡骨外侧中线,在桡骨头上缘下方(63.4±7.6)mm越过桡骨后平面.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5 cm范围内为手术安全区域.

  • 骨间后神经穿桡管远端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向阳;陈峥嵘;王克强;周泰仁;曹德良

    目的:了解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的卡压位置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恒定地分尺侧支和桡侧支;旋后肌远侧缘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可能是致卡压的解剖结构,前臂伸肌群的活动可诱发上述结构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在桡管远端同样存在卡压骨间后神经的解剖结构,必要时应手术探查、松解.

  •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初国良;彭映基;XU Chao-ren;冯正巩

    目的:阐明骨间后神经(PIN)卡压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30侧尸体上肢标本,将PIN分为3段(即桡管段、旋后肌管段和旋后肌管后段)观察其肌支的分支情况;用卡尺对桡管(RT)、旋后肌管(ST)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AECRM)的形态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并对ST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定位。结果:ST入口和出口的宽度分别为(14.1±2.1)mm和(6.2±1.7)mm,长度为(35.0±6.9)mm。PIN从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AF)和PIN从旋后肌穿出处的长度分别为(19.3±4.4)mm和(53.4±5.2)mm。AF的53.3%由肌性加腱性组织构成,23.3%由腱性组织构成,23.3%由肌组织构成。70%旋后肌远侧缘由腱性组织构成,所有AECRM均是腱性。桡骨背侧桡骨头下方1示指宽和3示指宽分别为ST的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结论:本文提供的RT、ST和AECRM详细形态资料,对于PIN卡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王玉发;魏辉;王雪睿;李锐;张开治;王晓晖;董俊文

    目的 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 分析15例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患者术中发现的解剖卡压因素与神经卡压后的病变程度,并随访手术疗效.结果 15例均经手术松解减压,全部恢复了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手术中应仔细探查并解除造成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因素,病变处行神经松解术.

  • 前臂离断合并2~5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王培吉;周凯龙;江波;董启榕

    患者男,18岁.工作时被冲床压伤1 h于2005年6月8日急诊入院.检查见右前臂中段完全离断,右手示、中、环、小指近节中段以远完全离断,离断组织有皮下瘀斑.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即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再植前臂段:清创后在离断前臂远近端找出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皮下浅静脉3条;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及骨间后神经以及伸屈肌腱等并分别予以标记.

  • 双侧示指伸肌变异1例

    作者:李京;景爱红;任振峰

    1 结果左侧示指伸肌起自前臂骨间膜后面下缘,桡骨下端后部,以扁圆形肌腱止于示指中节指骨底尺侧份,该肌肌腹长5.8 cm,宽1.1 cm,厚0.2 cm;肌腱长6.2 cm,直径0.2 cm.该肌由骨间后动脉分支供血;骨间后神经发肌支下行于拇长伸肌深面,穿过第一骨纤维管分布于该肌(图1).右前臂后部指伸肌深面和拇长伸肌内侧无任何肌肉连于桡、尺骨至示指,亦未发现该处遭破坏迹象,故认为右侧示指伸肌缺如(图2).

  • 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解剖学观测和临床意义

    作者:张廷才;司道文;张宇新

    目的 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为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80侧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行程、毗邻和可能存在的卡压部位.结果 在桡管内,骨间后神经在桡骨头前方附近自桡神经发出,隔肘关节囊、环状韧带越过肱骨小头、桡骨头行至桡骨颈外侧中线处与桡骨颈交叉.该交叉部位距桡骨头上缘(3.6±0.4)cm;桡侧返血管的分支、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均对骨问后神经形成卡压.结论 桡骨上端后外侧3.0 cm范围内是桡骨头颈骨折手术暴露、放置钢板的全区;在行骨间后神经减压术,切开Frohsf腱弓的同时,将桡侧返血管的分支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一并处理.

  • 骨间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家明;佘永华;冉茂成;叶秋萍;刘剑;张良君;李春蓉

    目的研究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受卡压原因,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侧成人尸体上肢,将骨间后神经分为3段(见附图):桡管段为从起点到旋后肌入口的距离,旋后肌管段为入口到出口的距离,旋后肌管后段为出旋后肌管以后的分支.观察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旋后肌管入口、出口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旋后肌管入、出口的宽度.结果骨间后神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分别为(36.1±10.7)mm(均数±标准差,下同)和(39.7±0.89)mm.旋后肌管入口宽度为(12.4±0.29)mm,腱性结构占65%(26例),膜性结构占20%(8例),肌性结构为15%(6例).出口位于拇长展肌上缘上方(15.3±0.68)mm,宽度(12.9±0.55)mm,肌性结构占52.5%(21例),腱性结构占40%(16例),膜性结构占7.5%(3例).结论桡管和旋后肌管的解剖结构有时可导致骨间后神经受卡压,本文资料对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诊断

    作者:吕高萍;陆慧慧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临床疑诊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共23例,分析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特点.结果:所有患者虽然临床发病过程、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但23例肌电图都有异常:重点检查食指固有伸肌、伸指总肌及尺侧伸腕肌基本均有自发电位出现.18例(78%)运动传导反应异常;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异常分别是16例(70%)、17例(74%)和12例(52%);桡神经浅支感觉传导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临床体征不明确、定位困难者,早期肌电图检查更为重要.

  • 骨间后神经卡压多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民煜;王琦;李满;金光;李华光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多因素卡压的病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全部行手术治疗,对21例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例采取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骨间后神经均2~4处被卡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骨间后神经存在多因素卡压,故手术探查时,应尽量仔细彻底,全程探查.

  • 显微外科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作者:陈雪峰;陈晓雅;徐杰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分析10例患者术中发现的解剖卡压因素,神经卡压后的病变程度,并随访手术疗效.结果术中发现解剖卡压因素有5个,神经卡压后病变程度可分为4类.10例病人中6例行神经外松解或束间神经松解,2例切除病变行神经移植或直接吻合,术后获满意的伸拇、伸指功能恢复,另2例卡压近端有神经瘤形成,行神经松解术后,疗效欠佳.结论手术中应仔细探查并解除造成骨间后神经的卡压因素,神经病变轻者可行神经松解术,病变严重有神经瘤形成或卡压处神经变细仅外膜相连者应切除病段,重建神经的连续性.

32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