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T细胞型并胃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范辉;朱宏丽;姚善谦

    1临床病例患者男性,72岁,1996年2月无诱因出现腰痛,翻身及用力时症状加重,随之感左腿麻木,理疗及热疗等治疗无效.于96年3月行CT及X片检查见第五腰椎溶骨性破坏.同位素扫描示:第五腰椎放射性浓聚,右侧骶髂关节、右髂骨、右肩峰、右第六、第八肋、腋前线点状浓聚.遂以骨肿瘤待查入院.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2枚绿豆大淋巴结,质软无触痛;腰椎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余无异常.

  • 月经腰痛,当心骨盆不正

    作者:晓华

    吴女士被腰痛折磨半年之久,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出现腰痛不久,痛经也接踵而来,每月的经期,总是出现剧烈的腹痛.前有经痛,后有腰痛,二者夹击之下,吴女士连睡眠都受到很大影响:睡得差,容易发脾气,脸色越来越差.她几次到医院检查,终医生诊断是“骨盆旋移症”,由于骨盆前倾,腰椎生理曲度过大,左右两侧髂骨高低不平,导致腰椎周围肌肉受力不均,从而出现了腰痛,并且累及盆腔脏器,进一步导致痛经.

  • 双侧单髂骨短钉髂腰固定术在腰5骶1椎体结核中的应用(附23例分析)

    作者:康冠;罗小波;马远征;王琦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双侧单髂骨短钉的髂腰固定融合术治疗腰5骶1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腰5骶1椎体结核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0~56岁,平均(37.3±11.1)岁.均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方式采取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双侧单髂骨短钉的髂腰固定术,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简称“ASIA分级”)及腰骶角变化情况,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Bridwell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203.3±20.7)min;出血量(652.1±127.5) ml;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分别为(4.24±1.86)m m/1 h、(0.95±0.54) mg/L、(0.91±0.67)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分别为(36.51±5.49) mm/1 h、(29.34±17.26) mg/L、(7.13±1.54)分]及术后1周[分别为(37.13±8.11) mm/1 h、(31.23±3.57) mg/L、(2.26±0.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9.76,P<0.001;F=243.60,P<0.001;F=156.17,P<0.001);末次随访时23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神经损伤ASIA分级20例恢复至E级、3例恢复至D级;腰骶角术后1周[(29.31±3.62)°]较术前[(22.45±4.38)°]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01),末次随访时腰骶角[(27.40±3.43)°]有所丢失,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01).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患者.结论 应用双侧单髂骨短钉的髂腰固定融合术能为部分腰5骶1椎体结核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脊柱稳定,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 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全身多发骨关节结核一例

    作者:李敏;王健;朱志刚;史占军

    患者,女,65岁.因“右肩部肿痛5个月,加重3周”于2013年7月4日入住南方医院.5个月前右肩部肿痛并活动受限,于当地诊所按照肩周炎进行治疗,无好转.3周前局部肿痛加重,午后发热,高体温可达39℃,多饮水、休息后夜间可自行降温,晨起体温正常,夜间盗汗明显,无咳嗽、咯痰.于外院给予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体温无下降,近5个月体质量下降约10 kg.患者2年前曾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髂骨穿刺后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后就诊于我院,再次给予髂骨穿刺活检,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软胶囊(175 mg/次,2次/d)口服.患者无结核病病史,但患者的妹妹曾患肺结核.

  • 髂嵴高度与腰椎失稳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涛;冯硕;孙宇庆

    目的 探讨髂嵴高度与腰椎失稳性疾病的关系,为腰椎失稳性疾病的进化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腰痛患者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40例、腰椎滑脱患者40例和腰椎退行性侧弯(DS)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通过X线像测量各组研究对象的髂嵴绝对高度和L4椎体高度,计算髂嵴相对高度(髂嵴绝对高度/L4椎体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各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构成进行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LDH组和腰椎滑脱组的髂嵴绝对高度较低,但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组的髂嵴绝对高度和髂嵴相对高度均为各组中低值,与对照组及腰痛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的发病与年龄相关,且可能与患者髂嵴高度较小有关.

  • 再生诊断穿刺针全程质量控制管理

    作者:朱希华;曹登秀;赵玛丽

    再生诊断穿刺针是指各类进入人体组织或腔隙的穿刺针,如腰椎穿刺针、髂骨穿刺针、胸骨穿刺针、肝穿针、活检针等.这类穿刺针绝大部分在活体组织内采取病变的组织诊断,会污染患者血液、体液及组织,病变微生物及癌细胞经常附着在针管内部,大量血液、脓液、脂肪、粘多糖等有机物清洗不彻底也易在管壁形成生物膜,给清洗、消毒与灭菌带来很大困难.

  • 髂前上棘骨折15例

    作者:朱敏;余友映;杨开锦;李杭京;俞宁

    髂前上棘骨折一些学者以保守治疗为主[1],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应保守与手术疗法相结合[2],少数主张手术内固定[3].自1998年6月-2003年1月共诊治该类骨折15例,通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收效较好,特报告如下.

  • 不同路径髂骨钉钉道的CT影像学研究

    作者:刘斌;张立岩;王济纬;魏尧森;林黎明

    目的:研究髂骨钉的佳路径,为腰骶骨盆重建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2月至8月,选门诊或住院因各种因为进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且无阳性表现的5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男28例,女22例;年龄19~65岁,平均41.2岁.设计4条路径,A、B、C路径均以CLIC点(Chiotic线与后髂嵴的交叉点,位于髂后上棘上方24mm处)为起点,方向分别为髋臼上缘、髂前下棘、髋臼中心;D路径以髂后上棘起点,指向髂前下棘.对每条路径中不同钉道的长度及钉道中两处狭窄点的骨板厚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CLIC点到髋臼上缘)、B(CLIC点到髂前下棘)、D(髂后上棘与髂前下棘)路径钉道长度相当,但A路径髂骨板厚度明显较B、D路径大.A、C(CLIC点到髋臼中心)路径髂骨板厚度无明显差异,但A路径通道长度明显大于C路径.结论:A路径即从CLIC点到髋臼上缘方向的髂骨钉钉道路径长且髂骨板厚,能够容纳相对长粗的髂骨钉,又能承受的拉力大,是理想的髂骨钉钉道.

  • 髂骨供骨后骨缺损的重建及供区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牛云飞;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苏佳灿;张鹏

    目的:探讨通过同种异体髂骨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同种异体髂骨修补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平均34岁;共用22块髂骨;同种异体髂骨块为全厚或半厚,大小6 cm×5 cm、5 cm×4 cmm、 cm×3 cm 3种规格;其中19块采用空心钉固定,2块采用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固定,1块单独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5个月.1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发生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Ⅱ期愈合.所有患者手术后供骨区髂部外形保持完整,未发生植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未发现供骨区慢性疼痛、系腰带痛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对髂部外形表示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可有效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髂骨供区并发症.

  • 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郭汝宝

    目的: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为防治L4,5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68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51.78±20.18)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1.18±9.23)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53±27.23)年;病程0.5~103个月,平均(11.99±12.56)个月.为患者拍摄腰椎正位片68张,腰椎侧位片68张,骨盆平片68张,测量骨盆倾斜度、腰椎侧弯度和椎间盘厚度.直线与回归方法研究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度、腰椎侧弯度与椎间盘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L4,5椎间盘突出中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之间呈正相关性(R=0.49,P=0.00),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3.05+1.07X,P=0.00),男性L4,5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侧弯与L4-L5椎间隙之间呈负相关(R=-0.50,P=0.01),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13.09-0.27X,P=0.02),而L5S1椎间盘突出中男性患者腰椎侧弯与L5S1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R=0.46,P=0.04).结论:髂骨旋转移位与L4,5椎间盘退变、突出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 骨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蔡鸿敏;刘又文;李红军;吴学建;段卫峰;李无阴

    目的:对骨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进行影像学研究以指导置钉.方法:将筛选出的9例成人正常骨盆的2.0 mm层厚轴向CT扫描结果导入MIMICS 10.0软件.通过后者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即位于髂前上棘及臀中肌结节之间的、髋臼之上的髋臼前柱的高位部分,进行真正矢状面及冠状面重建.然后应用该软件的测量工具于重建面上进行测量,后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位于髂前上棘前缘后方16.5 mm宽度为49.6 mm的髂嵴节段可用作定位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的进钉点.该节段髂嵴所覆盖骨质相对丰厚及纵深,可完全容纳直径为5.0 mm的Schanz钉,并可经髂嵴将该直径的螺钉浅打入71.7 mm至髋臼顶及深打入143.5 mm至髋臼后方相对致密的骨质.结论: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髂嵴外固定Schanz钉的置入,于上述进钉点区域将Schanz钉朝向髋臼或其后方打入臼顶或臼后相对致密的骨质以获得较好的把持力从而增强固定效果.

  • 单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与联合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作者:赵海洋;李长胜;冯卫;杨晨;于本峰;刘建国

    目的:回顾性比较单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与联合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采用单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或Pemberton髋臼成形术联合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手术治疗且获随访的1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7例采用单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男12例,女45例,年龄3~8岁;84例采用Pemberton髋臼成形术联合股骨粗隆下旋转缩短截骨手术治疗(联合手术组),男15例,女69例,年龄4~9岁.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年进行Severin放射学评价,并采用Mckay临床评定标准评价2组疗效.结果: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患者随访30~52个月,平均38个月;联合手术组患者随访32~51个月,平均37个月.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7例再脱位,4例股骨头坏死,5例关节僵硬;联合手术组无再脱位、股骨头坏死、患肢缩短,2例关节僵硬.术后2年McKay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优27髋,良18髋,可12髋;联合手术组优52髋,良25髋,可7髋.联合手术组疗效优于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Severin X 线评定标准结果:单纯碗臼成形手术组优27髋,良15髋,可15髋;联合手术纽中优53髋,良22髋,可9髋.联合手术组优于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组.结论:与单纯髋臼成形手术相比,联合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在术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联合手术组患者对术后综合结果更为满意.

  • 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应用及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杜伟斌;王利祥;沈福祥;吴国明;许良;全仁夫

    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 带蒂髂骨皮瓣修复外伤性腕骨及腕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作君;成传德

    我们从1990~1996年对急性创伤性腕骨缺损并腕部软组织缺损者,采用同侧带蒂髂骨骨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取得了满意疗效.

  • 髂骨复合皮瓣治疗骨缺损13例

    作者:魏学庆;沈国军;胡思斌

    严重创伤可造成骨缺损或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手术常采用Ⅰ期皮瓣修复,消灭创面.Ⅱ期植骨常诱发局部感染,植骨后吸收,多次手术,甚至引起严重感染、皮肤坏死,甚至截肢.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及骨折固定技术提高,自2001年,我们采用髂骨复合皮瓣治疗骨缺损13例,获得良好疗效.

  • 带血管蒂髂骨骨膜与骨块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作者:王世松;杜敦进;杨建;张鹏程;樊亚军

    我院从1993年3月在彻底清除股骨头坏死骨的同时,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及骨块联合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8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 骶髂关节错缝的诊治体会

    作者:姜跃国

    1988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骶髂关节错缝病人37例,采用手法松解和整复骶髂关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12例,女25例;年龄25~58岁;病程1小时~25天。病因病理特点:(1)突然单侧臀部滑倒着地,或单足猛力着地,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将髂骨向上内方推引起错缝。(2)妇女经期、怀孕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因不正常体位扭转亦可引起本病。(3)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关节退变,从而使关节松弛引起本病。临床特点:(1)有符合使骶髂关节错缝机理的外伤史。(2)负重或咳嗽、喷嚏、弯腰时引起疼痛。(3)患侧下肢后伸引起局部疼痛。(4)屈髋屈膝试验阳性。(5)“4”字征阳性。(6)下肢纵向叩击痛(+)。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髂骨骨髓炎7例

    作者:李大银;卜明

    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7年10月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髂骨骨髓炎7例,效果较满意,现予以报告。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7~15岁。病程0.5h~7d。切开引流3例,病灶切除4例。治疗结果:6例痊愈,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1例好转(因经济困难中断治疗)。2 治疗方法2.1 中药治疗急性期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方药:公英、地丁、二花、连翘、黄连、黄柏、栀子、泽兰、丹参等。后期补益气血,托脓外出。方用八珍汤加减。方药: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太子参、山药、白芍、牛膝、骨碎补、丹参等。

  • 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4例

    作者:孙桂森;张启旭;刘斌;胡守成;李新功

    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是起源于成软骨性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由Jaffe和Lichtenstein于1948年首先报告并命名.我院自1965~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软骨粘液样纤维瘤4例,介绍如下. 例1,××,女,30岁,右髂腰部持续性疼痛7个月,右下肢乏力,经治疗无缓解.查体:右髂后上棘处压痛明显,右股四头肌萎缩.X线片:右髂骨内上缘有5cm×4cm大小不规则骨质破坏吸收区,呈分叶状,内有骨嵴分格征,边缘清晰,内缘膨胀明显.术前诊断:髂骨巨细胞瘤.行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术中见右髂后上棘处骨皮质变薄,膨胀明显,将其凿开后见皮质内肿瘤约6cm× 5cm× 3cm大小,椭圆形,淡蓝色,质地均匀,有弹性,瘤体表面凹凸不平,瘤体取出后髂骨缺损区有少量较细骨嵴,碘伏浸泡病灶.因缺损较大,植骨难以填塞空腔,两枚克氏针固定于缺损区作支架,用36g骨水泥填塞.病理诊断: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 Corona Mortis血管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洪华兴;陈海啸;洪正华;潘志军;林列

    目的:探讨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在腹股沟区的分支,为减少髂腹股沟入路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新鲜中国成人尸体标本共50侧半骨盆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在腹股沟区的分支及其吻合支(Corona Mortis血管)的大小、出现率、吻合血管行径和吻合血管至耻骨联合的距离.结果:72%(36侧)耻骨上支表面至少存在1条血管吻合支,其中28%(14侧)存在2条或3条血管吻合支,24%(12侧)同时存在动脉吻合支和静脉吻合支.耻骨上支表面的血管吻合支平均直径2.6 mm(2.0~4.2mm).血管吻合支紧贴耻骨上支或髂耻隆起,几乎垂直地下行于髋臼窝壁或耻骨支后方,经闭膜管出盆腔,血管吻合支与耻骨联合的平均距离52 mm(38~68 mm).在此区域手术以及髋臼或骨盆前环骨折极易损伤Corona Mortis血管.结论: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的吻合支较粗,出现率高,位于耻骨上支表面.髂腹股沟手术入路应特别注意Corona Mortis血管的存在.

578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