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文波;贺先桂;简玉辉

    [目的]观察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皮瓣治疗38例小腿皮肤缺损患者的回顾总结,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例,时间8周~6年.术后皮瓣完全成活32例.[结论]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较易,疗效确切,患者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腓骨上段血供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

    Taylor[1](1975)首次报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腓骨移植成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常用供区.本文重点介绍以膝下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胫前返动脉和腓浅动脉为蒂的腓骨中上段含腓骨头移植的解剖与临床应用[2~7].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桂全;陈伟明;黄彬;黄勇仪

    目的 探讨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结果 本组其中7例皮瓣全部成活,另外1例皮瓣远端表浅坏死,经常规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且随访满意.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营养血管蒂长,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厚薄适中、切取面积较大、供区破坏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带腓浅动脉远端蒂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聂中阶;郭继民;占晨光;张磊

    1998年2月~2002年3月,采用带腓浅动脉远端蒂的筋膜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踝部及跟部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晓东;付炳金

    目的 探讨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术后感染的预防,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30例,并对其进行观察疗效.结果 30例岛状皮瓣全部成活,岛状皮瓣颜色及质地优良,随访3个月~1年,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该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应注意预防术后感染.

  • 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作者:杨大平;方冬云;郭铁芳;韩雪峰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10具新鲜尸体2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26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4~7 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目的 研究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具新鲜成人尸体行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腓浅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临床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2例,缺损面积为3.0 cm×4.5 cm~5.0 cm×11.0 cm.结果 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cm.其穿支多出现于小腿前外侧上、中1/3区域,平均外径(0.7±0.2) m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1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伴行静脉1条.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是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又一选择.

  • 应用腓浅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作者:石斌斌;胡昭华;张伟;马晓华;王安年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皮瓣设计区域均为对侧小腿;皮瓣切取大小为2.5 cm×4.0cm~5.5 cm×8.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2例,游离取皮植皮修复8例.结果 20例皮瓣除1例封闭治疗创面术后皮瓣远端周围发生部分组织进行性无菌性坏死,予以创面换药愈合外,其余均恢复良好.16例获随访3个月至2年,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足部外形满意,恢复了一定的触觉及痛觉.结论 带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可用来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功能无影响,受区外形恢复良好,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钟军华;秦向征

    [目的]为临床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提供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下肢13侧,均无外伤及手术史.给所有标本行经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腓浅动脉各穿支,测量腓浅动脉发出点距腓骨头的高度及其外径和腓浅动脉发出的各穿支外径.[结果]腓浅动脉出现率为100%,于腓骨头下(4.89±0.27)cm起自胫前动脉,发出处外径为(0.81±0.22)mm,干长(4.97±0.15)mm.13侧标本共有皮支61支,平均(4.38±0.77)支,各穿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57±0.14)mm,蒂长(3.25±0.15)cm.[结论]腓浅动脉及其穿支较为恒定,应用腓浅动脉设计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是可行的.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

    作者:杨晓东;刘杨武;杨锦;张根福;丁茂超;梅劲;唐茂林

    目的 探讨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9例,其中手掌侧创面4例,虎口区创面1例,手指侧方创面1例,手背创面3例;缺损面积为3.0 cm×4.5 cm~ 5.0 cm×10.0 cm.其中4例与受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4例与指总动脉浅静脉吻合,1例与尺动脉贵要静脉吻合.5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 本组9例皮瓣全部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 12个月,原缺损部位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用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彩超定位下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

    作者:熊胜;巨积辉;金光哲;刘有行;陈正男;张广亮

    目的 探讨彩超定位下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中小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们在彩超定位下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中小创面18例,术中吻合腓浅动脉的穿支血管,未切取腓浅动脉主干,其中修复趾创面2例、足背创面2例、拇指创面5例、示指创面4例、手掌部创面4例、中指创面1例.创面缺损面积为2.0 cm×2.5 cm~3.5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5 cm× 3.0 cm~4.0 cm×10.0 cm.结果 本组18例皮瓣全部存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弹性良好,外形饱满,均未行二次皮瓣修整,术后6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功能恢复良好.小腿供区16例直接缝合,2例植皮修复,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 彩超定位下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中小创面,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术后临床效果较满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腓浅动脉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解剖研究

    作者:宋永焕;林大木;丁健;杨景全;王安远;陈星隆

    目的 通过分析腓浅动脉皮瓣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以腓浅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临床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 利用新鲜尸体12具乳胶灌注标本对腓浅动脉血管走行、穿支及分布等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解剖结果临床上采用腓浅动脉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均为逆行带蒂皮瓣,皮瓣大小:4cm×5cm~8.5cm×15cm,旋转点设计在外踝上方5cm处.结果 解剖发现,腓浅动脉下行过程中发出不同数量的穿支,供应小腿前外侧上、中区域,并向下方走行与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12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16个月,腓浅动脉皮瓣修复创面后皮肤弹性好、皮瓣薄、外形好.结论 腓浅动脉皮瓣穿支分布较多、主干口径长度适宜,皮瓣旋转弧长,可满足足背中远段皮肤缺损修复的需要,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在小腿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军;苏利国;刘勇;段家波;张晓军;樊利军;张会勇

    目的 探讨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1例膝关节至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移位治疗.结果 随访31例,时间3周~5年.27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前外侧创伤修复的需要.

  • 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部位皮肤缺损

    作者:刘勇;刘晓军;张聘霞;苏利国;段家波;张晓军;樊利军

    [目的] 探讨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皮瓣治疗35例.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1例,时间7周~7年,平均8.9个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30侧.1侧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前外侧创伤修复的需要.

  •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作者:李会全;刘环;徐伟红;鞠学红;丰德宽;王金平

    目的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18具(36侧),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4侧,共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腓浅动脉有3~5支皮支发出,前3支恒定出现,第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距腓骨小头13.76±2.36cm.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0.61±0.25mm和2.12±0.32cm,0.45±0.20mm和1.63±0.42cm,0.43±0.21mm和1.72±0.46cm.距第1支3.44±0.98cm发出第2支,距第2支3.53±0.74cm发出第3支.第4支出现率12.5%,血管直径0.04mm,长度1.68±0.31cm,距腓骨小头22.38±0.95cm.第5支出现率7.5%,外径0.19±0.01mm,长度1.57±0.77cm,距腓骨小头约24.12±1.06cm.结论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3~5条皮支血管;②前3支出现率高,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 游离腓浅动脉单一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足中小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宋力;幸超峰;沈立云;周明武;杨瑞甫;王飞云;熊颖杰;朱杰;李士民

    目的 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前足严重创伤患者,急诊给予骨折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腱修复、皮肤回植及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等处理,7~10d后,待组织坏死界限清晰后,进行腓浅动脉单一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3.0cm×5.0cm~6.0cm×10.0cm,供区全厚皮打包加压包扎.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出现动脉血管危象,探查后部分成活,植皮后痊愈.10例获得了1个月~2年随访,无色素沉着及溃疡,外观满意.8例感觉达S 3,4例达S 2.结论 游离腓浅动脉单一穿支皮瓣为穿支皮瓣的延伸,符合现代皮瓣移植的新观点,具有可一期修薄,不牺牲主干血管,解剖相对简单,供区损伤小,手术在同一区域等优点,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之一.

  • 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幸超峰;周明武;杨瑞甫;宋力;李士民;王飞云;王瑞金;熊颖杰

    目的 探讨应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32cm×17cm~15cm×7cm.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8例,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4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术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面积约1.0cm×1.5cm),经换药伤口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皮瓣外形满意,供区植皮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步态接近正常.结论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供血可靠,是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双侧腓浅动脉纤细1例

    作者:李会全;王菁;丰德宽;鞠学红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约50岁,身长170cm,双下肢无畸形及发育异常.解剖下肢时发现其双侧腓浅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起点距腓骨小下7.2cm,外径0.2.该血管沿趾长伸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3支外径约0.1的吻合支(附图),与胫后动脉穿支吻合之后,进入皮下,彼此间吻合形成皮下动脉网.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晓东;王建红;吴东方;梅劲;刘杨武;杨锦;张根福;唐茂林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 扩展的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

    作者:路来金;宫旭;宣昭鹏;刘彬;于家傲;陈雷;崔健礼;孙希光;路璐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的双重血供对可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及提高旋转应用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 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浅动脉和外踝上动脉为血管蒂的双重供血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60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6.0 cm×7.0 cm、蒂长6.0 cm,小16.0cm×10.0 cm、蒂长8.0 cm,旋转轴点均在外踝前.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53例,占88.3%;大部分成活7例,占11.7%.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在术后1年后出现保护性感觉,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保留小腿前外侧供区的双重血供来源,可扩大小腿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范围及切取面积,以此为包括前足的大面积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