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丛神经的数字化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元智;唐雷;李忠华;钟世镇

    目的:对腰丛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进行可视化的研究,为微创手术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虚拟中国人"Ⅰ号女性数据集,重建腰丛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通过数字人数据集重建的三维图片显示腰丛神经及其主要分支与主要血管和椎体及肾脏之间的关系,又可清楚的显示腰丛神经与腰大肌之间的关系.结论:数字人数据集可提供腰丛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断层图片,为腰丛的解剖学位置及腰椎前路手术提供了形态依据.

  •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解剖研究

    作者:王先泉;张凤华;张伟;孙水;王健;李伟;张进禄;邢子英

    目的:研究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髋骨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骨盆弓状线(OP)之距离,骶髂关节前端至P点间之距离(PQ),螺钉进入的长度,螺钉打入时的内倾角和前倾角;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OP和PQ的距离分别为(16.8±2.1)mm和(23.5±3.4)mm,螺钉长度为(94.8±4.2)mm,螺钉内倾角17°18′±2°32′,前倾角57°36′±4°28′.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 腰椎侧方血管的解剖及其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丁自海;王跃力;李忠华;钟世镇

    目的:观察腰椎侧方节段血管、腰升静脉(ALV)的解剖,为腰椎微创手术避免损伤侧方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 具成人腰椎尸体标本侧方节段血管、ALV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量相邻节段血管、交感神经和腰神经根的距离;观测ALV在腰椎的位置及与腰丛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腰动脉的数目及走行较恒定.腰动脉的直径以L3粗,L1细,波动于1.8~2.6 mm之间.在椎体侧面有4对腰静脉占46%,3对腰静脉占44%,2对腰静脉占10%.腰静脉的直径以L2粗,L4静脉细,腰静脉在椎体前方的走行与腰动脉相比不恒定.在腰椎的侧面,上下椎体节段血管之间,交感神经的下界和腰神经的上界在椎间盘区内无血管和神经通过,在手术中可视为安全的操作区域;其在上4个椎间隙的安全区呈四方形,在L5~S1为三角形,范围相对较小.结论:腰动脉在腰椎的走行均较恒定,而腰静脉的走行变异较大.腰椎的侧面存在一个相对安全区,经安全区手术可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

  • 骶髂关节的临床解剖学分析

    作者:刘艳翠;安宁;冯冲

    骶髂关节是支撑人体躯干负载并完成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它具有特殊解剖形态,骶髂关节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活动;骶骨凹陷、髂骨凸起以及周围韧带、肌肉等的作用有助于骶髂关节形成稳定的力学结构等.该文对骶髂关节骨性解剖结构、运动功能、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的主要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其临床意义,并提出未来期待解决的问题.

  • 胫后动脉中上段穿支走行特点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扬;周明武;杨瑞甫;朱杰;宋力;熊颖杰;张迅;周立

    背景:目前临床中缺乏对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及其分支走行特点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及其分支走行特点,为以穿支为蒂的游离或桥式组织瓣设计与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保存的有关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走行的临床病例解剖照片,并查阅相关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对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小腿内侧中上段胫后动脉穿支走行有5种类型。依据穿支的不同类型,临床的应用结果:胫后动脉穿支皮瓣278例,以穿支为蒂双叶皮瓣5例,以穿支为蒂嵌合组织瓣17例,以健侧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骨皮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骨缺损、骨髓炎2例。术后随访,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或桥式组织瓣不会牺牲知名血管,对供区影响小,受区恢复好,是一类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 额颞部充填术的临床解剖和应用

    作者:何葆华;谭晓燕;吴卫华;宋建良;徐靖宏

    目的探讨额颞部充填术的安全解剖层面及现用材料的疗效比较.方法通过41例额颞部手术,观察比较不同解剖层面及不同材料充填后的效果.结果额颞部充填有4种较安全的解剖层面:①皮下、颞浅筋膜浅面;②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但向下不超过颧弓上1.5 cm的水平界限;③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肌膜之间;④颞部骨膜下.术后半年至1年以上随访患者均改善或满意;仅脂肪颗粒充填术后部分吸收,个别ePTFE片或Medpor块充填术后假体轮廓凸显、边缘阶梯样.结论额颞部4种安全解剖层面临床应用各有利弊,有时两种层面的联合应用可相互弥补不足.现有额颞部充填材料中,自体脂肪颗粒仍是佳的材料.

  • 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水平段的保护

    作者:于巧莲;田广永

    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避免术后面瘫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46名,共50耳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颞骨C T平扫+三维重建,术前仔细阅片。手术方式包括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乳突改良根治术和听力重建术。术前估计面神经在水平段和垂直段暴露的几率,结合术中所见,总结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的操作要领。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水平段暴露13例,乳突段(垂直段)暴露2例,术后出现短暂面瘫1例,出现短期头晕的患者8例,术后无永久性面瘫患者。结论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有较高的暴露几率,面神经水平段的暴露几率较其他部分偏高,掌握保护面神经的操作要领,才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避免面瘫并发症。

  • 作者:

    关键词:
  • 内乳动脉和桡动脉的临床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作者:何学志;王玺胜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IMA)、桡动脉(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30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端片段各30根.并测量IMA、RA内、中膜各层厚度.采用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之比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并将其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结果测量IMA平均长度18.25 cm(16.10~20.40 cm),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3.10 mm(2.99~3.21 mm)和2.03 mm(1.90~2.16 mm);RA平均长度22.06 cm(19.56~22.56 cm),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3.21 mm(3.09~3.33 mm)和2.60 mm(2.50~2.70 mm).IMA与 RA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A和RA内、中、外膜三层结构清晰,两者的显微结构很为相似.IMA与RA动脉硬化程度之比P>0.05.结论 IMA和RA有足够的长度能满足CABG,IMA和RA直径与冠状动脉相匹配.IMA和RA均为搏动性的肌性动脉血管,解剖与组织学比较相差无显著性.均为较理想的动脉移植材料.

  • 下肢静脉溃疡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现状

    作者:邬寿贞;查跃英

    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溃疡和溃疡复发的发病率分别为20.0%、0.5%~3.0%和67.0%,10年以上病史的溃疡发生率为10%[1~3],内外科治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说明静脉性溃疡课题的社会性和艰巨性.为此,对下肢静脉的临床解剖、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治疗现状的介绍,对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 手术治疗腮腺肿瘤体会

    作者:祖元章;王忠文

    腮腺肿瘤临床多见,但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它涎腺.由于病理分型较多,且临床解剖特殊,一旦处理不当,肿瘤术后复发率高.尤其多发性肿瘤不易一次性摘除干净,需二次手术,对患者不利.

  • 髋部松质骨螺钉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作者:刘德群;李宝昌;王志强

    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不同于关节囊内骨折和单纯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解剖和生物学特点,是髋部骨折中处理较困难的一种,由于某些类型骨折,如Seincheimer Ⅲ~Ⅴ型,很难用一种内固定器械达到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活动.

  • 探讨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解剖

    作者:杜忠良;崔东娟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结构及模型建立的临床意义,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取本国的成人防腐标本,事先除去软骨组织,男性9具,女性5具.先进行骨质疏松筛选,而后建立模型.采用CT扫描、X线射片和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载荷水平位移、剪切刚度,检验内固定情况.结果 载荷为本标本体质量3倍时,水平位移分别为(1.71±0.11)mm,(1.73±0.12)mm.而剪切刚度分别为(384.74±39.22) N/mm和(390.34±42.39)N/mm,两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骨折模型对内固定技术治疗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和临床价值,值得引起相关医师的重视,同时螺钉内固定技术仍需深入探讨,在治疗骨折、改善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更优方法方面亦任重道远.

  • 寰枢椎侧方结构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泉;孔祥玉;杨印智;崔智超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寰椎横突孔外倾角为15.4°±4.8°,横突孔后倾角为17.2°±5.4°;枢椎横突孔外倾角为48.4°±11.2°,横突孔后倾角为32.2°±10.5°.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大宽度为25mm~30mm.结论:寰枢椎侧方结构的解剖学形态与其损伤机制及手术方法密切相关.

  • 骨性颅底斜坡区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国徽;齐校勇;董建峰;张辉;王洪生

    目的:提供斜坡区入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以期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通过解剖80例成人颅骨标本,以斜坡为核心测量了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V~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测量了颞骨岩锥长度、内耳门前缘至鞍结节外缘距离、枕骨大孔的径线等数据.结论:了解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对于提高该区域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视交叉与蝶鞍关系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国徽;董建峰;齐效勇

    目的:研究视交叉的解剖特点,进而为垂体肿瘤切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成年男性头部标本上,对视交叉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视交叉前缘与鞍结节相距4.42±1.17mm,视交叉前缘与交叉前沟相距7.0±1.1mm,视交叉与镰状韧带颅前窝附着处后缘相距10.7±1.02mm,视交叉宽度为10.6±1.2mm,在出视神经管、入颅处,两侧视神经内缘相距14.8±1.9mm.结论:视交叉的解剖关系是垂体瘤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 骨盆CT三维重建指导髂骨钉置入

    作者:李春光;田宁;李丕宝;石恩东;崔海银;阴祖栋;程林

    背景:目前行髂骨钉置入没有统一路径标准,因人体个体差异性较大,在置入前行骨盆CT三维重建,可测量出所置入髂骨钉的直径、深度、角度等,大程度保证置入的准确性.目的:通过骨盆的CT三维重建测量髂骨钉置入路径的相关数据,指导髂骨钉置入,使修复手术更为精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接受骨盆病变、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将A点(S1骶后孔上缘连线与髂后上棘交点)位置作为髂骨钉置入点,在此点上分别测量3条路径:①髂前上棘路径标记为AD路径;②髂前下棘路径标记为AC路径;③坐骨大切迹上方至髋臼顶部路径标记为AB.在此3条路径平面上对髂骨做切面,分别在每个切面上设计髂骨钉所穿入的通道,测量出髂骨螺钉通道的直径、长度以及置入角度,根据测得的数据,选定合适的髂骨钉.结果与结论:①同一置入路径的男性、女性髂骨钉通道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配对t 检验,AB路径与AC路径,AC路径与AD路径的髂骨钉通道长度、直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同一置入路径男性、女性的尾向偏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配对t检验,男性、女性患者通过不同路径的尾向偏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女性患者通过不同路径的外倾角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提示,骨盆CT三维重建可以测得可置入髂骨钉的长度、直径及角度,从而指导手术治疗.

  • 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走形:避免修复中的损伤

    作者:周乐群;李文睿;张卫光

    背景:盆腔内走行着大量支配泌尿生殖等系统脏器的神经,包括内脏神经和脊神经两种,每一种均由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种成分组成。其中内脏神经的核心为盆丛。1982年,Heald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已经成为直肠癌诊疗的“金标准”。但术中极易损伤神经,导致术后出现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明确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和神经走形。方法:以“splanchnic nerves,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pelvic plexus,pelvic splanchnic nerv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clinical anatomy”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PubMed数据库中关于盆腔内神经及相关脊神经的走形和成分、盆腔内神经节及相关脏器反射等研究,以盆腔内的神经为主。结果与结论:盆腔内的主要内脏神经丛为:①上腹下丛:主体位于由左、右髂总动脉和骶岬围成的髂间三角内,左髂总静脉和第5腰椎前面。②盆丛:腹下神经、盆内脏神经、骶内脏神经在直肠侧面的后下方1/3处汇合形成神经丛,也称下腹下丛,位于输尿管后下方、膀胱及精囊腺的背侧。由内脏神经丛发出的神经包含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3种成分,走行分布在盆腔各脏器表面,支配其运动与感觉功能。明确的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和神经走形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成功的关键,可在手术中大程度避免神经损伤,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 广泛子宫切除术中主韧带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吴小华;刘世凯;杨波;郭亮;隋月林;孙杨;刘晓旭;梁军;周楠

    目的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理解主韧带的构成及其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关系,提高广泛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的手术质量.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间,对沧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保存的10具女性尸体进行研究,分析主韧带与盆腔腹膜间隙的关系、主韧带的血管和神经构成,探讨RH的Piver分型与主韧带的解剖关系.结果 (1)主韧带是位于直肠侧间隙和膀胱侧间隙之间的由双层盆腔筋膜覆盖的“肠系膜样”结构,其鞘内主要成分是来自髂内血管的血管部和来自S3的副交感神经构成,二者间分界解剖标志为子宫深静脉.(2)左侧主韧带的平均宽度为(5.31±0.74) cm,右侧为(5.48±0.68) cm;主韧带尾侧平均左、右侧深度分别为(5.76±0.55) cm和(5.51±0.39) cm,头侧平均深度左、右侧分别为(4.93±0.41) cm和(4.81±0.48) cm.直肠侧间隙较膀胱侧间隙浅,其底部有较多血管走行.(3)主韧带内血管分支变异较大,子宫深静脉有重要临床解剖意义.(4)主韧带中与RH的Piver分型相关的解剖标志有:不同解剖位置的子宫动脉、侧脐韧带和膀胱上动脉.结论 主韧带位于盆腔腹膜外间隙间,主要含血管和神经,二者分界的解剖标志为子宫深静脉.由整块切除宫旁组织的模式向精确解剖的手术模式发展是RH未来发展方向.

  • 颌下入路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临床解剖研究

    作者:谭学新;李波;刘纯义;马丽

    目的 探讨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颌下入路解离方法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年尸体(男女不限)15具(30侧),模拟颁下入路,显露颌下三角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解剖分离方法 来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结果 方法 一:无法直视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可以分离;方法 二与方法 三均可直视下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以方法 三为可靠、安全.结论 在颈阔肌浅面掀起皮瓣,在下颌骨下缘1.5~2.0cm以下切开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逐层解剖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 较为可靠.

    关键词: 面神经 临床解剖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