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钟军华;秦向征

    [目的]为临床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提供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下肢13侧,均无外伤及手术史.给所有标本行经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腓浅动脉各穿支,测量腓浅动脉发出点距腓骨头的高度及其外径和腓浅动脉发出的各穿支外径.[结果]腓浅动脉出现率为100%,于腓骨头下(4.89±0.27)cm起自胫前动脉,发出处外径为(0.81±0.22)mm,干长(4.97±0.15)mm.13侧标本共有皮支61支,平均(4.38±0.77)支,各穿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57±0.14)mm,蒂长(3.25±0.15)cm.[结论]腓浅动脉及其穿支较为恒定,应用腓浅动脉设计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是可行的.

  • 岛状皮瓣在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颜柱

    我院在临床解剖和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基础上,自1997年开始进行岛状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先后进行了三种带蒂岛状皮瓣的移植手术3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输尿管保护的临床解剖

    作者:张策;李国新;余江;黄祥成;丁自海;钟世镇

    目的:探讨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有关的左输尿管解剖学特点和保护方法.方法:利用腹腔镜对2004年10月~2005年5月接受LTME的2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左输尿管腹段偏向中线侧走行,与左半乙状结肠系膜关系密切;输尿管盆段靠外侧走行,与直肠系膜和直肠侧韧带距离较远;输尿管位于肾前筋膜/骶前筋膜后外侧,而乙状结肠直肠系膜位于肾前筋膜前面,两者处于不同的解剖间隙.结论:左输尿管腹段损伤的几率较大,盆段较安全.LTME中保护输尿管的方法是:保持正确的外科平面,紧贴结直肠系膜,避免突破肾前筋膜/骶前筋膜,与输尿管保持安全距离;充分暴露,直视下锐性解剖;避免在盆侧壁盲目电凝止血等.

  • 异位胰腺组织的临床解剖与病理学

    作者:施勇;卢淑娇;孙洪鸣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亦称迷走胰腺,是1727年Schultz首次报道,1859年Klob病理证实[1],在临床上较少见,症状不典型或缺如,缺乏特异性,常易发生误诊;本文就对我院于1991年8月~2003年6月收治的10例和市医院曾收治的3例胃异位胰腺的临床解剖、病理学特征总结描述如下.

  •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误诊1例

    作者:张桂娟;顾能荣

    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仅占0.2%,在头颈部肿瘤占3%[1].其中鳞癌占80%,腺样囊性癌仅占5%.腺样囊性癌主要依靠组织学诊断,鼻腔和鼻窦腺样囊性癌因临床解剖复杂,无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异性影象学特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近期收治1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报告如下.

  • PBL在腹股沟区局部临床解剖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吴立胜;缪冉

    目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在腹股沟区局部临床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40名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利用病房实际病例的临床解剖作为研究资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方法教学,实验组则采用PBL教学方法,利用学习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腹股沟区的临床解剖教学.均采用理论考试与口试,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20名学生接受PBL教学模式的理论笔试和口试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清晰掌握腹股沟区的临床解剖.结论:使用PBL方法进行腹股沟区临床解剖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可期待在临床规范化培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 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解剖及外科治疗

    作者:李金东;王安彪;张海洲;张文龙;王正军;訾捷;范全心

    目的 总结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Ebsein畸形)的临床解剖分型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7月到2009年3月收治的Ebstein畸形25例患者,根据术中所见的三尖瓣畸形及下移的程度分为I型8例,Ⅱ型12例,Ⅲ型5例.其中l型全部行后瓣环成形术,Ⅱ型中9例行房化心室折叠术+三尖瓣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成形+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双向Gleen术).Ⅲ型全部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病例无死亡.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应用强心利尿药后均好转,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5例,随访时间4个月~2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12例三尖瓣水平无返流,3例三尖瓣水平见轻-中度返流信号,10例心功能I级(NYHA分级),5例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结论 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病理解剖分型对其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有较高的价值.

  • 肝内管道铸型标本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成;曹承亮;李文省;王震寰

    目的 为临床肝脏手术和解剖学教学提供资料.方法 10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肝脏标本,经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肝总管分别注入三种颜色自凝材料,用稀盐酸腐蚀肝组织,获得肝内管道铸型标本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铸型标本对肝动脉、肝门静脉及肝胆管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显示清晰,肝动脉管腔细,肝门静脉管腔粗,三套管道的一、二级分支的排列关系有一定规律,到第三级分支以下相互间走行复杂,管腔很细且无明显规律.测量结果显示肝门静脉分叉角度为(107.3±6.8)°,肝固有动脉分叉角度为(81.2±7.1)°,肝总管分叉角度为(88.4±6.2)°.肝门静脉左支长度(23.3±2.4)mm,外径(7.7±1.0)mm;肝门静脉右支长度(18.9±3.2)mm,外径(11.0±1.5)mm;肝左动脉长度(26.0±2.3)mm,外径(2.9±0.5)mm;肝右动脉长度(25.5±2.5)mm,外径(3.2±0.7)mm;肝左管长度(14.6±2.3)mm,外径(4.7±0.6)mm;肝右管长度(9.2±2.4)mm,外径(4.5±0.4)mm.结论 肝内管道的详细解剖可为肝脏手术中准确寻找和处理肝动脉、肝门静脉及肝胆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光明;邹智荣;王卫红;许彪;曾琳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领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刨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柯国平;张耕臣;戴冀斌;黄文铎;胡家犖;王晓芸

    目的研究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重要毗邻关系.方法逐层解剖60侧完整的头颈部标本.观察下颌缘支的支数及分型、与颌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神经走向、与颊支和颏神经吻合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以1~2支居多.全程分型,单干型占48%;二干型占15%;合干型占37%.面神经下颌缘支位于颌外动脉浅面占86%;位于在深面者占6%;下颌缘支环抱或夹持者占8%.面神经下颌缘支位下颌骨下缘占44%,平下颌骨下缘占51%;远离下颌骨下缘点5%..结论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较为复杂,了解其与周围的这些重要结构关系,可以减少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的发生.

  •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王治国;戴景兴;杨会营

    目的 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制作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上臂新鲜标本,以臂内侧中下段深筋膜为基点,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每一穿支的外径、供血范围及各穿支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通常出现3 个较大的皮肤穿支,标本1 的3 支完全来自肱动脉直接穿支,标本2 的3 支完全来自尺侧下副动脉穿支,标本3 的3 支中来自肱动脉穿支1 支与尺侧下副动脉皮支2 支,其中肱动脉的直接穿支为主.结论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变异较大,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 左、右、上、下10 mm 可找到一根较粗皮肤穿支动脉.建议在切取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时应注意须先在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 左右作一纵形切口,先切开一侧,找到其中一支较大皮肤穿支动脉,再以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皮瓣.

    关键词: 皮瓣 临床解剖 移植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峰;祝曙光

    目的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erFix充填物加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5例腹股沟疝,并与26例传统术式比较分析,总结这些临床资料,评定疗效.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不需做腹股沟区广泛解剖,且效果好,25例无1例复发,而传统疝修补术26例中有4例复发,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复发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解剖学与临床全方位结合的教学实践

    作者:冯利强;焦旭文;张莲香;秦毅;马江波;丁银秀

    解剖学教学必须与临床全方位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受益,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的医疗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解剖学科的发展、提高本学科教师的理论实验水平.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增加临床教学内容、加强集体备课、课堂上使用临床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解剖的兴趣、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全方位把解剖的教学与临床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谢龙;黄东;江奕恒;卓日波

    目的: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结论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 肝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巧云;马心逸;喻智勇;高则海;蔡强;侯丽莉

    目的 观察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为实施右前叶病灶的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剥离解剖20例成人无病变尸体肝脏标本,对肝右前叶Glisson系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右总分出G右后与G右前的两支型占95%,G右总分出G右前与G6、G7的3支型占5%.G右总长(2.36±0.56)cm,G椭长(2.61±0.72)cm.G右前根部距肝脏面的深度(1.99±0.43)cm,G右前末端距膈面的深度(4.84±1.95)cm,G右前主干与MHV主干的短距离(1.61±0.90)cm,G右前主干与RHV主干的短距离(1.89±0.80)cm,G右前主干与MHV主干的夹角(74.4±16.8)°,G右前主干与RHV主干的夹角(73.1±19.6)°.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主干末端呈Couinaud型占20%,竜崇正型占65%,复合型占15%;3级分支数目呈2~6支不等.结论 右前叶Glisson系统走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布情况不完全符合Couinaud 8段所描述,在实施右前叶精准肝切除术之前应掌握右前叶Glisson系统的解剖特点,有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式.

  • 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足迹精确定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陆伟;王大平;肖德明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个性化解剖重建术中韧带止点足迹精确定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①15侧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足迹,观察ACL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前内束(AM)中心位点距后软骨缘距离、后外束(PL)中心位点距下软骨缘距离.②15例行ACL重建患者,术中采用三入路观察与导航定位方法明确ACL股骨足迹,测量AM与PL连线与股骨干夹角、AM距后软骨缘距离、PL距下软骨缘距离.结果 15例膝关节尸体标本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为(18.5±2.5)o、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距离为(6.1±1.8 )mm、PL距离下软骨缘距离为(6.2±2.2)mm,但每个标本均不相同.导航显示,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夹角为(19.3±3.1)°,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为(5.8±1.2)mm、PL距离下软骨缘为(5.9±2.5)mm,各数据相差较大.结论①ACL股骨与胫骨解剖足迹变异较大,应根据每例ACL足迹不同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解剖重建.②以同一个标准进行所有ACL重建难以达到真正的解剖重建.

  • 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的临床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作者:郭少鸣;王武军;李鉴轶;邓荟;王昊飞

    目的 为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2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测膈肌神经血管的起源、走行、外径、分布、长度及其交通情况.结果 膈肌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膈下动脉,肌膈动脉、心包膈动脉膈肌支、膈上动脉和下位肋间后动脉的部分分支.膈下动脉是膈肌的主要供血血管,主要起始于腹腔动脉干或腹主动脉,起始点外径分别为:(1.52±0.06)mm,(1.61±0.04)mm.经左右膈脚的两侧上行进入膈肌,分别分成前、后两支.前支行向前外,支配中心腱中间部、中心腱两侧叶前部、部分膈肌前肋部,后支行向后外,分布中心腱两侧叶后部、部分膈肌后肋部、部分膈肌腰部.结论 以膈下动脉为血管蒂的膈肌瓣完全具有重建食管的解剖学可行性.

  • 锁骨下臂丛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佩盈;顾华华;车薛华;张军;梁伟民

    目的:通过解剖学以及超声影像学方法比较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入路-喙突入路与VIP入路的进针点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两部分,(1)应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喙突人路与VIP入路的体表进针点与臂从神经的相互关系、进针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肋骨或肋间肌的关系.(2)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分析两种入路体表进针点与腋动脉前壁的相互关系、进针点皮肤至腋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关系.结果:(1)喙突入路中,进针点与喙突尖的垂直距离小于总体均数2(P<0.05);VIP入路中进针点与臂丛神经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的臂丛神经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胸廓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2)喙突入路中,探头中心与喙突尖的水平以及垂直距离与总体均数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探头中心与进针点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的腋动脉前壁深度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结论:两种入路相比,喙突入路较VIP入路更具有安全优势.喙突入路中2 cm的值可能偏大,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进针点与喙突尖的水平及垂直距离.

  • 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临床解剖

    作者:李少华;段永畅;田广永;陈海芳

    目的:探讨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的手术入路,为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及依据.方法:11具(22侧)成人头颅标本,其中10具(2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湿标本,1具(2侧)新鲜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人路颈静脉球的手术,观察手术入路中主要结构及颈静脉球部位的暴露情况.结果颈静脉球顶到后半规管之间的距离(4.78±3.46)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的距离(13.46±3.66)mm;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30±2.75)mm.应用该入路暴露颈静脉球部位,可以显示颈静脉球内侧壁的后组脑神经与血管.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管、乙状窦,枕骨颈静脉突及寰椎横突是该手术入路中的主要标志.结论:经乳突联合枕骨髁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球部位病变,能够提供良好的视野,利于保留面神经功能及后组脑神经功能.

  •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先泉;张伟;孙水;张进禄;王健;李伟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5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