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的超声观测

    作者:闫庆;谢晓东;王朝华;张世平;郭根华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的超声解剖及血流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膈下动脉的起源、直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并提出正常值范围.结果:超声能够显示起始于腹腔动脉干和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右侧膈下动脉显示率(83%)较左侧(62%)高.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直径左侧为(2.03±0.28)mm,右侧(2.07±0.30)mm,95%可信度上限值左侧2.58 mm,右侧2.66 mm;大流速左侧为(45.95±12.65)cm/s,右侧(42.85±10.31)cm/s, 95%可信区间左侧21.16~70.74 cm/s,右侧22.64~63.16 cm/s;阻力指数左侧为(0.78±0.04)cm/s,右侧(0.77±0.04),95%可信区间:左侧0.70~0.86,右侧0.69~0.85.结论: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膈下动脉,评价膈下动脉起源及其血流参数.

  • 腹腔多支血管变异1例

    作者:柯鹏;杨宇翔;林金勇;曾洪波;许佳;吴长初

    笔者在制作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成年男性标本腹腔多支血管变异(图1、2)。腹腔多支血管变异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积累国人体质结构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 初次TACE治疗时存在右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细胞癌的特征分析

    作者:陈振;李明省;刘继营;马南;金洁;胡晓波;管生

    目的 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 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 多层螺旋CT观测正常膈下动脉起源和直径

    作者:张武;王梅;胡洋;徐鹏;许传斌

    目的 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 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MIP图像上测量IPA直径(距离起源开口5 mm处).结果 300名受检者清晰显示594支IPA,其中300支(50.51%)起始于腹腔干,208支(35.02%)起始于腹主动脉,56支(9.43%)起始于肾动脉,20支(3.37%)起始于胃左动脉,7支(1.18%)起始于副肾动脉,2支(0.34%)起始于肝固有动脉,1支(0.17%)起始于脾动脉.3种重建方式显示I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AP直径为(1.41±0.33)mm,95%可信区间(1.41±0.04)mm;左侧IPA直径为(1.30±0.37)mm,95%可信区间(1.30±0.04)mm.结论 MSCT可较好地反映IP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并可提供其内径的正常参考值.

  • 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

    作者:张帆;佟小强;邹英华

    膈下动脉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低.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肝癌肺转移瘤膈下动脉供血1例

    作者:陈晓良;周培华;张斌;余俭

    患者男,64岁,因右上腹痛2个月余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后出现隐痛,持续性胀痛并逐渐加重而就诊, B超及CT提示:肝硬化,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提示原发性肝癌.

    关键词: 肺转移 膈下动脉
  • 多层螺旋CT评价右膈下动脉起源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26例,对比剂80~90 ml,流率 3 ml/s,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0.6 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A起源22例,4例无法显示.后处理方法中,MIP能佳显示RIPA的大体解剖学形态,MPR及VR显示能力不足.结论 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可以评价RIPA起源,MIP可以大体观察其解剖学形态,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为血管造影术前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信息.

  •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风永;王立军;李志坚;高育璈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4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196例次TACE,其中主要栓塞IPA占11.5%.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首次接受TACE者22例(14.9%),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87例(58.8%),曾接受其他治疗(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者占26.3%.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91.9%,其中位于第7段者占5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43.2%)、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7.8%)和IPA-静脉瘘(10.8%).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结论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多层螺旋CTA观察膈下动脉起源变异

    作者:曹捍波;张铁英

    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是肝癌的重要寄生性供血动脉,由于其起源变异较大,管径纤细,位置偏后,是导致TACE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配合各种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得术前评价肝癌患者IPA成为可能,可为术前充分认识IPA的解剖和变异提供依据.

  • MDCT血管造影评价膈下动脉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欣杰;赵建农;郭大静;罗小平;罗银灯

    目的:利用MDCT血管造影评价膈下动脉,为拟行动脉导管栓塞术的肝癌患者术前提供更多信息. 材料和方法:对128例经MD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于动脉期行智能跟踪法扫描,记录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大体解剖形态,了解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结果:128例可见右膈下动脉起源及大体解剖形态,126例可见左膈下动脉起源,双侧膈下动脉按起源可分为8型,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及腹腔干为主,双侧IPA可共干或分别起源,其中右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5例. 结论:MD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膈下动脉的起源、解剖形态,为肝癌患者动脉导管栓塞术前提供更多信息.

  • 中国人膈下动脉血管造影解剖研究

    作者:李志坚;王茂强;白启才;邵如宏;王立军;刘凤永

    目的:观察国人膈下动脉(IPA)的血管造影解剖.材料和方法:对168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IPA造影,其中男性116例、女52例,年龄平均52.7岁.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速度2~3ml/s、总量8~12ml.投照位置以正位为主,少数病例辅以斜位、侧位取像.结果:做右侧IPA造影162支,左侧99支.左、右IPA 以共干发自同一血管者占42.9%;右侧IPA 单独起源者占59.3%:发自腹主动脉占37.0%,右肾动脉开口占17.9%;左侧IPA 单独起源者占18.2%:发自腹腔动脉占12.1%、腹主动脉占6.1%.96.7% IPA开口位于胸-12~腰-1椎体水平.结论:IPA起源、开口位置及分支走行等,对介入治疗医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膈下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肝肿瘤的价值

    作者:李强;王茂强;刘凤永;段峰;宋鹏;王志军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70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487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结果:肿瘤接近肝脏表面229例,其中位于右叶裸区(S7)137例.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IPA主干及前后分支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29.7%)、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3.5%)和IPA-静脉瘘(10.8%).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4%.术中主要并发症是肩区疼痛(96.5%).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 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与腹腔干关系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宫凤玲;于鹏;张惠英;李盖;赵鹤亮;孙凤涛

    目的 探讨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 )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规律.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 例行Philips 256 层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 例,胸腹联合26 例)患者IPA 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 开口与腹腔干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200 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RIPA )均显示,共201 支;198 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ef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LIPA )显示,2 例LIPA 未显示,共203 支.IPA 左右共干起源占24.0%(48/200).RIPA 起自腹腔干占34.8%(70/201),腹主动脉占40.8%(82/201),右肾动脉占18.4%(37/201),右副肾动脉占2.0%(4/201),胃左动脉占4.0%(8/201);LIPA 起自腹腔干占55.7%(113/203),腹主动脉占37.9%(77/203),胃左动脉占5.4% (11/203),脾动脉占1.0%(2/203).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135 例)开口与腹腔干关系存在规律:①98.3%(57/58 )的RIPA 位于腹主动脉壁9 ~12 点位置,LIPA 及共干IPA 均位于腹主动脉壁12 ~3 点位置;②80.0%(108/135 )的IPA 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上下10mm 以内,其余20.0%(27/135 )均位于腹腔干开口下10mm 以外.③63.8%(37/58)的RIPA 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下方,43.4%(23/53)的LIPA 及54.2%(13/24)的共干起源的IPA 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上方.④IPA 开口位置越接近腹主动脉壁9 点或3 点位置时,其与腹腔干开口的距离越大,86.8%(46/53 )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下方;开口位置接近腹主动脉壁12 点位置时,52.5%(42/80 )的IPA 开口位于腹腔干上方.结论 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 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存在规律,结合这一规律,可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更快捷、准确地找到IPA.

  • 膈下动脉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的介入栓塞研究

    作者:李强;渠海贤;林虎;谈志远;敖国昆

    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大咯血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首选的止血治疗方法,本文探讨介入栓塞膈下动脉(IPA)治疗其参与供血的肺结核大咯血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 IPA 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患者进行栓塞。术前行 CT 扫描,术中行 IPA 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进行栓塞。酌情选择明胶海绵、海藻酸钠微球、微钢圈栓塞病变血管。分析动脉造影的表现、术后临床经过及治疗结果。结果28例患者共发现33支参与供血的 IPA,左侧 IPA 12例,右侧 IPA 11例,双侧5例。造影表现为 IPA 主干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22例出现 IPA-肺动脉异常分流道。无一例出现对比剂外溢。4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6天、半年咯血复发,1例行3次治疗,3例行2次治疗。术后发热9例,胸痛19例,伴轻度呼吸困难5例,经对症治疗后多于3~7 d 症状消失。结论栓塞 IPA 技术上可行,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 多层螺旋CT显示肝癌寄生动脉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姜在波;单鸿;黄明声;李征然;沈新颖;关守海;朱康顺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发现肝癌寄生动脉的方法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肝癌患者52例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化疗栓塞(TACE)治疗,动脉造影证实有60支寄生动脉,34例为首次治疗的患者,18例经多次介入治疗.回顾性研究寄生动脉及其供血肿瘤在MSCT上的表现及如何选择介入治疗程序.结果:介入治疗前MSCT显示寄生动脉34支,阳性率为56.7%(34/60);多次复查时又显示13支,总阳性率为78.3%(47/60).13支未显示.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6.9±2.2 cm.在MSCT上,36例可见肿瘤侵犯附近组织或器官.呈纵行走向的寄生动脉(如膈下动脉、胸廓内动脉)易于在CT上显示,横行走向的寄生动脉不易显示.结论:MSCT动脉期扫描可显示纵行走向的寄生动脉.介入治疗时,先寻找寄生动脉并经其行TACE,再经肝动脉途径TACE,可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质量.

  • 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性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彭志康;方驰华;刘亚洪;卢蔚芳;王丽芝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原发性肝癌35例,其中一例为肝癌并发胆道大出血.全部行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对肝动脉及有参与肝癌供血的膈下动脉分别进行化疗性栓塞治疗,胆道出血病例加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栓塞. 结果 35例中有21例膈下动脉供血,主要为侵犯肝包膜的弥漫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供血的范围从20%~70%.治疗后肿瘤缩小40%~50% 14例,10%~30% 18例,无变化3例,胆道出血停止. 结论在肝癌的侧支供血中,膈下动脉是主要侧支动脉,行肝癌介入治疗需与肝动脉同时进行栓塞.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肝癌 栓塞
  • 右膈下动脉血管畸形致反复血性胸腔积液一例

    作者:杨泽玉;江荣;胡克非;尹传高;赵胜;梁磊;毕良学

    患儿男,2岁6个月,因咳喘、呼吸困难2 d,发热1 d入院.2 d前患儿开始咳嗽,同时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难,1 d前出现低热,无胸痛及咯血,病前无胸部外伤史.在当地医院摄胸X线片提示右膈面抬高,胸腔B超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因诊断不明转入我院.

  • 肝癌膈下动脉化疗栓塞术致脑梗死一例

    作者:李小宝;徐国斌;王帆;周石;王学建

    我院收治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膈下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时致广泛脑动脉碘油栓塞,现报告如下.

  • 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肺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王茂强;刘凤永;段峰;宋鹏;王志军;王仲朴

    目的 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肺部出血性疾病病灶供血的表现,评价经导管栓塞IP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IPA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肺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中肺部恶性肿瘤9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炎症2例;对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IPA进行了选择性栓塞术,栓塞剂为聚乙烯醇微球(PVA)、明胶海绵颗粒和微型钢丝圈.结果 选择性IPA造影均显示IPA管径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和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形成,伴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者9例、IPA供血区对比剂外溢6例、IPA与肺动静脉异常交通或分流9例、非特异性片状对比剂浓染2例.18例患者的病灶均与胸膜关系密切,病变贴近膈胸膜者11例、纵隔胸膜者5例、下肺外侧胸膜者2例.本组患者均行供血IPA的栓塞术,同时栓塞胸廓内动脉7例、肋间动脉3例,术后咯血停止;随访8个月至4年,3例分别于术后1、2、6个月复发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停止;15例未再咯血.结论 IPA可参与肺部出血性病变的供血,以邻近横隔和纵隔胸膜的病变多见,这是造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失败的原因之一,行供血IPA栓塞术安全有效.

  • 膈下动脉供血介入治疗肝癌

    作者:王传平;朱敬松;宋静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胃癌肝转移5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区碘油平片.结果膈下动脉造影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使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