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多支血管变异1例

    作者:柯鹏;杨宇翔;林金勇;曾洪波;许佳;吴长初

    笔者在制作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成年男性标本腹腔多支血管变异(图1、2)。腹腔多支血管变异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积累国人体质结构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患者副肾动脉的价值

    作者:邢媛媛;勇强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副肾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无变异侧肾动脉(RA)、变异侧主肾动脉(MRA)及副肾动脉(ARA)三者之间收缩期峰值流速与管径的关系.结果 110例副肾动脉患者中,副肾动脉共118条,位于右侧70条,左侧48条,102例为单侧副肾动脉,8例为双侧副肾动脉.无变异侧RA收缩期峰值流速(104.86±24.08) cm/s,管径(0.51±0.07)cm;变异侧MRA收缩期峰值流速(104.86±34.24) cm/s,管径(0.39±0.07) cm;变异侧ARA收缩期峰值流速(106.72±33.10) cm/s,管径(0.29±0.07) cm.两两比较,无变异侧RA和变异侧MRA管径间有统计学差异;收缩期峰值流速间无统计学差异.变异侧MRA和变异侧ARA管径间有统计学差异;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无变异侧RA和变异侧ARA管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流速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副肾动脉是肾脏动脉供血的变异,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副肾动脉的首选筛查方法.

  • 超声评价副肾动脉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鹏;石健;邵玉红;孟圆峰

    目的 探讨超声显示副肾动脉(ARA)的能力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3例肾动脉超声受检者中74例(78个肾脏)超声检查发现ARA并经CTA证实的患者资料,观察ARA的超声显示情况及ARA是否存在狭窄.结果 74例患者的78个肾脏中超声发现的ARA均为单支,位于右侧48支,左侧30支;起源于主肾动脉腹侧42支,背侧36支;ARA内径0.10~0.34 cm,平均(0.20±0.04)cm.4例ARA伴同侧主肾动脉闭塞,超声与CTA结果相符.超声诊断4支ARA狭窄,其中3支与CTA结果一致,1支误诊.结论 存在ARA对肾动脉的超声检查有一定影响,超声可用以筛查ARA,但超声检查对ARA狭窄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 副肾动脉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牛建栋;郭玉林;尚志荣;朱凯

    目的 探讨副肾动脉(ARA)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血管性高血压伴ARA患者及81例存在ARA但无高血压者,采用MSCTA观察ARA的支数、起源及走行.测量ARA直径,分析ARA直径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年龄(30.6±7.5)小于对照组(49.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共检出133支ARA,其中右侧62支(62/133,46.62%),左侧71支(71/133,53.38%).89支(89/133,66.92%)ARA主要起源于腹主动脉,41支(41/133,30.83%)为早发分支,另有2支(2/133,1.50%)起源于肠系膜下动脉,1支(1/133,0.75%)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09例中,1支型89例(89/109,81.65%),2支型17例(17/109,15.60%),3支型2例(2/109,1.83%),4支型1例(1/109,0.92%).病例组ARA直径与同侧肾动脉直径比值(0.87±0.11)大于对照组(0.33±0.13),双侧肾动脉直径比值(0.71±0.17)小于对照组(0.94±0.05),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检查能够清晰显示ARA支数、起源及走行.ARA直径粗大与肾血管性高血压有关.

  • 活体肾动脉及其变异的CT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阚晓婧;葛英辉;程天明;谢瑞刚;郭潆;史大鹏

    全面了解正常与变异肾动脉解剖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案制定等术前决策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观察150例患者的正常及变异肾动脉图像,旨在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 经皮肾镜术后副肾动脉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卫国;杨波;李建兴

    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hrolithotomy,PCNL)手术后并发出血是PCNL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2],而并发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出血并需要手术或介入方法处理的情况则相对罕见,难以明确诊断,我们通过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1例PCNL术后副肾动脉反复出血的患者,并通过两次介入栓塞进行止血才成功,现报告如下.

  • 重复肾囊性肾癌一例报告

    作者:姚世杰;徐子强;马洪顺

    患者,男,48岁.主因“肉眼血尿伴右腰疼痛1d”于2010年8月1日入院.查体右肾区叩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6.15×109/L.B超检查示右肾下极直径约12 cm囊实性占位,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肿物实性部分血流丰富.CT检查示右肾下极实质内囊实性肿块,大小为11.2cmx9.7cm,增强后皮质期其内实性成分及分隔可见明显强化,并可见明显强化壁结节影,实质期强化程度减低,肾盂期呈低密度影,其内囊性部分于增强各期均未见强化;右肾盂内高密度影未见强化;重建示右肾可见副肾动脉,起源于L4水平腹主动脉,包绕并进入右肾下极肿块.

  • 副肾动脉血管瘤一例报告

    作者:江咏

    患者,女,30岁。因反复尿频、尿痛、血尿2个月,加重10 d,于 1999年10月21日入院。1999年9月2日曾于外院行右肾盂切开取石术,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既往无肾炎、结核及腰腹部外伤史。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

  • 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相关尸肾解剖研究

    作者:朱华;郑兵;茅家慧;潘晓东;顾栋华;陈建刚;陆明;张冰;钱麟

    目的 通过研究肾动脉、肾段动脉的解剖分布特点及其与肾门的关系,为临床开展肾段动脉阻断下肾部分切除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2010年至2012年,选取成年尸肾解剖标本22对,对肾动脉和各段动脉及副肾动脉进行解剖分析,分别测量肾动脉一级分支处和二级分支处与肾门上下缘连线(A线)的距离,并行左右侧比较,观察副肾动脉出现率及其起源和支配情况.结果 肾动脉一级分支处距A线(l.0±0.7)cm,二级分支处距A线(0.4±0.3)cm,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分支处在肾门A线外侧者占多数,为90.9%(40/44).二级分支处多数在A线外侧,占52.3%(23/44),位于A线内侧者36.4% (16/44).副肾动脉出现率31.8%(14/44),其中一支型13例、二支型1例,起自肾动脉11例,支配肾上极者13例. 结论 肾动脉呈节段性分布,肾段动脉与肾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副肾动脉出现率较高,大部分支配肾上极,行肾段动脉阻断的肾部分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副肾动脉,避免不必要的肾单位损伤.

  • 副肾动脉出血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江春;黄健;林天歆;许可慰;郭正辉;谢文练;姚友生;韩金利;黄海;尹心宝;张彩霞;董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后腹腔镜技术在副肾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例非创伤性副肾动脉出血患者,分别经MDCTA和肾动脉造影确诊,采用后腹腔镜技术结扎副肾动脉治疗肾出血,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和诊治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2例采用后腹腔镜技术结扎副肾动脉治疗成功,术后血尿完全消失,随访20至28个月无复发.结论 MDCTA对于副肾动脉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后腹腔镜技术是治疗副肾动脉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不同诊断标准评估副肾动脉64排螺旋CT特点研究

    作者:王一托;乔鹏岗;马锦林;王富利;张洪涛;李功杰

    目的:探讨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CTA),按照不同诊断标准对人副肾动脉及其特点评估情况.方法:选择我院行肾动脉CTA 114例,分别按照国外和国内诊断标准观察并记录副肾动脉的数量、直径及其开口部位、到同侧肾动脉的距离、入肾部位.比较不同诊断标准副肾动脉发生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通过肾动脉CTA结合轴位断层图像观察,按照国外诊断标准,共发现副肾动脉37例(52支),发生率32.5%;按照国内诊断标准,共发现副肾动脉69例(95支),发生率60.5%.国内标准副肾动脉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国外标准(P<0.01).肾上极发生比例,国内标准显著高于国外标准(P<0.05);不同肾、肾中部及肾下极发生比例,国外标准与国内标准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诊断标准中,双肾发生比例亦差异不显著(P>0.05).双支型副肾动脉肾上极、中部、肾下极分布情况,在国外诊断标准中基本均衡;而在国内标准中,肾上极分布较多.开口在腹主动脉的副肾动脉52支,位于同侧肾动脉上方和下方副肾动脉数量比23∶29,其中,肾动脉下方副肾动脉直径非常显著大于上方副肾动脉(P<0.01),肾动脉下方副肾动脉到肾动脉距离显著大于上方副肾动脉到肾动脉距离(P<0.05).结论:不同诊断标准副肾动脉发生率存在差异,国外标准肾下极为多发,国内标准肾上极为多发;肾动脉上下方副肾动脉直径及其到肾动脉距离存在差异.

  •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凤涛;张惠英;宫凤玲

    熟悉肾的血供解剖变异对肾脏疾病,尤其在肾移植、肾性高血压及先天、后天血管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可重复检查的方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能够提供多种参数,包括肾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的信息,因此它在诊断肾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 64层螺旋CT对副肾动脉的评价

    作者:高慧;刘虎;张振显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显示副肾动脉的能力.方法 64层CT对100例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85~100 mL,流率3 mL,重建层厚0.6 mm,间隔0.4 mm,行MPR、VR、MIP等后处理.结果 100例患者共显示右侧副肾动脉29例、左侧27例.结论 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的后处理软件技术,充分显示多支副肾动脉,能为外科术前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副肾动脉压迫输尿管一例

    作者:王越超

    患者女,43岁,平素身体健康,偶感左上腹酸痛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所见:右肾未见异常,左肾盂扩张2.4 cm,左输尿管上段扩张1.0 cm,显示长度1.5 cm.扩张下缘处见一横行管道,内径3.5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内有血流通过,频谱示为动脉,阻力指数(RI):0.43,达峰值流速时间(AT):0.02 s.沿血管走形扫查,内侧起源于腹主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下1 cm处向左侧发出左肾动脉,管径6.8 mm,在其下3.8 cm处腹主动脉向左发出管径3.5 mm的副肾动脉至左肾下极附近入肾.两肾形态正常,但左肾位置较右肾低1 cm左右.先显示起始段扩张输尿管的横断面,逐步下移扫查,在输尿管圆形无回声区声像图消失部位检出迷走血管的信号.

  • 320排动态容积 CT对含副肾动脉肾脏血流灌注的初步研究

    作者:梁超;刘晓蕾;余娟

    目的:探讨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成像灌注成像分析副肾动脉的存在是否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方法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36例单侧肾脏含副肾动脉的患者行肾脏CT灌注成像,经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和测量双侧肾脏皮质和髓质的血流量( blood flow,BF)、血容量( blood volume,BV)和清除率( Clearance),比较两侧肾脏间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副肾动脉组肾皮质的B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皮质BV、Clreance值及肾髓质各灌注参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脏皮髓质间的比较中,实验组、对照组的肾皮质BF、BV值显著高于肾髓质(P<0.01);实验组的肾髓质Clearance高于肾皮质(P<0.05),而对照组肾脏皮髓质间Clearance值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副肾动脉的存在对肾脏的血流灌注影响不大。320排动态统计CT灌注成像能有效分析肾脏血流灌注情况。

  • 国内成人副肾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作者:鲁继东;王宣传;戴正寿;许明;朱同玉;王国民;戎瑞明

    目的:探讨国内成人的副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经甲醛溶液处理的成人尸体105具,其中男性75具,女性30具.观察每具尸体有无副肾动脉.对存在副肾动脉的尸体,观察、测量、记录副肾动脉的肾别、数目、起点、长度、发出时的外径、入肾位置,以及同侧肾动脉的长度、发出时的外径,副肾动脉与同侧肾动脉的位置关系、中点间距及两者间的夹角等.结果:左侧副肾动脉的出现率为29.5 %(31/105),右侧副肾动脉的出现率为39.0%(41/105).左侧副肾动脉的数目平均为(1.16±0.37)支,除1支左侧副肾动脉发自肾上腺下动脉外,其余左侧肾动脉及副肾动脉均发自腹主动脉.左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分别为(43.28±14.40)mm和(43.59±8.89)mm,发出时的外径分别为(4.04±1.77)mm和(7.48±1.92)mm,左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的中点间距为(23.08±24.25)mm,两者间的夹角为(15.75±25.77)°;右侧副肾动脉数目平均为(1.29±0.60)支,除1支右侧副肾动脉发自腹腔干外,其余右侧肾动脉及副肾动脉均发自腹主动脉.右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分别为(54.74±16.87)mm和(56.66±13.70)mm,发出时的外径分别为(3.99±1.65) mm和(7.30±2.15)mm,右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的中点间距为(27.11±28.29)mm,两者间的夹角为(20.02±22.95)°.两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侧副肾动脉入肾位置及两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位置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国内成人副肾动脉详尽、准确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于临床泌尿外科手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16层螺旋CT副肾动脉分析

    作者:彭令荣;韩希年

    目的:探讨16层CT显示副肾动脉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0例中腹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获得的所有肾动脉原始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副肾动脉发生率为25.9%,左、右侧分别为24.3%、27.3%,其中1支及2支副动脉发生率分别为24.2%(右25%,左23.3%)、1.7%(右2.3%,左1.0%);男、女分别为27.8%、23.5%,它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1支及2支副肾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2.5mm、2.2mm(右)和2.4mm、2.1mm(左).结论:16层螺旋CT在显示副肾动脉方面可提供较详细的信息,可应用于外科肾脏手术、介入治疗及肾移植供肾术前的评价.

  • 单支副肾动脉人群中肾脏供血动脉外径与其供血比例间关系的离体研究

    作者:鲁继东;王宣传;戴正寿;许明;朱同玉;王国民;戎瑞明

    目的 研究具有单支副肾动脉的离体肾脏标本肾动脉/副肾动脉外径比与其供血组织体积比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具有单支副肾动脉的尸体正常肾脏标本40个进行研究,其中左肾19个,右肾21个.测量肾动脉及副肾动脉起始处的外径并计算肾动脉/副肾动脉外径比(Dr)后,分别经由肾动脉及副肾动脉灌注15%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radiene styrene,ABS)塑料制作不同颜色标示的肾动脉及副肾动脉灌注组织铸型标本,测量体积后计算肾动脉/副肾动脉供血组织体积比(Vr).分析Dr与Vr是否具有相关性,若具有相关性则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左肾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7.31±1.68) mm,右肾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7.39±1.82) mm,左副肾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3.69±1.55) mm,右副肾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3.79±1.32) mm.40个肾脏的肾动脉灌注组织铸型体积平均为(41.09±14.74) cm3,所占比例为37.51%~94.85%,平均70.07%±13.88%;副肾动脉灌注组织铸型体积平均为(17.42±9.57) cm3,所占比例为5.15%~62.49%,平均29.93%±13.88%.整体组、左肾组及右肾组3个分组数据中,Dr与Vr均为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11和0.898.两者关系的回归方程整体组为Vr(∧)=-1.681+2.461×Dr,左肾组为VrL(∧)=-0.894+1.987×DrL,右肾组为VrR(∧)=-2.168 +2.800×DrR.结论 具有单支副肾动脉的离体肾脏标本肾动脉/副肾动脉外径比与其供血组织体积比间线性相关,当肾动脉与副肾动脉外径相仿时,两者供血比例相仿,当肾动脉外径为副肾动脉外径的5倍甚至更多时,由肾动脉供血组织所占比例可达到甚至超过90%.

  • 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副肾动脉及替代肾动脉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齐双伟;宋利海

    副肾动脉和替代肾动脉是肾动脉的常见变异[1-3],可单侧或双侧出现,多起自腹主动脉,少数起自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髂总动脉等。副肾动脉和替代肾动脉在肾内分支及分布情况与正常肾段动脉相同,与肾固有动脉在肾内无吻合。因此,在行肾摘除、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时,术前对变异肾动脉活体形态进行判断具有重要意义[4-5]。本研究应用128层螺旋 CT血管成像观察副肾动脉及替代肾动脉的活体形态特征,并探讨多层螺旋 CT 肾血管造影的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 肾动脉变异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岩

    随着肾脏外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肾脏手术逐渐增多,临床对肾动脉变异研究更加深入.肾动脉变异类型目前尚未统一,文中统计国内外近年来相关文献,根据发生侧分类、肾动脉支数分类及肾动脉起源及走形特点分类.充分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对于肾脏手术,如肾切除、部分切除及供体取肾手术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