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骨旁入路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相关的内乳血管CT影像学研究

    作者:倪建明;唐平;张雷;刘君

    目的 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旁入路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旁的走行特点,参照修订的Schwabegger分类法记录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测量比较不同解剖类型、侧别、性别间两侧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结果 单根动脉伴单根静脉的Ⅱ型和Ⅳ型是常见的内乳血管解剖类型(左侧分别为73.7%、19.6%,右侧分别为61.2%、15.6%),其次为Ⅰ型、Ⅲ型和Ⅴ型(左侧分别为2.2%、2.7%和1.8%,右侧分别为12.5%、7.1%和3.6%).不同肋间隙左右两侧IMA距离胸骨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3、2、4、5肋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左侧第2、3、5肋间隙和右侧第2肋间隙的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解剖类型各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并能够准确测量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为胸骨旁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的手术路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左前降支远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研究

    作者:田津;李治安;杨娅;孙琳;何怡华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远段左前降支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6例,于手术前后超声检查左内乳动脉,其中38例患者检查左前降支远段.结果术后内乳动脉桥起始段显示率95.65%, 由术前收缩期优势型转变为术后舒张期优势型频谱.左前降支远段血流信号表现为流速及流速时间积分增加.结论常规超声结合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可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提供一种无创的方法.

  • 6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作者:宋士秋;于建华;黄贵鹏;张供;李守先;张希全

    总结自1984年1月至2000年5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0例手术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35~65岁,平均50岁,体重65~90 kg,平均77.5 kg,发病时间4~46个月,平均25个月。病人均有心绞痛史,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为多支病变,狭窄远端冠状动脉直径均大于1.0 mm。 手术方法全组均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7-0聚丙烯缝线连续缝合,行冠状动脉远端吻合,近端开放升主动脉后,置侧壁钳用6-0聚丙烯缝合线连续缝合行静脉桥与升主动脉吻合。其中,大隐静脉单支桥22例,大隐静脉序贯搭桥及内乳动脉联合桥38例。

  • 应用二维多普勒法对正常人内乳动脉血液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作者:姬尚义;陈长春

    目的:应用二维多普勒法对正常人内乳动脉血流特性进行测定和研究,旨在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内乳动脉桥的血流特性提供一个简单、安全、有效、无创的定量测定方法和血流特性.方法:分别用7.5 MHz和4.5 MHz的超声波血管探头测定100名正常人两侧内乳动脉的直径,总血流量(F),时间流速积分(TVI)和心排血量(CO).两位医师分别测定各指标求得二者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r).结果:两侧内乳动脉各指标的测定在检查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上肢运动可引起明显的一过性的直径(16%),F(116%)和F/CO的增加及局部血管阻力下降.结论:二维多普勒法对原位内乳动脉的血流特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重复的,其对评价内乳动脉血流的生理性变化特性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 应用多普勒导丝技术研究内乳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动力学

    作者:夏勇;李东野;潘德峰;钱文浩;李文华;徐晤;张超群;郝湛军

    目的比较内乳动脉(IMA)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记录22例患者IMA和LAD的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收缩流速比(DSVR),造影测量血管直径(D),计算血流量(F).结果IMA的APV和DSVR与LAD相比有明显差别[分别为(38±12)cm/s vs(23±7)cm/s,P<0.001;0.6±0.3vs 2.4±1.1,P<0.001)];IMA的D和F明显低于LAD[分别为(2.3±0.4)cm vs(3.2±1.1)cm,P<0.05;(90±1 2)ml/min vs(260±12)ml/min,P<0.001].结论IMA收缩期供血为主,血流量小;而LAD舒张期供血为主,血流量大.

  • 内乳动脉置管化疗在中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赵增顺;王少文;陈金辉;焦喜林;侯会池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的高发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对中晚期乳腺癌的局部治疗,十年前日本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1],通过介入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我科1995年1月-2003年1月随机对38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内乳动脉插管化疗,近期各种临床疗效指标显示良好,报告如下.

  • 内乳动脉置管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赵增顺;王少文;陈金辉;焦喜林;侯会池;甄四虎

    目的 比较术前经内乳动脉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85例临床分期基本相同的晚期乳腺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行内乳动脉插管化疗,对照组44例行全身化疗,手术后再经放射治疗和全身化疗.经5年随访,对局部复发,骨、肝、胸肺转移,以及两组1、3、5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局部复发、骨转移、肝转移、胸肺转移分别为11、6、7、2例,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0.2%和80.5%;对照组局部复发、骨转移、肝转移、胸肺转移分别为11、5、10、10例,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5.5%、77.3%和59.1%.结论 内乳动脉置管化疗与全身化疗相比较,可减少晚期乳腺癌胸肺转移率并提高其5年生存率.

  • 经胸多普勒显像评估内乳动脉血流特征在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的应用

    作者:王永忠;甄文俊;欧阳小康;佟宏峰;孙耀光;马玉健

    目的评估经胸超声多普勒频谱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内乳动脉血流特征的价值.方法62例择期CABG患者行左内乳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术.术前及术后2周于静息态和Azoulay手法下经左胸骨旁第一肋间行超声多普勒频谱内乳动脉血流评估.结果围术期内乳动脉内径无显著改变,多普勒显像由术前三相波形变为术后二相波形,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显著降低[由(54.5±26.4)cm/s降为(26.6±12.2)cm/s,P=0.0061],舒张期峰值流速(PDV)显著升高[由(8.7±3.8)cm/s升为(18.9±12.4)cm/s,P=0.0037],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显著降低.使用Azoulay手法后,91.5%(54/59)舒张期、收缩期峰值流速比率(PDSVR)>1,提示内乳动脉血流通畅,余8.5%(5/59)比率<1,但>0.6,提示内乳动脉限制性血流特性.结论经胸多普勒显像评估内乳动脉血流特征是一项无创、易行的CABG后疗效评价方法.

  • 心肌炎合并内乳动脉-肺动脉瘘1例报告

    作者:乔兴科;侯爱洁

    目的 分析探讨1例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是非常少见的,该研究报道1例.患者:男,18岁,以发热伴发作性胸闷、胸痛近1个月为主诉人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果 内乳动脉造影显示:内乳动脉-肺动脉(脏层胸膜动脉)瘘,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慢性左心衰、心功能Ⅱ级,左室心尖部血栓;内乳动脉-肺动脉(脏层胸膜动脉)瘘.结论 患者的症状是由心肌炎所致,与内乳动脉-肺动脉(脏层胸膜动脉)瘘无关.

  • 256层螺旋CT对双侧内乳动脉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徐妍妍;任安;孙宏亮;王武;马恩森;于洪伟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评价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之间距离,以及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566例连续行CT胸部增强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大密度投影(MIP)及3D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SPSS 17.0对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进行配对£检验.结果 566例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右侧内乳动脉第六肋水平与胸骨正中线间距离是(28.32±4.88)mm,左侧距离是(27.87±4.87) mm.右侧间距较对侧稍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14例(73.14%)、三支者133例(23.50%)、四支者19例(3.36%).左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61例(81.45%)、三支者102例(18.02%)、四支者3例(0.53%).两侧内乳动脉分支组合常见的是右侧两分支-左侧两分支型(348例,61.48%),其次是右侧三分支-左侧两分支型(100例,17.67%)、右侧两分支-左侧三分支型(64例,11.31%).结论 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距离较左侧稍远.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56层螺旋CT能够将其清晰显示,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 内乳动脉和桡动脉的临床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作者:何学志;王玺胜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IMA)、桡动脉(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30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端片段各30根.并测量IMA、RA内、中膜各层厚度.采用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之比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并将其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结果测量IMA平均长度18.25 cm(16.10~20.40 cm),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3.10 mm(2.99~3.21 mm)和2.03 mm(1.90~2.16 mm);RA平均长度22.06 cm(19.56~22.56 cm),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3.21 mm(3.09~3.33 mm)和2.60 mm(2.50~2.70 mm).IMA与 RA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A和RA内、中、外膜三层结构清晰,两者的显微结构很为相似.IMA与RA动脉硬化程度之比P>0.05.结论 IMA和RA有足够的长度能满足CABG,IMA和RA直径与冠状动脉相匹配.IMA和RA均为搏动性的肌性动脉血管,解剖与组织学比较相差无显著性.均为较理想的动脉移植材料.

  • 经导管采用动脉导管未闭蘑菇伞治疗内乳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作者:朱鲜阳;张端珍;韩秀敏;崔春生;王琦光;盛晓棠

    患者男,16岁,因间断胸痛6个月于2006年4月21日入院.体格检查肱动脉血压144/63 mm Hg(1 mm Hg=0.133 kPa),口唇无紫绀,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肺动脉区第2心音增强、分裂,股动脉枪击音阳性.

  • 017 内乳动脉参与肝细胞癌供血

    作者:古杰洪;王海林

    关键词: 内乳动脉 肝细胞癌
  • 经胸超声评价内乳动脉桥血管通畅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琪;智光;陈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移植材料的选择对手术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动脉桥尤其是内乳动脉桥的高通畅率已被广泛认同[1-3].左内乳动脉通常用左前降支的动脉桥,而术后仅有少数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随访,因此寻求一种可靠、无创的方法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随访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新型超声仪采用位相和频率双重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了二维和彩色多普勒的敏感性,多频率的高频探头增加了二维超声的分辨力,使经胸无创观察内乳动脉成为可能.因而无创性观察内乳动脉桥已作为CABG术后的一项重要检查,为临床医师判定血管狭窄部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4].

  • 晚期乳腺癌内乳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的变化

    作者:陈金辉;赵增顺;侯会池;焦喜林;王少文;胡爱书

    目的:观察区域性灌注新辅助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影响,以探讨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意义.方法:对38例Ⅲ~Ⅳ期乳腺癌行内乳动脉置管并连续灌注新辅助化疗,3周后行手术切除(治疗组)并与未化疗直接手术(对照组)的34例乳腺癌比较,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检出腋窝总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为(16.8±6.1)枚和(3.3±1.9)枚,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4.8)枚和(5.6±3.0)枚(P<0.05).结论:内乳动脉置管灌注新辅助化疗可使腋窝阳性淋巴结数明显减少.

  • 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陈金辉;焦喜林;吴劲松;陈健;苗玲玲;蒋志斌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8例临床认为不能一期手术,分期为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持续给药的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FAC、FEC、AC和TAC,以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对肿瘤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ER、PR检测.新辅助化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研究ER、PR不同表达状态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没有支持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中对疗效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 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金辉;赵增顺;焦喜林;侯会池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后癌细胞凋亡及增殖程度的变化,判断区域性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和意义.方法:治疗组为38例接受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患者,对照组为34例术前未接受化疗的患者,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PCNA和凋亡指数(AI)的阳性细胞数比率分别为(33.3±6.9)%和(56.9±8.9)%,对照组分别为(51.6±9.8)%和(40.1±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

  • 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47例临床研究

    作者:陈金辉;焦喜林;王振全;吴劲松;苗玲玲;蒋志斌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置管给药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不宜一期手术、临床分期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 n=47)和对照组( n=45),研究组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给药,对照组采取周围静脉给药,进行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FEC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D1;表柔比星100 mg/m2,D1;氟尿嘧啶500 mg/m2,D1、4。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对两组新辅助化疗疗效、毒性反应及预后进行分级评估。结果研究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2个周期治疗即可接受手术者比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年,研究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给药相比,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效果更好,待手术时间短,且不增加药物毒性反应,是临床优选的给药途径。

  •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方惠珍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用于修复或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脏心肌血供的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始于1964年,其方法是取自身的下肢静脉或内乳动脉作为搭桥的材料.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1例诊治体会

    作者:王春贵;耿树刚;孙俊芳

    1999年1月~2000年7月,我科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冠心病病人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男15例,女6例.年龄42~72岁,平均57岁,65岁以上6例.稳定性心绞痛8例,不稳定心绞痛13例,均为择期手术.以上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单支血管病变6例,双支血管病变3例,3支血管病变12例,狭窄程度50%~100%.室壁运动弱14例,占总例数67%.平均搭桥数3支(1~5支).用内乳动脉11例,内乳动脉、桡动脉联合大隐静脉1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