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膜中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与 CT 成像研究

    作者:李仕红;姜时泽;陆芳;嵇鸣;林光武;叶春涛;孙奕波;钱海珍;胡杰;谭德炎;滑炎卿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沟骨管的解剖学特点和 CT 表现,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脑膜中动脉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 CT 评估的依据。方法(1)由复旦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提供成人颅脑湿标本15例,开颅探查骨管,观察骨管的毗邻特点,测量骨管两个端点的距离;用金属铝丝标记骨管的位置并对颅骨行薄层 CT 扫描,使用曲面重建技术对骨管进行重建并测量骨管的长度,与颅脑湿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2)回顾性研究头颅 CT 平扫或增强检查的200例患者400侧脑膜中动脉沟的头颅薄层 CT 数据,由2位医师评估双侧骨管的存在,探讨判别结果一致性;对骨管进行曲面重建,直观展示骨管形态。结果(1)15例标本中共发现骨管7侧,其中连续型6侧,间断型1侧;骨管长度0.94~3.06 cm,平均2.05cm ;顶点距颞骨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4.67 cm,距颧突点水平距离平均为4.32 cm;低点距颧弓垂直距离平均为2.99 cm,距颧突点水平距离平均为3.24 cm。 CT 曲面重建颅骨测量骨管长径平均为2.10 cm,与标本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CT 曲面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管走行及其长度,2位医师通过对骨管解剖学的研究对CT 判别骨管存在有高度一致性(Kappa 值=0.96)。结论骨管 CT 的表现可为判断骨管解剖学形态提供可靠依据。经翼点入路进颅手术术前薄层 CT 检查及曲面重建可以有效显示骨管的形态学,在打开颅骨时可以根据术前 CT 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骨管,从而避免损伤走行于骨管中的脑膜中动脉。

  • 面侧方宽度与眶外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卜祥斌;张俊;付洪海;王芳

    目的:测量成人干性头颅标本颅面骨相关数据,探讨面侧方宽度和眶外距之间的相关性,为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精确恢复面侧方宽度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2010年1月—2014年6月选取成人干性头颅骨标本100个,男、女各50个,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颅骨颧点(zy)到头颅正中矢状面(MSP)之间的距离(zy-MSP ),眶额颧点(fmo)到鼻根点(n)之间的距离(fmo-n),观测不同性别组间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相同性别组内解剖学参数的相关性,建立zy-MSP和 fmo-n 的回归方程。结果男性组 zy-MSP 为74.27~59.54 mm、平均(67.55±2.45)mm,fmo-n 为55.67~46.40 mm、平均(50.80±1.93) mm;女性组 zy-MSP 为69.29~60.02 mm、平均(65.04±2.12)mm,fmo-n 为53.41~46.19 mm、平均(49.64±1.66)mm。男性组 zy-MSP 和 fmo-n 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同性别组内,男性、女性面侧方 zy-MSP 与 fmo-n 均高度相关(R男性=0.821,R女性=0.809,P 值均<0.01);zy-MSP 和 fmo-n 的回归方程,男性组为^Y =1.046X +14.413(P <0.01),女性组为^Y =1.035X +13.662(P <0.01)。结论相同性别间 fmo-n 与 zy-MSP 具有高度相关性,利用 fmo-n 与 zy-MSP 的回归方程,为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重建面侧方宽度提供有效的解剖学参数。

  • 翼点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径线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作者:赵信理;王振江;沈维高

    目的 观察和描述翼点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神经外科翼点手术入路精确定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国吉林地区出土成人完整颅骨50例(100侧),观察和描述各颅骨双侧翼点骨缝形态,测量翼点宽度、翼点中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翼点中点与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对测量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骨翼点骨缝形态可分为蝶顶缝型、颞额缝型、K型、翼上骨型四种.50例(100侧)颅骨中,蝶顶缝型46例84侧(84%),其中宽H型45例80侧(80%)、窄H型2例2侧(2%)、N型2例2侧(2%);颞额缝型2例2侧(2%);K型2例2侧(2%);翼上骨型10例12侧(12%).翼点宽度:左侧宽度(11.31±3.00)mm,右侧宽度(12.12±4.79)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左侧(40.12±3.95)mm、右侧(41.94±4.31)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P<0.05);翼点中心距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左侧(32.13±4.25)mm,右侧(33.71±5.19)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5).结论 通过研究吉林地区国人翼点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数据资料,为翼点手术入路提供相关参考数值.

  • 1.5TMR对国人颈延髓角的测量与分析

    作者:吕宝华;程晓娟;马得廷;韩耀启;张忻宇

    [目的]利用颅脑正中矢状面T2W1图像测量正常国入、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标准体位下的颈延髓角,建立国人正常颈延髓角的参考标准,探讨国人颈延髓角的发育规律、颈颅关节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为MRI诊断Chiari畸形Ⅰ型等部分颈颅交界区疾病提供参考标准.[方法]随机选取857例(0~74岁)正常国人及14例Chiari畸形Ⅰ型的颅脑MRI图像,于T2WI正中矢状面图像上测量延颈髓轴线夹角数值.各年龄组性别间的差异用t检验做统计分析,对各年龄组间年龄差异用方差分析做统计检验.[结果]在MRI上,正常组0~9岁、50岁以上年龄组所测量的男女性别的颈延髓角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0~49岁年龄段男女两性别的颈延髓角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岁以上所有年龄组的颈延髓角随年龄的增加角度也增大.10 ~29岁与其他年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颈延髓角的95%可信区间为156.9°~174.7°,病例组与正常组颈延髓角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国人正常体位下颈延髓角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角度范围.对于Chiari畸形Ⅰ型的诊断,MR能够直接显示脑桥延髓受压及小脑下疝的情况,在M RJ成像中可以参考以上参考值对于该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 三维头影测量技术在口腔正畸学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陈彬;孟箭;张静;刘颖

    目的:探讨三维头影测量技术在正畸学中的初步应用并评价其与传统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2012年5-12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13例正畸患者,其中严重骨性错颌畸形5例,骨埋伏牙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通过常规全景片、头颅定位侧位片检查,患者决定治疗后签署拍摄锥形束CT同意书。摄取相关影像后,导入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头影测量,测量结果与传统测量法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三维重建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头影测量所需的标志点,与传统方法相比,ANB角[(0.78±2.64)°,(1.51±1.92)°,t=2.63]、MP-FH角[(32.14±4.25)°,(32.96±2.84)°,t=2.59)]、L1-NB角[(28.27±3.72)°,(29.02±2.81)°,t=2.68]、SNA角[(80.15±3.39)°,(81.47±1.85)°,t=3.08]、U1-NA角[(26.85±4.35)°,(28.36±3.46)°,t=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测量项目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头影测量技术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定点描记具有更大的优势,三维头影测量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头影测量法,可对正畸术前矫治方案设计提供相关依据。

  • 海南黎族人颅面骨三维测量的研究

    作者:游文健;黄绿萍;李建军;吴念;展望;刘韵

    目的 利用三维CT研究海南黎族人颅面骨的结构及特征.方法 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客观显示两点间距离及三点间角度,并可将三维影像放大增加精确度,通过对80名黎族成年人颅面骨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与汉族人进行比较.结果 黎族人颅面骨数据在性别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汉族人相比,黎族人具备眶宽、颅头宽及面阔的面部特征.结论 CT测量及三维重建可准确表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而颅面骨数据为黎族人进行颌面部整形手术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黎族 测颅法 成像 三维
  • 腺样体肥大所致鼻气道阻塞对儿童颅面发育的影响

    作者:张虹;李晓明;裴士庚;肖淑芬;王雪凌;李建红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所致鼻呼吸阻塞对儿童颅面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肥大组)和27例正常儿童(正常儿童组)分别进行声反射鼻测量和X线头颅测量.结果 腺样体肥大组鼻咽腔容积为(15.49±6.59)cm3,较正常儿童组(20.78±4.91)cm3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肥大组鼻气道阻力为(5.58±3.28)cmH2O/L·min,较正常儿童组(2.28±1.30)cmH2O/L-mi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头颅测量显示腺样体肥大组儿童面部形态呈明显的垂直向生长,下颌后缩,下颌角变大,其中前下面高为(68.32±6.66)mm,较正常儿童组(62.09±6.30)m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高比例为0.7±0.08,较正常儿童组0.77±0.11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可致鼻阻力增大和鼻咽腔容积减小;鼻气道阻塞可明显影响儿童颅面发育.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不同体位下上气道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不同体位下上气道的变化做了观察比较,初步探讨了仰卧位时上气道软组织及骨组织位置及结构的变化,为OSAS的诊治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PSG确诊的OSAS患者分别拍摄常规坐位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测量两种体位下腭后气道前后径、软腭下垂角度、小矢状咽径、下颌平面角及舌骨至咽后壁水平距离等.结果:两种体位比较,仰卧位时小矢状咽径、悬雍垂顶点至咽后壁的水平距离及软腭中点至咽后壁的水平距离均小于坐位时;软腭下垂角度及下颌平面角大于坐位时;∠SNB小于坐位时;舌骨无明显前移或后退.结论:OSAS患者仰卧位时腭后气道的前后径及小矢状咽径更趋狭小,软腭向咽后壁方向移位,下颌骨以颞下颌关节为中心呈向下向后方旋转运动,从而使上气道在腭咽气道、舌咽气道及下咽气道多个水平趋于狭小.OSAS患者多在卧位时发病,在OSAS患者术前评估时,仰卧位X线头颅侧位片可以更客观的反映患者上气道解剖情况,为OSAS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 X线颅颌影像硬组织内部结构的自动识别

    作者:邵金陵;林珠;任金昌;赵荣椿

    目的: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进行X线颅颌影像硬组织内部结构的自动识别研究,为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全自动识别、定点、测量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在头颅定位仪的严格定位下,拍摄研究对象的正中咬合位时的X线颅颌侧位片.拍摄的X线片通过扫描仪将图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图象处理.首先是图象增强,随后,利用X线颅颌面侧位片图象灰度分布的特征,将原始图象分层.后,进行了图象重建.结果:提取出了部分颅颌硬组织内部结构.结论:初步建立了计算机X线颅颌面影像硬组织的自动识别,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定点

    作者:邵金陵;林珠;李冬;赵荣椿;任金昌

    目的:进行X线颅颌面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定点研究.方法:使用计算机提取出的X线颅颌面硬、软组织图象,对一些标志点在符合原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以适应计算机的处理,采用图象处理技术进行标志点识别.结果:共判别出31个标志点.结论: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定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不同体位投照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温伟生;胡敏;柳春明;步荣发;王照五;石校伟

    目的:比较两种投照法上气道空间的改变,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提供有关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仰卧位头颅侧位片,比较二者上气道变化情况,结果:仰卧位时下颌骨、舌骨明显向咽后壁方向移位,小矢状咽径显著减小.结论:仰卧位X线头颅恻位片对于OSAS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后疗效判定可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 不同体位下舌骨位置与下咽气道大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温伟生;胡敏;柳春明;王照五;石校伟

    目的:通过不同体位下舌骨位置与下咽气道的相关性研究,了解二者关系,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青年男性30人,每人分别拍摄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将舌骨位置与小矢状咽径大小做相关分析.结果:两种体位下小矢状咽径大小与舌骨至咽后壁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舌骨至蝶鞍点距离呈负相关;两种体位下小矢状咽径有显著差异.结论:舌骨的位置可做为判定F咽气道大小的重要指标;体位变化亦对下咽气道产生影响.

  • X线颅颌面影像自动识别定点研究

    作者:邵金陵;林珠;李东;赵荣椿;任金昌

    目的研究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识别定点.方法①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识别:X线颅颌侧位定位片经扫描仪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后重建该图象.②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定点:以FH平面为基准进行分区,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使曲线光滑,使用轮廓跟踪技术进行标志点的寻找,使用拟合逼近进行拟圆,进行二值化确定两曲线的交点.结果提取出了颅颌面软组织外轮廓、硬组织外轮廓及部分内部结构,提取出了颅颌面31个标志点.结论进行了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轮廓和特征点的识别研究,为全自动识别分析奠定了基础.

  • 不同骨面型患者颈椎姿势的差异性

    作者:付强;丁寅;王艳清;陈琳

    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上部颈椎形态与错()畸形发育之间的关系,但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本实验选取81名16 26岁的年轻人,拍摄自然头位片,以"ANB"和"NSGn"角为骨面型分类标准研究不同骨面型分类中颈椎姿势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以"ANB"为分类,仅Ⅱ、Ⅲ类骨面型颈椎姿势间有显著性差异;以"NSGn"为分类,Ⅰ、Ⅱ、Ⅲ类骨面型的颈椎姿势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应重视颈椎姿势这样的因素,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颌面畸形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 颈椎 测颅法
  • 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患者即刻种植全牙列固定修复的侧貌变化初探

    作者:张宇;林野;刘洋;罗佳;邸萍;马婷

    目的 探讨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患者即刻种植全牙列固定修复后的侧貌变化特点及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连续就诊的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拟行全牙列固定修复的患者.拔除上颌余留患牙,截除上颌前部过突的牙槽骨,即刻植入4~6枚种植体行全牙列即刻固定修复,术后6个月完成终修复.术中测量牙槽骨截骨高度.比较术前和终修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容貌美观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共完成10例患者的双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共植入89枚种植体;上颌平均植入4.5枚.上颌前部牙槽骨平均截骨高度(6.3±1.8)mm.终修复后上中切牙切缘较术前向腭侧移动(5.5±2.7)mm,向根方移动(1.6±1.2)mm,上中切牙长轴向腭侧倾斜9.6°±8.1°.终修复后患者鼻唇角比术前增大10.5°±6.4°.患者和医师均认为终修复后容貌美观比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牙周炎晚期伴上颌牙槽骨前突畸形的患者,通过拔除患牙,截除一定高度的上颌前部牙槽骨,腭向设计修复体排牙位置,可明显改善患者面下1/3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及患者的美观感受.

  • 浅谈三维头影测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作者:刘怡

    二维头影测量是正畸及口腔专业中重要的诊断技术,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锥形束CT的应用,三维头影测量成为临床科研热点.但三维头影测量不会因硬件的进步而一蹴而就,与二维头影测量一样,目前三维头影测量还有许多底层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规范,一些三维头影测量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尚需探讨,如三维影像的数据源与多源三维数据整合的意义;CT数据的获取缺乏头颅定位架的支持,三维头颅的再定位是临床应用首要问题;由于CT数据的显示方式不同,定点的均质性也不同于二维头影测量;是否有必要为三维头影测量建立正常值也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三维重叠比二维更复杂,但也更能全面剖析结构的立体差异.三维头影测量仍然还有很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待研究.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

    作者:张晟;王春阳;谢永建;麦理想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选取高角型开牙合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30岁,平均24.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拔牙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头影测量指标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恢复正常,面型得到明显改善.SNA角减小1.6°(P<0.001),SNB角减小0.5°(P=0.038),ANB角减小1.1°(P<0.001),GoGn-SN角减小1.7°(P<0.001),U1-NA减小3.7 mm(P<0.001),L1-NB减小1.8 mm(P=0.001),U1-L1角增加16.6°(P<0.001),U1-SN角减小8.2°(P<0.001),OPP-SN角减小5.3°(P=0.012),FH-PP角减小0.9°(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PP减小0.6 mm(P=0.091),L1-MP角减小0.6°(P=0.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能有效进行垂直向控制,使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获得良好疗效.

  • 下颌前突患者术后软组织侧貌美学缺陷分析

    作者:杨小平;骆丹丽

    目的 研究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术后软组织侧貌与中国美貌人群的差异,分析其存在的美学缺陷,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后6个月以上的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组织侧貌测量,并与王兴所测中国美貌人群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男女两组分别与美貌人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与美貌人群相比,男女两组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术后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均有多点差异,主要表现为:(1)男性患者Ns、Pm、Cm及SnX坐标值均较小(P<0.05),女性仅Ns点X坐标值较小(P<0.05),提示鼻根部较扁平;(2)两组颏唇沟角增大(P<0.05),Si点、UL点至"审美平面"距离减小(P<0.05),LL点基本位于"审美平面"右侧,为负值(P<0.05),提示术后颏唇沟变浅,下唇较突,颏部轮廓欠佳;(3)两组患者面中份与面下份软组织线距比减小(P<0.05),提示面中份与面下份比例不协调,面下三分之一长度相对较长;(4)两组患者C-Gn’软组织线距减小(P<0.05),同时C-Gn’/Sn-Gn’线距比减小(P<0.05),提示侧面观下颌缘长度减小.结论 患者上下颌发育不协调、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正畸治疗等均影响其术后的侧貌美观.下颌前突畸形患者单行下颌后退手术其软组织侧貌存在不同程度美学缺陷,有必要行进一步综合治疗以提高美学效果.

  • 与美学相关的青少年侧貌软硬组织分析

    作者:王壬;罗卫红

    目的:从常用的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中筛选出对侧貌美起主要作用的若干美学指标.方法:对58例侧貌美观的正常及60例侧貌不协调的安氏Ⅰ、Ⅱ、Ⅲ类错进行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5项软组织侧貌美学指标及与其相关联的硬组织指标.结论:协调的鼻唇颏关系是面部侧貌美学的特征.软硬组织是相互关联的.

  • 影响双颌前突错侧貌的软硬组织相关分析

    作者:罗卫红;王壬

    目的从常用的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中确定影响双颌前突侧貌美观的主要因素.方法对50例侧貌美的正常()及30例侧貌不协调的安氏I双颌前突错()进行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3项软组织侧貌美学指标及与其相关联的硬组织指标.结论影响双颌前突侧貌美观主要为唇颏关系不协调,软硬组织是相互关联的.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