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的测量价值

    作者:解中福;田超;靳松;王怡;韩形;崔世民

    目的 探讨MSCT对评价成人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的变化及其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 搜集31例成人颅底凹陷症患者手术前、后的MSCT 三维重组图像,根据有无寰枢关节脱位分成A、B组,A组11例、B组20例,分别测量枕齿间隙(BDI)、寰齿前间隙(ADI)、椎管储备间隙(SAC)、斜坡-椎管角(CCA)、Klaus高度指数(HI)、腭枕线(CBL),比较分析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手术前后BDI、ADI、SAC、CCA、HI、CBL分别为12.6、8.3 mm,4.5、3.3 mm,18.2、20.8 mm,138.3°、150.4°,28.7、43.4 mm,6.3、3.3 mm,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10分,术后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3、2.323、3.124、5.531、4.278、2.375,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7例,稳定(可)4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SAC、CCA、HI、CB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73,-0.571、-0.619,0.642、0.513,0.525、0.558,0.587、0.511,- 0.532、- 0.596;P值均<0.05).B组手术前后SAC、CCA、CBL分别为18.3、19.6mm,146.8°、150.2°,2.7、1.8mm,术前JOA评分11分,术后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9、4.126、0.769,P值均<0.05);BDI、ADI、HI分别为7.2、6.6mm,2.4、2.1mm,39.3、41.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82、2.374、0.153,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14例,稳定(可)6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HI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341、0.387,0.154、0.182,0.192、0.167,P值均>0.05);与CBL、SAC和CCA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 0.756、- 0.728,0.651、0.672,0.726、0.695,P值均<0.05).结论 MSCT测量有助于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分析和手术疗效的综合评价.

  • CT测量成人骨性后颅凹狭窄的临床意义

    作者:解中福;田超;靳松;韩彤;崔世民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后颅凹(PCF)狭窄的MSCT诊断标准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SCT及MPR、VR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100名(男、女各5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和经MSCT检查及临床、手术证实的52例枕大孔区骨畸形患者(异常组)的PCF容积(PCFV)、PCF高径(PCFH)、斜坡长度(CL)、斜坡倾斜角(CG)、枕骨鳞部长度(SL)、枕大孔前后径(FMD),对其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PCFV、PCFH、CL、SL、FMD、CG测量结果,对照组男性分别为(168.2±12.3)cm~3、(38.2±1.2)、(47.1±2.8)、(41.1±1.8)、(36.6±4.9)mm、(51.5±3.6)°,女性分别为(157.5±10.2)cm~3、(36.5±1.4)、(46.2±2.2)、(39.7±1.3)、(35.2 ±3.8)mm、(49.6±3.1)°;异常组分别为(128.7 ±11.7)cm~3、(30.6±1.9)、(36.2 ±1.4)、(37.3 ±0.9)、(33.9 ±3.5)mm、(44.5±2.8)°.对照组内不同性别之间PCFV、PCFH、CL、SL、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0、6.44、4.84、4.43、2.81,P值均<0.01),各组间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对照组男性与异常组PCFV、PCFH、CL、SL、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62、24.04、25.01、14.17、10.99,P值均<0.01);对照组女性与异常组PCFV、PCFH、CL、SL、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23、17.80、27.50、11.67、8.73,P值均<0.01);对照组男、女FMD与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6、2.07,P值均>0.05).结论 MSCT可对PCF进行定量测量,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PCF的应用解剖及其病理特征的研究.

  • 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潘一春;赵健慧

    目的:初步探讨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在固定矫治中的支抗效果,为正畸临床支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Ⅰ、Ⅱ类需上颌强支抗的青少年正畸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在上颌减数两颗第一双尖牙并在腭中线旁、第一磨牙水平植入微种植钉一颗.以0.019 inch×0.022 inch(1inch =2.54 cm)的不锈钢方丝横腭杆固定连接微种植钉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组成一个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进行正畸力的负载,下牙列不纳入研究.植入微种植钉时(T0)、上颌间隙关闭或基本关闭时(T1)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描图.分别采用SN-7平面及PP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对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在T0、T1的位置差异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中部微种植钉植入后的临床成功率为73.9%.14例进行测量分析的病例中,微种植系统负载正畸力后仍保持稳固,双侧第一磨牙没有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设计的腭中部微种植支抗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畸治疗中能够起到强支抗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正畸强支抗的可选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 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牙(牙合)变化的对比

    作者:赵健慧;丁云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牙(牙合)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女性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各30例,两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前、后牙(牙合)关系变化的异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少年组与成人组上切牙均直立及伸长,少年组上磨牙前移并伸长,成人组则上磨牙仅前移而无伸长,治疗后两组下切牙均远中移动,但唇倾度均无明显变化,成人组下切牙垂直向压低多于少年组,少年组下磨牙的前移及伸长均多于成人组,治疗后成人组较少年组有更多的上、下(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生长发育有利于骨性Ⅱ类均角患者深覆(牙合)的矫治.

  • 北方正常(牙合)人群颅颌面三维比例测量及面部对称性分析

    作者:何颖;郭传瑸;邓旭亮;王兴;王晓霞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以及面部对称性,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所有线距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比例测量值则多数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结构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且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使用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可以较好地分析面部比例及对称性.正常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之间符合特定的数学比例,建立正常(牙合)人群的颅颌面三维结构数据库可以为颅颌面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标准和参考.

  • 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变化的长期观察

    作者:刘妍;黄微;许天民

    目的:对比正畸临界病例采用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的长期变化.方i主: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5位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一批正畸病例进行拔牙或不拔牙或临界的判断,判断得到治疗资料完整的临界病例54例.追踪随访治疗结束至少2年病例,共获得21例,其中拔牙组8例,非拔牙组13例.对样本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计算机定点测量.结果: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上SNB、SNPg角增大,垂直向上MP/SN减小,ArGo/ANSMe增大;上切牙唇向回复,U1/PP、U1/NA、U1-AP增大(P<0.05),但覆盖无明显同复.非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下切牙舌向同复,L1/MP减小,且覆盖有所增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前骨骼和牙齿指标中仅MP/SN、ArGo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唇舌向位置(L1/NB、L1-NB、L1-AP、U1-AP、U1/L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仅非拔牙组的L1/MP明显大于拔牙组(P<0.05).结论:临界病例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随访阶段前牙均表现出一定的回复趋势,从而使治疗对两组造成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拔牙组表现出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的骨性变化,从而覆盖保持稳定;非拔牙组下切牙少量舌向回复且无骨骼变化,覆盖有所增大.

  • Tweed-Merrifield 技术矫治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疗效评价

    作者:黄俊强;刘施瑶;江久汇

    目的:利用 Johnston 分析法评价 Tweed-Merrifield 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例采用 Tweed-Merrifield 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 Johnston 分析法和华正测量软件对常规测量项目进行矫治前后的 X 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30 mm,下颌骨相对颅底前移2.12 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变化了3.42 mm;上下切牙均明显后移并直立,上下磨牙略前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3.44 mm 和4.23 mm。ANB、U1-NA、U1/NA、U1/SN、L1-NB、L1/NB、L1/MP 值治疗后分别改变-(1.98±1.55)°(P =0.012)、-(5.08±4.6)mm(P =0.002)、-(11.79±1.21)°(P =0.004)、-(13.55±6.32)°(P =0.047)、-(3.17±3.07)mm(P =0.010)、-(6.84±2.55)°(P =0.038)、-(4.13±2.24)°(P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eed-Merrifield 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可以稳定支抗磨牙,内收前牙,显著改善双颌前突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且实现了较好的垂直向控制,适用于需要强支抗的双颌前突患者的拔牙矫治。

  • 正常人不同体位下口咽、鼻咽部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步荣发

    目的:初步探讨仰卧位时口咽、鼻咽腔组织阻塞部位及阻塞程度的改变.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提供有关依据.方法:青年男性 15 人,每人分别拍常规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头颅侧位片,比较二者口咽、鼻咽腔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仰卧位时软腭位置、舌骨位置明显向咽后壁方向移位,小矢状咽径显著减小.结论:拍摄仰卧位X线头颅侧位片对于OSAS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后疗效判定可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 口外弓-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

    作者:杨建玲;李红

    安氏Ⅱ1类错<牙合>发生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常表现为上、下颌骨关系不协调,常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突面型,严重影响患者容貌.成人后治疗较为复杂,面型改变不尽如人意.

  •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与垂直向颅面结构的相关分析

    作者:肖丹娜;高辉;王璐;高平

    目的:探讨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与垂直向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37例高低角骨面型成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角骨面型17例,低角骨面型20例,拍摄后前位X线片,使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头影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Perason相关分析.结果:下颌升支的高度,在低角组与上面宽、中面宽和上颌基骨宽呈正相关,在高角组与中面宽和髁突间距呈正相关.上面高,在低角组与中面宽和上颌基骨宽呈正相关,在高角组与髁突间距、乳突间距、下颌角前切迹间距和下颌角间距呈正相关.全面高与下面高基本相同,在低角组与颅面宽度均无相关性,在高角组与中面宽、乳突间距、下颌角前切迹间距和下颌角间距呈正相关.另外,高角组中全面高与髁突间距呈正相关.结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与高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程度各不相同.

  •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前后牙槽高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肖丹娜;高辉;赵志河

    本研究通过对成人高低角骨面型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比较,了解牙槽骨代偿机制,为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特征分析

    作者:乔峰;左志刚;张健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RMS)特征,探讨其与下颌智齿阻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35岁90例正畸患者,治疗前拍摄全景片、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下颌平面角(FH-MP)大小为均角患者,按照头影测量分析ANB角度大小分为安氏Ⅰ类、Ⅱ类、Ⅲ类3组。分别通过全景片观察每组下颌智齿阻生或萌出情况并将其分为阻生组和萌出组。分别测量每组患者以下指标:下颌体长度、下颌角角度、RMS。比较下颌磨牙后间隙与特定的矢状骨面型特征。结果矢状Ⅱ类患者RMS小于矢状Ⅲ类,阻生组的RMS小于萌出组。矢状Ⅲ类患者下颌角角度较大(P<0.05),萌出状态对下颌角角度无影响(P>0.05),而阻生组患者下颌体长度较小(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形态特征与下颌智齿的阻生有关,下颌体短且磨牙后间隙减小的患者更易阻生。

  • 鼻气道阻塞对儿童下颌骨生长模式的影响

    作者:张虹;李晓明;李建红;肖淑芬

    目的:探讨长期鼻气道阻塞(NAO)对儿童下颌骨生长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NAO病史大于2年、A/N≥0.71、伴或不伴扁桃体肿大(≥Ⅱ度)者为病例组,共30例,无鼻病史、A/N≤0.60且扁桃体≤Ⅰ度者为对照组,共27例,对两组儿童的声反射鼻测量和X线头颅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声反射鼻测量显示病例组鼻阻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鼻小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鼻咽腔容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头颅测量显示鼻气道阻塞组儿童面部形态呈明显的垂直向生长,下颌平面变斜,下颌角变大;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鼻咽腔容积与面高比例明显相关(r=0.390,P<0.05).结论:长期鼻呼吸阻塞可影响儿童的颌面发育,主要是对下颌的位置和形态有影响.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骨性标志解剖研究

    作者:王春红;张汉伟;张刚利;吉宏明;贾贵军

    目的 准确定位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位置及大小.方法 观察20具干性颅骨与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距离.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关键孔应位于星点下方1.0 cm,距乙状窦沟后缘0.5 cm.骨窗大小为直径3.5 cm×4.0 cm的椭圆形骨窗.结论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熟悉颅骨表面标志和颅内结构对应关系对骨窗关键孔及骨窗大小、位置有指导意义.

  • 106例正常人正中矢状面颅底及颅颈交界距离及角度的MRI测量

    作者:邢春礼;刘吉华;孟广君;卢敏;陈玉平

    目的:建立颅底及颅颈交界(CCJ)夹角的MRI正常参考标准并提出MRI诊断颅底陷入症(BI)的新方法.方法:在MRI正中矢状面T2*WI上测量106例正常人及2例BI病人鞍背后上缘处蛛网膜下腔颅底缘夹角(ACBM)、CCJ处蛛网膜下腔前缘夹角(AACC)和CCJ处蛛网膜下腔后缘夹角(APCC).结果:ACBM、AACC的正常范围,男性分别为105.4°~129.5°、139.2°~163.9°,女性分别为110.1°~131.2°、135.5°~160.7°.APCC正常范围为115.5°~147.7°.BI病人中,男女各1例,其ACBM为155.8°和146.8°,AACC为118.5°和121.1°.结论:所建立的ACBM、AACC的正常范围及AACC与ACBM和APCC大小比较,可用于BI的MRI诊断.

  • 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项华;陆苇;赵丹

    目的探讨应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26例患者,男9例,女17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的U1-SN明显增加;青少年组SNB增加了(4.1±0.5)°,而成年组SNB没有变化.结论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刺激生长发育期患者的下颌生长.

  • 三种经口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解剖及比较

    作者:王智运;尹庆水;吴增晖;章凯

    目的 观察3种经口咽入路达到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方法 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各种经口咽入路手术,观察解剖层次,测量手术深度、横向和纵向显露范围,重点对椎动脉与颅、颈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段椎动脉的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单纯经口入路能显露从斜坡下1/3到C2椎体下缘的范围,水平向和纵向的显露范围分别为(39.4±2.2) mm和(52.1±3.5) mm.软腭切开后纵向显露范围增加到了(66.7±3.9) mm,能显露到从斜坡中部到C2/C3间隙的范围.上颌骨截骨后能将纵向显露提高到(74.6±5.1) mm,能显露至斜坡上1/3及蝶窦,足够暴露椎-基底动脉汇合点.椎动脉颅外段宽处在C1横突孔内为(25.5±4.5) mm,窄处在C2/C3间隙内为(11.2±1.5) mm.结论 通过改良经口入路手术能直接将显露范围扩展至斜坡上段和蝶窦,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使其能作为该术式安全边界的标志.

  • UPPP、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对OSAS患者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分析

    作者:温伟生;胡敏;王照五;石校伟;张晓莉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影响的初步定量分析,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关依据.方法: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OSAS患者做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术后腭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2 0±0 58)mm,软腭切除长度与腭后气道小矢径增加程度无相关性;颏前徙术后舌后气道小矢径平均增加(4.1±2.2)mm,颏点前移与舌后气道小矢径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舌骨悬吊术后下咽气道矢径平均增加(2 93±1.2)mm,舌骨前移值与下咽气道矢径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UPPP术式对扩大腭后气道矢径有意义;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可以扩大舌后气道及下咽气道.骨组织的前移与咽前壁软组织的前移呈正相关.

  • 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颅面特征头影测量的评价

    作者:林军;陈虹;杨力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男性后颅底复合体长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下颌复合体三维长度Go-Gn高于正常组(P<0.01);女性下颌长度指标Cd-Gn、Go-Gn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具有性别差异.后颅底长度短的男性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正颌手术来纠正的可能性大;下颌水平支较长的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 MEAW技术中拔牙指数与临床拔牙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道杨;文育峰;钱毅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拔牙组,非拔牙组与拔牙指数 (E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矫治成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113例,分组作EI的回顾性检验.结果 EI对总样本的72.92%作出了正确的预测,而在轻度拥挤组中正确预测为81.48%,拥挤组中为61.90%. 结论 EI在错牙合矫治设计拔牙与非拔牙决策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忽略了拥挤度因素.在诊断设计时,还应进行模型拥挤度的分析、综合判断来决定是否拔牙.

7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