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的HRCT分析

    作者:赵鹏飞;王振常;鲜军舫;李静;陈青华

    目的 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骨气化容积的差异性.结果 受检者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乙状窦沟裂缺发生率分别约2.41%(8/332)、0.90%(3/332)、2.71%(9/332).骨壁完整受检者颞骨气化容积平均约(5.43±2.43)ml.不同性别及侧别间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骨壁裂缺耳分别与完整骨壁耳相比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健康受检者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可发生裂缺,在诊断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时应注意鉴别.

  • 颞骨岩部和乳突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林海峰;孙志刚

    目的 研究颞骨岩部和乳突部的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颅骨标本10例;10例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颞骨岩部、乳突部外侧面星点、顶乳突缝前角、乙状窦横窦之间的距离,观察乙状窦沟上曲在颅外的标志点.结果 乙状窦沟上曲转角上缘有80%在颅外对应点是顶乳缝前角;上曲转角下缘有75%在颅外对应点是星点前下方约4.67 mm.结论 顶乳缝前角、星点是幕上下联合开颅的两个关键孔,合理地利用两个关键孔可以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骨性标志解剖研究

    作者:王春红;张汉伟;张刚利;吉宏明;贾贵军

    目的 准确定位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位置及大小.方法 观察20具干性颅骨与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距离.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关键孔应位于星点下方1.0 cm,距乙状窦沟后缘0.5 cm.骨窗大小为直径3.5 cm×4.0 cm的椭圆形骨窗.结论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熟悉颅骨表面标志和颅内结构对应关系对骨窗关键孔及骨窗大小、位置有指导意义.

  • 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周吉林;任国良;张晓明

    目的:探讨乙状窦沟的发育差异,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采用140侧颅骨,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直接测量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同时进行Law氏位X线摄片对照.结果: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在10mm以上者108例(77%),距离在8~9mm者21侧(15%),距离在6~7mm者7侧(5%),距离在5mm以下者4侧(3%).以10mm为正常值,右侧的乙状窦前移多于左侧(18:14),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乙状窦前移在国人中的发生率为23%,进行乙状窦前、后手术入略时应引起注意.

  • 透明显示颞骨乳突管(道)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

    作者:邹昌旭;孙小勇;曾俊杰

    颞骨乳突管(道)位于乳突深面后1/3部分的中、上1/3交界处,该管道的外口位于枕乳缝的前方,内口位于颅后窝乙状窦沟中部的后缘,是乳突后部深面的一个重要血管通道.立体展示乳突区与枕血管分支有关的乳突管(道)的解剖结构,对解剖教学及临床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联合CT颈动脉血管造影对搏动性耳鸣诊断价值

    作者:戴燕飞;倪雪君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HRCT)联合头颈部CT动脉血管造影(CTA)对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5例,均行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图像处理.分析头颈部动静脉、乙状窦沟、耳乳突骨结构改变对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结果: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CTA显示患侧乙状窦沟较对侧扩大加深,与邻近乳突相邻骨结构部分缺损,其中1例伴有乙状窦憩室.结论: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对搏动性耳鸣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面神经管垂直部毗邻解剖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吕亚萍;唐光健;胡兴宇;兰永树;唐光才;张富强;辛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面神经管垂直部(vertical facieal nerve,VFN)毗邻解剖关系的显示与测量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标本研究: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在横断位分别测量VFN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乙状窦沟前壁、颈静脉窝的水平距离,以及外耳道后壁至乙状窦沟前壁之间水平距离;按影像层面锯开标本对上述距离行实体测量.影像测量均值与实体测量均值差异行显著性检验.(2)在体研究: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自愿者118人(236侧),其中女63人(126侧),男55人(110侧);行颌面部CT扫描.测量指标同标本研究.结果 (1)标本研究:各项指标的影像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研究:VFN距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较好显示VFN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为耳科、面神经疾病及部分神经外科手术术式选择和避免术中意外提供可靠信息.

  • 侧颅底后部骨性标志测量和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研究

    作者:许华;张铁辉;蔺友志;李明;张毅

    目的确定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为岩骨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个成人颅骨干性标本和15个成人颅骨湿性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观察骨性标志点对应内表面与横窦沟、乙状窦沟走行的关系.结果①52例颞鳞-顶乳缝交点投影在乙状窦沟上曲前上缘,占86.7%;枕内窿突与横窦沟下缘对应者28例,占93.3%.②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窿突连线可作为横窦上缘标志线;枕内窿突与"O"点连线可作为横窦下缘标志线;颞鳞-顶乳缝交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前缘标志线;"O"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后缘标志线.结论通过体表可扪及的外耳道上棘、乳突尖和枕外窿突,可对横窦、乙状窦边界进行体表定位,大限度避免损伤静脉窦,使入路设计更为安全,术中视野更为开阔.

  • 乳突根治术中乙状窦沟的解剖学观测

    作者:赵丽娜;崔英健;蔡克万;朱传军;魏军;杨小康;陈静;冯志杰;杜志祥

    目的 测量乙状窦沟到周边结构的距离,为乳突根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模拟乳突根治术耳后入路进行解剖,测量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1)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3.19±2.37) mm;(2)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18.25±1.97)mm;(3)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14.58±1.66) mm.(4)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6.95±2.06)mm;(5)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9.59±2.24) bmm.结论 测量乙状突窦沟距其与周边结构间的距离,为手术安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