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庆君;吴鉴今;曲乐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公认的"金标准",但其对于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视觉、听觉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目前疗效尚存争议,其机制也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EA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视觉、听觉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从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 乙状窦还纳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葛雪琳

    目的 探讨乙状窦还纳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患者的护理方法,丰富临床护士的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对41例行乙状窦还纳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术前检查的准备与指导、术前心理疏导、术后疼痛的护理、面瘫的观察与护理、耳呜的观察与护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要点.结果 2例患者在术后第1天即主诉耳鸣消失,9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主诉耳鸣消失,21例患者在术后半年内主诉耳鸣减轻逐渐消失,2例患者恢复半年后主诉耳鸣未消失,但耳鸣声音与术前不同.41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乙状窦还纳术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手术效果显著.细致周密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全面深入的观察能够使患者顺利康复.

  • 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研究

    作者:李宝民;曹向宇;刘新峰;李生;王君;梁永平;葛爱莉;张阿兰;冯惠敏

    目的:回顾性探讨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影像学诊断、发病特点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分析了82例动脉和静脉源性搏动耳鸣的DSA不同特征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对3例颅内动静脉瘘,16例自发性颅底脑膜动静脉瘘,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颈动脉狭窄,1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2例静脉窦憩室,46例优势引流侧的静脉窦狭窄,2例枕窦狭窄分别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选用螺旋圈、NBCA胶、Balt球囊、自膨式支架和颅内微支架性行栓塞与支架成形处理。结果82例介入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与介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在2天内均消失。平均门诊随访5~36月,4例动脉源性耳鸣于介入术后3月复发搏动性耳鸣,经二次栓塞和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病例在支架成形和支架辅助螺旋圈栓塞后均未出现复发征像。结论应用经血管内的诊治方式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顽固的搏动性耳鸣提供新的选择途径,有助于为鉴别和研究其他类型的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心理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静;刘宸箐;吴子明;张素珍

    目的:探讨1例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心理治疗,并复习乙状窦憩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运用心理疗法中的暗示疗法、情绪疗法、音乐疗法、读书疗法,必要时运用一定量的安慰剂。结论心理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微小、疗效肯定,所以在未来的数年,随着心理治疗在临床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将可能促进耳鸣领域对心理治疗的认可和推广,更有助于对合并耳鸣的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5年

    作者:申卫东;李宝民;戴朴;韩东一;杨仕明

    [简要病史]患者陈女士,58岁,汉族,河南省人,职员.以"左耳搏动性耳鸣5年"主诉入院.患者于5年前劳累后逐渐出现左侧搏动性耳鸣,持续性,似"火车车轮声",与心脏跳动一致,仅患者本人可闻及,改变头位对耳鸣无影响,但手指压迫左侧颈部后耳鸣可暂时消失,发病后左耳听力逐渐降低.患者曾在当地就诊,按"神经性耳聋"服用"扩血管、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无效.近1年来,自觉耳鸣加重,影响睡眠,遂来就诊,门诊以"左侧搏动性耳鸣"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心肌缺血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 1片/日",血压控制良好.近期发现"血糖略高于正常".否认脑血管疾病病史.个人、家族史无特殊.查体:脉搏:84次/分,血压:120/60mmHg.专科检查:双侧鼓膜标志清楚.音叉检查( C256):WT:偏右,RT:双耳(+).轻压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舌骨水平耳鸣可消失,压迫枕动脉及颞浅动脉区域耳鸣可减轻,听管在外耳道可听到低音调耳鸣,与心脏搏动一致(客观性耳鸣).

  • 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面瘫、颈部包块

    作者:申卫东;李竹梅;戴朴;韩东一;杨仕明

    患者尹女士,36岁,以“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4年,左侧面瘫、颈部肿物2年”主诉入院。
      患者因“左耳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面瘫”3次在当地医院按“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新生物”行活检和“中耳、乳突”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炎症”或“胆脂瘤”。半年前因耳部肿物复发再次在当地医院行活检术,病理提示“颈静脉副神经节瘤”,为进一步诊治,我院以“左侧颈静脉孔区占位,副神经节瘤”之诊断收入院。专科查体:左耳道口上及耳后可见前次手术的瘢痕,左侧外耳道充满淡红色肿物,伴淡黄色分泌物。左侧面部痛温觉、轻触觉略差。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眼闭眼不能、眼裂约3mm,鼓气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左偏,左侧舌肌萎缩。左侧味觉减弱。双侧咽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正常。声带运动、闭合可,无吞咽困难。左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较对侧薄弱。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家族中无相似疾病史。

  • 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分析

    作者:刘一江;李俊峰

    目的 对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予以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检查的搏动性耳鸣患者50例,均为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对患者行CT诊断,观察患者CT表现.结果 患者静脉窦管腔局限性扩张,局部突起,其形为囊袋样、指状和棘样.耳鸣侧、横窦-乙状窦憩室发生在静脉窦优势侧,左侧发生率32%,右侧发生率68%.结论 掌握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提高临床确诊率,明确搏动性耳鸣发生原因,进而为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MSCT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

    作者:张昊;李萍

    目的 分析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患者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价其在诊断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 已确诊并治疗的患者93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乙状窦、高位颈静脉球及乳突导静脉的形态,并测量数据.结果 乙状窦憩室31例,乙状窦裸露27例,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2例,高位颈静脉球合并憩室19例,乳突导静脉的增粗29例,2种及以上病变联合发生37例.结论 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能发现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并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搏动性耳鸣首选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

  • 38例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庹红莲

    目的 分析乙状窦憩室导致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进行诊治的38例乙状窦憩室导致搏动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例患者因为鼓室积血导致短期低调耳鸣,对症治疗后消失.9例患者耳鸣症状明显减轻,29例患者耳鸣症状完全消失.经过了6个月~3年的随访,38例患者的搏动性耳鸣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反复.结论 乙状窦憩室导致搏动性耳鸣患者接受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安全且可靠.

  • 中耳炎伴搏动性耳鸣时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程玉书;沙炎;洪汝建;黄文虎;韩朝

    目的 提高对合并中耳乳突炎的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认识,减少本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白2002-2011年来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鼓室球瘤且合并中耳乳突炎病例共8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及CT与MRI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CT术前诊断中,5例诊断为中耳乳突炎,鼓室球瘤被漏诊,另外3例考虑中耳乳突炎伴鼓室球瘤不除外;MR术前诊断6例均考虑为鼓室球瘤合并中耳乳突炎.影像学表现包括,HRCT平扫示8例患侧中耳乳突透亮度均减低,鼓室腔被软组织病变大部分或完全占据,2例病变累及外耳道深部;5例行增强CT扫描,鼓岬旁可见少量强化软组织影,病灶体积较MRI所见偏小;6例MR扫描,T1WI示鼓室见中等信号病变,乳突区见中等或高信号病变;T2WI示鼓室内肿瘤病变呈中高信号,中耳乳突内渗出性病变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病灶显著强化,中耳乳突内渗出性病变无强化.CT及MRI共发现6例病变累及咽鼓管口.结论 CT对合并中耳乳突炎的鼓室球瘤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中耳炎患者伴有搏动性耳鸣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增强MRI更有利于合并中耳乳头炎的鼓室球瘤的术前诊断及评估.

  • 以搏动性耳鸣为首发症状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CTA评估

    作者:赵鹏飞;帕米尔·阿布都卡地;鲜军舫;梁熙虹;燕飞;杜望;吕晗;王振常

    目的 评估颞骨CT血管造影(CTA)对搏动性耳鸣(PT)患者中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分析2008-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PT入院,同时行颞骨CT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资料.纳入经DSA诊断DAVFs的患者9例;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匹配但DSA未显示DAVFs的患者9例.由2位放射科医师在不知结果的情况下,评估以下征象的发生情况:颈外动脉分支不对称增粗、颈内静脉早显、颅底静脉丛不对称增多、静脉窦表面毛糙散乱、海绵窦提前显影、静脉窦狭窄、脑内皮质静脉不对称增粗、颞枕骨骨穿支不对称增多、棘孔不对称扩大.结果 颈外动脉分支增粗的敏感性78%、特异性100%;颈内静脉早显的敏感性89%、特异性100%;颅底静脉丛不对称增多的敏感性89%、特异性89%;静脉窦表面毛糙散乱及颞枕骨骨穿支增多的敏感性均67%、特异性均为100%;海绵窦不对称显影的敏感性22%、特异性100%;静脉窦狭窄的敏感性33%、特异性78%;棘孔扩大的敏感性56%、特异性89%.脑内皮质静脉增粗均未见显示.结论 CTA可用于对PT患者中DAVFs的筛查性诊断,其中颅底静脉丛增多、颈内静脉早显、颈外动脉分支增粗、静脉窦表面毛糙散乱、颞枕骨骨穿支增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颈外动脉分支增粗提示该分支为DAVFs的供血动脉.此外,颞枕骨骨穿支增多和棘孔增宽可应用于平扫CT上对该病的评估.

  • 表现为搏动性耳鸣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戴媛媛;沙炎;张放;黄文虎

    目的 提高以搏动性耳鸣为主要症状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自2006-2011年32例有搏动性耳鸣症状并经病理证实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根据病变否累及颈静脉孔区可分成两组.(1)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颈静脉球瘤5例,强化显著,2例典型者MRI表现为“盐和胡椒”征象;中耳癌5例,均见鼓室鼓窦区、外耳道深部软组织肿块及咽鼓管骨性段骨质破坏;内淋巴囊肿瘤3例,均见不规则针状骨结构,T1WI肿块周边后缘呈高信号;转移瘤1例,颞枕骨大范围骨质破坏,累及颈静脉孔区,T1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轻中度强化.(2)未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鼓室球瘤15例,鼓室及听小骨等均未见骨质破坏,7例仅局限于鼓岬,7例充满鼓室鼓窦且有5例涉及外耳道深部,1例向颞骨乳突蔓延,12例行MRI增强扫描均强化显著;中耳胆固醇肉芽肿2例,表现为鼓室鼓窦区软组织灶,T1WI和T2 WI均呈高信号;面神经血管瘤1例,表现为面神经膝状窝的扩大和软组织肿块,累及面神经鼓室段,伴听小骨移位和骨质吸收,增强MRI表现为显著强化.结论 表现为搏动性耳鸣的颞骨占位性病变中,副神经节瘤(包括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较多见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易作出诊断;其他占位性病变虽少见,但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也能作出正确诊断.

  • 颞骨双期增强CT诊断搏动性耳鸣病因的价值研究

    作者:刘兆会;赵鹏飞;王国鹏;鲜军舫;梁熙虹;姜虹;曾荣;吕晗;龚树生

    目的 探讨颞骨双期增强CT(DPCT)诊断搏动性耳鸣(PT)病因的价值.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2年行DPCT检查的单侧PT患者157例,其中同期行颞骨HRCT检查71例,耳部MRI 80例,全脑DSA 89例.对比分析DPCT与HRCT、MRI和DSA对PT病因诊断能力.结果 71例行HRCT和DPCT的患者中,共发现68个病因,DPCT的诊断率100%,明显高于HRCT的77.9%.80例行MRI和DPCT的患者中,共有83个病因,DPCT的诊断率94.0%,明显高于MRI的8.4%.89例行DSA和DPCT的患者中,共有99个病因,DPCT的诊断率91.9%,明显高于DSA的15.2%.结论 DPCT对PT病因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其他影像检查,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1例乙状窦憩室封闭治疗搏动性耳鸣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惠荣;徐夕

    耳鸣为临床常见症状,搏动性耳鸣是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血管脉搏搏动样耳鸣声,耳鸣与心律节律同步,临床较少见.搏动性耳鸣分为动脉性和非动脉性2种,前者包括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瘘;后者包括颈静脉耳鸣、心输出量增加、颅内压增高、颅内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异常[1].2012年9月我院收治1例因乙状窦憩室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病人,局部麻醉下通过以骨蜡封闭乙状窦憩室后耳鸣立即消失.现报告如下.

  • 支架成形术治疗横窦狭窄继发搏动性耳鸣1例

    作者:韩燕京;金龙;苏天昊;陈广;尉建安;肖国文

    横窦狭窄已经被证实与部分搏动性耳鸣、颅内压增高症以及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997年,Mathis等[1]首先报道l例应用支架治疗源于静脉窦狭窄的耳鸣患者,此后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现报道应用支架成形术成功治疗横窦狭窄继发颅内高压及搏动性耳鸣患者l例.

  •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介入治疗成功案例报道

    作者:彭佳丽;赵蓉;李格飞;吴依兰;史妍慧;刘译升;赵颖;姚前;张绮婷

    乙状窦憩室是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该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持续性、搏动性耳鸣,呈吹风样,与心搏频率一致,按压左颈部静脉时耳鸣消失,是静脉搏动性耳鸣的典型症状,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左侧乙状窦憩室大而复杂.采用经血管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术后患者耳鸣症状明显改善.介入治疗为静脉窦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

  • 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联合CT颈动脉血管造影对搏动性耳鸣诊断价值

    作者:戴燕飞;倪雪君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HRCT)联合头颈部CT动脉血管造影(CTA)对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5例,均行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图像处理.分析头颈部动静脉、乙状窦沟、耳乳突骨结构改变对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结果: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CTA显示患侧乙状窦沟较对侧扩大加深,与邻近乳突相邻骨结构部分缺损,其中1例伴有乙状窦憩室.结论: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对搏动性耳鸣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以搏动性耳鸣为首发症状的硬脑膜动静脉瘘Onyx胶栓塞1例报告

    作者:江顺福;曹铭华;吴明超;高黎明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左侧搏动性耳鸣2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9年7月10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搏动性耳鸣,与心跳频率一致,体力活动及平卧时耳鸣加重,坐位时稍缓解;伴头痛,无呕吐、无颅内血管杂音.近1个月夜间耳鸣明显,情绪紧张,严重失眠.10年前有头部外伤史.入院时体检:T37 ℃,P80次·min-1,R20次·min-1,BP15.96/10.64 kPa.

  • 搏动性耳鸣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李玉莲;曾学文;肖永娟

    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以非搏动性耳鸣为多见,搏动性耳鸣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1]。搏动性耳鸣由血管因素导致[2],源于颅内、头颈及胸腔血管,通过骨质或血管传到耳蜗,由血流速度加快或血管管腔狭窄引起,按血管起源分为动脉源性和静脉性源性耳鸣[3]。由于造成耳鸣的病因较多,常涉及多个专业学科,所以种种原因可能使许多血管源性的搏动耳鸣在单一专科就诊时被误诊或漏诊,使患者长期受到异常噪音的困扰而得不到解救,或有部分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等接受错误的治疗,直接造成患者生存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下降。现就其常见病因、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 搏动性耳鸣乙状窦骨壁缺损与病程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兴旺;崔豹;徐卫峰;杜昱平;祝玉芬;康云辉;周永青;崔进国

    目的 探讨乙状窦骨壁缺损(SSD)所致搏动性耳鸣(PT)颞骨影像学特点,以及SSD与病程关系.方法 纳入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治愈PT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患侧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TB-HRCT)影像学表现,明确相关临床病史.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观察SSD位置并测量大长度,是否伴有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高位及乳突导静脉畸形,并统计学分析SSD与病程关系.结果 13例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平均(34.31±11.56)岁,PT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44±3.28)年,右侧11例,左侧2例,乙状窦憩室8例.患侧SSD长度平均为(5.32±2.28)mm,均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区前外侧壁.多因素分析SSD主要由病程决定(P=0.007<0.05).SSD长度与PT病程具有明显相关性(r=0.825,P=0.001<0.05).观察者间测量SSD长度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表明SSD可能具有进展性,相关PT病程越长,SSD长度可能越大.通过TB-HRCT可以充分显示SSD位置并准确、可重复测量其长度,对术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