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庆君;吴鉴今;曲乐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公认的"金标准",但其对于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视觉、听觉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目前疗效尚存争议,其机制也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EA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视觉、听觉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从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晓安;高社荣;杨忠伟;李爱民;孙红刚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相比发现颈动脉狭窄的相符率,以及TCD对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意义.方法 对3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治疗,比较术前TCD指标与DSA结果 的相符率,并用TCD评价手术前后责任侧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前TCD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与DSA相符率为50%,中、重度狭窄的相符率分别为81.8%、84.6%.CAS术后患者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患者29例(90.63%).TCD测定责任侧大脑中、前、后动脉(MCA、A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低于手术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TCD与DSA对于中重度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相符率,TCD更适合作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筛选及CAS术后的长期随访.

  • 颈动脉超声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刘多凤

    目的 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风险的危险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90例进行分析,确定为研究组,并选择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9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症状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软斑32例,溃疡型斑块54例,对照组患者中软斑15例,溃疡型斑块24例,研究组患者软斑、溃疡型斑块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风险评价中,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溃疡型斑块是导致疾病发作的风险因素,能够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并且可以用于治疗的评价指标.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姚袁晖;向斌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总有效率较高达9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较好。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翟学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80例作为观察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管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各类斑块在颈动脉的分布及及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血管颈动脉斑块分布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以混合斑为主,对照组以软斑为主.观察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首选方案.

  • CT血管成像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CT血管成像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采用不同诊断方式进行二次确诊,将两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率,研究组诊断率为100%,对照组诊断率为78%,两组比较,数据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将CT血管成像诊断方式作为首选方案,此方式诊断率较高,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依据,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茜;严臻泉;吴国斌;张博;柳晓锋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8例,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组(手术组)23例,内科保守治疗组(非手术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短期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记录随访一年脑卒中复发率、死亡率.结果 手术组患者治愈率(47.83%)及显效率(47.83%)高于非手术组的治愈率(13.33%)和显效率(44.44%),无效率(4.34%)低于非手术组(42.22%)(P=0.001);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36.5±5.6)d短于非手术组[(44.8±6.7)d] (P=0.001),住院费用[(51 200±230)元]低于非手术组[(67 900±470)元](P=0.001);随访一年,手术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8.69%)低于非手术组(42.22%) (P=0.005),死亡率(4.34%)低于非手术组(24.44%)(P=0.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好,安全有效,经济适用.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作者:吴志林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经治疗后,斑块狭窄消失患者有17例,残余狭窄在10%~20%之间的患者有9例,在10%以下的患者为4例;4例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且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偏瘫,致残率为3.3%;随访1例患者再狭窄,无脑卒中复发现象,复发率为3.3%。结论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显著,可行性、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脑保护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

    作者:韩洪武;张镭;程旭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3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CTA或MRA检查.所有患者全部使用脑保护装置,均采用脑保护下预扩张,无术后扩张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置人,共置入支架37枚(1例双侧狭窄病例).结果 36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95.47%.随访率为83.33%,失访6例.再狭窄l例,占2.78%.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操作规范细心可以减少并发症.

  • 双降脂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闫云岗;张晓峰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单降脂组(阿托伐他汀组,115例)和双降脂组(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组,117例),于治疗第1天和第14天检测患者血脂情况,比较两种降脂方案对患者血脂的影响,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各种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双降脂组患者TG、TC及LDL-C均低于单降脂组(P<0.05),但两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67).随访1年后,双降脂组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单降脂组(P =0.026),但终点事件中,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因缺血性卒中/TIA、心血管意外和其他动脉闭塞而住院治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降脂效果更安全、有效,且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及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可能提供保护作用.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改善作用研究

    作者:万晓楠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ctomy,CEA)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记录术前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行头颈部血管造影(CTA、MRA或DSA)检查证实30例患者均为重度狭窄,狭窄率均>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随访,再次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的狭窄率及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1个月无再狭窄,均未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术后狭窄率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与术前相比[(6.2±1.0)% vs.(80.0±0.5)%,(91.3±12.0) cm/s vs.(207.0±15.6)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护理

    作者:曾艳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实施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在经整体护理干预之后,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更为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辅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

    作者:陈蓓蕾;黄敏;李军;李晓波;徐运;徐俊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随访2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采集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曲线、危险比和比值比(95%可信度区间)等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P=0.024)、吸烟(P=0.049)、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P=0.001)、SBP(P=0.001)、FBG(P=0.022)、颈动脉不稳定斑块(P <0.001)和颈动脉重度狭窄(P =0.02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相关.结论 年龄、吸烟、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SBP、FBG、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颈动脉重度狭窄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戒烟、他汀类药物治疗、控制SBP和FBG有助于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高海燕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已经确诊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进行二次诊断,观察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二次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二次诊断效果,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的二次诊断所得到的图像的病灶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二次诊断,观察组诊断出49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图像成像清晰,确诊率为100%,对照组诊断出38例患者,因为病灶模糊等原因未能得到识别11例,二次诊断的确诊率为77.55%,且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更加优秀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志忠;徐春燕;曹红飞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19例,其中观察组60例,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一年随访比较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共置入6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达100%.治疗后观察组病变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于治疗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行NIHSS评分随访,观察组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5.00%,病死率5.00%;对照组复发率达22.03%,病死率为18.64%,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复发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永成;陈岚

    目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组(支架组),对这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9.38%,缺血性卒中12.5%、死亡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不同年龄者及是否存在高血压者可影响疗效(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效果会受患者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的影响

    作者:庄稼;倪宁;蒋蓓;李利利;黄若文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根据血管影像学结果,2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重度狭窄组32例,中度狭窄组38例以及轻度或无狭窄组182例,观察发病3个月内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有无卒中复发、癫痫样发作、死亡。结果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OR=2.058,95%CI0.771~6.011,P=0.000)、生活受限更严重(OR=2.405,95%CI1.011~5.618,P=0.000),死亡风险升高(OR=2.587,95%CI0.483~14.017,P=0.000);与轻度或无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OR=10.389,95%CI4.438~24.317,P=0.000),生活受限更重(OR=3.211,95%CI1.691~6.134,P=0.000),死亡风险更高(OR=4.182,95%CI1.363~12.805,P=0.000)。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生活严重受限、死亡风险升高,应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4例

    作者:罗韶辉;王玉凯;刘涛;谢坚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 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加青;魏丽红;郑献召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SIS的8个维度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分别比较,除交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维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有助颈动脉狭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贾颐;代晓杰;董素娟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胆红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8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病例组219例和对照组166例,收集相关临床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且比较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和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年龄、吸烟、糖尿病、直接胆红素(DBIL)、空腹血糖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总胆红素(TBIL),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越低(均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TBIL和DBIL水平均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06;P=0.003),但2组血清I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DBIL,空腹血糖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