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贺学红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7年12月,医院择期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30例,分别采用小轻比重腰麻以及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麻醉满意度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医师麻醉效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合计发生率3.3%(1/30)低于对照组7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风险.

  • 腰丛神经的数字化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元智;唐雷;李忠华;钟世镇

    目的:对腰丛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进行可视化的研究,为微创手术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虚拟中国人"Ⅰ号女性数据集,重建腰丛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通过数字人数据集重建的三维图片显示腰丛神经及其主要分支与主要血管和椎体及肾脏之间的关系,又可清楚的显示腰丛神经与腰大肌之间的关系.结论:数字人数据集可提供腰丛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断层图片,为腰丛的解剖学位置及腰椎前路手术提供了形态依据.

  • 腰丛阻滞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

    作者:邓兆宏;陈龙菊;王先义;范吉云;郭国荣;李红霞;李珍;孙占锋

    目的:对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腰丛神经阻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0侧成人尸体腰部与腰丛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腰丛穿刺进针深度:穿刺点为髂嵴连线与背正中交点下3cm,在腰椎棘突旁开4-5cm,皮肤至腰丛的距离,左侧为(59.6±0.7)(51.4-72.6)mm,右侧为(59.9±0.6)(53.3-71.4)mm.结论:在进行腰丛阻滞时进针深度可以上述数据为解剖学依据,应注意误伤及腹主动脉、腰动脉、下腔静脉、椎管等.

  • 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早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廖晖;李光辉;万里;肖骏;罗爱林;李锋;夏仁云

    目的:评价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6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continuous psoas plexus and sciatic nerve block analgesia,CPSA)、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12、24、36、48、72 h不同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rest visual analog scale,RVAS)和被动活动时VAS评分(passive VAS,PVAS),吗啡类镇痛药物追加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2 h内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术后0、2和12周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及并发症.结果:与PCIA组相比,CPSA组术后12h,24 h,36h的RVAS评分和24 h,36 h,48 h的PVAS评分降低(P<0.05),术后吗啡类镇痛药使用量减少(P<0.05),术后镇痛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率减少(P<0.05),患侧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无差异(P>0.05),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随访12周,两组患者TKA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0w)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早期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但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 腰神经根、丛及分支CT重建整体形态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王艳华;林井副;姜保国;付中国;李燕英;李晓娟;田树平;张燕群;张宏波;张殿英

    目的 探讨利用CT对腰神经(LN)进行多平面重建同层显示下的整体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无腰腿痛病史、骨科专科检查无异常体征、经CT检查并按CT诊断标准确诊为腰椎正常的成年志愿者50名及30例(51条)LN病变者(腰椎间盘突出10例10条,椎管狭窄8例11条,椎体滑脱5例10条,脊髓栓系1例8条、腰椎侧弯曲畸形1例6条及创伤5例6条).使用美国GE公司制造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对其腰椎进行扫描,在工作站ADW4.1利用UNIX系统DICOM格式行LN多平面重建,使其同层显示,观察其整体解剖学特征及病变者的主要异常表现.结果 LN根、丛及分支CT重建结果显示:正常LN呈索条状走行,略低于肌肉的密度;每条LN与硬膜囊呈锐角走出;清晰显示腰丛及其主要分支闭孔神经、股神经、生殖神经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显示的节段数百分比大小与重建角度密切相关:斜冠状面>斜冠状外旋切面>斜矢状外旋切面>冠状面>矢状切面.异常LN的主要表现有:受压移位50条(98.0%)、形态学变化49条(96.1%)、粘连41条(80.4%)、萎缩43条(83.3%),增粗8条(15.7%).结论 CT的多平面重建同层显示技术可整体显示LN形态及其走行的方向、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征以及有无卡压等基本病变表现,在腰椎疾病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杰;吴莉

    目的 探讨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高龄患者实施下肢手术提供一种对循环和呼吸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法.方法 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20例,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行腰丛阻滞和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阻滞后30 min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20例患者中均可完成手术,其中15例不用任何辅助药物,5例在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或异丙酚下完成手术.结论 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手术中效果较好,副作用少,是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下肢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作者:冯鲲鹏;王晓琳;张宏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组(n=40),外周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组(n=40)。分别记录两组入室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或神经阻滞成功后(T1)、切皮(T2)、剥离截骨(T3)、止血带60 min(T4)、松止血带5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并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0.3±4.6) min,维持时间(610±145)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3.1±4.8) min维持时间为(322±90) min。SBP和DBP在T3期GA组低于NB组(P<0.05),在T5期,GA组高于NB组(P<0.05)。GA组在T4、T5期,SBP、DBP均高于T0(P<0.05)。NB组的HR在T2期低于T0(P<0.05)。NB组有2例在截骨时有体动反应,复合静脉用药可完成手术。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肢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术后接受抗凝治疗以及不适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

  • 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全髋置换术的应用

    作者:周志红;缪永江;王丽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全髋置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0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腰硬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治疗,腰硬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统计分析所有患者麻醉起效、阻滞持续时间、麻醉后5min(T1)、10min(T2)时刻的心率(heart rate,H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腰硬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VAS得分分别为(2.27±0.65)min、(377.13±38.86)min、(3.23±1.36)分,对照组分别为(3.26±0.72)min、(413.68±42.24)min、(4.18±1.52)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组患者在T1、T2时刻HP、MA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可有效缩短全髋置换术中麻醉起效时间和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同时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有利于改善机体的应激反应,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腰丛-神经联合阻滞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张红光;李智帅;栗岩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病人,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阻滞患侧腰丛和坐骨神经,观察麻醉效果.结果:1例因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差改为硬腰联合麻醉,其余52例阻滞效果完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未见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效果可靠.

  •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屠白;吴万军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医院接收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4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神经阻滞组( N组)和全身麻醉组( G组)各52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对2组患者的不同时间(诱导前(T0)、麻醉后0min(T1)、麻醉后30min(T2)、手术结束后(T3))的HR(心律)、MAP(平均动脉压)和SpO2(血氧饱和度)水平进行观察比较,并对各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手术输血量和麻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输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的HR水平在T1、T2时刻与T0相比较(P<0.05),在T3时刻与T0相比较(P>0.05);神经阻滞组的MAP和SpO2水平在T1、T2、T3时刻与T0相比较(P>0.05);全身麻醉组的SpO2水平在T1、T2时刻与T0相比较(P<0.05),在T3时刻与T0相比较SpO2水平(P>0.05)。2组的HR、MAP和SpO2水平在T1、T2时刻比较(P<0.05),在T0时刻各项指标相比较(P>0.05);2组的HR、MAP水平在T3时刻比较(P<0.05),T3时刻SpO2相比较(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能够维持患者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周颖;凤婧;刘功俭

    从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人手、分析相关麻醉技术的操作方法和阻滞相关并发症,总结分析下肢神经阻滞用于创伤后或围手术期镇痛的现状和进展,系统讨论这一方法的临床应用及不同观点的重要临床意义,并讨论有关争议.正确应用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的不同方法,可有效用于下肢手术围术期或创伤后镇痛,可增加患者舒适度,利于创伤救护、手术麻醉和术后功能恢复.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股骨上段骨折的麻醉效果及对心率血压的影响

    作者:燕建新;刘春明

    目的:研究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其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来我院骨科就诊且需手术治疗的股骨上段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n=55例,对照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其维持的时间、手术前后心率、血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比较二者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行麻醉后,其起效时间与完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麻醉前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HR、SBP、DBP、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在手术开始时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BP、DBP皆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估(VAS)统计的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在术后第1天、第3天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好,不仅可以满足手术麻醉要求,而且对循环、呼吸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 认知功能的影响: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郭延洪;阿良德;贾珍

    背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常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具体机制不清.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可调节脑内认知功能障相关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但是否能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的发生尚未见报道.试验假设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的麻醉方案,可有效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目的:观察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的麻醉方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青海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纳入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术中以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后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配合采取吸入七氟烷麻醉维持;对照组术中采取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配合采用静脉给予丙泊酚麻醉维持,置换后1,3 d随访检测患者.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1,3 d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1,3 d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的评分,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其他观察指标为患者术中、置换后1,3 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中国青海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旨在证实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七氟烷可改善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认知功能障碍,并观察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拇外翻矫形术

    作者:冯春林;梁文静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笔者通过对拇外翻矫形术患者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或硬脊联合麻醉,来评价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拇外翻者48例,均为女性;年龄25~60岁.BMI:20~25;术前均无凝血功能异常,无脊柱畸形及穿刺部位感染.排除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硬脊联合组(A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

  • 超声引导下高龄患者全髋置换手术临床研究

    作者:上官明化;罗来凤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全髋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全髋置换术治疗的72例80岁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患侧腰丛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麻醉,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T2、T3、T4、T5、T6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T1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均显著低于T1时的指标(P<0.05).研究组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且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12 h、24 h、48 h患者疼痛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龄全髋置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麻醉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此种手术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久,安全性较好.

  • 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短轴平面内对长轴平面外技术

    作者:郑萍;赵达强;王爱忠;江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短轴平面内技术与长轴平面外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行腰丛神经阻滞的操作便捷性、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Ⅲ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0例,年龄24~86岁,随机分入两组,每组75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短轴平面内和长轴平面外技术进行腰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图像定位时间和穿刺时间,测试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的感觉阻滞程度,评估膝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双侧阻滞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长轴平面外组的图像定位时间为(29.20±14.47)s,显著短于短轴平面内组的(39.20±25.79) s(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总操作时间及术后股神经感觉恢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注射药物后30 min,两组间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有效阻滞的比例,双侧阻滞的比例,以及膝关节运动阻滞达0~2级者的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长轴平面外组有1例患者注射药物后主诉头晕、眼花外,两组均无神经损伤和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和术者的满意度均为2级或3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长轴平面外和短轴平面内这两种超声引导技术都能获得良好的腰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长轴平面外技术所需的图像定位时间更短.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术后认知功能与血浆 S100β的影响

    作者:龚灿生;赵若光;俞增贵;陈彦青

    目的:观察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髋关节术后认知功能与血浆 S100β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65~8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G 组患者常规气管插管全麻,L 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及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后行气管插管全麻。评估术前、术后1、3、7 d 的 MMSE 评分;检测术前、术后1 h、7 d 晨08:00时颈内静脉血浆 S100β浓度。记录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 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 G 组明显低于 L 组(P<0.05);术后3 d,G 组 MMSE 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G 组有18例(56.7%)POCD,明显高于 L 组的10例(33.3%)(P<0.05)。术后1 h,两组血浆 S100β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且 G 组明显高于 L 组(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的应激反应,降低POCD 发生率。

  • 局麻药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和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敏;施震;胡光俊;陶军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和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十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组(Ⅰ组)和相同容量浓度阻滞组(Ⅱ组).Ⅰ组患者坐骨神经给予1.5%利多卡因10 ml+0.75%罗哌卡因10 ml,腰丛给予1%利多卡因15 ml-+0.3%罗哌卡因25 ml;Ⅱ组坐骨神经和腰丛均给予0.6%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 ml.观察并记录坐骨神经和腰丛神经支配区域针刺感觉消失时间、趾跖曲和背曲运动消失时间、屈膝运动消失时间和抬腿运动消失时间.结果 Ⅰ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腰丛起效时间与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趾跖曲和背曲运动消失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屈膝运动消失时间和抬腿运动消失时间与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高浓度低容量坐骨神经阻滞和低浓度高容量腰丛阻滞能够获得更高的阻滞成功率及更短的起效时间.

  • 腰丛置管分次给局麻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作者:韩晓东;张学政;倪建武;王权光;陈丽梅;张裕坚;Chenggang Hu;徐旭仲

    目的:观察腰丛置管分次给药用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腰丛镇痛组(腰丛组)和静脉镇痛组(静脉组),每组15例.2组均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腰丛组在腰丛留置导管术毕经导管分次注射局麻药镇痛;静脉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吗啡镇痛.记录2组患者术后2、4、8、12、24和48 h的疼痛强度、镇静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后进食情况,术后48 h内出现的呕吐、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的例数.结果:2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腰丛组术后12、24和48 h的运动VA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组(P<0.01).静脉组术后8和12 h镇静评分低于腰丛组.腰丛组瘙痒、尿潴留和食欲抑制的发生率低于静脉组(P<0.05).结论:腰丛置管分次给药镇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小儿下肢手术

    作者:寿红艳;郭献阳;李挺;余微萍;徐旭仲

    目的:观察小儿下肢手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5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儿,入室后浅麻醉,患侧在上侧卧,通过髂后上棘作棘突连线的垂线,此线外1/4与内3/4交点做棘突连线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髂骨边缘向头端1 cm处为腰丛穿刺点;分别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的连线(股髂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的连线(股骶线),通过股髂线的中点作垂线,此线与股骶线的交点为坐骨神经穿刺点,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结果:25例患儿均成功诱导出相应的肌肉运动,均成功在浅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术后镇痛平均时间为(4.8±1.6)h,术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尿潴留、呼吸抑制、躁动和呕吐等并发症.腰丛穿刺位置与患儿年龄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小儿腰丛和坐骨神经的穿刺位点在体表有固定的解剖关系,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好,可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