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作者:陈琨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院医治的9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RI的临床诊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诊断结果数据为垂体瘤35例,脑膜瘤15例,颅咽管瘤15例,星型细胞瘤5例,生殖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7例,垂体脓肿5例,错构瘤3例.诊断符合率97.8%,误诊率2.2%.结论 MRI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方式、病变部位、形态特征能准确诊断治疗,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应推广加以应用.

  • 生殖细胞瘤的治疗

    作者:李桂林

    生殖细胞瘤和生殖细胞肿瘤是2种不同的概念.生殖细胞瘤只是生殖细胞肿瘤中的一类,大概可以占生殖细胞肿瘤的一半左右.生殖细胞肿瘤还包括胚胎癌、畸胎瘤、绒癌等疾病.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在以松果体区、丘脑、下丘脑、垂体柄等部位多见.其中松果体区和鞍区常见.但是松果体区和鞍区还有其他的肿瘤.以松果体区为例可以发生生殖细胞肿瘤、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松果体细胞来源的肿瘤和其他少见的肿瘤,比如脑膜瘤等等.

  • 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学观察

    作者:李监松;骆成;吴再进;孙庆;徐光斌;经大平;涂祝新;许勇;侯树穹;吴永;彭磊;伍葵

    目的:为鞍区手术提供入路及相关内镜解剖学资料.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标本,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用显微镜和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录像.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入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不同角度的操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及Willis'环,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而内镜在鞍区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内镜 鞍区 解剖
  •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录茂;雍成明;杨代明;宣家龙;徐兵;胡振宇;李海平;杨秀伦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鞍区垂体瘤和颅咽管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17例垂体瘤、4例颅咽管瘤,分析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垂体瘤全切12例,次全切除5例;颅咽管瘤全切1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熟悉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合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提高鞍区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经眉眶上匙孔手术治疗前颅底、鞍区病变

    作者:卞留贯;孙青芳;蒋峰;王汉鹏;李云峰;沈建康

    目的:探讨经眉眶上匙孔入路处理前颅底、鞍区病变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2月经眉眶上匙孔入路处理前颅底、鞍区病变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13例(长径3~4.5 cm)、鞍结节脑膜瘤17例(长径2~3.5 cm)、垂体柄占位活检3例、垂体瘤3例、颅内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结果嗅沟、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均全切,垂体柄占位成功获取病理组织,动脉瘤亦成功夹闭;2例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1周后痊愈;新增尿崩症1例,1月后痊愈。结论经眉眶上匙孔入路适于选择性前颅底、鞍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治疗。

  • 鞍区病变3D打印模型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薛亮;魏梁锋;张尚明;赵琳;王守森

    目的 探讨根据薄层增强扫描数据制作的鞍区占位性病变3D打印模型在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和术中指导手术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鞍区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0~75岁;垂体腺瘤13例,鞍结节脑膜瘤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各1例.将CTA、MRI薄层扫描数据输入Mimic软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分析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建立手术入路并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方案.临床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3例、开颅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例、开颅手术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型动脉瘤1例,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参考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 3D打印模型上,13例垂体腺瘤在经鼻蝶入路视角下,可清晰显示鞍底隆突的形态、蝶窦的大小、气化分型、蝶窦分隔情况和蝶窦后壁形态,还可观察侧壁的骨性隆突;根据影像和3D模型观察结果进行适当地鞍底开窗,外侧缘不累及颈内动脉,上缘达到前海绵间窦,下方显露充分.1例鞍结节脑膜瘤及1例动脉瘤患者病变均与前床突关系密切,术中所见与3D打印模型所见一致.15例患者临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血管及重要脑组织结构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周围骨质、血管的关系,为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并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 经蝶入路的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刘祺;赵冬;王业忠

    现代神经外科正逐步进入微侵袭时代.内镜手术具有灵活性好、损伤小、视野全景化等优点,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要求,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地掌握经蝶入路的内镜解剖是神经外科医生应用神经内镜进行鞍区手术的基础.现将经蝶入路内镜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作如下综述.

  •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作者:廖建春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 正常鞍区冠状面CT断层解剖学研究

    作者:于富华;许建荣;陈松果;刘延平;王海燕;马勇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鞍区冠状面CT断层解剖学特征. 方法利用全身CT设备,对167例正常成人进行了鞍区冠状面薄层CT增强扫描,层厚1.5~2mm. 结果正常垂体高度为2.6~8.4mm,平均4.6±2.1mm,宽度为8~21mm,平均13.8±4.1mm,50岁以后垂体高度稍有降低;垂体上缘形态以凹陷型居多(43%)、平坦型次之(36%),隆起型较少(21%);26%正常垂体柄有轻度倾斜;海绵窦大小、形态变化较大,增强后其密度高于垂体;鞍底有51%呈凹陷型,45%呈平坦型,4%呈隆起型,有50例(30%)正常鞍底骨质变薄、密度减低. 结论冠状面薄层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鞍区的解剖结构,正常鞍区解剖变异较大,须综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关键词: 鞍区 垂体 断层解剖 CT
  •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黄勤;付万新;朱蔚林;王伟金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桂秋萍;佟怀宇

    目的 探讨毛细胞黏液型星形细胞瘤(P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以及院外会诊PMA手术病例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0.3岁.3例中2例表现为头痛,其中l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另1例有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2例肿瘤位于鞍区,1例位于小脑.影像学示2例鞍区肿瘤为实性肿瘤,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另1例小脑肿瘤为囊实性病变伴有环形强化.结果 镜下病变区肿瘤由双极性梭形细胞组成,间质疏松、内含黏液,部分区域内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形成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其中2例病变区未见Rosenthal纤维及嗜酸性颗粒小体.1例肿瘤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型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结构;另一部分为梭形肿瘤细胞呈星网状散在分布于黏液背景中,部分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1例小脑肿瘤于手术切除后3个月复发,余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 PMA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特征与PA不全相同,也称为PA不典型型,手术后常易复发.早期出现脑脊液播散等侵袭性生物行为,属WHOⅡ级肿瘤.

  •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吴龙波;张选红;黄亮亮;李恒;吴海波

    目的 探讨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2例蝶鞍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电镜超微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分别44岁和64岁,临床表现均为视力下降.MRI提示鞍区占位.组织学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散在或灶性分布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之间存在移行过渡.免疫组化:2例肿瘤细胞均vimentin、S-100、EMA、TTF-1和gelactin 3(+),CK、GFAP、INI1、Syn、CgA和垂体激素等标记(-).电镜见中间连接和少量桥粒以及灶性分布的束状中间丝.结论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罕见的鞍区肿瘤,具有复发倾向.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下形态等综合分析判断.

  • TTF-1和galectin-3在鞍区病变中的表达

    作者:霍真;周良锐;罗玉凤;梁智勇

    目的 探讨TTF-1和galectin-3在鞍区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鞍区病变48例(包括垂体细胞瘤、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颗粒细胞瘤、脑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垂体腺瘤和Rathke囊肿),另选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织各10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TF-1和galectin-3在上述病例中的表达.结果 TTF-1在垂体细胞瘤(6/6)、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2/2)、颗粒细胞瘤(2/2)及垂体后叶组织(10/10)中全部(+),在脑膜瘤(0/6)、毛细胞星形细胞瘤(0/4)、神经鞘瘤(0/2)、垂体腺瘤(0/10)、生殖细胞瘤(0/6)、Rathke囊肿(0/5)和垂体前叶组织(0/10)中全部(-),在部分颅咽管瘤(2/5)中灶性(+).除生殖细胞瘤和部分垂体腺瘤中galectin-3(-)外,其他病例中均(+).结论 TTF-1仅在垂体细胞瘤、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和垂体后叶组织中阳性,提示这些肿瘤可能为垂体后叶来源,可以通过TTF-1将垂体后叶来源的病变与其他鞍区病变进行鉴别;galectin-3在鞍区多种病变中均阳性,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 鞍区原发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袁峥;桂秋萍;宋欣

    目的 探讨鞍区原发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l例原发于鞍区的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磁共振成像显示蝶鞍增大,其内可见团块状肿块,侵及鞍上池;脑室系统无异常.内镜经鼻蝶入路行肿物切除术.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组织类似于正常脉络丛,呈乳头状结构,由单层或假复层柱状肿瘤上皮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小,细胞核圆或卵圆形,位于上皮基底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pan、vimtentin、EMA和TTF-1(+),而S-100蛋白、神经胶质酸性蛋白、Syn和嗜铬粒蛋白(-).结论 原发于鞍区的脉络丛乳头状瘤非常罕见,影像学易与垂体腺瘤等相混淆.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外科手术完整切除可治愈.

  • 鞍区BRAF突变型纤维黄色瘤3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鲁涛;张学威;王明;钟定荣

    目的 探讨鞍区BRAF突变型纤维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08-2014-11间收治的3例鞍区纤维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部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12 ~51岁,平均33岁.患者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磁共振检查显示垂体内占位性病变.3例均经鞍区组织活检证实.病理检查见较多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散在杜顿多核巨细胞,伴纤维组织增生及散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68(+),CD1a和S-100(-).3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为(+).结论 该病罕见,临床表现为头痛,也可无明显头部症状.纤维黄色瘤累及头部时可见鞍区内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需要与垂体瘤及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疾病鉴别.该病有可能是Erdheim-Chester病早期改变或者局部表现.

  • 鞍区软骨样脊索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詹娜;黎辉;王则胜

    目的分析发生于颅内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鞍区软骨样脊索瘤进行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出现灶性软骨分化.免疫组化:CK、S-100、EMA、vimentin均呈(+).结论软骨样脊索瘤的形态学特征酷似软骨肉瘤.应用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两者.

  •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赵连花;吴晓华;许民辉;王毅;徐伦山;肖华亮

    目的 探讨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鞍区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6岁.视力下降3年,停经2年半.影像学提示鞍区占位,术前拟诊为"脑膜瘤".光镜下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局部区域明显黏液变性,间质散在或小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vimentin、S-100和EMA(+),Ki-67标记指数<1%.电镜下以瘤细胞胞质内大量肿胀的线粒体为特征,缺乏分泌颗粒.结论 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罕见的鞍区肿瘤之一,应与鞍区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可确诊.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1例

    作者:张志魁;刘洁;杨守京;晏培松;李青;马福成;王映梅

    患者女性,19岁.以月经不规律2年、闭经6个月入院.查体:体毛稀少.内分泌功能检查示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低,泌乳素高,生长激素正常.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图1).临床诊断:垂体肿瘤.行手术切除.

  • 垂体弓形虫病合并催乳素细胞性腺瘤2例

    作者:常吉庆;张晓晖;李青;王迎春;王军;马福成;胡沛臻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19岁.垂体腺瘤术后3年半,间歇性头痛半年,左眼视力下降,无月经初潮.追溯病史,有与狗密切接触史.CT增强扫描示鞍区内左侧有类圆形肿块影,呈均匀性强化,所扫层面脑内、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 鞍区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

    作者:徐庆中

    鞍区肿瘤和瘤样病变并不少见,疾病的类型也较多,但病理诊断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鞍区各种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断中临床和病理的联系.

457 条记录 1/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