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三种评分系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作用的多中心回顾研究

    作者:白露;王天兵;张培训;王静;徐海林;薛峰;陈建海;党育;杨明;熊建;付中国;张殿英;张宏波;王钢;沈惠良;王光林;吴新宝;姜保国

    目的 探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SES)、Constant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肩关节评分(HSS)3种评分系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对来自5家医院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2例单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进行ASES、Constant、HSS评分,并由患者本人结合受伤前及术后康复情况对患侧肩关节功能进行自我评价.将上述几种评分结果相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点图分析法对3种评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将患者按照年龄和骨折类型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及骨折类型组间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变化.结果 (1)对于相同年龄组和骨折类型的患者,Constant评分总体低于ASES与HSS评分(F=13.62、4.80,P<0.05).(2)ASES评分与Constant评分(r=0.754,P=0.0003),ASES评分与HSS评分(r=0.755,P=0.0001),Constant评分和IISS评分(r=0.858,P=0.0002)间均有相关性.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和HSS评分与患者自身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P =0.0002)、0.705(P =0.0001)和0.663(P =0.0037).3种评分总体上一致性好.(3 )Constant评分与患者自我肩关节评价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骨折严重性的增加明显降低.结论 ASES、Constant、HSS评分均可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评估,三者有较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Constant评分与患者自我肩关节评价相关性高,作为临床应用,推荐使用Constant评分,但同时应注意其存在的年龄偏倚.ASES评分可以作为远程随访的可靠方法.

  • 脊柱畸形后路截骨术神经并发症分析

    作者:马华松;陈志明;杨滨;吴继功;谭荣;王晓平

    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后路截骨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脊柱后路截骨术治疗脊柱畸形患者321例,男性124例,女性197例;年龄2 ~56岁,平均(19±11)岁.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平均108°±33°,后凸Cobb角平均74°±29°.其中226例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9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均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术中唤醒试验等方法监测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共有1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的感觉和肌力的改变,发生率为3.4%.神经损伤的原因包括截骨端移位2例、骨断端合拢压迫2例、骨块残留压迫1例、操作失误2例、螺钉误置1例、血肿压迫1例、矫形牵拉2例.其中术前即存在神经损害的患者发生率(20.0%)显著高于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2.6%)(x2=13.060,P=0.011);虽然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在年龄、病因、畸形程度、截骨方式、手术类型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脊柱后凸、成人脊柱畸形、100°以上的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7.1%、5.1%、5.9%和5.9%.11例患者均行甲泼尼龙冲击、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其中4例行再次手术探查,后随访时7例完全恢复,2例好转,2例无恢复.结论 脊柱截骨术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术前即存在神经损害的患者为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 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黄强;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 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髓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中远期随访.观察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计算聚乙烯内衬磨损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假体10年生存率,以无菌性松动、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及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 共有79例(85髋)患者获得随访.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髋臼假体10生存率为97.6%,股骨假体10年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髋臼假体生存率为95.2%,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结论 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中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假体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相近的中远期生存率.

  • 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作者:潘福顺;谢晓燕;林颖;黄雪玲;郑艳玲;梁瑾瑜;李晓曦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加压治疗方法和疗效,并分析治疗效果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42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过,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45 ~ 84岁,平均(52±5)岁.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后出现腹股沟区搏动性肿块,经多普勒超声确诊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引导下,以股动脉和假性动脉瘤之间的漏口为中心,持续探头加压直至假性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加压治疗失败的病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加压治疗后,34例(81.0%)假性动脉瘤的瘤体内完全血栓形成,8例(19.0%)加压治疗失败,后行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加压治疗成功率明显相关的因素是瘤体大径(< 25 mm,25~ 40 mm,>40 mm;x2=13.956,P=0.001),是否正在进行抗凝治疗(x2=5.578,P =0.010),漏口深度(<50 mm,50~ 80 mm,>80 mm;x2=14.055,P=0.001),漏口部位(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x2=8.968,P=0.011)及假性动脉瘤的确诊时间(<3 d,≥3 d;x2=5.733,P=0.0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与加压治疗成功率明显相关的因素是瘤体大径(ALD=5.34,P =0.021)和漏口深度(WALD=4.84,P=0.028).结论 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易于操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术中肺内肿物穿刺活检诊断肺内单发结节的效果

    作者:陈晋峰;刘轶男;吴楠;冯源;王嘉;吕超;王宇昭;裴宇权;阎石;郑庆锋;张力建;杨跃

    目的 明确术中对肺内肿物进行穿刺冰冻病理检查的优缺点、注意事项,及其是否可以代替肿物切除活检.方法 选取2010年1-10月间50例肺内肿物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 77岁,平均年龄59岁.影像学检查为肺内单发结节.在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下,细针穿刺肿瘤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记录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所有的切除标本术后行石蜡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分析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病理检查之间的关联度.结果 本组患者的肿瘤大小为1.0 cm×0.6 cm~5.6 cm ×9.0 cm.以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终确诊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43例.术中穿刺活检诊断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3.6%.11例术中穿刺诊断为良性的患者中,有4例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假阴性率为9.3%.术中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刺过程中损伤肿瘤周围血管,造成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4.0% (2/50).结论 术中穿刺肿瘤进行冰冻病理检查的特异度较高,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术中穿刺活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术中肿物的切除活检.

  • 经尿道2微米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黏膜下占位性病变

    作者:魏志涛;杨勇;孙东翀;许勇;卢锦山;祖强;张旭

    目的 探讨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应用于膀胱黏膜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初诊为膀胱黏膜下占位性病变但病理结果不明确的9例患者.膀胱镜检提示肿块直径1.5~2.5 cm.应用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切除肿物.术中用2 μm激光沿肿瘤周围全层切开膀胱壁,在肌层与外层结缔组织之间剥离整块膀胱壁,完整切除肿块及其基底部膀胱全肌层标本送病理检查.手术实施过程,观察术中出血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及临床随诊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5~47 min,平均36.4 min;术中出血量极少或几乎不出血,无闭孔神经反射,术后无继发出血患者.全部患者术后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平滑肌瘤3例、嗜铬细胞瘤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肺癌膀胱转移瘤2例.结论 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应用于膀胱黏膜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安全.患者可以在避免更大痛苦的基础上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对部分肿瘤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

  •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障碍

    作者:宋若先;张永刚;张雪松;郑国权;王岩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胸椎症状性血管瘤伴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患者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14~ 77岁,平均33.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与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4.4个月.患者均为单椎体受累.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2例,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7例)或全椎体(2例)整块切除,同时采用钛网或人工椎体植骨前方重建,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观测术中出血量、术后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 270 min,平均210 min;失血量1000 ~5000 ml,平均1800 ml.随访18个月至5年,平均21个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平均8.3分,术后3个月平均1.1分,平均下降7.2分;神经症状不同程度恢复或改善,l例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A级恢复至C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无局部复发,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内固定钉棒松动断裂迹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障碍疗效可靠,是一种可显著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预防肿瘤局部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术式.

  • 损伤控制外科在闭合性胰腺创伤中的应用

    作者:赵振国;李幼生;王剑;李刚;王凯;胥子玮;郑磊;李宁;黎介寿

    目的 总结闭合性胰腺创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2例闭合性胰腺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4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1岁.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脏器损伤委员会(AAST)的器官损伤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13例,Ⅴ级5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27±21)分.AAST分级Ⅱ级及以上患者均采取损伤控制的胰周外引流加三造口(胃造口、空肠造口、胆囊造口)术.结果 术前CT诊断阳性率79.9%(30/38);手术治疗40例,非手术治疗2例.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单纯腹腔引流术及三造口术32例,胰腺修补或胰尾切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尾空肠吻合术2例.治愈40例(95.2%),死亡2例(4.8%),共有16例(38.1%)出现胰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腹部CT检查有助于闭合性胰腺创伤患者的术前诊断;以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处理闭合性胰腺创伤有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很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外科治疗措施.

  • 白芷活性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王耘川;刘佳琦;石继红;汤朝武

    目的 体外观察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正常Fb,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白芷活性提取物不同浓度组,以体积分数0.25%的新生牛血清DMEM为对照组.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Fb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白芷活性提取物适浓度培养条件下Fb的细胞周期变化以及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白芷活性提取物在5×10 -4~5×10- 2g/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Fb增殖,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白芷活性提物培养液组测得吸光度(A)值分别为0 346±0.055、0.387±0.043和0.310±0.026,与对照组(0.273 ±0.0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5.79和2.49,P<0.05),其中在5×10-3 g/L浓度时测得A值高,促增殖作用为显著,为白芷活性提取物促进Fb增殖的适合浓度.此浓度条件下白芷活性提取物可明显促进Fb通过G1/S及S/G2期限制点,S期(26.6±2.6)及G2/M期(7.4±1.3)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G0/G1期细胞(66.3±4.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t=11.2、5.69、2.44,P <0.05).5×10 -3g/L白芷活性提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1.61 ±0.26比1.00±0.16和3.36 ±0.40比1.00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7.64,P<0.01).结论 白芷活性提取物能显著促进Fb增殖,加快Fb细胞周期进程,同时可上调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可能与白芷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有关.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吕超亮;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裴福兴;屠重棋;段宏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HMPA66)椎体支撑体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8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60例,女性24例;年龄18 ~75岁,平均45.7岁.随访以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评估支撑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支撑体是否下沉.结果 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支撑体的安放固定,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1.0级.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支撑体无下沉、移位.术后即刻椎问高度(2.4±0.2) cm,术前椎间高度(1.9±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2.48,P<0.001).术后即刻、3个月、1年、2年不同时期随访各组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9.8°±1.2°,术后即刻Cobb角为16.6°±1.2°,术后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25,P<0.001).术后即刻、3个月、1年、2年不同时期随访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A/PA66椎体支撑体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进行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两种非传统解剖外旁路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

    作者:马杰;马韬;王刃;赵旭;李悦萌

    目的 评价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EIP)和健侧股-患侧股深动脉交叉转流术(FDF)治疗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85例患者为1995年7月至2009年12月接受治疗的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24例;年龄64 ~91岁,平均年龄75岁.按Fontaine分期,Ⅱh~Ⅲ期62例(72.9%),Ⅳ期23例(27.1%).根据患肢股深动脉及膝上、下腘动脉显影状况,分别采用EIP(49例)、FDF(36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转流术后患肢溃疡、截趾创面愈合、踝肱指数、患肢血流速度,以及1、3、5年累积通畅率和3、5年保肢率.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74例(87.1%)获得随访;随访2~13年,平均5.7年.FDF组与EIP组术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52±0.11和0.94±0.13(t=-21.88,P=0.000).FDF组与EIP组术后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腘动脉血流速度为(32±9)cm/s和(48±4) cm/s(t=16.76,P=0.000),胫前(后)动脉血流速度为(22±7)cm/s和(42±4)cm/s(t=10.50,P =0.00).FDF组与EIP组术后1、3、5年一二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8%、80.7%、68.4%和88.3%、81.2%、57.4%,术后3、5年保肢率分别为87.6%、76.7%和88.6%、7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FDF、EIP这两种解剖外旁路手术治疗单侧髂总-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尤其适宜高危老年患者.

  • 术前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冯健;黄志强;陈永亮;董家鸿;陈明易;王燕生;刘志伟;肖敏;李鸾;辛宪磊

    目的 探讨术前黄疸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术前胆管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6月至2010年12月10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9例,女性366例;年龄4~81岁,平均(54±12)岁.1025例患者中恶性病变869例,良性或交界性病变156例.行经典Whipple手术746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9例.根据黄疸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术前减黄与否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X2检验.结果 术前不同黄疸严重程度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差异(x2=11.06,P=0.03);而术后临床胰漏、腹腔感染、胆漏、胃排空延迟、切口感染的风险及病死率并无差异.术前黄疸持续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术前胆管引流不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反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x2 =9.84,P=0.00).胆管引流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术前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除出血并发症以外的其余并发症及病死率并无影响.术前胆管引流并不能使患者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获益,不应作为常规操作,但对于一般状况差无法立即实施手术治疗的重度黄疸患者,术前胆管引流仍是必要的.

  • 第一骶椎椎弓根螺钉断钉进入盆腔引起下肢痛一例

    作者:徐冠华;崔志明;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

    患者 女性,57岁,因"腰椎术后4年,左下肢疼痛1个月"于2008年10月7日入我院进行治疗.患者4年前因L4椎体滑脱症于外院行后路椎管减压、L4、S1两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无明显腰腿痛症状.6个月前复查X线片示S1左侧椎弓根螺钉断裂,无移位(图1).患者1个月前于外院接受后路内固定取出术,术中断钉头端未能取出,术后复查X线片示断钉向骶骨前方移位,进入盆腔(图2).患者渐感左下肢疼痛、麻木,以左大腿背侧和小腿外侧为重,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体温正常,下腰椎无明显叩痛,背部切口愈合良好,双下肢浅感觉存在,肌力正常,膝、踝反射存在,左侧直腿抬高试验50°,加强试验阳性,右侧直腿抬高试验80°阴性.影像学检查:三维CT重建提示S1椎体前方可见35 mm长断钉影,进入盆腔,与肠管和血管分界清晰,两侧髂血管走行如常(图3).

  • 颈椎病术后脑脊液漏并发脑积水一例

    作者:赵新华;钱金黔;杨永宏

    患者 男性,57岁,因"四肢麻木、乏力1年余,颈椎病术后2个月"于2010年6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余"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C4~T2单开门减压术.术后患者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无好转,故来我院进行诊治.入院体检:行走明显不稳,双手握力3级,双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亢进,左侧Hoffman征阳性,双上肢感觉轻度减退,以左侧为重;双下肢感觉轻度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3级,双侧伸(足母)肌力明显减弱,左侧踝关节背伸不能,右侧踝关节背伸肌力3级,双膝反射亢进.颈椎MRI示:颈椎术后改变,C3~7椎间盘突出,相应硬膜囊前缘及部分脊髓受压,脊髓变性.经充分术前准备后于2010年6月10日行颈前路C3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 肝、肾多原发癌合并门静脉及胆管癌栓一例

    作者:王连江;邓永林;蔡金贞

    患者 男性,58岁,因"发现乙肝20年,右上腹胀痛2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腹部CT示:肝硬化,肝左叶巨块型实性占位10.0 cm ×8.3 cm,门静脉主干及左支癌栓形成(图1,2),右肾上极4.6 cm×4.5 cm实性占位(图3).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炎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胎蛋白39 962 μg/L.人院诊断:原发性肝癌,乙肝后肝硬化,右肾肾癌.经术前充分评估肝脏代偿功能后于2010年1月12日行左半肝切除术+右肾切除术.术中发现癌肿部分侵犯肝右叶,我们沿肿瘤边缘1~2 cm用超声吸引刀分离肝组织,保留肝中静脉,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内瘤栓已延伸至门静脉主干及肝总管内,遂于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切断处将门静脉及胆道内瘤栓取净,经术中超声及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留栓子后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然后经同一切口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肝细胞癌(中低分化),门静脉断端胆道断端及栓子内均检见癌细胞;肾上极透明细胞癌,肾盂及输尿管断端未见癌累及;结节性肝硬化.

  • 小骨窗改良硬脑膜成形寰枕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

    作者:孙勇;张佳栋;梁庆华;史锡文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是以小脑扁桃体下疝到颈椎管内为主要病理特征,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先天或后天性畸形,常合并脊髓空洞症[1].其临床表现多变、手术方式多样.我科从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采用小骨窗改良硬脑膜扩大成形寰枕减压术治疗Chiari畸形,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修海;孔瑞泽;朱传江;杨斌;冯曜宇;金辉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凋查显示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达8.6%,4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4%[1].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肺栓塞为致死性严重并发症.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对96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电凝术,其中术后并发肺栓塞3例,现报告如下.

  •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对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双向作用机制

    作者:李广盛;龙厚清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脊髓受到慢性机械压迫、微循环缺血继发血管和神经损害是其重要的致病原因[1-3].缺血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上调并诱导其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进而介导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4].HIF-1 α/VEGF信号通路是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重要调控因子,具有脊髓保护和损害双向作用:一方面促进脊髓微血管内皮修复和再生、保护和修复神经组织;另一方面,破坏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增加,毒性物质以及炎症因子渗入,导致神经元和神经轴突损伤[5-7].因此,探讨该通路在慢性脊髓压迫继发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慢性脊髓损伤靶向治疗的新策略.

  • 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志凯;刘华

    伤口愈合的第一个时期是炎症期,伤口形成后伤口或组织裂隙内为血凝块所充填,其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使伤口表现为红、肿、热、痛,在这一过程中,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于伤后6h在伤口边缘出现,24~ 48 h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逐渐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共同构成肉芽组织充填裂隙,同时肉芽组织内胶原纤维逐渐增多,使得其硬度与张力强度随之增加,逐渐变为纤维组织架接于断裂的组织之间,即瘢痕修复;同时上皮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等增生,使伤口边缘皮肤新生上皮,直到伤口初步愈合[1].在塑形期,随着机体状态的好转和活动恢复,通过各种酶的作用和运动应力作用,调整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含量和排列,使其软化而不影响张力强度,从而适应生理功能[2],至此伤口修复过程遂告完成.在这相互交错的3个过程中,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伤口血管化以及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细胞增殖都是影响到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

  • 胃癌组织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邵长明;邵钦树;何徐军;王元宇;赵仲生;陶厚权;姚海波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RhoGDI2)是RhoGDI家族成员之一,以往研究认为其为肿瘤侵袭转移的抑制因子[1],但近来研究显示其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不尽相同[2-5].有研究表明,RhoGDI2在胃癌中高表达[6],但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oGDI2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基础.

  •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不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mRNA表达

    作者:刘垚;蒋力;丁振昊;王蓓蓓;李国力;穆毅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与细胞膜上的生长抑素受体( SSTR)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而SSTR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脾脏及脾门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SSTR-1~5在肝脏、脾脏及脾门血管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初步阐明不同SSTR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程中的作用.

  • 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转移癌

    作者:陈其龙;徐小宏;蔡小燕;周育成;胡耕远;泮丹红;陈钶;谢坤;牟一平

    传统观念认为,腹壁出现转移癌预示着肿瘤已发展至晚期,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腹壁转移癌常引起慢性腹壁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肿块可浸润至肠壁,引起肠瘘或肠梗阻.近年来,随着新型补片的出现,腹壁缺损修复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原发性肿瘤的应用[1].我们有选择地对腹壁转移癌患者行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术,取得一些经验,报道如下.

  • 改良Bresler手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作者:江从庆;宋惊喜;丁召;汪名飞;杨光;陈炜;司徒光伟;吴云华;郑科炎;唐胜利;秦前波;钱群

    1993年法国学者Bresler创立了一种经肛门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修补、黏膜固定术(Bresler手术),并于2004年在国际上报告了该术式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的良好疗效[1-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在国内率先报道了改良的Bresle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的短期疗效[3].我们旨在探讨改良Bresler 手术治疗女性ODS的安全性和中期疗效.

  • 基于系统观对肝细胞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评价与思考

    作者:孙文兵

    近10年来,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综合治疗中,局部消融治疗(local ablative therapy,LAT)特别是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1].研究表明,对于早期HCC,RFA中远期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2];对于大肝癌也有较满意的疗效[3].然而,LAT开展得越是广泛,就越需要理论上的跟进和认识上的提高;越需要对其特点有全面的认识,看到其固有的不足;越需要对其在HCC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有准确的定位[4];越需要基于HCC的系统认识而对LAT进行前瞻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LAT在HCC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才有利于对LAT的把握和引领.

  • 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法律和伦理学思考

    作者:纪光伟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方式,特别是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必要性,目前尚存在学术争议.笔者认为,我们在关注和讨论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应该从法律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正确评价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疾病治疗的价值和地位.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