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上腺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作者:李淼;魏雪栋;袁和兴;侯建全

    患者女,40岁,因“阵发性腰背部酸痛2月余”于2014年3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等疾病史。腹部 B 超:右侧肾上腺部位见一无回声区,大小约6.4 cm ×5.0 cm ×1.5 cm,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图1A),考虑肾上腺囊肿可能。腹部 CT平扫可见右侧腹膜后一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CT 值10 HU,边界清楚,大小约6.8 cm ×5.3 cm ×1.7 cm;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图1B、1C)。拟诊右侧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前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血电解质以及肾上腺全套(肾上腺素、血浆醛固酮、血浆皮质醇、血浆儿茶酚胺)、尿香草扁桃酸均未见异常。患者于2014年3月20日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肾上腺中部,大小约6 cm ×5 cm ×1 cm,囊实性。距肿瘤边缘约0.5 cm 处完整切除肿瘤。标本送检病理(图2):梭形细胞 Vimentin、抗平滑肌抗体阳性,Desmin 散在阳性,S-100小灶阳性,Melan-A,CD34, HMB45、Ki-67均阴性。诊断:右侧肾上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

  • 原发性肝癌肿瘤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陈德;江金带;李志铭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1)边缘清楚型(19例),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3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2)完整包膜型(14例),包膜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多见;(3)边缘不清型(27例),24例肝动脉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7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4)混合型(24例).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较好显示PHCC边缘形态特点及血供,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介入治疗效果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 外耳道毛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罗四维;朱普堂;李东升

    患者女,63岁,发现左外耳道新生物1年.自诉1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外耳道口处有一绿豆大小新生物,黑色,不伴局部疼痛、流水、头昏、头痛;伴外耳道口周围痒感,自觉听力略下降;未行诊治,期间偶有因瘙痒搔抓后左耳道有少许渗液,疼痛,包块缓慢进行性增大.专科情况:左侧耳屏间切迹内侧面至耳甲腔处,可见一棕褐色,质硬、广基、边界清楚,突出周边正常皮肤,表面粗糙不平的新生物,约1.5 cm×1.6 cm×0.2 cm,周围皮肤未见红肿、糜烂、渗出.耳及面部无麻木,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入院行纯音听阈测定及声导抗检查,结果显示: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鼓室图呈"A"型,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及肝脏超声无异常.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外耳道新生物摘除术,沿肿瘤边缘0.3 cm距离切除肿瘤,术中见病变组织侵及皮下,软骨膜正常,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并将耳后皮瓣翻转入外耳道,行外耳道皮肤缺损修补.术后行抗炎,局部换药治疗,7 d后拆线,伤口甲级愈合.术后病检提示:结节型毛母细胞瘤.随访3个月,局部未见复发,外耳道无瘢痕狭窄.

  • 急诊治疗心房恶性间皮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成茂;牟德堂;郭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劳累后胸痛、胸闷2个月,突然晕厥30分.查体:重度贫血貌,周围性发绀,颈静脉怒张,脉搏:140次/分,血压45/30 mmHg(1 mmHg=0.133 kPa),右胸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胸穿抽出5 ml不凝血.诊断:右侧自发性血胸.经闭式引流,输血,抗休克治疗2小时,病情好转.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见右心房肿瘤,侵及心包及纵隔胸膜,右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见右心房内径增大,其内见4.8 cm×4.3 cm大小强回声光团,靠近三尖瓣口,易致三尖瓣阻塞.入院后3小时共引流胸腔不凝血2 800 ml,并以较快速度持续出血,考虑为肿瘤破裂出血,决定急症手术.正中劈胸骨入路,见右侧心包、纵隔胸膜被侵,肿瘤尖部破向右胸腔.切开心包,血性心包积液.右心房约80%被肿瘤所占居.肿块猩红色,质脆,约5 cm×4 cm×4 cm大小,迅速经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心脏未停跳,距肿瘤边缘1~2 cm切除肿瘤.用卡铂400 mg+生理盐水40 ml冲洗右心房及心包腔,用8 cm×8 cm×7 cm自体心包补片修补心房创口,排气,停体外循环,重新放置右胸腔闭式引流管,关胸.术后12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右心房恶性间皮细胞瘤.术后1年8个月因脑转移死亡.

  • 卵巢肿瘤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分析

    作者:周欣;王潮生;王丹

    目的:提高MR对卵巢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MR影像资料.包括7例卵巢囊肿,7例卵巢癌,4例畸胎瘤,2例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1例卵巢囊腺瘤,1例纤维瘤,1例纤维上皮瘤.其中7例卵巢囊肿有4例同时伴子宫腺肌瘤;1例畸胎瘤蒂扭转同时伴有子宫肌瘤;2例卵巢癌,2例卵巢囊肿,1例纤维瘤均为双侧卵巢同时发病.结果:23例卵巢肿瘤中,囊性10例,囊实性8例,实质性5例(其中2例是双侧同时发病,对侧为囊性及囊实性):肿瘤边缘清楚17例,不清6例.10例囊性肿瘤中3例表现为长T1、长T2;7例表现为短T1、长T2;8例囊实性肿瘤中,除1例T1WI表现为等信号,其余均表现为混杂信号;5例实性肿瘤,T1WI及T2WI表现为不均匀等信号.结论:磁共振检查对卵巢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附4例报告)

    作者:裴永泉;李森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一罕见的肝脏良性间质性肿瘤.此病术前与肝脏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往往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手术切除.我院自1988年2月至1997年7月间共收治4例,现作一报道.1.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4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平素身体健康,均在查体时B超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而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2)术前检查及诊断:4例HBsAg均阴性,肝功能检查正常,AFP<20 μg(放免法),B超、CT、MRI均有阳性发现,提示肝细胞肝癌3例,错构瘤1例.(3)手术情况:全部病人在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肝脏无硬变.肿瘤部位:Ⅳ段1例,Ⅵ段1例,Ⅵ~Ⅶ段2例.肿瘤大小:直径分别为3 cm,2.5 cm,4 cm,5.5 cm.肿瘤形态:圆形1例,类圆形3例,规整,微突出肝表面,微黄色,质地中等3例,1例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切除情况:沿肿瘤边缘2 cm行不规则肝叶切除术.(4)术后情况: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病理结果:4例报告均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未见造血组织,其中1例有假包膜.随访2~10年,4例病人均健在,无复发及再发肝肿瘤情况.

  •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的途径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肝细胞癌晚期易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外脏器(如肺、骨等),但却很少发生胆道侵犯或转移。文献报道〔1〕肝癌晚期发生胆道侵犯后,可在胆道内形成与肝内原发灶一致的癌栓或癌性血栓,从而导致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临床上称为“黄疸型(icteric type)”或“淤胆型(cholestatic type)”肝癌。其发病率约占肝癌型病人的1.5%~10%〔2〕。本文通过对此类病人临床特征及病理标本的研究,探讨了肝癌侵入胆道的几种可能途径。  1.材料和方法: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病人的39例,占同期肝癌病人的6.3%。19例病人进行了病灶侧的半肝、肝叶或肝段切除,其余病人进行胆总管取栓术及肝血管插管化疗或放疗术。手术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肝切除标本在肿瘤边缘及中心进行多处取材,每个标本制作5~10张切片,HE染色后镜检。镜下主要观察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肿瘤侵犯血管及胆管的方式及途径,以及肿瘤有无包膜及合并的基础肝病。见表1~2。

  • 膀胱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张显军;郑海红;俞洪元;王天济

    患者,男,48岁.因尿频1年、尿末滴血2个月于2007年9月9日人院.入院查体(-).B超及CT检查提示膀胱内巨大占位.膀胱镜提示膀胱左侧壁约5.0 cm×5.0 cm圆形新生物,基底部较宽,表面黏膜光滑,膀胱容量变小.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以电刀沿肿瘤边缘1.0cm处切除全层膀胱壁及部分膀胱外脂肪组织.切开标本见肿块位于黏膜下,边界清,切面灰白,呈编织状,质韧,无出血和坏死.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椭圆形、梭形,细胞核呈梭形、短梭形、卵圆形、圆形.

  • 不能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手术置管后腔内放疗

    作者:全卓勇;彭开勤;张应天

    肝门胆管癌日趋常见,由于诊断延误大多已不能切除,且长期阻塞性黄疸引起肝功能不全,即使手术解除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仍不可逆转。腔内放射治疗的应用,使一些不能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得到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我们对不能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应用腔内放射治疗,现将经验体会和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88年元月至 1998年12月,我科治疗肝门胆管癌23例。男性17例,女性 6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 58.8岁。胆管癌不能切除的指征是:肿瘤冻结成块,与门静脉紧密粘连或包裹;多量腹水伴远处淋巴结转移;肝脏有散在转移;左、右肝管分支胆管开口处被侵犯。本组23例中 3例行手术切除,20例手术探查为不能切除。其中胆总管探查、金属扩张器扩张肿瘤狭窄段,留置支撑管引流术16例,其中11 例腔内放疗, 2例拒绝放疗, 3例未及腔内放疗即已发生肝昏迷死亡;外院手术误诊、 T管引流,转入后经窦道纤维胆道镜活检证实为肝门胆管癌后支撑管引流、再行经腔内放疗 1例;经皮肝穿剌胆管引流(PTCD) 1例;拒绝治疗,自动出院 2例。手术扩张狭窄支撑管引流腔内放疗11例中,2 例放疗后 1个月加外放疗。不能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均经手术证实,并在术中置入硅胶单管鼻胃管作支撑引流。支撑引流管外径 5.0mm,内径 >2.5mm。放置该支撑管前,先将其尖端剪成鱼口状或斜面,并在插入肝内胆管的胶管壁剪2~4个小侧孔,以利胆管分支的胆汁引流。引流管直接由胆总管探查切口处引出,胆总管切口处用细丝线或可吸收缝线缝合即可。胆总管与支撑引流管之间角度应 大于120°(图1)。放置引流管的患者须用0.5% PVPI液注入数毫升冲冼引流管2次/日,然后任其流出。为术后外放射,术中应在肿瘤边缘留置银夹作标识。肿瘤侵及右肝管的 Bismuth ⅢA型,仅作单管支撑(图1)。肿瘤侵及左、右肝管的Ⅳ型,可加行经左肝剑突下引出的两管支撑(图2)。腔内放疗剂量和方法:放射源为192Ir,每次剂量为7~8GY,间隔 5~7d/次,一般 4次,总剂量28~36GY。腔内放疗在剖腹置管术后 2周、病情稳定后起床活动时即可进行。以1根可弯曲塑料条(长约15cm)埋压铱粒为放射源,放射源铱粒的长度取决于胆管癌术中探查结果。外放疗在腔内放疗完成后 4周内实施。

  • Cell:乳腺癌入侵需要领导细胞和K14蛋白

    作者:

    侵袭是癌症转移过程的重要一步,目前人们还不清楚有多少亚群细胞参与了这一过程。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实验室一个模拟人类患者乳腺癌周围环境的特异3D凝胶中培育了小鼠肿瘤,观察到癌细胞成群浸润到凝胶中,少数细胞在前面,其余的跟在后面,从而确定有一类独特的乳腺癌细胞存在,其可能是引领癌细胞入侵周围组织的“向导”(leader cells)。这个过程就如同光脚的人涉水探险一样,在转移发生之前,处于肿瘤边缘的单个细胞会形成突起,进入到周围组织中,如果条件合适,它们就会引导后续的肿瘤细胞脱离肿瘤界限,入侵到健康组织中,并在新的组织位点形成转移瘤。

  • 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阻断肾动脉)

    作者:吴刚;梁平

    患者术前双肾CT提示左肾下极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 cm*2 cm,突出于肾表面,增强有强化,提示肾癌可能.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Trocar 的位置:A孔置10 mm套管,腋中线髂嵴上两横指;B孔置10 mm套管, 腋后线肋缘下;C孔置5 mm套管,腋前线髂前上棘内上方2 cm.建立腹膜后腔隙,先将腹膜外脂肪剥离,注意辨认腹膜反折部,以避免打开腹腔.靠近腰大肌处切开肾周筋膜,在肾脂肪囊外游离肾脏背外侧及腹侧,在肾脏背外侧靠近腰大肌处游离肾动脉,游离肾动脉时可见到另外一个动脉分支,遂将肾动脉向近端分离直到肾动脉主干.根据术前CT显示的肿瘤位置打开肾周脂肪充分显露出肿瘤,见肿瘤突出于肾下极表面,直径大小约2 cm.从10 mm套管内置入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肾动脉主干,然后用超声刀在距离肿瘤边缘 0.5~1.0 cm处进行局部切除.肿瘤切除后用2-0微荞线对创面的肾实质进行8字缝合,将止血纱布填塞创面,既可止血也可防止打结时线切割肾实质,注意缝线拉紧打结.松开无损伤血管夹观察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才移去,整个血管阻断时间仅15 min.将切除的肿瘤标本置入取物袋后取出,肾周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 肝、肾多原发癌合并门静脉及胆管癌栓一例

    作者:王连江;邓永林;蔡金贞

    患者 男性,58岁,因"发现乙肝20年,右上腹胀痛2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腹部CT示:肝硬化,肝左叶巨块型实性占位10.0 cm ×8.3 cm,门静脉主干及左支癌栓形成(图1,2),右肾上极4.6 cm×4.5 cm实性占位(图3).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炎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胎蛋白39 962 μg/L.人院诊断:原发性肝癌,乙肝后肝硬化,右肾肾癌.经术前充分评估肝脏代偿功能后于2010年1月12日行左半肝切除术+右肾切除术.术中发现癌肿部分侵犯肝右叶,我们沿肿瘤边缘1~2 cm用超声吸引刀分离肝组织,保留肝中静脉,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内瘤栓已延伸至门静脉主干及肝总管内,遂于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切断处将门静脉及胆道内瘤栓取净,经术中超声及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留栓子后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然后经同一切口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肝细胞癌(中低分化),门静脉断端胆道断端及栓子内均检见癌细胞;肾上极透明细胞癌,肾盂及输尿管断端未见癌累及;结节性肝硬化.

  • MR多方位成像对孤立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李强;张卫;苏丹柯;刘丽东;金观桥;王铮;赖少侣;谢东

    目的 孤立性肝癌因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仍不满意,主要障碍是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术后复发的手段用以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探讨MR多方位成像对孤立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03-01-2014-11-30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5例孤立性HCC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6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术前MR的表现进行.采用SPSS 16.0对临床资料、MR肿瘤边缘与术后复发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75例HCC患者术后复发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长期饮酒、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硬化、TK1、AFP、病理分化程度及Ki-67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包膜(P=0.008)和MR肿瘤边缘(P=0.005)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肿瘤边缘与HCC术后复发相关,OR=3.89,P=0.015.结论 术前MR多方位成像对孤立性HCC切除术后复发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可为术前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X-刀放射外科治疗恶性脑肿瘤后顽固性脑水肿3例

    作者:解相礼;贡海;吕晓彦;司永兵

    例1男,53岁."右额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4个月,并出现头痛,口吃伴左侧肢体活动笨拙,复查CT示原手术部位一5×4×4cm复发肿瘤影像,要求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根据病变体积采用直径50mm限光筒,肿瘤边缘剂量24Gy,100%等剂量曲线包括肿瘤边缘,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放射外科治疗后病人口吃及左半身肢体活动障碍一度改善,但到治疗后一个月又出现头痛,头胀.

  •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膜瘤血管生成、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玉宝;刘艳萍;徐润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48例脑膜瘤及9例瘤旁正常脑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脑膜瘤组织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48例脑膜瘤组织取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男28例,女20例.年龄32~69岁.脑膜瘤组织分级按Kernohan分级,并结合WHO分类标准:Ⅰ级18例,Ⅱ级19例,Ⅲ级7例,Ⅳ级4例.9例瘤旁正常脑组织(远离肿瘤边缘>5cm)作为对照.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Zymed公司,USA),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HIF-1α单克隆抗体美国Novus公司产品,鼠抗人VEGF单抗为美国SantaGruz公司产品.二氨基联苯(DAB)显色,微波修复抗原,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应用SPSS11.0系统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值变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分类数据变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及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等级分布趋势采用Ridit分析.

  • 彩超随访肝硬化合并肝癌1例

    作者:顾毅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既往肝炎病史不详,近日自觉乏力,食欲不振,于外院行普通CT检查提示肝硬化遂入我院治疗.入院后该患者于8月17日例行彩超检查,检查中发现该患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粗糙,不均匀,肝右后叶可见一大小约4.2×4.4 cm中等回声团块,该团块内部回声较均匀,与周围肝纤维化的肝组织形成对比,边界尚清,形态不规整,外周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彩超于肿块内部测出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示动脉血流,高流速2.75 m/s,阻力指数0.98.建议临床行CT检查.后经强化CT检查证实为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此时检测AFP为正常测值.10月8日复查彩超,肝右后叶癌肿表现为不均质中等回声团块,大小约4.5×4.3 cm2,边界欠清,形态不规整,此时AFP仍为正常值.该患由于经济条件差,所以未对肝脏肿瘤作任何治疗.11月21日,复查彩超,肝脏肿瘤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大小约4.6×5.1 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整,肿瘤内部显示部分高回声,肿瘤边缘可见低回声晕.此时检测AFP仍为正常,复查CT仍为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次年1月29日,复查彩超,回报肿瘤大小约4.9×5.4 cm2,较前增大,提示为不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肿瘤内部高回声有增多现象,肿瘤边缘可见低回声晕.此时复查甲胎蛋白略有升高,AFP650 μg/L.在随访过程中,始终未发现门脉癌栓存在.

  • 压迫第一、三肝门的特大肝癌切除成功1例

    作者:杨甲梅;沈伟峰;刘鹏飞

    患者,男,48岁。因肝区间歇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占位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部隆起,肝肋下6cm,剑突下12cm,质地中等,表面不平,无触痛,随呼吸活动,脾肋下未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阳性,AFP 105.4μg/L,肝功能ALB/GLB 39.0/21,ALT 61.5U/L,TB 15.5μmol/L,γ-球蛋白16.3%。无食管静脉曲张。B超见肝右三叶巨块型强回声占位,约15.6cm×13.8cm大小;CT发现肝右叶、左内叶一巨块型低密度占位,增强后稍强化,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压迫第一肝门,肝后下腔静脉受压,肿瘤与第二肝门间有肝组织相隔;脾脏不大(图1、2)。诊断原发性肝癌拟行手术切除。手术经过:取右肋缘下切口长约20cm进腹,见有少量腹水,肝脏呈小结节型肝硬化,肿瘤位于肝Ⅳ、Ⅴ和Ⅵ段,约16cm×15cm×9cm,质地软,推压第一肝门右半部分,向肝脏脏面突出生长并与结肠粘连。余肝未扪及异常肿块及结节。肝门淋巴结无肿大,门静脉主干未及癌栓。左外叶稍有代偿增大。首先分离肿瘤周围粘连,离断右肝周围各韧带,充分游离右肝叶(图3)。常温下肝门阻断后行不规则肝叶切除,距肿瘤边缘2cm处作切线,以指捏及钳夹法离断肝实质。肝断面管道结构钳夹、切断、结扎。断肝时注意保护门静脉及胆管、肝动脉之右干,并在其前方尽量将肿瘤切除干净。结扎肝短静脉。16分钟后解除肝门阻断。将肝肿瘤完整切除,见肝后下腔静脉大部前壁、右Glison系统结构裸露(图4)。肝创面出血点以"8"字缝合止血,并用游离大网膜覆盖缝合固定。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术后顺利恢复痊愈出院。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1例报告

    作者:傅一军;陈根生;张永平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性,18岁,未婚。右上腹痛伴发热4d入院。1个月前右上腹胀,胃纳差,无反酸呕吐。近日来尿黄,呈浓茶样。月经17岁初潮,经期短,量少,闭经3个月。查体:T 37.8C,P80./min,R 36/min,BP 15/9kPa。发育差,身高155cm,体重40kg,全身多毛。右胸壁7~8肋间有局限性压痛。上腹部饱满,腹肌略紧张,右上腹触及巨大肿块,表面不平,边界不清,质硬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浊(一)。实验室检查:WBC10.7×109/L,N 0.84,L 0.12。AFP(一);T-BIL 25.2μmol/L,D-BIL14.8μmol/L,ALT 48U/L,AST 64U/L,HBsAg(一)。性激素:E261 3pmol/L,LH<1 8U/L,TSH 1.5U/L,P 0.89nmol/,T:<0.7nmol/L,fRL:17.9μg/L。超声所见:右上腹18cm×15cm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包膜完整。肝脏受压左移,右肾被推向左内上方。提示腹膜后肿物。CT扫描:右上腹肝后方11cm×13.7cm×15cm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17~179Hu,其中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钙化,及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肝脾实质密度均匀,下腔静脉及肝脏明显受压向左移位,脾肿大约7个肋单元。提示:右腹膜后畸胎瘤首先考虑。 手术所见右上腹有一排球大小肿物,实性,血供丰富,边界清楚,与右肝、下腔静脉、门静脉、右肾有粘连,并受压移位变形,右膈抬高。病理报告:肿瘤大小为15cm×14cm×11cm,表面粘连粗糙。切面暗红色,部分区域淡黄色,创面呈蜂窝状囊性变,质脆软,局部有钙化。镜下肿瘤细胞呈网状,中央有透明细胞,细胞及其核异形性明显,并出血坏死。诊断:(右)肾上腺皮质腺癌。2 讨论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仅占恶性肿瘤的0.02%[1]。皮质癌为肾上腺巨大实质性肿块,直径可大于8cm,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密度变低且不均匀,个别肿瘤边缘或中央有散在钙化斑。本例忽略了患者发育差,多毛,闭经等内分泌症状,单凭影像表现而误诊为畸胎瘤。肾上腺皮质癌约50%临床表现为无功能性[1],与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等鉴别较困难。陈志让等[2]作电镜下超微结构研究,皮质癌与腺瘤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核常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高尔基体增多,细胞器分化幼稚;后者核大圆形,规则,以异染色质为主,其他细胞器形态和分布也较一致。

  • CD44v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郝孟辉;王秀艳;平育敏;杜喜群;左连富

    肿瘤细胞转移扩散是-包含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复杂过程[1]。CD44v基因是目前人们研究为深入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5例食管癌组织中C1944v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 65例食管癌样品取自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12月食管癌根治术切除的肿瘤标本,正常食管粘膜组织30例取自距肿瘤边缘5cm以上部位,均经病理证实。取材后用70%酒精固定,低温保存。65例肿瘤患者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38~68岁,平均54岁。经病理证实,全部肿瘤组织均为鳞状细胞癌。按国际TNM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a期35例,Ⅱb期11例,Ⅲ期17例;肿瘤分化程度:Ⅰ级11例,Ⅱ级46例,Ⅲ级8例。

  • 十二指肠间质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丛翔;李杰;马喆;李海英;周炜

    患者男,50岁.因近来乏力、黑便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上腹部可扪及一3 cm×4 cm大小质韧包块,边界欠清晰.超声检查:右上腹部可测及一实性偏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大小约5.0cm×3.6 cm(图1),位置相对固定.肿块位于胰头下部后外侧,与胰腺紧邻,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部有丰富血流信号,并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超声诊断:右上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CT: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交界处见一约5.0 cm×3.8 cm软组织肿物,强化后明显增强.结论:右侧腹膜后占位,考虑十二指肠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段内侧,大小约5.0cm×4.0 cm×3.0cm,肿瘤边缘光滑,周边无浸润.病理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