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痛:让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更轻松

    作者:王振元;李洁

    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肝癌微创治疗的代表性治疗方式,是肝癌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射频消融治疗的特点是治疗效果确实有效,可以避免手术,创伤小,对肝脏的损害轻,可反复应用,住院时间短,甚至可以在门诊进行,且价格低廉;特别适用于小肝癌、肝功能不良、手术风险大或无法手术、肝癌切除后复发或再发、肝转移癌等情况.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的过程中,由于肝脏包膜张力的变化以及神经分布、手术时间较长等原因,在手术进行时,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如恶心、呕吐、肩背部持续疼痛、肝区疼痛等,且大部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还会伴有持续疼痛.

  • 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麻醉分析

    作者:王文霞;宁德发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方法:收集射频消融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应用营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T0)、首次进针时(T2)、首次治疗5min时(T3)、二次治疗5min时(T4)以及术毕(T5)时的心率、血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两组各时段的SpO2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4时刘的血压较T0时刻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则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血压异常变化以及不自主体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脏肿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治疗时,应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安全可靠、循环稳定、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且丙泊酚的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 声学造影、常规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肿瘤的差异比较分析

    作者:邵春晖;李培英;罗永科;吕品;马进;文超;张妮

    目的 对比肝脏肿瘤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常规超声、声学造影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宝鸡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1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常规超声组(35例)、声学造影组(36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组(40例),对比3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结果 对于常规超声检查来说,声学造影诊断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明显较高.结论 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来说,肝脏肿瘤临床采用声学造影诊断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值得推广.

  • 肝脏肿瘤患者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及经皮穿刺消融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成业;孙丽娟

    目的 探讨肝脏肿瘤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及经皮穿刺消融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及经皮穿刺消融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肿瘤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及经皮穿刺消融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洪媛;薛莉;宋长悦;刘微;杨先

    目的 讨论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科行常规扫查后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与常规扫查图像对比,观察良恶性病变检出率及恶性患者的时间-增强特性曲线特点.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病灶定性检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影增强检查观察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同时肝癌患者声像图"快进快出",转移癌灌注不均匀增强,胆管癌表现均不一致,血管瘤 "快进慢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早期表现为轮辐状离心性强回声,并且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不消退,肝囊肿和肝脓肿未见增强回声.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检查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良恶性占位的初步鉴别诊断,可以用于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后的进一步排查及鉴别诊断.

  • 术中超声检查在肝脏肿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薛利芳;贾建文;王金锐;甘丽云;冷希圣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检查在肝脏肿瘤手术的I临床意义.方法 对53例(89个结节)肝脏肿瘤患者的术中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体外经皮超声(ultrasonography,US)、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术中超声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差异;将术中超声检查与术中外科医生评定(包括肉眼观察、双手触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术中超声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在肝脏肿瘤的探查中,IOUS、US、CT、MRI的敏感性分别为100%(89/89个结节)、81%(72/89个结节)、82%(49/60个结节)和87%(40/46个结节),特异性分别为91%(81/89个结节)、89%(64/72个结节)、90%(44/49个结节)和93%(37/40个结节).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经望诊、触诊不能发现病灶,而由术中超声检查发现并定位的患者有11例,15个结节(17%,15/89个结节).术前所有影像学检查未能提示结节,而由术中超声检查发现的患者有8例,11个结节.结论 IOUS是检查发现肝脏肿瘤敏感的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可帮助外科医生发现触及不到的已知结节和发现新结节.

  • 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特征

    作者:乔志斌;孙浩鹏;赵玉珍;张丽娟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特征及定量参数特点.方法 对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测量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达峰强度,计算增强时间、强度增量、上升支斜率及下降支斜率,分析曲线形态及定量参数特征.结果 恶性肿瘤时间-强度曲线及定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能反映肝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320排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吴振刚;李来成;周传明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应用于诊断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肝脏肿瘤的患者行320排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良、恶性肿瘤患者CT灌注成像的特点.结果:肝血管瘤的BF、BV均高于肝癌和肝囊肿;而肝癌的MTT明显高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肝癌和肝血管瘤PS、HPI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肝癌的HAP明显高于肝囊肿,但与肝血管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肿瘤诊断中,能更精确地评价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发展程度,在临床肝脏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宇元;欧阳建龙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72例肝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原发性肝癌组、肝血管瘤组以及肝脏转移癌组,每组24例.3组均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检查后,比较3组占位病灶实质区域和正常肝脏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肝脏转移癌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肝血容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度均高于肝血管瘤组和原发性肝癌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含量低于肝脏转移癌组和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转移癌组正常肝脏实质区域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度高于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正常肝脏实质区域的肝血流高于肝脏转移癌组和肝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能有效鉴别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价值较高.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飞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确诊肝脏肿瘤患者50例,患者均接受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析扫描结果.结果 不同部位在普通平扫(TNE)与虚拟平扫(VNC)下的图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肝血管瘤患者的碘浓度高于其他疾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个时期,各疾病类型患者碘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价值较高,尤其是诊断肝血管瘤,双源CT虚拟平扫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度.

  • 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国华;柏劲松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5年2月28日至2017年12月2日我院收治的120例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患者分为A组(原发性肝癌)、B组(肝脏转移癌)、C组(肝血管瘤),各40例.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三组患者的肝脏情况及相关指标.结果 占位病灶实质灌注参数情况:A组的HBF、HAF显著高于B、C两组,MTT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B组的HBV显著低于A、C组(P<0.05).病灶附近实质区灌注参数情况:C组的HBF、PS显著低于A、B组,HAF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PS高于A、C组(P<0.05).正常肝脏的实质灌注参数情况:A组MTT明显低于B、C组,HAF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与肝脏肿瘤是可行、有效的,诊断结果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

  • 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许红英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上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B超进行引导,经过肝脏肿块穿刺,取得满意标本.将病理标本放入4%的中性缓冲甲醛中进行固定,放置于6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放在光镜下观察.结果:40例肝癌患者中27例的细胞结构呈现变异型性,容易进行判断和诊断,另外13例患者的异型性相对较小,和良性疾病之间鉴别比较困难.40例肝癌患者进行免疫组化诊断后,22例的模型硫酸酰肝素糖蛋白(Glypican-3)、HepPar-1均呈阳性,比例达到55%,等同于手术检查结果.在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有10例免疫组化CK7、CK20、CK1均为阳性,占总数的90.90%,其中5例死亡,占总数的45.45%.在6例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中,6例患者全部找到了原发灶.3倒血管瘤患者经过确诊后,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结论:近年来外科微创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穿刺标本数量增多,诊断疾病难度也不断加大,在临床医生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使临床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 肝脏肿瘤患者三种血流阻断术式对比性研究

    作者:姜庆贺;乔森

    目的:对比肝脏肿瘤患者三种血流阻断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血流阻断术式进行分组,I组(n=32)采取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术(IPM术),II组(n=34)采取半肝血流阻断术(HPM术),Ⅲ组(n=39)采取缺血预处理的持续性入肝血流阻断术(缺血预处理的PM术);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及肝功能指标.结果:Ⅲ组手术出血量少,I组手术出血量多,三组间的手术出血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的平均血流阻断时间短,与I组、II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II组的ALT、AST及TB水平较低,与I组、Ⅲ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的,Ⅲ组的ALT、AST及TB水平均低于I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的PM术可显著减少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手术出血量,改善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与阻断时间相关;预期血流阻断时间较长,应首选HPM术,其次为IPM术;而预期血流阻断时间较短,应首选缺血预处理的PM术.

  •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韩国臻;赵玉敏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肝脏肿瘤患者21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冷循环射频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行冷循环射频消融术对于直径<3 cm的肿块消融效果较好,手术死亡率0,术后出血者0,没有损伤脏器。结论:冷循环射频对<3 cm的肝脏肿瘤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且并发症较少。

  • 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礼强;宋星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患者80例,其中肝血管瘤33例,原发性肝癌25例,肝转移瘤2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以色列Briiiiance CT进行检查,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00 mA,层厚5~10 mm,pitch=1.0.造影剂为碘海醇,剂量100 mL,以高压注射器实施单向肘静脉注射,速率2.5~3 mL/s,25~30 s后扫描肝动脉期,60~70 s后扫描门静脉期,经3 min后扫描延迟期.结果:①肝血管瘤表现:肝血管瘤33例,其中典型32例,动脉期及门脉期的边缘表现为点状、结节状以及云絮状且显著强化,病灶随着强化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存在,且不断向中央扩散,延迟期表现为等密度或是稍高密度.患者表现不典型强化方式呈多样性1例.②原发性肝癌表现:原发性肝癌25例,其中典型23例,表现一过性的结节样强化,且呈现迂曲增粗型肿瘤血管影,而门脉期病灶的密度不断降低,且比肝实质密度偏低,患者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变化.③肝转移瘤表现:肝转移瘤22例,均表现典型,而门静脉期表现为边缘连续性环状强化.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患者创伤小,重复性好,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肝脏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李辉;邓锡源;马苏美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CNKI、VIP、Cochrane 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由建库至2014年12月。用 QUADAS 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Meta-disc1.4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获取合并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诊断比值比,分析、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终纳入9个研究,共1192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87%(95%CI 0.85~0.89)、87%(95%CI 0.84~0.90)、44.80(95%CI 32.02~62.69);SROC曲线下面积(AUC)0.9340。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肝脏肿瘤良恶性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

  • 宝石能谱成像对肝脏乏血供转移灶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东雯;周茂义;李丽新;徐爱霞

    目的:研究肝脏乏血供转移灶宝石能谱成像(GSI)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肝脏乏血供转移灶患者12例,共46个转移灶,通过GSI浏览器获得碘基图像、HU衰减曲线和佳对比噪声比(CNR)相对应的单能量图像。比较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140 kVp)质量的差异。结果:肝脏转移灶佳CNR相应单能量水平以68 keV居多。动脉期和门静脉期68 keV图像的质量主观评分、图像噪声和CNR均高于混合能量图像(P<0.05)。动、门静脉期肝脏转移灶的平均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8 keV图像能明显提高乏血供转移灶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肝脏乏血供转移灶门脉期的碘浓度高于动脉期,HU衰减曲线的斜率也大于动脉期。

  • 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蒙秋凤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对肝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5例肝脏肿瘤患者,回顾性整理其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深入分析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上的效果和优势.结果: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和诊断优势.结论:超声造影在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着极佳的优势,可临床推广应用.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周建华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肝脏肿瘤患者30例,比较常规平扫(TNE)和虚拟平扫(VNC)两种扫描方式的结果.结果:患者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肌柱后方肌肉TNE与VNC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NC噪声明显低于TNE,信噪比明显高于TNE,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质期碘基图像显示原发性肝癌实质期的碘浓度明显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的实质期碘浓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有效诊断鉴别肝脏肿瘤,其中VNC可替代TNE,可减少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单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王羡国

    目的:研究探讨单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80例肝脏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单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结果:单排螺旋CT诊断均诊断正确,包括29例原发性肝癌,5例肝血管瘤、9例肝脓肿、12例肝囊肿、11例肝转移癌、肝胆管细胞癌10例、局灶结节性增生4例.结论:在用单排螺旋CT诊断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简单方便,对比性强,大部分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均可容易地鉴别诊断,个别肝内占位须进一步结合特征等其他检查鉴别.

910 条记录 1/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