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左肾不全发育伴附睾管异位1例

    作者:周桂荣;张淑敏

    患者男,28岁.主因阵发性高血压2年,伴左腰部疼痛半年入院.查体:BP20/15kPa,双肾区叩痛,左侧为著.双睾丸、附睾位置、大小正常.CT示左肾缺如.术中见左肾区肾脂肪囊发育差,切开脂肪囊见1cm×2cm灰红色组织,界清,质中,有蒂,临床疑为发育不全肾组织.

  • 超声测量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龚维坤;陈淑婷;童宏章;任惠龙;陈宏卫;赖静波;陈新怡;郭小芳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ultrasound measured inferior pole area of perirenal fat,US-IPAPF)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核磁共振测量的腹腔内脏脂肪面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d area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MRI-VAT)、各身体参数及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关系,评价测量US-IPAPF的临床意义.方法 募入7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测量其身体参数及各项生化指标,超声测量患者腹腔VAT厚度、US-IPAPF,核磁共振测量MRI-VAT.结果 测量US-IPAPF可重复性好,不受年龄、性别、身高、肾脏大小的影响,与各种影像、身体测量方法及多数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US-IPAPF与MRI-VAT的相关独立于BMI,MRI-VAT对US-IPAPF的影响大于其它方法.结论 US-IPAPF与代谢综合征患者MRI-VAT及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其临床意义显著.

  • 彩超诊断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作者:高辉

    患者,女,32岁.平素经常感觉右季肋区不适,隐痛.住院体检:右下腹未触及明显包块.无腰背部胀痛及放散痛,无尿频、尿急及排尿痛,无肉眼血尿,无恶心、呕吐.彩超所见:右肾9.5 cm×5.1 cm×4.4 cm,皮质内见数个小的中强回声,另于下极见一向外凸中强回声,大小约为8.3 cm×4.5 cm,内部回声欠均,肾脂肪囊局部增宽,CDFI于中强回声周边及内部可见少许动脉血流信号(图1).

  • 川芎嗪局部给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价值探讨

    作者:韩久海;杜金英;林晓明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肾脂肪囊注射川芎嗪治疗肾脏疾病的价值.方法 23例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用20 G PTC针穿刺肾脂肪囊,并注射川芎嗪20mg(每侧),观察肾病治疗前后尿蛋白、血清肌酐、总蛋白、尿素氮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的尿蛋白定量、血清总蛋白、尿素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肌酐下降,19例患者的尿蛋白转阴或明显减少(占82.6%),低蛋白血症得到了纠正,4例水肿患者水肿消退(占57.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肾脂肪囊注射川芎嗪治疗肾脏疾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与子痫前期关系研究

    作者:涂艳萍;林小红;牛建民;马小燕;陈燕;段冬梅;黄苑铭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US-IPAPF)与子痫前期(PE)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超声测量20例PE孕妇(PE组)和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将两组的测值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评价US-IPAPF预测PE的价值.结果 PE组US-IPAPF为(11.65±4.02)cm2,正常对照组为(7.29±2.46)cm2,PE组US-IPAPF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44,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6,以7.64 cm2为截断值US-IPAPF预测P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72%、75%、59%、88%.高US-IPAPF组中PE患病率明显高于低US-IPA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0,P<0.01).结论 US-IPAPF作为一项实用、简便的指标可以对临床早期预测PE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阻断肾动脉)

    作者:吴刚;梁平

    患者术前双肾CT提示左肾下极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 cm*2 cm,突出于肾表面,增强有强化,提示肾癌可能.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Trocar 的位置:A孔置10 mm套管,腋中线髂嵴上两横指;B孔置10 mm套管, 腋后线肋缘下;C孔置5 mm套管,腋前线髂前上棘内上方2 cm.建立腹膜后腔隙,先将腹膜外脂肪剥离,注意辨认腹膜反折部,以避免打开腹腔.靠近腰大肌处切开肾周筋膜,在肾脂肪囊外游离肾脏背外侧及腹侧,在肾脏背外侧靠近腰大肌处游离肾动脉,游离肾动脉时可见到另外一个动脉分支,遂将肾动脉向近端分离直到肾动脉主干.根据术前CT显示的肿瘤位置打开肾周脂肪充分显露出肿瘤,见肿瘤突出于肾下极表面,直径大小约2 cm.从10 mm套管内置入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肾动脉主干,然后用超声刀在距离肿瘤边缘 0.5~1.0 cm处进行局部切除.肿瘤切除后用2-0微荞线对创面的肾实质进行8字缝合,将止血纱布填塞创面,既可止血也可防止打结时线切割肾实质,注意缝线拉紧打结.松开无损伤血管夹观察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才移去,整个血管阻断时间仅15 min.将切除的肿瘤标本置入取物袋后取出,肾周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 左肾脂肪囊巨大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吴兴荣;骆利康;吴渭贤

    患者女性,45岁.因大便次数增多8个月,左腹肿块4 d于2005年5月5日入院.2005年4月28日在外院体检,CT检查示腹腔肿块伴后腹膜转移,左肾异位.入院后查体:体温36.6℃,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6 mmHg(1 mm Hg=0.133kPa),慢性消瘦面容,腹膨隆,左腹包块约30 cm×25 cm,上达剑突,右界超过脐中线,下界达髂耻骨占据整个左腹腔,表面光滑,呈分叶状,质韧,边界欠清楚,较固定.

  • 肾脏纤维肉瘤1例

    作者:李军;高胜海

    女性,38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疼痛,于1993年12月3日入院,呈持续性疼痛,无外伤史,无阵发性加重,无尿痛、尿急及血尿,亦无排尿困难。无畏寒、发热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胸闷、憋气。查体:右腰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右肾区叩痛,左肾区无叩痛。CT检查:平扫右肾外后见一直径约8cm肿块,密度不均,胃及肾后筋膜及同侧腰大肌未见累及。CT诊断:右侧肾癌。肾盂造影:左肾盂、肾盏充盈良好,肾小盏杯口清晰。右肾内一较淡密度之软组织影,约6cm×6cm,无钙化。右肾大、小肾盏未见显影;右肾盂充盈缺失,右输尿管无异常。手术探查:右肾体积明显增大,约15cm×8cm×7cm,右肾与肾脂肪囊粘连重,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 肾脂肪囊注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作者:朱欣航;范亚平;吴晓音;朱建军;黄桥林;祝全;周永华;钱桐荪

    目的:探讨肾脂肪囊注射甲基泼尼松龙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难治性肾病综合征35例,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在B超引导下每侧肾脂肪囊内注射甲基泼尼松龙40 mg,每周注射2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血糖、血总胆固醇和血电解质等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尿量增加(P<0.01),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P<0.01),血总胆固醇下降(P<0.05),其余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超引导下经肾脂肪囊注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满意,技术方法可靠,安全性好,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肾脂肪囊内注射黄芪和多巴胺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防治作用

    作者:范亚平;郑秉杰;蒋季杰

    目的:探讨肾脂肪囊内联合应用黄芪和多巴胺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静脉应用与肾脂肪囊内应用黄芪和多巴胺组,分别测定平均动脉压(MAp)、肾血浆流量(RPF)、肾小球滤过率(GFR)、尿量(UO)、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以及肾组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浓度,光镜及电镜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内毒素组MAp和RPF、GFR、UO显著降低,FENa初4 h极度减少,随后增高,至12 h后接近或大于2%,肾组织NO和ET浓度明显升高;黄芪和多巴胺联合应用可稳定MAp,提高RPF和GFR,增加UO,改善FENa,降低肾组织NO和ET水平,减轻组织病理损害,尤以肾脂肪囊内给药组肾脏保护效果显著,实验后期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黄芪和多巴胺联合应用可纠正大鼠内毒素休克低血压状态,改善肾脏功能,减轻病理损害,可能与作用于NO和ET系统有关.

  • 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大鼠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

    作者:訾利影;郑红光;张德伟;梅煜明

    背景:氯甲基苯甲酰胺被认为是目前较为稳定的细胞荧光标记物质.目的:观察荧光染料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效果及其对细胞形态、生长及增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D大鼠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氯甲基苯甲酰胺细胞标记液标记第3代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的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红色荧光,细胞标记率达95%以上,标记前后细胞形态、生长及增殖等方面无明显变化.经多次传代培养后,红色荧光细胞数量及强度有所下降,但细胞传代至第8代,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后的第15天细胞标记率仍可达50%以上.表明氯甲基苯甲酰胺可有效标记肾脂肪囊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且方法简单,标记率高,对细胞无毒性,不影响细胞生物学特性.

  • 肾脂肪囊与腹股沟来源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朱永生;邓青富;利军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丰富,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分离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生物学特性上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肾脂肪囊来源与腹股沟来源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收集大鼠肾脂肪囊来源与腹股沟区来源组织进行脂肪干细胞培养与鉴定,MTT法检测两组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取第3代细胞进行软骨定向诱导2周,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后细胞CollagenⅡ表达, RT-PCR检测两组细胞诱导后Aggrecan、Collagen Ⅱ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肾脂肪囊来源与腹股沟区来源脂肪干细胞经原代与传代培养,形态基本一致;②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来源脂肪干细胞的CD44阳性率均达到95%以上;③两组细胞的体外生长曲线均呈“S”型;④诱导后两组细胞均表现出CollagenⅡ阳性表达;⑤两组细胞的Aggrecan、Collagen Ⅱ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显示,肾脂肪囊来源与腹股沟区来源脂肪干细胞均在体外生长稳定,迅速增殖,经定向诱导向软骨细胞发生分化,二者无明显区别。

  • 黄芪和多巴胺对实验性急性肾衰大鼠的NO和ET影响

    作者:吴亚君;郑秉杰;施岚;范亚平

    目的:探讨静脉或肾脂肪囊内注射黄芪和多巴胺对实验性急性肾衰大鼠的血清NO及肾组织NO和ET的影响.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LPS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后,分别在静脉或肾脂肪囊应用黄芪和多巴胺,在4、8、12、16h测定血清内NO及肾组织内NO和ET的浓度.结果:肾脂肪囊内联合应用黄芪与多巴胺组血清内NO及肾脏内NO和ET浓度增加较内毒素组明显为少(P<0.05),在12h至实验结束,肾脂肪囊组肾脏内NO和ET浓度较静脉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肾脂肪囊内联合应用黄芪与多巴胺,可以降低急性肾衰大鼠肾脏内NO与ET的浓度,且较静脉给药组明显.

  • 肾脂肪囊内两种途径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仁举;余先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下肾脂肪囊完全或次全性游离途径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经后腹腔镜下肾脂肪囊完全游离途径(A组40例)或次全游离途径(B组33例)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73例乳糜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基线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均>0.05);后腹腔镜下肾脂肪囊次全游离途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均优于肾脂肪囊完全游离途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脂肪囊次全游离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效果肯定,与传统肾脂肪囊完全游离手术途径比较,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为一理想的改进手术.

  • 肾脂肪囊内注射黄芪对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肾衰竭大鼠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苏容;范亚平;郑秉杰;黄新忠

    目的:观察肾脂肪囊内应用黄芪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肾衰竭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组、黄芪静脉给药组及黄芪肾脂肪囊给药组;测定各组相应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肌酐清除率(Ccr)以及尿量(UV),并观察各组大鼠光镜下肾小管的病理改变.结果:LPS组大鼠MAP、Ccr及UV显著降低,肾脏病理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静脉给药组上述指标轻微改善,与LPS组相比仅UV有显著差异,肾脏病理改善较轻;肾脂肪囊给药组Ccr及UV改善明显,尤以12h和16h为著.结论:应用黄芪有利于纠正内毒素休克,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相对于静脉给药,对肾脏保护效果更明显,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内毒素休克及急性肾衰竭的一个新手段和给药途径.

  •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龚维坤;陈淑婷;童宏章;任惠龙;陈宏卫;赖静波;周如海;何世国;郭小芳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而积(US-AIPPF)与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 72例MS患者,测量其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尿酸和C反应蛋白,超声诊断NAFLD并分期,测量US-AIPPF.结果 MS患者中合并中重度NAFLD者的US-AIPPF、腰围、腰臀比(WHR)、体块指数(BMI)比轻度或无脂肪肝组更大(P均<0.01),也伴随了更高的血压、胰岛素抵抗、尿酸、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更紊乱的脂代谢(除HDL-C外,P均<0.05).US-AIPPF预测MS患者合并中重度NAFLD优于其他参数(ROC曲线下面积=0.941).US-AIPPF是预测MS患者合并中重度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US-AIPPF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可靠的超声指标来预测MS患者是否合并中重度NAFLD.

  • 经皮肾囊穿刺封闭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汉吉洪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方法将64例RNS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2例,经皮肾囊穿刺向每一肾脂肪囊(肾囊)内注2%利多卡因,每周2次,同时口服强的松、洛汀新、潘生丁等治疗,B组32例,应用强的松、洛汀新、潘生丁等治疗.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4.4%,B组为65.6%,两组比较(P<0.05),A组1年内复发率低,为29.6%,B组为71.4%,比较两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经皮肾囊内穿刺注射封闭疗法是目前治疗RNS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刘雪梅;高翠华;张言敏;李开富

    患者男,42岁.因腹部坠胀,食欲差,右上肢麻木4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一巨大包块,与肝脏分界不清,与周围分界不清,移动度尚可,质地中等.CT:腹膜后巨大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与右肾脂肪囊相粘连,分叶状,包膜完整,遂行肿块单纯摘除术.

  • 腹膜后原发性囊腺癌二例

    作者:葛文敏;王新杰

    例1:女,34岁,因3个月前左上腹部隐痛,并可扪及鸡蛋大小肿块呈进行性增大,于1996年4月6日入院.体检:左上腹可扪及10cm×9.5 cm肿物,表面光滑,质地韧,活动尚可.B型超声示左肾下极可探及10cm×9 cm囊状液性暗区,侧后壁可见不规则乳头状实性光团反射,考虑腹膜后乳头状囊腺瘤.手术所见:左肾下极见一囊性肿物,表面光滑,与肾脂肪囊轻度粘连,探及其他脏器未见异常.病理检查:囊性肿物体积10cm×8 cm×6 cm,表面光滑,面囊内流出淡薄咖啡色粘液约500ml,囊壁厚0.2~0.7cm,囊内壁可见2个附壁结节,大者直径2.5 cm,小者直径1cm,结节切面灰白色,半透明,质较脆,其余囊壁较光滑.镜下: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大部分囊壁衬有复层交界性粘液上皮,呈乳头状或簇状生长,也可见单层粘液上皮或扁平间皮样上皮.

  • 流行性出血热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治疗一例报告

    作者:刘富义;江海鸿

    患者:女性,18岁,未婚,务农.因高热(体温39~40℃,弛张热型),伴剧烈腹痛,经当地治疗病情加重而入他院.B型超声提示肝脏无病变,腹部X线检查膈下无游离气体.追问病史:除高热、腹痛外,患者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体检:球结膜充血水肿,口腔软腭粘膜见针尖状出血点,腋下、背部有抓痕样出血点,血压偏低,尿蛋白(卅~ ).根据发病季节诊断为"流性出血热”而进行5 d综合性治疗,但患者仍发热,腹痛不减,满腹压痛反跳痛,尿量每天1 500ml,解柏油样大便2次,于1998年11月4日转送我院.体检:患者颜面苍白,腹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穿易抽出暗红色混浊液体,白细胞(卅),决定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约1 500 ml紫红色混浊液体,吸尽后发现腹腔脏器无病变.探查见右侧后腹膜肾脂肪囊大量陈旧性沉积血块,取尽血块,腹腔冲洗.置2根腹腔引流管关腹.术后15 d,经积极综合治疗痊愈出院. 讨论本病例导致手术治疗确实少见.流行性出血热引起剧烈腹痛,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误诊为急腹症而手术的病例曾有报道.本例采取手术治疗是因为肾脂肪囊出血,血肿压力增加,大量渗入腹腔,同时由于肠系膜充血水肿,导致腹腔大量血性腹水加之患者抵抗力低下,又未能控制感染而引起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