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1例

    作者:于新娇;闫红英;李尚明;王丽静

    患者女,19岁,无意中发现颈部包块10 d,约3 cm ×3 cm大小,无压痛。患者无发热、心悸、多汗、呛咳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当日即于石岛人民医院就诊,行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侧叶实质内可探及一囊实性混合回声包块,以实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质,大小约2.5 cm ×1.8 cm ×2.9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实性部分内可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甲状旁腺区未及明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双侧锁骨上区及颈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回声。患者于2014年10月27日入住石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体检: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软骨右上方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 ×3 cm 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听诊包块处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静脉无怒张。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素正常,尿钙阴性,ALP 776 mmol/ L、血钙2.93 mmol/ L 升高,血磷0.82 mmol/ L 降低,进一步检查25-羟基维生素 D 54 ng/ mL 正常,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2253 pg/ mL 明显升高。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超声检查未见结石。腰椎平片未见明显异常,骨密度超声检查(SOS):3920 m/ s,T 值-2.1。初步诊断: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待排。患者于10月30日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甲状腺右侧叶上极有一约3 cm ×2 cm ×3 cm 包块,质韧,甲状旁腺未见异常。将肿块连同周围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完整切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旁腺腺瘤。术后病理检查:灰红色囊性肿物1个,直径2 cm,外覆少许甲状腺组织,切开囊实性,囊内见清亮液体,实性部分切面灰白色,质地脆软。镜下见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主要由主细胞构成,部分为嗜酸细胞及少量透明细胞,弥漫性片状分布,无滤泡结构及胶样物质,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像,间质稀疏,毛细血管丰富,胞浆及间质内未见脂肪组织;未侵犯包膜,包膜外为正常甲状腺组织,未见甲状旁腺组织。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TH、嗜铬素 A阳性,癌胚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降钙素阴性。病理诊断: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 ectopic intrathyroidal parathyroid adenoma, ETPA)。11月1日复查:血钙1.98 mmol/ L,血磷1.47 mmol/ L,ALP 74 mmol/ L,PTH 32 pg/ mL。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日静脉推注,患者血钙渐恢复正常。11月7日患者痊愈出院。随访至2015年1月30日,上述各项指标未见异常。

  • 左睾丸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一例

    作者:王旷

    患者男,36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阴囊内有一肿物,花生粒大小,无触痛,肿物逐渐增大,偶有隐痛不适及下坠感,患者无发热消瘦.经抗感染治疗后不见好转,于2010年5月2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左睾丸可触及一肿物,约核桃大小,质地硬,有触痛.于当地医院行左睾丸单纯切除术.当地医院病理诊断:考虑睾丸精原细胞瘤,建议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未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其他治疗.近期发现左腹股沟区肿物,于2010年11月29日来本院治疗,入院查体:左腹股沟区可触及2.0cm×2.0 cm大小实性肿物,质硬,活动度尚可,淋巴结压痛明显,左睾丸缺如.B超检查:左腹股沟区见2.8 cm×2.5 cm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边界清晰,考虑淋巴结转移.

  • 伴玻璃样间质的透明细胞癌二例

    作者:王照明;潘毅;姚青;应李雄

    例1男,76岁.因双下肢浮肿2个月余,声嘶1周于2000年3月12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差,左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约2 cm×2 cm大小,血生化检查提示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后因呼吸困难作气管插管时舌根部见一菜花状肿瘤约3.0 cm×2.5 cm大小,行颈淋巴结及舌根部肿瘤活检术.术后1个月患者死于慢性肾炎所致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大小2 cm×2 cm,切面灰白色,质硬.舌根部肿瘤大小3.0 cm×2.5 cm,表面呈菜花状,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观察:舌根部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呈互相吻合的小梁状、岛状或片状.巢间有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性间质.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质透亮,核居中,染色质粗,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偶见.送检颈淋巴结结构大部被上述肿瘤组织取代(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 (CK)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蛋白阴性.瘤细胞胞质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阳性,黏液卡红染色阴性.

  • 少年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1例

    作者:舒筱灿;谭常兰;沈滨;杨月香;孙亮;曾春玲

    目的:通过对该患者的误诊提示人们对少年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重视.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结果:为少年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B细胞源性淋巴瘤.结论: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罕见于青少年.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胸部实性占位病变临床应用

    作者:于晓玲;梁萍;董宝玮;苏莉;于德江

    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应用于临床进行疾病的确诊始于19世纪,由于活检时为盲穿进行,加之早期使用的穿刺针多为粗针(12 G~18 G,外经1.2 mm~2.6 mm),很多严重的穿刺后并发症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穿刺针的改进及多样化,各种影像学在临床应用的推广及病理学诊断方法的丰富,尤其是70年代出现的灰阶超声及CT在穿刺引导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穿刺诊断的确诊率并缩短确诊间期,明显降低了穿刺活检的并发症,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使得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 一、超声引导经皮胸穿活检技术 1.仪器及穿刺针:采用普通灰阶超声仪或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2.5~5 MHz。目前多数超声仪均配有穿刺探头,即在普通探头上配备穿刺引导支架及导槽,其相应的穿刺引导线可显示在超声仪屏幕上,引导线所指方向及部位即为穿刺针进针方向及穿刺部位。穿刺针有多种类型,有外径在1 mm以内的细针及>1 mm的粗针,有手动或与自动活检枪相配套的,另外根据所采集标本的检查内容分成三类,即单独细胞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及二者兼备的穿刺针。目前,因临床需要病理组织学类型诊断,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常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故多采用组织学活检针。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后胰腺复发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作者:赵晓牧;张忠涛;李建设;韩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进行性乏力、周身酸痛不适伴发热1月余,于2006年8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血分片检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前驱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阳性,分化簇20(CD20)阳性,PAX-5阳性,分化簇7(CD7)阴性,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

  • 前列腺鳞癌一例报告

    作者:侯慧;景士兵

    患者,男,65岁.进行性排尿困难6年,血尿4个月,在外院行前列腺扩张治疗后尿痛、尿急、血尿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前列腺Ⅱ°,中央沟消失,质较硬,触痛明显,表面欠光滑.尿常规:WBC满视野,RBC 20个/HP.PSA 0.9ng/ml.B超示前列腺6.9 cm×7.2 cm×7.1 cm,向膀胱内凸入3.8 cm,回声不均,内见不规则强回声光点.诊断前列腺增生,行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内充血、水肿明显,前列腺凸入膀胱约3.0 cm,表面充血有脓苔,尿道内口存大量脓苔及沙粒样结石,前列腺尿道部凹凸不平,结节状.前列腺与周围粘连较重.病理检查:癌组织排列成团片状,癌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部分区域有角化珠,细胞异形性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及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EMA(+),KER(+).病理诊断:前列腺鳞癌(中高分化).

  • 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一例

    作者:张波;丁洪彬;田为中;窦小峰

    患者女,62岁。因“上腹部胀痛1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胀痛,近日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右侧腰背部疼痛,于外院B超检查示肝右叶囊实性占位,与右肾分界不清。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肝肋下5 cm,脾肋下未及,颈部及腹股沟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未见异常。乙肝两对半检查阴性。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2.37 ng/ml、癌胚抗原(CEA)0.55 ng/ml、糖类抗原125(CA-125)1498 U/ml、糖类抗原19-9(CA19-9)65.65 U/ml。MRI表现:肝脏右叶及右肾外侧缘见巨大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18.7 cm×12.2 cm×13.0 cm,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内局部见不规则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动脉期边缘及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有所增强。下腔静脉、门静脉右支受压推移变形;右肾受压移位,其外侧缘与病灶分界不清(图1~5)。诊断为肝右叶恶性占位,伴周围组织侵犯。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少不等的典型肝细胞癌组织成分及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组织成分,其细胞核深染,呈多核、巨核,核分裂像多见(图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癌细胞角蛋白(CKPan)(+)、CAM5.2(+)、EMA(-)、CK7(-)、CK19(+)、VIMENTIN(+)、CD68(+)、BCL-2(+)、S-100(-)、SMA(-)、CD34(-)、DESMIN(-)、CD117(-)、DOG-1(-)、HMB45(-)、CD99(-)、MELANA(-)、CALDESMON(-)、P53(+),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约为50%(图7~9)。病理诊断为肝肉瘤样癌(又称间变性癌,高度恶性)。

  • 右心房横纹肌肉瘤1例

    作者:樊光平;胡金晓;刘炳忠;丁永杰;孙锡超;范连杰

    病人女,30岁。发作性憋喘20?d,渐重,伴少尿7?d。查体:一般情况差,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低,并有少许湿罗音。心音遥远,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杂音,心浊界向两侧扩大。心脏彩色超声示双房及部分右室内实质性团块,心包及双侧胸腔内积液。拟诊为双心房及右室粘液瘤。 1997年8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心房内,约8?cm×7?cm×6?cm大小,经三尖瓣可入右室。肿瘤生长于房间隔,基底宽,部分肿瘤已侵及三尖瓣隔瓣,表面似有包膜。因肿瘤过长无法完整切除,遂分块摘除。切开房间隔探查,左房内未见异常。手术顺利,住院20?d病人出院。 病理检查:切除物为灰红色碎组织,质软,切面呈鱼肉样。HE染色,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多成带状或菱形,胞浆丰富、红染,部分可见横纹。少数瘤细胞呈“网球拍”状或“蝌蚪”状。瘤细胞多为单核、部分见双核或多核。核内染色质粗块状分布不均,可见核仁。核分裂相10~15/10 HPF。Masson三色染色示瘤细胞红染。病理诊断:右心房房间隔多形性横纹肌肉瘤。 讨论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确诊需依据病理检查。如肿瘤组织分化较差时,需与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主要差别有Masson三色染色横纹肌肉瘤为阳性,非肌源性肿瘤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横纹肌肉瘤亦显示肌球蛋白、MSA阳性,而非肌源性肿瘤为阴性。

  • 伴有睾酮分泌功能的卵巢透明细胞癌一例

    作者:史宏晖;沈铿;吴鸣;崔全才;龚晓明;占英杰

    患者58岁,因发现盆腔肿物3个月,伴食欲及体重下降,于2000年4月24日入院。患者不孕,已绝经8年。1992年因右侧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服用三苯氧胺3年。入院检查:脸部上唇周围可见细小胡须,脐耻之间毛发重;下腹部扪及巨大肿物,腹水征(+)。盆腔检查:子宫正常大小,盆腔肿物平脐、囊实性、不活动,三合诊检查未触及结节。实验室检查:CA125为283.5 kU/L(正常值<35 kU/L),睾酮(T)6.84 nmol/L(正常值<1.74 nmol/L),雌二醇(E2)50.65 pmol/L(正常值>73.40 pmol/L),孕酮(P)7.95 nmol/L。B超检查:肿物为巨大囊实性。于4月2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血性腹水1 500 ml,子宫正常大小,左侧附件萎缩质脆,右侧卵巢见一30 cm×25 cm×15 cm肿物,表面有外生性乳头,与降结肠和乙状直肠粘连,子宫直肠窝封闭,大网膜上有一15 cm×10 cm×10 cm肿物,切除右侧附件送冰冻检查,病理报告为卵巢透明细胞癌,遂切除子宫+左侧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病理报告:卵巢中分化透明细胞癌,间质有成簇黄素化细胞(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肿瘤间质细胞T染色(+)(图2)。术后第6天检查,T为0.003 nmol/L ,CA125为82.8 kU/L。5月24日予紫素+卡铂化学治疗(化疗)后,CA125降至0.1 kU/L,T为0.003 nmol/L,E2为24.59 pmol/L,P为0.95 nmol/L。现患者在进一步化疗中。

  • 三阴乳腺癌——乳腺癌中的"顽敌"

    作者:申文江

    近10年来,乳腺癌的治疗有很大进展,原因是我们对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分型有了深刻地了解与认识.临床分子的病理分型,依据的是乳腺癌切除的癌组织进行的病理检查,特别是对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乳腺癌手术后的病理报告,必须有比较完整的免疫组化检查报告,其中重要的应该是ER (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和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临床上就根据上述4项的检查结果,确定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

  • 以肝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睾丸胚胎癌1例报道

    作者:张树荣;张彦;田学明;范宗江

    病例男性,38岁.因右上腹不适伴乏力、纳差、腹胀、消瘦1月余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并感双侧腰背部胀痛,未予任何诊治,病情迅速恶化而送入我院.入院时查体:慢性重病容,消瘦,精神差,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可触及3个蚕豆大小淋巴结,质硬,不活动,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肝下界于右肋缘下2cm,剑突下3cm,质硬,表面不光滑,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AFP)<20ng/ml,腹水为渗出液,腹部B超、CT检查示肝左、右叶多发实质非均质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性肝癌并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学结果示癌结节、睾丸胚胎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单克隆抗体(McAb)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符合胚胎癌.

  • 颈部滑膜肉瘤二例

    作者:滕尧树;林逢春;林志宏

    例1患者男,21岁,因发现左颈部进行性增大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颈部一无痛性肿块,大小约4.0 cm ×1.5 cm,无发热,无声嘶、咽痛,无吞咽及呼吸困难。2个月以来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明显,但无明显不适症状,遂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左侧胸锁乳突肌中1/3处的前缘及深部可触及一巨大肿块(6.0 cm ×4.0 cm),有弹性,边界清楚,活动可,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头颈部皮肤完整。动态喉内镜检查发现咽部及喉部黏膜完整,双侧声带活动良好。血常规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颈部B超示左侧颈部一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颈部CT增强扫描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及深部一大小为6.0 cm ×3.4 cm囊性肿块,边界清,伴不均匀强化,邻近血管及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累及(图1A、B)。术前诊断:第二腮裂囊肿(左)。入院后在全麻下经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行颈部探查,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颈动脉鞘上方,与颈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无粘连,予以完整切除病灶。肿瘤呈分叶状,有完整的假包膜,横切面可见充满黏稠血性液的巨大囊腔,内壁分布散在结节(图1C)。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核中度异形,核分裂象常见,梭形细胞排列成簇,致密或疏松地分布于胶原区,可见裂隙样结构,未见钙化灶,手术切缘阴性(图2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波形蛋白( Vim)(+)、上皮细胞膜抗原( EMA )(+)、CD99(+)、CD56(+)、Ⅳ型胶原(+)、S-100(-)、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Desmin (-)、Ki-6730%(+)(图2B、C)。病理诊断为左颈部滑膜肉瘤。术后1个月患者接受局部放射治疗,总剂量60 Gy,未给予全身辅助化疗。随访5年,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 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作者:刘骁;马建民;葛心

    患者女性,35岁。因“右眼结膜肿物4个月,左眼结膜肿物2个月”,于2014年7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患者主诉: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下穹窿结膜肿物,且肿物逐渐扩大,累及整个结膜囊和上、下眼睑结膜组织。近2个月发现左眼下穹窿结膜也出现类似肿物,呈粉色。双眼充血,无明显分泌物,不伴视力下降及眼痛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结膜炎”,抗炎治疗未见好转后,转往北京同仁医院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个人史和家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6。双眼眼压正常,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右眼穹窿结膜全周受累,上、下眼睑结膜受累,且下眼睑结膜受累较重;肿物呈扁平状,有鱼卵样隆起(见图1)。左眼下穹窿颞侧局限性受累,肿物质软,呈粉红色,边界不清。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眶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眼睑深面异常强化影,淋巴增生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行活体组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经患者同意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结膜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眼结膜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早期改变,符合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左眼结膜组织重度慢性炎症。右眼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免疫细胞CD3+、CD5+、CD20+、CD21+、CD23+及CD38细胞呈散在阳性,CD43+、CD45RO+、CD79a+、PAX-5+、Ki-67index10%及免疫球蛋白G细胞呈散在阳性,免疫球蛋白G4细胞呈个别阳性。终诊断:右眼MALT淋巴瘤,左眼重度慢性炎症。建议患者密切随诊、定期复查。术后给予抗炎治疗,密切随访至2015年4月未见复发(见图2),且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 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二例

    作者:丛振杰;丁建国

    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罕见,笔者报告2例如下.例1 男,35岁.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右侧腹痛,疼痛局限,无放射,无恶心呕吐、腹胀,伴有反复发热(38~39 ℃),经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1周前出现右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主动脉搏动正常.CT平扫示右肾上腺区见一11 cm×7 cm×6 cm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密度均匀(图1),增强后肿块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图2),肿块向前生长推移并包绕下腔静脉,致其以下至右侧髂总静脉水平管腔内均见明显瘤栓形成(图3),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后巨检示:肿块切面呈灰白色,部分质韧,肾上腺正常结构消失,被瘤细胞弥漫浸润,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白细胞抗原(LCA)阳性,全B-淋巴细胞标记抗体(L26)阴性,全T淋巴细胞标记抗体(UCHL-1)阳性,碳水化合物抗原(CD15)部分阳性,嗜铬素(CHG)阴性,甲胎蛋白(AFP)阴性,单核细胞(CD68)组织细胞阳性.病理诊断:(右肾上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弥漫型,T细胞型,大细胞型.

  • 侧脑室内少突胶质细胞瘤一例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柏亚

    患者男,30岁,头痛、头晕伴眼胀不适15 d入院.体检:双侧视乳头水肿,余无明显阳性体征.MR检查:左侧侧脑室体部不规则形肿块,并突入右侧脑室,大小约3.7 cm×4.1 cm×6.0 cm,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以等信号为主(图1),T2WI为稍高信号(图2),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呈中等度强化(图3,4).MRI诊断:室管膜瘤.手术所见:经皮质造瘘进入侧脑室,见肿瘤包膜完整,质软,血供丰富,肿瘤与侧脑室外侧壁分界清楚,在右室间孔前外侧有粘连,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鞘磷脂碱性蛋白(MBP)阳性,S100阳性,突触素(SYN)阴性,神经元特异的烯醇化酶(NSE)阴性.病理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

  • 乳腺癌肉瘤二例

    作者:徐锋;李静

    例1 女,43岁.发现右乳肿物 20 d,偶有针刺样痛,无其他不适,月经及婚育史无特殊,否认肿瘤家族史.体检:右乳外上象限扪及肿物,直径约5 cm,质硬,活动,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凹陷,右腋下扪及结节.乳腺钼靶X线摄影(图1):右乳外上象限见4 cm×3 cm分叶状肿物,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肿物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乳头无内陷,右腋窝见结节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图2):右乳外上象限见低回声肿物,分叶状,内回声不均,肿物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大约2.9 cm× 2.3 cm,肿物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术前诊断为右乳腺癌.手术所见:肿物3.5 cm× 3.0 cm×3.0 cm,切面灰粉色,细颗粒状.病理诊断(图3):乳腺癌肉瘤,以浸润性导管癌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形态为主,乳头及皮肤未见异常,腋窝淋巴结转移性癌肉瘤(1/18);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P53(+++),C-erbB2(+).患者恢复良好,术后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已随诊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

  • 晚期卵巢原发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李小英

    患者女,50岁,因“发热10d,发现盆腔巨大包块1 d”子2010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10d前出现持续性低热,伴有腹痛、腹胀不适,食欲明显减退.静脉滴注抗生素5d,症状无缓解.1d前来我院就诊,行彩色超声检查提示:盆腹腔可见25 cm×13 cm强、中、低不均匀回声,隐约可见子宫回声包裹其中.入院查体:体温38.4℃,心、肺无异常,下腹部可触及一囊实性包块,平脐,表面不平,边界不清,固定,压痛明显,子宫及双附件触及不清.肿瘤标记物:癌抗原(CA)125明显升高(108 kU/L),而糖链抗原(CA)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正常.血红蛋白85 gL,总蛋白44.6 g/L,白蛋白18.8 g/L.入院诊断:盆腔肿物性质待查,卵巢癌?贫血、低蛋白血症.于2010年10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查:见一巨大囊实性肿物占据盆腹腔,直径约25 cm,并与腹膜、盆壁、肠管广泛致密粘连.分离粘连时肿物破裂,流出血水样腥臭液体约1500ml,并可见脑髓样质脆坏死组织,其内有大小不等的实性结节.肿物来自左卵巢,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正常,被肿物粘连包裹.探查肝、脾及膈肌表面无异常.术中冰冻病理:卵巢纤维肉瘤,恶性卵泡膜细胞瘤.立即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病理:左卵巢纤维肉瘤,肿瘤侵及周围腹膜脂肪组织,核分裂象>4个/10 HPF.因肿瘤恶性、晚期,家属拒绝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患者术后第9天拆线出院,术后28 d行1个疗程盆腔放疗.术后2个月复查彩色超声示:盆腔多发包块,大5 cm×4cm;腹水.双肺CT示:右肺下叶1.5 cm×1.3 cm结节.考虑肿瘤复发及肺转移,患者放弃治疗.于2011年2月7日因肾脏、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达;张红梅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可发生于食管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胃部为多数,占60%~70%,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但是性别差异是否显著仍存在争议。该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与肿瘤发生部位、病变大小以及肿瘤的危险程度有关,包括上腹不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恶心呕吐,严重时也可造成消化道梗阻或出血。来源于胃及肠道的GIST生长方式可以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及骑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大部分GIST表达CD117和(或) CD34,其中CD117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原癌基因c-kit的产物,是肿瘤细胞异常增生的原因[1]。此外,肿瘤细胞对肌纤维蛋白和S-100蛋白无反应。GIST的转移方式主要为血行和种植转移,肝脏是常见的转移器官,而淋巴道转移较少发生[2-4]。目前手术切除仍为GIST的主要治疗方式,其预后与肿瘤位置和有丝分裂率有关[5,6]。

  • 肾脏肉瘤误诊1例报告

    作者:赫荣军;赵培湘

    目的 提高对肾脏肉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报告1例肾脏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 该病例术前诊断为肾癌,术后病理回报为肾脏肉瘤,18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讨论 肾脏肉瘤恶性程度高,全向扩展快,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较差.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