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

    作者:周晓军;饶秋

    肾透明细胞癌、肾母细胞瘤是成人及儿童常见的肿瘤,一直以来,关于这两类肿瘤病理诊断的认识没有很大变化,但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肾脏肿瘤类型已被确认.此外,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逐年增加,有些良性病变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与肾脏恶性肿瘤相似,如果认识不足可能造成误诊,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Xpll RCC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KSC为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E-cad为E-钙黏蛋白;EMA为上皮细胞膜抗原;"+"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表示"不详"

  • 正常人结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作者:张安平;刘宝华;张连阳;王亚旭;李春穴

    目的:探讨正常人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IEC以及与IEC相关疾病建立合适的细胞模型.方法:正常结肠黏膜取自外科手术的大肠恶性肿瘤患者距肿瘤10 cm的结肠组织,联合运用Ⅰ型胶原酶和嗜热菌蛋白酶消化分离IEC,接种于含多种促IEC生长的营养成分的DMEM培养液内,根据IEC和成纤维细胞贴壁时间的差异并运用胶原酶来纯化IEC,通过观察IEC生长状态、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及检测上皮细胞膜抗原对IEC进行鉴定.结果:联合运用Ⅰ型胶原酶和嗜热菌蛋白酶消化1 h可分离出健全绒毛隐窝单位,2 wk左右细胞可铺满整个玻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为阳性细胞,纯度高.结论:联合运用Ⅰ型胶原酶和嗜热菌蛋白酶,可分离培养出高纯度未凋亡的ICE.

  • Ⅰ期乳腺癌淋巴结、骨髓微小转移的研究

    作者:郭文斌;姜晏波;王玉杰;梁怀祝

    目的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淋巴结、骨髓微小转移癌(LNM、BMM)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抗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52例Ⅰ期乳癌中LNM,BMM进行研究.结果分别有23%(12/52),19.2%(10/52)病例伴有LNM、BMM.在低分化乳癌组中,LNM(45.0%,9/20)或BMM(35.0%,7/20)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9.3%,3/32;9.3%,3/32)(P<0.01;<0.05).在LNM阳性组中,BMM阳性率(58.3%,7/12)明显高于阴性组(7.5%,3/40)(P<0.01).结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大大提高乳癌微小转移检出率,乳癌淋巴道,血道转移可同时发生.

  • 四种基因在单发和多发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大刚;王丽琼;朱惠荣;杨芳

    目的 探讨p16、p21、p53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单发性和多发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正常、单发和多发性膀胱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膀胱癌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和定位分布.结果 与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相比,p16和p5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随着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升高和侵袭程度的增加,p16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p53表达明显升高(P<0.05).p2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高分化膀胱癌的p21蛋白表达低于低分化膀胱癌(P<0.05);多发性膀胱癌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单发性(P<0.05).EMA主要表达于细胞浆,随着肿瘤分级和(或)分期的增加,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P<0.05),在单发和多发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p53、p21和EMA在膀胱癌组织中不同水平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对膀胱癌相关基因的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 颈部滑膜肉瘤二例

    作者:滕尧树;林逢春;林志宏

    例1患者男,21岁,因发现左颈部进行性增大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颈部一无痛性肿块,大小约4.0 cm ×1.5 cm,无发热,无声嘶、咽痛,无吞咽及呼吸困难。2个月以来发现肿块逐渐增大明显,但无明显不适症状,遂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左侧胸锁乳突肌中1/3处的前缘及深部可触及一巨大肿块(6.0 cm ×4.0 cm),有弹性,边界清楚,活动可,不随吞咽上下活动,头颈部皮肤完整。动态喉内镜检查发现咽部及喉部黏膜完整,双侧声带活动良好。血常规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颈部B超示左侧颈部一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颈部CT增强扫描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及深部一大小为6.0 cm ×3.4 cm囊性肿块,边界清,伴不均匀强化,邻近血管及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累及(图1A、B)。术前诊断:第二腮裂囊肿(左)。入院后在全麻下经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行颈部探查,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颈动脉鞘上方,与颈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无粘连,予以完整切除病灶。肿瘤呈分叶状,有完整的假包膜,横切面可见充满黏稠血性液的巨大囊腔,内壁分布散在结节(图1C)。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核中度异形,核分裂象常见,梭形细胞排列成簇,致密或疏松地分布于胶原区,可见裂隙样结构,未见钙化灶,手术切缘阴性(图2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波形蛋白( Vim)(+)、上皮细胞膜抗原( EMA )(+)、CD99(+)、CD56(+)、Ⅳ型胶原(+)、S-100(-)、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Desmin (-)、Ki-6730%(+)(图2B、C)。病理诊断为左颈部滑膜肉瘤。术后1个月患者接受局部放射治疗,总剂量60 Gy,未给予全身辅助化疗。随访5年,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 杓会厌区滑膜肉瘤手术切除后多次复发一例

    作者:李文;张红英

    患者男,44岁,因咽喉部新生物15年反复手术3次,吞咽梗阻,呼吸困难2个月于2011年2月27日收入华西医院耳鼻咽喉科.15年前(1996年)患者因咳血、吞咽梗阻进行性加重伴呼吸困难人院,急诊行气管切开术,全麻下行颈侧切开下咽部肿瘤及部分甲状软骨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8 cmx5 cm×3 cm,切面白色,有包膜,蒂部位于右侧梨状窝前壁,杓会厌区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理诊断为肉瘤,倾向纤维肉瘤;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呈结蛋白( desmin)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阴性,神经组织S-100蛋白阴性,CD99阴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membrane antigen,EMA)阴性,CD34阴性.10年前(2001)及5年前(2006),患者分别两次因进行性声嘶及吞咽梗阻人院,全麻下行颈侧切开新生物及部分甲状软骨切除术.术后经会诊及多次多种免疫组化染色考虑:平滑肌肉瘤或滑膜肉瘤( synovial sarcoma).本次因吞咽梗阻,呼吸困难人院,人院后急诊行气管切开,纤维喉镜检查见喉人口及食管人口包块,基底未窥清.CT提示口咽喉咽部占位病变,累及右侧声门上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

  • 桥小脑角区粒细胞肉瘤MRI表现一例

    作者:王莹莹;张焱;程敬亮;靳雅楠;汤文瑞

    患者男,22岁。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痛,间断流脓,脓液色黄质稀薄,无臭味,左耳持续性高调蝉声,伴左眼闭合不全、头痛、头懵等不适,于2015年5月12日入院。患者7年前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现已治愈。MR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块状稍短T1、等T2信号(图1,2),周围可见水肿信号影(图2),DWI(b=800 s/mm2)未见明显扩散受限,病变前内缘与左侧听神经干关系密切;增强扫描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肿块呈显著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图3),前内缘临近左侧听神经干。根据MRI考虑脑膜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123、CD20、CD3(-),波形蛋白(Vim)、髓过氧化物酶(MPO)、CD117、D?100(+),CD163(部分+),细胞抗原增殖指数(Ki?67)40%。骨髓象示骨髓小粒(+),脂肪滴(-),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2.52∶1,粒系增生活跃(图4),粒细胞可见带核仁的中幼粒细胞。结合形态学、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左侧桥小脑角区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

  • 乳腺癌肉瘤二例

    作者:徐锋;李静

    例1 女,43岁.发现右乳肿物 20 d,偶有针刺样痛,无其他不适,月经及婚育史无特殊,否认肿瘤家族史.体检:右乳外上象限扪及肿物,直径约5 cm,质硬,活动,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凹陷,右腋下扪及结节.乳腺钼靶X线摄影(图1):右乳外上象限见4 cm×3 cm分叶状肿物,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肿物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乳头无内陷,右腋窝见结节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图2):右乳外上象限见低回声肿物,分叶状,内回声不均,肿物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大约2.9 cm× 2.3 cm,肿物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术前诊断为右乳腺癌.手术所见:肿物3.5 cm× 3.0 cm×3.0 cm,切面灰粉色,细颗粒状.病理诊断(图3):乳腺癌肉瘤,以浸润性导管癌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形态为主,乳头及皮肤未见异常,腋窝淋巴结转移性癌肉瘤(1/18);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P53(+++),C-erbB2(+).患者恢复良好,术后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已随诊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

  • 中耳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陈喜林;张伟京;俞受程

    患者,男,39岁,1998年12月因右耳胀痛、听力下降及阵发性耳鸣、外耳道分泌物等症状在外院五官科被诊断为中耳炎,不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不适,治疗近4个月无效,1999年4月2日CT扫描示实性软组织肿物塞满整个右中耳,手术探查并从右中耳取出数个结节性肿物,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于1999年5月18日入我院.入院后查体:右外耳道见少量黄色粘稠分泌物,右耳失聪;CT扫描示右中耳软组织占位伴积液,CT、B超检查鼻咽、心肺、纵隔、肝脾、腹膜后、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分类、肝肾功能正常,血沉80 mm/1h,乳酸脱氢酶7.6 μmol*s-1/L.经我院病理科复诊,肿瘤免疫组化结果:LCA(+)、CD3(+)、CD20(-)、CD45RO(+)、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病理诊断为(右中耳)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与大细胞混合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高度恶性).以B-CHOP方案(博来霉素15 mg,肌注,2次/周×2周;环磷酰胺1 g,静滴,第1、第8天;表阿霉素80 mg,静滴,第1、第8天;长春新碱2 mg,静注,第1、第8天,泼尼松60 mg,口服,第1至第10天)化疗2个周期后耳部胀痛等症状消失,CT复查示右中耳原有软组织占位及积液征象消失,右侧乳突轻度炎性改变,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其后再以B-CHOP方案巩固化疗2个周期.因考虑其组织来源于外周T淋巴细胞,病理性质属高度恶性,1999年9~11月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1.6 g,静滴,第1、第2天;表阿霉素80 mg,静滴,第1、第2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第9至第14天.采集到单个核细胞 12.94×108/kg、CD34+细胞19.19×106/kg.预处理方案为CBV方案(卡氮芥250 mg,静滴,第1至第3天;足叶乙甙300 mg,静滴,第3至第5天;环磷酰胺1.6 g,静滴,第5至第7天),化疗结束48?h后全部回输原冻存的细胞,过程顺利,患者除出现IV度骨髓抑制外,未出现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回输细胞12?d后患者外周血象开始逐步恢复.术后局部予两侧野楔形板6MV-X线放疗DT 3 Gy/15f,然后单野以20MV-β线加量放疗至DT 5?Gy/25f.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处于CR状态.

  • Ⅰ期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作者:王燕霞;李平;白艳;付明杰;郭文斌

    [目的]探讨Ⅰ期乳腺癌淋巴结中微小转移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抗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52例Ⅰ期乳腺癌中微小转移进行研究.[结果]有23%病例伴有微小转移.在低分化乳腺癌组中微小转移为45%,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9.3%)(P<0.01).[结论]免疫组化可大大提高乳腺癌微小转移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上皮细胞膜抗原在肾细胞癌和肾盂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作者:胡滨;卜仁戈;詹运洪;吴斌;邱雪杉

    目的:了解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肾细胞癌及肾盂移行细胞癌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情况,寻求有助于鉴别二者的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肾细胞癌及24例肾盂移行细胞癌病人肿瘤中EMA表达.结果:EMA在肾细胞癌和肾盂移行细胞癌中均有明显阳性表达,肾颗粒细胞癌表达随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肾盂移行细胞癌随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期肾透明细胞癌和肾盂移行细胞癌中,EM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MA在肾癌和肾盂癌中表达随细胞类型和分期分级不同而有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EMA可以作为鉴别高分期肾癌和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一个依据.

  • 食管恶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宗佩君

    患者男,53岁.因进食哽噎感半年,加重10 d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食管摄片示食管中下段腔内有6 cm× 6 cm的充盈缺损,边缘较光滑,周围食管扩张良好;食管镜检查示距门齿25~31 cm突入食管腔内肿物,肿物表面较光滑,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活检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病理检查示切下食管长12 cm,见有一髓质型向腔内隆起的肿物6 cm×5 cm×4 cm,切面灰白、质细腻,肿物表面黏膜光滑,呈水肿样,未见溃疡.镜下检查示瘤组织由排列一致的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组成,呈弥漫分布,核膜清晰,染色质呈粗块状,位于核膜下,分裂相多见.免疫组化染色示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阳性,CD20(+).诊断为食管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 血清CEA、CA19-9、CA72-4和EMA联检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奇奥;孙敏;徐永成

    我们选用CEA、CA19-9、CA72-4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ce antigen,EMA)联检,来探讨其在直肠癌中的阳性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

  • 右心房血管肉瘤并双肺转移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韩安勤;邢力刚;孙晓蓉

    患者男,46岁,因“间断痰中带血2个月余”行胸部CT,结果示双肺内见多发圆形“磨玻璃”样影,边缘模糊,大者直径约1.5 cm,中心均见点状致密影;增强扫描点状高密度影可见强化.为明确病变性质,2009年11月18日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右肺活组织检查,见右肺表面散在数处暗红色斑片状出血点,分别在中叶外侧段、下叶外基底段切取肺组织,病理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血管腔构成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CD34(+),CD31(+),凝血因子Ⅷ(+),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嗜铬粒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2-40(-),S100(-),CD56(-),提示肺血管肉瘤.为明确原发灶,2009年12月7日行全身18F-FDG PET/CT(美国GE Discovery LS型)示:双肺野内可见多发团片状及絮状密度增高影,部分呈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6.8;右心房外侧壁及前壁呈半环形放射性浓聚,SUVmax9.7;考虑双肺转移部分伴出血,右心房高代谢灶不除外原发(图1a,b).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曹鹏;朱正龙;张伟;周萍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及免疫形态观察,总结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48岁,平均45岁,3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2~4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肿瘤均有包膜,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腔内衬透明细胞,肿瘤细胞核Furhman分级Ⅰ~Ⅱ级,免疫组化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D68(-).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特殊的病理形态,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术前诊断常与囊性肾病难于鉴别,术后病理检查特点是镜下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 上皮细胞膜抗原和增殖细胞抗原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章华元;周涛;尹冬青;朱伟君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鉴别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肾细胞癌EMA和PCNA表达,以及比较EMA 与PCNA的阳性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EMA在肾癌中的表达率为75.60%(62/82),主要位于细胞浆与细胞膜.EMA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71.42%,高于EM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PCNA在肾癌中的总阳性表达率78.05%(64/82),主要位于细胞核,均为增殖活跃表达;其5年生存率为57.14%,低于PCN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Ⅰ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7、9.12、9.98,P均<0.05);Ⅰ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86、8.42、7.95,P均<0.05).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肿瘤组织中EMA、PCNA的表达比较,除移动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的EM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外,余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8、2.39、16.94、0.71、8.04、3.01,P均>0.05).结论 EMA和PCNA在肾细胞癌中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可作为鉴别高分期肾癌的依据之一.

  • 感染HCMV的腮腺导管上皮细胞CK和EMA丢失

    作者:杨国嵘;黄高昇;王恩华;宋继谒;郭英;王娟红;梁蓉;王哲;闫庆国;冯骥良

    目的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表型产生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以及早期抗原、CK、EMA等的表达.结果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作为上皮性标志物的CK和EMA表达呈阴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使其CK和EMA丢失.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 EMA和CD10及E-Cadherin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龚静青;曹端荣;李晓鸣;邹桂华;柳玉红

    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10、E-钙黏蛋白(E-Caderin)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130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分为未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对照组85例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观察组45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A、CD10、E-Cadherin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EMA阴性8.89%、阳性为0、“内向外”阳性模式91.11%;CD10阴性55.56%、阳性33.33%、“内向外”阳性模式11.11%;E-Cadherin阳性68.89%、细胞与细胞接触面弱阳性及间质侧膜阴性31.11%、阴性为0;血管浸润95.56%;淋巴结转移93.33%.对照组EMA阴性为0、阳性100.00%、“内向外”阳性模式为0;CD10阴性94.12%、阳性5.88%、“内向外”阳性模式为0;E-Cad-herin阳性100.00%、细胞与细胞接触面弱阳性及间质侧膜阴性为0、阴性为0;血管浸润6.25%;淋巴结转移8.24%.两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结直肠腺癌患者EMA、CD10、E-Caderin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及评估患者预后.

  • 散发性喉腺癌2例

    作者:侯素平;牟荣骥;杜菲;刘洪博;王林娜;张晓娟

    例1,男,58岁,吞咽不适2年余于2013年3月27日入院。体格检查见会厌喉间有一1.0 cm ×0.6 cm ×0.5 cm息肉样物,表面光滑。临床初步诊断:喉黏膜息肉。行手术切除送检病理科。巨检:息肉样物1枚,大小0.8 cm ×0.6 cm ×0.5 cm,表面光滑,灰白、灰褐色,切面灰白色,质脆。镜检:喉黏膜上皮正常,黏膜下见瘤组织呈矮柱状排列呈腺样、腺管状及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层数增至数层,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圆形、染色质颗粒粗、核分裂易见,间质少,并见浸润(图1-A)。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K、上皮细胞膜抗原( EMA )均为阳性, P40、HMB45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喉部腺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