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皮酚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对增殖细胞抗原及P27kip1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次滨;张永霞;张利洪;黎鹏飞

    目的 探讨丹皮酚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和高脂饲料喂养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兔腹主动脉狭窄段行2次球囊扩张后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丹皮酚组、高剂量丹皮酚组、雷帕霉素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 ml· kg-1·d-1、低剂量丹皮酚75 mg· kg-1·d-1、高剂量丹皮酚150mg·kg-1·d-1、雷帕霉素1.25 mg· kg-1·d-1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6周给药.6周后取出腹主动脉,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狭窄动脉的大体形态学及内膜增生厚度.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抗原(PC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P27ki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使用丹皮酚、雷帕霉素后内膜增生程度降低.对照组、低剂量丹皮酚组、高剂量丹皮酚组和雷帕霉素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0.16±0.03、0.09±0.01、0.05±0.01、0.04±0.01;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分别为90.62±3.43、42.30±2.94、33.72±3.19、28.78±6.67;内膜面积增生率分别为(33.3±3.1)%、(23.2±2.2)%、(17.5±1.5)%、(16.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98、257.25、74.60,均P<0.05).对照组、低剂量丹皮酚组、高剂量丹皮酚组和雷帕霉素组PC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0±0.04、0.06±0.02、0.05±0.02、0.08±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22,P<0.01);P27kip1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9、0.78±0.20、1.29±0.12、1.8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69,P<0.01). 结论 丹皮酚可能通过抑制PCNA表达,在细胞周期中上调P27kip1蛋白的表达,起到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 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相关死亡因素分析(附66例报告)

    作者:牛凤玲;蔡海峰;孙志国;张景华

    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往往病期晚,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很差[1].我院1990-1999年的10年间收治该年龄段患者73例,其中66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死亡28例.本文对其死亡因素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指标的分析,报告如下.

  • PCNA、Bcl-2表达在晚期卵巢上皮癌化疗中的预测评价

    作者:银铎;杜丽敏;陆景明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上皮癌增殖细胞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 ,Bcl-2)的表达与化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选择28例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后继续行6个疗程以上化疗有效者及28例与之相匹配的化疗无效者手术时的卵巢癌标本,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Bcl-2的表达.结果: 化疗无效组与化疗有效组PCNA表达强度分别为32.14±19.27 , 23.18±16.38(P<0.05);Bcl-2表达强度分别为35.65±19.77 , 47.45±23.12(P<0.05). 结论:PCNA、Bcl-2在不同化疗反应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不同,有可能成为卵巢癌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 胆囊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与PCNA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明威;张静;赵征红

    研究胆囊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浸润程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并探讨DC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胆囊癌组织S-100阳性标记的DC数量和PCNA表达.在胆囊癌中S-100蛋白阳性的DC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和69.6%.DC浸润与胆囊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CNA表达与胆囊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DC与PCNA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DC和PCNA表达与胆囊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nm23-H1基因蛋白和核增殖抗原在喉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朴杰;严龙国;严永锋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蛋白及核增殖抗原(PCNA)在喉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喉鳞状上皮癌标本50例,另选择喉癌旁黏膜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染色,观察nm23-H1基因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分析PCNA和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与喉鳞状上皮癌的病理类型、TNM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nm23-H1基因蛋白在喉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率为68%,在喉癌旁组织中为90%,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强度与喉鳞状上皮癌的TNM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显著相关.PCNA在喉鳞状上皮癌中的表达率为74%,在喉癌旁组织中为40%,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CNA的表达强度与喉鳞状上皮癌的组织学类型、TNM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显著相关.[结论]nm23-H1基因蛋白和PCNA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断喉鳞状上皮癌生物学特性的主要指标,nm23-H1基因蛋白低表达和PCNA高表达与喉鳞状上皮癌生物学特性有关.喉鳞状上皮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

  • 细胞动力学特点与垂体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作者:龚俊扬;史继新;刘承基;成惠林;杭春华;印红霞

    目的:寻找垂体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复发的本质.方法:经长期随访证实的复发和未复发的病人各45例,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细胞动力学三方面资料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垂体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的程度,肿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卒中以及有无向鞍外扩展等因素中,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理学特点对判断垂体瘤手术预后无指导意义(P>0.05).细胞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组病人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有显著差异,高增殖指数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结论:肿瘤的增殖动力学对判断垂体腺瘤的手术预后是一项客观而准确的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

  • 上皮细胞膜抗原和增殖细胞抗原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章华元;周涛;尹冬青;朱伟君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鉴别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肾细胞癌EMA和PCNA表达,以及比较EMA 与PCNA的阳性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EMA在肾癌中的表达率为75.60%(62/82),主要位于细胞浆与细胞膜.EMA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71.42%,高于EM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PCNA在肾癌中的总阳性表达率78.05%(64/82),主要位于细胞核,均为增殖活跃表达;其5年生存率为57.14%,低于PCN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Ⅰ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7、9.12、9.98,P均<0.05);Ⅰ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86、8.42、7.95,P均<0.05).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肿瘤组织中EMA、PCNA的表达比较,除移动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的EM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外,余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8、2.39、16.94、0.71、8.04、3.01,P均>0.05).结论 EMA和PCNA在肾细胞癌中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可作为鉴别高分期肾癌的依据之一.

  • 维甲酸对大鼠肝切除后种植性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巍松;柴仲培

    目的研究肝切除对种植性肝癌的生长、增殖细胞核(PCNA)抗原和细胞癌基因(c-fos)的表达的作用及以术后应用维甲酸在这一过程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5组:①单纯行左肝切除术;②单纯右肝种植肿瘤;③左肝切除加单纯右肝种植肿瘤;④左肝切除加右肝种植肿瘤术后应用维甲酸;⑤单纯左肝切除术,术后应用维甲酸。6天取①⑤全组、②③④组各一半处死,右心房采血测量ALA及GPT水平,剖腹测量肿瘤大小。取肿瘤组织及距肿瘤组织1.5~2 cm远的肝中叶组织,观察增殖细胞抗原及癌基因c-fos表达情况。②③④组其余大鼠观察其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①肝切除能促进种植性肝癌的生长及增生;②肝切除可促进癌基因c-fos的表达;③肿瘤的存在可抑制肝细胞的再生;④术后应用维甲酸可抑制这一现象并可延长肝切除后种植性肝癌大鼠的生存时间。结论维甲酸对肝切除后肝脏的再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的影响。主题词肝切除术;肿瘤种植;肝肿瘤,实验性;维甲酸/药理学中图分类号 R745.7;R986

  •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光暴露皮肤与非光暴露皮肤中PCNA的表达

    作者:陈煊;李邻峰

    目的:比较光暴露与非光暴露皮肤中增殖细胞抗原的表达.方法:组织芯片按文献报道方法制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 SP法)检测,一抗为1:100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果:36例光暴露皮肤组织中14例(38.9%)阳性;19例非光老化皮肤中18例(94.7%)阳性(χ2=4.2,P<0.01).结论:光暴露部位皮肤组织PCNA蛋白表达较非光暴露部位皮肤组织表达明显减少.日光对细胞增殖因子的表达起抑制作用.推测日光对皮肤组织的增生能力有阻滞作用,加速皮肤老化.

  • 成人喉乳头状瘤组织中HPV/E7、ki-67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赵秋良;李海燕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细胞增殖活性及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喉乳头状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1例成人喉乳头状瘤组织标本,以14例声带息肉和14喉鳞癌组织标本为对照组,PCR方法检测HPV16/E7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CD34的表达.结果 HPV16/E7在声带息肉、成人喉乳头状瘤和喉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66.7%、85.7%;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别为6.30±2.03、13.73±3.42、25.55±3.92;MVD分别为3.97±1.38、14.61±1.64、25.3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E7, CD34和Ki-67呈正相关(r=0.854,P《0.01;r=0.878,P《0.01).结论 Ki-67、MVD与细胞的增殖活化程度明显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成人喉乳头状瘤恶变潜能的指标之一.

  • 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中p21,p185,PC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华;冯大作;雷三林

    目的探讨癌基因相关蛋白p21,p185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近端断端大肠粘膜、腺瘤型息肉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原发性大肠癌及癌旁移行粘膜,20例腺瘤型息肉中p21,p185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21,p185及PCNA在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5%(9/40),17.5%(6/40),100%(40/40);p21,p185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21,p185,PCNA表达分级在癌组织及癌旁移行粘膜中存在正相关.结论在癌旁移行粘膜中p21,p185表达异常、细胞增殖力学异常,反映癌旁移行粘膜是一种不稳定的癌前状态,可能与大肠癌复发有一定关系.

  • 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TFF及胃黏膜ERK1/2、PCNA的影响

    作者:李铁浪;粟艳梅;祁芳;倪伟;张泓;张雨辰;郭华

    目的 观察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三叶因子(TFF1、TFF2)、胃黏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40只采用苦寒泻下法+无水乙醇灌胃建立脾虚胃溃疡大鼠模型,模型成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四君子汤组、艾灸组和艾灸非穴位组,每组10只.各组予以相应处理,8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FF1、TFF2的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p-ERK1/2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胃黏膜细胞PCNA的表达.结果 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能明显提高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TFF1、TFF2的含量,增强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p-ERK1/2蛋白和PCNA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艾灸能促进脾虚胃溃疡大鼠损伤胃黏膜的增殖修复,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提高TFF1、TFF2的含量,激活TFF/ER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PCNA的表达有关.

  • PCNA.MMP-9在脑膜瘤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兴;阚志生

    PCNA(增殖细胞抗原)、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研究侧重于在脑膜瘤中的表达,近几年研究的越来越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阐述PCNA.MMP-9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表明它们对脑膜瘤的增殖,向恶性转移的调控有重要作用.对脑膜瘤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临床治疗和病理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