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属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及遗传毒理机制

    作者:沈丽萍;王治东;周平坤

    金属纳米材料已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本文就不同金属纳米材料遗传毒作用表现和毒效应机制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金属纳米材料经多途径暴露进入机体,通过循环系统在多个脏器分布。金属纳米颗粒主要经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直接或经代谢后间接损伤遗传物质,影响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稳定性,造成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甚至令细胞发生死亡或恶性转化。

  •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预防医学的机遇及挑战

    作者:赵宇亮

    随着纳米材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纳米科学技术在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了潜在的健康威胁。纳米材料的环境和生物安全性已经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之一,也为预防医学领域带来了科学的机遇和技术的挑战。虽然人造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仅有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研究成果却不容小觑。本文讨论了纳米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预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若干建议,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在预防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

  • 纳米二氧化钛对胃溃疡大鼠血象的影响

    作者:王云;巴特;陈章健;濮吉;崔枭醒;聂海瑜;王海芳;贾光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灌胃染毒对胃溃疡大鼠血象的影响.方法 对纳米二氧化钛材料进行表征.将24只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在胃体部与幽门窦交界处注射体积分数为20%的醋酸,建立胃溃疡模型后,每天1次灌胃,分别给予0(对照组)、10(低剂量组)、50(中剂量组)、200 mg/kg(高剂量组)纳米二氧化钛,染毒30 d后进行血液常规指标和凝血指标的检测,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为锐钛矿晶型,近球形,平均粒径( 75±15)nm.高剂量纳米二氧化钛染毒组大鼠的广细胞(WBC)计数[(8.48±3.28)×109/L]、淋巴细胞(LYM)计数[(6.85±2.53)×109/L]、单核细胞(MOD)计数[(0.27±0.12)×109/L]、中性粒细胞(GRN)计数[(1.37±0.86)×109/L]、红细胞(RBC)计数[(8.20 ±0.49)×109/L]、红细胞压积(HCT)[(45.3±1.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3±0.34)×109/L、(2.25±0.26)×109/L、(0.05±0.06)×109/L、(0.33±0.26)×109/L、(4.87±2.37)×109/L、(27.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9、-3.825、-3.554、-3.097、-2.972、-2.936,P值均<0.05);中剂量组大鼠的WBC[ (6.88 ±3.06)×109/L]、MOD[ (0.20±0.07)×109/L]、RBC [(7.79±0.48)×109/L]、HCT[ (42.7±2.8)%]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07、-2.367、-2.605、-2.511,P值均<0.05).各染毒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其他血常规和凝血相关检测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较长期经口摄入纳米二氧化钛,可导致胃溃疡大鼠WBC和RBC计数指标的明显升高,但对血小板和凝血相关指标无明显影响.

  •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许海燕;孔桦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开始与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获得了初步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性,并对纳米陶瓷材料、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微乳液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做了综述.

  • 纳米相复合材料β-磷酸三钙/胶原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官丙刚;杨迪生;严伟琪;邹超;翁文剑

    目的 探索和研究新型纳米相β-磷酸三钙/胶原纤维复合材料(nano-sized β-TCP/CF)的细胞相容性,为纳米活性复合材料在临床和组织工程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 用湿化学处理的方法制备新型纳米相β-磷酸三钙/胶原纤维复合材料,并通过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以建立的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株,与纳米复合材料在体外培养体系复合培养,并以单纯的非纳米结构β-磷酸三钙和不加材料的空白作为阳、阴性对照,采用MTT法、扫描电镜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观察细胞的黏附、增殖以及在材料表面的形态和对细胞的代谢作用.结果 纳米β-磷酸三钙/胶原纤维复合材料上的细胞黏附数、增殖的数量,在材料表面的分布均优于非纳米β-磷酸三钙(P<0.05);和空白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1d、3d、5d虽无明显差异,从第7d始,却明显优于非纳米相β-磷酸三钙.结论 本研究显示,纳米相β-磷酸三钙/胶原纤维复合材料与单纯非纳米β-磷酸三钙相比,更能促进成骨样细胞的黏附、增殖及其功能代谢,表明其对成骨样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应用前途的骨修复或组织工程材料.

  • 基于DNA的无机纳米材料组装

    作者:杨冬;樊国栋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热、电、磁学性质,已数年持续成为研究热点.而生物分子,包括多肽、核酸适配体、蛋白质以及DNA,与纳米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持续关注.而利用生物分子的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来诱导纳米材料组装,对于构建纳米结构单元的器件和实现纳米材料的周期性组装,成为获得有序的纳米结构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也已经成为纳米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1-3].

  • 制备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级双模态造影剂

    作者:陈澄;宫玉萍;王志刚;李攀;冉海涛;郝兰

    目的 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全氟己烷(PFH)的纳米级双模态显像造影剂,观察其体外热致相变,光声成像及超声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多步乳化技术制备包裹ICG及PFH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INP纳米粒),观察及分析INP纳米粒理化性质、相变过程及体外增强光声及超声显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INP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607.26±23.53)nm,温度达70℃时,纳米粒逐渐增大变为微气泡,温度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气泡变大且数量增多,后气泡破裂,整个过程约持续40 s.激光辐照30 s后,INP纳米粒可检测到明显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结论 成功制备包裹ICG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在激光辐照下可产生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蒋晶慧;于洪伟;张泽;常东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因其快速、高效、灵敏的检测性能,可在床旁检测和快速诊断中发挥较大作用.本文简述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和优势.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肿瘤标志物、心肌标志物、激素、致病菌、病毒和自身免疫性抗体等生物分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介绍了该领域的新进展.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 纳米结构PCL-b-PLLA材料特性及其与犬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刘斌;戎利民;黄冬梅;蔡道章;何留民;全大萍

    目的:探讨具有纳米结构的聚己内酯/左旋聚乳酸共聚物 (PCL-b-PLLA)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其与犬软骨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开环聚合制备PCL-b-PLLA,液-液相分离技术制备纳米结构PCL-b-PLLA支架,固-液相分离技术制备PCL-b-PLLA支架,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测定纳米结构支架体外降解率及力学强度.分离培养犬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纳米结构PCL-b-PLLA(实验组)、PCL-b-PLLA(对照组)支架材料上进行三维培养6 d,SEM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粘附、生长状况;细胞支架复合培养3、6、12 d后,Hoechst 33258荧光法检测复合物中细胞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实验组支架材料相对分子量150 kD, 压缩强度为72.6 KPa,孔隙率为93%.SEM示实验组支架表面为多孔状,孔壁为纤维网状连接.其降解率起初始较慢,8周后降解速率明显加快.软骨细胞在实验组支架上粘附、增殖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细胞在支架材料上DNA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实验组DNA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具有纳米结构的PCL-b-PLLA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可降解性,可显著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及合成代谢,有望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纳米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作者:王晓庆;侯宇川;陈岐辉;姜凤鸣;汪岩;王春喜

    目的 探讨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PCL/PLGA)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采用电纺丝法将质量比为5%、10%、15%、20%、25%、30%的PCL/PLGA制备成梯度可降解输尿管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管的微观结构.Instron拉伸仪进行支架的拉伸检测,通过第7、14、21、28、35、42、49、56天时在人体尿液中的降解情况评价5%、15%、25% PCL/PLGA支架的降解性能. 结果 制备的支架呈白色,长15 ~ 20 cm,内径约1.5 mm,外径约2.0 mm.电镜扫描见支架由纳米级纤维构成,具有多孔状结构.拉伸实验结果显示支架管的断裂强度随着PCL比例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浓度为5% PCL/PLGA的断裂强度低,但仍满足可降解支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体外降解实验显示3种不同质量比PCL/PLGA支架管的降解曲线均近似直线,其中5%支架降解至第28天时崩解成1~3 mm的小块,15%支架第42天时崩解成小块,而25%支架降解至第56天时崩解. 结论 以PCL/PLGA为原料、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输尿管支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及体外降解性能,可满足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需求.

  • 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重建脊柱前柱的中期效果

    作者:杨曦;宋跃明;刘立岷;孔清泉;龚全;曾建成;李涛;屠重棋

    目的 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n-HA/PA66)椎体支撑体重建脊柱前柱稳定性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前路减压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患者177例,男性117例,女性60例;年龄18 ~ 74岁,平均44.6岁.其中颈椎骨折患者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颈椎病患者58例,脊柱结核患者17例,脊柱原发性肿瘤患者5例.随访通过复查X线片及三维CT了解脊柱序列恢复维持情况,评估植骨融合以及支撑体下沉、移位等情况.通过神经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评价脊柱骨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或SF-36评分评价颈椎病患者、脊柱结核患者及脊柱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36 ~ 70个月,平均5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颈椎骨折患者出现椎体支撑体轻微移位外,未发现支撑体脱出、破裂以及内固定断裂的情况.脊柱骨折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4.5个月,植骨融合率为95.9%,支撑体下沉率5.2%;颈椎病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4.4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96.5%,支撑体下沉率5.2%;脊柱结核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5.5个月,植骨融合率94.0%,支撑体下沉率5.9%;脊柱肿瘤患者中,植骨平均于术后6.0个月融合,植骨融合率100%,1例患者出现支撑体下沉.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脊柱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改善0~2级.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t=2.982、4.126和3.980,P<0.05).结论 n-HA/PA66椎体支撑体能够有效地恢复并维持脊柱高度以及序列,其植骨融合率高且支撑体下沉率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柱前柱重建材料;应用该支撑体治疗脊柱创伤、退变、结核以及肿瘤患者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吕超亮;宋跃明;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裴福兴;屠重棋;段宏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HMPA66)椎体支撑体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8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60例,女性24例;年龄18 ~75岁,平均45.7岁.随访以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评估支撑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支撑体是否下沉.结果 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支撑体的安放固定,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1.0级.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支撑体无下沉、移位.术后即刻椎问高度(2.4±0.2) cm,术前椎间高度(1.9±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2.48,P<0.001).术后即刻、3个月、1年、2年不同时期随访各组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9.8°±1.2°,术后即刻Cobb角为16.6°±1.2°,术后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25,P<0.001).术后即刻、3个月、1年、2年不同时期随访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A/PA66椎体支撑体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进行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的纳米粒制备及体外靶向性研究

    作者:张晓燕;CHEN Jun;高小玲;SUN Hong;徐丛剑

    目的 制备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的纳米粒,并探讨其体外靶向性.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SKOV-3和Caov-3中卵泡刺激素受体的表达.合成卵泡刺激素β链第81~95个氨基酸片段,并与纳米粒共价连接.通过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多肽和纳米粒的靶向性检测.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直径为100 nm左右,Zeta电位大约为-25 mV.BEL-7402和SKOV-3细胞不表达卵泡刺激素受体,而Caov-3细胞的卵泡刺激素受体呈阳性表达.Caov-3细胞对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的纳米粒的摄取能力为4.17±0.86,显著强于SKOV-3细胞的2.30±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后,转运纳米粒的能力也显著增加,Caov-3细胞摄取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纳米粒为4.17±0.86,而摄取纳米粒为0.41±0.32,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 卵泡刺激素多肽修饰的纳米粒对卵泡刺激素受体阳性的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可能的机制为受体介导的特异性内吞作用.

  • 染料引导下胃癌淋巴清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国伟;朱顺福;喻祖胜;唐晓明;欧阳勇;闻立平;姜正科;朱水根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术中注入纳米炭混悬液(CNP),标记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未标记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结果:实验组原发灶平均直径为3.1 cm,黑染淋巴结22例(91.67%),共清除淋巴结673枚,平均每例28.0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305和182枚,平均12.71和7.58枚;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445枚,平均每例18.5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178和86枚,平均7.42和3.58枚.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除的淋巴结中黑染度为58.10%(391/673).第1站为41.94%(78/186),第2和3站为61.97%(189/305)和68.13%(124/182),第1站与2和3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85,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能增加淋巴结清除数目,使根治术更加彻底.

  • Fe3O4纳米粒对热疗大鼠皮下肿瘤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桂华;王晓文;张宇;顾宁;唐劲天

    目的:研究Fe3O4磁性纳米粒靶向治疗大鼠Walker-256皮下肿瘤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Fe3O4纳米粒注入肿瘤后置入交变磁场中,分别治疗1(MTH1)、2(MTH2)和3(MTH3)次.观察肿瘤体积抑制率、生存期及病理变化.结果:肿瘤内温度在6~10 min内达到50~55℃,周围正常组织不升温.磁靶向治疗对MTH2和MTH3组肿瘤在2周内有明显的肿瘤体积抑制作用,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5.0±3.5)%和(71.6±4.2)%.与NS(生理盐水)组比较,MTH3 和MTH2的平均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2;MTH1和MN(注入磁性纳米粒而未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3和0.785.NS和MN组癌细胞密集,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像;MTH1、MTH2和MTH3组常见瘤内大片坏死残留的无结构红染物质或空洞,部分胞核有固缩、碎裂及崩解.结论:磁介导的靶向治疗能抑制大鼠Walker-256皮下肿瘤增殖,可能为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手段.

  • 磁微球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妍;信涛;黄大勇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磁性纳米颗粒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流体,以浓度0、4和8 mg/mL的磁微球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不同浓度的磁微球作用于HepG2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其增殖率的变化.电镜观察磁微球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后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制备的磁流体为黑色胶体混悬液,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颗粒以椭圆形和球形居多,颗粒大小多为70 nm左右.4 mg/mL磁流体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为(32.73±4.80)%,8 mg/mL磁流体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为(53.87±5.35)%,与HepG2细胞自身凋亡率的(21.15±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磁微球浓度为4 mg/mL分别作用HepG2细胞24和48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7.97%和20.22%、8 mg/mL则为35.93%和35.27%,与磁微球浓度为0 mg/mL作用相同时间的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7,2.483,2.985和3.173,P值均<0.05.结论:磁微球可对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但不成剂量时间依赖关系.

  •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牙龈成纤维细胞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

    作者:储庆;吴织芬;谢光远;万玲;何海丽;刘玲侠

    目的 评价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uman 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1,hTGF-β1)基因转染犬自体牙龈成纤维细胞(gingival fibroblast,GF)在治疗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中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hTGF-β1基因转染后的犬自体GF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与海螵蛸骨天然纳米羟基磷灰石(cuttlebone-transformed nanometer hydroxyapatite,CBHA)体外复合,制备犬下颌前磨牙区的Ⅱ度根分叉人工骨缺损模型,应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方法将36颗犬前磨牙分为以下4组:①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直接缝合;②阳性对照组:置入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PDLC)-CBHA复合物;③转染GF组:置入hTGF-β1基因转染犬GF-CBHA复合物;④未转染GF组:置入犬GF-CBHA复合物.每组9颗牙.对各组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测量,并作示踪实验.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GF组、阳性对照组均可显著促进根分叉区牙周组织的再生(P<0.01),两组的新生牙骨质高度(NC)、新生牙槽骨高度(NB)及新生结缔组织高度(NCT)分别为:(2.97±0.50)、(4.29±0.26)及(4.73±0.06)mm;(3.09±0.26)、(4.46±0.25)及(4.69±0.10)mm,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染GF组虽可促进牙槽骨再生[NB=(3.46±0.32)mm],但牙根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示踪实验显示:转染后的GF在新生牙槽骨及牙周膜组织中均可发现.结论 hTGF-β1基因转染后的犬自体GF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与CBHA体外复合后在人工Ⅱ度根分叉骨缺损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促牙周组织再牛的作用,参与了新牛牙槽骨及牙周膜的形成.

  • 硅橡胶中纳米二氧化钛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影响的初探

    作者:李蓓;赵铱民;杨聚才;韩颖;董智伟

    目的 通过研究纳米二氧化钛对硅橡胶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性能的影响,探讨用纳米二氧化钛改善硅橡胶抗白色念珠菌性能的可靠性.方法 硅橡胶中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2.0%的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分别记为A、B、C、D组,对照组硅橡胶不加纳米二氧化钛,采用薄膜密着法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测定各组硅橡胶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光照条件下,A、B、C、D组菌落数[分别为(439.0±21.9)CFU、(289.3±7.8)CFU、(173.0±7.6)CFU、(86.7±3.9)CFU]与对照组[(597.3±5.5)CFU]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光照条件下,A、B、C、D组菌落数[分别为(543.7±22.8)CFU、(478.0±17.0)CFU、(422.7±21.8)CFU、(283.0±12.1)CFU]与对照组[(611.3±10.0)CFU]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抗菌性能好,无光照条件下,抑菌率为53.7%;光照条件下,抑菌率可达85.9%.结论 添加了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的硅橡胶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均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随着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的增加,硅橡胶抑菌效果增强.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相同时,光照下硅橡胶的抑菌性比无光照强.

  • 载银氧化石墨烯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吴瑞雪;杨鑫;陈依静;符远翔;余东升;赵玮

    目的 探讨载银氧化石墨烯(GO/Ag)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梯度稀释法检测GO/Ag、氧化石墨烯(GO)、纳米银(AgNPs)对变异链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比较GO/Ag、GO、AgNPs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XTT法测定变异链球菌24 h生物膜的生成量和活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形态和计算24 h生物膜的活菌比例.数据以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O/Ag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16 mg/mL.0.64 mg/mL GO/Ag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率为(82.90 ± 4.87)%,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04,P<0.001).而GO和AgNPs材料浓度提升至2.56 mg/mL时,肉眼观察细菌仍未见明显减少.在0.16 mg/mL GO/Ag浓度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成量和活性的减少率分别为(25.12 ± 0.01)%和(38.90 ± 3.42)%,活菌比例为(42.76 ± 19.48)%,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生成量=7.274,P生成量<0.001;t活性=7.765,P活性<0.001;t活菌比例=10.412,P活菌比例<0.001).结论 与AgNPs和GO相比,GO/Ag新型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生物膜形成.

  • CD25siRNA纳米粒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的实验研究

    作者:石韵洁;秦琴;赵敏

    目的 探讨EntransterTM-CD25siRNA纳米粒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及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受体(n=96),Wistar大鼠为供体(n=48).受体右眼碱烧伤后14d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对照siRNA治疗组(B组)、治疗1组(C组,术后2h给予EntransterTM-CD25siRNA复合物点眼)、治疗2组(D组,术后2h和术后第7天给予EntransterTM-CD25siRNA复合物点眼),每组24只.裂隙灯下观察大鼠角膜情况并对其排斥反应进行评分,HE染色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植片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CD25的表达.结果 与A、B组比较,C、D两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B组角膜植片增厚、水肿,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D组植片排斥程度较A、B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组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内皮层均有CD25表达,且在A、B组中的表达明显多于C、D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D组角膜植片基质层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坏死较A、B组减轻,超微结构改变具有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A、B两组角膜植片中CD25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5siRNA纳米粒可减轻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并有效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10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