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和银的药用价值浅谈

    作者:刘惠;倪士峰;宁硕瀛;赵桂仿

    本文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贵会属"金"和"银"的药用价值、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该类金属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药用价值
  • 新型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研究

    作者:雷亮;崔磊;李卫;孙晔;郭振贵

    目的 制备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并检测其抗菌性.方法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将银-二氧化硅薄膜种植在衬底硅片表面,根据不同的激光脉冲沉积速率制备3组薄膜材料样品,其银与二氧化硅的含量比分别为1:3(Type A)、1:1(Type B)、3:1(Type C)设为实验组,纯硅片设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仪(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组样品进行物理表征,选用临床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进行样品体外抗菌试验.结果 制备的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应用EDS测定银纳米颗粒的含量分别为19.29%、65.32%、77.18%.SEM显示,实验组样品中银纳米颗粒镶嵌于二氧化硅的骨架结构中,结构清晰.AFM显示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表面粗糙度良好,银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别为10.8、11.9和12.9 nm.抗菌实验显示,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1、15、16 mm,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3种样品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5、16、17 mm,所制备的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均显示出抑菌作用;对照组没有出现抑菌环.结论 应用PLD方法制备银纳米颗粒抗菌薄膜材料简单易行,且材料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 AC及AC(Ag)对细菌的吸附及灭菌功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万怡灶;王玉林;董向红;周福刚;成国祥;温廷益;韩森

    测定了活性碳(AC)及载银活性碳(AC(Ag))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曲线,对比研究了AC及AC(Ag))对大肠杆菌的吸附能力和灭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银后,虽然AC(Ag)的比表面积下降,但由于银的存在,使其吸附的大肠杆菌数量高于AC,而吸附速率低于AC.灭菌试验表明,AC对大肠杆菌没有杀灭能力,而AC(Ag)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灭菌功能.

  • 纯镁载银微弧氧化生物涂层的体外抗菌作用

    作者:刘继光;王艳艳;李慕勤;李喜峰

    镁基金属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优异的生物活性和一定抑制细菌能力.本文在超声微弧氧化电解液添加AgNO3,获得载银生物涂层,不仅可以缓解镁基材料降解过快,而且可以预防植入前期的感染问题.本实验在电解液中添加0.03 g/L、0.05 g/L、0.08 g/L的AgNO3为实验组,在纯镁表面制备含Ag量不同的涂层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检测抗菌性.结果表明:不添加银的微弧氧化涂层没有抗菌性,当电解液中AgNO3添加量为0.03 g/L时获得的涂层有抗菌作用,当AgNO3添加量超过0.05 g/L,获得的涂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强抗菌性能.

  • 钛合金高压阳极氧化载银/铜膜层的动物体内骨结合研究

    作者:李艳芳;刘继光;张慧明;李慕勤;姚海涛;张永佳;吴姗姗

    目的 研究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加载银/铜膜层对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钛合金酸蚀的种植体为对照组A,酸蚀高压阳极氧化为实验组B,酸蚀高压阳极氧化载银为实验组C,酸蚀高压阳极氧化载银/铜为实验组D,植入兔下颌骨2周、4周、8周,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观察其骨结合情况.结果 CBCT显示8周时D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优于A、B、C组;扫描电镜及元素分析8周形成的骨融合带优于2周、4周,新生骨增加显著,Ca、P元素分布活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骨沉积能力D组优于A、B和C组,骨沉积率组内比较F=40.114,P≤0.05,组间比较F=14.8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钛合金种植体经过酸蚀高压阳极氧化载银/铜后,可促进其骨结合能力.

  • 银合金导尿管与标准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的荟萃分析

    作者:马佩芬;王东敏;杨开静;王娟;姬艳;佘东立;王志平

    目的 荟萃分析银合金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至2012年11月16日,同时辅以其他检索,如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收集所有银合金导尿管与标准导尿管(包括乳胶导尿管、硅胶导尿管、硅化乳胶导尿管、硅化橡胶导尿管、聚四氟乙烯涂层导尿管)比较预防短期留置导尿(<30 d)患者尿路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纳入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值比(DR)及95%CI. 结果 共纳入13个RCT 6 63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银合金导尿管组无症状菌尿的发生率低于乳胶导尿管组[OR=0.30,95%CI(0.23,0.40),P=0.00]、硅胶导尿管组[OR=0.68,95%CI(0.51,0.91),P=0.01]和普通导尿管组[OR=0.17,95%CI(0.09,0.31),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银合金导尿管组有症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聚四氟乙烯导尿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9,95% CI(0.83,1.19),P=0.92].银合金导尿管组患者尿道不适感的发生率与标准导尿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82,95%CI(0.70,0.95),P=0.01],而疼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2,95%CI(0.30,1.75),P=0.47]. 结论 银合金导尿管与标准导尿管相比并不能降低有症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银合金导尿管在降低无症状菌尿的发生率及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标准导尿管.

  • 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晓文;郝天智;张华

    目的:观察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临床上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依次编码,采用随机排列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当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并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行创面清创术,分别在创面上敷以纳米银敷料、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以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于治疗后第5天,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采用痛觉评分标准,通过询问与观察患者换药时的痛觉情况,评估患者换药时痛觉评分。于治疗后第7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终愈合时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及SNK-q检验。结果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在治疗后第5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分别为2例(6.6%)、9例(30.0%)、1例(3.3%),3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2,P=0.004);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的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显著优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8.6±0.5)、(6.6±0.8)、(0.6±1.3)分],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61.67±18.22)%、(86.77±15.32)%、(99.80±0.56)%],创面愈合时间[(11.5±1.3)、(10.3±0.7)、(7.3±0.7)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01.7、19.9、55.7,P值均小于0.05);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显著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小于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具有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及减轻换药痛觉的作用。

  • 载银与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体外抗菌性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董字启;李宝娥;刘宣勇;冯宇;曹聪

    目的 制备具有长效药物缓释效果的骨科抗菌植入材料表面涂层.方法 采用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沉积硅灰石涂层.一组试样在浓度为重量百分率5%的硝酸银溶液中浸泡24 h获得载银硅灰石涂层,另一组试样通过与装载庆大霉素的胶原溶液发生接枝反应制得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两种涂层的性能通过抗菌剂体外溶液释放实验、抗会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实验和成骨细胞接触培养毒性实验进行表征.结果 成功制备载银与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载银硅灰石涂层均匀释放银离子达50 d;涂层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力可维持40 d以上.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呈爆发性释放庆大霉素,涂层抗会黄色葡葡球菌能力可以维持18 d.两种涂层均不影响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增殖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表达.结论 载银硅灰石涂层与载庆大霉素硅厌石涂层相比,抗菌剂释放较均匀、抗菌时效较长,更具临床应用前景.

  • 纳米载银树脂中抗菌剂的分散及银离子析出的观察

    作者:余日月;周永胜;冯海兰;刘希云

    目的 研究纳米载银树脂中抗菌剂的分散及银离子的析出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加工工艺、抗菌长效性及使用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用球磨法将以磷酸复盐为载体的纳米载银抗菌剂STR-1按一定比例添加到义齿基托聚合物粉体中,制作抗菌剂浓度分别为0、5和10 g/L的3组纳米载银树脂片各6片,其中3片规格为10 mm×10 mm×1 mm,用于扫描电镜观察树脂片表面抗菌剂的分散情况;另外3片规格为70 mm×70 mm×2.5 mm,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中,每24 h取样1次,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银离子的平均析出量,观察54 d.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纳米载银抗菌剂在树脂片中分散较均匀,有少量较小的团聚体,无大的团聚体形成;抗菌剂含量为5 g/L和10 g/L的纳米载银树脂片在人工唾液中浸泡54 d后累积析出银离子分别为0.953 μg和2.520 μg,分别占各自银离子总含量的0.026%和0.034%.银离子析出速度非常缓慢,银离子累积析出曲线呈"S"型,早期析出缓慢,中期析出相对加速,后期又趋于缓慢、稳定.结论 纳米载银抗菌剂STR-1可较均匀地分散于树脂中,54 d内纳米载银树脂中银离子析出微量且速度缓慢.

  • 纳米银涂层改性义齿基托的细胞毒性与抗菌性能研究

    作者:曹江南;刘晓秋;姚慧珍;杨海滨;王晓龙;孙文玲

    目的 检测纳米银涂层改性义齿基托的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为纳米银涂层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基托树脂表面是否进行银离子溅射分为涂层组(根据离子溅射作用时间分为10、20、40、60、80、100 s涂层组)与基托对照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表面微观形貌,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分析涂层组、基托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聚乙烯)及阳性对照组(含50%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聚氯乙烯)与L929细胞共培养24、48、72 h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及细胞毒性等级(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6);贴膜法检测纳米银涂层对变形链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基托对照组试件表面光滑,各涂层组试件表面可见纳米银颗粒致密均匀地分布于基托树脂表面,颗粒呈圆形,直径10 nm.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结果显示各涂层组试件与L929细胞共培养24、48、72 h后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高于100%,细胞毒性等级均为0级.贴膜法结果显示基托对照组均有菌落存在,而各涂层组均无菌落出现.结论 用离子溅射法可成功在义齿基托表面制备纳米银涂层,各涂层组材料均无细胞毒性,纳米银涂层改性义齿基托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 载银氧化石墨烯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吴瑞雪;杨鑫;陈依静;符远翔;余东升;赵玮

    目的 探讨载银氧化石墨烯(GO/Ag)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梯度稀释法检测GO/Ag、氧化石墨烯(GO)、纳米银(AgNPs)对变异链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比较GO/Ag、GO、AgNPs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XTT法测定变异链球菌24 h生物膜的生成量和活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形态和计算24 h生物膜的活菌比例.数据以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O/Ag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16 mg/mL.0.64 mg/mL GO/Ag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率为(82.90 ± 4.87)%,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04,P<0.001).而GO和AgNPs材料浓度提升至2.56 mg/mL时,肉眼观察细菌仍未见明显减少.在0.16 mg/mL GO/Ag浓度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成量和活性的减少率分别为(25.12 ± 0.01)%和(38.90 ± 3.42)%,活菌比例为(42.76 ± 19.48)%,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生成量=7.274,P生成量<0.001;t活性=7.765,P活性<0.001;t活菌比例=10.412,P活菌比例<0.001).结论 与AgNPs和GO相比,GO/Ag新型纳米复合物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生物膜形成.

  • ICP-MS法测定酒石酸长春瑞滨中有害元素及催化银残留

    作者:谢浙裕;朱琳娇;章少勇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酒石酸长春瑞滨中有害元素及催化剂银残留的方法.方法: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内标法测定银、钒、铬、钴、镍、铜、砷、钼、镉、锡、锑、钡、铅、汞的含量.结果:上述14种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3、0.020、0.141、0.069、0.077、0.362、0.031、0.057、0.022、0.078、0.017、0.724、0.095、0.005 n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88),回收率为86%~110%,RSD小于15%;同时,给出了此方法各元素的不确定度评定程序.结论:本方法采用在线加内标,可有效校正仪器漂移,抑制基体干扰,提高准确率,多元素测定便捷、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酒石酸长春瑞滨中有害元素及催化剂银残留的测定.

  • 纳米银材料中可溶性银离子对皮肤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作者:秦宇;邓芙蓉;魏红英;韩丽敏;许珺辉;郭新彪

    目的:探讨纳米银中可溶性银离子对皮肤细胞HaCaT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将1 g/L纳米银储备液于4℃,20 000 ×g离心2h后,吸取上清作为银离子储备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银离子含量.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检测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改变;分别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银离子(0.01、0.1和1.0 mg/L)对HaCaT细胞间隙连接通讯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上述不同浓度银离子作用后,细胞Cx43蛋白及mRNA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纳米银材料中可溶性银离子对HaCaT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及其作用特征可能与纳米银不同.

  • 银涂层导尿管对降低导尿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的作用

    作者:刘春梅

    目的:观察新型(涂银)导尿管与传统硅胶导尿管对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设计,100例病人随机分成新型导尿管组和传统导尿管组,尿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9天,留取尿样测定尿白细胞、行细菌培养,拔除尿管后,尿管末端行细菌培养及细菌分类.结果:使用银涂层导尿管菌尿的发生明显延迟(χ2=8.9;P<0.003).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菌尿的发展呈时间依赖性(P<0.05).银合金导尿管组菌尿的发生为11例(22.4%),硅胶导尿管组为33例(62.3%).42个分离到微生物的样本中,22个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为大肠杆菌)阳性,9个为肠球菌,5个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3个为假单胞菌阳性以及3个培养物显示多种微生物品系.总的来看,两组间微生物的品系没有明显差别(相对数量),但对照组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的发生稍偏高.导尿前、导尿后7,14,21天硅胶尿管组尿白细胞阳性数分别为1,4,7,9;银合金导尿管组分别为0,1,2,5(P<0.05).结论:新型导尿管对减少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有一定作用.

  • 单质金属银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安全性评价#

    作者:冯国强;王素珍;赵同民

    当前,聚丙烯编织补片是目前首选的腹壁缺损修补材料。与其他不吸收材料相比,聚丙烯补片有很强的张力强度、很小的异物反应、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抗感染性。然而,聚丙烯补片在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补片的表面较粗糙,当用于腹壁全层缺损修补时,其与腹腔脏器直接接触,不仅会引起较严重的腹腔粘连,而且可能侵蚀肠壁,导致肠瘘发生;其次,如果进行大的腹壁缺损修补,后期的疤痕收缩会造成网片扭曲。不规则的表面将刺激并损伤周围组织,引起感染、疼痛,也可因面积皱缩过多而导致疝复发[1]。所以了解聚丙烯补片在体内的形态变化对于临床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体内实验 安全性
  • 水中痕量银的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

    作者:张曼杰;滕莉丽;饶美香

    目的 建立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中痕量银的方法.方法 以二乙基二硫代磷酸(DDTP)为络合剂.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14)为萃取剂,富集、分离水中痕量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研究了溶液的酸度、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甲醇浓度、平衡温度和时间、干扰离子对浊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0.1 mol/L的DDTP溶液0.5 ml、50 g/L的Triton X-114溶液0.5 ml、1 mol/L盐酸5 ml、40℃加热15min)下,银在0~1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5 8c Ag+0.001 6,r=0.999,检出限为0.83ng/ml,平均回收率为97.0%~105.0%,RSD为3.1%.5 000倍的K+、Na+、Ca2+、Mg2+、NO3-、SO42-、Cl-,1 000倍的Al3+、Zn2+,500倍的Fe2+、Mn2+,100倍的Pb2+、Cu2+对银的测定没有干扰.结论 该方法具有简单、准确、高效、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特点,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银的测定.

  • 饮用水中微量银的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法

    作者:商博东;张耀亭;罗毅

    目的建立一种富集能力强、分析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好、快速的测定饮用水中微量银的方法.方法使用微分电位溶出仪(MP-1型),选择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进行了峰电位确定实验、辅助电解质的选择、氧化剂的选定、用量和干扰实验等.结果低检出限为0.004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3%,平均RSD为2.73%.结论微分电位溶出法可用于饮用水中微量银的测定.

  • 涉水产品中银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

    作者:张桂芳;宁文吉;栾玲;于涛;衣龙波;崔唏

    涉水产品指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相关物质和产品.由于直接与饮用水接触,故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质优劣.

  •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银

    作者:郁倩

    本法使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银,该法简便、快速,取得了满意的测定结果.回收率在98.0%~103.0%之间.

  • 纳米银抗菌材料在医疗器具与生活用品中的应用

    作者:程定超;杨洁;赵艳丽

    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材料的抗菌原理及特性,并叙述了其在医疗器具与生活用品中的新近应用情况.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