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样分子等位基因与活体小肠、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研究

    作者:贺梁;季刚;董光龙;王为忠;陶开山;张更;张玉海;金伯泉

    目的 研究供、受者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样分子(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与小肠、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集的4例活体小肠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及组织病理切片,5例活体肝脏部分移植供、受者及6例活体肾脏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HLA配型,针对MICA基因常见的8个基因型13个等位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统计供、受者间等位基因匹配率,并分析其与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移植病例供、受者HLA配型均为半相合状态.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高者(6/13),其受者显示出相对较轻的临床、病理排斥反应及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而供、受体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低者(≤6/13),其受者则显示出相对较重的临床及病理排斥反应,生存时间亦较短.结论 活体小肠、肝、肾移植中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的匹配率高低与移植后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强度间存呈负相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

  • 优化老年患者胸部手术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

    作者:方文涛;茅腾;徐美英;陈文虎

    目的 通过优化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58例≥65岁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围手术期呼吸、循环监测,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56例<65岁患者对照.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前瞻性治疗179例≥65岁病例,并与同期477例非老年病例比较.结果 后期优化管理组老年病例术后住院病死率(4.9%vs.1.1%,P=0.033)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8.6%vs.21.8%,P<0.01)均明显低于前期监测研究组,尤其是以心血管和呼吸为主的功能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1.7%vs.14.5%,P<0.01),而外科操作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前期监测研究组相比,后期优化管理组急性肺损伤(17.2%vs.6.7%,P=0.016)和呼吸衰竭发生率(6.9%vs.1.7%,P=0.041)均下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有降低(20.7%vs.7.3%,P=0.004).结论 通过深入术前功能评估、加强手术麻醉中保护性肺通气、术后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以及及时的介人性呼吸循环管理、优化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胸部手术的疗效.

  • 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转移模型的建立

    作者:余泽前;周家华;陶可涛;胡亮;郑杰;杨德同

    目的 建立稳定、高表达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自发转移模型.方法 将稳定、高表达RFP的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RFP注射至裸鼠皮下,建立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外科手术原位移植裸鼠皮下荧光肿瘤组织小块,建立人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自发转移模型.应用整体荧光成像系统评价人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肿瘤转移及微转移的发生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12只人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自发转移模型,建模成功率为100%.应用整体荧光成像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原发肿瘤的牛长状况以及在肿瘤生长早期即可检测到各脏器微小转移的发生.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RFP标记的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自发转移模型稳定、可靠,可以在体外无创性动态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具较强的灵敏性及特异性.

  •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中肌电监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峰;曹旭;赵子义;张鹏;许世刚;徐林

    目的 研究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肌电监测技术与标准.方法 在8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SPR中,采用50 Hz方波电脉冲,分别刺激L3-S1神经后根小束,分别于双侧三角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同时观察下肢肌肉痉挛性收缩活动.对肌电反应向对侧、乃至远隔神经支配节段明显扩散的3+级和4+级神经后根小束,及引起下肢或足趾肌肉收缩活动的相对低阈值的神经后根小束进行选择性切断.术后观察下肢肌张力的改善程度,并对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触发肌电反应的出现明显滞后于自由肌电反应,观察自由肌电反应更能及时的判断"异常的"神经小束.89例患儿的372根神经后根被选择性切断,其中324根(83.5%)腰神经后根的出现3+~4+级肌电反应的神经小束被选择性切断;48根(12.9%)神经后根的神经小束根据"相对低阈值"被选择性切断.所有患儿术后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未出现明显的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SPR中,肌电监测所出现的向对侧和(或)远隔节段扩散的持续的肌肉动作电位反应,是判定"异常"神经后根小束并进行选择性切断的有效并可重复的客观标准.

  • 同侧肺多结节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乔贵宾;曾伟生;彭丽君;蒋仁超;庞大志;彭秀凡;吴一龙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对同侧肺多结节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对68例同侧肺多结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男性44例,女性24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中54例为同一肺叶内的多结节病灶(T4),13例为不同肺叶的多结节病灶(M1),还有1例被证实为多原发癌.本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肺叶切除、联合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和肺叶切除加楔形切除,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本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组织类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而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P<0.01).伴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好于其他组织类型患者的20个月(P<0.01).结论 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同侧肺多结节型非小细胞肺癌,对含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这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 两剂激素联合两剂达利珠单抗及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鞠卫强;何晓顺;谈雅莉;巫林伟;邰强;胡安斌;王东平;马毅;朱晓峰;黄洁夫

    目的 探讨两剂激素联合两剂达利珠单抗及他克莫司(FK506)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共实施成人肝移植74例,排除3例血型不合、4例围手术期死亡外,余67例纳人本研究,其中男性54例,女性13例,年龄28~66岁,平均(46.9±8.7)岁.将67例成人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免疫抑制方案(激素3个月撤离)组(n=35)和两剂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组(n=32),比较两组术后代谢并发症、感染(含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平均剂量,随访期内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高血压发生率及随访期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高脂血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剂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可显著减少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 附加门体分流术对小体积移植肝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冷建军;董家鸿;韩本立;郑树国;王槐志

    目的 研究附加门体分流术对小体积移植肝的保护效果.方法 建立巴马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将15只小型猪平均分为3组:(1)A组,小体积肝移植组(对照组);(2)B组,远端脾肾分流术+小体积肝移植组;(3)C组,肠腔H形分流术+小体积肝移植组.手术后观察动物7 d存活率,动态监测肝功能生化指标、自由门静脉压、门静脉血流量(PBF)以及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动物7 d存活率分别为:A组1/5,B组3/5,C组5/5.A组动物移植肝复流后自由门静脉压立即升高,高峰达(28.6±2.07)mm Hg(1 mm Hg=0.133 kPa),复流1 h后单位肝组织PBF达(3.56±0.1 1)ml·min-1·g-1;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严重,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或肝细胞坏死、肝窦淤血、肝实质出血.B、c组中动物肝功能酶学指标有所改善.移植肝复流后自由门静脉压显著低于A组水平(P<0.05),PBF保持相对平稳.移植肝组织病理学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附加门体分流术可能可以避免小体积移植肝的损伤.

  • 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汤旭群;宋剑平;陈亮;宋冬雷;毛颖;周良辅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17例颅内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术前采用CT、CTA、MR、MRA、DSA及三维DSA检查,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侧支代偿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手术入路上多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其中行动脉瘤瘤颈直接或塑形夹闭者4例,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4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血管重建7例,动脉瘤包裹2例.结果 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DSA及三维DSA能显示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根据格拉斯骨预后评分表评分,出院时恢复优良者12例,中度病残4例,重度病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者规划手术方法,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不同术式取得良好预后.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切开血栓清除均有助于瘤颈夹闭.血管重建技术为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明显改善了手术效果.

  • 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马千里;刘德若;郭永庆;石彬;宋之乙;田燕雏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3年5月手术治疗的117例N2 NSCLC患者(男性88例,女性29例,年龄29~79岁)的生存率,分析手术方式(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姑息性切除),病理类型(腺癌、鳞状细胞癌、混合癌、大细胞癌和其他类型),T分期以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8.1%和19.0%.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围手术期化疗、术后放疗均未见与5年生存率有相关性.肺叶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为22.2%,全肺切除者为25.0%,均高于姑息性切除者的9.1%(P=0.001).T4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11.1%,低于T1-2期患者的37.5%(P=0.01).COX多因素分析示,手术方式和T分期与5年生存率相关.结论 外科治疗对T1-2 N2期NSCLC是佳选择.对于T4期患者,由于不完全切除比例大,术前新辅助治疗比率低,手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效果有限.

  • 半乳糖凝集素3及骨桥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亚临床转移中的意义

    作者:梁勇;李辉;侯生才;胡滨;苗劲柏;李彤;游宾;于立新;王磊;陈其瑞;CHEN Xing;陈星

    目的 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骨桥蛋白(OP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亚临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接受外科治疗的NSCLC患者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33~77岁.应用RT-PCR及ELISA分别检测患者肺癌组织和血 浆中Gal-3和OPN的表达,并结合术后随访,对肿瘤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进行比较.结果 46例NSCLC患者中,12例术后出现肿瘤转移.转移组血浆Gal-3水平为(18.8±7.9)μg/L,高于非转移组的(9.2±5.6)μg/L.转移组血浆OPN为(153.5±63.5)μg/L,高于非转移组的(89.2±24.0)μg/L.转移组癌组织中Gal-3 mRNA含量为0.73±0.23,OPN mRNA含量为0.79±0.24,均高于非转移组(0.07±0.17和0.17±0.25).结论 Gal-3和OPN是NSCLC的一种重要负性预后因素.血浆中Gal-3和OPN的高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NSCLC亚临床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 气管及其隆突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与预后

    作者:刘凡英;刘相燕;王洲;刘颖

    目的 总结分析气管及其隆突部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6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的32例气管及其隆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4~63岁,中位年龄48岁.32例患者中气管肿瘤切除+端端吻合10例;全肺隆突切除+气管与主支气管端端吻合8例(右侧6例,左侧2例);右上肺隆突袖式切除重建术4例;隆突切除重建术4例;气管开窗行肿瘤及气管壁部分切除6例,其中2例因气管壁切除范围过大,以涤纶布内衬修补.结果 32例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腺癌8例,腺癌2例,类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腺瘤1例.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1例胸腔感染,3例出现心律失常.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5个月~3年,随访率100%.Kaplan-Meier法计算1、2和3年生存率为93.7%、59.4%和50.0%.结论 鳞状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是气管及其隆突部肿瘤常见的组织类型,术前气管镜和CT可帮助诊断,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作者:王存川;胡友主;赖贞吾;杨景哥;陈鋆;潘运龙;许朋;李进义

    目的 探讨完全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对28例美容要求较高的女性患者施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平均年龄22.5(18~38)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原发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观察和取标本孔位于右侧乳晕内缘(10 mm),右侧乳晕外缘(5 mm)及左侧乳晕上缘(5 mm)为操作孔.观察总结28例患者的手术结果.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行甲状腺单叶腺体切除术5例、单叶次全切除术15例、双叶次全切除术3例、单叶近全切除+对侧叶次全切除术4例、单叶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侧叶次全切除术l例.平均手术时间60.7 min(40~125 min),平均出血5.8 ml(2~15 ml),术后住院时间3.1 d(2~5 d).无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1~40个月无复发,全部患者均对切口美容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具有较佳美容效果,安全可行.

  • 桡骨远端巨细胞瘤切除自体腓骨头移植重建的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林秾;叶招明;李伟栩;陶惠民;杨迪生

    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巨细胞瘤切除后取自体腓骨头移植重建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4年3月至2004年11月31例桡骨远端巨细胞瘤患者行肿瘤大段切除,取自体腓骨上段移植重建.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9~48岁,平均31岁.Campanacci分期Ⅲ期24例,Ⅱ期7例.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6例,其余25例行单纯腓骨移植.对本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测量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前及旋后的活动度,测量患肢的握力.分别以MSTS评分及Mayo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上肢及腕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时间41~169个月,平均86.3个月.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骨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1个月.单纯腓骨移植患者骨愈合时间为7~15个月,平均10.3个月.1例单纯腓骨移植患者术后出现骨不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5例患者术后出现桡腕关节脱位.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度为背伸(67.3±9.4)°、掌屈(31.2±5.1)°、桡偏(14.1±4.7)°、尺偏(19.4±3.9)°、前臂旋前(33.8±6.6)°、前臂旋后(15.3±4.0)°.对桡腕关节成型的28例患者进行握力测量为15.5~52.1 kg,平均33.1 kg,占健侧握力的73%.MSTS评分为23~29分,平均25.5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40~65分,平均56分.结论 取自体腓骨上端移植重建是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理想.腕关节囊的重建对于维持桡腕关节的术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实验性坐骨神经痛中辣椒素敏感初级传入纤维的作用

    作者:唐家广;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

    目的 通过局部破坏坐骨神经中辣椒素敏感传人纤维(CSPA),确定CSPA在自体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所诱导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建立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同时暴露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给予辣椒素溶液或溶媒处理.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大鼠双侧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在3周当机械刺激疼痛阈值降到低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脊髓后角中c-fos蛋白空间表达变化.结果 用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完全阻止了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所诱致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能够诱导后角中c-fos蛋白表达,而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能够抑制后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主要终止于脊髓后角浅层的CSPA纤维,可能在新的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 腹股沟Amyand疝一例

    作者:李英儒;周军;陈双

    患者男性,61岁.因右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6个月余,于2008年9月15 日入院.患者主诉起病初期有右下腹痛,近2-3个月症状有所缓解,但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仍有右下腹坠胀感,无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体检:发育正常,身高170 cm,体重88 kg,偏胖.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站立时右腹股沟区可见一半球型包块,大小约3 cm×5 cm,质软,无明显压痛,不进入阴囊,平卧时不易回纳,用手指经皮下环向上嘱患者咳嗽时有冲击感.

  •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切除中小型岩斜区脑膜瘤

    作者:施炜;陈建;徐启武;车晓明;顾士欣

    岩斜脑膜瘤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切除困难,一直以来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1].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岩斜脑膜瘤手术的关键,相较于大型复杂的颅底手术入路,颞底经小脑幕人路(temporal base transtentorial approach,TBT入路)基础上发展的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emporalbase transpetros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TBTT入路)是一种暴露有效、简便易行的岩斜脑膜瘤手术人路,我们在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此入路切除岩斜区中、小型脑膜瘤[2],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腹腔镜辅助胃癌D3根治术5例报告

    作者:钱锋;余佩武;孙刚;莫敖;唐波;石彦;赵永亮;郝迎学;兰远志

    近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已在国内外逐渐开展,并有少数单位在腹腔镜下完成了胃癌D2根治手术[1-2],但腹腔镜下行胃癌D3根治手术难度较大,文献少见报道.我们在熟练掌握腹腔镜D2根治术的基础上,对5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手术探索,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的标准,廓清所属第3站淋巴结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骨肉瘤化疗若干热点问题

    作者:徐海荣;牛晓辉

    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使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从35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1].骨肿瘤的化疗可以追溯到1961年[2].但直到Rosen、Jaffe等相继将阿霉素、甲氨蝶呤用于骨肉瘤的治疗,骨肉瘤辅助化疗(术后化疗)才真正拉开了序幕.但近15年来,骨肉瘤生存率处于平台期,为此,国际上众多研究机构设计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试图进一步提高其生存率,本文结合这些试验,对骨肉瘤化疗中存在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 椎间盘再生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范东伟;陈仲强

    人体很多组织都具有再生功能,以此来抵御衰老,椎间盘也不例外.寻求椎间盘再生的策略和方法,将给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1].椎间盘再生疗法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取代目前切除、融合和固定的传统治疗,使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不可逆性"变为"可逆性",从而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椎间盘恢复正常生物力学功能.

  • 大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朱军;陈晓峰;张慧君;赵晓刚;丁嘉安

    大细胞肺癌是支气管肺癌的少见类型,其发病率低、术前诊断率低、分化低、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转移,手术及化疗效果不佳,生存时间短.我院1978年9月至2005年8月92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大细胞肺癌患者共92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1.1%(92/8172),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何裕隆;黄奕华;陈正煊;董文广;石汉平;蔡世荣;李洪明;郑东华

    胃癌外科治疗方案选择中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探讨的热点问题,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东西方外科医生对淋巴结清扫的观点及结论不同[1],系统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仍是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主要治疗手段[2-3].以胃的淋巴流向解剖学为基础,结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对指导合理进行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指导合理化、规范化的淋巴结清扫.

  • 改良Child消化道重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钟兴国;熊茂明;孟翔凌;李永翔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范围大、危险高、并发症多、操作复杂,其并发症会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与预后,也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成功地预防胰瘘、胆瘘等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7例,其中采用改良Child消化道重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52例,现报道如下.

  • 肠衰竭的新理念

    作者:李宁

    肠衰竭(intestinal failure)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即见于文献并沿用至今.但由于肠道不像其他器官有着较明确的功能监测参数,因此至今尚无普遍认可的确切定义,由此导致肠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相对其他器官衰竭更为困难.1980年,Miles Irving教授成立了英国第一个专门的肠衰竭治疗中心(intestinal failure units,IFUs),主要收治需要控制腹腔感染、加强监护以及可能需要大手术治疗的复杂肠病患者.

  •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作者:刘俊峰

    食管癌与贲门癌外科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21.0%~29.0%,贲门癌为15.2%~19.0%[1].食管癌单纯放化疗效果更差,文献报道的5年生存率<13%[2-4],晚期贲门癌单纯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5%[5].食管癌与贲门癌预后差的原因,一是大多数患者症状出现较晚,一经诊断就已到中晚期;二是黏膜下淋巴管和血管较丰富,复发和转移发生较早[6].

  •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建元;马昕;吕飞舟;王洪立;陈文钧;马晓生;夏新雷

    目的 对传统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12具新鲜成人尸体上完成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W)和THF术式,扩大解剖显露周围结构,根据解剖学研究发现提出改良TLIF手术方式,并在12具新鲜尸体上操作、完成该术式,对其可行性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结果 前期的解剖学研究发现传统PLIF和TLIF手术在行椎间融合时相应神经根张力较高,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同时发现在一侧上关节突与棘突及棘间韧带等中间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操作区域.提出了将PLIF工作区域外移,TLIF工作区域内移的改良TLIF手术人路,即:采取后正中入路,保留棘突、椎板上缘、棘上、棘间韧带等后结构,剥离双侧椎旁肌,暴露椎板及关节突关节,不暴露横突,切除一侧下关节突及椎板下2/3(暴露上关节突关节面),单侧斜向处理椎间隙而行椎体间融合.在12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顺利模拟完成了改良TLIF手术,结果显示该术式具有以下优势:(1)不必暴露横突,保留棘突、椎板上缘、棘上、棘间韧带等后结构,仅咬除一侧下关节突及椎板下2/3;(2)中央管及术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可同时有效减压;(3)斜向处理目标椎间隙,后正中结构的保留有效地限制了对硬膜囊及下位神经根的牵拉,术中无需暴露上位神经根,不易损伤上位神经根.结论 改良TLIF手术入路安全可行,理论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腰椎疾患患者可能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