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作者:翟勇

    目的:对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共32例,并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对韧带骨化进行直接切除,观察组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更好的固定性和安全性,对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3-C6者31例,C3-C7者9例,C4-C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的关系

    作者:赵伟光;李晓蕾;刘振武;刘利;林欣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在预测近期手术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颈前路手术微创治疗的OPLL患者70例,监测术中SEP变化,根据术中SEP变化将患者分为SEP无变化组及SEP明显改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 术中SEP无明显变化者35例,SEP明显改善者30例.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SEP改善组高于SEP无变化组(P<0.05).结论 OPLL患者术中SEP的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张宏其;向伟能;肖勋刚;陈静;邓展生;龙文荣;胡建中;王锡阳

    目的 探讨伴间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85例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其中47例同时做CT检查.对于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无明显粘连者,直接咬除骨化的后纵韧带.遇有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囊粘连紧密而无法分离时,不强行咬除,采用"漂浮法"以达到椎管减压,重建椎管之目的.结果 85例患者均获4~85个月(平均33个月)的随访,按JOA评分优良率87.1%,术后改善率3.6%~94.2%,平均74.1%.术前未做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硬膜破裂,行CT检查的47例患者中仅2例硬膜破裂.结论 采用"漂浮法"处理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满意;术前CT检查是必需的,以制定手术计划,减少因术前估计不足所致的术中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 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作者:吴李勇;凌广烽;赵法生;陈连;苏进益;王春

    目的 分析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减压效果.方法 对24例多节段(包括连续型和混合型)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结合微型磨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经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直视下直接切除或是漂浮骨化的后纵韧带,并进行植骨融合.结果 24例获3~36个月的随访.术后1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3个月左右完全缓解),无发生脑脊液漏、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4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按JOA标准评定:优12例,良9例,好转3例.结论 对于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结合微型磨钻技术行经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短期疗效比较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板固定器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政尧;陈方民;曹海飞;谭江威

    目的 观察采用LA椎板固定器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01-2015-01采用LA椎板固定器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12例,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部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脱出、断裂.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4.O±3.2)分,改善率平均62.9%;优4例,良6例,可2例.2例出现轴性症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16.7%.CT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7~11 mm,平均8.2 mm;椎管扩大率85.1%~132.9%,平均96.2%.结论 采用LA椎板固定器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疾病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减压效果好.

  • 二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忠海;赵杰;张海龙;侯铁胜;陈志明;马辉;王聪

    目的 探讨二期前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手术治疗18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3~72个月.一期前路术后JOA改善率51.7%,二期后路术后随访时JOA改善率50%.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 采用二期前后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 创伤诱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康辉;蔡贤华;徐峰;黄勇

    目的 探讨创伤诱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对56例由创伤诱发的颈椎OPL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其中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44例,并按JOA评分标准判断其术后改善率.结果 48例(85.7%)在创伤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灵活,44例(78.6%)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35例(62.5%)MRI信号改变.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62.1%;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52.3%;脊髓信号发生改变的35例,平均改善率为42%.4例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结论 创伤是诱发颈椎OPLL发病的重要原因,该病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手术治疗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高军胜;张陆;刘志昂;姚帅辉;高松明

    目的:研究对比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人. A组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B组采取后路手术进行治疗,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A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治疗后有效人数为36人;B组患者进行后路手术治疗后有效人数为35人,2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有显著疗效,手术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手术方式,使得手术的疗效达到佳.

  • 比较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

    作者:赵景明;宋翠翠;郎继孝

    目的:深入探讨在治疗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单纯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6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2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和单纯后路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系统治疗,2组患者在各项相应指标比较上来看,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均优于单纯后路手术组( P<0.05)。结论: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方法值得借鉴。

  • 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庆明;沈惠良;王居勇;王强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颈椎OPLL患者共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8.5±3.1分.神经症状出现时间2~81周,平均27.4±15.6周.选择术前压迫重节段CT层面测量发育椎管面积、骨化韧带面积,计算出脊髓受压比率(骨化韧带面积/发育椎管面积),随访时测量同节段椎管扩大比率.30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3例行一期前后路手术,4例先行后路再行前路手术,6例单纯行前路减压.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2.0将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随访29~101个月,平均46±1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30%~72%,平均53.1%±11.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28%~68%,平均52.8%±10.5%;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时患者年龄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手术入路、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脊髓受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有相关关系.

  • K线用于选择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策略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超;王岩;张雪松;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征;毛克亚

    目的:验证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管中点的连线(K线)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n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方法:2000年5月至2008年4月,我科通过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颁椎OPLL引起的脊髓病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4.6岁(35~73岁).根据OPLL范围相对于K线的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OPLL范围未超过K线者为K线阳性组,超过K线者为K线阴性组.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alt)anese On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算出恢复率.结果:K线阳性组24例,K线阴性组11例.K线阳性组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13.8分.平均提高5.2分;K线阴性组南术前的6.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9.8分,平均提高3.2分:K线阳性组的平均恢复率为64.2%,K线阴性组为30.8%.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术前利用K线这一简单实用的指标能有效预测OPLL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从而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MRI分型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作者:陈宇;陈德玉;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MRI影像特点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进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48例0PLL患者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资料,根据术前骨化物横断面形态分为矩型(A组)、山丘型(B组)和蘑菇型(C组).分析不同类型患者脊髓高信号情况和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4年,平均2.1年.A、B、C组患者术前存在脊髓高信号者分别为4例(26.7%)、9例(39.1%)和7例(70.0%);术后分别为8例(53.3%)、14例(60.8%)和7例(70.0%);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分别为(42.8±5.6)%、(38.4±7.2)%和(22.5±7.7)%;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1.8±12.8)%、(51.8±8.9)%和(37.4±9.3)%.A、B组的术前高信号、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上骨化物表现为蘑菇型的0PLL患者术前往往存在脊髓高信号,术后脊髓横截面积扩大率低,手术疗效差,而矩型和山丘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 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马雷;申勇;杨大龙;曹俊明;张迪;王林峰;徐佳欣;孙亚鹏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行走不稳,双上肢精细动作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s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且颈椎CT及MRI检查均显示为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Ⅰ组25例,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从前路减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Ⅱ组22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Ⅲ组22例,行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硬脊膜破损发生率及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结果:Ⅰ、Ⅱ、Ⅲ组的术中硬脊膜破损率分别为32%、0、4.5%,术后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个月.术后3个月时,Ⅰ、Ⅱ、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0.0±3.4)%、(32.3±4.5)%和(44.6±5.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0.8±7.7)%、(52,6±12.1)%和(66.2±8.9)%,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P<0.05).结论: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策略

    作者:赵衍斌;孙宇;王少波;张凤山;张立;潘胜发;周华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6年4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于我院行二次手术的病例,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分析二次手术原因,采用mJOA评分评价二次手术的疗效.结果:共有43例二次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手术距前次手术时间为2~204个月(47.8±51.4个月).二次手术原因包括:(1)技术相关因素9例,其中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7例,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2例;(2)单纯后路手术减压不充分16例,其中前方致压物较大合并颈椎管狭窄15例,后凸合并颈椎管狭窄l例;(3)疾病进展18例,其中OPLL进展14例,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4例.前方致压物较大且以软性压迫为主、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凸的病例采用前方入路二次手术;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巨大后纵韧带骨化前方入路切除困难病例采用后方入路二次手术.采用前路二次手术者28例,后路二次手术者14例,后路联合前路二次手术者1例.二次手术前mJOA评分为5.5~16分(11.6±2.8分),二次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为8~17分(13.7±2.1分),mJOA评分改善率为0~ 100%[(36.6±25.2)%].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技术相关因素、手术减压不充分和疾病进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前路或/和后路手术充分减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李永军;于俊叶;张宇晨;申勇

    目的:总结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月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25例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置入内固定术.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2例,2个椎间隙1个椎体10例,3个椎间隙2个椎体及以上13例.术前、术后依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并发颈部血肿者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7.1±1.1分,术后为14.9±0.9分,3个月随访时为15.1±0.8分,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9.48%.结论:采用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OPLL可彻底切除病灶、使脊髓减压完全.疗效较好.

  • 颈前路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及疗效分析

    作者:于凤宾;陈德玉;王新伟;陈宇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经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126例,男89例,女37例;年龄46~72岁,平均61岁;病程3d~7年,平均4.2年.骨化物在矢状面上范围涉及1~3个椎体.术中发现11例患者合并硬脊膜骨化,其中7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损(4例为硬脊膜撕裂,3例形成硬脊膜缺损);115例未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中,4例发生硬脊膜撕裂.术中均采用明胶海绵覆盖及生物蛋白胶封堵,术后采用常压引流、卧床休息、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方法综合处理,观察患者脑脊液漏情况及转归.结果:11例术中硬脊膜破损的患者术后均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发生率为8.7%(11/126),其中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63.6%(7/11),未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03%(4/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综合处理后,3例于术后3~5d内痊愈;8例患者切口愈合拔管后形成间隙性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抽吸、颈部环形加压包扎治疗,均于术后14~30d内痊愈,其中1例合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痊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12.8个月,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持续性头痛等后遗症发生,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1.2%.结论:颈椎OPLL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术中易发生硬脊膜损伤,术中一期修复极为困难,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高,应采取综合措施处理,以获痊愈.

  • 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竞;张颖;王良哲;孙其志;袁文

    目的:从蛋白质及核酸水平研究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2010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OPLL组)及10例因外伤行颈椎手术患者(对照组)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所有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以N-RA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作为Ⅰ抗免疫组化SP法制片,DAB显色.选择染色满意的标本切片,观察表达N-RAP的细胞(棕黄染色)在两组样本中的数量及分布特点.5例骨化样本及5例对照样本冰浴匀浆、提取总RNA,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观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及对照病例后纵韧带组织中N-RA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骨化韧带标本中,16例染色满意;10例对照组后纵韧带标本中,6例染色满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AP表达于韧带组织中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在OPLL组的后纵韧带组织中,可见多个黄染细胞及少量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而在对照组后纵韧带中,仅可见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N-RAP在对照组标本中平均表达量为14.29±4.70,在OPLL组标本中为161.29±60.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韧带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N-RAP,其可能参与了韧带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霍喜卫;熊伟;李锋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发生在脊柱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颈胸脊髓病(myelopathy)和神经根病(radiculopathy)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OPLL的发生既有基因学基础,又有环境因素影响,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1].近10年来,OPLL在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OPLL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