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金炉;梅伟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3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5神经根麻痹症状,将入选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127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观察2组患者的JOA评分、颈髓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CI)、整体弧度以及CCI和弧度的变化;分析术前C3/4或C4/5脊髓高信号、后纵韧带骨化等是否为影响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因素.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2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髓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颈髓功能改善率:优83.33%(115/138)、良16.67%(23/138).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整体弧度及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椎弧度变化及CCI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术前C3/4或C4/5脊髓高信号发生率分别为54.5%(6/11)、19.7%(25/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203,P =0.023);术前后纵韧带骨化发生率分别为27.3%(3/11)、14.2%(18/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3,P =0.470).结论 手术前后CCI和弧度的改变、术前存在 C3/4或C4/5 脊髓高信号区等均是影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因素.

  •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分析

    作者:周洋;滕红林;王靖;朱旻宇;李驰

    目的:分析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椎管成形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接受4节段(C3-C6)椎管成形术(A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4±9.2)岁;80例接受3节段(C4-C6)椎管成形术(B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8±8.9)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术后观察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C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4±3.2)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I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7例(8.75%)发生C5神经根麻痹,其中4例出现上肢放射痛,3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2例残留轻微的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B组患者中5例(7.5%)发生C5神经根麻痹,其中3例出现上肢放射痛,2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均恢复正常.两组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2.3±1.0)N、30例(37.5%)、(11.4±1.0)周,B组分别为(2.8±0.8)N、23例(28.8%)、(8.2±0.8)周,三角肌肌力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神经症状及恢复时间A组比B组差.结论:两种术式相比,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相当,但是C4-C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C5神经根麻痹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 颈髓减压术后颈节段性神经根麻痹

    作者:吴李勇;郑秀霞;冯彬;王春

    目的:探讨颈髓减压术后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防治及预后情况.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行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患者162例,其中10例术后出现颈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男6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采用脱水、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并随访观察,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4年.术前颈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症状在术后3周~8个月内逐步缓解至完全恢复,平均恢复时间4.4个月.结论:颈节段性神经根(特别是C5神经根)麻痹是各种颈髓受压疾患行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前路或后路颈髓减压手术中均可发生,是以神经根栓系效应为主的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后尚缺乏确实有效的防治方法,一般选择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 颈椎病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作者:杨豪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所形成的内容广泛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钩椎关节病等,文献中的颈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eylopathy)、颈神经根病(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alopathy)在我国均属颈椎病的范畴[1].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压迫性)[2],专科分型(期)分为颈椎间盘症期(颈椎病)、骨源性颈椎病期、脊髓变性期[3].其常见的颈肩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上肢麻木等症状,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但由于颈椎病变对邻近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刺激和压迫的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症状,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临床上常发生误诊,因此,有必要了解、熟悉这些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以指导治疗.

  • 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开明;赵红念;寸向农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发病机理.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固定标本的颈段脊髓、椎管及颈段神经根进行观察;其中5具标本模拟颈椎椎板切除术,观察脊髓的反弹情况.结果:颈神经脊髓附着端至椎间孔内侧缘距离平均为8.5±0 3(3.5~11.0)mm,以C5、C6长;脊髓反弹紧贴椎管后壁时颈神经根移动平均为1.2±0.5(0~2.0)mm,以C5、C6神经根移位大,而硬脊膜囊在椎间孔处对移动的脊神经根形成栓系.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可能的原因是脊髓反弹引起神经根栓系卡压,神经根病的发病与脊髓反弹时神经根的移动度有关.

  •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锋;张文志;段丽群;李旭;贺瑞;黄炎;葛畅;蔡海平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 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 ±0.2)cm,手术时间为(50 ±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 5 ± 18. 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 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 83 ± 2. 10)、(1. 80 ± 0. 41)、(1. 20 ± 0. 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NDI由术前的30. 23 ± 4. 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 ±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 ±8.34°,末次随访时为14. 32°± 4.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 ±1.28) mm、(5.34 ±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在腰椎神经根病中的运用

    作者:陈海萍;李璇;黄乐芬;张威

    目的 观察电流感觉阈值(CPT)测试对腰椎神经根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病患者86例,分别对双下肢相应皮区近端和远端点采用不同频率进行CPT测试.结果 患侧近端和远端CPT评分均显著高于健侧对应皮区(t=1.659,P<0.001);近端和远端CPT评分均异常的占46.36%,仅远端异常的占35.45%,仅近端异常的占18.18%;所有患者均存在CPT评分异常,其中93.02%在250 Hz下测试异常,56.98%在2000 Hz下测试异常,29.07%在5 Hz下测试异常.结论 CPT对腰椎神经根病敏感,不同频率、多点测试能更全面反映神经根的损伤情况.

  • DTI评价非压迫性腰椎神经根炎微创治疗价值的 实验研究

    作者:牛翔科;肖建明;杨朝炳;植彪;王宗勇;彭涛

    目的:探讨非压迫性腰椎神经根炎经CT导向下微创治疗后神经根病理转归及神经根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变化.方法:巴马小型猪9只经CT导向下非压迫性神经根炎造模成功14 d后,根据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实验猪L2~3、L3~4及L4~5双侧神经根旁注入相应药物进行治疗.每组分别于术后3、7及14 d行DTI扫描,扫描完成后处死实验动物,取相应双侧神经根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3、7、14 d神经根FA值及神经根TNF-α平均光密度值的组间、组内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神经根FA值与神经根TNF-α平均光密度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消炎液治疗组神经根FA值及TNF-α平均光密度值治疗后下降趋势明显;脉络宁治疗组于治疗后14 d神经根FA值及TNF-α平均光密度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根FA值与TNF-α平均光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CT导向下硬膜外注射消炎液可改善实验猪非压迫性神经根炎的炎症程度,且FA值可作为无创性客观评价其病理转归的手段.

  • 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脊髓、神经根显微松解术

    作者:麻文谦;张少成

    目的 拯救C5 ~7 和T12 ~L2 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近脊髓断端的神经根功能,改善截瘫、四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常规进行硬膜外减压松解后,切开硬脊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松解近端脊髓断端和邻近脊髓断端的、术前检查无功能或严重功能障碍的神经根.结果 30 例患者经术后2 ~12 年(平均5 年)的随访,28 例(93.3%)有1 ~3 个神经根节段的感觉恢复,23 例(76.7%)有1 ~1.5 个神经根节段的运动功能恢复(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由术前的0 级恢复到Ⅲ级者9 例;术前Ⅰ级恢复到Ⅲ级11 例;术前Ⅱ级恢复到Ⅳ级3 例).该节段神经根支配区感觉恢复达S4 者9 例,S3 者14 例,其余为S2.结论 陈旧性下颈椎和胸腰段平面以下腰椎完全性脊髓损伤行硬脊膜内脊髓近断端、神经根联合显微松解术可恢复或改善1 ~2 个脊髓节段神经根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 慢性神经根痛大鼠背根神经节KCNQ通道表达及功能改变

    作者:李雷;张越

    目的 探讨慢性神经根痛模型(CCD)SD大鼠KCNQ通道表达和功能的改变.方法CCD SD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分别用von Frey纤维检测触觉痛觉阈值.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组织KCNQ2/3/5 mRNA表达,用蛋白印迹检测DRG组织KCNQ2/3/5蛋白表达.用全细胞膜片钳的电压钳检测DRG神经元M电流密度.结果CCD SD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触觉痛觉阈值下降[(4.02±1.06)g,(13.31±1.54)g;t=20.46,P<0.01].CCD SD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KCNQ2/3/5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伴随背根神经节神经元M电流密度下降[(5.58±1.34)pA/pF,(7.91±1.52)pA/pF;t=4.62,P<0.01].KCNQ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灌胃可以减轻CCD SD大鼠的触觉痛觉过敏症状[(6.22±1.52)g,(3.90±1.14)g;t=2.57,P<0.05].结论CCD SD大鼠DRG神经元KCNQ通道表达下调引起的M电流密度降低可能是触觉痛觉过敏症状的原因;瑞替加滨通过增加CCD SD大鼠DRG神经元M电流密度起到减轻触觉痛觉过敏的作用.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专家共识

    作者:朱文艺;藏磊;海涌;李健;孔晓川;周预;安立琨;洪刚;范宁

    目的 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的非手术策略. 方法 建立一个由28名国内脊柱领域的专家团队,包括22名脊柱外科专家、3名理疗科专家和3名疼痛科专家,按照德尔菲法(Delphi)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法,经过多轮筛选和匿名投票,终确定可用来指导临床的共识项目. 结果 经过两轮匿名投票,终16项治疗措施被达成共识,8项治疗措施未达成共识. 结论 该16项共识可作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参考,可依据该共识建立相应的流程和治疗策略.

  • 炎症在糖尿病夏科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殷汉;杨兵全;孙子林

    夏科足又称为夏科神经关节病(Charcot neuroarthropathy),是一种累及足和踝部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炎症性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关节半脱位或脱位,足中部塌陷呈“舟状”畸形为其特征性改变[1];1868年该病首次被报道后以Charcot命名,麻风、中毒(乙醇、药物)、脊椎和神经根病等合并神经损害的疾病均可致病。1936年Jordan首先发现糖尿病与其密切相关。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已成为夏科足常见的病因,夏科足亦被称为糖尿病夏科神经关节病(diabetic Charcot neuroarthropathy)。因其发病率不高,且早期仅表现为局部红肿,临床极易误诊漏诊,因此加强对夏科足的认识,对于减少溃疡发生及保全下肢有着重要意义。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文杰;王洪立;姜建元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脊柱后纵韧带进行性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颈胸段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颈椎,胸椎次之[1,2]。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即为胸段后纵韧带异位骨化累及后方脊髓进而出现相应压迫症状的疾病,多见于中上段胸椎,且常合并黄韧带骨化造成脊髓前后压迫,加之胸段椎管狭小、脊髓血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后保守治疗多无效,需要借助手术方法进行彻底减压。该病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明,且保守疗效差、手术风险大,长期以来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T-OPLL在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获得了一定进展。

  • 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评估指标与神经根性症状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祥耀;张希诺;海涌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神经根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ADS患者.研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SRS-30评分、ODI评分、脊柱侧凸节段Cobb's角、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F检验分析,符合偏态分布则采用Kruskal-Walllis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结果采用百分比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按照标准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9.4±9.2)岁,随访时间平均(3.3±0.8)年.其中27例出现神经根疼痛.年龄≥55岁的患者比年龄<55岁患者神经根疼痛发病率增加0.86倍[OR=0.86,95%CI(0.56,1.07),P<0.001],运动障碍发生率提高0.91倍[OR=0.91,95%CI(0.56,1.07),P<0.001],感觉异常发生率提高0.782倍[OR=0.782,95%CI(0.421,1.034),P<0.001].位于尾端神经根更容易产生根性神经痛(P<0.001).运动障碍与SRS-30评分中疼痛评分(P=0.007)和功能评分(P=0.009)相关.卧位胸腰Cobb's角以及立位胸腰段Cobb's角与神经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的相关性均较低(P>0.05).其它变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S患者中脊柱腰段尾端神经根性症状比头端神经根性症状更常见;冠状位Cobb's角并非推测神经根性症状的理想指标;年龄与神经根性症状有明显相关性,并且年龄≥55岁是其危险因素;ODI评分与神经根性症状无明显相关性;各神经根性症状之间有明显相互关系,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对SRS-30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影响较大.

  • 显微内镜颈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东宁;易伟宏;谭杰;罗万荣;王敏;王尔天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颈椎髓核摘除术( 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CMED )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 )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 CMED 治疗单节段 CSR 患者19例,18例获随访,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1~59岁,平均41.9岁;病变节段 C4~55例,C5~69例,C6~74例;均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颈椎动力位 X 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首次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个月,末次随访28~51个月,平均32.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AS 评分由术前的(7.12±1.11)分降至出院时的(2.82±0.64)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4±0.76)分和(2.00±0.51)分;JOA 评分由术前(12.58±1.06)分提高至出院时的(15.63±0.51)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是(16.12±0.72)分和(15.88±0.78)分;出院时、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为(5.55±0.52) mm,末次随访时为(5.39±0.51) mm,虽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 X 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只要选择好合适的适应证,后路 CMED 治疗单节段 CSR 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获得满意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继续观察。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分析

    作者:杨阳;刘斌;戎利民;董健文;陈瑞强;谢沛根;张良明;冯丰

    目的:明确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 )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析其是否与减压方式相关,探讨相关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0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 MIS-TLIF (72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0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龄39~85岁,平均(58.5±12.9)岁。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的患者均即刻复查腰椎 CT 并开始正规保守治疗,连续治疗4周以上无效者行翻修手术;计算并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其中9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10例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3周及术后7个月出现对侧神经症状;MIS-TLIF 术后对侧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为11.8%;基于腰椎 CT 影像,9例主要病因为对侧神经根管和(或)椎间孔狭窄加重,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显著;3例对侧髓核突出和椎间隙高度无恢复,均行翻修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出院后平均随访27.9个月,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患肢 VAS 评分为4~8分,平均(5.9±1.4)分,末次随访时患肢 VAS 评分为0~3分,平均(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 术后对侧神经症状主要病因为髓核突出、椎间隙高度无恢复、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狭窄加重,与术中椎管减压方式无关;出现此类并发症后须积极保守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保守治疗无效可行翻修手术。

  • 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霍喜卫;熊伟;李锋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发生在脊柱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颈胸脊髓病(myelopathy)和神经根病(radiculopathy)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OPLL的发生既有基因学基础,又有环境因素影响,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1].近10年来,OPLL在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OPLL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腰椎管内静脉丛曲张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孟阳;吴德升;沈彬

    椎管内静脉丛(internal vertebral venous plexus,IVVP)又称Batson静脉丛.1819年Breshet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20世纪40年代Batson详细阐述了椎管内静脉丛及硬膜外间隙的解剖结构;1941年Cohen首次提出腰椎管内静脉丛曲张是导致腰椎神经根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0.067%~1.2%[1~3]术前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术后被确诊为腰椎管内静脉丛曲张.因其临床上较为少见,极易引起误诊漏诊.笔者就腰椎管内静脉丛的解剖特点,腰椎管内静脉丛曲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非典型腰椎Scheuermann病所致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作者:汪宇;刘先银;郭建恩;刘世桢;李佛保

    Scheuermann病是Scheuennann于1920年首先提出,其并发神经功能损害在1969年报道[1],腰椎非典型Scheuermann病可引起椎问盘突出,导致脊髓病和神经根病[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年9月~2008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非典型Seheuermann病所致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腕管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马彦;崔丽英;管宇宙;刘明生;杜华;吴双;林楠

    目的 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出现根性损害及合并腕管综合征(CTS)的情况及其电生理改变特点,探讨CSR与CTS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CSR的124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根性损害组与根性损害合并CTS组,统计出现根性损害及CTS的比例,比较两组间运动末端潜伏期(DML)、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自发电位改变;比较C6、C7、C8对应节段合并CTS的发生率.结果 124例患者中肌电图正常29例,根性损害81例(65.3%),根性损害合并CTS 14例(11.3%),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双侧CTS 10例;81例中76例患者CMAP、DML、MCV、SCV和SNAP均正常,3例CMAP较正常降低5% ~ 12%,2例DML较正常延长3%和9%.合并CTS患者中单纯SCV异常9例,SCV较正常减慢26% ~47%,SNAP波幅正常或降低58% ~ 86%,5例除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外尚有运动神经传导异常,CMAP较正常下降31%~78%,3例DML较正常延长27%~39%,2例MCV较正常下降32%和40%,拇短展肌有自发电位活动5例;分析在对应C6 (27.4%,9/33)、C7(26.9%,7/26)和C8(5/7)节段合并CTS的发生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96,P<0.01).结论 CSR出现根性损害和CTS比例均较高,且根性损害合并CTS时CMAP降低,DML明显延长,提示可能存在双卡压机制.

10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