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护理研究

    作者:许克秀;张琦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5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58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锦丽;于晓东

    目的 探讨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颈部24 h颈托保护并口服天麻丸、布洛芬;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温针灸和穴位注射.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均进行脊髓功能评定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脊髓功能评定情况和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加穴位注射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具有简、验、易、廉的特点.

  • 颈椎病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作者:杨豪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所形成的内容广泛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钩椎关节病等,文献中的颈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eylopathy)、颈神经根病(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alopathy)在我国均属颈椎病的范畴[1].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压迫性)[2],专科分型(期)分为颈椎间盘症期(颈椎病)、骨源性颈椎病期、脊髓变性期[3].其常见的颈肩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上肢麻木等症状,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但由于颈椎病变对邻近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刺激和压迫的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症状,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临床上常发生误诊,因此,有必要了解、熟悉这些易误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以指导治疗.

  •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7例

    作者:刘锦丽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从颈椎病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疾病.因其以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骨化带与其相邻的硬脊膜紧密粘连,并突入硬脊膜腔内,使椎管矢径缩减,造成脊髓压迫为特点,故临床治疗有一定困难.笔者从1990年以来用针、灸、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治疗17例,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并发症探讨

    作者:杨中锋;陈洪亮;郑强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随进分为A组(颈后路手术组)、B组(颈前路手术组)、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进行临床研究。研究三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后颈椎神经功能评分及改善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A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为15.0%,显著低于B组(18.3%)和C组(45.0%),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其中以颈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伟光;李晓蕾;谢延平;林欣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1月多中心搜集200例OPL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特点(JOA评分),参照颈椎正中矢状位CT计算OPLL椎管占位率,同时对OPLL患者进行分型及观察骨化椎体情况.对OPLL占位率与JOA评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PLL椎管占位率为19.8%~60.3%,平均42.9%;JOA评分4~15分,平均10分.线性回归显示,OPLL椎管占位率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1).节段型94例,混合型46例,连续型23例,局灶型37例,C3和C4椎体骨化次数多.结论 OPLL的临床表现与椎管占位率有密切关系,椎管占位率越大,临床症状越严重.C3、C4为常见骨化椎体,有脊髓压迫症状的OPLL以节段型常见.

  • 侧卧位预防颈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方法

    作者:苑垒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既往手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即回病房,常规采取仰卧位,但体位压迫可能致术后引流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硬膜外血肿(SEH).

  • 后路全椎板减压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程玉庆;倪斌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2].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提高了手术疗效.自1998年6月~2002年6月,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陈超;王岩;张雪松;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征;毛克亚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托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上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病情,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才能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欣;庄颖峰;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张立

    目的: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张浩;周文超;陈元元;沈晓龙;刘洋;袁文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 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 (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K线对两种颈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刘晓伟;陈德玉;王新伟;陈宇;廖心远;于凤宾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汪文龙;海涌;关立;刘玉增;陈小龙;朱文艺;陈龙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宇彤;贾连顺

    后纵韧带起自第2颈椎,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在颈椎,后纵韧带分为两层,其浅层为一坚强韧带,自颅底垂直下行,在侧方延伸达椎间孔;其深层呈齿状,椎体钩椎关节的关节囊一些纤维即始于此层.

  • 系统性回顾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疗效及其对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牛硕;孙宇

    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laminoplasty)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脊髓多节段受压的相关疾病(例如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且稳定的临床疗效[1].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包括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等,作为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尽管有研究[2,3]报告 AS的发生率高达60%~80%,但其病因仍不明确.为减少传统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AS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对术式进行了改良[4],本研究就各种改良术进行系统回顾,报告如下.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作者:崔志明;贾连顺;倪斌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COPLL)确切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发病机制中是否包括性别因素也一直存在争论[1-4].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之我见

    作者:刘忠军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在国人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有很多报告,当OPLL发展至引起显著脊髓或神经根损害症状时,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也已经在脊柱外科医生中得到普遍认可.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选择之我见

    作者:姜建元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症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增生、肥厚、异位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从而产生脊髓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2]).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现状

    作者:陈德玉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起源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性病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系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四肢及躯干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的疾患.

  • 关于颈椎病命名的思考

    作者:张佐伦;刘立成

    近年来,由于对颈椎病发病机理等认识的深入,对原属于颈椎病范围的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命名,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管狭窄症、钩椎关节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失稳症、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等.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