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术后肝脏转移一例

    作者:许邦文;霍宗红;周宁新

    患者男,56岁。因上腹部不适并发现肝脏内肿块半个月于1999年6月9日入我院。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表面平,于肝左内叶与右前叶交界处探及大小约4.9 cm×3.9 cm偏强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中央可见液性暗区。CT显示:肝左叶内侧段见占位性病变,平扫为低密度,中央有更底密度区,大小约4.5 cm×4.0 cm,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见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中央为低密度;延迟5 min后病变周边部较肝实质密度低,呈环状,考虑肝左叶占位为炎性病变,不除外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生化及电解质正常。HBsAg、抗HCV、CEA均阴性,AFP<25 ng/ml。患者曾因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于1980年行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切除、胃大部切除术。入院诊断:(1)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2)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术后。

  • 巨大肝脓肿形成钙化性包块一例

    作者:孙宁东;郭徐林

    患者女,58岁,咳嗽、咳痰伴不规则发热半月余。患者入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及发热,并感右上腹隐痛不适;来院就诊时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两肺无异常,右侧膈肌明显抬高,达右锁骨中线第四肋水平,右侧部分胸腔及右上腹有一巨大椭圆形包块影,呈蛋壳样钙化(图1)。B超检查发现:肝左叶被挤至左肋缘下,肝右叶可见一巨大包块,边缘光滑呈一强回声圆环,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中心部液化,考虑为慢性肝脓肿。于1997年12月20日以“慢性肝脓肿”收入院。追询病史,患者10年前因右上腹隐痛,在当地医院行“肝脓肿穿刺术”,曾抽出脓性液体,对症治疗后缓解,此后未做任何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右上腹可触及儿头大小样包块,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活动度差。包块穿刺液细胞学检查: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穿刺液培养:无细菌生长;CT检查提示:肝右叶巨大钙化影(图2,3)。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甲胎蛋白均正常。入院行抗炎输液治疗后,咳嗽、咳痰及发热症状缓解;入院诊断:肝巨大脓肿钙化包块。于12月30日行手术探查:术中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约200 ml,肝右叶一巨大硬质包块,约20 cm×18 cm×18 cm大小,肝左叶位于左上腹腔内,包块上界位于第四肋水平,下界达第二腰椎水平,左侧达腹正中线。包块表面与腹腔及周围组织广泛性纤维粘连,剪开粘连处,见包块表面布满蚓状样血管,直径约0.4~0.8 cm;切开包块囊壁,于钙化包块表面与包膜间行钝性分离,取出一骨质样椭圆形包块,质地坚硬,重约4?400 g(图4),切开包块,壁厚1 cm,可见内为坏死肝组织和暗红色液,重为3?200 g。病理报告:符合陈旧性钙化肝脓肿。患者于术后14 d痊愈出院。

  • 输尿管结石治疗方案的改进

    作者:陆曙炎;周忠兴;莫伟高;陈静;陈建国;邹建钢;张焕兴;吴小鹏;陈仰之;刘伟民;苏彤;蒋晓东;高谷深

    随着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技术及各种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如输尿管镜取石(URSL)、经皮肾镜手术(PCN)、腹腔镜手术(LS)等。我院1986年4月至1999年4月应用这些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2 435例,现就输尿管结石的现代治疗方案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本组2 435例,男1 642例,女793例。年龄17~73岁,平均39岁。左侧1 112例,右侧1 309例,双侧同时治疗14例;上段1 227例,中段83例,下段1 125例。结石横径0.3~1.8 cm。ESWL治疗1 907例,其中上段1 062例,中段14例,下段831例;结石横径0.3~1.2 cm。URSL 238例,上段17例,中段27例,下段194例;结石横径0.4~1.5 cm,石长度为3~12 cm。PCN加URSL 1例,上段结石。后腹腔镜取石(RLL)40例,上段35例,中段5例,结石横径0.8~1.6 cm。开放取石249例,其中上段112例,中段37例,下段100例;结石横径0.6~1.8 cm。治疗方案随新治疗方法的出现而变化。近5年治疗的1 200例,ESWL 987例,占82.2%,URSL 31例,占2.6%,RLL 40例,占3.4%,开放手术142例,占11.8%。

  • 关于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体会

    作者:许竞斌

    自1950年从医以来,经本人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000余例,现就诊治中的体会、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简要回顾。 1.诊断:从临床检查到放射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在50年代中期,鉴别诊断的误诊率较高,如骶髂关节结核、间隙突出的位置认识不清等。到70年代之后,硬膜外造影、CT及MRI等,使误诊率大大降低,但临床检查至今仍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2.几种手术器械的改进:(1)椎板拉钩:我们将旧的腹腔拉钩磨成尖形,可以将它固定在手术台上,使手术者减少1人。(2)小神经分离器:用弹性较好的钢,使开窗手术易于操作,目前仍在使用。(3)小骨凿:我们使用直径0.5 cm的骨凿,避免损伤小关节突。(4)小尖刀:过去切取椎间盘时,使用直切口或十字切口,使神经根前方减压不够,影响了效果。现使用小尖刀对纤维环作环形切除,疗效提高,使优良率提高到95%。

  • 八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IIA的临床探讨

    作者:张辉;强万明;高玉琪;魏子冬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IIA(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IIA, MEN IIA)包括甲状腺髓样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1988~1999年我院收8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女7例,男1例。年龄22~67岁,平均32岁。病程1~7年,平均5年。3例为双侧甲状腺肿物,5例为单侧甲状腺肿物,3例为颈淋巴转移。4例出现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头晕、心悸症状,1例类癌症状。6例尿VMA 170~380 μmo1/24 h,平均235 μmo1/24 h(正常值<80 μmo1/24 h),6例血降钙素1?200~3?464 ng/L,平均1?520 ng/L(正常值<100 ng/L)。B超及CT示 4例甲状腺肿物, 6例肾上腺区肿物(2例双侧),1例伴腹主动脉旁肿物。 2.结果:3例甲状腺癌根治术,5例一侧甲状腺叶全切(其中 3例因对侧甲状腺再发髓样癌行腺叶次全切除)。6例嗜铬细胞瘤切除。病理结果,8例均为甲状腺髓样癌(1例伴滤泡状癌),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伴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

  • 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评价

    作者:刘克忠;梁冬明;刘贺梅;孔梓伊

    我院近2年采用美国Bard Mesh Perfix产品,以无张力成型补片法和网塞充填法分别对103例腹股沟疝进行个体化分型、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自1998年12月~2000年4月对103例患者114侧腹股沟疝修补。按分型:Ⅰ型疝6例,Ⅱ型疝15例,Ⅲ型疝67例,Ⅳ型疝15例。手术平均时间52 min;术后一般不用止痛剂;5~6 h可下地排尿,3~4 d可以出院,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体力活动;抗生素使用平均3 d。术后随访2~16个月,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和排异反应。

  • 气压法治疗小儿血管瘤

    作者:秦中平;任莉;张立华;吴斌;刘学健;李克雷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气压式血管瘤治疗器”治疗69例小儿血管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将1990~1998年初次在我院就诊的四肢、躯干、乳房区血管瘤患儿156例随机分为3组。(1)治疗组(Ⅰ组):采用“气压式血管瘤治疗器”治疗。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不同,选择型号合适的血管瘤治疗器。将袖式气压袋置于瘤体表面,皮肤表面衬一层软保护垫,粘合扣固定两端,通过单向阀充气加压。佳治疗压力应低于患儿舒张压15 mm Hg,通常1~6个月患儿的治疗压力是20~25 mm Hg;6~12个月为25~30 mm Hg;1岁以上为30~35 mm Hg。为保证治疗效果,好为持续配戴。配戴治疗时间短1个月,长半年,一般3~4个月。(2)服强的松对照组(Ⅱ组):强的松2~4 mg/kg,隔日1次,晨起顿服,以后每周减半量,直到5 mg维持量为止,一疗程为10周。(3)观察对照组(Ⅲ组):不用任何治疗,等待血管瘤自行消退或给安慰剂口服。3组患儿病史、瘤体大小、及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 雄激素与骨质疏松

    作者:杨庆秋;胡侦明;劳汉昌

    雄激素是由19个碳原子组成的同化激素,主要由睾丸(95%)、肾上腺皮质(4%~5%)和卵巢产生,在胎盘中也可产生。雄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通过垂体-下丘脑系统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2)促进并维持曲精管的精子产生;(3)在胚胎性分化期形成男性生殖器官;(4)在青春期刺激男性副性征和附属器官的发育、成熟,并维持其成熟状态与功能。现将近年来关于雄激素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 基因治疗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刘文英;李响;邓绍平;李幼平

    免疫耐受的诱导、移植物慢性失功和异种供体组织、器官的使用[1]是目前器官移植的3个前沿研究热点。基因治疗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能力,近年已用于防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等研究。 1.基因治疗预防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对一个即刻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器官的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性的,且其排斥反应机制同时有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的效应器参与。基因治疗的应用,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将参与此过程的因子转入移植物,来调节宿主直接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Qin等[2]首次进行了这一尝试,他们用逆转录病毒或质粒转移系统将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移至小鼠的成肌细胞和非血管化的移植心脏中,使转染后的移植物存活时间较只转空载体者显著延长。腺病毒基因转移系统也已用于转移生物活性分子到移植物的研究,并显示可获得较高的转移率[3]。

  • 胸部肿瘤侵及大血管时的手术处理

    作者:赵凤瑞;葛炳生;赵洪昌;李福田;刘德若;郭永庆;辛育龄

    目的总结64例胸部肿瘤浸润大血管手术时的处理经验,分析上腔静脉(SVC)手术技术及指征以及肺动脉袖状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到1999年6月64例胸内大血管受到肿瘤浸润患者的手术经验。受侵血管包括肺动脉根部和(或)肺动脉干、上肺静脉和(或)下肺静脉根部、SVC和(或)无名静脉。结果 24例接受了不同类型的SVC手术,包括左及右无名静脉分别与右心房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左无名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搭桥4例、右无名静脉与右心房搭桥3例、奇静脉切除并SVC部分切除11例、单纯SVC部分切除5例。SVC置换或搭桥除1例应用涤纶血管者外,其余均是Gore-Tex人工血管。5例部分切除者使用了缝合器。41例肺动脉部分或袖状切除(肺动脉袖状并支气管袖状成形4例)、左心房部分切除13例。应用肺血管阻断或临时架桥术,所有手术均成功进行,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SVC切除后生存时间长者已达l5年,为1例恶性畸胎瘤患者。肺癌切除SVC、无名静脉搭桥患者术后生存长者已达5年。结论大血管包括SVC及肺血管阻断与成形技术以及SVC置换术,是根治性切除浸润大血管的胸部肿瘤的关键性技术,正确及时地应用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安全性,减少探查率。

  • Tuohy针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瘢痕性后尿道狭窄

    作者:陈福宝;闫廷雄;师宏斌;余洋;韩利忠;许建业

    目的探索提高瘢痕性后尿道狭窄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经会阴径路切除后尿道瘢痕组织,采用硬膜外穿刺的Tuohy针行尿道横褥式外翻吻合术治疗瘢痕性后尿道狭窄49例。患者年龄13~68岁,平均42岁。全部病例均经膀胱尿道造影确诊,后尿道狭窄长度多在3 cm左右,长者达5 cm。结果一次性手术治愈率91.8%,45例患者术后排尿通畅,不需尿道扩张,大尿流率>15 ml/s。术后随访6个月~14年,1例术后1年再发后尿道狭窄,经再次手术后治愈。3例经定期尿道扩张后排尿良好。1例病史13年的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生育能力。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阳萎,1例半年后逐渐恢复。结论采用Tuohy针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瘢痕性后尿道狭窄有较高的成功率和满意的治疗效果,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关键词: 尿道狭窄 外科手术
  •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杨华;凌锋;王大明;宋庆斌;李萌;张鸿祺;缪中荣;郝蔓春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与血管内治疗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方法回顾分析20例MIA(共46个动脉瘤),根据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标准,Ⅰ级8例(占40%),Ⅱ级10例(占50%),Ⅲ级2(占10%)。级别越高者,多倾向于选择血管内治疗。结果显微外科手术组8例,共19个动脉瘤,18个镜下全部夹闭、1个没发现未夹闭。血管内治疗组8例,共17个动脉瘤,14个100%闭塞、1个90%以上闭塞、2个因动脉瘤小导管不能到位未治。颅内外血管搭桥加颈内动脉闭塞2例。未治2例。结论 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对MIA多倾向于血管内治疗,必要时可2种方法联合应用。

  • 术中髂动脉支架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刘昌伟;管珩;李拥军;郑曰宏;刘卫

    目的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邵令方;高宗人;卫功铨;许金良;陈明耀;程金华

    目的阐述1965~1998年外科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进展情况,并总结其经验。方法将1965~1998年外科治疗的12?97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分3个阶段进行分析比较。1965~1979年手术患者3?155例为A组,1980~1990年5?952例为B组,1990~1998年3?863例为C组,早期癌(Tis,T1)单列计算。结果本组患者肿瘤总的切除率为91.3%,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切除率分别为94.0%和84.6%,其中食管癌患者A、B、C组及早期癌组切除率分别为86.6%、93.2%、95.8%和100.0%,贲门癌患者分别为82.1%、85.1%、90.2%和100.0%;总的手术病死率为1.8%,A、B、C组手术病死率分别为4.4%、1.6%和0.5%;总5年生存率为31.6%,A、B、C及早期癌组生存率分别为27.0%、29.1%、32.0%及92.6%。A、B、C 3组患者的病期、病变位置、病变大小、手术方法、综合治疗以及手术并发症均有显著不同。结论 (1)早期癌外科治疗效果好,肿瘤手术切除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2.6%;(2)随着肿瘤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切除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3)食管癌患者均应作食管次全切除颈部吻合术,这样可以减少肿瘤复发;(4)Ⅲ期以上病例行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附5524例报告

    作者:吴孟超;陈汉;沈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60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施行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5?524例。比较1960年~1977年(181例)、1978年~1989年(921例)、1990年~1998年(4?422例)3个阶段肝癌治疗的效果。结果 3个阶段术后1个月内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48%、0.43%、0.31%,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16.0%、30.6%和48.6%。结果表明,以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指捏加钳夹法切肝,大血管损伤的妥善处理和局部根治性肝切除为标志的肝脏外科技术,在肝癌外科技术中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结论早期肿瘤切除、术前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中无瘤技术、术后综合治疗、以及肿瘤复发再切除可显著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降低肝癌复发的危害性。二期切除可使中晚期肝癌患者重获手术切除机会,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大肝癌,对肝癌的可切除性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王大明;凌锋;李萌;张鸿祺;缪中荣;宋庆斌;郝蔓春;张洋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用可控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120例(125个),其中22例(23个动脉瘤)发生并发症25例次(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闭塞以及弹簧圈脱出动脉瘤),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出现并发症的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次,过度栓塞7例次,弹簧圈脱出7例次,血栓形成2例次。因并发症而死亡4例(3.33%),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1.67%);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3.33%)。栓塞技术、术中判断和处理的正确与否、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特点以及栓塞材料与并发症的发生和结局相关。结论栓塞技术的提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的深入理解,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 弥散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曹家康;丁育基

    目的提高临床诊断弥散性神经胶质瘤的水平。方法对4例神经胶质瘤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MRI进行分析,2例开颅手术,2例CT立体定向活检术,均经病理证实为弥散性神经胶质瘤病。结果 4例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除1例病灶累及大脑2个脑叶外,其余均累及大脑3个叶。病灶在T1W1均呈低或等信号,在T2W1上呈高信号。局部脑组织肿胀,无坏死囊变及出血,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3例胼胝体肥大增厚。结论 MRI有其特有表现。手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术是确诊该病的佳选择。确诊后化疗及放疗应作为常规治疗的手段。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 膀胱移行细胞癌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及机理探讨

    作者:俞莉章;唐东起;丁义;刘漓波;郭应禄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PCR方法分析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尿沉渣标本中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用RT-PCR方法监测5种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系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用PCR方法检测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启动子区域出现异常甲基化。结果 35例膀胱癌患者尿沉渣中,有31例(88.6%)可检出微卫星不稳定性表现;5种人的错配修复基因在BIU-87膀胱癌细胞系中有hMLH1和hMSH2表达缺失,而在正常近曲小管细胞系中都有表达;BIU-87细胞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启动子区域出现异常甲基化,应用去甲基化剂处理后可检测到hMLH1的启动子区域的表达,再次去除去甲基化剂后又不能检测hMLH1的启动子区域。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有关。甲基化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 直肠粘膜保护剂治疗痔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朱明;唐伟松;曹金铎;贾振庚;黄莚庭

    目的研究含直肠粘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治疗痔急性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3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组使用含直肠粘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对照组使用无粘膜保护成分的栓剂。结果(1)开盲后研究组60例,对照组63例。2组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2)在治疗48 h后,研究组疼痛、出血及瘙痒的减轻程度已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7 d后,研究组的疼痛、出血、水肿、糜烂和瘙痒的减轻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含直肠粘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对痔发作有明显的疗效,未见到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随机对照实验
  • 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在软骨肉瘤中的表达

    作者:郭卫;John H Healey

    目的通过对软骨肉瘤细胞中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探讨软骨肉瘤中细胞分化的分子表型。方法采用RT-PCR和印记方法半定量测定32例软骨肉瘤患者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P)、骨结合蛋白(ON) 和Cbfa 1的表达,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病理学分级与OC、AP或Cbfa 1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在Ⅲ级软骨肉瘤的表达为多见。骨钙素mRNA表达的检测,在12例Ⅲ级患者有9例可测到(75%),在20例Ⅰ~Ⅱ级患者中有4例可测到(20%)(P=0.008)。在32例患者中,21个可测到AP mRNA,其中12例Ⅲ级患者中有11例(92%)、20例Ⅰ~Ⅱ级患者中有10例(50%)可测到AP的表达(P=0.018)。OC或AP表达常与无病生存率下降相联系(OC:P=0.016; AP:P=0.018)。Cbfa1 mRNA只在4例Ⅲ级软骨肉瘤中测到。所有软骨肉瘤中均可测到ON,表明其表达与病理分级及无病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绝大多数Ⅲ级软骨肉瘤中可测到OC的表达,而在Ⅰ~Ⅱ级软骨肉瘤中只有少数表达,并且OC的表达常与预后差相关联;AP mRNA阳性率在Ⅰ~Ⅱ级和Ⅲ级中有明显的差别,AP的表达也和无病生存率下降呈正相关;在软骨肉瘤中OC或AP的表达可做为独立的预后指标;Cbfa 1在分级高的软骨肉瘤中较常表达,表现出与OC有相同的特性。

  • 钛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影响的mRNA差异显示研究

    作者:马庆军;党耕町;H Takei;J Kim;KL Paul Sung

    目的观察钛金属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寻找与假体周围骨溶解有关的新基因。方法在含10%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Wistar幼鼠成骨细胞,达80%丰满后加入0.1%钛颗粒,再培养24 h后收获细胞并提取总RNA。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mRNA表达上的差别。将有差别的表达带回收、扩增、克隆化,用于Reverse Nor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及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比较。结果在处理与对照间找到35条差异表达带,经Reverse Northern杂交得到5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及NCBI数据库分析,其中被命名为G46T的基因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达92%同源,另外4个是新基因。结论钛颗粒可引起鼠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G46T基因可能与假体周围骨溶解有关。

  • 缺锌大鼠烫伤后补锌对血清和组织锌、碱性磷酸酶及生长激素的影响

    作者:李利根;郭振荣;赵霖;鲍善芬;柴家科;丛涛;韩文丽;李珍;盛志勇

    目的观察缺锌大鼠烫伤后补锌对体内锌、含锌酶、激素的影响。方法用4 μg/g低锌饲料喂养大鼠1周,造成缺锌状态后15%深Ⅱ度烫伤,分3组进食不同含锌量饲料,L组(缺锌组)、M组(低补锌组)、H组(高补锌组)。伤后1、3、7 d,分别活杀各组大鼠,留取血、组织标本。结果血清锌,L、M组下降,H组上升。肝脏锌,各组均呈上升趋势,以H组明显。骨骼锌:L组进行性下降,M组缓慢上升,H组上升明显。烫伤皮肤锌:各组均呈上升趋势,以H组明显。碱性磷酸酶(ALP):L组明显降低,H组高于L、M组。生长激素(GH):L、M组烫伤后第1天下降,而后各组逐渐升高,以H组明显。结论低锌状态下烫伤进一步加重机体缺锌,补锌可以纠正血清锌降低,增加肝脏、骨骼、皮肤含锌量;增加ALP活性,提高GH水平。

  •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彭曦;谭银玲;陶凌辉;王凤君;赵云;汪仕良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组,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EN和PN组除营养支持途径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观察了烧伤后两组大鼠ITF 及ITF mRNA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 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PN组大鼠肠道组织结构严重受损,ITF mRNA表达明显降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P<0.01)。两组比较,E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 及ITF mRNA水平明显高于PN组,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相比可降低伤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下降的幅度。

  • 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裴国献;杨润功;魏宽海;金丹

    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观察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和单纯BMP组修复骨缺损时的成骨情况;对纤维蛋白粘合剂、带血供肌瓣、无血运肌瓣、同种异体脱钙骨4种不同BMP载体的成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指深屈肌支为蒂制备的带血供肌瓣复合BMP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BMP组;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BMP组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它载体。结论带血供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作BMP的载体效果更优。

  • 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散发性结肠直肠癌

    作者:孙念绪;唐波;蔡志民;林武华

    近年来研究发现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降低或丧失,从而引起遗传物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我们采用PCR技术对48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检测了错配修复基因hmsh3、hmsh6和4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1997~1998年经手术切除的新鲜结、直肠癌标本48例,其中男女各24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结肠癌29例(右半结肠癌15例,左半结肠癌14例),直肠癌19例;高分化癌19例,中分化癌22例,低分化癌7例;22例伴淋巴结转移;Dukes A期10例、B期及C期各14例、D期10例。(2)基因组DNA的提取:本组病例标本DNA提取方法参照文献[1,2],48例标本的DNA均经琼脂糖电泳,溴乙锭染色,并在紫外灯下观察证实DNA提取成功。(3)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检测:应用PCR技术对提取的48对基因组DNA进行hmsh3和hmsh6基因突变的检测。(4)微卫星DNA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5)PCR扩增与分析:方法见文献[3,4]。(6)结果判定:与相应正常组织细胞DNA的微卫星扩增片段比较,出现额外的DNA等位片段或等位片段出现缺失,等位带的移动、强度增加或获得额外的带型均为阳性。(7)统计学处理:数据的分析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

  • 肾移植慢性排异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的多态性

    作者:薛竹;宋健;尔秀江;张玉海

    肾移植术后慢性排异,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脂蛋白是影响肾移植慢性排异的因素之一[1]。载脂蛋白B(apo?B)基因是已知基因中具多态性的基因,它的变异可导致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移植后,有进行性脂蛋白异常的患者,发生慢性排异的危险性升高,其脂蛋白图谱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2]。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就apo?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排异的关系进行探讨。

  • 脑胶质瘤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漂移及意义

    作者: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魏海明;孙汭;李刚;庞琦;冯进波;王成伟;金澎

    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4株脑胶质瘤细胞株、52例新鲜脑胶质瘤标本和15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标本的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了脑胶质瘤Th2类细胞因子漂移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胶质瘤细胞株SHG-44、U251、C6和9L,购自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或本室保存。胶质瘤组织标本52例,取自我院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术后病理:星形细胞瘤Ⅰ级4例,星形细胞瘤Ⅱ级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3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9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室管膜瘤2例,髓母细胞瘤4例。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标本15例,取自术前静脉血。细胞传代收获1×106个细胞;胶质瘤组织约1 cm3大小,仔细去除坏死组织;外周血5~10 ml,肝素抗凝,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总RNA的提取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1]。(1)检测指标:以IFN-γ、IL-2代表Th1类因子,IL-4、IL-6、IL-10、IL-13代表Th2类细胞因子,β-actin为内参照。(2)逆转录反应:5~10 μg细胞总RNA,加入0.1 mol/L DTT 2 μl、4×dNTP 1 μl、M-MLV 1 μl (200 U)、下游引物P2 1 μl(50 pmol/L),总体积20 μl。37℃ 1 h后,95℃ 10 min灭活M-MLV。(3)PCR反应:继续加入25 mmol/L MgCl2 8 μl、4×dNTP 1 μl、上游引物P1 1 μl,总体积98 μl;95 ℃ 5 min后,加入Taq DNA聚合酶2 μl (1 U/μl) 。循环条件为94 ℃ 1 min,58℃ 1 min,72℃ 1 min,循环35次,后72℃延长7 min。(4)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结果。

  • 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

    作者:

    吴阶平院士1917年1月22日生于江苏省常州。1933年入燕京大学学习,1937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入学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吴阶平院士1942年至1945年在北平中和医院作医生。1946年至1947年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讲师。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8年底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筹备处主任、教授、副院长、院长。1970年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中央理事会副主席、亚大地区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会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自1953年起即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直至1966年停刊。1977年复刊到1990年续任编委及顾问等职。

  • 半个世纪以来肝、胆、胰外科的发展

    作者:黄志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容许进行广泛的肝切除术。Carl Langenbuch(1888年)被认为是有目的地施行肝切除术的第一位外科医生。1911年Wendel在肝门外结扎右肝动脉和右肝管沿Cantlie线切除肝右叶,从此开始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的结合而推动肝外科发展。 1.肝脏的出血与止血:贯穿着整个肝脏外科的问题是“出血”与“止血”。多少年来,外科医生曾试过了不知多少方法进行止血,直至1908年,Pringle在美国的《外科年鉴》杂志(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了题为“肝外伤止血札记”(Notes on the arrest of hepatic hemorrhage due to trauma),手术时Pringle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肝蒂以暂时停止出血使伤处能够看得清楚。此止血方法便成为肝脏外科的突破,至今仍然常用。1953年Rafucci通过犬的实验,提出了犬可以安全地耐受肝门血流阻断15 min。这个标准一直仍然是临床上所采用的依据。在50年代,Child发现对门静脉阻断的耐受性,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间有很大差异,如兔、犬、猫不能耐受长时间阻断门静脉,但猴子却能长时间生存。Child在1954年发表对肝脏血循环研究的专著中指出,他在19只猴子(macaca mulatta monkey)的实验中,有13只耐受了肝动脉结扎,并且不用抗生素治疗。因而这些研究给Pringle肝门阻断的安全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1]。

  • 《外科学报》部分编辑简介

    作者:

    编者按《外科学报》创办于1951年1月,是我国早的一本外科专业刊物,从酝酿到出版仅仅几个月时间。一开始文章都是由南京总院的外科以许殿乙、吴公良主任为首的11位外科大夫自己撰写,以后遂渐扩大到全国。195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按上级规定接办这本刊物,把它转到北京来,组成全国性编委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外科杂志》,所以《外科学报》是《中华外科杂志》的前身。创办《外科学报》目前仍建在的专家均已年逾古稀,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一生,很多人对他们还不太熟悉,但是他们确是我国外科文献学发展的基石。其中,至今仍活跃在外科舞台的黎介寿院士已在本刊2000年第4期人物述林栏目中进行介绍。在中华外科杂志创刊5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其余5位教授介绍给大家,让我们牢牢记在心间。

  • 外科学的世纪成就与展望

    作者:黄庭

    临床医学的兴起始于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由于先后成功地解决了止血、麻醉、消毒、输血等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困惑外科医生多年的手术禁区获得了突破,外科医生面前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手术部位由表浅进入体内,手术种类由单一走向多样,手术难度由简单变为复杂,手术范围由局部扩展至器官或器官以外,手术技术的不断开展与创新,必然带动了外科领域各个分支的整体发展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并重,自成体系的近代外科学。

  • 直肠癌诊治进展

    作者:郑树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大肠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对直肠癌治疗效果明确的方法,由于直肠位于狭窄的盆腔,在手术中常涉及到周围组织,易造成对排便、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及手术前后的放疗和化疗的合理应用,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但在早期诊断、保留有功能的肛门以及提高治愈率等方面,仍不断的有新的研究与进展,现就临床关注的内容分别进行介绍与探讨。

  • 对《外科学报》的几点回忆

    作者:萧星甫

    《外科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1年1月,时隔半个世纪后写回忆,确也感到有些为难。经过2个多月的深思苦想并从杂乱的旧资料堆中搜寻,希望能找回一些残留的痕迹,就这样拼凑成几点回忆,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希望读者多予原谅和指正。 1.学报设在华东军区总医院内,主编为外科主任许殿乙。编辑部设在外科办公室内,面积不到15 m2。编委均为兼职,主要是外科主治医师。此外,只专聘了1位专长中文的男同志(40多岁)作专职编务。 2.投稿者多系这个医院的外科医师,他们喜欢这个学报,积极写稿,尽管白天的病房、手术和门诊等工作很忙,也乐意熬夜查阅文献和赶写文稿。他们从未想到有什么报酬。有几份单行本就满足了。

  • 忆《中华外科杂志》办刊之初

    作者:陈宝兴

    1953年春,北京医院外科周泽昭主任约我帮他办外科杂志,因为他知道我为《新医学报》及华北军医杂志写过文章,可能对办杂志有兴趣。当时周泽昭是《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吴英恺、吴阶平是副总编。编委都是当时的名医,如北京的曾宪九、冯传汉、黄萃庭、谢荣、计苏华、黄家驷、谢祖培、朱洪荫等。外地的有蓝锡纯、裘法祖、吴珏、许殿乙、吴公良、虞颂庭等。我当时是年轻的主治医生,担任兼职编辑干事。开始工作时,先接收了原南京《外科学报》的余稿,加上新稿,都寄北京医院,由我收稿、分类、初读,然后送专家审阅。每个周日的晚上在北京医院开审稿会。每次都由周泽昭主任用水果款待来开会的在京编委。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沈晶来了。她是燕京大学社会系毕业的,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过,英文很好。至此《中华外科杂志》有了专职编辑干事,我手中的存稿40篇都交给沈晶。大约4~5个月后,编委会改在东单三条医学会(现北京医学会会址)召开。他教给我很多杂志编辑的知识。由于稿件增多,又请了前德国医院退休的王亮熙大夫看稿。不久,他因高血压病故。1956年第六届全国外科学会议期间,方先之教授的结核病病灶清除是出色的论文,有幻灯及电影示教。同期还召开《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1956~1958年期间,每期都由我选3~4篇重要文章,写英文摘要,刊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57年由天津回来后,仍作《中华外科杂志》的编辑干事,管骨科的稿件,直至1960年,全国期刊整顿,医学刊物停刊。1977年我任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外科主任时,徐允盛、廖有谋来找我,又约我为《中华外科杂志》审稿。开始与1953年相似,全部稿件都由我初审,再分发送审。当时虽然没有任何称谓,每月只有微薄的报酬。但我一直以能为中国外科事业的发展有一点贡献,而感到非常欣慰。人生短,艺术长。我今年已80岁了。每年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杂志,这是我目前自觉高兴的事。

  • 忆《外科学报》

    作者:黎介寿

    50年前(1951年1月),中华外科杂志的前身《外科学报》在南京创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卫生部组织,人民军医社华东分社指导发行,华东军区医院外科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编辑部全由外科的医师组成,总编辑由当时外科主任许殿乙担任,副总编辑由吴公良、范国声担任,成员有黄永乐、蒋孝忠、徐化民、许竞斌、萧星甫、余汉民、沈威廉、商秉彝,其中包含了普外、骨科、胸科、泌尿外科的专科医师。当时没有成立专科,只有专业组,都归属外科编制内,因此外科学报的编辑是由各专科医师组成。我当时是低年助理住院医师,1951年中加入编辑部。我之所以能成为编辑,主要是当时编辑部只有1名专职编辑,分派我的任务是负责校对工作。由我负责将校样再分配给2~3位住院医师,每稿要校对3次,稿子是铅字印刷,人工排版,需要校正之处甚多。每月1期,可见工作量很大,白天有医疗任务,只得在晚上加班。每月都得有3~5个晚上工作到凌晨2~3点钟,白天照常参加手术、换药、书写病历等工作。编辑工作虽然很繁重,且基本上是无偿服务,可大家都干得很欢。一是有责任感,觉得我们在为广大的读者服务,在为我国外科学积累文献学资料。另外是我们在校稿时,等于先将出版的稿子拜读了几次。当时的住院医师是在各专业组轮流,直到第四年或第五年担任住院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时,才固定在一个专业组工作,因此我们这些低年助理住院医师对哪一专科的文章都愿通读,我们从中都可获得许多新知识,吸取一些临床的经验教训。再就是解放初期,杂志的种类很少,能有机会读一些专业文章是大家都想获得的机会。校稿工作不但不被认为是额外负担,是些苦活,反而大家都愿有这一机会,我这一校稿编辑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分配任务毫无难点,不但无人拒绝,反而人人积极要求承担这项工作。

  •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黎介寿

    我国自1970年以后,现代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患者的营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80年代以后有较快的发展与进步。30年来,不论对临床营养支持的概念与方法、营养支持的意义、理论与实用价值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首先是对营养支持的目的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在70年代初期,营养支持着重在维持患者的氮平衡,保存瘦肉体(lean body mass)。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各类疾病患者有着不同的代谢改变,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代谢亦不同,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而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这样才能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也能改善包含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利于患者康复的目的。当细胞这一基本功能单位的营养底物不够时,ATP的产生量不足,细胞凋亡加速、加多,直接参与了器官功能障碍的产生,营养支持在治疗学中的重要性就更为之突出。然而在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中,可能出现高代谢,代谢失代偿的状态,对外源性营养产生不应性,营养支持的难度为之加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增加了代谢与营养支持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临床营养支持中的研究热点。

  • 将我国的外科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王莉;张钰

    在这千禧更迭的年代里,我们迎来了中华外科杂志创刊50周年华诞。50年来,中华外科杂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和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同成长。真实写照了我国外科学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 中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张宝仁

    Heart valve surgery in China dates back to 4 to 5 decades ago. In 1954, the first closed mitral commissurotomy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a patient with mitral stenosis. In 1960, with the advent of transventricular dilator and by the route of left ventricle, the efficacy of mitral commissurotomy was improved. The procedure was rapidly adopted by many centers in this country[1]. In 1958, the first open heart surgery us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was performed in China. This was an epoch-making event, which opened up a new era in the field of cardiac surgery in China. Thereafter, in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direct repairs of mitral lesions under CPB were made with good results. In 1965,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totally home-made ball valve prosthesis and i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as another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heart valve surgery in China. In 1976,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ith glutaraldehyde-preserved bovine pericardial valve prosthesis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The next year, the first porcine aortic valve prosthesis was produced and introduced to clinical use, which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progress of heart valve surgery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2 decades, heart valve surgery and its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hroughout China.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