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与原发性面肌痉挛

    作者:张黎;于炎冰;徐晓利;刘江;马延山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787例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0.6%)术中探查时发现面神经根存在解剖变异,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均大于10 mm.均成功行MVD治疗,其中2例采用责任动脉悬吊法.结果 5例病人术后面肌痉挛均立即消失.分别随访2、7、14、50、63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中度面瘫1例,随访期间恢复为轻度;展神经麻痹致复视2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好转1例.结论 桥小脑角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异位至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大于10mm者罕见,动脉性血管压迫仍然是此类病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采用MVD治疗可获良效.

  • 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作者: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

    目的 探讨在脊髓圆锥水平施行L2~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2月,我们在圆锥水平施行SPR治疗63例痉挛型CP.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按照Ashworth痉挛评分法对下肢肌肉不同肌群的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下肢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的Ashworth痉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暂时性下肢麻木、乏力外,未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圆锥水平施行SP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能够有效缓解痉挛型CP病人的下肢肌肉痉挛.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的术中电生理监测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目的 探讨术中肌电图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指导意义.方法 利用脑电双频(BIS)指数监测麻醉深度,对27例痉挛性脑瘫行SPR术.术中将L2~S2各后根均匀分为3~5个神经束后行电刺激,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切断扩散范围异常的神经束,保留出现明显括约肌收缩的神经束.结果 BIS指数在60~80时,电刺激强度适宜,反应适中,生命体征平稳.而BIS指数<60或>80时,不适宜手术操作.术后痉挛均有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术中肌电图监测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控制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平稳具有重要作用.

  • 非痉挛型脑瘫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附16例报告)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胡永生;张国君;庄平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非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 将16例非痉挛型脑瘫病人分成三组:A组为肌张力障碍型,11例;B组为肌张力障碍合并震颤型,3例;C组为共济失调合并震颤型,2例.采用通用DT评分量表(GPS)评估病肢功能.分别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评估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为0~58.3%,平均17.1%;B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6.7%~25.0%,震颤改善率66.7%~75.0%;C组共济失调无明显变化,震颤改善率12.5%~25.0%.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型及震颤型脑瘫的可选择手段.

  • 混合性脑瘫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晓华;李勇杰;胡永生;张宇清;马凯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混合性脑瘫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例混合性脑瘫病人行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3例)或丘脑底核(STN,3例)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2~S1 5例,C5~C8 1例),手术同期进行2例,间隔约2周后分期进行4例.随访24个月,观察手术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6例病人Ashworth痉挛评分及Fahn肌张力障碍评分降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混合性脑瘫疗效可靠.

  • 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上肢痉挛状态(附17例报告)

    作者:于炎冰;张黎;徐晓利;刘江;马延山

    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瘫性上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平均随访38.7个月.结果 94.1%的病人术后即刻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88.2%;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52.9%,随访期间为76.5%;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2.4%.术后发生上肢感觉障碍20侧(58.8%),肌力下降13侧(38.2%),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复发2例(11.8%).结论 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上肢肌群广泛痉挛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等,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颅咽管瘤钙化与CD44V6的关系

    作者:漆松涛;黄广龙;李佳;方陆雄;刘保国

    目的 分析颅咽管瘤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与颅咽管瘤钙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5月~2006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标本54例.根据术中所见及影像学表现确定肿瘤钙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肿瘤组织类型,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钙化程度与CD44V6表达强度的关系.结果 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41例,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13例.经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CD44V6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Z=-4.813,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成釉细胞型中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CD44V6表达程度显著增强(rs=0.527,P<0.01).结论 CD44V6与颅咽管瘤的钙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其钙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 白黎芦醇对GH3细胞生长和泌乳素合成分泌的抑制作用及其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

    作者:胡志强;王超;初明;程玉;杨孔宾;李守巍;胡恩喜

    目的 探讨白黎芦醇(RE)对垂体腺瘤GH3细胞增殖和泌乳素(PRL)合成分泌的影响,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s)的关系.方法 RE作用于GH3细胞,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ERs的表达情况,分别用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培养基内和细胞内PRL水平,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同时观察了雌二醇(E2)和特异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对RE的拮抗作用.结果 RE改变ERs表达水平,减少PRL合成分泌,抑制GH3细胞增殖,E2和特异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对RE有拮抗作用.结论 RE通过ERs抑制PRL合成、分泌及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两种效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不尽相同.

  •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超细纤维PLA药物缓释体作用于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作者:索新;刘伟;郭永川;杨国康;崔朋;李庆伟;李荣刚;景遐斌

    目的 比较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体与单纯抗瘤药物体外抗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通过MTT法筛选药物敏感浓度后,应用化学电纺锤工艺将聚乳酸(PLA)与卡氮芥、阿霉素、紫杉醇制成缓释体,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缓释率,筛选缓释效果好的缓释体.体外利用L929细胞在空载体浸出液培养后测定吸光度值(OD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按六级评分标准评价空载体毒性,0~1级无毒性;利用C6胶质瘤细胞在药物缓释体中培养后计算细胞抑制率(IR)验证药物缓释体的缓释杀瘤效果.结果 卡氮芥-PLA缓释体、阿霉素-PLA缓释体缓释平稳,紫杉醇-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差并有暴释.空载体毒性为0~1级.卡氮芥-PLA缓释体平稳释放后细胞抑制率为12.3%.结论 载体材料无毒性作用,卡氮芥-PLA缓释体缓释效果好,体外杀瘤平稳、持续杀瘤,可进一步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 国人岩骨段颈动脉解剖学特点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刘策;余新光;周定标;孟祥辉;乔广宇

    目的 评估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岩骨段颈内动脉解剖特点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6例无颅底相关疾病病人的增强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影像工作站,在Amira软件的虚拟环境下,分析岩骨段颈内动脉与邻近的骨及血管解剖标志的构筑特点.结果 岩骨段颈内动脉起始于颈动脉孔颅外端,先上行为垂直部,然后转向前内构成膝部,自膝部直行至颈动脉管内口为水平部,远端折向前上接续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组合多种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显示岩骨段颈内动脉与邻近的骨迷路、内听道等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采用基于CT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精确识别岩骨段颈内动脉与一些重要颅底解剖标志的毗邻关系,同时也是术前评估手术入路的有效途径.

  • 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夏冰;王捷;郭立达;詹纯列;肖育华;杨传红

    目的 比较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贴壁法和离心法,对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表面分子Stro-1的表达,并通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表达以及Von Kossa法显示钙盐沉积等手段评价BMSC对成骨诱导液(10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磷酸甘油和50 mg/L抗坏血酸)的反应性.结果 贴壁法细胞得率是离心法的10余倍.各种属BMSC光镜下形态不同,电镜下形态相似;生长曲线基本一致.人原代贴壁细胞Stro-1阳性率为(91.4±8.3)%,小鼠为(83.5±6.2)%.在成骨诱导液中,小鼠B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家兔BMSC死亡,大鼠和人BMSC可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在培养中有自发分化现象.结论 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可在体外被大量扩增,所得到的细胞是以低(未)分化细胞为主、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混合物.不同种属BMSC在形态学和对同一诱导液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

  • 脑肿瘤干细胞

    作者:汤旭群;毛颖

    脑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在表型和形态功能上呈现多样性,部分肿瘤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标记,表明脑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多潜能干细胞.作为脑肿瘤的可能起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BTSC)的产生与神经干细胞(NSC)关系密切.本文对BTSC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着重讨论BTSC的进一步纯化、分离及其形成肿瘤的分子机理等.

  • 神经外科加强监护病房镇静剂的应用

    作者:张庆荣;周建新

    对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使用镇静剂处于两难境界,既担心躁动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又担心使用镇静剂延误病情判断和抑制呼吸、循环功能,因此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人存在使用镇静剂的指征.镇静剂的使用除了以镇静为目的外,还用于癫(癎)持续状态、脑保护以及低温治疗中辅助用药.在使用镇静剂时必需有合适的镇静评分系统,特别是一些客观评价指标.同时,为了达到合理用药目的,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镇静剂的常规剂量、药效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 Neuroform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附30例分析)

    作者:尚发军;张鸿琪;支兴龙;凌锋

    目的 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 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 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密栓塞动脉瘤,解剖治愈,但其长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神经内镜治疗合并脑室内感染的脑积水

    作者:唐凯;李昭杰;詹升全;周东;林晓风;舒航

    目的 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合并脑室内感染的脑积水的经验.方法 采用神经内镜对54例合并脑室内感染的脑积水病人进行治疗,在结合抗生素冲洗的同时,分别行透明隔造瘘术、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脉络丛凝固术及内镜引导下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脑积水及炎症控制49例,死亡5例,随访22例无复发.结论 运用神经内镜治疗合并脑室内感染的脑积水病人,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1例

    作者:宁锦龙;蒋广元;黄剑峰

    1 病历摘要 (图1~3) 男,3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半年余,加重伴吞咽困难1个月余入院.颈胸段MRI检查示延髓至T11脊髓空洞,T7,8髓内占位病变.

  • 鞍结节脑膜瘤合并垂体瘤1例

    作者:常亮;张学新;张锐;李海波;苏君;张磊

    1 病历摘要 男,7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入院.左额外伤史5年.体格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手动,余未见异常,增强MRI(图1)示鞍内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周边略有强化;鞍上向左见分叶状肿瘤,强化效应明显;两处异常信号紧密相邻,交界处界限不清.行全切除手术.术后左眼视力恢复至0.6,复查MRI(图2)示肿瘤全切除.病理(图3,4)证实为脑膜瘤(内皮型与纤维型)和脑垂体腺瘤.

    关键词: 脑膜瘤 垂体肿瘤
  •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8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国奇;袁军辉;马国峡;卢榜良;石东付

    1 对象与方法 自1999年12月~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2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2~61岁,平均35.6岁.病程30 d~3年,平均1年.均无明显家族史.以颅内压增高和小脑损害表现为主,头痛、头晕13例,恶心、呕吐21例,视力减退3例,视乳头水肿11例.

    关键词: 血管肿瘤 小脑
  • 显微手术治疗室管膜瘤(附30例分析)

    作者:刘续磊;张亚琼;高福安;杨峰;王魁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0例室管膜瘤,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14例,第三脑室4例,侧脑室4例,脊髓内8例;其中多发1例,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并向下延伸至第2颈髓背侧、桥小脑角.均经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

  • CT定位小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作者:许健;龚海洋

    1 对象与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4月,我们应用CT定位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76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均有头痛,出现呕吐16例,意识改变10例,不全性偏瘫12例,巴氏征阳性21例.GCS评分8~12分28例,13~15分14例.CT扫描均严格以OM线为基准,层厚10 mm;如需开颅者,根据CT片标记血肿在头颅表面的投影.

  • 肌僵直、肌强直和脑瘫

    作者:李勇杰

    在过去20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技能逐渐退化,神经外科医生更多地依靠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血管病的信息,决定手术治疗方案.然而,功能神经外科的兴起,强调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使神经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不再是制定手术方案的决定性因素.肌张力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对《颅咽管瘤术后应用甘露醇对水电解质紊乱的影响》一文的意见

    作者:石祥恩

    从本人10余年300余例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临床观察来看,约50%以上颅咽管瘤病人手术全切除后可发生术后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障碍的并发症.首先,在手术早期(手术1~7 d内)神经垂体并发症是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尿崩症(DI),病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和高钠血症;此时病人处于高渗状态,肾小球和肾小管可有缺血和功能紊乱,应用甘露醇很明显会进一步加重病人的全面损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