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

    作者:张林

    目的 验证牵正散加减联合西医及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 将入组病例分为对照组(纯西医及针灸治疗)和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15d为1个疗程.结果 2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上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为96%,差异显著.结论 牵正散加减方联合常规西医及针灸治疗面神经炎能提高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是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

  • MR增强扫描及曲面重建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

    作者:赵芸芸;高燕军;董季平;宁文德;邬小平

    目的 探讨MR增强扫描及曲面重建(CPR)在面神经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面神经炎患者行MR增强扫描.通过GE AW 4.5工作站观察患者颅内面神经受累情况,测量面神经及邻近颞叶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面神经与同一层面邻近颞叶的信号强度比值(SIR).通过Philips EBW工作站进行面神经的CPR重建,整体观察患者面神经的颅内走行及受累情况.结果 30例面神经炎患者中,患侧面神经膝状神经节、鼓室段、迷路段、内听道段及乳突段的SIR分别为1.59±0.28、1.16±0.16、1.38±0.20、1.30±0.19及0.96±0.14,健侧SIR分别为1.08±0.19、0.74±0.13、0.81±0.13、0.83±0.08及0.69±0.12,各受累部位患侧面神经SIR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PR图像可直观显示面神经受累部位及面神经的颅内走行情况.结论 面神经MR增强扫描及CPR技术有助于清晰显示面神经炎患者颅内面神经走行及受累情况.

  • 面神经炎36例的护理

    作者:焦杨;於翠文;孙德娟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对面神经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36例面神经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面部护理、眼部护理、口腔护理等护理措施,并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36例患者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 对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解除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护理
  • 医学影像与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在面瘫诊治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志丹;王萍;何江波

    回顾相关研究,介绍超声、CT、MRI、fMRI及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在面瘫诊断、机制研究及评价方面的应用. 超声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评估面神经功能预后;MSCT能较好地对面神经管结构性损坏进行显像;MRI能区分面神经与周围组织,并对部分区段面神经进行显影;fMRI能显示面神经损伤后及恢复期脑皮层的变化及功能重组,以及中医针灸治疗对部分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能提供相对精细的定量检测和评价方法. 相关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效果

    作者:种衍军;张志强;陈剑;段德义;程启龙;邵启节

    并发症发生率 5.5%。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尽量减少对脑神经及血管损伤,不遗漏面神经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无效的原因

    作者:袁越;张黎;张思迅;于炎冰;陈国强;赵奎明;郭京;左焕琮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无效的原因. 方法对23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行再次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判断失误致主要压迫血管遗漏7例;减压棉片插入位置不当,血管襻未离开面神经根部9例;减压材料选择及操作方法错误5例;责任血管粗大弯曲,而减压棉片过小致血管复位2例. 结果经第2次手术后21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2例面部仍抽搐者分别在术后2周和6周后消失.第2次术后所有患者经1.0~6.0年随访(平均3.4年),无一例症状复发. 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和正确减压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的解剖分析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立华;陈凌;凌锋;鲍遇海;张秋航

    目的 分析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urgical neu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脑下外侧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观察责任血管及其来源后将其推移,在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 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被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92%.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66%(70/106).34例患者中发现面神经根区(root exit zone,REZ)存在明显的压迫切迹.术后104例抽搐症状立即完全消失;2例抽搐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延迟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术中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家兔面神经F波检测

    作者:朱谮;张泽润;龚树生

    目的 探索家兔正常面神经F波的检测方法 和F波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为面神经F波动物实验的深入研究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 选取15只正常家兔30侧面神经,分别对其采用皮外刺激和暴露面神经直接刺激的方法 进行检测,用单针电极在家兔上唇瓣肌记录正常面神经F波.结果 皮下刺激时正常家兔面神经F波出现率为45.31%,暴露刺激时为67.81%;皮下刺激时引出F波所需电流强度较大,而两种刺激方式所得平均潜伏期、平均波幅和F/M波幅比间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家兔左右两侧面神经F波的各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刺激状态下的各参数值,认为在直接暴露刺激的状态下,面神经F波出现频率高、稳定性好、干扰较小,因此在研究面神经F波的动物实验中,应在暴露面神经的状态下进行检测;暴露状态下所得F波各参数值稳定、可靠,能够为家兔面神经F波动物实验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面神经血管瘤诊断及治疗

    作者:郭良蓉;李健东

    目的研究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诊治的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9~44岁;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4例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及面神经增强MRI检查,1例仅行面神经增强MRI。结果5例患者均以突发单侧面瘫起病;左侧4例,右侧1例;5例患者均有面神经膝节段受累;面神经血管瘤在HRCT上主要表现为膝状神经节及邻近迷路段、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扩大,周围骨质边缘不连续、欠规则。较典型者呈点状或针状高密度类似蜂窝状结构;MRI上主要表现为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软组织结节影,伴邻近节段面神经增粗。平扫呈混杂T1、不均匀稍长T2异常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异常强化。结论详细病史、结合颞骨HRCT及多平面重建、面神经增强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术前诊断;根据患者听力情况、肿瘤范围、累及部位选择适宜的手术径路,在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的基础上切除肿瘤。

  • 伴或不伴轻微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鞘瘤的诊治分析

    作者:李阳;高志强;姜鸿;陈兴明;吴海燕;冯国栋;查洋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轻微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资料完整、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患者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 8例患者均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且均有误诊史,其中6例存在误治史.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证实肿瘤位于面神经的不同位置.4例术中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7~180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Ⅱ~Ⅲ级;2例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广泛,破坏耳蜗及前庭,与面神经无法分离,予以牺牲神经切除肿瘤,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术后分别随访56和79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Ⅳ级;1例拒绝牺牲面神经,术中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肿瘤无增大;1例术中发现肿瘤来源于鼓索神经,予以牺牲面神经分支,并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结论 面神经功能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多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诊断困难.手术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特点、范围和患者的意愿.对明确面神经来源的肿瘤,如果肿瘤与面神经之间容易分离,可以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如果不易分离,当肿瘤侵犯桥小脑角、内听道、耳蜗、前庭时,可以考虑牺牲面神经;对拒绝牺牲面神经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并定期影像学随访.

  • 面神经瘤误诊分析

    作者:张茹;刘建平;戴春富

    目的 总结分析面神经瘤误诊的原因,提高对面神经瘤的认识.方法 1993年1月至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28例面神经瘤患者,11例有误诊的经历.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的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HB)系统.结果 11例患者被误诊.2例术前被误诊为腮腺肿块,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来自面神经.4例单侧面神经麻痹长期外院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病史1至8年.由于长期面神经麻痹无好转,行影像学检查发现面神经占位病变.2例复发性面神经麻痹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均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占位.1例因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体检见外耳道新生物,诊断为外耳道新生物,行活组织检查示神经鞘瘤,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面神经瘤.1例右耳流脓数年,面神经麻痹1个月.查体示右鼓膜穿孔,CT检查诊断为慢性中耳炎行手术,术中见上鼓室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为面神经鞘瘤.另1例面神经麻痹1年半,CT检查误诊为先天性胆脂瘤,入院后发现乳突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MRI证实为面神经肿瘤并且侵及腮腺内面神经.1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 面神经瘤较罕见,不为大多数临床耳科医生熟悉,在临床中易被漏诊和误诊.临床中,如贝尔面神经麻痹半年内无好转现象或患者表现为反复面神经麻痹,应行影像学检查排除面神经瘤的可能.如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CT示中耳占位并同面神经关系密切时,行MRI检查可同中耳胆脂瘤、肉芽、胆固醇肉芽肿等区分.腮腺肿块同面神经总干关系密切者应警惕面神经可能.

  • 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

    作者:刘良发;杨仕明;韩东一;杨伟炎

    目的总结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解放军总医院1986年1月~2000年12月间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14例患者中面神经鞘瘤9例,面神经纤维瘤3例,面神经血管瘤2例.面神经肿瘤的首发症状常见为面瘫(10/14),其次是听力下降(5/14).常见体征是面瘫(10/14),其次是鼓室内肿物(5/14),再次是外耳道肿物(4/14).本组14例面神经肿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保留面神经完整1例,术后随访3年,面神经功能正常.保持部分面神经连续2例,分别随访1年和3.5年,1例面神经功能为Ⅱ级,1例为Ⅲ级.耳大神经移植桥接面神经6例,平均随访4.5年,面神经功能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股外侧皮神经移植桥接面神经1例,随访6年,面神经功能Ⅲ级.1例桥小脑角面神经鞘瘤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9个月时行二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随访3年,面神经功能恢复为Ⅱ级.面神经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3例,平均随访2.5年(6月~ 4年),均为完全性面瘫(Ⅵ级).结论面神经肿瘤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面神经麻痹.一旦考虑为面神经肿瘤,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或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若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也要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重建手术.

  • 受区带蒂筋膜包绕耳大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缺失性损伤

    作者:蒋立新;张淑芬;于秀娥;焦粤龙

    目的评价带蒂筋膜包绕耳大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缺失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耳源性与外伤性面神经缺失损伤7 例,取带蒂的颞肌筋膜或腮腺咬肌筋膜,在移植的耳大神经下方包绕移植神经和两端吻合口形成管筒,将移植神经首尾颠倒行束膜缝合.结果 4例耳源性面瘫,神经移植术后随访2.0~2.5 年,面神经功能由Ⅳ级3例,Ⅴ级1例,恢复至Ⅲ级3例,Ⅵ级1例;3例外伤性面瘫神经移植术后随访2年,面神经功能由Ⅵ级恢复均达Ⅲ级 .结论受区带蒂筋膜包绕耳大神经移植,提供血运良好的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生物学环境,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657例临床分析

    作者:汪军;费秀清;赵丽丽;卢炜

    目的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12月~1999年12月期间连续治疗的657例眼睑及面肌痉挛患者,其中睑、面肌痉挛539例,眼睑痉挛118例.平均年龄49.8岁,平均病程7年.治疗均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行局部一点或多点注射.每一点注射0.1ml(含毒素2.5U),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55U.有残存痉挛者可于1周后追加注射,每一点剂量可增加到5U,1月内总剂量不超过200U.结果657例注射后24小时症状开始缓解,痉挛缓解平均3.1天,注射后有效作用时间平均24.1周.一次注射后完全缓解占40.9%,明显缓解占48.3%,部分缓解占10.89%,总有效率为100%.仅有轻度局部并发症,未见任何后遗症.结论A型肉毒杆菌毒素为嗜神经毒素,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机理为在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以某种方式拮抗钙离子作用,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使肌纤维不能收缩,达到缓解痉挛.本方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行,并发症少且可重复进行治疗,可作为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

  • 3.0TMRI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利军;陈士新;马宁;徐林;代永庆

    目的:探讨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与方法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横断面3D FIESTA C扫描,将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重建(megnatic resonance virtual ebdoscopy, MRVE),分析症状侧血管与神经的关系。30例中22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结果30例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者6例,压迫者24例;24例接触或压迫部位发生于面神经出脑干段根部,6例发生于面神经远脑干端;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11例,小脑前下动脉10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2例MRI显示责任血管与术后吻合,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结论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为明确病因诊断及手术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和三维快速高级自旋回波对颅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文阁;李延亮;佟志勇;张立娜;戚喜勋;金安玉;刘晶;徐克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的神经与周围血管显示的佳MR扫描序列. 方法对40例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病人的脑池段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用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3D TOF-SPGR)和三维快速高级自旋回波(3D FASE)2种扫描序列进行扫描,并对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进行分析.结果 38例经手术证实,3D TOF-SPGR序列图像显示其中33例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单侧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5例无接触,3D FASE序列图像显示其中26例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单侧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12例无接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种扫描序列显示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对邻近血管的压迫或接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14,P=0.016).结论就显示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而言,3D TOF-SPGR序列明显优于3D FASE序列,是临床上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病人行MR检查首选的扫描序列.

  •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张骥;罗道天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9例面神经瘤中,8例面神经鞘瘤,1例面神经纤维瘤。7例行颞骨高分辨CT扫描,2例常规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发生在右侧5例,左侧4例;内听道1例,迷路段4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室段7例,乳突段(降段)6例,茎乳孔5例,腮腺3例。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膝状窝骨壁膨胀,面神经径路上有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MRI表现:面神经呈结节样或条索状增粗,呈跨节段性分布,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面神经径路上出现实质性节段性肿块是面神经瘤的影像特点。MR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附六例报告)

    作者:宦怡;彭勇;姚倩东;张劲松;郑敏文;郭苏晋;王锦玲

    目的探讨CT、MRI对面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CT、MRI表现。结果 6 例面神经瘤中位于颞内段4例(迷路段1例,鼓室段2例,鼓室段+乳突段1例),颅内脑池段、内听道段及颞内段(迷路段+鼓室段)1例,颞内段(鼓室段+乳突段)并颅外腮腺段1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部位有关,CT影像上,颞内段面神经瘤显示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中耳腔和(或)乳突软组织肿块及膝状神经窝区骨质破坏,如肿瘤扩展到中颅窝或腮腺也可一并显示。1例起源于内听道、桥脑小脑角区的面神经瘤,CT、MRI清楚地显示了桥脑小脑角区肿块、内听道扩大、迷路段面神经管扩大,以及扩展到膝状神经窝区的病灶。结论 CT和MRI能准确地描绘面神经瘤的受累情况,CT在显示骨破坏细节方面极佳,而增强MRI对肿瘤本身的显示优于CT。

  • Ramsay 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

    作者:李英;谢敬霞;刘剑羽;马芙蓉

    目的探讨Ramsay Hunt 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5例临床确诊的单侧Ramsay Hunt 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9~54岁,行MR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增强检查,其中3例增强前后对面神经颞骨内各节段分别测量信号强度.5例均进行面神经各节段信号强度的双侧对比及增强前后对比.结果 4例患侧面神经节段性异常强化(双侧信号强度增强差值>20或评分相差1级或以上),1例双侧面神经强化无差别.膝状神经节(4/4)和迷路段(3/4)的异常强化相对多见, 内听道末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各有2例异常强化.结论对于单侧患病者来说,只有患侧面神经节段性强化高于健侧相应节段才有诊断意义.Ramsay Hunt综合征较易累及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Gd-DTPA增强MRI能够客观地反映面神经的病变节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该项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 面神经瘤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李强;牛延涛;郁鹏;杨本涛;兰宝森;郑军;赵啸天;刘莎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均行CT检查,6例还进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的优缺点。结果 10例面神经瘤中6例面神经鞘瘤和4例面神经纤维瘤,8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6例累及膝部,4例累及乳突段,2例累及迷路段,3例累及内听道段,2例累及腮腺段,1例累及脑池段。主要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9例;鼓室内软组织影7例;听小骨破坏5例;乳突蜂房内软组织肿块4例。主要MRI表现:6例均表现面神经增粗,其中2例显示鼓室内、乳突内和颈静脉窝软组织肿块,2例显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3例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与面神经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2例面神经瘤累及内听道段面神经,平扫未显示,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而显示。比较CT与MRI表现后,发现2例累及面神经内听道段者MRI显示而CT未显示,1例累及面神经鼓室段起始部者MRI亦显示而CT未显示;对于较小的面神经瘤,MRI能直接显示增粗的面神经本身,而CT仅显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结论 CT和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