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际脊髓损伤:脊柱干预及手术操作基础数据集

    作者:MF Dvorak;E Itshayek;MG Felings;AR Vaccaro;PCWing;F Biering-Sorensen;VK Noonan;康海琼(译);周红俊(译);刘根林(译);郑樱(译);张缨(译);郝春霞(译);卫波(译);王一吉(译);逯晓蕾(译);袁媛(译)

    研究设计调查专家意见、反馈及共识。目的描述国际脊髓损伤(SCI)脊柱干预及手术操作基础数据集的开发及其中包含的变量。设置国际工作组。方法成立专家委员会以选择及确定数据项目。将数据集送至相关的委员会及组织征求意见。考虑所有的建议后,国际脊髓协会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认可了终版本。结果数据集包括9个变量:①干预/操作的日期及开始时间;②非手术卧床休息及外固定;③脊柱闭合性干预,手法治疗和/或脊柱复位;④手术流程—入路;⑤干预完成或手术结束的日期及时间;⑥手术流程—切开复位;⑦手术流程—对神经的直接减压;⑧手术流程—固定及融合—节段数量;⑨手术流程—固定及融合—节段水平。所有变量均用数字或字符进行编码。本文中各项脊柱干预及操作均得以编码(变量1~7),各脊柱节段水平亦得以描述(变量8~9)。应用临床病例举例说明如何完成该数据集。结论开发国际脊髓损伤脊柱干预及手术操作基础数据集的目的为便于各研究、中心及国家之间对脊柱干预及手术操作进行比较。

  • 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贺银川;姜建忠;李永民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spinalstenosis,TSS)是指由于先天、退变或内分泌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导致胸椎管容积变小,胸脊髓、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primarythoracicstenosis)和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secondarythoracicstenosis)。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指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10mm,加之后天退变等因素造成胸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与内分泌或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典型表现为全脊柱的环形狭窄[1]。TS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下胸椎为主,上胸椎次之。与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比,TSS发生率相对较低[2-6],许多TSS的患者同时合并颈椎病或腰椎疾病,往往容易误诊和漏诊[7-10]。随着CT与MRI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及手术技术的发展,TSS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11],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及解剖结构,其手术高致瘫率仍是一大难题,笔者就其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脊柱转移癌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式评价

    作者:李金洪;胡波;孙红振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常见的部位[1],约占骨转移的2/3。有尸检报告显示70%的癌症患者伴有脊柱转移。其中,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柱转移癌患者占5%~14%[2]。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 PET/CT的使用,脊柱转移癌的确诊率不断提高。在治疗方面,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单纯放、化疗逐渐演变为在放、化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试验证明,这种联合治疗比既往的单纯放、化疗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更有优势[3]。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进展

    作者:贾璞;唐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疾病,无声无息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以及骨折造成的残疾和死亡。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骨折部位之一,因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巨大经济开支逐渐受到社会和医生的高度关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国外关于发病率的报道较多。一项研究估计,2000年全球发生140万例椎体压缩骨折,其中51%发生在欧洲和美国[1]。另一项多中心、多国家前瞻性研究分析了2451名女性脊柱影像资料,年龄在65~80岁,没有明确骨质疏松病史,但结果显示32%女性至少1个椎体骨折,而其中34%的骨折初未被发现[2]。目前国内尚无权威数据,北京协和医院徐苓等[3]报道北京地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发生率15%,低于美国女性。OVCFs患者较一般人有更高的死亡率,主要是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所致。

  • 微创与精准:现代关节外科追求的目标

    作者:章亚东

    本期刊出的“关节外科”专题的论著都与关节外科的微创与精准理念有关。“微创”指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缩小手术切口,减少组织损伤,降低对机体和心理的干扰损害。“精准”指诊断准确、手术精细,精确辨别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无多余操作,避免人为损伤。微创与精准二者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微创是实现精准的手段,精准是微创的前提条件。其目的都是以小的手术损伤,获得佳的治疗效果。这正是现代关节外科追求的目标。

  • 微创与精准:现代关节外科追求的目标

    作者:章亚东

    本期刊出的“关节外科”专题的论著都与关节外科的微创与精准理念有关。“微创”指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缩小手术切口,减少组织损伤,降低对机体和心理的干扰损害。“精准”指诊断准确、手术精细,精确辨别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无多余操作,避免人为损伤。微创与精准二者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微创是实现精准的手段,精准是微创的前提条件。其目的都是以小的手术损伤,获得佳的治疗效果。这正是现代关节外科追求的目标。

  • 骨肿瘤规范化治疗与研究展望

    作者:牛晓辉;刘巍峰

    近30年来,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在整个骨科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进步是非常显著的。随着化疗的引入,手术技术的提高,综合治疗和规范化治疗的倡导,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水平和策略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常见的骨与软组织原发肿瘤,治疗的总体方案归结为以手术为主导,放化疗为辅助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较前大大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功能评定显著改善。在当前的总体治疗策略上,我们仍然一贯地推崇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进行推广。倡导规范化、推动规范化、推崇创新研究,是目前骨肿瘤学科的鲜明特点。

  • 严格掌握原发性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适应证

    作者:肖建如

    原发性脊柱肿瘤相对少见,约占所有脊柱肿瘤的20%,全身骨肿瘤的6. 6%~8. 8%[1]。尽管原发性脊柱肿瘤的诊治原则与四肢骨肿瘤基本相同,但由于脊柱解剖复杂,毗邻脊髓神经、大血管及重要脏器结构,其外科切除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既往多采用次全切除方式,局部复发率居高不下,治疗效果远不如四肢骨肿瘤。近20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与重建器械的飞速发展及肿瘤学认识的逐步融入,脊柱肿瘤的治疗由过去的简单椎板切除、减压到现在的全脊椎切除,由过去的分块切除到现在的整块切除,使得脊柱肿瘤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 经皮完全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侯树勋

    现代经皮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Yeung [1]发明的YESS (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脊柱内镜系统及YESS技术基础之上的。Ruetten,Hoogland等[2-3]在YESS脊柱内镜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提出完全内镜技术(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及TESSYS (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等概念。但这些脊柱内镜系统都是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脊柱手术,只是手术技术上不断改进以适应更复杂的病例,所以都可以称为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目前主要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疾病的治疗。

  • 徐万鹏教授与我国的骨肿瘤现代治疗--记本刊总编辑徐万鹏教授

    作者:代琴;李贵存

    徐万鹏,《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总编辑,我国著名骨科专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骨科和骨肿瘤科工作。2004年后,兼职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骨肿瘤科。徐万鹏教授从医50余年,不断实践,治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骨肿瘤患者万余例,励精于骨科肿瘤专业,为我国骨肿瘤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青年医师暨脊柱脊髓护理学术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王冰;赵兴娥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脊柱外科青年医师和护理同道们的学术交流,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和护理学组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承办的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青年医师暨脊柱脊髓护理学术论坛于2014年1月10日至11日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来自国内300余名专家与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在本次会议上,国内众多著名脊柱外科与护理专家、青年技术骨干齐聚一堂,采取主题演讲和专题报告等形式,就脊柱外科和护理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 作者:

    Degenerative constrictions of the spinal canal with compression of neural elements arise as a result of bony, disk, capsular or ligament structures.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are disk herniations and spinal stenoses. The lumbar and cervical spine is the most prominent cause.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have been exhausted,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y be necessary. Today, microsurgical or microscopically-assisted decompression is regarded a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disk herniation and spinal stenosis in the lumbar region, while in the cervical spine, microsurgical or microscopically-assisted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re standard. Both procedures demonstrate good clinical results but prese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operation. Decompressions in the area of the spine must be carried out under continuous visualization and must entail the possibility of adequate bone resection. Taking this into account, completely new endoscopes and instrument set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full-endoscopic operations in tand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al transforaminal and interlaminar approaches for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osterior, contralateral and anterior approaches for the cervical spine. The possibilities and results of comparable and established standard procedures have been used as a benchmark in the course of clinical valid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urgically created approaches and the new rod lens endoscopes combined with appropriate instrument sets have laid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s for full-endoscopic oper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 on all primary and recurrent disk herni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pinal canal and on spinal stenoses. This development has also permitted resection of soft disk herniations in the cervical spine. The use of the relevant approaches depends on anatomical and pathologic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standard procedures are achieved, which must be regarded as a minimum criterion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On the basi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EBM ) criteria, it can be established that using the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s developed, adequate decompression is achieved in the deifned indications with reduced traumatization, improved visibility conditions and positive cost beneifts. Today, full-endoscopic operations may be regarded as an expansion and alternative within the overall concept of spinal surgery.

  • 软组织肉瘤的非计划切除

    作者:丁易

    虽然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但其中以良性肿瘤居多[1],而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8%~1.0%[2-3]。在我国,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转诊制度。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患者,特别是软组织肿瘤的患者的治疗既有在骨科进行的,也有在普通外科进行的,甚至于在其他的一些外科专业科室接受治疗[4]。即便是在骨科进行治疗,也多不是经由专业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医师。另一方面,我国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科培训工作尚不普及,地区差别较大。甚至于发达地区的大型综合医院,其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理念也与专科医师存在巨大的差异。临床上,特别是那些发生在深筋膜浅层的肿物,经常会见到在没有术前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或仅凭一个B超报告就进行了草率的切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软组织肉瘤的病例。有时甚至是直到复发再次就诊时都没有第一次手术后病理诊断的病例。因此,治疗方法参差不齐,效果难以保障。一旦患者术后诊断为肉瘤,就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作者:曾建成

    Kambin 及 Gellman [1]在1973年首次报道使用脊柱内镜,经皮从后外侧入路摘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髓核组织。Yeung [2]发明了 YESS 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成为早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 )。YESS (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脊柱内镜系统的发明及其相应的 YESS 技术为现代经皮腰椎内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uetten 等[3]和 Hoogland 等[4]对 YESS 技术做出了改进,并由此发展为完全内镜技术(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及 TESSYS 系统(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PELD 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带来了福音。其微创性、有效性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已被国内外众多从事脊柱内镜的学者证实[5]。常使用的是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 ),其适应证包括旁中央型、椎间孔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但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尤其是脱垂型及腋下型突出时,高髂嵴、肥大翼化的 L5横突、椎间孔骨性周界的阻挡、背根神经节及由椎间孔出行的神经根限制了工作管道的充分移动,致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非常困难。为了避免PETD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时遇到的困难,Ruetten 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6]。PEID具有手术入路解剖为脊柱外科医生熟悉,术中透视少,不受高髂嵴、椎间孔周界、背根神经节及出行神经根限制等优点[7],其与PETD一起进一步扩大了经皮内镜的手术适应范围。

  • 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与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

    一、背景
      1992年,报道经侧后路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来,许多学者报告了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及疗效[1-3]。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指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两类技术[4]。Yeung等[5-7]发明的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系统是早的完全内镜手术系统,早的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使用YESS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进行的由盘内至盘外的操作技术,适用于椎间孔型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包含型突出及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也可以有效处理,但对椎管内脱出及游离髓核无法有效切除。Ruetten等[8]采用侧方入路技术可以将内镜经椎间孔置入椎管内,摘除脱出及游离髓核组织,使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但L5~S1节段由于侧方髂骨的阻挡,使该技术无法实施;对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该技术有损伤腹腔脏器的风险。随着腰椎间孔成型技术的出现及内窥镜手术系统的改进,可以对腰椎间孔有效扩大,使内镜可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对合并腰椎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者也可一起处理,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亦可适用,大大扩展经皮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适应证,提高疗效及安全性[9-11]。但我们也要记住:尽管经椎间孔入路完全内镜技术经过上述技术改进,用于椎管内巨大型脱出及高度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时,仍然有高达15.7%的失败率,所以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必要的补充,尤其适用于L5~S1节段及其他节段椎间盘突出并高度移位者[12-14]。

  •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指南介绍

    作者:于刚;张江林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种累及中轴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炎性进展性风湿病,AS 是脊柱关节炎( spondyloarthritis,SPA )的原型。2010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及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 assessment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 )共同更新了AS的治疗指南,该指南同样适用于SPA的治疗[1]。同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也更新了我国 AS 诊断及治疗指南,两个指南的更新对于AS及SPA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传统药物及生物制剂治疗 AS 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又发表了许多关于 AS 治疗的研究。现综合介绍如下。

  • 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探索

    作者:许庚;李源;谢民强;文卫平;史剑波;陈合新;吕剑霆;张革化;刘贤;徐睿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可行性和适应证范围.方法分别采用经鼻内镜前颅底进路和蝶窦后上壁进路完成前颅窝异物取出术、前颅窝嗅神经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切除术、侵入前颅窝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侵入中颅窝的巨大蝶窦囊肿切除术、原发性中颅窝鞍旁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术、侵入鞍区的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共9例.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除1例低分化鳞癌鞍区占位性病变术后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性疾病外,另外良性(5例)和恶性(3例)占位性病变随访1~7年未见复发.结论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经鼻内镜手术的可能性,但是适应证选择应非常严格,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对范围局限的恶性病变,应强调手术后的综合性治疗.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内镜鼻窦手术

    作者:陶泽璋;吴玉珍;孔勇刚

    目的探讨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评价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14例(161侧)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术前行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检查,术后随访2年以上.结果 114例(161侧)中复发性鼻窦炎98例(129侧),复发性鼻息肉16例(32侧).额隐窝狭窄2例(3侧),前组筛窦炎18例(24侧),前组筛窦炎和上颌窦自然开口堵塞31例(46侧),中鼻甲粘连6例(7侧),后组筛窦炎18例(24侧),后组筛窦和蝶窦炎36例(54侧),蝶窦炎3例(3侧).伴有鼻中隔偏曲者15例.经2年以上随访,复发性鼻窦炎者88例(111侧)痊愈,10例(18侧)症状缓解,16例(32侧)复发性鼻息肉患者11例(22侧)痊愈,5例(10侧)症状缓解.结论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前次手术未彻底清除病变(首先与术者经验不足有关);其次为鼻息肉病.再次内镜鼻窦手术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

  • 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的外科治疗

    作者:伍国号;宋明;陈福进;曾宗渊;魏茂文;许光普;郭朱明;张诠;杨安奎;陈文宽;李浩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切除手术入路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7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物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均获成功.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腺瘤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3例,甲状腺滤泡状癌伴气管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23例(良性病变19例,恶性肿瘤4例)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占85.2%),3例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并胸骨正中劈开入路的占11.1%,1例开胸入路并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占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其中术后伤口出血较为常见,占42.9%.结论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是可行的,它容易操作,安全可靠,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眶内手术

    作者:许庚;李源;谢民强;史剑波;陈合新;文卫平;张革化;刘贤;徐睿;吕剑霆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手术治疗眶内各种疾病的可行性并确立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经鼻内镜进路眶内手术10例:眶内异物取出术4例、球后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1例、眶内侵犯或转移的恶性肿瘤切除术5例.结果眶内异物取出术3例成功,1例失败;球后海绵状血管瘤1例完整切除;鼻咽癌眶内转移1例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后随访4年无复发,视力恢复至0.6;其他眶内恶性肿瘤4例,手术后随访1~4年均健在.10例手术后1例视力损伤,9例均保留原有视力,其中3例失明病例中2例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位于视神经内侧的某些占位性病变可以经鼻内镜筛窦纸板进路完成.当代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为眶内恶性肿瘤的保守性手术创造了条件.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