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背侧椎板入路切除腹侧脊髓肿瘤

    作者:康德智;江常震;林元相;吴喜跃;林章雅;陈锦峰

    背侧正中入路常用于切除脊髓髓内、背侧或背外侧肿瘤,而用于切除脊髓腹侧肿瘤报道较少.近8年来,我们对脊侧椎板入路稍作改进,用于切除11例腹侧脊髓肿瘤,显露满意,达到了肿瘤全切,报道如下: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手术人路
  • 运动性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历史回顾

    作者:王立根;章翔

    运动性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历史远比立体定向神经外科长,实际上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期已有一些有关运动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结果的报道,但是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从有限的经验中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认识到治疗运动性疾病的要点是切断某些特定的神经通路.回顾一下历史将使我们对运动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 婴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疝救治成功1例

    作者:黄志雄;关国梁

    患儿:男,36d.因口角抽搐、反应差2d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无产伤、头部外伤史.起病后曾在当地医院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维生素K1治疗,反应变差,前囟隆起.体检:中度昏迷,前囟紧,1.5cm×1.5cm,右侧瞳孔2.5c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瞳孔5mm,对光反射迟钝,颈项强直,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偏瘫.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9.4×10g/L,血小板364×10g/L.计算机体层摄影(CT)扫描:左侧大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及纵裂呈围堤状密度增高影,CT值55Hu,右侧脑室受压,中线明显右移.临床诊断:①左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疝形成.②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人院后给予吸氧、解痉、降颅压、止血、补充维生素K、抗感染等治疗,并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颅骨钻孔、蛛网膜下腔出血清除及引流术.术中未发现明显脑血管畸形,硬膜下腔无血肿,撕开蛛网膜后流出暗黑色血液40ml,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放置多孔引流管一根,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术后病人神志渐清醒,进食好,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术后第七天复查头颅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减少,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改善,恢复良好.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1例报告

    作者:高鸿;苏平;孙敏;惠金明;谷震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多发病,当其破裂时所造成的死亡率及残废率极高.开颅显微外科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1].近10年由于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飞速发展,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对1998年4月所治疗的1例C1段巨大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手术2例

    作者:林毅兴;邱永明

    我科近应用神经内窥镜行第三脑室造瘘手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2例,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 基层医院用微侵袭法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作者:应瑞林;周利成

    1 临床资料男5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1岁(5~80岁).致伤原因均为外伤,其中交通事故42例,高处坠落伤8例,打架击伤12例,其它外伤8例.急性脑内血肿4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0例,多发性血肿6例.颅脑复合伤18例,头痛62例,呕吐45例,锥体束征(+)32例,一侧瞳孔扩大10例.按GCS计分法15~10分50例,9~7分15例,<6分5例.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多150ml,少15ml(后颅凹),平均58.4ml.

  •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急性期深部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尹海贵;陈五端;秦鸣鸽;候庆田;王陆申;白银锁

    自1998年10月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尿激酶注入溶解血凝块,治疗急性期深部脑出血患者1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作者:赵长地;段德义;刘学宽;聂振明;种衍军;程启龙

    目的探讨单独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根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在2200例三叉神经痛手术病例中,对76例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者,术中根据静脉的走行与回流方向分为4型,分别采用双极电凝后剪断、锐性分离后减压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长期跟踪随访.结果单独静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与动脉压迫者有不同特点,术后早期疼痛治愈率较动脉压迫者低.但1~2周后多疼痛逐渐消失而痊愈,且长期随访无复发.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根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术中根据静脉的不同分型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只要分离彻底、减压充分,多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必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颅内肿瘤电化学疗法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韶山;叶远柱;宋学明;王齐;岳武;张晶

    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化学杀伤效果,得出可供临床参考的杀伤半径与治疗电量的关系,并结合手术进行脑肿瘤电化学治疗初步探索.方法应用电化学治疗仪,根据电化学原理在适宜的恒定微电流、逐渐增加治疗电量情况下对兔肾、兔脑进行毁损,观察不同电极的杀伤效应及不同治疗电量的杀伤半径,并对毁损后的兔肾、兔脑进行光、电镜检查;在此经验基础上,结合手术应用电化学方法治疗颅内肿瘤10例,并进行光、电镜检查及不同治疗电量的杀伤半径测定.结果杀伤半径随治疗电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治疗电量达到一定程度(150~180库仓),其杀伤半径稳定在一定范围(10mm左右)而不再扩大.组织病理学观察到确切的变性坏死改变,镜下区分为杀伤区、交界区、非杀伤区.杀伤区符合大体杀伤范围,呈TepperⅣ级改变.交界区为杀伤区与非杀伤区之间的过渡带,呈TepperI~Ⅱ级改变.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了杀伤半径与治疗电量的关系曲线,并得出阳、阴极杀伤效应的一致性以及兔肾、兔脑和人颅内肿瘤电化学杀伤效应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由以上结果及分析,我们认为,颅内肿瘤的电化学效应符合其他软组织肿瘤电化学杀伤效应的一般规律,其杀伤效果是肯定的,杀伤范围是可控的.根据肿瘤大小和杀伤半径与治疗电量的关系曲线,可以选用适当的治疗电量和靶点分布来治疗颅内肿瘤.

  • 鞍膈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华新;孙克华;谭启富;杭春华

    目的探讨鞍膈脑膜瘤(DSM)的分类、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12例DSM,其中6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3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1例为D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率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D型难以完全切除.

  • 损毁丘脑底核阻止6-0HDA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作者:陈琳;刘宗惠;王亚奇;田增民;李士月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毁损丘脑底核对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6-OHDA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和中脑被盖腹侧区(VTA),制成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实验组分为第I、Ⅱ、Ⅲ、Ⅳ和V组,分别于6-OHDA注射前7d、注射后lh、2h、3d、7d 5个不同时间点,局部注射海藻氨酸(KA)破坏STN.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定量测量各组大鼠黑质致密区(SNc)区TH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I、Ⅱ、Ⅲ、Ⅳ、V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注射侧TH神经元存活数目分别为71.46±6.84、57.07±5.54、51.09±4.85、12.68±2.67、4.15±1.60和3.40±1.54个/每张切片,为对侧的96.7%、72.9%、69.8%、17.2%、5.6%及4.4%.各实验组注射侧TH神经元均比对照组同侧数目多(P<0.05),但V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之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以I组TH神经元存活的数量多(P<0.01).结论早期毁损丘脑底核(STN)可减轻6-OHDA对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损伤和细胞数量的缺失;晚期毁损对其无明显保护作用.

  • 经眶颧弓人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

    作者:万经海;李长元;李汉杰;王晓健;王卫红;赵兵;李志范

    目的探讨眶颧弓入路开颅术在切除颅底脑膜瘤中应用价值.方法经眶颧弓入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20例,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随访4个月~2年,17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在康复中,其中1例需人照顾.结论眶颧弓入路适用于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蝶骨嵴扁平型脑膜瘤、巨大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及部分岩斜脑膜瘤.

  • 经鼻内窥镜颅底手术

    作者:孙敬武;罗其中;刘认华;叶非常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颅底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内窥镜下经鼻治疗垂体腺瘤23例,颅咽管瘤2例,脑脊液鼻漏7例,蝶窦子弹异物3例,蝶窦囊肿5例,蝶窦霉菌病5例,蝶窦息肉1例,蝶筛窦腺癌1例,视神经管骨折1例,脑膜脑膨出1例.结果蝶窦囊肿、息肉和霉菌病痊愈;垂体微腺瘤和1例颅咽管瘤全切;侵袭性腺瘤、1例颅咽管瘤和蝶筛窦腺癌部分切除;视神经骨管骨折视力提向0.2;脑脊液鼻漏治愈,1例术后并发脑膜炎;蝶窦异物2例取出,失败1例.结论经鼻内窥镜颅底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但有一定的适应证,须严格掌握与选择.

  • 脑实质内小病灶的临床治疗(附43例报告)

    作者:赖杰宇;贾成武;白晓忠;陈忠智;孙永安;解放军第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脑实质内小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抗炎、抗癫痫治疗及小骨瓣开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引导直视下摘除病灶.结果保守治疗26例,13例痊愈,4例好转,9例转入外科手术;直接手术17例,经保守治疗未愈再手术9例,共26例病人均痊愈.结论对于病程较短的炎性病灶及环壁较薄的微小脑脓肿,保守治疗易取得疗效;对于非炎性病变及病程较长,环壁较厚之微小脑脓肿手术疗效满意.

  • X-刀治疗脑部病变后并发脑水肿与病变种类关系的探讨

    作者:杨军;秋楠;许彦钢;章文斌;王继军;缪星宇

    目的探讨颅内病变性质对X-刀治疗后并发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分析185例病人248个不同性质的病灶在X-刀治疗后并发脑水肿的情况.结果X-刀治疗后并发脑水肿的发生率为:脑动静脉畸形(AVM)73.33%,脑胶质瘤54.68%,脑膜瘤30%,脑转移瘤2.85%,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未发生.结论颅内病变X-刀治疗后并发脑水肿与病变性质明显有关,AVM发生率较高,胶质瘤及脑膜瘤次之,脑转移瘤极底.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X-刀治疗

    作者:刘原照;肖素华;高鸿;刘明远

    目的探讨X-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及照射剂量.方法采用60%~80%等剂量曲线覆盖靶区,肿瘤边界小剂量18.4~27Gy,平均37.9Gy.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9例.结果平均随访18.7个月.眼球保留率88.9%(8/9).治疗后1年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示:肿瘤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3例,进展1例.肿瘤周边剂量≤20Gy组有效率为25%(1/4)比>20Gy组的80%(4/5)低,但由于例数少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X-刀是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一种有效的方法.

  • 伽玛刀治疗脑膜瘤148例临床分析

    作者:傅相平;吴鸿勋;梁军潮;李林;王伟民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的临床分析.方法在Leksell 2300B型伽玛刀上完成对220例脑膜瘤病人的放射治疗,取得随访病例148例,术前卡诺斯基评分87%(40%~100%).结果显效8例(5.4%),有效123例(85.1%),无变化12例(8.1%),进展或死亡5例(3.4%),卡诺斯基评分92%(55%~100%).结论伽玛刀治疗脑膜瘤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选择合适病例,掌握好肿瘤大小与周边剂量的关系.

  • X-刀治疗颅内病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潘力;张新元;姚国杰;胡军民

    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病变并发症的发病特点,研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选择自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X-刀治疗的130例病人中发生并发症7例,分析并发症发病时间、类型以及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等,研究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本组病例资料,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8%,以水肿反应为明显(70%).并多见于晚期.而出血反应以早期和亚急性期为主(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高为脑膜瘤,达28.6%(2/7),其次脑动静脉畸形(6.5%)和胶质瘤(4.2%).脑转移瘤并发症的发生率低(2.9%).本组中死亡1例、重残1例.其余均经治疗后改善.结论X-刀治疗的并发症多见于脑水肿,与病变类型、大小、照射计量等有关,应提倡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X-刀 并发症 预防 治疗
  • 机器人辅助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作者:田增民;赵全军;杜吉祥;王田苗;刘达;吕洪波

    目的应用机器人取代传统的定向仪框架,施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定位,计算机建立与靶点对应的三维坐标体系,智能机械臂按照手术规划为术者提供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临床成功完成无框架定位脑手术80例,无手术并发症,近期手术有效率92.5%.结论此方法与普通立体定向手术比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扩大手术范围、方便术者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等优点.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附71例报告)

    作者:王焕明;常义;肖安平;杨纶先;陈国志;马骏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原理、适应证及手术疗效,从而为癫痫的外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男56例,女15例,年龄7~48岁(平均24.4岁),病程3~34年(平均12.6年),其中全身性发作55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6例,均符合顽固性癫痫的诊断标准.术前所有病人均行电生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还有34例行医学心理学检查.手术除5例儿童采用全麻外,均在局麻下进行,部分不合作者加用静脉强化麻醉,手术按常规立体定向步骤进行,其中29例行一侧杏仁核加Forel-H毁损,16例行双侧杏仁核加一侧Forel-H毁损,13例行双侧杏仁核毁损,5例行一侧Forel-H毁损,4例行双侧杏仁核加扣带回毁损,3例行一侧杏仁核毁损,1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内囊前肢毁损,还有5例行两次手术.所有病例术后都得到门诊或通信随访,随访期为2~10年(平均6.7年).结果71例病人中16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225%);30例癫痫发作较术前显著改善(42.2%);12例术后效果良好(16.9%);7例手术效果不理想(9.9%);5例无明显改善(6.9%);1例术后因并发颅内感染治疗无效死亡(1.6%).术后11例出现嗜睡、尿失禁或轻偏瘫等并发症,但经过短期治疗后均缓慢消失.手术总有效率为81.6%,优良率为64.7%.结论立体定向手术能够对脑深部结构进行生理性探测和破坏,大限度地减少对手术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并对顽固性癫痫进行治疗.它具有安全、简便、可靠、适应性广、病人易接受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方法.

  • 颅内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79例分析

    作者:何永生;宋锦平;蒋万书;黄光富;付凯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的方法、效果及适应证.方法总结79例颅内肿瘤STR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79例颅内肿瘤分别采用BRw分次、GTC低分次、多分次、高分次治疗.平均随访14.36个月,1年生存率72.34%,生存期19.57个月;实际肿瘤控制率87.5%.结论SRT疗效确切,优于单次治疗,且并发症低于后者.SRT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病变部位、体积、性质、一般情况及放疗病史等选择治疗方式和剂量.

  • 神经导航在经蝶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固宏;宋冬雷;李士其;王咏斐;周良辅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经蝶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10例经蝶手术中(包括9例垂体瘤和1例脊索瘤)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如定位中线结构、蝶窦前壁、鞍底等,并用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计算导航术前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10例平均坐标误差1.14~3.19mm(平均2.30mm).术前准备时间为9~15min(平均10.3min).手术时间为98~142min(平均120min).9例垂体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2例;1例复发脊索瘤予次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或无变化7例,3例一过性尿量增多,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经蝶显微手术中神经导航提供实时三维定位,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 立体定向开颅手术摘除颅内小病灶

    作者:范磊;张剑宁;吕韶民;李法民;代菊红

    近几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及定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此技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结合,处理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可使手术精确性明显提高,对脑组织附加创伤极小[1].我科自1997~1999年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立体定向技术对20例颅内小病灶定向开颅直视手术,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 带蒂转移颞肌筋膜肌瓣修补脑脊液鼻漏

    作者:李秋松;王太周;袁贤瑞;王茂山

    脑脊液鼻漏常见于颅脑外伤或颅底肿瘤切除术后,大多采用保守治疗,但病程超过1个月以上应考虑手术治疗.作者近年来共收治各种部位的脑脊液漏26例,其中脑脊液鼻漏2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CT定位锥颅综合治疗新生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

    作者:杨炳湖;杨魁元;杨俊

    自发性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是儿科一种对婴儿生命威胁较大,病死率高,幸存者易致残的疾病.自1994年以来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20例患婴,全部病例痊愈,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X-刀治疗

    作者:郭韬;郭非;候艳丽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以往统计在全部脑血管畸形中约占2.6%~10%.但随着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发现的CA明显增多,目前有报道CA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中的比例已上升至23.2%~25.1%[1].我院采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X-刀]治疗计划系统治疗颅内CA12例,效果良好.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