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静脉侧支回流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中的作用(附89例分析)

    作者:王君;李宝民;李生;曹向宇;刘新峰;马玉栋;张阿兰

    目的探讨静脉侧支回流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9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人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等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和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DSA示残留静脉窦有回流63例,海绵窦代偿性引流75例,椎静脉丛引流35例,头皮静脉代偿引流14例.结论血管内溶栓和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静脉侧支回流的建立和加强对于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 闩部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黄理金;漆松涛;冯文峰;彭林

    目的分析和评价闩部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位于闩部周围区域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MRI资料和手术治疗.病灶位于延髓3例,第1颈髓2例.结果病灶均全切除,术后无死亡,4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加重者在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2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在准确判读MRI所显示病变的前提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闩部周围高危区域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 脑静脉血栓病人的死亡因素分析(附5例分析)

    作者:须瑞;蒲传强;田成林;杨飞;黄旭升;吴卫平

    目的分析脑静脉血栓(CVT)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36例CVT病人中5例死亡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结果病死率为3.7%.2例在急性期死亡,3例在慢性期死亡.直接死亡因素均为脑疝;间接死亡因素为颅内多发性出血和多个部位的脑静脉血栓形成,死亡组(3.20±0.84)支静脉受累,存活组(2.09±1.00)支静脉受累(P=0.016).而性别、年龄、确诊时间、癫癎发作、病灶部位及治疗前颅内压等没有显著增加死亡的危险性.某些临床表现,如失语、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与死亡有关,但其系多发性颅内出血及多个部位脑静脉血栓所致.结论 CVT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为脑疝,间接原因为多发性脑静脉血栓和颅内多发性出血.死亡不仅可以发生在急性期,也可以出现在慢性期.

  • 超声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附29例分析)

    作者:杨立斌;顾建文;匡永勤;杨文涛;郎志刚;杨涛;张修忠;周虎田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变定位,指引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手术切除程度.蛛网膜囊肿6例,脑膜瘤1例,动静脉畸形2例,胶质瘤2例,转移瘤5例,脑内血肿8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脑脓肿1例.结果所有病变均得到全切,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神经功能保存完好,无额外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 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在癫癎外科的应用(附29例分析)

    作者:李云林;凌至培;王慧;刘兴洲;栾国明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置入术在临床的应用时机、方法,评估颅内电极脑电图(i-EEG)技术在癫癎外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难治性癫癎病例,在参考非侵入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颅内电极置入、长程脑电图监测技术进行可能的致癎区定位.结合术后癫癎控制情况和随访记录,综合分析i-EEG在术前评估中的作用.结果联合置入深部电极和硬膜下条状皮质电极14例,其中深部电极置入双侧海马10例,双侧海马-杏仁核4例;单纯置入硬膜下条状皮质电极4例;置入硬膜下条状和栅状皮质电极7例:置入硬膜外条状和栅状电极4例.电极留置颅内3~14 d,平均5.5 d;监测时间24~160 h,平均38 h;捕捉到临床发作5~58次,平均7.8次.置入电极后,17例(58.6%)出现暂时性脑脊液外漏,3例出现颅内少量血肿,1例出现深部电极折断.无感染和死亡病例.手术27例,随访4~30个月;Engel Ⅰ级19例,Ⅱ级4例,Ⅲ级4例.结论对难治性癫癎而言,当非侵入性评估结果难以确定可能的致癎区时,采用颅内电极置入并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是定位可能致癎区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瘤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作者:白红民;李天栋;王卓才;李建亭;王玉宝;王国良;张小鹏;高寒;王伟民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瘤(SPNE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5例SPNET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结局.行急诊手术2例,常规手术3例;术后3例行全脑放疗,2例联合化疗.结果颅内病灶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随访4~18个月,死亡1例,2例无病情进展,2例进展.结论 SPNET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

  • 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李生;李宝民;余新光;张远征;王君;曹向宇;李翀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3例脑静脉血栓单独或联合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静脉窦成形(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除1例ICP降至350 mmH2O者失明,1例行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形者(拒绝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由术前760 mmH2O降至450 mmH2O外,其余病人ICP基本稳定在200~260mmH2O.颅内出血严重致脑疝死亡2例.溶栓后发生脑出血3例,均经手术治愈.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血栓部位不同者治疗方案应个性化.

  • 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

    作者:黄坤;徐飞;高宝山;段云平;钱盛伟;常庆勇;张继志;金点石;曲凯

    目的研究岩上静脉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上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对6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病人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观察岩上静脉及其属支的各项情况.结果①岩上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多由2~3支属支静脉汇成,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其属支静脉起自小脑半球的前缘部分和脑桥腹侧面,岩上静脉主干之间或两侧的岩上静脉之间存在交通连接.②根据尸头单侧岩上静脉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干型(9侧,30.0%)、双干型(17侧,56.7%)和三干型(4侧,13.3%);根据55支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内听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内侧组(17支,30.9%)、中间组(24支,43.6%)和外侧组(14支,25.5%).临床所见与解剖结果基本一致.③岩上静脉的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密切相关,可与三叉神经直接接触,形成压迫.没有见到岩上静脉或其属支与面神经、位听神经相接触形成压迫的情况.结论岩上静脉是颅后窝大的和常遇到的静脉,其主干和属支在走行过程中与三叉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相毗邻,并且可以对三叉神经形成压迫.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作为责任血管和阻挡手术入路的岩上静脉或其属支静脉,可以完全切断.

  • 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夹闭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刘军;曲元明;孙基栋;徐广明

    目的探讨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磨除前、后床突后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前床突下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 PLGA-地塞米松缓释剂的合成及脑内局部应用研究

    作者:马晓东;郭小明;张纪;周定标;许百男

    目的合成地塞米松缓释剂,探讨局部应用地塞米松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国外进口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以溶解挥发法制备PLGA-地塞米松缓释剂.体外进行PLGA-地塞米松微球载药率测定,从而得到合适浓度的微球,继而制成10mg和4 mg两种规格的缓释片,并对缓释片的载药率进行筛选.将制成的缓释片植于大鼠颅内,经高压液相法测定出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的脑组织药物释放率.结果制得的PLGA-地塞米松微球中地塞米松磷酸钠(DSP)的载药量为6.1%(W/W).DSP-PLGA缓释微球10 mg片第1个小时释放出130μg DSP,之后释放速率趋向平稳,至第7天仍有20 μg/d释出;4 mg片第1个小时释出40 μgDSP,至第7天仍有少量释出.10mg缓释片组体内释放实验结果显示:1,2,6,24,72和168 h脑内药物含量分别为38.49,21.34,16.72,11.52,6.31和0.51μg/g.结论PLGA可以很好地缓慢控释地塞米松;在脑内局部应用DSP-PLGA,可以得到较高的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并被脑组织很好地耐受.

  • 近交系胎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体外定向分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晓东;贡志刚;兰青;黄强;闫西刚

    目的体外培养近交系大鼠胚胎腹侧中脑前体细胞(VMP)并诱导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DN),为研究DN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取材胎龄11d的近交系大鼠胚胎VMP,体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增殖培养7 d后换用L-抗坏血酸-2-磷酸酯倍半镁盐(AA-2P)诱导分化为DN,随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细胞总数扩增49.76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β-Tubulin Ⅲ阳性的神经元中(71.33±20.42)%为TH阳性的DN,后者占细胞总数的(24.85±12.85)%.结论近交系大鼠VMP经体外原代培养能够得到较高比例的DN,可作为深入研究DN定向分化分子机制的细胞模型.

  • 锁孔手术理念与技术的发展

    作者:石小峰;漆松涛

    锁孔手术技术已开展多年并被广泛应用,但其争论和分歧之大,在神经外科的新技术应用中实属少见.本文就锁孔技术的理念与内容、分型与原则、技术形成、国内外开展情况及锁孔手术器械的使用等进行叙述和分析.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作用

    作者:黄新;史继新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已被证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阐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信号转导途径,及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重点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东海;曾而明;王淳良;庞克军;卢明巍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5例(6个)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9岁,平均37岁.病程7~32 d,平均21 d.均以突发头痛、呕吐发病,伴意识障碍2例.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CT示均为第四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经DSA、CTA、MRA证实PICA起始部动脉瘤1例,远端动脉瘤4例(5个);其中囊状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1个.

  •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附196例分析)

    作者:熊铁农;成军群;张全会;陈佩

    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5月应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19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颅底骨浆细胞肉瘤1例报告

    作者:吴德权;姚建社

    1临床资料男性,57岁,因前额疼痛伴恶心1个月,加重4 d人院.体格检查:双侧视乳突水肿.CT示颅后窝肿瘤(图1),骑跨横窦,有颅底骨破坏,小脑半球受压.MRI示脑外占位,为均匀的等T1信号(图2).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颅底
  •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的外科治疗(附26例分析)

    作者:张锦祥;邓跃飞;钟伟建

    1对象与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3月,我们共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8~79岁,平均60.3岁.

  • 开放性前额部粉碎性骨折的Ⅰ期修复(附13例报告)

    作者:梁成;蔡旺;郑晶;刘保华;张建勇

    2000年4月~2005年10月,我们对13例开放性前额部粉碎性骨折的病人行额骨Ⅰ期修复,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小骨窗经侧裂岛叶清除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附23例分析)

    作者:王克臻;刘日祖;白永连;陈晓旭;石军伟;李旭琴

    我科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23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行经侧裂岛叶微创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 35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体会

    作者:何春明;杨瑞金;刘祥璐

    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现报告如下.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余新光;王鹏

    脑静脉(窦)血栓(CVST)包括皮质静脉、深部脑静脉和硬膜静脉窦的血栓.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1例45岁的男性全身恶性肿瘤病人,尸检时发现了上矢状窦血栓.以往认为CVST比较少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病例被确诊,治疗方法也在更新.我们在1990年前后开始关注此病,并采用蛇毒经颈动脉途径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由于对此病尚缺乏足够认识,仍有一些病例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因此,本文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得到同道们更多的关注.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