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作者:任丽仙

    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抗凝药,我科将2001年1月至8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并观察其中30例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法安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心脏病患者因抗凝药引起血尿的回顾与护理体会

    作者:刘佳

    目的:分析心脏病患者因抗凝药引起血尿的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8例使用抗凝药物引起血尿的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导致血尿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负面情绪、上消化道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中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血尿发生率为50%.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血尿均在12天内停止,血尿消失率为100%.结论:导致血尿出现的原因复杂,要准确掌握药物禁忌及适用症,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药,减少血尿的发生,同时对于出现血尿的患者积极治疗及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

  • 健康教育在口服抗凝药患者用药指导中的应用

    作者:刘翎;张爱琴

    血栓和栓塞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大众的生命和健康.口服抗凝药作为预防、控制和治疗栓塞形成和发展已被广泛应用.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正确指导此类人群合理用药、正当饮食、健康生活,更能体现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自 2000年4月至2002年6月针对来院就诊、取药的此类患者人群通过举办讲座、发放科普手册、开办用药咨询门诊等方式,开展了在用药指导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的方法,使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了解疾病、药物、饮食、生活方式等对口服抗凝药的影响,对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 术后经脾下极静脉残端分支置管通道抗凝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艳平;曾国祥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方法 .方法:将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平分2组:A组在断流术中经脾静脉残端分支插入抗凝管(静脉输液管),术后行门静脉系统抗凝治疗;B组断流术后未行门静脉系统抗凝.结果:术后3个月内彩超检查,A组门静脉系统无血栓形成,B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2例.结论:门静脉系统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 第二讲如何设置随机对照与怎样做到随机化

    作者:徐勇勇;王霞

    实验性研究中,推论干预措施(treatment)有无因果效应是相对于对照(control)而言的,对照提供的基线(baseline)决定了因果效应的大小和科学价值。例如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历史对照为基线,用抗凝药可以防止53%的心肌梗死病人猝死。后来采用随机对照,抗凝药防止了20%的猝死。尽管后者抗凝药的疗效减少了33%,但对照组的病例和抗凝剂组的病例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其科学价值远高于前者。

  • 盛夏来临,你的心脏保护好了吗

    作者:戴一鹤

    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许多心血管病患者错误地以为“天热了,血压正常了,不用吃药了”,或者“夏天胃口不好,吃得少,可以停用降脂药了”.但其实那些降压、降脂、抗凝药,大都具有保护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需要长期服用的.

  • 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出血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军;荆珏华;史占军;周云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ml,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 ml,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908,P=0.167).结论: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 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卫哲;金硕;杨明富;贾军

    随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使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成为可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根据其发病机制进行的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提出降脂、抗凝药联用不能完全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以脂肪代谢紊乱和血管内凝血为主要发病机制,其他一些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三种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苗绍刚;张锡光;陆景华;杨阳;鲁宁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83例;年龄48~76岁.按抗凝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52±13.42)岁;低分子肝素组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4.37±11.81)岁;利伐沙班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83土12.04)岁.分别观察3组患者术后6、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包括切口瘀斑、切口血肿等局部并发症,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出血事件).结果:阿司匹林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2例;低分子肝素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3例;利伐沙班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0例,出血并发症11例.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利伐沙班组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疗效相近.利伐沙班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安全性须进一步研究.

  • 逍遥散加味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月经不调32例

    作者:江波;温定国

    人工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须终身抗凝,由于患者对抗凝药的个体差异极大及敏感性不同等原因,临床常因抗凝过量或不足引起并发症,女性常见月经不调.其中,月经先后不定期和经期延长,缠绵难愈,疗效欠佳.笔者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颅内静脉窦血栓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旭;刘藏;王月平;李继梅;马骥超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分别接受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结果26例急性期CVST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接受单纯静脉溶栓,4例接受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为血管内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随访6~26月,平均18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急性期CVST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 1例多处冠状动静脉瘘介入封堵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巧红;李海燕;李菊红

    患者男,35岁.3个月前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并向后背部放射性疼痛,疼痛评分为4分(根据长海医院痛尺¨]).外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冠脉CT血管造影术(CTA)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能.入科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于次日在局麻下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介入封堵术,术中冠脉造影示:多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遂在冠脉造影指引下逐一封堵,术中给予肝素钠抗凝,术后安返病房,给予一级护理、抗凝、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3d,心脏彩超示:无残余瘘.切口愈合好,康复出院.

  • 1例诺保思泰治疗蓝趾综合征的护理配合

    作者:徐广屏;翟颖;刘艳

    蓝趾综合征(blue toe syndrome)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的动脉壁脱落阻塞下肢血流,导致下肢和足趾缺血、疼痛,以致坏死的一种病变,病因多为粥样硬化性栓子[1].此病的患者常有明显的静息痛,日夜难眠,极为痛苦,需及时治疗,以避免截肢致残.一般采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导管取栓等治疗[2].

  • 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

    作者:沈翔;林麟;尚文凤

    患者男,79岁.因头昏、呕吐,拟高血压危象入院.CT、检查示:左侧小脑半球出血,右侧小脑半球陈旧性梗死.病史: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房颤、2型糖尿病、双下肢动脉取栓术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入院后进行脱水、停用抗凝药等治疗,症状好转.2周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症状.经消炎、止泻治疗未见好转,近20 h后行腹部彩超检查,见腹主动脉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见长度约2.5 cm、直径约0.5cm的不均质等回声条,近起始端回声稍高,远端回声偏低(图1),CDFI检查肠系膜上动脉内无血流信号.

  • 抗凝剂数量与测定时间对血沉结果的影响

    作者:姜正德;戴志杰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们随机抽取20份进行了正规与不正规操作血沉的对比实验,其中男10例,女10例.

    关键词: 血沉 抗凝药 时间
  • 肝素抗凝血浆对乳酸脱氢酶测定的影响

    作者:赵来;杜勤;吴立新;马海荣;王瑞光;赵文利;樊桂琴;牛九辰;王洋;鲍淑银;刘建兴;张国荣

    目的:验证肝素血浆对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测定的影响.方法:用连续监测法以98例肝素血浆作对照实验,与相应的血清标本LDH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2例血清LDH测定值明显大于血浆结果,且偏差均达到10%以上,经t检验显示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血浆检测LDH结果不可靠,严重影响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目前在没有可靠的纠正偏差或排除影响的方法时还应当使用血清检测LDH.

  • 肝素及华法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珺

    目的 探讨肝素及华法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分别给予肝素及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华法林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呼吸困难改善时间均短于肝素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出血症状,华法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数略高于肝素组(P>0.05).结论 华法林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改善预后.

  • 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岳天华;袁鹏;肖艳华;黄健;赵辉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高发病,保守治疗及外科取栓术效果一般且安全性较差[1,2]。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得到提高[3]。本研究比较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与同期联合全身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方法。

  • 图表法随访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魏传菊

    应用观察表、随访调查登记表随访387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结果出现抗血小板药物不良反应轻度79例,占总例数的2.04%;中度26例,占0.67%;重度2例,占0.05%.认为图表法是观察和随访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管理现状

    作者:吴楠;顾晴;关玉霞;李宾宾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是临床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由于房颤并发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使得抗凝治疗成为房颤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它能够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但由于该药治疗安全窗窄,半衰期长,与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明显,抗凝治疗需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下进行,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及大限度地减少出血风险.定期到医院检测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为患者带来了不便.原有华法林的监测模式是普通门诊常规治疗护理.近年来出现各种管理模式,旨在提供高品质的口服抗凝治疗[1].现将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744 条记录 1/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